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9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地震水氡短临异常的空间特征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杜学彬 张新基 张慧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58-364,共7页
研究了中国大陆32个地震近200个水氡测点(次)的水氡变化.结果表明,水氡短临异常的空间分布主要与震源周围的主要活断层和发震机制有关.最后。
关键词 水氡 短临异常 活断层 发震机制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电阻率预报地震新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薛顺章 温新民 +3 位作者 董永德 梁子彬 张庆渊 赵和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227-234,共8页
采用单一极距观测地电阻率预报地震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本文以地下浅部水平层状介质模型为基础,建立多极距观测系统电阻率反演方法,以探索提高地电阻率预报效能的新途径.多台的长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多极距观测反演方法获得的... 采用单一极距观测地电阻率预报地震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本文以地下浅部水平层状介质模型为基础,建立多极距观测系统电阻率反演方法,以探索提高地电阻率预报效能的新途径.多台的长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多极距观测反演方法获得的地下浅部勘探底层电阻率的变化预报地震,比地电阻率变化预报地震具有明显独特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地震预报 多极距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T重复测量在地震中短期预报中的应用──祁连山中段MT剖面监测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张云琳 刘晓玲 +3 位作者 安海静 司玉兰 蒋梅 张五四 《地球物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200-210,T002,共11页
本文研究了青藏高原北缘第一个长约400km的MT监测剖面上所获得的5次5-7级地震前后的资料。着重分析了在相当于大陆多震层深度范围内壳内介质的多种MT参数(视电阻率、相位、主轴方位角、扭曲度等).这些MT参数在大范围... 本文研究了青藏高原北缘第一个长约400km的MT监测剖面上所获得的5次5-7级地震前后的资料。着重分析了在相当于大陆多震层深度范围内壳内介质的多种MT参数(视电阻率、相位、主轴方位角、扭曲度等).这些MT参数在大范围内的同步-同相变化和局部区域之间的超前、滞后变化、相对变化幅度随震中距增大而衰减的特征,可能分别对应着构造孕育型大震的地区性场兆和构造运动型强震的区域性场兆,形成了地震活动大背景叠加小背景的一种链式关系。运用"MT监测优显参数"进行择优监测,将可能为大陆地震的震源物理发展过程和中短期预报提供丰富可靠的判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中期预报 短期预报 MT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共和7.0级地震临震电磁幅射前兆振幅谱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云琳 安海静 +3 位作者 刘晓玲 司玉兰 蒋梅 张五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86-193,共8页
首次采用高精度、全自动、数字化、含有电磁场5个分量的 MT 测量系统,在中国西北祁连山中段进行剖面式 MT 监测中,获得了较为真实的青海共和7.0级地震(1990年4月)的临震电磁幅射前兆信息.使用全定量化的频谱分析新方法,并且综合剖面多... 首次采用高精度、全自动、数字化、含有电磁场5个分量的 MT 测量系统,在中国西北祁连山中段进行剖面式 MT 监测中,获得了较为真实的青海共和7.0级地震(1990年4月)的临震电磁幅射前兆信息.使用全定量化的频谱分析新方法,并且综合剖面多次复测资料,在时间-空间的双度坐标上跟踪分析.结果指出,大震临震电磁幅射前兆谱的特征主要有:(1)呈传导电流为主的同步电场干扰型;(2)频谱分布的窄带性(0.5—20s);(3)振幅的奇异性(电场干扰脉冲幅值为正常值的10~2数量级);(4)一定程度上显示孕震源的方向性;(5)幅射的间发性(临震3天中出现3个高峰时段).更为有意义的是:在高峰期至发震时刻之间约有48小时的相对平静间歇,此间观测者就能够在现场迅速响应,作出临震预报的判据.MT 监测所获得的临震电磁幅射信息主要是传导电流,而地下较为普遍存在的壳内高导层可能为该传导电流回路提供了良好的通道,便于被较远的 MT 监测点所接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辐射 电磁场 振幅谱 地震 临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88年景泰6(1/4)级地震破裂带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周俊喜 杨斌 +1 位作者 刘百篪 刘建生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1992年第S1期88-98,共11页
1888年景泰地震是老虎山北缘断裂带现今继承性活动的结果,地震破裂带由四条不连续的断层组成,走向北西60°—70°,全长48公里,尤以中段表现清晰,可见断坎,地震滑坡和基岩崩塌以及微地貌断错的地质证据。该地震水平断距2—5米,平... 1888年景泰地震是老虎山北缘断裂带现今继承性活动的结果,地震破裂带由四条不连续的断层组成,走向北西60°—70°,全长48公里,尤以中段表现清晰,可见断坎,地震滑坡和基岩崩塌以及微地貌断错的地质证据。该地震水平断距2—5米,平均3.6米,垂直断距1—1.5米,最大为2米,地震的宏观震中在陈家庄—上西沟附近,其地理座标是东经103°47′北纬37°05′。根据野外考察和史料记载重新圈定了此次地震的等震线,并修正了该地震的震级为6 3/4—7级。为了确定地震破裂带的年代,本文利用邻区资料,粗略给出了次生黄土坡的蜕变曲线及θ=83.87—25.21OGT关系式,并用树木年代学的新方法确定了地震破裂带的年代。用古地震法和活断层法求得古地震的平均复发周期为800—100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破裂 宏观震中 老虎山 活断层 水平断距 断层组 断错 全新世断层 树木年代学 陈家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机地震荷载作用下黄土动本构关系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王兰民 张振中 +1 位作者 王峻 李兰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2年第4期61-68,共8页
本文利用动三轴试验系统,试验研究了随机地震荷载作用下,非饱和原状黄土的动本构关系。结果表明,其本构关系依然服从双曲线模型,但模型参数随所施加的随机地震荷载时程的不同而不同。在试验中还对不同随机地震荷载和正弦波等效荷载作用... 本文利用动三轴试验系统,试验研究了随机地震荷载作用下,非饱和原状黄土的动本构关系。结果表明,其本构关系依然服从双曲线模型,但模型参数随所施加的随机地震荷载时程的不同而不同。在试验中还对不同随机地震荷载和正弦波等效荷载作用下的模型参数、剪切模量和阻尼比进行了对比研究,初步建立了动本构模型参数与所施加的随机地震荷载的卓越周期之间的定量关系。通过试验和计算,证实了曼辛准则对黄土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随机载荷 黄土 动力 本构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大地电场变化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杜学彬 陈有发 +2 位作者 阮爱国 邹明吾 丁胜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4年第3期84-87,92,共5页
祁连大地电场变化与地震关系的研究1前言1990年兰州地震研究所在青海祁连县建立了大地电场、大气电场、电磁幅射和地应力4种手段的综合观测台(简称祁连台)。当年5月正式投入观测,到1992年10月停测为止,共有30个月的... 祁连大地电场变化与地震关系的研究1前言1990年兰州地震研究所在青海祁连县建立了大地电场、大气电场、电磁幅射和地应力4种手段的综合观测台(简称祁连台)。当年5月正式投入观测,到1992年10月停测为止,共有30个月的观测资料。在观测期间,该台周围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场变化 地震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地震图上的终止相研究1976年松潘续发性大震的震源破裂过程 被引量:4
8
作者 秦保燕 姚兰予 +1 位作者 汪进 李亚荣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0年第2期1-15,共15页
利用WWSSN长周期远场P波的初相、破出相和终止相研究了1976年8月16日、22日和23日松潘三次大震的震源断层面破裂错动传播的全过程,判定了发震断层面和确定了它们的震源动力学参数。由较弱的P波初相求得三次大震的始破裂区长度分别为8、5... 利用WWSSN长周期远场P波的初相、破出相和终止相研究了1976年8月16日、22日和23日松潘三次大震的震源断层面破裂错动传播的全过程,判定了发震断层面和确定了它们的震源动力学参数。由较弱的P波初相求得三次大震的始破裂区长度分别为8、5和6 km。它们均为双侧破裂,震源体的破裂长度分别为73、43和52km。由于震源区存在重叠现象,因此,总的震源尺度仅为90 km。由破出相确定8月16日松潘大震的震源深度为9 km。此外,研究还发现,显著的终止相和较大的破裂速度与震源端部存在调整单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图 终止相 震源 破裂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西北地区地震大形势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郭大庆 郭建康 肖丽珠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1992年第S1期5-13,共9页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动态数学模型、周期图、熵谱分析、灰色预测、时间分布函数等方法结合地震活动的迁移规模,对我国新疆和青海两省区7级左右地震活动周期和未来强震地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新疆地区强震复发周期为9年;北天山温泉至中苏交...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动态数学模型、周期图、熵谱分析、灰色预测、时间分布函数等方法结合地震活动的迁移规模,对我国新疆和青海两省区7级左右地震活动周期和未来强震地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新疆地区强震复发周期为9年;北天山温泉至中苏交界一带,南天山阿克苏、柯坪及南天山库尔勒以东一带可能是未来7级强震的危险区;青海及邻区7级左右地震复发周期为10年,1990年共和7级地震之后,青海省将是6级左右地震活动时段,除甘青交界祁连山地震带外发生7级左右地震可能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地震带 北天山 活动周期 柯坪 我国新疆 动态数学模型 南北地震带 活动断层 西北地区 乌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速异常的进一步研究和问题讨论(三)——水库诱发地震前的Vp/Vs异常 被引量:12
10
作者 冯德益 虞雪君 盛国英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3年第3期38-43,共6页
本文研究了一些水库诱发地震前的波速比变化。结果表明:(1)在水库诱发地震(M=2-6)前均可观测到波速比异常;(2)前兆异常时间△T和震级M的关系为log△T=aM+b,其斜率明显小于天然构造地震;(3)在震级相同的情况下,水库诱发地震的波速比异常... 本文研究了一些水库诱发地震前的波速比变化。结果表明:(1)在水库诱发地震(M=2-6)前均可观测到波速比异常;(2)前兆异常时间△T和震级M的关系为log△T=aM+b,其斜率明显小于天然构造地震;(3)在震级相同的情况下,水库诱发地震的波速比异常区比天然构造地震小得多。所得结果可用来区分水库诱发地震与天然构造地震,本文给出了一个具体应用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诱发地震 波速比 地震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震过程中地震活动时空不均匀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虞雪君 姚立珣 +1 位作者 盛国英 侯晓钰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89年第1期1-10,共10页
在大地震的长期孕育过程中,孕震区的地震活动一般都要经历一个加速增强过程和一个异常平静过程,显示出地震活动时空不均匀性的加剧。基于这一事实,本文定量地定义了描述确定区域地震活动空间不均匀性的两项指标,即地震频次不均匀度F_d... 在大地震的长期孕育过程中,孕震区的地震活动一般都要经历一个加速增强过程和一个异常平静过程,显示出地震活动时空不均匀性的加剧。基于这一事实,本文定量地定义了描述确定区域地震活动空间不均匀性的两项指标,即地震频次不均匀度F_d和地震能量不均匀度E_d。在阐明其理论依据的基础上,以我国近十几年内发生的8个6—7级地震为例,总结了F_d的异常时间T_f和E_d的异常时间T_e与未来地震强度的相关性。由其相关性出发,对1987年1月8日甘肃迭部发生的5.9级地震作了检验,检验效果尚好。一系列震例的总结和检验说明:运用指标E_d、F_d定量地探讨和预报某一确定区域地震发生的可能性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震 地震活动 时空分布 不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年10月20日甘肃天祝─景泰6.2级地震前兆异常的综合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毛可 郭建康 +1 位作者 郑文衡 郭文娣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09-119,共11页
本文论述了1990年10月20日甘肃天祝─景泰6.2级地震前兆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用几种综合预报方法对该地震进行追溯性预报,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地震前兆 综合判断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组织临界现象和重整化群方法在中期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郑文衡 郭大庆 石特临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1-11,共11页
本文讨论了大震前的自组织临界现象,认为在大地震发生前地壳处于自组织临界状态。不同规模的地震反映地壳中不同尺度裂隙的产生或扩展。设p_0,p_1,…,p_n是不同尺度岩石块体中产生或扩展裂隙的概率,根据重整化群理论,数... 本文讨论了大震前的自组织临界现象,认为在大地震发生前地壳处于自组织临界状态。不同规模的地震反映地壳中不同尺度裂隙的产生或扩展。设p_0,p_1,…,p_n是不同尺度岩石块体中产生或扩展裂隙的概率,根据重整化群理论,数列{p_0,p_1,…,p_n}有极限。其极限值可能是0或1。选定一个临界值p ̄*,如果p_0>P ̄*则Pn→1;反之,若p_0<p ̄*,则P_n→0。在地震平静期内,必有p_0<p ̄*,而在地震活跃期内,p_0>p ̄*。在本文中,作者根据地震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的临界概率P ̄*值,得到大震前P_0值大约为0.3-0.8,平静期p_0约为0.1-0.2,所以P ̄*值约为0.2-0.3.利用重整化群模型给出了P ̄*为0.2324,预报期限为3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临界概率 重整化群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及利亚阿斯南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古地震事件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虢顺民 P.Tapponnier +4 位作者 陈志泰 M.Meghaoui 向宏发 B.Mever 才树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89-398,463,共10页
阿斯南7.5级地震的主破裂属于挤压-剪切性质.在断层逆冲盘和尾端,发育大量平行或斜交于主断面的次生张性裂缝.主破裂带长36km,垂直位错量1.5—2m,水平位错量1.5m. 地震破裂带上发育许多古地震、古断错.根据各种断错参数的测量和对比分析... 阿斯南7.5级地震的主破裂属于挤压-剪切性质.在断层逆冲盘和尾端,发育大量平行或斜交于主断面的次生张性裂缝.主破裂带长36km,垂直位错量1.5—2m,水平位错量1.5m. 地震破裂带上发育许多古地震、古断错.根据各种断错参数的测量和对比分析,发现同级地震原地重复发生的时间间隔约为596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破裂 古断错 阿尔及利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门限自回归建模和样条函数拟合方法研究甘肃东南部地区地震活动特征 被引量:5
15
作者 郭大庆 杨立明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2年第2期20-29,共10页
本文应用数学门限自回归模型和样条函数,研究了甘肃东南部的地震活动特征。结论如下:(1)甘肃东南部的地震活动具有“准周期”现象,本世纪以来已经历了三个“准周期”,目前,处于第三活动期。(2)190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处于较低的水平,大多... 本文应用数学门限自回归模型和样条函数,研究了甘肃东南部的地震活动特征。结论如下:(1)甘肃东南部的地震活动具有“准周期”现象,本世纪以来已经历了三个“准周期”,目前,处于第三活动期。(2)190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处于较低的水平,大多数地震的震级为5—6级。根据本文的研究,下一次地震的震级约为5级左右,目前发震的概率为0.74.(3)震级大于4.7级地震的空间分布图象与数字模拟实验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活动性 甘肃 自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气化铁路对地震台站影响的某些研究结果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有发 侯远文 王玉祥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3年第3期101-104,共4页
1.前言1988年6月以前,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已经对大秦电气化铁路产生的电磁干扰影响地电台的观测进行了实际测量与研究。1991年—1992年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关键词 +地震台 地震站 电气化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线性自激振动指数自回归模型与地震活动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立明 郭大庆 石特临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4年第4期20-24,共5页
地震活动表现出平静和活跃相互轮回的特征,发震频度和震级则表现出在活跃期维持相对较高的水平,而在平静期维持相对较低的水平。为了探索这种活动机制,本文用基于非线性自激振动的指数自回归模型来研究这些特征。结论指出,指数自回... 地震活动表现出平静和活跃相互轮回的特征,发震频度和震级则表现出在活跃期维持相对较高的水平,而在平静期维持相对较低的水平。为了探索这种活动机制,本文用基于非线性自激振动的指数自回归模型来研究这些特征。结论指出,指数自回归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地震活动的前述特征,同时体现了本世纪以来地震活动的衰减趋势。借助非线性振动的思想和方法揭示地震活动的动力机制是有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激振动 指数自回归模型 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谊关断裂带的新活动与古地震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邢成起 王彦宾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1年第4期54-60,共7页
正谊关断裂横贯贺兰山北部山区,为一长期活动的区域性大断裂带。本文根据大比例尺航卫片解译,野外实际调查资料和^(14)C年代数据,讨论了该断裂带的平面展布、第四纪以来断裂的运动方式,活动强度、最新活动时代及古地震等问题。该断裂带... 正谊关断裂横贯贺兰山北部山区,为一长期活动的区域性大断裂带。本文根据大比例尺航卫片解译,野外实际调查资料和^(14)C年代数据,讨论了该断裂带的平面展布、第四纪以来断裂的运动方式,活动强度、最新活动时代及古地震等问题。该断裂带的正谊关断层段新活动强烈,第四纪以来呈明显的左旋走滑活动。断错地貌显示,其最大一组水平错距为1800—2000米,最小一组错距为10—20米。在毛呼都格音沟及葡萄泉子沟发现两处古地震遗迹,估计该两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在距今约6000年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新活动 古地震 正谊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利用地震深反射与折射资料研究延怀盆地壳幔过渡带的性质 被引量:2
19
作者 成瑾 李清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8-75,共8页
根据1992年延怀盆地的深地震反射共中心点(CDP)叠加剖面图,提出了延怀盆地的壳幔过渡带初始模型.对于1993年通过延怀盆地的北京—怀来—丰镇剖面的宽角反射与折射剖面资料,进行震相分析.在一维模型基础上进行走时反... 根据1992年延怀盆地的深地震反射共中心点(CDP)叠加剖面图,提出了延怀盆地的壳幔过渡带初始模型.对于1993年通过延怀盆地的北京—怀来—丰镇剖面的宽角反射与折射剖面资料,进行震相分析.在一维模型基础上进行走时反演和二维射线追踪.最后,采用反射率法对延怀盆地壳—幔过渡带的上下界面的反射波PM′和PM进行了波形拟合,证明了其存在;同时明确了延怀盆地莫霍不连续面是高低速相间的薄层组成的过渡带性质.这一结构与邢台地震区壳幔过渡带结构相似.这一特征说明由于延怀盆地莫霍面附近存在深大断裂,有可能从地幔中“贯入”熔体或流体的透镜体,从而形成低速层多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庆-怀来盆地 地震反射 盆地 壳-幔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黄土地区地震动衰减规律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阮爱国 孙崇绍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89年第4期25-36,共12页
本文根据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及地震活动性特点等将中国西北黄土地区分为4令分区,研究了该地区的地震动衰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从西向东烈度、地震动衰减速度减慢,即土层厚度越大衰减越慢。对于地震等震线的不确定性问题。本文采用插值... 本文根据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及地震活动性特点等将中国西北黄土地区分为4令分区,研究了该地区的地震动衰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从西向东烈度、地震动衰减速度减慢,即土层厚度越大衰减越慢。对于地震等震线的不确定性问题。本文采用插值法进行了预处理,使烈度统计结果更能反映真实情况,并降低了危险性水平。另外,还尝试引入了介质品质因子Q值来调整加速度、速度衰减规律中的粘滞系数,对其他参数也作了相应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 衰减规律 黄土地区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