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梅占’与‘福云6号’茶树品种的茶橙瘿螨抗性差异及其与叶片形态结构、生化成分的相关性
1
作者 张辉 李慧玲 +3 位作者 刘丰静 李良德 王庆森 王定锋 《茶叶学报》 2025年第2期36-43,共8页
【目的】通过对茶橙瘿螨螨口数量与茸毛密度、叶面积、光合色素含量与生化成分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明确‘梅占’与‘福云6号’茶树中的抗茶橙瘿螨成分,为田间防治和育种材料筛选提供依据。【方法】田间采集‘梅占’与‘福云6号’茶树叶... 【目的】通过对茶橙瘿螨螨口数量与茸毛密度、叶面积、光合色素含量与生化成分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明确‘梅占’与‘福云6号’茶树中的抗茶橙瘿螨成分,为田间防治和育种材料筛选提供依据。【方法】田间采集‘梅占’与‘福云6号’茶树叶片,调查其茶橙瘿螨种群数量,体视显微镜统计叶片茸毛密度,游标卡尺测量叶长、叶宽与叶面积;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片光合色素、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和总黄酮含量,HPLC法测定咖啡碱以及柚皮素、槲皮素、杨梅素、芹菜素等黄酮组分含量;以及评价不同品种形态结构和生化成分含量与其对茶橙瘿螨抗性间的相关性。【结果】‘福云6号’上茶橙瘿螨种群数量明显高于‘梅占’上的种群数量。‘福云6号’的叶面积和茸毛密度显著高于‘梅占’的叶面积和茸毛密度,‘福云6号’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显著高于‘梅占’中的含量。‘梅占’新梢中咖啡碱、总黄酮、柚皮素、槲皮素、杨梅素和芹菜素含量显著高于‘福云6号’中的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片螨口数量与柚皮苷、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叶长等呈显著正相关,与叶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柚皮素和槲皮素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梅占’品种对茶橙瘿螨的抗性强于‘福云6号’。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槲皮素、柚皮素等成分可能是关键性抗生物质。该研究为茶橙瘿螨综合治理及以抗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茶橙瘿螨 生化物质 形态结构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不同种植模式下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峰 常云妮 +4 位作者 孙君 吴志丹 陈玉真 江福英 余文权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1-245,共15页
土壤酶活性是表征土壤肥力水平和养分转化的重要指标,揭示种植模式和季节变化对茶园土壤酶活性影响,阐明影响茶园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合理评估有机茶种植的土壤生态效应提供理论依据。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方法,以武夷山... 土壤酶活性是表征土壤肥力水平和养分转化的重要指标,揭示种植模式和季节变化对茶园土壤酶活性影响,阐明影响茶园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合理评估有机茶种植的土壤生态效应提供理论依据。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方法,以武夷山茶区3种类型样地,即林地(FD)、常规茶园(CT)和有机茶园(OT)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参与土壤碳、氮和磷循环的6种酶活性,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结果显示,与林地土壤相比,常规种植模式茶园土壤铵态氮、全磷、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显著增加,土壤全钾和pH显著降低;相比常规茶园,有机茶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著增加,土壤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土壤pH有所增加,土壤养分比例更为协调。种植模式和季节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显著。与林地土壤相比,常规茶园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下降了12.05%~63.55%,有机茶园土壤脲酶显著提高了324.95%,种植模式并未改变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总体而言,夏秋季节(5月和8月)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冬春季节(11月和2月),土壤硝酸还原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春季最高。置换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种植模式对土壤整体理化性质的影响远大于季节变化。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环境因子解释了土壤酶活性变异的77.03%,土壤有机质、全氮、铵态氮、全磷、有效磷、全钾、有效钾和pH对土壤酶活性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综上所述,林地转变为茶园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产生显著影响,常规种植导致茶园土壤速效磷钾积累,土壤酶活性降低,有机种植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增强了土壤碳氮养分供应能力,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季节变化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间老化生物质炭对茶园土壤氮素形态和细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峰 常云妮 +4 位作者 吕永铭 陈玉真 孙君 吴志丹 余文权 《茶叶学报》 2024年第4期33-43,共11页
【目的】研究田间老化生物质炭对酸性茶园土壤氮素形态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探讨土壤氮素形态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评估生物质炭在茶园生态系统的长期效应提供科学数据。【方法】2010年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 【目的】研究田间老化生物质炭对酸性茶园土壤氮素形态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探讨土壤氮素形态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评估生物质炭在茶园生态系统的长期效应提供科学数据。【方法】2010年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试验基地,试验设置5个生物质炭施用量:0、8、16、32和64 t·hm^(-2),依次记为CK、B1、B2、B3和B4处理。2022年(第12 a)春茶采收后,采集0~20 cm土层土壤,探究不同生物质炭用量对土壤氮素形态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与CK相比,施用生物质炭处理12a后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铵态氮、有效钾、pH、砂粒含量分别增加了7.95%~21.40%、11.69%~25.54%、53.45%~115.84%、1.13%~38.86%、28.49%~114.13%、5.51%~12.46%和21.11%~67.88%;碱解氮、有效磷、黏粒和粉粒含量分别下降了11.97%~17.25%(B1处理除外)、15.18%~50.36%、15.64%~38.21%和8.57%~30.63%。生物质炭处理可提高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增加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ota)和粘球菌门(Myxococcota)的丰度,减少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的丰度。非度量多维尺度和线性判别分析结果显示,B0和B4之间有比较明显的分离,B4处理下产生了19种显著差异的微生物类群。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磷、速效钾、硝态氮、黏粒是驱动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结论】生物质炭施用12a后,仍然能够增加土壤碳氮和速效养分养分含量,改善土壤质地结构,从而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64 t·hm~(-2)生物质炭用量可长期提高土壤供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茶园土壤 氮素形态 细菌群落 土壤团聚体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类型对茶园土壤酸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吴志丹 江福英 +1 位作者 张磊 尤志明 《茶叶学报》 2024年第1期37-45,共9页
【目的】茶园土壤酸化是当前茶叶生产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施肥类型对茶园土壤酸度的影响,为茶园土壤酸化阻控和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比福建省周宁县17个定位监测茶园2013年和2021年土壤酸度变化,并根据相应茶企施肥档案资料... 【目的】茶园土壤酸化是当前茶叶生产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施肥类型对茶园土壤酸度的影响,为茶园土壤酸化阻控和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比福建省周宁县17个定位监测茶园2013年和2021年土壤酸度变化,并根据相应茶企施肥档案资料,将茶园施肥类型划分为无机型(纯化肥施用)、有机无机型(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有机型(纯有机肥施用)等3种类型,分析不同施肥类型对茶园土壤酸度的影响。【结果】2013—2021年,无机型肥料管理模式茶园0~20 cm、20~40 cm土层土壤pH平均值分别降低0.26和0.24个单位,年均降低0.033和0.030个pH单位,土壤酸化程度加剧。有机无机型茶园土壤pH分别提高0.19和0.20个单位,年均提高0.024和0.025个pH单位;有机型茶园土壤pH分别提高0.39和0.23个单位,年均提高0.048和0.028个pH单位,土壤酸化得到缓解和改良。茶园土壤pH变化速率与化肥施用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有机肥施用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施氮量增加加速茶园土壤酸化,增施有机肥可以减缓和改良土壤酸化。茶园土壤pH变化速率与初始土壤基本理化性状相关关系不显著。【结论】施肥类型是影响茶园土壤酸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在茶叶生产中,可通过控制化肥施用量,增加有机肥施用量来阻控和改良茶园土壤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类型 土壤酸度 pH变化速率 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茶树生长及茶叶品质与茶园土壤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常云妮 吴志丹 +3 位作者 江福英 陈玉真 孙君 王峰 《茶叶学报》 2024年第5期12-20,共9页
茶叶种植区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茶产业是诸多乡村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然而多数茶园因茶树自身生理特性与根系代谢导致土壤酸化外,长期施肥不合理导致土壤酸化加剧和养分利用率低,还造成环境污染,并进一步影响... 茶叶种植区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茶产业是诸多乡村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然而多数茶园因茶树自身生理特性与根系代谢导致土壤酸化外,长期施肥不合理导致土壤酸化加剧和养分利用率低,还造成环境污染,并进一步影响茶树生长与茶叶品质。生物炭是一种稳定的、高度芳香化且富含碳的固态物质,具有较大的孔隙度和比表面积、高度生物化学稳定性与很好的吸附性等特点,在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重点对生物炭在茶园土壤酸化改良、固碳减排、减少氮素淋失、提高磷有效性、促进茶树生长与改善茶叶品质等方面作了综述与分析,为今后生物炭在茶园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生物炭 土壤改良 茶叶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模式对茶园土壤酸度和茶叶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江福英 吴志丹 +2 位作者 张磊 陈玉真 尤志明 《茶叶学报》 2023年第5期36-42,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对茶园土壤酸度及茶叶产量的影响,为茶园合理施肥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置农户常规施肥(CF)、专用肥(SF)、新型肥料(NF)、生物炭基肥(BF)、专用肥+有机肥(SF+OM)、新型肥料+... 【目的】研究不同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对茶园土壤酸度及茶叶产量的影响,为茶园合理施肥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置农户常规施肥(CF)、专用肥(SF)、新型肥料(NF)、生物炭基肥(BF)、专用肥+有机肥(SF+OM)、新型肥料+有机肥(NF+OM)6个施肥模式,开展为期两年(2018—2019年)的田间试验。【结果】与CF相比,SF、SF+OM处理土壤显著提升茶园表层土壤(0~20 cm)和亚表层(20~40 cm)土壤pH,降低表层土壤交换性酸和交换性铝含量,有效阻控茶园表层和亚表层土壤酸化;而NF、BF、NF+OM处理对茶园土壤酸度影响不显著。与CF相比,各施肥处理均表现为增产效应,其中SF、SF+OM、NF+OM处理2019年度茶叶产量显著提高。【结论】综合考虑土壤酸化阻控和茶叶增产效应,专用肥(SF)、专用肥+有机肥(SF+OM)施肥模式是本试验条件下一种较理想的茶园施肥管理措施,应用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减量施肥 土壤酸度 茶叶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溪铁观音茶园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吴志丹 江福英 +3 位作者 陈玉真 张磊 杨如兴 尤志明 《茶叶学报》 2021年第4期179-184,共6页
2018~2020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专用肥、有机替代、新型肥料、新型肥料+有机肥和炭基肥5种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对安溪铁观音茶园土壤肥力、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比较了不同模式的养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 2018~2020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专用肥、有机替代、新型肥料、新型肥料+有机肥和炭基肥5种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对安溪铁观音茶园土壤肥力、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比较了不同模式的养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5种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减少化肥养分投入33%~53%(总养分投入量减少17%~41%),茶叶年产量平均提高4.21%~9.18%,茶叶品质不同程度改善,年平均净增收0.08~0.62万元·hm^(-2)。其中,专用肥模式土壤pH提高0.34,茶鲜叶年平均产量提高5.55%,茶叶感官品质明显提升;新梢养分回收率提高6.42个百分点,养分农学效率提高89.19%。有机替代模式土壤pH提高0.58,有效镁、钙含量分别提高52.27%和221.89%;茶鲜叶年平均产量提高6.39%,茶叶感官品质最优;新梢养分回收率提高3.37个百分点,养分农学效率提高56.76%。专用肥和有机替代两种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在安溪铁观音茶园适应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观音 化肥减施增效 产量品质 肥料利用率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种植对茶园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峰 陈玉真 +3 位作者 孙君 吴志丹 江福英 尤志明 《茶叶学报》 2023年第5期27-35,共9页
【目的】土壤团聚体是土壤最基本的结构单元,其组成和稳定性是衡量土壤养分含量和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有机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稳定性的影响,可为优化茶园土壤管理和有机茶生态效应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闽东茶区2... 【目的】土壤团聚体是土壤最基本的结构单元,其组成和稳定性是衡量土壤养分含量和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有机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稳定性的影响,可为优化茶园土壤管理和有机茶生态效应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闽东茶区2个茶叶种植基地的林地(FD)、常规茶园(CT)和有机茶园(OT)为研究对象,采用机械湿筛法测定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5 mm的大团聚体是林地和茶园土壤团聚体的主要组分,所占比例为27.84~78.16%。与林地土壤相比,常规茶园土壤大团聚体含量显著降低了32.73~56.51%,0.5~1 mm和0.25~5 mm大小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林地和有机茶园土壤各粒径之间差异不显著;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整体上表现为林地>有机茶园>常规茶园,分形维数(D)的变化趋势则相反,其中常规茶园MWD和GMD显著低于林地,林地和有机茶园之间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发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指标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pH和土壤容重均显著相关。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土壤pH和土壤容重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结论】林地转变为茶园后,常规种植模式导致茶园土壤大团聚体含量显著降低,土壤团聚体MWD和GWD也显著下降;而有机管理模式则促进了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增强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利于实现茶园土壤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开垦 茶园土壤 有机种植 土壤团聚体 团聚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北地区不同类型茶园土壤硒赋存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陈玉真 王峰 +3 位作者 单睿阳 陈常颂 余文权 尤志明 《茶叶学报》 2022年第4期243-250,共8页
为探讨闽北典型茶园土壤中硒形态特征,采集了闽北地区4个主要土壤类型(黄壤、红壤、潮砂土、紫色土)的35份茶园表层土壤(0~20 cm),分析土壤中硒含量、赋存形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闽北地区35份茶园土壤全硒含量为0.22~1.07 mg·kg... 为探讨闽北典型茶园土壤中硒形态特征,采集了闽北地区4个主要土壤类型(黄壤、红壤、潮砂土、紫色土)的35份茶园表层土壤(0~20 cm),分析土壤中硒含量、赋存形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闽北地区35份茶园土壤全硒含量为0.22~1.07 mg·kg^(-1),均值为0.59 mg·kg^(-1),达到富硒土壤标准(>0.4 mg·kg^(-1))比例茶园占82.86%;土壤硒活化率均值为8.34%,土壤中硒的有效度较低。不同土壤类型中以黄壤茶园土壤全硒及各形态硒含量最高,潮砂土含量硒含量最低,但其茶园土壤硒活化率最高。茶园土壤硒形态分布规律表现为有机结合态>残渣态>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可溶态,土壤硒的生物有效性较低。相关分析表明,茶园土壤硒形态总体受土壤有机质、氮素形态及pH的影响,土壤有效磷与土壤全硒、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硒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土壤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相关性均不显著。总体而言,该区域茶园富硒土壤为发展天然富硒茶提供了物源保证,但硒生物有效性不高,如何提高硒生物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土壤类型 赋存形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种植对茶园土壤phoD基因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10
作者 王峰 陈玉真 +3 位作者 吴志丹 江福英 邱陈华 尤志明 《茶叶学报》 2023年第1期46-54,共9页
【目的】土壤编码碱性磷酸酶基因phoD微生物作为土壤中重要的功能微生物群之一,研究有机种植模式对茶园土壤phoD基因细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评估有机茶的土壤生态效应评估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手段,系统分析了3种... 【目的】土壤编码碱性磷酸酶基因phoD微生物作为土壤中重要的功能微生物群之一,研究有机种植模式对茶园土壤phoD基因细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评估有机茶的土壤生态效应评估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手段,系统分析了3种类型样地,即林地(WD)、常规茶园(CT)和有机茶园(OT)土壤phoD细菌群落多样性、群落结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子。【结果】与WD土壤相比,茶园土壤pH显著下降0.47~0.61个单位,长期施用化肥茶园导致土壤速效养分显著增加,尤其是CT土壤中速效磷含量达到了484.3 mg·kg^(-1)。与WD土壤相比,CT和OT土壤phoD细菌Alpha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Simpson指数除外),CT和OT土壤phoD细菌Alpha多样性指标大多差异不显著(P<0.05)。从3种类型样地土壤样品中共检测到phoD细菌15个门、27个纲、50个目、67个科、99个属,195个种。主要细菌优势门为未知分类菌门(unclassified)、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unclassified_d__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优势菌属以unclassified、unclassified_d__Bacteria、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为主。组间群落差异分析(LEfSe)表明,31个差异物种对种植模式非常敏感,不同种植模式富集了不同的phoD细菌类群。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种植模式显著改变了土壤phoD细菌群落结构。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氮、碱解氮、全钾和pH是驱动phoD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结论】林地转变为茶园后,不同种植模式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从而驱动了土壤phoD细菌群落组成、结构和多样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开垦 茶园土壤 有机种植 phoD功能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室栽培‘金牡丹’茶树新梢不同叶位叶片的光合特性
11
作者 孙君 朱留刚 张文锦 《茶叶学报》 2024年第4期44-49,共6页
【目的】研究温室栽培环境下‘金牡丹’茶树不同发育阶段叶片的光合特性,为其栽培管理技术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GFS-30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金牡丹茶树中小开面新梢不同叶位叶片的光合特性,并采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进行... 【目的】研究温室栽培环境下‘金牡丹’茶树不同发育阶段叶片的光合特性,为其栽培管理技术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GFS-30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金牡丹茶树中小开面新梢不同叶位叶片的光合特性,并采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进行光响应曲线拟合。【结果】温室内茶树新梢不同叶位叶片(中开面第1至3叶和小开面第2至4叶)的净光合速率(P_(n))为2.63~4.74μmol·m^(-2)·s^(-1),以中开面第1叶最小,第3叶最大;蒸腾速率(T_(r))在2.31~5.97 mmol·m^(-2)·s^(-1)之间,以中开面第1叶最小,第2叶最大;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饱和光强(LSP)以中开面第3叶最大(7.40μmol·m^(-2)·s^(-1)、1 208.10μmol·m^(-2)·s^(-1)),第1叶最小(3.20μmol·m^(-2)·s^(-1)、867.03μmol·m^(-2)·s^(-1));光补偿点(LCP)为中开面第1叶(32.95μmol·m^(-2)·s^(-1))>第2叶(25.93μmol·m^(-2)·s^(-1))>第3叶(20.53μmol·m^(-2)·s^(-1))。【结论】中开面茶树叶片整体净光合速率高于小开面;中开面茶梢利用强光、弱光以及整体叶片的光合潜能以中开面第3叶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 茶树 光响应 叶位 净光合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化茶树新品种‘茗冠’多茶类品质差异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游小妹 韩奥迪 +5 位作者 李鑫磊 孔祥瑞 钟思彤 郭玉琼 单睿阳 陈常颂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287-297,共11页
‘茗冠’是从白鸡冠后代选育出的优良黄化茶树新品种,为探究‘茗冠’多茶类的品质差异,以茗冠鲜叶为原料,按照绿茶、红茶、白茶加工方法制成相应茶类,进行感官品质审评和香气、滋味分析。结果表明,茗冠绿茶香气呈嫩香,花果香显,滋味醇厚... ‘茗冠’是从白鸡冠后代选育出的优良黄化茶树新品种,为探究‘茗冠’多茶类的品质差异,以茗冠鲜叶为原料,按照绿茶、红茶、白茶加工方法制成相应茶类,进行感官品质审评和香气、滋味分析。结果表明,茗冠绿茶香气呈嫩香,花果香显,滋味醇厚;茗冠红茶香气呈甜香,花香显,滋味甜醇;茗冠白茶香气毫香,花香馥郁,滋味鲜爽,不同工艺加工的茗冠茶各自带有独特的花香特征。在茗冠绿茶的香气成分中,具有花香的萜类香气成分相对含量较大,其次是具有果香的酯类香气成分,对茗冠绿茶香气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茗冠绿茶的代表性香气成分为己酸叶醇酯、己酸-3-己烯酯、己酸-2-己烯酯、橙花叔醇、丁酸叶醇酯、橄榄醇、α-法呢烯,代表性成分以具有果香的酯类物质和具有花果香的醇类物质为主,造就了茗冠绿茶花果香显的品种特性;在茗冠红茶的香气成分中,具有花香的萜类香气和醇类香气成分相对含量较大,对其香气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茗冠红茶中代表性组分为二氢芳樟醇、α-柏木烯、β-紫罗兰酮、γ-杜松烯、十六酸甲酯、苯甲醛,代表性成分以具有花香、甜香的萜类物质和醇类物质为主,造就了茗冠红茶花香且带有甜香的品种特性;在MGB的香气成分中,具有花香的萜类香气成分和醇类香气成分相对含量较大,对其香气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茗冠白茶中代表性组分为香叶醇、月桂烯、3-蒈烯、乙酸芳樟酯、芳樟醇,代表性成分以具有花香的醇类和萜类物质为主。茗冠绿茶、茗冠红茶和茗冠白茶非挥发性组分整体差别较大,茗冠绿茶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花青素类和部分黄酮醇和黄酮糖苷类(槲皮素-3-O-半乳糖苷、槲皮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3-O-葡萄糖苷-7-O-鼠李糖苷等)等化合物相对含量总体高于茗冠红茶和茗冠白茶;茗冠红茶中的茶黄素类、酚酸类和少部分黄酮醇和黄酮糖苷类化合物(牡荆素-2-O-半乳糖苷、牡荆素-2’’-O-鼠李糖苷、芹菜素-6,8-二-C-葡萄糖苷、芹菜素-6-C-葡萄糖苷等)及部分氨基酸类化合物(L-苯丙氨酸、L-色氨酸、L-异亮氨酸、L-缬氨酸、L-天冬氨酸)等化合物相对含量高于茗冠绿茶和茗冠白茶;茗冠白茶中的部分氨基酸类化合物(L-精氨酸、L-谷氨酰胺、L-赖氨酸、L-组氨酸、L-酪氨酸)相对含量高于茗冠绿茶和茗冠红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化茶 茗冠 绿茶 红茶 白茶 香气 滋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化新品系‘叶色1号’绿茶适制性鉴定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志辉 游小妹 +6 位作者 孔祥瑞 林郑和 单睿阳 李鑫磊 张亚真 郑士琴 陈常颂 《茶叶学报》 2022年第4期260-265,共6页
黄化茶树新品系‘叶色1号’是以白鸡冠为母本通过自然杂交方式(F1代)单株选育而来。本试验采用生化成分分析结合感官审评的方法,对叶色1号绿茶适制性进行鉴定。生化成分检测结果表明,福鼎大白茶、黄金芽、叶色1号、白鸡冠等4个参试品种(... 黄化茶树新品系‘叶色1号’是以白鸡冠为母本通过自然杂交方式(F1代)单株选育而来。本试验采用生化成分分析结合感官审评的方法,对叶色1号绿茶适制性进行鉴定。生化成分检测结果表明,福鼎大白茶、黄金芽、叶色1号、白鸡冠等4个参试品种(系)在水浸出物、咖啡碱、儿茶素总量上均无显著差异;而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上,黄金芽与其他3个品种(系)相比有显著差异。感官审评鉴定发现,4个品种(系)加工的兰花形绿茶感官审评得分最高为叶色1号(95.53分),加工成针形、扁形绿茶的结果与兰花形绿茶一致;3种造型绿茶均为叶色1号分数最高的原因是其香气和滋味分数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综上表明,叶色1号适合制作绿茶,其感官品质呈现出花香浓郁、滋味鲜活醇爽、水中花香显的优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化茶树 白鸡冠 绿茶适制性 叶色1号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茶树品种“梁野炒绿”理化品质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钟秋生 单睿阳 +4 位作者 林文明 李鑫磊 林郑和 张亚真 陈常颂 《茶叶学报》 2023年第1期30-37,共8页
【目的】探明不同品种制作的武平绿茶——“梁野炒绿”的理化成分差异,为筛选适制梁野炒绿的品种及后续产品品质提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对‘福云6号’‘梅占’‘乌牛早’‘龙井43’这4个品种制作的“梁野炒绿”进行了感官与... 【目的】探明不同品种制作的武平绿茶——“梁野炒绿”的理化成分差异,为筛选适制梁野炒绿的品种及后续产品品质提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对‘福云6号’‘梅占’‘乌牛早’‘龙井43’这4个品种制作的“梁野炒绿”进行了感官与生化成分鉴定。【结果】感官审评发现,乌牛早品种炒绿内质综合得分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P<0.01),其次是梅占品种和龙井43;生化成分鉴定表明:水浸出物含量在梅占品种绿茶中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茶多酚含量在梅占和乌牛早绿茶中均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品种(P<0.05);乌牛早品种炒绿游离氨基酸总量最高,酯型与非酯型儿茶素比值(1.44)、儿茶素苦涩味指数(5.68)、酚氨比(3.88)均比其他品种低;氨基酸组分分析表明,茶氨酸含量(8.971~14.942 mg·g^(-1))在福云6号中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天冬氨酸含量(1.854~2.506 mg·g^(-1))在乌牛早中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1),谷氨酸含量(1.690~2.244 mg·g^(-1))在梅占和乌牛早炒青绿茶中显著高于其他2个品种(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茶叶感官审评得分与水浸出物含量呈正相关(R=0.65,P<0.05),与酚氨比、酯型与非酯型儿茶素比值(P<0.05)、儿茶素苦涩味指数呈负相关。【结论】4个品种中乌牛早最适宜制作“梁野炒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品种 梁野炒绿 感官评价 儿茶素 茶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新品系‘白云0492’区域试验报告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磊 陈芝芝 +7 位作者 曹士先 吴志丹 尤志明 徐杰 冯卫虎 俞滢 郑长辛 杨如兴 《茶叶学报》 2022年第4期251-259,共9页
为明确茶树新品系‘白云0492’(又名白云特早)的区域适应性,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品种,在福建省福安市、武夷山市和尤溪县3个区试点连续6年(2012-2017年)对白云0492的种植成活率、生长势、新梢生育期、发芽密度、鲜叶产量、制茶品质... 为明确茶树新品系‘白云0492’(又名白云特早)的区域适应性,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品种,在福建省福安市、武夷山市和尤溪县3个区试点连续6年(2012-2017年)对白云0492的种植成活率、生长势、新梢生育期、发芽密度、鲜叶产量、制茶品质、抗性等方面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白云0492新品系种植成活率高,生长势好,芽期特早,产量高,适制白茶、绿茶和红茶,抗逆性强,综合经济性状明显优于对照品种,适宜在福建省及气候相似的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新品系 白云特早茶 区域试验 特早生 适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NA-Seq分析茶树新品系‘春绿’生物信息
16
作者 林郑和 孔祥瑞 +6 位作者 陈常颂 李鑫磊 张亚真 游小妹 陈志辉 单睿阳 钟秋生 《茶叶学报》 2023年第2期29-36,共8页
【目的】为加深对茶树新品系‘春绿’分子机制及优异性状的遗传基础的了解。【方法】以茶树品种(系)‘福云6号’和春绿叶片为材料,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构建基因转录本。【结果】获得新品系春绿的Clean reads达到47.37 M,比对照福云6号少... 【目的】为加深对茶树新品系‘春绿’分子机制及优异性状的遗传基础的了解。【方法】以茶树品种(系)‘福云6号’和春绿叶片为材料,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构建基因转录本。【结果】获得新品系春绿的Clean reads达到47.37 M,比对照福云6号少0.76 M;共拼装成41159条unigenes,其中31706条unigenes能被GO数据库成功注释,分别涉及到3651个GO组。差异显著基因有7042条,分别为23个生物学过程的GO组、20个细胞成分的GO组及21个基于分子功能的GO组。KEGG富集分析发现,有8657个基因注释到191个代谢通路中,这些基因中有1277个显著差异基因。66条DEGs参与苯丙素的生物合成(ko00940),3条DEGs参与谷胱甘肽代谢(ko00480),40条DEGs参与卵母细胞减数分裂(ko04114),45条DEGs参与RNA降解(ko03018),14条DEGs参与角质、亚伯碱和蜡的生物合成(ko00073)。【结论】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阐明了春绿新品系生长发育的部分分子信息,对利用其进一步开展分子辅助育种等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新品系 转录组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化茶树新品种‘茗冠’绿茶特征代谢产物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韩奥迪 李鑫磊 +5 位作者 孔祥瑞 钟思彤 郭玉琼 单睿阳 游小妹 陈常颂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351-359,共9页
‘茗冠’是从白鸡冠后代选育出的优良黄化茶树新品种,为探究‘茗冠’绿茶的香气滋味特征品质,本研究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对茗冠与福鼎大白制成的绿茶进行感官品质审评和代谢组学分析,以期寻找茗冠绿茶特征代谢组分。结果表明:茗冠绿茶香气... ‘茗冠’是从白鸡冠后代选育出的优良黄化茶树新品种,为探究‘茗冠’绿茶的香气滋味特征品质,本研究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对茗冠与福鼎大白制成的绿茶进行感官品质审评和代谢组学分析,以期寻找茗冠绿茶特征代谢组分。结果表明:茗冠绿茶香气呈嫩香,花香持久,滋味醇厚;福鼎大白绿茶香气呈清香,滋味较醇爽。茗冠绿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香气组分为己酸叶醇酯,占香气成分总含量的6.57%。其它一些香气成分如香叶醇、己酸-3-己烯酯、脱氢芳樟醇、橙花叔醇、己酸-2-己烯酯、α-柏木烯、α-法呢烯、丁酸叶醇酯、月桂烯挥发性组分显著高于福鼎大白茶绿茶(P<0.05)。茗冠绿茶非挥发性组分整体与福鼎大白茶绿茶差别较大,其中,茗冠绿茶中的酯型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花青素、部分黄酮醇或黄酮糖苷类(槲皮素-3-O-(2-O-鼠李糖基)芸香糖苷、槲皮素-3-O-(6-对香豆酰)半乳糖苷等)、酚酸类等化合物含量总体高于福鼎大白绿茶,非酯型儿茶素(儿茶素、表儿茶素)在两种绿茶中无显著差异,部分黄酮醇或黄酮糖苷类物质(槲皮素3-O-新橘皮糖苷、芹菜素-6,8-二-C-葡萄糖苷等)、氨基酸类等化合物低于福鼎大白绿茶,本研究初步探讨了茗冠绿茶的香气滋味特征品质,为黄化新品种茗冠品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化 茗冠 绿茶 代谢组学 特征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园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社会经济效果评价——以闽东绿茶区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冉秦 吴道宁 +2 位作者 吴志丹 花文元 罗良国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36-544,共9页
为深入推进化肥减量行动,需要对已研发出的茶园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进行社会经济效果评价,筛选出适宜当地优先推广的技术模式。本研究采用文献综合研究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了一套适宜茶园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社会经济效果评价的指标体... 为深入推进化肥减量行动,需要对已研发出的茶园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进行社会经济效果评价,筛选出适宜当地优先推广的技术模式。本研究采用文献综合研究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了一套适宜茶园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社会经济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基于专家意见多重相关性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福建省闽东绿茶区5种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模式1:施用专用肥模式;模式2:有机肥料替代部分化肥模式;模式3:施用脲甲醛复合肥新型肥料模式;模式4:施用生物炭基肥模式;模式5:地力改良与施生物炭结合模式)进行实证评价。结果表明:采用专家组多重相关性赋权法得到的最终权重中,技术特征指标权重最高,为36.52%,经济效益指标权重次之,为26.95%,社会效益指标权重为21.24%,管理指标权重最低,为15.29%;5项技术模式的综合评价得分排序为模式2(0.7986)>模式1(0.7444)>模式4(0.5600)>模式3(0.4824)>模式5(0.4676)。研究表明,福建省闽东绿茶区适合优先推广有机肥料替代部分化肥技术模式,其次是专用肥模式,而其他三项技术模式有待进一步研究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化肥减施 有机肥料 社会经济效果 指标体系 评价模型 闽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梢表型性状特异性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亚真 张弋 +9 位作者 韩奥迪 单睿阳 陈志辉 孔祥瑞 李鑫磊 钟思彤 郑士琴 林郑和 游小妹 陈常颂 《茶叶学报》 2023年第1期21-29,共9页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具有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和发掘茶树种质资源对茶树新品种选育和改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利于茶产品市场的多元化和茶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了适应生长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茶树在自然进化和人工选择过程...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具有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和发掘茶树种质资源对茶树新品种选育和改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利于茶产品市场的多元化和茶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了适应生长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茶树在自然进化和人工选择过程中发生了诸多性状变异。作为一种重要的叶用经济植物,茶树的叶色、叶形、树型等表型性状,由于具有易鉴别和易利用的特点,一直以来备受学者和应用者的关注。本文主要从茶树种质收集与培育现状、种质特性、变异机理等方面,对新梢表型性状特异性茶树种质资源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白(黄)化、紫化及其他具有观赏价值的茶树种质,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梢表型 茶树种质 白(黄)化 紫化 观赏性茶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和白茶不同泡法对其茶汤香气、糖类组分影响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吴秀秀 周雅贞 +3 位作者 李鑫磊 陈常颂 林黎 邱祥贵 《茶叶学报》 2023年第1期38-45,共8页
【目的】白茶以其毫香蜜韵、滋味鲜醇的品质特征深受消费者喜爱。探明政和白茶不同泡法对其茶汤品质的影响,为丰富白茶泡饮方式和参数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政和白茶寿眉小饼为研究对象,设置泡茶(PC)、煮茶(ZC)和煮茶后焖茶汤(ZCM)3... 【目的】白茶以其毫香蜜韵、滋味鲜醇的品质特征深受消费者喜爱。探明政和白茶不同泡法对其茶汤品质的影响,为丰富白茶泡饮方式和参数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政和白茶寿眉小饼为研究对象,设置泡茶(PC)、煮茶(ZC)和煮茶后焖茶汤(ZCM)3种不同泡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不同泡法茶汤香气组分进行测定,应用衍生化法结合GC-MS对不同泡法茶汤可溶性糖类组分进行测定。【结果】结果表明,PC汤色橙黄,滋味醇厚欠润,陈香显;ZC汤色金黄,滋味醇和,枣香;ZCM汤色金黄,滋味甘醇甜润,转为枣香明显,带糯香。ZC与ZCM之间香气组分整体差异较小,但与PC差异明显。与PC相比,ZC与ZCM在吲哚、环氧-β-紫罗兰酮、水杨酸甲酯和β-罗勒烯相对含量均明显降低,而(E)-3-己烯醇、香叶醇、α-法呢烯和芳樟醇相对含量均显著提高。ZCM中的环氧-β-紫罗兰酮、水杨酸甲酯、α-法呢烯相对含量在煮茶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可溶性糖总量在ZCM中最高,达153.7μg·mL^(−1),ZC与PC处理次之。与PC相比,ZC与ZCM在果糖、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含量显著增加,ZCM中果糖与蔗糖含量均在ZC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结论】与PC相比,ZC和ZCM在吲哚、环氧-β-紫罗兰酮、水杨酸甲酯和β-罗勒烯降低,(E)-3-己烯醇、香叶醇、α-法呢烯和芳樟醇提高,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和总可溶性糖含量提高,共同构成了ZC和ZCM醇厚、枣香的品质特征。ZCM在ZC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上述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和白茶 泡茶 煮茶 焖茶 香气组分 可溶性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