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工作全面铺开 被引量:5
1
作者 陈红彦 王杨 《国家图书馆学刊》 CSSCI 2008年第1期74-75,82,共3页
2007年5月,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挂牌成立。自此围绕古籍保护的工作全面展开,制定古籍普查和定级的相关标准规范,积极实施试点工作方案,成立督导组。开通网站、研发设备、开办培训班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将在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下,进... 2007年5月,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挂牌成立。自此围绕古籍保护的工作全面展开,制定古籍普查和定级的相关标准规范,积极实施试点工作方案,成立督导组。开通网站、研发设备、开办培训班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将在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下,进一步推进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古籍保护 国家图书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为依托建设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 被引量:21
2
作者 王雁行 《国家图书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2-88,共7页
古籍数字化能够有效解决古籍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建设"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首次写入国家五年发展规划,这是解决古籍数字化现存问题的良好契机。应利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各类古籍收藏机构已有的古籍数字化成果,以"中... 古籍数字化能够有效解决古籍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建设"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首次写入国家五年发展规划,这是解决古籍数字化现存问题的良好契机。应利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各类古籍收藏机构已有的古籍数字化成果,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为依托,统筹规划,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建设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保障国家文化安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参考文献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籍数字化 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庄秀芬 《国家图书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8-24,共7页
古籍保护的过程简化分为古籍整理、古籍修复、古籍保护技术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构成了古籍保护人才的主要需求。目前,我国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有高等院校培养、政府出资组织培养、师徒相传等三种。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古籍保护需求,... 古籍保护的过程简化分为古籍整理、古籍修复、古籍保护技术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构成了古籍保护人才的主要需求。目前,我国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有高等院校培养、政府出资组织培养、师徒相传等三种。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古籍保护需求,未来古籍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改革学历教育课程,加强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合作,充分发挥老专家的作用,培养一批骨干型人才,加强国内外行业间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古籍保护技术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籍保护 古籍保护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籍数字化与共建共享 被引量:39
4
作者 梁爱民 陈荔京 《国家图书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8-112,共5页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为中华古籍传播和利用提供了重要平台。加快古籍数字资源建设,是充分发挥平台作用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加强古籍数字资源建设,必须解决长期以来古籍数字化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合作共建实...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为中华古籍传播和利用提供了重要平台。加快古籍数字资源建设,是充分发挥平台作用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加强古籍数字资源建设,必须解决长期以来古籍数字化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合作共建实现古籍数字资源的全面共享。同时在资源发布、人员培训等多方面加强与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协作。参考文献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籍数字化 数字资源 共建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古籍修复人才的科学培养对我们的启示 被引量:35
5
作者 陈红彦 《国家图书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5-80,共6页
国外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其正规的学历教育、合理的课程设置、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在职培训的多渠道、专业化、制度化,古籍修复保护人员配置的全面和合理,都是在中国的古籍保护与修复事业科学可持续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宝贵借鉴。参... 国外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其正规的学历教育、合理的课程设置、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在职培训的多渠道、专业化、制度化,古籍修复保护人员配置的全面和合理,都是在中国的古籍保护与修复事业科学可持续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宝贵借鉴。参考文献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籍保护 古籍修复 人才培养 知识结构 学历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籍修复与人才培养 被引量:23
6
作者 陈红彦 《国家图书馆学刊》 CSSCI 2008年第3期69-71,共3页
通过对古籍保护试点单位修复人员的数量、职称、学历结构等状况的调查和古籍保护工作的需要进行分析和论述,指出古籍修复人才匮乏问题是古籍保护工作的瓶颈,通过不同途径培养古籍修复人才并为他们的成长和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是做好古... 通过对古籍保护试点单位修复人员的数量、职称、学历结构等状况的调查和古籍保护工作的需要进行分析和论述,指出古籍修复人才匮乏问题是古籍保护工作的瓶颈,通过不同途径培养古籍修复人才并为他们的成长和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是做好古籍保护修复工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籍保护 古籍修复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17
7
作者 洪琰 王沛 《国家图书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17,共6页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是全面了解全国古籍存藏情况,建立古籍总台账,开展全国古籍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调整著录项目,转变工作机制,与文物普查互相借力,各地涌现出因地制宜的创新实践。全国古籍登记平台...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是全面了解全国古籍存藏情况,建立古籍总台账,开展全国古籍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调整著录项目,转变工作机制,与文物普查互相借力,各地涌现出因地制宜的创新实践。全国古籍登记平台相较其他数据库功能有所创新,著录项目完备,强调书影上传,支持多种途径创建数据。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完成后,将形成系列成果,使古籍为社会所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籍普查 古籍保护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中期满洲科举世家的身份认同——以英和日记为中心 被引量:1
8
作者 郑小悠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57,共7页
雍乾以降,在首崇满洲与君主专制的碰撞博弈中,满洲科举成功者凭借其民族、文化双重优势,逐渐在旗人高级文官的选拔中占据重要位置,形成家族内的代际传承。满洲科举世家与汉人士大夫保持密切联系,具有民族认同较弱而文化认同较强的特点... 雍乾以降,在首崇满洲与君主专制的碰撞博弈中,满洲科举成功者凭借其民族、文化双重优势,逐渐在旗人高级文官的选拔中占据重要位置,形成家族内的代际传承。满洲科举世家与汉人士大夫保持密切联系,具有民族认同较弱而文化认同较强的特点。内务府索绰络氏是清中期最重要的满洲科举世家,嘉道重臣英和是其家族代表人物。英和的性格塑造与宦途穷通,与其身世背景关系密切。他终身纠缠于“翰林儒臣”与“皇家世仆”的双重角色之中,从《奉使陕甘日记》《壬戌扈从随笔》二种日记史料即可见其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洲文化精英 科举世家 身份认同 英和 日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大事记
9
《国家图书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4-112,F0003,共10页
2007年 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对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提出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全面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建立... 2007年 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对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提出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全面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建立中华古籍联合目录和古籍数字资源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籍保护 中华 大事记 国务院办公厅 普查登记工作 古籍联合目录 保护工作 2007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刑部堂官的权力分配 被引量:4
10
作者 郑小悠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4-73,共10页
清代刑部是"天下刑名之总汇",刑部堂官作为部务的决策者,对本部的政务与人事两方面都负有责任。刑部堂官的人选,清初以开坊翰林为主,乾隆中期以后逐渐转变为兼用翰林和本部秋审处出身的司官。此外,刑部又形成了由"当家堂... 清代刑部是"天下刑名之总汇",刑部堂官作为部务的决策者,对本部的政务与人事两方面都负有责任。刑部堂官的人选,清初以开坊翰林为主,乾隆中期以后逐渐转变为兼用翰林和本部秋审处出身的司官。此外,刑部又形成了由"当家堂官"在部坐办看稿的行政模式。晚清当家堂官的权力愈发集中,诸堂"因其人而生权力"。除"六堂",刑部在乾隆以后还长期存在大学士管部的情况。乾隆年间的管部大学士掌握部内人事大权,嘉庆以后则逐渐虚化,对部务的干涉较少。总的来说,清代刑部"法律知识主导权力运作"的人事安排符合刑部执法谳狱工作的需要,有助于推动刑部的法律专业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六堂 管部大学士 当家堂官 权力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事误于正人”:庚子主战派的错位认同——以刚毅、赵舒翘为例
11
作者 郑小悠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5-172,176,共9页
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里,刚毅、赵舒翘是庚子主战派在清廷中枢的最重要代表,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他们仍然活跃在旧式行政领域,是传统技术官僚在晚清的余绪。二人均起自寒微,凭借个人努力,在法律知识主导权力运作的刑部获得快速升迁,... 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里,刚毅、赵舒翘是庚子主战派在清廷中枢的最重要代表,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他们仍然活跃在旧式行政领域,是传统技术官僚在晚清的余绪。二人均起自寒微,凭借个人努力,在法律知识主导权力运作的刑部获得快速升迁,继而外升内调,在甲午、庚子之间先后入枢。这样的出身背景、仕宦经验、性格作风,塑造了他们勤于吏干而昧于大局的思想认同,最终迷失于激烈的权力斗争,成为庚子"祸首"。刚、赵等庚子主战派的认同悲剧,酝酿于鸦片战争后民族主义与近代化追求的相互角力之中,前者始终在道义上占据上风,戊戌以后沦为权力的木偶,汇入民粹主义的洪流。而随着庚、辛之后主流舆论的彻底转向,庚子主战派冥顽保守的历史形象也被日益固化,其在传统领域的治绩不再为人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庚子事变 刚毅 赵舒翘 民族主义 近代化 历史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