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西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07
1
作者 林中洋 胡鸿翔 +4 位作者 张文彬 章惠芬 何正勤 林真明 邱陶兴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427-440,共14页
本文描述滇西86-87工程资料处理解释的初步结果,结果表明,滇西地区自南向北速度结构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莫霍界面深度从剖面南端的38km加深到北端58km。地壳的平均速度南低北高,在6.17-6.45km/s之间,... 本文描述滇西86-87工程资料处理解释的初步结果,结果表明,滇西地区自南向北速度结构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莫霍界面深度从剖面南端的38km加深到北端58km。地壳的平均速度南低北高,在6.17-6.45km/s之间,固结地壳为上、中、下三层结构,P1^0界面是上地壳中的一个弱界面,P2^0和P3^0界面分别是中、上地壳和中、下地壳的分界面,个别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地区 地壳 上地幔 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耿马地震的震源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凯 高莉萍 +1 位作者 姚振兴 张受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569-580,共12页
本文利用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CDSN)记录的2°—40°范围内的长周期P波垂直分量波形资料,通过理论地震图拟合的方法,研究了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地震主震及两个余震的震源机制.结果表明,主震由三个震源机制不尽相同的子事件组成... 本文利用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CDSN)记录的2°—40°范围内的长周期P波垂直分量波形资料,通过理论地震图拟合的方法,研究了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地震主震及两个余震的震源机制.结果表明,主震由三个震源机制不尽相同的子事件组成.第一个子事件的震源机制为:走向N30°W,倾角88°,错动角185°,地震矩为0.55×10^(20)Nm.第二个子事件的震源机制为:走向N33°W,倾角90°,错动角209°,地震矩0.24×10^(20)Nm,延迟时间为25s.第三个子事件的震源机制为:走向N65°W,倾角82°,错动角172°,地震矩为0.14×10^(20)Nm,延迟时间为70s.这种在空间上相距甚小而在时间上有分离、子事件的震源机制相差较为显著的复杂震源过程,与现场综合考察所见的地表裂缝分布一致,可以解释为单一裂缝的X型共轭剪切破裂,两个余震震源机制均为:走向N10°W,倾角86°,错动角185°,地震矩分别为0.54×10^(18)Nm和4.29×10^(18)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震源机制 澜沧-耿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洞室围岩应力的测量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安其美 郭启良 +1 位作者 赵仕广 王海中 《岩土力学》 EI CSCD 1996年第1期48-53,共6页
介绍了在地下洞室不同方向的钻孔中,采用水力劈裂技术进行的原位地应力测量。结合广西全州天湖水电站,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和广西龙滩水电站的实测结果,分析研究了地下洞室围岩应力的分布状态及影响围岩应力分布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水力劈裂 地下洞室 地应力测量 围岩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区域第四纪构造应力场的分期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谢富仁 祝景忠 舒赛兵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5-43,共9页
利用断层滑动方向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分期计算方法,获得鲜水河断裂带区域第四纪以来两期主要构造应力作用:第1期为早~中更新世,构造应力作用以北东-南西向挤压为特征;第Ⅱ期自晚更新世至今,构造应力作用以近东西向挤压和近... 利用断层滑动方向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分期计算方法,获得鲜水河断裂带区域第四纪以来两期主要构造应力作用:第1期为早~中更新世,构造应力作用以北东-南西向挤压为特征;第Ⅱ期自晚更新世至今,构造应力作用以近东西向挤压和近南北向拉张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构造应力场 断层滑动 第四纪 构造作用 地震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遗传有限单元反演法研究东亚部分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的力源和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5
作者 安美建 石耀霖 李方全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25-231,共7页
利用遗传有限单元反演法对东亚部分地区构造应力场进行二维平面应力模型拟合反演运算,得到了影响该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分布的边界作用力相对值和方向.其中,陆陆碰撞边界的挤压作用力最强;洋壳俯冲边界的挤压边界力较弱;活动边缘海... 利用遗传有限单元反演法对东亚部分地区构造应力场进行二维平面应力模型拟合反演运算,得到了影响该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分布的边界作用力相对值和方向.其中,陆陆碰撞边界的挤压作用力最强;洋壳俯冲边界的挤压边界力较弱;活动边缘海盆地存在拉张边界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动态遗传算法 板块边界 挤压作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盆地内地壳应力随深度的变化 被引量:13
6
作者 高建理 丁健民 +1 位作者 梁国平 郭启良 《中国地震》 1987年第4期-,共8页
本文详细讨论了华北地区盆地内水平应力和垂直应力以及最大剪应力随深度的变化,找出了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之比与深度的关系。鉴于2100米以下超孔压带的存在,对该带内测得的所有最大水平主应力值作了孔压修正。 区内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 本文详细讨论了华北地区盆地内水平应力和垂直应力以及最大剪应力随深度的变化,找出了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之比与深度的关系。鉴于2100米以下超孔压带的存在,对该带内测得的所有最大水平主应力值作了孔压修正。 区内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近东西,变化幅度随深度增加逐渐变小,从地表到4000米深处,基本存在S_H=σ_1、S_h=σ_3、S_v=σ_2的应力状态。因此,我们推测区域内现今构造活动模式浅部为平移断层,深部为平移正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垂直应力 地质构造 地壳应力 水平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地震带活动趋势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黄福明 李群芳 黄佩玉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4-42,共9页
本文根据山西地震带的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的资料,采用有限单元法对该带的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似,综合分析了该带地震地质、地震活动和构造应力场的特征,初步估计了该带未来强震活动的趋势。主要的估计结果如下: 从1993年到2015年间,... 本文根据山西地震带的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的资料,采用有限单元法对该带的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似,综合分析了该带地震地质、地震活动和构造应力场的特征,初步估计了该带未来强震活动的趋势。主要的估计结果如下: 从1993年到2015年间,在山西地震带将可能发生一个M_s=6.2±0.4地震,其可能地点有三个,若依发震可能性大小的顺序排列将是:(1)霍县~洪洞一带;(2)大同~怀仁~应县~浑源所围地区;(3)灵丘以东至涞源断裂两端所围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震活动性 应力场 山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古构造残余应力场对大地震的控制 被引量:5
8
作者 安欧 高国宝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39-147,共9页
以岩体正交异性弹性理论为基础,用X射线法,在鲜水河断裂带测区沿7条测线,测量了岩体三维残余应力,绘成区域残余应力等值线图、主应力线图及其应变能密度等值线图,探讨了其对带内大地震的控制作用。
关键词 地震 控制 残余应力场 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流井背斜地震活动与注水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伯崇 陈睿 +4 位作者 李宏 祁英男 毛吉震 刘鹏 李方全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253-256,共4页
四川省自贡市地处南北地震带中段东侧,历史上未发生过 Ms>6的强震.但是,自1947年以来,在中心区的自流井背斜上发生过4次较强的地震(Ms=4.6—5.0),震中烈度约为Ⅶ度.这里是井盐生的主要地区之一,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解放前及解放初期... 四川省自贡市地处南北地震带中段东侧,历史上未发生过 Ms>6的强震.但是,自1947年以来,在中心区的自流井背斜上发生过4次较强的地震(Ms=4.6—5.0),震中烈度约为Ⅶ度.这里是井盐生的主要地区之一,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解放前及解放初期主要开采盐卤与天然气,只有很少部份用水开采盐岩.自1978年以来,在背斜东北段的大山铺用高压注水开采盐岩.1985年3月29日地震s=4.8),震中就在注水漏失的淹没区内.自流井背斜上人口密集,工矿集中,地震给工业生产和人民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研究这里地震活动的机制,对于地震区划、地震预报或控制是十分重要的.自流井背斜地震活动机制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了解地下深部岩体中的应力状态.如果岩体中的力状态足以驱动断层重新活动,则自流井背斜地震活动的机制是构造运动.如果岩体中的应力状态本不足以使已有断层重新活动,而注水以后有效正应力减少造成断层滑动,则其地震活动机制应是注水发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流井 地震活动性 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壳测深资料研究剪切波分裂与偏振异常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恩福 陈学波 祝水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8,共8页
利用地壳测深三分向记录,研究了 S 波基底结构和 S 波分裂与偏振异常,进一步讨论了利用 S 波分裂与偏振特征研究地壳介质地震各向异性,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方向和潜在震源物理标志的技术途径.通过对长江三峡坝区及外围深地震测深资料的典... 利用地壳测深三分向记录,研究了 S 波基底结构和 S 波分裂与偏振异常,进一步讨论了利用 S 波分裂与偏振特征研究地壳介质地震各向异性,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方向和潜在震源物理标志的技术途径.通过对长江三峡坝区及外围深地震测深资料的典型 S 波记录分析研究,进一步证明了 S波分裂与偏振异常是研究地壳介质地震各向异性、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方向的可靠依据.同时也表明了地壳测深资料具有震源位置确定,能可靠追踪 S 波射线路径等优点,对识别异常体和适当扩大 S 波有效观测窗口是十分有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壳 S波 测深 剪切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注水地震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宝红 邱泽华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4年第3期329-333,共5页
本文认为注水地震是相当复杂的。将注水只看成诱发因素,或将与注水相关的地震都看成构造地震是片面的。对注水过程的微震研究表明,注水可以直接造成地震。对油田地震的研究表明,大量采油造成地下介质的亏空同样可能造成地震。对其它... 本文认为注水地震是相当复杂的。将注水只看成诱发因素,或将与注水相关的地震都看成构造地震是片面的。对注水过程的微震研究表明,注水可以直接造成地震。对油田地震的研究表明,大量采油造成地下介质的亏空同样可能造成地震。对其它一些地下矿藏的采掘也有类似的情况。错误地把与注水有关的地震都看成是注水诱发的构造地震,将导致对地壳构造活动特点的错误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地震 地震 油田地震 水压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壁崩落应力测量—根据超声波电视测井资料确定地壳应力方向 被引量:1
12
作者 丁健民 梁国平 郭启良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2期203-209,共7页
本文讨论了孔壁崩落的理论机制,介诏了用于原地测定孔壁崩落的超声波电视测井技术和解释方法,分析了北京西郊一个煤矿钻孔超声波电视测井资料,提出孔壁崩落方向,即最小水平主应力方向为 N15°W。最后,把超声波电视测井结果与华北地... 本文讨论了孔壁崩落的理论机制,介诏了用于原地测定孔壁崩落的超声波电视测井技术和解释方法,分析了北京西郊一个煤矿钻孔超声波电视测井资料,提出孔壁崩落方向,即最小水平主应力方向为 N15°W。最后,把超声波电视测井结果与华北地区地层倾角测井结果进行比较,表明测得的孔壁崩落方向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测井 地壳应力 北京西郊 地层倾角测井 解释方法 应力测量 主应力方向 地球物理测井 超声成像测井 超声波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唐山地震前震中区地应力测值张性跳动的原因 被引量:1
13
作者 邱泽华 黄相宁 +1 位作者 葛丽明 张宝红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86-94,共9页
唐山地震前,地震主断裂附近的陡河站和赵各庄站都观测到垂直于该断裂方向的地应力张性跳动,根据地震前跨该断裂的水准观测数据,认为这是地壳沿该断裂的局部凸起使地表附近沿该方向出现张性裂隙的反映。在其扩展的过程中,测量元件与张裂... 唐山地震前,地震主断裂附近的陡河站和赵各庄站都观测到垂直于该断裂方向的地应力张性跳动,根据地震前跨该断裂的水准观测数据,认为这是地壳沿该断裂的局部凸起使地表附近沿该方向出现张性裂隙的反映。在其扩展的过程中,测量元件与张裂隙前沿的相对位置将发生变化。通过对张裂隙前沿附近应力场的分析,不仅可以说明当裂隙前沿在元件附近经过时与裂隙垂直的元件测值为什么突然上升后又下降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而且可以说明另外两个与该元件呈60°交角的元件的同时刻测值变化不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应力 前兆 异常 唐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壳深部稳定性——震源体破裂机制和摩擦滑动机制的综合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超 陈连旺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450-461,共12页
本文通过地壳应力测量结果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对深部应力状态与断层运动的关系作了讨论:进而应用库仑准则,推导了三维应力作用下完整岩体和已有的任意空间方向断层面的失稳条件及其滑动方式的解析表达式.通过建立描述岩体和已有断层... 本文通过地壳应力测量结果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对深部应力状态与断层运动的关系作了讨论:进而应用库仑准则,推导了三维应力作用下完整岩体和已有的任意空间方向断层面的失稳条件及其滑动方式的解析表达式.通过建立描述岩体和已有断层稳定性的两个函数——破裂函数 F_m 和摩擦函数 F_f,给出了应用破裂机制和摩擦滑动机制综合分析地壳稳定性和失稳性态的方法:根据这种分析方法并结合华北平原区的水压致裂应力测量资料,以及孔隙压力、大地热流等观测结果,定量研究了本区地壳的稳定问题,计算并图示了地壳内破裂函数沿深度的分布,以及各种走向和倾向断层面上的摩擦函数和剪应力分布;计算中以 Byerlee 定律作为断层运动的约束条件,并考虑了地壳密度纵向非均匀性导致的垂直应力沿深度的非线性增长以及深部超静水压力的异常孔隙压力作用.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区地壳失稳性态主要表现为已有断层的滑动;伴有高剪应力降的断层运动的深度范围在8至2.0多公里之间:陡断层稳定性低于缓断层,其运动方式以走滑为主;本区 NNE-NE 走向的陡断层是一组易震断层,其震时错动为右旋走滑;孔隙压力的增长对地壳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华北平原区深部高异常孔隙压力是地震活动的一种重要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稳定性 地震 震源体 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的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忠贤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87-193,共7页
利用有限元模型模拟一条走滑断层上强震重复发生的过程.在模型中引入断层阀机制以考虑流体孔隙压力变化的作用.用5个参数来表征断层的流变、孔隙压变化及破裂准则等基本特性.通过系统地改变这些参数对大量模型进行计算,初步探讨了... 利用有限元模型模拟一条走滑断层上强震重复发生的过程.在模型中引入断层阀机制以考虑流体孔隙压力变化的作用.用5个参数来表征断层的流变、孔隙压变化及破裂准则等基本特性.通过系统地改变这些参数对大量模型进行计算,初步探讨了地震活动的平静期一活跃期现象与模型参数和加载方式之间的关系.在常速率边界位移载荷作用下,处于中等应力和孔隙压状态下的模型表现出有规律的平静—活跃现象,其周期长度为地震原地复发周期的1/3~1.当模型处于高应力或高孔隙压状态时,平静—活跃现象变得无规律或不明显.在周期性变化的边界力作用下,当力变化幅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模型地震活动性表现出与外力变化周期相同的平静—活跃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模型 有限元 平静期 地震活跃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6年唐山地震震源失稳性态控制因素的模型研究
16
作者 张超 陈连旺 唐万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507-510,共4页
浅源构造地震是以岩体破裂和断层粘滑为主要机制的力学失稳事件.震源分布范围、失稳性态及失稳滑动方式决定于与深部构造物理背景和力学环境相关的多种因素的综合效应.单独应用破裂或摩擦的力学失稳模式难以解释国内外地震资料和地壳应... 浅源构造地震是以岩体破裂和断层粘滑为主要机制的力学失稳事件.震源分布范围、失稳性态及失稳滑动方式决定于与深部构造物理背景和力学环境相关的多种因素的综合效应.单独应用破裂或摩擦的力学失稳模式难以解释国内外地震资料和地壳应力测量结果所反映的某些带有普遍性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震源 地壳 稳定性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部分活动断裂面现今应力状态与地震活动的时域变化关系
17
作者 梁海庆 刘建中 刘其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29-237,共9页
采用我国华北地区1966~1984年原地应力测量数据49组,结合各测点附近主要活动断裂的几何要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地壳浅部断裂面上的有效正应力和剪应力的比值随时间变化与断裂附近地震活动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即使在同一断裂上同一时域内,... 采用我国华北地区1966~1984年原地应力测量数据49组,结合各测点附近主要活动断裂的几何要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地壳浅部断裂面上的有效正应力和剪应力的比值随时间变化与断裂附近地震活动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即使在同一断裂上同一时域内,由于不同地段地震活动性的差异,所对应的有效应力比值亦有不同的变化。分析认为,当断裂面上有效应力比值在0.5以下时,断裂附近地震活动微弱,断裂呈现稳态,大于此值时,地震活动增强,断裂失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华北地区 地震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ΣE^(2/3)-t曲线进行中期地震预报的研究
18
作者 宋俊高 陆远忠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5年第3期60-65,共6页
本文分析了我国1900年以来M_s≥7.0级地震前与断层面总面积有关的参量ΣE ̄(2/3)随时间的变化,探讨了运用ΣE ̄(2/3)-t曲线进行中期地震预报的可能性。通过分析某一地区历史地震的E ̄(2/3)(t)曲线,... 本文分析了我国1900年以来M_s≥7.0级地震前与断层面总面积有关的参量ΣE ̄(2/3)随时间的变化,探讨了运用ΣE ̄(2/3)-t曲线进行中期地震预报的可能性。通过分析某一地区历史地震的E ̄(2/3)(t)曲线,可以认识这一地区在过去若干年内地震的活动情况,并由此判断该区未来几年到几十年内地震活动的总状态;还可以根据E ̄(2/3)(t)曲线外推估计一个地区目前地震活动的可能强度。本文对E ̄(2/3)(t)曲线的基本形态作了粗略的分类,并试图对一个地区历史地震系列的E ̄(2/3)(t)曲线,用灾变论的观点确定该曲线的灾变条件和时间,以建立一种可应用的地震预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能量 中期预报 断层总面积 地震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中国大陆地壳上部应力状态的讨论
19
作者 刘建中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57-264,共8页
本文从走滑型断层活动所应具备的应力条件出发,讨论了走滑型断层活动区的水平主应力的上限和下限。经与现有的绝对应力测值对比,发现3000米以上深度,仅有那些有明显垂直运动的地区的应力值可能超出这个界限。3000米以下深度,实测应力值... 本文从走滑型断层活动所应具备的应力条件出发,讨论了走滑型断层活动区的水平主应力的上限和下限。经与现有的绝对应力测值对比,发现3000米以上深度,仅有那些有明显垂直运动的地区的应力值可能超出这个界限。3000米以下深度,实测应力值向所给出的界限内集中。本文所给出的水平应力界限可以做为对深部水平应力值的一种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大陆 地壳 应力 走滑型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新铁路沂沭断裂带跨断层地壳形变监测系统方案研究
20
作者 李迎春 李国和 +2 位作者 李翔 李杰 张鸿旭 《铁道标准设计》 2004年第2期21-25,共5页
胶新铁路穿越我国东部最大的活动构造带———郯庐断裂带 ,在勘察设计过程中对沂沭断裂带的结构性、活动性、地震危险性作了详细而具体的研究 ,对铁路走向从多种角度进行了优选 ,保证了胶新线的安全。但由于复杂的地震地质条件 ,加之地... 胶新铁路穿越我国东部最大的活动构造带———郯庐断裂带 ,在勘察设计过程中对沂沭断裂带的结构性、活动性、地震危险性作了详细而具体的研究 ,对铁路走向从多种角度进行了优选 ,保证了胶新线的安全。但由于复杂的地震地质条件 ,加之地震活动和其他地质灾害的发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做好监测和预防工作是减灾和防灾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新铁路 郯庐断裂带 铁路勘察 铁路抗震 沂沭断裂带 形变监测系统 地震地质条件 系统结构 数据分析处理 数据管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