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代壁画颜料变色研究进展
1
作者 陈雨鑫 苏伯民 +2 位作者 冯虎元 李洁 武发思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9-184,共16页
颜料变色是古代壁画常见病害之一,其中含铅颜料的褪变色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影响到壁画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长期以来,矿物颜料变色的成因与机制一直是文物保护领域关注的焦点,针对包括含铅颜料在内的变色产物表征与变色过程... 颜料变色是古代壁画常见病害之一,其中含铅颜料的褪变色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影响到壁画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长期以来,矿物颜料变色的成因与机制一直是文物保护领域关注的焦点,针对包括含铅颜料在内的变色产物表征与变色过程模拟已有大量研究。本文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对于古代壁画典型含铅矿物颜料变色的成因研究,提出光照、湿度、微生物,以及壁画表面酸碱性、可溶盐是影响含铅颜料变色的主要因素,并详细分析了铅丹颜料变色过程中涉及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机制。通过对变色含铅颜料的色彩复原技术的讨论,进一步展望了未来在壁画颜料变色过程及色彩复原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同时,本文对其他常见矿物颜料如红色颜料朱砂、土红,绿色颜料氯铜矿、巴黎绿、舍勒绿,以及蓝色颜料青金石、蓝铜矿等颜料的使用及其褪变色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明确了赋存环境质量对于颜料色彩保持的重要性。本文可为古代壁画矿物颜料变色现象的科学认知和减缓变色的预防性保护对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颜料 环境因素 微生物 变色机制 文物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遗址微生物病害与防治研究进展
2
作者 罗强 武发思 +3 位作者 夏寅 周萍 李晓溪 陈璐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9-170,共12页
微生物病害问题在考古发掘现场和遗址类博物馆普遍存在,对于微生物活动的有效防治是土遗址长久保存和展示利用的重要前提。本文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土遗址微生物病害及其治理研究概况,梳理了相关基础理论、研究方法、治理措施及前沿进展等... 微生物病害问题在考古发掘现场和遗址类博物馆普遍存在,对于微生物活动的有效防治是土遗址长久保存和展示利用的重要前提。本文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土遗址微生物病害及其治理研究概况,梳理了相关基础理论、研究方法、治理措施及前沿进展等内容,并比较了当前土遗址微生物病害与治理研究的方法及其优缺点。以期为土遗址的科技保护提供新视角和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现场 土遗址 微生物退化 监测防控 文物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对岩土文物的作用及保护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杨小菊 武发思 +4 位作者 贾荣亮 郭青林 王彦武 赵思腾 赵学勇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0-164,共15页
由于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及保存环境的复杂性,岩土文物长期遭受着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威胁,其中,植物对遗址的作用及其保护应用技术一直备受关注。对相关研究成果总结表明,基于植物的新型遗址防护技术以其绿色、可持续和环... 由于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及保存环境的复杂性,岩土文物长期遭受着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威胁,其中,植物对遗址的作用及其保护应用技术一直备受关注。对相关研究成果总结表明,基于植物的新型遗址防护技术以其绿色、可持续和环境兼容等优势在石质古城墙、夯土类遗址等的保护中逐渐成为替代工程类抢救性保护措施,但存在植物对岩土文物作用机理认知不足、研究技术受限、防控新技术应用滞后及其效果不佳、保护遗址植物选种及后期维护较难等问题,致使植物与岩土文物间的辩证关系至今界定不清,极大限制了保护技术的研发。结合我国石窟寺、土遗址保护面临的生物学问题,针对植物保护遗址技术实施的限制因素,作出以下展望:1)厘清植物对岩土文物的损害及保护作用机理;2)构建不同环境下界定植物对岩土文物正负效应的科学评估体系;3)明确植物种内和种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驱动植物在岩土文物表面建植的关键因子;4)结合全球气候变化,研发岩土文物有害植物的精准防控技术;5)筛选适宜的软覆盖植物种并对其防护效果进行评估;6)研发基于BSC的软覆盖技术,开展环境适应性和保护效果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文物 生物退化 植物软覆盖技术 生物土壤结皮 文物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鸽排泄物对壁画损害特征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牛贺强 王卓 +3 位作者 善忠伟 陈章 赵雪芬 武发思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102,共10页
鸟类排泄物是造成石窟寺壁画、彩塑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科学剖析鸟类排泄物对壁画的损害特征是此类污染物有效清除的前提。本研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分析了炳灵寺石窟壁画... 鸟类排泄物是造成石窟寺壁画、彩塑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科学剖析鸟类排泄物对壁画的损害特征是此类污染物有效清除的前提。本研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分析了炳灵寺石窟壁画表面岩鸽排泄物成分,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便携式显微镜、偏光显微镜(PLM)表征了鸟类排泄物对模拟壁画的微观损害特征。结果表明,岩鸽排泄物成分主要由尿酸、纤维素、多肽类有机物,以及以石英为主的无机盐组成。排泄物造成壁画覆盖污染、颜料层和地仗层侵蚀、颜料颗粒间原始粘附结构破坏,导致颜料层起甲、脱落,可溶盐活动及其他生物侵蚀。研究结果对于古代壁画的科学保护与修复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壁画 岩鸽排泄物 排泄物成分及危害 损害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技术在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5
作者 武发思 张永 +3 位作者 苏敏 贺东鹏 李洁 冯虎元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3-143,共11页
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作用下,古代壁画和石雕石刻等珍贵文化遗产普遍存在酥碱粉化、盐霜结壳、风化脱落、烟熏污染等类型病害,研发相应的保护修复材料和技术长期以来都是文物保护领域关注的焦点。近年来,生物纳米材料和生物技术因其绿... 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作用下,古代壁画和石雕石刻等珍贵文化遗产普遍存在酥碱粉化、盐霜结壳、风化脱落、烟熏污染等类型病害,研发相应的保护修复材料和技术长期以来都是文物保护领域关注的焦点。近年来,生物纳米材料和生物技术因其绿色环保、兼容适用、效果良好等优势正逐渐成为常规物理措施和化学材料的补充或替代方法。本研究系统总结和梳理了功能微生物、生物酶、代谢产物及创新性生物技术在国内外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发展脉络和应用现状,重点对生物清洗技术和生物加固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科研工作者开展基于生物技术的文物保护修复创新性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清洗 生物加固 生物技术 保护修复 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备方法对土遗址重塑样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赵建忠 裴强强 +3 位作者 王海龙 张鑫 张博 许宏生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8-46,共9页
土建筑遗址本体的保护受遗址土的物理、水理、力学及所处环境差异的影响,重塑样是替代土遗址测试其各种性质的重要手段,重塑样拌制土性质的稳定性是科学评价、对比分析试验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本研究基于不同拌制土的方法,通过观察、拍... 土建筑遗址本体的保护受遗址土的物理、水理、力学及所处环境差异的影响,重塑样是替代土遗址测试其各种性质的重要手段,重塑样拌制土性质的稳定性是科学评价、对比分析试验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本研究基于不同拌制土的方法,通过观察、拍照、量取土团粒大小以及同条件制备样品的无侧限抗压强度等,综合评价不同拌制土方法的影响条件。研究发现,采用人工拌土、闷土时间在24 h的土所制的试样最具稳定性,随着闷土时间再增加,土样强度在逐渐降低。本研究为土建筑遗址室内试验研究和工程现场拌制土料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重塑样 无侧限压缩实验 直接剪切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第45窟彩塑高保真三维重建方法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余生吉 吴健 +2 位作者 王春雪 俞天秀 胡琢民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18,共9页
彩塑三维重建是精确获取文物的三维几何和纹理信息的数字化技术,对于文物保护、数字档案建立、考古研究、展览展示以及移动数字博物馆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莫高窟彩塑作为一种不可移动文物,受采集空间及丰富的纹理信息的影响,现有... 彩塑三维重建是精确获取文物的三维几何和纹理信息的数字化技术,对于文物保护、数字档案建立、考古研究、展览展示以及移动数字博物馆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莫高窟彩塑作为一种不可移动文物,受采集空间及丰富的纹理信息的影响,现有的三维重建方法尚不能在保证重建精度的基础上,准确还原文物表面的色彩信息。为此,通过研究和设计双相机结构光的FOTOMOULD三维重建系统,对莫高窟第45窟彩塑菩萨三维重建,在获取高精度几何信息的同时,达到了色彩、纹理、细节等高度还原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技术 三维重建系统 彩塑 几何信息 纹理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西藏壁画表面涂层材质与工艺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化冰 王小伟 +5 位作者 苏伯民 华亮 李开福 乔兆广 谈翔 张瑞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共7页
在前期对甘肃拉卜楞寺壁画表面涂层结构分析基础上,以桐油、亚麻油、胡麻油等干性油为基础材料,试验重现了制作西藏壁画表面涂层的“古法”清漆熬制方法和工艺。同时,提出了一种源于“古法”,吸收现代油基树脂漆优点,具有良好材料结构... 在前期对甘肃拉卜楞寺壁画表面涂层结构分析基础上,以桐油、亚麻油、胡麻油等干性油为基础材料,试验重现了制作西藏壁画表面涂层的“古法”清漆熬制方法和工艺。同时,提出了一种源于“古法”,吸收现代油基树脂漆优点,具有良好材料结构且组成可知、可控、兼容等特点的清漆材料及其工艺(“新古法”)。研究表征了“古法”“新古法”清漆的结构,评价了清漆涂层的颜色、外观、光学性质、艺术效果、耐候性等,并与现代合成的醇酸清漆、氟碳清漆、酚醛清漆等做了对比。结果表明,“古法”“新古法”清漆在达到与合成清漆相同化学稳定性、耐候性的同时,具有更好的兼容性和表现效果,可用于今后西藏壁画表面涂层材料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壁画 涂层 清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物保护中杀菌剂与抗菌纳米材料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武发思 李洁 +1 位作者 李瑞熙 贺东鹏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5-127,共13页
微生物极易附着并不断侵蚀各类文物,但用于高效去除或预防微生物损害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却相对有限,通常很难有效清洁以及阻止微生物在露天环境文物上的重新定殖。在文物保护领域,使用抗菌纳米材料近年来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环保技术。本工... 微生物极易附着并不断侵蚀各类文物,但用于高效去除或预防微生物损害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却相对有限,通常很难有效清洁以及阻止微生物在露天环境文物上的重新定殖。在文物保护领域,使用抗菌纳米材料近年来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环保技术。本工作总结了文物微生物退化防治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梳理了杀菌剂、天然抗菌剂、精油熏蒸剂和新型纳米抗菌材料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杀灭剂的作用机制及其效果差异,指出了纳米材料的应用潜力及存在的不足。本研究结果可为文物保护修复中微生物病害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对于文物微生物防控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技术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杀菌剂 抗菌剂 文物保护 微生物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土质文物加固材料烧料礓石超细化前后与石英砂结石体的性能对比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志鹏 李燕飞 +2 位作者 方晓芸 王磊 赵林毅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128,共10页
本研究开展了烧料礓石超细前后与石英砂结石体的各种性能对比试验,通过FT-IR,XRD和SEM分析了烧料礓石超细化前后与石英砂结石体的结构、组成和形貌,探讨了烧料礓石超细粉体在岩土质文物加固工程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与普通烧料礓石相比... 本研究开展了烧料礓石超细前后与石英砂结石体的各种性能对比试验,通过FT-IR,XRD和SEM分析了烧料礓石超细化前后与石英砂结石体的结构、组成和形貌,探讨了烧料礓石超细粉体在岩土质文物加固工程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与普通烧料礓石相比,烧料礓石超细化后结石体中SiO 2的峰减弱,CaCO 3和Ca 2Al 2SiO 7·n H 2O的峰增强且锐化,说明超细化有益于Ca(OH)2的碳化和SiO 2,β-CaSiO 3的水化。超细化后结石体的水化比例更大,凝结时间缩短,收缩率、含水率和波速升高,早期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提高;超细化后结石体的耐水性、抗冻融性、安定性和耐碱性得到良好改善;超细化后的烧料礓石与凝灰岩和红砂岩的黏结性提高,兼容性更好。总之,超细化不仅保留了普通烧料礓石的优点,而且使烧料礓石潜在的胶结性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因此,烧料礓石超细化后更加适合于岩土质文物保护加固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料礓石 超细粉 石英砂 结石体 强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线网络深度覆盖技术在石窟寺保护利用中的运用——以敦煌莫高窟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龙珍 孙志军 +4 位作者 杨静 那刚 胡海旭 庄生文 沈海博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8-146,共9页
针对莫高窟在保护利用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发展趋势,提出了利用无线网络深度覆盖技术构建数据传输平台,解决莫高窟大型洞窟内保护利用数据无法传输的问题。为构建实用性强的传输平台,采取了如下措施。首先,针对莫高窟保护利用各... 针对莫高窟在保护利用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发展趋势,提出了利用无线网络深度覆盖技术构建数据传输平台,解决莫高窟大型洞窟内保护利用数据无法传输的问题。为构建实用性强的传输平台,采取了如下措施。首先,针对莫高窟保护利用各项业务数据采集、传输模式、传输机制等各阶段特点,提出了基于无线网络深度覆盖技术构建数据传输试验平台的需求;其次,设计了试验平台构建方案,依据莫高窟洞窟分布与建筑形制确定了试验平台构建位置。结合莫高窟目前无线网络覆盖现状,通过选型分析确定了无线网络深度覆盖关键技术,并应用该技术构建试验平台;最后,对试验平台无线信号覆盖范围、信号强度、传输性能、安全性等进行验证,确保数据传输的完整性与连续性。此试验平台已运行一年有余,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保护利用 无线网络深度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高窟壁画彩塑表面降尘调查研究
12
作者 善忠伟 崔强 +4 位作者 殷耀鹏 张文元 水碧纹 殷志媛 于宗仁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7-137,共11页
通过对莫高窟壁画彩塑表面降尘进行收集,分析降尘粒径分布、化学组成、显微形貌、可溶盐含量等理化性质,进而研究降尘对莫高窟壁画彩塑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莫高窟壁画彩塑表面的降尘大部分为地壳源矿物,对窟内壁画、彩塑带来的潜在危... 通过对莫高窟壁画彩塑表面降尘进行收集,分析降尘粒径分布、化学组成、显微形貌、可溶盐含量等理化性质,进而研究降尘对莫高窟壁画彩塑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莫高窟壁画彩塑表面的降尘大部分为地壳源矿物,对窟内壁画、彩塑带来的潜在危害是物理遮盖和磨蚀等作用,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降尘会对壁画彩塑具有潜在的盐蚀等化学威胁。莫高窟壁画彩塑表面降尘是导致壁画彩塑产生病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研究的结果为莫高窟壁画彩塑预防性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壁画彩塑 降尘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大足大佛湾彩绘绿色和蓝绿色颜料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崔强 张亚旭 +5 位作者 水碧纹 于宗仁 樊再轩 善忠伟 成小林 苏伯民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7-94,共8页
为了确定重庆大足大佛湾彩绘含铜、砷元素的绿色及蓝绿色颜料显色成分,应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便携式显微镜等无损调查方法,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X)、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XPS)、显微拉曼光谱... 为了确定重庆大足大佛湾彩绘含铜、砷元素的绿色及蓝绿色颜料显色成分,应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便携式显微镜等无损调查方法,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X)、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XPS)、显微拉曼光谱仪(RM)等分析方法,对取自大佛湾塑像的绿色及蓝绿色颜料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绿色颜料显色成分为为巴黎绿[Cu(CH3COO)2·3Cu(AsO2)2],蓝绿色颜料显色成分为氯砷钠铜石[NaCaCu5(AsO4)4Cl·5H2O]。根据研究结论推断,氯砷钠铜石可能为巴黎绿的变色产物。该结果为探讨近代人工合成颜料变色机理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佛湾 绿色颜料 巴黎绿 氯砷钠铜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高松冢古坟微生物病害及其防治研究概述 被引量:13
14
作者 武发思 朱非清 +3 位作者 汪万福 段育龙 田恬 冯虎元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35,共10页
高松冢古坟是日本国宝级文化遗产,对其实施的原址保护一度是文物保护界的样板工程和国际典范,然而正是逐渐失控的微生物病害导致古坟解体搬迁至异地保护,复杂的人为介入手段是否有助于墓葬壁画的原址保护,值得更进一步探讨和反思。本研... 高松冢古坟是日本国宝级文化遗产,对其实施的原址保护一度是文物保护界的样板工程和国际典范,然而正是逐渐失控的微生物病害导致古坟解体搬迁至异地保护,复杂的人为介入手段是否有助于墓葬壁画的原址保护,值得更进一步探讨和反思。本研究回顾了高松冢古坟自发掘至今的保护历程,重点总结了侵害古坟石室及壁画微生物类群的调查分析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通过对古坟病害微生物群落特征、环境因素变化及防治干预措施等方面相关文献资料的全面梳理和解读,客观评价了该遗址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及经验教训,为我国乃至世界其他同类环境中壁画保护提供启示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松冢古坟 微生物侵蚀 防治措施 墓葬壁画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唐二陵壁画历史保护修复材料的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金丽 苏伯民 +2 位作者 于宗仁 柴勃隆 王卓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8-114,共7页
为了确定南唐二陵壁画已有保护修复材料的种类,使用多光谱摄影技术分别对钦陵和顺陵壁画保护修复材料的分布区域进行探查,在紫外荧光图像中确定了保护修复材料的位置,通过红外光谱和热裂解-气质联用技术对材料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为了确定南唐二陵壁画已有保护修复材料的种类,使用多光谱摄影技术分别对钦陵和顺陵壁画保护修复材料的分布区域进行探查,在紫外荧光图像中确定了保护修复材料的位置,通过红外光谱和热裂解-气质联用技术对材料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二陵壁画所使用的保护修复材料主要为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和聚醋酸乙烯酯,还发现少量多糖类物质,为调和地仗石灰层所使用的糯米汁。该研究表明通过多光谱摄影技术提供线索,使用红外光谱、热裂解-气质联用确定成分是一种可靠的墓葬壁画保护修复材料分析方法体系,为墓葬壁画保护修复材料的鉴别提供借鉴,也为保护修复材料在墓葬壁画中的应用效果评价和劣化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唐二陵 壁画保护修复材料 多光谱摄影 红外光谱 热裂解-气质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客量对炳灵寺第128窟微环境影响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宗昌 孙淑梅 +2 位作者 王玲秀 武发思 张正模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8-125,共8页
通过对炳灵寺石窟第128窟连续一年的微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结合游客参观统计,探究了游客量对炳灵寺第128窟微环境的影响;其中CO_(2)浓度与游客量呈正相关,窟内外温差越大,其衰减越快。洞窟温度升高与游客量呈一定程度正相关,温度增量主要... 通过对炳灵寺石窟第128窟连续一年的微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结合游客参观统计,探究了游客量对炳灵寺第128窟微环境的影响;其中CO_(2)浓度与游客量呈正相关,窟内外温差越大,其衰减越快。洞窟温度升高与游客量呈一定程度正相关,温度增量主要为正值,负值与气象条件相关,温度的衰减与温度增量及窟内外温差正相关。窟内相对湿度变化较为复杂,监测期间游客参观对相对湿度影响在-5%~10%范围内,以降低窟内相对湿度为主。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的开放模式有助于CO_(2)浓度衰减,可适当扩大每批次参观人数至10人左右,以应对大客流状况;注重旅游旺季特别是5月、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时间段洞窟内相对湿度变化的监测,做好游客管理和洞窟相对湿度控制应对措施。本研究对于炳灵寺石窟第128窟及其他相似洞窟的旅游开放管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炳灵寺石窟 128窟 微环境 游客承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乐宫壁画制作材料及工艺的初步调查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娜 于宗仁 +3 位作者 善忠伟 水碧纹 冯雅琪 苏伯民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5-74,共10页
永乐宫原位于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建于1247-1368年,是为纪念吕洞宾而修建的。其壁画绘制700多年来,历经多次自然灾害和修缮,还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整体搬迁,目前壁画已出现常见的颜料层起甲、脱落、粉化等病害,还存在拼接缝开裂起翘,... 永乐宫原位于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建于1247-1368年,是为纪念吕洞宾而修建的。其壁画绘制700多年来,历经多次自然灾害和修缮,还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整体搬迁,目前壁画已出现常见的颜料层起甲、脱落、粉化等病害,还存在拼接缝开裂起翘,表层画面受污染变色的状况。由于早期切割、搬迁和修复的大量介入,现存壁画表面及内部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永乐宫在搬迁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少量壁画残块,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永乐宫壁画的原始状态,是研究早期壁画材料和工艺信息的重要的和极有价值的样本。对此,针对取自永乐宫的11块壁画残块的微量样品,通过光学显微镜(OM)、剖面分析(cross-section analysis)、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能谱(SEM-EDS)等多种分析手段,对其制作材料和工艺进行初步调查分析,并取得了其相关壁画地仗、颜料材质及绘制壁画层位的信息,为永乐宫壁画的科学保护和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乐宫 壁画 显微镜 XRD SEM-E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瞿昙寺瞿昙殿壁画制作材料与工艺初步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牛贺强 水碧纹 +5 位作者 陈章 付有旭 善忠伟 李胜强 杨金礼 汪万福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4-105,共12页
青海瞿昙寺是中原地区至今保存较完整,集古建、雕刻彩绘和壁画于一体的明代早期官式建筑群。瞿昙寺瞿昙殿现存壁画约217.5 m^(2),是中原地区经典的明代早期藏传佛教壁画,具有珍贵的历史和学术研究价值。本研究通过显微镜(OM)、剖面分析(... 青海瞿昙寺是中原地区至今保存较完整,集古建、雕刻彩绘和壁画于一体的明代早期官式建筑群。瞿昙寺瞿昙殿现存壁画约217.5 m^(2),是中原地区经典的明代早期藏传佛教壁画,具有珍贵的历史和学术研究价值。本研究通过显微镜(OM)、剖面分析(Cross-section)、扫描电镜-能谱(SEM-EDS)、X射线衍射(XRD)等多种分析方法,对瞿昙寺瞿昙殿壁画制作材料及工艺开展了初步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瞿昙殿壁画以砖墙体为支撑体,地仗层由粗泥层和细泥层组成;地仗中粗细泥层含沙量不等,粗泥层含沙量约60%,细泥层含沙量较少,约为16%~25%;地仗层中总体纤维含量为3%左右;地仗土粒度级配良好,粒径多集中在1~100μm之间;地仗中含少量硫酸钠和氯化钠;瞿昙殿壁画使用颜料主要为铅丹、朱砂、氯铜矿、副氯铜矿、石青等矿物颜料,颜料层厚度20~200μm之间;铅丹颜料在瞿昙殿中出现“章丹打底银朱盖面”的分层应用以及铅丹变色的现象;瞿昙殿壁画中明代壁画无底色层,清代乾隆时期壁画有底色层。本次分析研究获得瞿昙殿壁画层位、地仗组成和颜料使用信息,为瞿昙殿壁画科学保护和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瞿昙寺瞿昙殿 壁画 制作材料与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壁画起甲修复材料性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初探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化冰 苏伯民 +4 位作者 赵林毅 刘涛 谈翔 韩霈泽 张瑞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19,共8页
材料性能评价指标体系是材料研究、应用推广中的重要一环,具有建立量度标尺、规范性能参数和推动行业发展等重要作用和意义。在航空、航天,汽车,建筑工程,油漆涂料等行业,目前已建立了相对成熟、完善的针对各类型材料的评价指标体系,拥... 材料性能评价指标体系是材料研究、应用推广中的重要一环,具有建立量度标尺、规范性能参数和推动行业发展等重要作用和意义。在航空、航天,汽车,建筑工程,油漆涂料等行业,目前已建立了相对成熟、完善的针对各类型材料的评价指标体系,拥有科学、系统的指标评价方法,及相对深入的理论研究。相比之下,相对小众的文物保护、修复材料应用领域,如古代壁画保护修复材料的性能评价与研究,发展还相对缓慢,研究基础相对滞后。本研究分析了壁画起甲病害的材料学成因(各种物理、化学作用),总结了国内外壁画修复材料性能评价研究的进展(包括简要的修复材料应用历史),借鉴上述成熟行业评价、研究的模型和方法,采用“需求-性能-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并尝试提出了壁画起甲修复材料的评价指标、方法及体系。初步提出的指标总分为材料有效性、安全性和耐久性3类,具体包括材料的黏结性、渗透性、水汽透过性、流动性、光学性能、化学惰性(酸碱性)、无毒害性、耐温湿度、光照、盐害及微生物作用等14项。此外,本研究还分析了所列指标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指出了壁画是受到本体(多种材料、多层结构)因素和所处环境因素多重作用叠加的特点,说明了从修复实践中发展来的工艺、手艺性(操作)也是壁画修复对材料要求的一种特殊性表现;讨论了进一步完善起甲修复材料评价指标体系所需的数学建模分析的工作构想。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提出,将为我国文物保护、修复材料评价研究中壁画起甲修复材料的研究、应用推广、新材料研发;为已有材料的合理使用与持续优化;为壁画修复项目的规范开展,奠定坚实的科学工作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画 起甲 评价指标 修复 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醋酸乙烯酯乳液的表征、性能及其在彩绘类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燕飞 赵林毅 +2 位作者 王磊 方晓芸 李菱志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2-32,共11页
聚醋酸乙烯酯(PVAc)乳液是常见的彩绘类文物保护材料。采用激光粒度仪、热重/差热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表征了PVAc乳液的粒径以及胶膜的热稳定性、结构和形貌;采用粘度计、表面张力仪、pH计、电导率仪等研... 聚醋酸乙烯酯(PVAc)乳液是常见的彩绘类文物保护材料。采用激光粒度仪、热重/差热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表征了PVAc乳液的粒径以及胶膜的热稳定性、结构和形貌;采用粘度计、表面张力仪、pH计、电导率仪等研究了乳液浓度与其粘度、表面张力、pH、电导率的关系;通过冻融、室温-高温放置、离心分离研究了乳液的稳定性;同时用PVAc乳液对模拟起甲和酥碱的壁画进行了修复。结果表明,PVAc乳液粒径呈双峰分布,小粒子的平均粒径为380 nm,大粒子的平均粒径为5.85μm;乳液胶膜为非结晶物质,胶膜热重的最终质量残留为1.54%,335℃出现放热峰。PVAc乳液的电导率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pH随浓度的增大而下降;相同温度下表面张力随浓度的增大而基本呈现低浓度下降,高浓度上升的趋势。相同浓度下,表面张力随温度升高而无显著变化,表明PVAc乳液的表面张力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相同温度下,乳液粘度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相同浓度下,乳液的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冻融、离心分离和不同温度下静置发现,该乳液出现分层。用该乳液对模拟起甲和酥碱壁画修复后,再分别老化20个循环和12个循环,发现颜料层再次空鼓、起甲。综合分析,说明实验中所使用的该种PVAc稳定性和抗老化能力较弱,在修复彩绘类文物中应慎重选择PVAc的种类,综合考虑PVAc的使用浓度、环境因素对其性能的影响,以达到最佳使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绘类文物 文物保护 粘合剂 聚醋酸乙烯酯(PVAc)乳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