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5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震活动性分析中余震的删除 被引量:58
1
作者 陈凌 刘杰 +1 位作者 陈颙 陈龙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244-252,共9页
介绍了几种删除余震的方法,并从地震断层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删除余震的新的震级相关时空窗法.采用这些方法,分别对4个具有不同时空尺度的地震目录删除了余震,并对原始目录及删除余震后的目录作了频度统计和R/S分析结果表明删除余... 介绍了几种删除余震的方法,并从地震断层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删除余震的新的震级相关时空窗法.采用这些方法,分别对4个具有不同时空尺度的地震目录删除了余震,并对原始目录及删除余震后的目录作了频度统计和R/S分析结果表明删除余震后,地震时间过程的平稳性明显提高,地震事件的独立性增强但仍存在着一定的非随机因素,主要表现在对地震时问过程的R/S分析中,Haret指数H>0.5.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删除余震方法及其有效性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 随机性 R/S分析 HURST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卸载响应比──一种新的地震预报方法 被引量:104
2
作者 尹祥础 陈学忠 +1 位作者 宋治平 尹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767-775,共9页
引入一个能够定量反映非线性系统不稳定程度的新参数──加卸载响应比Y,这一参数可以用于地震及其它地质灾害的预测.对里氏震级4—8级地震进行后验性震例检验的结果表明,80%以上的震例,在地震前Y值均显著大于1.这一方法已... 引入一个能够定量反映非线性系统不稳定程度的新参数──加卸载响应比Y,这一参数可以用于地震及其它地质灾害的预测.对里氏震级4—8级地震进行后验性震例检验的结果表明,80%以上的震例,在地震前Y值均显著大于1.这一方法已预测出几次发生在中国大陆的中强地震及1994年1月17日的美国洛杉矶6.6级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卸载响应 比线性 地震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活动性的统计分析:由过去推测将来的可能性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陈凌 陈颙 +1 位作者 刘杰 陈棋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1-70,共10页
为了由过去的地震活动性推测将来的地震活动性,引入了地震(震级≥m)的期望年发生率v(≥m)来描述一个地区的地震活动性.根据全球地震目录(1964—1994年)以及南加州(1932—1995年)和华北(1970—1994年)两个区域地震目录资料... 为了由过去的地震活动性推测将来的地震活动性,引入了地震(震级≥m)的期望年发生率v(≥m)来描述一个地区的地震活动性.根据全球地震目录(1964—1994年)以及南加州(1932—1995年)和华北(1970—1994年)两个区域地震目录资料,以统计样本量作为目录记录时间长短的相对量度,对由不同的统计样本量计算得出的地震实际年发生率v(≥m,T,t)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三点结沦:①在统计样本量n足够大的情况下,地震实际年发生率表现出准平稳时间过程的特征,可近似地看作地震期望年发生率,本文给出了这种近似的误差(离差系数)与统计样本量之间的定量关系;②离差系数与统计样本量之间的关系与震级无关,表现出不同震级层次的相似性;③统计样本量相同时,不同震级的地震期望年发生率之间满足logv(≥)=a-bm的关系,形式上与G-R关系相似,但它给出了由小地震的统计特征估计大地震的期望年发生率及其统计误差的方法.基于上述结论,进一步讨论了地震活动性的统计特征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潜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统计分析 年发率 震级 推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地震预报研究近十年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21
4
作者 张国民 李丽 焦明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396-410,共15页
简要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过程,并着重对最近10年(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地震预报研究进展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主要分为:(1)大地震震源区地壳细结构和介质物性的探测研究;(2)地震和前兆数字化观测技术的研制;(3)地震短临... 简要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过程,并着重对最近10年(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地震预报研究进展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主要分为:(1)大地震震源区地壳细结构和介质物性的探测研究;(2)地震和前兆数字化观测技术的研制;(3)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及其判据、指标的研究;(4)地震序列类型和震后趋势早期应用判断方法及其指标的研究;(5)华北北部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前兆综合解释模型与短临预报综合判别系统的研究;(6)地震预报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7)地震中长期预报研究及我国近期(10年左右尺度)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确定;(8)板内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模型及前兆场物理解释的探索研究.最后还对我国地震预报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地震前兆 前兆观测 地震序列 地震孕育 孕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我国90年代年度地震预报的评估 被引量:38
5
作者 石耀霖 刘杰 张国民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63-69,共7页
采用R评分方法 ,对中国地震局 1 990到 1 998年的年度地震预报进行了统计和评估 .随机猜测预报R为 0 ,完全准确预报R为 1 .我国 90年代的年度预报R评分平均为 0 .1 84.如果把地震局实际预报与选取最大背景概率地区预报相结合 ,可以使R... 采用R评分方法 ,对中国地震局 1 990到 1 998年的年度地震预报进行了统计和评估 .随机猜测预报R为 0 ,完全准确预报R为 1 .我国 90年代的年度预报R评分平均为 0 .1 84.如果把地震局实际预报与选取最大背景概率地区预报相结合 ,可以使R评分提高到 0 .336 .统计表明 ,中国年度地震预报对 5级以上地震的预报水平还不高 ,特别是在人烟稀少、台站缺乏的高地震背景概率区 ,预报效果较低 ;但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重点监测地区 ,中国地震局年度预报高于随机预报 ,实际预报取得了一定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统计检验 中国 评估 背景概率 年度预报 随机预报 9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迁移的规律、解释和预报——中国大陆四条地震带的地震迁移 被引量:49
6
作者 马宗晋 李献智 金继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29-139,共11页
本文对中国大陆南北中轴地震带、天山地震带、山西地震带和燕山地震带等4条地震带内地震迁移现象进行了研究,证明了迁移的定向性,发现了迁移快波和慢波现象,求得迁移速度(V_M、V_m),提出了迁移的基础不是地震断裂的连续伸延,而是边界动... 本文对中国大陆南北中轴地震带、天山地震带、山西地震带和燕山地震带等4条地震带内地震迁移现象进行了研究,证明了迁移的定向性,发现了迁移快波和慢波现象,求得迁移速度(V_M、V_m),提出了迁移的基础不是地震断裂的连续伸延,而是边界动力源脉动式推压引起的动力波的传播所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迁移 地震带 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条带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 被引量:50
7
作者 刘蒲雄 陈章立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23-32,共10页
本文分析了1970—1984年间我国大陆及邻近地区22次5.5级以上的地震震例,结果表明:(1)地震条带与大范围平静伴生这一结论具有普遍意义,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给出了条带判别标志。(2)条带形成于主震前几个月—2年的时间段内,主要就发生在... 本文分析了1970—1984年间我国大陆及邻近地区22次5.5级以上的地震震例,结果表明:(1)地震条带与大范围平静伴生这一结论具有普遍意义,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给出了条带判别标志。(2)条带形成于主震前几个月—2年的时间段内,主要就发生在条带上;不同地震前的条带特点有所差异,7级以上强震前的条带尺度和持续时间比较相近,而中强地震前条带的上述参量差异较大。(3)实际资料与机理分析表明:地震条带分为二种,一种与大震孕育直接有关,另一种则反映了构造活动异常。文中提出了识别这二种条带的途径并对条带的共性特征及其差异的物理意义进行了讨论。 随着地震前兆研究的不断深入,地震条带图象已成为地震预报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通过较多震例的分析,寻求条带的识别标志,以减小条带划分的不确定性;其二是在研究条带的共性特征及其差异的基础上,探讨条带的形成机理和物理判别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条带 地震预报 地震 主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集理论与灰色系统理论在地震预报中的综合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冯德益 林命周 +5 位作者 顾瑾平 陈荣华 何建树 蒋淳 姜长宁 杨彩霞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57-264,共8页
把研究不确定信息的两种理论方法,即模糊集理论与灰色系统理论的方法综合应用于地震预报当中,在以下三方面取得了初步研究结果:(1)地震预测的灰色模糊模型.在灰色系统理论 GM(1.1)模型的基础上,把模糊数学的表达方式和灰色突变预测结合... 把研究不确定信息的两种理论方法,即模糊集理论与灰色系统理论的方法综合应用于地震预报当中,在以下三方面取得了初步研究结果:(1)地震预测的灰色模糊模型.在灰色系统理论 GM(1.1)模型的基础上,把模糊数学的表达方式和灰色突变预测结合在一起,建立了地震预测的灰色模糊模型,为地震预报实用化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能的途径,并给出了初步应用实例;(2)地震模糊聚类预测中指标优劣的灰色建模判断.仍以 GM(1,1)灰色建模为基础,在模糊聚类分析之前作指标择优处理,减少了指标选择的盲目性.以1975年以来江苏及其邻区的地震活动资料为例,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比较清晰,比一般模糊聚类结果有所改进:(3)关联度和模糊聚类在地震预报中的联合应用.把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方法和模糊集理论中的模糊聚类分析方法,联合应用于地震预报研究当中,以华北地区每年地震强度预测为例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地震预报所依据的不少信息和指标都带有灰色模糊的性质,因而,综合使用模糊集理论与灰色系统理论的方法可望取得更为有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预报 模糊集理论 灰色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的分类体系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探索 被引量:12
9
作者 陈棋福 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539-549,共11页
采用模似自然界生物进化过程的遗传算法的分类体系,并以首都圈地区为例,利用地震活动性资料的8种时空参数在地震预报中进行了应用探索.通过对1967—1992年间信息的学习演化,获得了20条拥有不同适应度的具有层次结构的地震预报规则... 采用模似自然界生物进化过程的遗传算法的分类体系,并以首都圈地区为例,利用地震活动性资料的8种时空参数在地震预报中进行了应用探索.通过对1967—1992年间信息的学习演化,获得了20条拥有不同适应度的具有层次结构的地震预报规则集.对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活动的预报规则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讨论,发现了人们以往难于考虑周全的可能具有重要预报意义的异常组配.应用探索表明:在地震预报研究中应用具有自适应和潜在学习能力的基于遗传算法的分类体系,将可能推动人们对地震前兆及其物理机制的研究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分类体系 遗传算法 地震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6年云南龙陵7.4级地震序列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左兆荣 张国民 吴建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653-659,共7页
地震成核是地震孕育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加速是成核过程的一个属性,也是地震失稳破裂的一个必要条件.地震加速释放是成核在脆性层中的大地震的普遍前兆,且可将该加速过程简要地概括为地震释放速率正比于失稳破裂剩余时间的... 地震成核是地震孕育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加速是成核过程的一个属性,也是地震失稳破裂的一个必要条件.地震加速释放是成核在脆性层中的大地震的普遍前兆,且可将该加速过程简要地概括为地震释放速率正比于失稳破裂剩余时间的负幂.基于这一原理,对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Ms7.4级地震序列进行回顾性分析,表明主震及后续显著地震的失稳破裂时间和震级可成功地被估算,但要求所测系数r ̄2达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震序列 云南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与香港及周围地区的地震目录完全性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龙生 陈棋福 陈凌陈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11-320,共10页
地震活动性中的GutenbergRichter关系(logN=a-bM)在确定地震发生率时起着重要作用,实际分析中存在的对GR关系的偏离主要是由于地震目录的不完全性引起:即在低震级端因地震的监测能力有限,在高震级... 地震活动性中的GutenbergRichter关系(logN=a-bM)在确定地震发生率时起着重要作用,实际分析中存在的对GR关系的偏离主要是由于地震目录的不完全性引起:即在低震级端因地震的监测能力有限,在高震级端因大震的稀少导致的统计涨落。本文根据过去30年来仪器记录的地震目录,得到了中国大陆地区的GR线性关系式,并据此确定了中国历史地震目录的不完全性以及不同时段和震级区间的遗失率,进而根据得到的遗失率估算了香港及周围地区的地震发生率。由现代仪器目录和历史目录拟合GR关系给出的统计参数显然不同,然而,对历史目录应用遗失率校正后获得的统计参数则符合得很好。本文的结果表明,通过对地震目录进行不完全性分析,可以在低地震活动地区获得较准确的地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 香港 周围地区 地震目录 完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原4.8级和大同5.8级地震前兆异常的模糊识别及其特性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郑熙铭 冯德益 马丽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43-48,共6页
利用模糊模式识别的直接方法提取了1988年河北阳原4.8级地震和1989年山西大同5.8级地震的多项前兆异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这些异常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阳原地震与大同地震是有联系的,两次地震前都有异常频次峰值出现,峰值出现后一个... 利用模糊模式识别的直接方法提取了1988年河北阳原4.8级地震和1989年山西大同5.8级地震的多项前兆异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这些异常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阳原地震与大同地震是有联系的,两次地震前都有异常频次峰值出现,峰值出现后一个月左右发震;震中区位于前兆异常从属函数高异常区附近;震级较高的地震,其从属函数值也较大;前兆异常的空间优势分布位于高丽营—黄庄断裂和程各庄—夏垫断裂带上,对该地区未来的地震活动应予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观测 地震前兆 模糊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损失概率预测研究中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探讨 被引量:3
13
作者 傅征祥 姜立新 王晓青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9-53,共5页
本文基于假定未来某段时间内研究地区或场地上地震烈度影响事件遵从贝努利(Bernoulli)随机独立试验过程,利用历史地震烈度一频度统计关系,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地震损失概率预测的危险性分析方法。
关键词 地震损失 概率 预测 地震危险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远震体波宽频带记录分析1993年10月2日中国新疆南部Mb6.2地震的震源过程 被引量:7
14
作者 高原 吴忠良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47-160,共14页
远震体波宽频带记录可以用来研究震源参数和破裂过程。利用宽频带地震记录的P波振幅,可以找到一种较方便地得到一次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计算方法。1993年10月2日中国新疆南部Mb6.2地震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事件,利用宽频... 远震体波宽频带记录可以用来研究震源参数和破裂过程。利用宽频带地震记录的P波振幅,可以找到一种较方便地得到一次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计算方法。1993年10月2日中国新疆南部Mb6.2地震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事件,利用宽频带波形资料和本文提出的一种简化的计算震源两个子事件相对位置的方法分析后认为,这次事件实质上是两次破裂的结果。Mb6.2地震事件发生前约2.3秒,有另一个小地震事件发生,两个事件之间的相对距离约为5.5km,沿破裂面接走向以顺时针方向计,小地震事件相对于主破裂之间的方位是295°。对于以上提出的两种算法的结果,我们进行了宽频带地震波形正演拟合检验,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新疆是个多地震地区,本文以新疆南部这次Mb6.2地震为中心,对方圆200km范围内的历史地震序列作了分析,并对这次地震的构造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宽频带 震源参数 破裂过程 地震 记录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长期地震预测方案综合信度评价的层次分析法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晓青 高孟潭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57-265,共9页
由于存在各种复杂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正确合理地评价地震预测结果的可信度,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文首先引入具有广泛应用前途的层次分析法,并以华北北部为例,结合Delphi专家咨询结果,给出了反映各个预测方案结果的可信度及具... 由于存在各种复杂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正确合理地评价地震预测结果的可信度,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文首先引入具有广泛应用前途的层次分析法,并以华北北部为例,结合Delphi专家咨询结果,给出了反映各个预测方案结果的可信度及具有满意一致性的相对重要性权系数。其结果可作为综合各种预测方案,确定该地区中长期地震危险区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中长期预报 综合信度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地震预报研究的系统观点 被引量:4
16
作者 徐道一 汪成民 高名修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83-84,共2页
中国大地震预报研究开始得较晚(日本从1923年在东京大地震后就已开始了),但却在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七级以上大地震预报成功。以当时的技术、设备、仪器等条件与美、苏、日等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但为什么中国能率先突破大地震的预报呢... 中国大地震预报研究开始得较晚(日本从1923年在东京大地震后就已开始了),但却在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七级以上大地震预报成功。以当时的技术、设备、仪器等条件与美、苏、日等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但为什么中国能率先突破大地震的预报呢?其原因一直为国内外大多数地震预报学家困惑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系统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年来我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主要进展 被引量:18
17
作者 梅世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A01期196-207,共12页
本文总结了我国40年来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主要进展,按3个阶段:1949-1966,1966-1976,1976-1990年进行概述,以80年代的新进展为重点,包括12个方面:1.地震观测系统的明显改善;2.各类地震前... 本文总结了我国40年来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主要进展,按3个阶段:1949-1966,1966-1976,1976-1990年进行概述,以80年代的新进展为重点,包括12个方面:1.地震观测系统的明显改善;2.各类地震前兆观测台网的调整与优化;3.干扰识别与排除成套方法的建立;4.大陆地震前兆的主要特征;5.地震综合预报内容与方法的确定;6.地震预报方法指南的编制;7.系统科学在地震预报中的初步应用;8.地震预报专家系统的研制与试用;9.在检测地震短临前兆上所做的努力;10.编制新的地震区划图;11.5-10年地震危险区划图的编制;12.中国地震灾害损失图的编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前兆 短临前兆 专家系统 地震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兆地震活动图象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 被引量:18
18
作者 刘蒲雄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12-120,共9页
本文根据长、中和短期预报研究对主要地震活动图象加以归类和简述。结果表明:(1)利用地震活动图象进行中、短期预报,预报时间量程可能达到1、2年,甚至几个月,但要进一步缩短预报的时间尺度就十分困难,除非有明显的前震序列活动;(2)地震... 本文根据长、中和短期预报研究对主要地震活动图象加以归类和简述。结果表明:(1)利用地震活动图象进行中、短期预报,预报时间量程可能达到1、2年,甚至几个月,但要进一步缩短预报的时间尺度就十分困难,除非有明显的前震序列活动;(2)地震活动图象分析,对于辨认未来主震(尤其是强主震)的位置是有效的;(3)强震和中强震前的图象特点是有区别的,据此,可以大概估计未来主震的震级。不过图象的空间尺度与主震震级无明显的相关性;(4)信号震、前兆震群和前震(包括早期前震)的确定应考虑到异常的地震活动时空图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图象 地震预报 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关联分析与地震序列类型的早期识别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宇霞 周翠英 +1 位作者 韩凤银 王红卫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9-64,共6页
用灰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主震MS≥60级地震序列类型的早期识别,主要对第一个强震后2天内地震序列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3次大震(MS≥70)后1天和2天震型灰关联识别正确率均为077(表1),36次强震(60≤... 用灰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主震MS≥60级地震序列类型的早期识别,主要对第一个强震后2天内地震序列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3次大震(MS≥70)后1天和2天震型灰关联识别正确率均为077(表1),36次强震(60≤MS<70)的均为083(表2、表3)。由此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 强震 地震 灰关联分析 早期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都圈地区地震短临预报追踪方案的讨论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士宏 修济刚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03-306,共4页
首都圈地区地震短临预报追踪方案的讨论孙士宏(中国北京100036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修济刚(中国北京100036国家地震局综合计划司)自1974年开始,我国每年年初要举行一次大型的震情会商会,对全国本年度的地震活... 首都圈地区地震短临预报追踪方案的讨论孙士宏(中国北京100036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修济刚(中国北京100036国家地震局综合计划司)自1974年开始,我国每年年初要举行一次大型的震情会商会,对全国本年度的地震活动水平做出估计,并圈定出若干需要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圈 地震预报 短临预报 追踪方案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