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2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震活动性分析中余震的删除 被引量:58
1
作者 陈凌 刘杰 +1 位作者 陈颙 陈龙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244-252,共9页
介绍了几种删除余震的方法,并从地震断层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删除余震的新的震级相关时空窗法.采用这些方法,分别对4个具有不同时空尺度的地震目录删除了余震,并对原始目录及删除余震后的目录作了频度统计和R/S分析结果表明删除余... 介绍了几种删除余震的方法,并从地震断层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删除余震的新的震级相关时空窗法.采用这些方法,分别对4个具有不同时空尺度的地震目录删除了余震,并对原始目录及删除余震后的目录作了频度统计和R/S分析结果表明删除余震后,地震时间过程的平稳性明显提高,地震事件的独立性增强但仍存在着一定的非随机因素,主要表现在对地震时问过程的R/S分析中,Haret指数H>0.5.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删除余震方法及其有效性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 随机性 R/S分析 HURST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活动性的统计分析:由过去推测将来的可能性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陈凌 陈颙 +1 位作者 刘杰 陈棋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1-70,共10页
为了由过去的地震活动性推测将来的地震活动性,引入了地震(震级≥m)的期望年发生率v(≥m)来描述一个地区的地震活动性.根据全球地震目录(1964—1994年)以及南加州(1932—1995年)和华北(1970—1994年)两个区域地震目录资料... 为了由过去的地震活动性推测将来的地震活动性,引入了地震(震级≥m)的期望年发生率v(≥m)来描述一个地区的地震活动性.根据全球地震目录(1964—1994年)以及南加州(1932—1995年)和华北(1970—1994年)两个区域地震目录资料,以统计样本量作为目录记录时间长短的相对量度,对由不同的统计样本量计算得出的地震实际年发生率v(≥m,T,t)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三点结沦:①在统计样本量n足够大的情况下,地震实际年发生率表现出准平稳时间过程的特征,可近似地看作地震期望年发生率,本文给出了这种近似的误差(离差系数)与统计样本量之间的定量关系;②离差系数与统计样本量之间的关系与震级无关,表现出不同震级层次的相似性;③统计样本量相同时,不同震级的地震期望年发生率之间满足logv(≥)=a-bm的关系,形式上与G-R关系相似,但它给出了由小地震的统计特征估计大地震的期望年发生率及其统计误差的方法.基于上述结论,进一步讨论了地震活动性的统计特征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潜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统计分析 年发率 震级 推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6年云南龙陵7.4级地震序列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左兆荣 张国民 吴建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653-659,共7页
地震成核是地震孕育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加速是成核过程的一个属性,也是地震失稳破裂的一个必要条件.地震加速释放是成核在脆性层中的大地震的普遍前兆,且可将该加速过程简要地概括为地震释放速率正比于失稳破裂剩余时间的... 地震成核是地震孕育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加速是成核过程的一个属性,也是地震失稳破裂的一个必要条件.地震加速释放是成核在脆性层中的大地震的普遍前兆,且可将该加速过程简要地概括为地震释放速率正比于失稳破裂剩余时间的负幂.基于这一原理,对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Ms7.4级地震序列进行回顾性分析,表明主震及后续显著地震的失稳破裂时间和震级可成功地被估算,但要求所测系数r ̄2达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震序列 云南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原4.8级和大同5.8级地震前兆异常的模糊识别及其特性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郑熙铭 冯德益 马丽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43-48,共6页
利用模糊模式识别的直接方法提取了1988年河北阳原4.8级地震和1989年山西大同5.8级地震的多项前兆异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这些异常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阳原地震与大同地震是有联系的,两次地震前都有异常频次峰值出现,峰值出现后一个... 利用模糊模式识别的直接方法提取了1988年河北阳原4.8级地震和1989年山西大同5.8级地震的多项前兆异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这些异常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阳原地震与大同地震是有联系的,两次地震前都有异常频次峰值出现,峰值出现后一个月左右发震;震中区位于前兆异常从属函数高异常区附近;震级较高的地震,其从属函数值也较大;前兆异常的空间优势分布位于高丽营—黄庄断裂和程各庄—夏垫断裂带上,对该地区未来的地震活动应予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观测 地震前兆 模糊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损失概率预测研究中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探讨 被引量:3
5
作者 傅征祥 姜立新 王晓青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9-53,共5页
本文基于假定未来某段时间内研究地区或场地上地震烈度影响事件遵从贝努利(Bernoulli)随机独立试验过程,利用历史地震烈度一频度统计关系,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地震损失概率预测的危险性分析方法。
关键词 地震损失 概率 预测 地震危险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与香港及周围地区的地震目录完全性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龙生 陈棋福 陈凌陈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11-320,共10页
地震活动性中的GutenbergRichter关系(logN=a-bM)在确定地震发生率时起着重要作用,实际分析中存在的对GR关系的偏离主要是由于地震目录的不完全性引起:即在低震级端因地震的监测能力有限,在高震级... 地震活动性中的GutenbergRichter关系(logN=a-bM)在确定地震发生率时起着重要作用,实际分析中存在的对GR关系的偏离主要是由于地震目录的不完全性引起:即在低震级端因地震的监测能力有限,在高震级端因大震的稀少导致的统计涨落。本文根据过去30年来仪器记录的地震目录,得到了中国大陆地区的GR线性关系式,并据此确定了中国历史地震目录的不完全性以及不同时段和震级区间的遗失率,进而根据得到的遗失率估算了香港及周围地区的地震发生率。由现代仪器目录和历史目录拟合GR关系给出的统计参数显然不同,然而,对历史目录应用遗失率校正后获得的统计参数则符合得很好。本文的结果表明,通过对地震目录进行不完全性分析,可以在低地震活动地区获得较准确的地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 香港 周围地区 地震目录 完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远震体波宽频带记录分析1993年10月2日中国新疆南部Mb6.2地震的震源过程 被引量:7
7
作者 高原 吴忠良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47-160,共14页
远震体波宽频带记录可以用来研究震源参数和破裂过程。利用宽频带地震记录的P波振幅,可以找到一种较方便地得到一次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计算方法。1993年10月2日中国新疆南部Mb6.2地震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事件,利用宽频... 远震体波宽频带记录可以用来研究震源参数和破裂过程。利用宽频带地震记录的P波振幅,可以找到一种较方便地得到一次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计算方法。1993年10月2日中国新疆南部Mb6.2地震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事件,利用宽频带波形资料和本文提出的一种简化的计算震源两个子事件相对位置的方法分析后认为,这次事件实质上是两次破裂的结果。Mb6.2地震事件发生前约2.3秒,有另一个小地震事件发生,两个事件之间的相对距离约为5.5km,沿破裂面接走向以顺时针方向计,小地震事件相对于主破裂之间的方位是295°。对于以上提出的两种算法的结果,我们进行了宽频带地震波形正演拟合检验,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新疆是个多地震地区,本文以新疆南部这次Mb6.2地震为中心,对方圆200km范围内的历史地震序列作了分析,并对这次地震的构造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宽频带 震源参数 破裂过程 地震 记录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长期地震预测方案综合信度评价的层次分析法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晓青 高孟潭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57-265,共9页
由于存在各种复杂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正确合理地评价地震预测结果的可信度,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文首先引入具有广泛应用前途的层次分析法,并以华北北部为例,结合Delphi专家咨询结果,给出了反映各个预测方案结果的可信度及具... 由于存在各种复杂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正确合理地评价地震预测结果的可信度,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文首先引入具有广泛应用前途的层次分析法,并以华北北部为例,结合Delphi专家咨询结果,给出了反映各个预测方案结果的可信度及具有满意一致性的相对重要性权系数。其结果可作为综合各种预测方案,确定该地区中长期地震危险区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中长期预报 综合信度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关联分析与地震序列类型的早期识别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宇霞 周翠英 +1 位作者 韩凤银 王红卫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9-64,共6页
用灰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主震MS≥60级地震序列类型的早期识别,主要对第一个强震后2天内地震序列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3次大震(MS≥70)后1天和2天震型灰关联识别正确率均为077(表1),36次强震(60≤... 用灰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主震MS≥60级地震序列类型的早期识别,主要对第一个强震后2天内地震序列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3次大震(MS≥70)后1天和2天震型灰关联识别正确率均为077(表1),36次强震(60≤MS<70)的均为083(表2、表3)。由此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 强震 地震 灰关联分析 早期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复杂大地震的破裂特征分析
10
作者 高原 郑斯华 +2 位作者 周蕙兰 刘振 吴忠良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6,共6页
1993年6月8日堪察加东部沿海Ms-7.3地震是一次非常复杂的破裂过程.通过宽频带波形拟合方法,结合子事件叠加的空间传播特性和视时间差的分析,讨论了这次地震的破裂特征.分析表明,这次地震的破裂传递带有强烈的单向性,主要破裂过程可以表... 1993年6月8日堪察加东部沿海Ms-7.3地震是一次非常复杂的破裂过程.通过宽频带波形拟合方法,结合子事件叠加的空间传播特性和视时间差的分析,讨论了这次地震的破裂特征.分析表明,这次地震的破裂传递带有强烈的单向性,主要破裂过程可以表示为:破裂成核-北东东-正东偏北-正东偏南-停止,由深至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破裂特征 震源特征 破裂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地区中强地震震源过程的宽频带资料分析
11
作者 高原 吴忠良 周蕙兰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4-20,共7页
1988年至1990年,青海地区发生了4次震级大于60的地震,本文利用全球数字地震台网(GDSN)的宽频带波形资料,通过波形模拟,结合地质构造的背景资料对这几个地震的震源破裂和发震构造背景进行了研究。通过台站的视震源... 1988年至1990年,青海地区发生了4次震级大于60的地震,本文利用全球数字地震台网(GDSN)的宽频带波形资料,通过波形模拟,结合地质构造的背景资料对这几个地震的震源破裂和发震构造背景进行了研究。通过台站的视震源时间函数(aSTF)和视时间差(aTD)的分析,特别对震源的复杂性进行了讨论。本文的研究从震源分析的角度进一步支持了青藏高原东北部构造应力的压力轴为接近水平的NE方向,而随着向青藏高原北部的推移其构造应力的压力轴逆时针变为接近水平的NEE或NS方向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震源过程 宽频带数据 中强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济系统地震易损性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中宇 陈颙 +4 位作者 陈鑫连 唐旭 陈英 傅征祥 杨满栋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5年第1期26-33,共8页
本文分析了地震对经济系统功能的破坏。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经济模型,用于定量分析地震对经济的破坏。并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动态区域经济模型的原理和基本结构,当数据条件具备即可建立模型。这样一个动态模型可确切地描述地震对... 本文分析了地震对经济系统功能的破坏。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经济模型,用于定量分析地震对经济的破坏。并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动态区域经济模型的原理和基本结构,当数据条件具备即可建立模型。这样一个动态模型可确切地描述地震对经济系统的破坏及破坏后的恢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经济系统 地震 损失分析 易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蜀地区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构造与地震活动的相关分析
13
作者 吴刚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419-424,共6页
本文从滇蜀地区地壳磁性层顶面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入手,讨论了该区前寒武纪结品基底构造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并对两者进行了相关分析。指出区内的地震活动范围、位置、强度和深度受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起伏构造形态和深度的影响与制约。
关键词 结晶基底 地震活动 前寒武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周期形变波及其所反应的短期和临震地震前兆 被引量:92
14
作者 冯德益 潘琴龙 +2 位作者 郑斯华 薛峰 闵祥仪 《地震学报》 1984年第1期41-57,共17页
本文应用断裂力学和流变介质中波的传播理论来研究震前长周期形变波的波动源以及这类波传播的一些主要特征,在理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我国多次较大地震前观测到的短临地震前兆进行了剖析,并从中识别出一些可能与长周期形变波有关的短... 本文应用断裂力学和流变介质中波的传播理论来研究震前长周期形变波的波动源以及这类波传播的一些主要特征,在理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我国多次较大地震前观测到的短临地震前兆进行了剖析,并从中识别出一些可能与长周期形变波有关的短临地震前兆。首先,从粘滑与破裂这两类主要地震机制出发,提出了粘滑前的预滑与破裂前断裂的预扩展(亚稳态扩展)可能是产生震前长周期波的两类波动源的看法,并着重从理论上讨论了后一类波动源。其次,以地壳流变介质模型为基础,对长周期形变波的传播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选用地壳的广义流变介质模型,求解了所述的两类波动源在这种流变地壳介质中引起的长周期形变波传播的动力学问题,从理论上得出了长周期形变波在地壳内传播的某些一般特征。然后,专门分析了我国多次大地震前实际观测到的短期和临震地震前兆资料,并着重讨论了唐山地震的短临前兆。在这些不同类型的短临地震前兆中,我们得出地下水位、地倾斜及潮位自动记录曲线等的某些振动式及阶跃式短临地震前兆与长周期形变波的理论探讨结果基本相符,因而可以认为它们属于由长周期形变波所反映的地震前兆。在理论研究与实际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归纳了由长周期形变波所引起的短临地震前兆的一些基本特征,包括传播速度、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周期 波动 经济周期 形变 孕震断裂 地震异常 地震前兆 临震 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水河全新世断裂带的分段性、几何特征及其地震构造意义 被引量:105
15
作者 闻学泽 C.R.Allen +3 位作者 罗灼礼 钱洪 周华伟 黄伟师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62-372,共11页
由五条左旋走滑的主要分支断层组成的鲜水河全新世断裂带,以惠远寺拉分区为界,可分为结构特征不同的两段:北西段结构较为简单;南东段则表现了由若干分支断层组成的复杂结构.这种断裂结构的分段性,造成了历史强震活动性的分段差异,同时... 由五条左旋走滑的主要分支断层组成的鲜水河全新世断裂带,以惠远寺拉分区为界,可分为结构特征不同的两段:北西段结构较为简单;南东段则表现了由若干分支断层组成的复杂结构.这种断裂结构的分段性,造成了历史强震活动性的分段差异,同时也可能是断层近代滑动速率空间变化的主要原因. 该断裂带主要的几何特征之一是具有“多重羽列”性质.本文按阶区尺度的相对大小,作了羽列级别划分.其中,A级羽列不连续区伴有明显的地貌效应,是该断裂带分段的界限,其对历史上7级左右地震的破裂具有较明显的终止作用;B,C两级羽列不连续区也有一定程度的地貌显示,但对历史上大地震的破裂不具有明显的终止作用;更低级别的羽列几何则是在第四纪盖层中发育的地震地裂缝的主要组合型式. 另一种重要的几何特征是断层弯曲.无论沿整个断裂带还是在一些断层段上,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走向弯曲.局部弯曲的结果,可能是造成一些大地震时不对称破裂扩展和烈度衰减的重要几何影响因素,同时也可能是大地震或强震原地重复的构造条件之一.文中最后分析和讨论了两次历史大地震发震断层的立体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分段性 地震构造 全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及其邻区的地震层析成像 被引量:68
16
作者 孙若昧 赵燕来 梅世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44-54,共11页
由渤海周边地区地震台网记录的P波到时进行层析成像研究,得到了该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图像的新信息.结果表明:1.渤海湾内地壳薄,是Moho面上隆的中心.2.渤张断裂由几段相接而成,属壳内断裂.3.该区岩石层厚度变化显著,渤海内为110km,燕... 由渤海周边地区地震台网记录的P波到时进行层析成像研究,得到了该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图像的新信息.结果表明:1.渤海湾内地壳薄,是Moho面上隆的中心.2.渤张断裂由几段相接而成,属壳内断裂.3.该区岩石层厚度变化显著,渤海内为110km,燕山地区大于180km.渤海湾内上地幔盖层速度是研究区内最高的,最大值为8.45km/s,其岩石成分是高密度物质.这是该区呈现高重力异常的缘由.4.渤海内庙岛西部中地壳有一近似圆状的低速体,渤海内强震以及近期地震活动沿其周边展布,那里是高、低速块体的交界部位.研究区内其它地区的强震一般也发生在地壳中高速块体的边侧,或高速块体与低速块体的交界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地区 CT层析 地震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卸载响应比──一种新的地震预报方法 被引量:104
17
作者 尹祥础 陈学忠 +1 位作者 宋治平 尹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767-775,共9页
引入一个能够定量反映非线性系统不稳定程度的新参数──加卸载响应比Y,这一参数可以用于地震及其它地质灾害的预测.对里氏震级4—8级地震进行后验性震例检验的结果表明,80%以上的震例,在地震前Y值均显著大于1.这一方法已... 引入一个能够定量反映非线性系统不稳定程度的新参数──加卸载响应比Y,这一参数可以用于地震及其它地质灾害的预测.对里氏震级4—8级地震进行后验性震例检验的结果表明,80%以上的震例,在地震前Y值均显著大于1.这一方法已预测出几次发生在中国大陆的中强地震及1994年1月17日的美国洛杉矶6.6级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卸载响应 比线性 地震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块体的成组孕震模型和前兆场某些特征的分析 被引量:58
18
作者 张国民 耿鲁明 +1 位作者 张永仙 石耀霖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10,共10页
通过对地质构造体在构造动力作用下,其所含的各地震带、各震源区统一孕震过程的计算机模型研究,探讨了板块内地震活动的特征和前兆场的某些特点,其中包括成组地震活动特点、地震与前兆的关系、地震前兆的成因问题等。通过理论模型结... 通过对地质构造体在构造动力作用下,其所含的各地震带、各震源区统一孕震过程的计算机模型研究,探讨了板块内地震活动的特征和前兆场的某些特点,其中包括成组地震活动特点、地震与前兆的关系、地震前兆的成因问题等。通过理论模型结果与实际震例之间的对比研究,对地震的孕育过程、地震活动和地震前兆场的某些特征作了一定程度的物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单元 地震前兆 数学模拟 孕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地震三要素的预测意义 被引量:51
19
作者 宋治平 尹祥础 陈学忠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79-186,共8页
研究了强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Y)的时空演变特征.对一系列震例进行了研究后发现;地震前震中周围的高Y区从不同方向向地震震中区迁移、会聚.据此,提出了运用Y的时空演变确定地震三要素的方法.运用此方法对滇西地区的地震趋势进... 研究了强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Y)的时空演变特征.对一系列震例进行了研究后发现;地震前震中周围的高Y区从不同方向向地震震中区迁移、会聚.据此,提出了运用Y的时空演变确定地震三要素的方法.运用此方法对滇西地区的地震趋势进行了预测.在该区发生的1995年7月12日云南孟连7.3级地震的时空强三要素与我们的预测基本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测 加卸载响应比 时空演变 地震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地震台网监测能力及台网观测条件质量评定 被引量:42
20
作者 焦远碧 吴开统 杨满栋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1-7,共7页
本文简述了我国地震台网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台站地理分布特点。文中介绍了区域地震台网监测地震的能力和台网观测条件质量评定的方法,并将全国划分为0.5°×0.5°的小区域,计算了台网对M_L=1.0,1.5,2.0,2.5,3.0,3.5,4.0地震... 本文简述了我国地震台网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台站地理分布特点。文中介绍了区域地震台网监测地震的能力和台网观测条件质量评定的方法,并将全国划分为0.5°×0.5°的小区域,计算了台网对M_L=1.0,1.5,2.0,2.5,3.0,3.5,4.0地震的监测能力和观测条件质量,讨论了目前我国台网对首都圈、华北地区、东部地区和全国范围的地震检测情况,提出了一些地区改善观测条件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台 监测能力 观测条件 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