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华北北部深部地球物理资料数值模拟地壳应力场 被引量:20
1
作者 刘昌铨 刘明军 嘉世旭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40-249,共10页
利用华北北部近20多年的地震测深资料进一步深化分析解释,结合其它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给出地壳分层结构,求得弹性力学参数,得到三维有限单元的地壳模型.参考区域构造应力场,在考虑重力影响的情况下,对模型边界作适当约束,利... 利用华北北部近20多年的地震测深资料进一步深化分析解释,结合其它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给出地壳分层结构,求得弹性力学参数,得到三维有限单元的地壳模型.参考区域构造应力场,在考虑重力影响的情况下,对模型边界作适当约束,利用线弹性三维有限单元程序进行各节点位移和各单元应变、应力计算.通过分析上、中、下地壳各层的最大主压应力等值线图,探讨地壳应力场的分布特征与地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测深 地壳应力 地球物理数据 数值模拟 华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高原北部地壳上地幔地震波速结构与深部构造 被引量:22
2
作者 张建狮 祝治平 +3 位作者 张先康 张成科 盖玉杰 聂文英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20-226,共7页
对自河北文安经山西大同至内蒙古岱海的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资料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壳厚度由太行山山前地带的36.0km向山西高原增厚至44.0km。在太行山山前基底断裂、紫荆关断裂的下方和大同盆地的东侧存在... 对自河北文安经山西大同至内蒙古岱海的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资料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壳厚度由太行山山前地带的36.0km向山西高原增厚至44.0km。在太行山山前基底断裂、紫荆关断裂的下方和大同盆地的东侧存在着延伸至莫霍面的断裂带;太行山隆起区上地幔顶部的速度偏高,太行山山前地带和大同震区上地壳的下部有强烈的速度反转,大同地震与这里的异常的壳幔构造有关,太行山山前地带存在着发生潜在地震的深部构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 波速结构 上地幔 深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繁峙-太仆寺旗剖面 S 波资料解释及深部构造特征与地震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周雪松 宋松岩 +3 位作者 张先康 邱淑燕 龚怡 宋建立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53-262,共10页
通过对繁峙-怀安-太仆寺旗三分向深地震测深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的S波资料进行处理,结合P波处理结果,给出了地壳上地幔的S波速度VS及介质物性参数泊松比σ的二维结构;综合地质及其它地球物理资料,参照国内外岩石物理参数的实... 通过对繁峙-怀安-太仆寺旗三分向深地震测深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的S波资料进行处理,结合P波处理结果,给出了地壳上地幔的S波速度VS及介质物性参数泊松比σ的二维结构;综合地质及其它地球物理资料,参照国内外岩石物理参数的实验结果,对地壳深部结构、构造及岩性进行了解释和推测。其结论为:中上地壳大部分地区σ值不大于025,岩石主要由花岗岩组成,整体呈脆性;其中阳原-怀安间的上地壳下层岩体,含有来自上地幔的无机CO2气体并还原释放出碳;下地壳及壳幔过渡层σ值大部分大于026,整体呈相对塑性;下地壳岩性在怀安以北地区为中酸性麻粒岩、怀安至阳原为英角闪片麻岩、阳原以南为石英岩;莫霍\过渡层主要由剖面两端的基性麻粒岩-闪岩和剖面中部地区的石英云母片岩-中性麻粒岩所组成。根据σ值的横向变化并结合震相特征,推断了阳原及张北附近的超壳断裂带和怀安的深断裂带。结合地震活动性,对地震较为集中发生的阳原上地壳下层进行了解释,认定是由于该岩体较脆硬且“漂浮”在下部的较塑性岩体之上,受超壳断裂带、区域应力场及上地幔物质上涌的影响,岩体容易在σ值显著变化的部位产生错动、滑动,引发地震,且地震多集中于σ值较小的脆硬岩体一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波速度 泊松比 地震波 地震 相关分析 深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过张家口—渤海地震带西缘的折射剖面所揭示的地壳上地幔构造与速度结构 被引量:12
4
作者 聂文英 祝治平 +3 位作者 张先康 张成科 盖玉杰 张建狮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94-102,共9页
近期完成的北北东向的繁峙~太仆寺旗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由山西断隆进入内蒙地轴,它穿过了山西地震带的大同~阳高震区和北西西向张家口~渤海地震带的西北缘。其主要目的是探测研究张~渤地震带及其两侧壳幔构造与速度结构的差异及... 近期完成的北北东向的繁峙~太仆寺旗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由山西断隆进入内蒙地轴,它穿过了山西地震带的大同~阳高震区和北西西向张家口~渤海地震带的西北缘。其主要目的是探测研究张~渤地震带及其两侧壳幔构造与速度结构的差异及其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张~渤地震带壳内界面及莫霍面较其两侧有1.0~2.0km的不同程度的上隆;在阳原~张家口之间地壳结构纵向与横向非均匀性明显,上地壳和下地壳上部有局部的速度逆转,下地壳下部的低速层由山西断隆一直延伸至内蒙地轴,上地幔顶部的速度梯度明显增大;在阳原、怀安和张北附近分别存在着延伸至莫霍面的地壳深断裂带;在内蒙地轴一系列壳内界面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构造 壳幔速度结构 地震带 地幔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县~淄博剖面重力、地震测深联合解释 被引量:8
5
作者 刘昌铨 方盛明 李长法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67-374,共8页
利用应县~淄博地震测深解释的二维速度结构,并将速度值转换为密度值,提供初始基本模型。运用任意多边形截面的块状二度体模型计算重力异常值,反演二维块状密度分布。计算结果表明:上、中地壳之间的滑脱面是一较明显的密度界面;下... 利用应县~淄博地震测深解释的二维速度结构,并将速度值转换为密度值,提供初始基本模型。运用任意多边形截面的块状二度体模型计算重力异常值,反演二维块状密度分布。计算结果表明:上、中地壳之间的滑脱面是一较明显的密度界面;下地壳底部的强速度梯度层──壳幔过渡带是一高密度层;五台山下部中、下地壳内的低速度块体是低密度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 重力勘探 地震测深 滑脱面 数据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邢台震源区波速比异常与地震的关系 被引量:19
6
作者 嘉世旭 刘昌铨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205-215,共11页
通过对忻州─泰安人工地震测深剖面P波、S波的联合解释,得到沿剖面不同地质单元隆起区与裂陷区、震源区与非震区的速度和波速比结构.鲁西隆起和太行、山西隆起为较均匀的成层构造,地壳厚度分别为32km和40-43km,波速比... 通过对忻州─泰安人工地震测深剖面P波、S波的联合解释,得到沿剖面不同地质单元隆起区与裂陷区、震源区与非震区的速度和波速比结构.鲁西隆起和太行、山西隆起为较均匀的成层构造,地壳厚度分别为32km和40-43km,波速比为1.74.中段裂陷区构造变化较大,地壳厚度约30-33km,波速比为1.75-1.77.邢台地震区上地壳下部和中地壳出现高波速比1.77的异常,与裂陷区东的1.73形成明显的差异.由此推测,地震的发生不仅与震源区的构造有关,更主要是与震源区岩石的性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测深 波速比 震源岩性 邢台震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其西部边缘震区基底磁性界面与地震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张先 陈秀文 +3 位作者 赵丽 沈京秀 刘敏 虎喜风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21-427,共7页
在对四川盆地及其西部边缘震区航磁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依据频率域磁性单界面反演方法对航磁异常进行了数据处理,求取了基底磁性界面的定量埋深,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地热分布及板块运动对地震的孕育环境进行了综合研究和讨论。... 在对四川盆地及其西部边缘震区航磁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依据频率域磁性单界面反演方法对航磁异常进行了数据处理,求取了基底磁性界面的定量埋深,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地热分布及板块运动对地震的孕育环境进行了综合研究和讨论。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明确提出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地区的地震活动是在青藏高原东部的川青块体向南东方向滑移,川滇菱形块体向南南东方向沿移,与扬子板块的俯冲构造相碰撞产生的板块二级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孕育和发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构造 孕震构造 地磁场 四川盆地 地震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结构中两点射线追踪的分步搜索法 被引量:4
8
作者 徐朝繁 张先康 +3 位作者 杨键 杨卓欣 邓宏钊 宋松岩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72-278,共7页
在三维射线追踪中,一般都必须同时考虑引起壳幔结构非均匀性的介质及构造因素.本研究用类似于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图形产生的方法,生成三维结构模型.在Cerveny等三维复杂结构中全射线追踪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在三维横向非均... 在三维射线追踪中,一般都必须同时考虑引起壳幔结构非均匀性的介质及构造因素.本研究用类似于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图形产生的方法,生成三维结构模型.在Cerveny等三维复杂结构中全射线追踪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在三维横向非均匀结构中进行两点射线追踪的分步搜索法,并给出了数值计算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射线追踪 分步搜索法 三维结构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原和灵石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及其成因初探 被引量:7
9
作者 李清林 张文玉 张瑞敏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7年第4期52-56,共5页
研究了1993年6月26日和1994年4月26日相继在太原和灵石发生的Ms4.3级和Ms4.4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结果表明,距震中越近,重力点值变化越大;震前重力场呈下降变化,震后短时间内仍维持下降,尔后,重力场... 研究了1993年6月26日和1994年4月26日相继在太原和灵石发生的Ms4.3级和Ms4.4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结果表明,距震中越近,重力点值变化越大;震前重力场呈下降变化,震后短时间内仍维持下降,尔后,重力场逐渐回升。导致重力场变化的原因,在地质上表现为断层蠕动;而在深部构造的脆弱部位,水平梯度大,温差热应力高,差异活动明显,是推动断层蠕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异常 地震活动 深部构造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波速测井在工程应用中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10
作者 赵成斌 孙振国 《工程抗震》 1998年第1期35-37,共3页
本文阐述了弹性波速测井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及存在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是难以保证测到vs≥500m/s的地层的埋深。为此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法──回拆波剖面法,并在横嵅ü鄄獾姆椒胺囱萁馐头椒ㄉ辖辛烁慕J导视τ弥... 本文阐述了弹性波速测井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及存在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是难以保证测到vs≥500m/s的地层的埋深。为此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法──回拆波剖面法,并在横嵅ü鄄獾姆椒胺囱萁馐头椒ㄉ辖辛烁慕J导视τ弥っ鳎梅椒煽啃郧浚冉细撸涤脥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 地球物理测井 弹性波 振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怀来—丰镇剖面地壳上地幔构造与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56
11
作者 祝治平 张先康 +3 位作者 张建狮 张成科 赵金仁 盖玉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99-505,共7页
近期完成的近东西向的北京—怀来—丰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斜穿北西向的张家口—渤海地震带,并在延怀盆地与一条深反射剖面重合,其目的是探测研究延怀盆地及外围地区的地壳上地幔构造、速度分布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地壳... 近期完成的近东西向的北京—怀来—丰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斜穿北西向的张家口—渤海地震带,并在延怀盆地与一条深反射剖面重合,其目的是探测研究延怀盆地及外围地区的地壳上地幔构造、速度分布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地壳呈层状结构,地壳厚度由顺义的35.0km向西逐渐加厚至42.0km;壳内界面近于水平或由东向西缓倾;在延怀盆地地壳呈高低速相间的特征.上地壳的下部存在明显的低速体,并有两条地壳深断裂带延伸至莫霍面,这与延怀地区地震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 速度结构 地壳 土地幔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波层析成像──图像的一致性及地下水探测 被引量:19
12
作者 冯锐 马奎祥 +3 位作者 郭鸿 刘昌铨 孙次昌 郝锦绮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24-534,共11页
在井间电磁波层析成像中,发射机的原地辐射常数无法标定,且实测量中包含着感应场的影响.因此,由常规图像重建方法得到的吸收系数分布仅为相对量,直接影响着连续剖面图像的一致性.本文给出了计入感应波动场影响的正演公式,提出了... 在井间电磁波层析成像中,发射机的原地辐射常数无法标定,且实测量中包含着感应场的影响.因此,由常规图像重建方法得到的吸收系数分布仅为相对量,直接影响着连续剖面图像的一致性.本文给出了计入感应波动场影响的正演公式,提出了计算原地辐射常数E0值的交替追赶方法,开展了水中标定试验和岩性测试,对EW-1和JWQ-3型仪器的标准读数给予了准确定义,并就频率规范和连续剖面的边界光滑问题进行了探讨.探测内蒙古唐公塔地下水的连续剖面得到了一致性良好的层析图像,吸收系数的绝对数值合理可靠,与岩样测试结果相吻,较准确地找出了含水层的深度、延展方位及含水程度,指导找水取得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波 层析成像 原地辐射常数 地下水 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庆-怀来盆地大震危险性分析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刘昌铨 嘉世旭 +1 位作者 刘明军 李长法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17-523,共7页
根据延庆-怀来盆地深部探测研究结果,结合浅部活动构造、古地震事件、地震活动性和地壳应力场分布以及其它相关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同时与邢台等地震区的深部结构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延庆-怀来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具有发生中强地震... 根据延庆-怀来盆地深部探测研究结果,结合浅部活动构造、古地震事件、地震活动性和地壳应力场分布以及其它相关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同时与邢台等地震区的深部结构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延庆-怀来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不排除有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场 深部探测 强震 地震危险性 盆地 延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及其邻区居里等温面的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刘光夏 张先 +2 位作者 贺为民 沈京秀 唐喜凤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98-402,共5页
采用三维磁性层反演方法,研究了渤海及周边地区的居里等温面起伏。结合地表热流值、地壳厚度及地壳上地幔的电性结构,分析了研究区的深部地质特征。发现渤海及济阳坳陷北部的垦利至黄河口地区,居里面的深度只有13~20km,而胶... 采用三维磁性层反演方法,研究了渤海及周边地区的居里等温面起伏。结合地表热流值、地壳厚度及地壳上地幔的电性结构,分析了研究区的深部地质特征。发现渤海及济阳坳陷北部的垦利至黄河口地区,居里面的深度只有13~20km,而胶辽和承德地区却深达22~24km。该项研究旨在对地震区划的深部构造背景问题提出新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里等温面 航磁测量 渤海 地热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一丰镇DSS剖面S波资料的解释和推断 被引量:7
15
作者 宋松岩 周雪松 +3 位作者 张先康 邱淑燕 龚怡 宋建立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0-67,共8页
利用北京—丰镇及其邻区三分向宽角反射/折射DSS剖面(总长340.0km)所获信息和利用数字处理技术,充分识别、提取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多种S波折射、反射震相(波组).结合P波解释结果,计算了包括S波速度vS和泊松比... 利用北京—丰镇及其邻区三分向宽角反射/折射DSS剖面(总长340.0km)所获信息和利用数字处理技术,充分识别、提取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多种S波折射、反射震相(波组).结合P波解释结果,计算了包括S波速度vS和泊松比μ在内的二维物性结构,并综合近垂直反射、地质及其它地球物理等资料,给出了该区内深部构造轮廊和相应的解释推断:该剖面的地壳厚度由东边顺义的35.0km左右向西呈增加之势,至丰镇以东为42.0km左右,壳内于延庆以东的下地壳和延庆至涿鹿间的中地壳以及天镇以西的上地壳内各存在一低速体;地壳中由东向西有一厚约5.0~9.0km的壳幔过渡带;大部分地区上、中地壳的μ值为0.25,下地壳的μ值一般为0.27,上地幔顶部的μ值为0.28.表明了该区上、中地壳整体呈脆性,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整体呈塑性的特征;延庆至涿鹿间,上地壳的低μ值,可能反映该处岩体裂隙(孔隙)发育且呈干燥充气状态,而中地壳的高μ值,则可能反映该处岩体充液(或呈部分熔融状);根据震相特点、μ值的横向变化特征,确定了该区数条深部断裂.地震大多发生在断裂附近,即μ值显著变化处,并集中于μ值较低一侧的脆性岩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怀盆地 DSS剖面 S波资料解释 盆地 地震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其西部边缘震区居里等温面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先 虎喜凤 +4 位作者 沈京秀 田长征 赵丽 刘敏 陈秀文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83-88,共6页
利用航磁资料和三维磁性层反演方法,对四川盆地及其西部边缘地区航磁异常进行了数据处理,求取了研究地区内居里等温面的定量埋深.以区域构造特征、地温梯度分布和人工地壳测深结果印证了反演结果的可靠性.通过深部地热场的分析讨论... 利用航磁资料和三维磁性层反演方法,对四川盆地及其西部边缘地区航磁异常进行了数据处理,求取了研究地区内居里等温面的定量埋深.以区域构造特征、地温梯度分布和人工地壳测深结果印证了反演结果的可靠性.通过深部地热场的分析讨论,论述了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地区的地震,是在川青块体和康滇菱形块体与杨子板块碰撞作用下,产生了强烈的应力积累;又由于地幔热流的上涌,中、下地壳发生塑性蠕变,为岩石的裂错和应力的释放提供了调整单元深部环境下的孕育和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磁测量 居里等温面 孕震环境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三维弯曲界面的反演方法重建唐山震区莫霍界面三维构造形态 被引量:8
17
作者 赖晓玲 张先康 郑需要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06-516,共11页
研究利用反射波的走时反演三维弯曲界面和介质层速度的计算方法.各层界面利用分段非完全三次多项式描述.正问题采用一种快速的三维射线追踪方法.反演过程采用变阻尼最小二乘法.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解很快收敛到真模型.处理了通过唐... 研究利用反射波的走时反演三维弯曲界面和介质层速度的计算方法.各层界面利用分段非完全三次多项式描述.正问题采用一种快速的三维射线追踪方法.反演过程采用变阻尼最小二乘法.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解很快收敛到真模型.处理了通过唐山震区的实测资料,重建了该震区莫霍界面三维构造形态,并揭示了该区域构造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霍界面 射线追踪 地震地质 弯曲界面 构造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及其周缘地热分布的某些特征 被引量:22
18
作者 李清林 栗文山 +1 位作者 张晓普 庄建仓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51-59,共9页
利用鄂尔多斯及其周缘的大地热流、地温梯度和地温分布等资料研究了其展布特征和差异性变化,并讨论了地热分布与地壳深浅构造的关系。认为,鄂尔多斯块体内大地热流、地温梯度值整体偏低,而其周缘地区则呈现出环状高值异常带。该区地... 利用鄂尔多斯及其周缘的大地热流、地温梯度和地温分布等资料研究了其展布特征和差异性变化,并讨论了地热分布与地壳深浅构造的关系。认为,鄂尔多斯块体内大地热流、地温梯度值整体偏低,而其周缘地区则呈现出环状高值异常带。该区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在鄂尔多斯周缘地区,即鄂尔多斯周缘存在着高热流、高地温梯度和地震丛集分布相统一的现象。这一现象说明,地热和地震活动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地块 地热流 地温梯度 地震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分块倾斜界面的反演及其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赖晓玲 郑需要 张先康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7年第3期63-68,共6页
介绍了利用反射波走时反演介质层速度和包含直立断层的三维界面的计算方法.对各层界面利用多个倾斜或平界面方程来描述.给出了数值计算实例.结果表明,反演解与真模型很接近,说明计算方法是有效的.利用该方法处理了唐山地震区的P... 介绍了利用反射波走时反演介质层速度和包含直立断层的三维界面的计算方法.对各层界面利用多个倾斜或平界面方程来描述.给出了数值计算实例.结果表明,反演解与真模型很接近,说明计算方法是有效的.利用该方法处理了唐山地震区的PmP反射波资料,获得了该区域莫霍界面的三维分块形态.唐山附近莫霍界面错断与该区域1976年唐山地震及一系列余震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霍间断面 地震波反射法 分块倾斜界面 地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达岭及周缘地区壳幔结构与潜在震源探讨
20
作者 任清芳 张成科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7年第3期56-62,共7页
利用Seis83程序包,对盐山-大兴-延庆剖面的大兴-延庆段人工地震测深资料进行了计算处理,获得了八达岭及周缘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结果显示,该区浅部断裂发育,沉积层厚度差别大;其部构造在横向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均匀性,速... 利用Seis83程序包,对盐山-大兴-延庆剖面的大兴-延庆段人工地震测深资料进行了计算处理,获得了八达岭及周缘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结果显示,该区浅部断裂发育,沉积层厚度差别大;其部构造在横向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均匀性,速度等值线起伏变化明显,局部存在低速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结构 潜在震源 人工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