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材料腐蚀防护的铅铋合金氧测氧控研究进展
1
作者 秦博 鲁盛会 +2 位作者 刘思涵 张洁 龙斌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5-146,共12页
铅铋合金具有优异的核性能、高导热率、高沸点和化学惰性等特点,以其作为冷却剂的铅铋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是最具发展前景的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六种堆型之一。铅铋合金冷却剂对反应堆结构材料较强的腐蚀性是限制铅铋快堆发展的重要因素;... 铅铋合金具有优异的核性能、高导热率、高沸点和化学惰性等特点,以其作为冷却剂的铅铋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是最具发展前景的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六种堆型之一。铅铋合金冷却剂对反应堆结构材料较强的腐蚀性是限制铅铋快堆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控制铅铋合金中溶解氧在特定的范围是实施结构材料在液态铅铋环境下腐蚀防护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要求铅铋系统必须实现溶解氧的测量与控制,以保障反应堆的安全运行。近年来,随着铅铋快堆研发的深入,材料腐蚀防护关键共性技术不断突破,本文总结了面向反应堆结构材料腐蚀防护的铅铋溶解氧测量和控制技术研究进展,介绍了铅铋合金氧测氧控国内外研究现状,重点对比分析了不同氧控模式在铅铋快堆的应用前景,最后对面向铅铋快堆的氧测氧控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铋合金 溶解氧 氧控 氧传感器 标定 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放废物处置北山预选区地下水化学形成机制模拟研究
2
作者 李杰彪 周志超 +2 位作者 郭永海 吉子健 梁修雨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0-353,共14页
研究地下水化学特性对于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和长期性能安全评价是十分必要的。采用水文地球化学综合分析和模拟方法,探讨了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库预选区甘肃北山地区基岩裂隙水的基本化学特征、水平分带性以及不同水文地质区水化学形成机... 研究地下水化学特性对于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和长期性能安全评价是十分必要的。采用水文地球化学综合分析和模拟方法,探讨了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库预选区甘肃北山地区基岩裂隙水的基本化学特征、水平分带性以及不同水文地质区水化学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区内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l·SO_(4)-Na型和SO_(4)·Cl-Na型,pH值多在7.5~8.3之间。基岩裂隙水对岩盐、石膏、萤石、绿泥石以及长石类等矿物多处于未饱和状态,而对黏土类矿物则多处于过饱和状态。从补给区到排泄区,基岩裂隙水化学分布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水平分带性。马鬃山一带是区域地下水主要补给区,地下水矿化度低,水化学组分形成主要受溶滤作用控制;沉积盆地是地下水主要排泄区,地下水矿化度高,水化学组分形成主要受蒸发作用控制;在径流区,地下水化学形成主要受岩盐、石膏等矿物的溶解控制,而碳酸盐类和硅酸盐类矿物的溶解或沉淀作用微弱。该区基岩裂隙水化学形成主要受蒸发浓缩作用及水−岩相互作用的影响和控制,该结果为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提供了地下水化学基础信息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形成机制 地下水化学特征 高放废物处置 北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8)U、^(232)Th、^(226)Ra、^(137)Cs在北山合头草中的转移系数研究
3
作者 凌辉 夏子通 +2 位作者 赵伟 马明清 吴鹏 《辐射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0-418,共9页
放射性核素从土壤到植物的转移系数是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生物圈评价模型的关键参数之一,其取值和不确定性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为获取北山地下实验室场址的转移参数及不确定性水平,选取了场址范围内优势植物——合头草,开展了放射性核素... 放射性核素从土壤到植物的转移系数是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生物圈评价模型的关键参数之一,其取值和不确定性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为获取北山地下实验室场址的转移参数及不确定性水平,选取了场址范围内优势植物——合头草,开展了放射性核素从土壤到植物的转移系数研究。通过对北山场址范围内代表性区域土壤和合头草样品的采集和分析,获得了土壤和合头草样品中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232)Th、^(226)Ra和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从土壤到合头草根部、茎部、叶部的转移系数及其不确定性水平。结果表明,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232)Th、^(226)Ra在合头草茎部的转移系数高于根部和叶部,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在合头草根部的转移系数大于茎部和叶部;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232)Th、^(226)Ra转移系数的波动范围在1个数量级之内,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的波动范围达到2个数量级;合头草各部位的核素转移系数波动范围呈现出叶部显著高于茎部和根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 北山 安全评价 生物圈评价 转移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脆性岩石断裂问题的准键有限元法
4
作者 朱其志 刘武 +2 位作者 赵星光 张仁杰 周廷昱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8-87,106,共11页
为解决全域准键方法(QBM)结构分析计算和内存开销较大的问题,将QBM与有限元法(FEM)相结合,提出新的准键有限元法(QBFEM)。QBFEM采用统一的线性单元进行空间离散,将初始裂隙区和潜在损伤区设置为准键区域,进行连续不连续数值分析,在材料... 为解决全域准键方法(QBM)结构分析计算和内存开销较大的问题,将QBM与有限元法(FEM)相结合,提出新的准键有限元法(QBFEM)。QBFEM采用统一的线性单元进行空间离散,将初始裂隙区和潜在损伤区设置为准键区域,进行连续不连续数值分析,在材料无损区域采用有限元分析,且过渡区无需设置耦合区域。利用QBM和QBFEM对不同数量级网格结构进行刚度矩阵组装运算,验证了QBFEM的数值高效性和计算准确性。单孔平板拉伸、预制单裂缝平板剪切和静水压力下无损重力坝分析表明,QBFEM能够准确捕捉固体材料I型裂缝的萌生与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键方法 准键有限元耦合 准脆性材料 裂隙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水-力多场耦合下高放废物处置库核心处置单元间距设计研究
5
作者 张奇 王驹 +3 位作者 刘江峰 曹胜飞 谢敬礼 成建峰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26-2638,共13页
高放废物核心处置单元在热-水-力耦合条件下的长期性能对于现场试验及处置库概念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以核心处置单元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相应热-水-力多场耦合模型,借助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开展了不同处置方式下高放废... 高放废物核心处置单元在热-水-力耦合条件下的长期性能对于现场试验及处置库概念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以核心处置单元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相应热-水-力多场耦合模型,借助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开展了不同处置方式下高放废物核心处置单元三维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当竖直处置1个、2个和3个废物罐时,单场传热模拟下处置单元最小处置间距比热-水-力耦合下更大,这是因为单场传热模拟,不考虑缓冲材料吸水饱和度升高,缓冲材料热传导系数偏小所致,但单场传热模拟得出的处置间距,对于处置单元是偏安全的。随着处置坑内废物罐个数的增加,废物罐的平均处置面积略有增加,热场分析结果表明,一个处置坑处置一个废物罐时最能节省处置面积。当采用水平处置时,处置单元内热量向外传输比竖直处置时要慢,热场分析结果表明,竖直处置更能节省处置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 处置库概念设计 热-水-力耦合 数值模拟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棉尾矿与粉煤灰协同制备保温泡沫陶瓷的性能研究
6
作者 杨进 孙红娟 +2 位作者 彭同江 罗利明 陈仕泽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17-2629,共13页
为实现固体废物的高附加值利用,本研究以石棉尾矿和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石英砂为辅料,通过自发泡工艺成功制备了顽火辉石-堇青石基保温泡沫陶瓷(简称泡沫陶瓷)。探讨了烧结温度和石英砂掺量对泡沫陶瓷孔隙结构、物理性能及热导率的影响。... 为实现固体废物的高附加值利用,本研究以石棉尾矿和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石英砂为辅料,通过自发泡工艺成功制备了顽火辉石-堇青石基保温泡沫陶瓷(简称泡沫陶瓷)。探讨了烧结温度和石英砂掺量对泡沫陶瓷孔隙结构、物理性能及热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泡沫陶瓷的热导率主要受气孔结构和分布的影响。随着石英砂掺量和烧结温度的增加,泡沫陶瓷的孔隙率逐渐增大,气孔由不均匀分布转变为均匀分布的闭孔结构,气孔内低热导率气体的存在有效抑制了热量的传导。与此同时,石英砂掺量的增加促进了低热导率晶相(如堇青石)的相对含量提高,而高热导率晶相(如尖晶石)的相对含量下降,从而进一步降低热导率。所制备泡沫陶瓷的常温热导率最低可达0.17 W/(m·K),孔隙率达到69.43%,抗压强度为18.77 MPa,优于《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 55015—2021)对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的要求。该研究为石棉尾矿和粉煤灰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试验依据,并为建筑节能材料性能的提升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和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棉尾矿 粉煤灰 保温泡沫陶瓷 热传导机制 物理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驱动的PET-CT门控成像方法研究
7
作者 徐世东 孙校丽 +3 位作者 刘双全 郑玉爽 李默涵 魏存峰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61-1372,共12页
PET-CT是一种将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和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两种影像诊断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多模态成像技术。该成像可同时提供准确、全面的功能成像及结构信息成像。PET-CT... PET-CT是一种将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和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两种影像诊断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多模态成像技术。该成像可同时提供准确、全面的功能成像及结构信息成像。PET-CT成像在对活体进行心胸成像时,不可避免地呼吸运动和心跳运动导致的运动模糊严重干扰定量分析,进而影响诊断结果判断。目前常用门控成像技术解决呼吸及心跳运动带来的成像伪影影响,主要包括外接门控设备法和数据驱动法。现有的数据驱动门控方法难以兼顾多模态数据处理稳定性,心脏信号提取精准性以及实时性处理及反馈。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数据驱动门控方法——基于局部信息的主成分分析方法(partial dat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D-PCA),实现了优化数据驱动门控成像完整流程。并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制的Eplus多能全景动物PET-CT设备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门控成像方法能够保证在心脏信号提取上实现了更高的精度,可实现实时门控动态高精度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控成像 数据驱动 PET-CT PD-P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影响带及其无人机识别技术
8
作者 陈泽邦 云龙 +1 位作者 王驹 田霄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7-443,共17页
断裂及其影响带作为构造地质学中基本的构造单元之一,在揭示区域构造演化规律、探究断裂构造演化特征、指示地下流体运移路径、评价重大工程岩体稳定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工程意义。然而,传统研究方法多依赖人工编录获取断裂及周边... 断裂及其影响带作为构造地质学中基本的构造单元之一,在揭示区域构造演化规律、探究断裂构造演化特征、指示地下流体运移路径、评价重大工程岩体稳定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工程意义。然而,传统研究方法多依赖人工编录获取断裂及周边的节理构造信息,存在着效率低下、易受复杂地形限制等问题。近年新兴起的无人机航测技术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方法中的不足,该方法集数据采集、地形测绘和动态监测为一体,其生成的高分辨率数字模型和影像能更有效地减少野外工作量、更直观地展现地貌特征、更方便地提取构造信息。为了更好地将该方法推广至构造地质和地质工程等领域,尤其是断裂及影响带这一研究方向,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对现有研究进行了分类和比较。详细论述了无人机航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断裂影响带的定义及伴生构造,列举了目前应用较多的关于断裂影响带范围、构造特征的识别方法,归纳整理了部分无人机航测技术在断裂影响带研究中的应用场景。总的来说,目前无人机航测技术在断裂及其影响带的研究中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且能够满足不同的研究需求,但其在前端(构造信息拾取)和后端(构造信息解译)中还存在尚未解决的问题,在未来仍然拥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航测 断裂影响带识别 断裂节理构造 高精度三维地形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土矿物-生物复合胶体影响放射性核素迁移行为与机理研究进展
9
作者 唐清枫 徐真 +4 位作者 孙亚楼 张奇 谭琪 潘多强 吴王锁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I0001,共17页
深入认识和科学评价放射性核素的迁移行为对核环境安全评价和放射性污染场地高效清除和修复策略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环境胶体的存在会影响放射性核素的迁移行为,如何有效控制和阻滞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迁移和预测其潜在的危害已成为... 深入认识和科学评价放射性核素的迁移行为对核环境安全评价和放射性污染场地高效清除和修复策略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环境胶体的存在会影响放射性核素的迁移行为,如何有效控制和阻滞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迁移和预测其潜在的危害已成为一项紧迫的工作。尽管已认识到胶体的存在会影响放射核素的吸附模式和迁移规律,但真实天然环境中胶体种类繁多,黏土矿物和微生物等会形成黏土矿物-生物复合胶体,这些复合胶体与放射性核素相互作用使得迁移行为的预测和迁移机理的分析变得更为复杂。本文先概述了胶体与放射性核素迁移行为,重点阐释了影响胶体和放射性核素迁移行为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然后论述了影响胶体迁移的主要检测手段和分析方法,旨在为核环境安全评价和核应急下有效净化修复放射性污染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素迁移 环境胶体 放射性污染修复 相互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质子加速器液体靶制备^(44g)Sc的工艺研究
10
作者 王一正 MAQBOOL Sahil +2 位作者 张宇轩 杨文江 魏龙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65-1175,共11页
正电子核素钪-44(^(44g)Sc)因其理想的核素性质,在肿瘤诊断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为解决^(44g)Sc供应短缺问题,开发基于质子回旋加速器液体靶的新型制备方法,利用硝酸钙靶制备^(44g)Sc。通过数值模拟相关核反应的激发函数,计算了钪... 正电子核素钪-44(^(44g)Sc)因其理想的核素性质,在肿瘤诊断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为解决^(44g)Sc供应短缺问题,开发基于质子回旋加速器液体靶的新型制备方法,利用硝酸钙靶制备^(44g)Sc。通过数值模拟相关核反应的激发函数,计算了钪放射性同位素的生成情况及^(44g)Sc的核纯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采用天然钙靶制备^(44g)Sc的核纯度最高为95.8%,且存在^(43)Sc、^(44m)Sc、^(47)Sc和^(48)Sc等副产物。利用14.5 MeV质子束辐照了天然硝酸钙液体靶,实测辐照结束(EOB)时^(44g)Sc的产率为2.5 MBq/μAh,较文献报道的结果提高了3.4倍,辐照后核纯度为95.8%±1.0%,与模拟结果一致。通过支链型DGA树脂分离钙离子和钪离子,钪离子的回收率为97.0%。利用自制^(44g)Sc开展了小鼠PET成像实验,结果显示,静脉注射0.33 MBq[^(44g)Sc]ScCl_(3)后,心脏血池区域呈现显著放射性浓聚,成像清晰,初步表明了^(44g)Sc在PET成像中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钪-44 核素制备 医用放射性同位素 诊疗一体化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液体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废物桶核素分析方法
11
作者 李建伟 陈体伟 +3 位作者 王皓迪 李道武 杨继武 帅磊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84-890,共7页
本文探讨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废物桶核素分析方法,以应对核电项目中日益增长的废物桶核素分析需求。利用Geant4软件模拟高纯锗探测器测量废物桶的γ能谱,并训练了一个两层前馈神经网络,包含129个输入神经元和6个输出神经元,用于分析废物桶... 本文探讨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废物桶核素分析方法,以应对核电项目中日益增长的废物桶核素分析需求。利用Geant4软件模拟高纯锗探测器测量废物桶的γ能谱,并训练了一个两层前馈神经网络,包含129个输入神经元和6个输出神经元,用于分析废物桶中的^(60)Co、^(137)Cs、^(59)Fe、^(241)Am、^(235)U和^(238)U六种核素。该网络在测试集上显示出0.9480的高R值,表明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这项研究为核废物的分类处理和安全监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物桶 核素分析 深度学习 Geant4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及其第49次会议 被引量:7
12
作者 潘自强 修炳林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12-317,共6页
本文介绍了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的简单历史以及其第 49次会议的主要情况。会议通过了向联合国大会的报告及其技术附件 ,并将正式出版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 2 0 0 0年报告。文章最后谈到了值得注意的问题和对今后工作... 本文介绍了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的简单历史以及其第 49次会议的主要情况。会议通过了向联合国大会的报告及其技术附件 ,并将正式出版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 2 0 0 0年报告。文章最后谈到了值得注意的问题和对今后工作的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 第49次会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镥[^(177)Lu]氧奥曲肽注射液中两种稳定剂的含量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勇 梁塑 +8 位作者 孔祥瑞 李英 范振亚 罗田伟 王宁 付博 马红利 杨柳 李洪玉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2,I0004,共8页
为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镥[^(177)Lu]氧奥曲肽注射液中稳定剂(龙胆酸、维生素C)的含量,采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有机杂化硅胶填充的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0.82 g/L醋酸钠溶液(用冰醋酸调pH至3.50)和甲醇为流动相... 为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镥[^(177)Lu]氧奥曲肽注射液中稳定剂(龙胆酸、维生素C)的含量,采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有机杂化硅胶填充的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0.82 g/L醋酸钠溶液(用冰醋酸调pH至3.50)和甲醇为流动相,串联紫外-可见分光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95 nm)与放射性流量检测器,柱温为25℃,进样体积为5μL,运行20.0 min,1.00 mL/min进行梯度淋洗,可有效地将龙胆酸和维生素C分离。龙胆酸和维生素C分别在0~1.50 g/L和0~30.0 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分别为1.000和0.998;改变柱温、流速、流动相pH值等色谱条件时,样品溶液中维生素C和龙胆酸含量的相对标准偏差均满足≤2.0%的要求;龙胆酸的回收率满足90%~108%的要求,维生素C回收率满足92%~105%的要求。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可用于镥[^(177)Lu]氧奥曲肽注射液中龙胆酸和维生素C含量的准确测定,为该类药物的工艺过程优化提供了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镥[^(177)Lu]氧奥曲肽注射液 稳定剂 龙胆酸 维生素C 方法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放射性废物中等深度处置的若干见解
14
作者 李峰 王洪祖 +1 位作者 朱杰 张雪 《辐射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3-278,共6页
针对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的中放废物中等深度处置概念,本文调研了主要有核发达国家放射性废物处置方式,分析了已开展中等深度处置国家废物处置现状,结合我国核能产业发展趋势,估算了我国2030年、2050年和本世纪后半叶需要中等深度处置的... 针对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的中放废物中等深度处置概念,本文调研了主要有核发达国家放射性废物处置方式,分析了已开展中等深度处置国家废物处置现状,结合我国核能产业发展趋势,估算了我国2030年、2050年和本世纪后半叶需要中等深度处置的废物量(2030年3400 m^(3)、2050年28700 m^(3)、本世纪后半叶49400 m^(3),均未包含核设施运行产生的中放废物),并简要分析了处置技术和经济性,认为近期已形成有效的处置需求,建议尽快有序开展中等深度处置科研、标准及工程前期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废物 中放废物 中等深度处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医用同位素的制备现状及展望
15
作者 温凯 宋志浩 +5 位作者 赵紫宇 马承伟 段菲 褚浩淼 李洪玉 杜进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4-455,共12页
医用同位素是指用于疾病诊断、治疗及医学研究的放射性同位素,是放射性药物及核医学的基石,在心脑血管、神经退行性疾病、恶性肿瘤等临床诊疗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医用同位素研究已有近70年的历史,从^(131)I、^(32)P、^(99)Mo到... 医用同位素是指用于疾病诊断、治疗及医学研究的放射性同位素,是放射性药物及核医学的基石,在心脑血管、神经退行性疾病、恶性肿瘤等临床诊疗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医用同位素研究已有近70年的历史,从^(131)I、^(32)P、^(99)Mo到^(18)F、^(68)Ga、^(225)Ac,研发出数十种同位素满足了临床使用需求。2021年6月,国家原子能机构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为我国医用同位素的未来发展指出明确的发展方向,促进了医用同位素的研发、生产与应用。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医用同位素的制备技术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对未来医用同位素的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同位素 反应堆 加速器 放射性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靶向放射性诊疗药物创新研发策略
16
作者 黄旭虎 陈欢 +4 位作者 李可欣 王宁 庄津 李洪玉 杜进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9-782,共14页
放射性药物作为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近年来,多款肿瘤靶向放射性诊疗药物获批上市,开启了诊疗一体化放射性药物的新时代,全球放射性药物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我国的肿瘤靶向放射性药物也... 放射性药物作为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近年来,多款肿瘤靶向放射性诊疗药物获批上市,开启了诊疗一体化放射性药物的新时代,全球放射性药物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我国的肿瘤靶向放射性药物也呈现出逐步由仿制迈向创新的新发展格局。肿瘤诊疗放射性药物的创新研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靶点、放射性核素、螯合剂、连接子和靶向配体等多个方面进行整体考虑和协同优化。本文从这五个方面展开综述,首先,总结了靶点和放射性核素的选择策略,并分析了针对新型放射性核素的螯合剂研发策略;随后,以靶向PSMA的放射性小分子药物为例,探讨了靶向配体和连接子的研发策略。此外,本文还总结了近年来在肿瘤放射性药物领域涌现出的新兴研发技术和策略,包括杂化、双靶点和共价等。最后,对肿瘤靶向放射性诊疗药物创新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期望能为我国放射性药物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靶向 放射性诊疗药物 创新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轴压缩条件下单裂隙花岗岩力学特性及破坏特征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春萍 王璐 +1 位作者 刘建锋 刘健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9-376,446,共9页
为研究含贯通单裂隙花岗岩的力学特性及破坏特征,以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甘肃北山预选区完整花岗岩及含倾角30°、45°和60°贯通裂隙的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单轴压缩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裂隙倾角越大,试样的单轴抗压强度... 为研究含贯通单裂隙花岗岩的力学特性及破坏特征,以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甘肃北山预选区完整花岗岩及含倾角30°、45°和60°贯通裂隙的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单轴压缩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裂隙倾角越大,试样的单轴抗压强度、损伤应力以及弹性模量越低;与完整岩石相比,倾角30°、45°和60°裂隙花岗岩的抗压强度分别下降7.97%、29.17%和71.68%,损伤应力分别下降9.35%、24.26%和69.79%,弹性模量分别下降5.89%、23.32%和60.49%.裂隙倾角不同,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出显著的差别;裂隙倾角越大,损伤应力至峰值应力之间的屈服阶段越明显,发生沿裂隙面滑移破坏特征越显著;裂隙倾角影响花岗岩的破坏模式,试样的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穿裂隙面破坏(倾角30°)、穿裂隙面破坏和沿裂隙面滑移并存的复合破坏(倾角45°)以及沿裂隙面滑移破坏(倾角60°);倾角60°的裂隙花岗岩的抗压强度与试验前后裂隙面的分形维数差符合幂函数增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单裂隙花岗岩 裂隙倾角 单轴压缩试验 破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压和裂隙倾角对花岗岩力学行为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春萍 刘建锋 +2 位作者 刘健 王璐 薛福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8-586,共9页
含裂隙围岩的力学行为对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的长期稳定和安全至关重要。为研究围压和裂隙倾角对花岗岩围岩力学行为的影响,以完整花岗岩和含不同倾角贯通单裂隙的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单轴压缩和三轴压缩试验研究。结果表明:0~10 MP... 含裂隙围岩的力学行为对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的长期稳定和安全至关重要。为研究围压和裂隙倾角对花岗岩围岩力学行为的影响,以完整花岗岩和含不同倾角贯通单裂隙的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单轴压缩和三轴压缩试验研究。结果表明:0~10 MPa围压范围内,倾角30°和60°裂隙花岗岩分别发生了穿裂隙面破坏和沿裂隙面滑移破坏;随围压升高,倾角45°裂隙花岗岩由复合破坏转变为穿裂隙面破坏,后又在10 MPa围压条件下再次转变为倾斜“Z”字型裂纹的复合破坏。围压的存在制约了预制裂隙面的劣化作用。三轴压缩条件下低倾角裂隙花岗岩的抗压强度及变形发展曲线与完整花岗岩的结果相近,试样峰值破坏时的轴向应变在围压0,2,5,10MPa条件下分别约为0.38%,0.49%,0.59%和0.75%。沿裂隙面滑移破坏试样的抗压强度以及峰值破坏时的轴向应变均显著低于穿裂隙面破坏试样的相关结果,且其抗压强度与试验前后裂隙面的分形维数差值符合幂函数增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花岗岩 裂隙 三轴压缩 破坏形式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隙花岗岩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及参数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春萍 刘建锋 +3 位作者 陈亮 刘健 赵星光 马洪素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1-149,共9页
裂隙花岗岩的蠕变特性对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本文基于裂隙花岗岩在不同应力条件下的蠕变试验结果,结合蠕变过程中应力产生的损伤累积的影响,提出一种考虑损伤的弹黏塑性体。通过将经典Burgers模型的黏性... 裂隙花岗岩的蠕变特性对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本文基于裂隙花岗岩在不同应力条件下的蠕变试验结果,结合蠕变过程中应力产生的损伤累积的影响,提出一种考虑损伤的弹黏塑性体。通过将经典Burgers模型的黏性元件替换为分数阶黏弹性元件,将黏弹性体替换为考虑损伤的弹黏塑性体的方法,构建了裂隙花岗岩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并推导出模型在3维应力状态下的本构方程。通过对倾角30°及45°单裂隙花岗岩在不同应力条件下蠕变试验数据的拟合分析,确定了模型参数,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和合理性,获得了各模型参数随应力水平的变化规律。通过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揭示了分数阶导数、损伤参数,以及应力水平对裂隙花岗岩蠕变应变的影响规律,并验证了裂隙花岗岩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在特殊条件下可退化为经典Burgers模型。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裂隙花岗岩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能够准确地描述裂隙花岗岩蠕变破坏全过程的3个阶段,尤其是加速蠕变阶段应变随时间非线性增长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花岗岩 蠕变 非线性模型 分数阶导数 参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尺度缓冲材料热-水-力多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敬波 曹胜飞 +4 位作者 李杰彪 陈亮 COLLIN Frederic 刘月妙 张奇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12-1722,共11页
缓冲材料作为填充在废物罐与地质体之间重要的人工屏障,对高放废物处置库的长期安全至关重要。以工程尺度缓冲材料热-水-力多场耦合大型模型试验系统(China-Mock-up)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LAGAMINE,考虑试验过程中复杂的边... 缓冲材料作为填充在废物罐与地质体之间重要的人工屏障,对高放废物处置库的长期安全至关重要。以工程尺度缓冲材料热-水-力多场耦合大型模型试验系统(China-Mock-up)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LAGAMINE,考虑试验过程中复杂的边界条件与材料属性,实现了近5 a试验数据的定量模拟。模拟结果可准确预测试验系统内部不同特征点温度随室温周期性波动及线性增长这一动态变化规律;能够较好反映不同特征点相对湿度随时间的行为演化趋势,在加热器附近区域呈现出先干燥后饱和的现象,远离加热器区域则逐渐增大;模拟的总应力与实测试验数据间表现较好地一致性,能够反映试验台架内部不同特征点的总应力随时间逐渐增大这一演化过程。揭示了多场耦合条件下缓冲材料(膨润土)温度、湿度及应力的相互作用关系,为深入认识处置库环境下缓冲材料行为演化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冲材料 China-Mock-up试验 热-水-力多场耦合模拟 高庙子膨润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