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研究
1
作者 周芳 董元 +1 位作者 武先奎 纪颖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2363-2369,2383,共8页
背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自2009年启动以来已开展10余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中国流动人口最迫切的需求之一。目的对我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为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供参考。方... 背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自2009年启动以来已开展10余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中国流动人口最迫切的需求之一。目的对我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为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5—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地区)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评价结果的主要影响指标,结合秩和比法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档。结果熵权TOPSIS法结果显示各省Ci值在0.217~0.759。评价结果的主要影响指标分别是健康档案建档率、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率、0~6岁儿童健康体检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率、0~6岁儿童保健手册建册率、产后28 d内访视率、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健康教育服务接受率、早孕建册率、基本免费避孕药具发放覆盖率、基本免费避孕手术服务率、住院分娩率。结合秩和比法将评价结果分为4档,优秀、良好、中等、较差等次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别为2个、15个、12个和2个,地区评价结果呈现出“中部>西部>东北>东部”的特点。结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存在地区和省际差距,各地需加强流动人口健康建档、高血压及糖尿病管理、老年人和儿童体检等薄弱服务项目,尤其是东部地区三大城市群及部分超大城市亟需提升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管理 流动人口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卫生服务评价 TOPSIS法 秩和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水平、相对剥夺与流动人口健康 被引量:6
2
作者 成前 李月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6-35,共10页
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实证分析了教育水平、相对剥夺对流动人口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剥夺降低了流动人口健康状况,而教育水平提高了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相对剥夺、教育水平和流动人口健康三者之间存在调节机制,教育水平... 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实证分析了教育水平、相对剥夺对流动人口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剥夺降低了流动人口健康状况,而教育水平提高了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相对剥夺、教育水平和流动人口健康三者之间存在调节机制,教育水平可以改善相对剥夺对流动人口健康的负向影响;相对剥夺通过个体情绪和心理压力对流动人口健康产生了负向作用,教育水平通过投入预算和配置效率提高了流动人口健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水平 相对剥夺 流动人口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老年流动人口常见病症患病及就诊情况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霍添琪 闫晓 +2 位作者 郭峻 郭清芳 肖革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2785-2792,共8页
背景随着我国老年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该群体面临的健康和就诊问题成为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和关注热点。目的 了解我国老年流动人口的常见病症患病情况、就诊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以6 ... 背景随着我国老年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该群体面临的健康和就诊问题成为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和关注热点。目的 了解我国老年流动人口的常见病症患病情况、就诊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以6 478名60岁及以上的老年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收集老年流动人口个人及家庭特征、流动特征、公共服务利用情况、个人健康状况4个方面变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流动人口常见病症患病及就医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 6 478个有效样本中,健康自评结果显示,“健康”和“基本健康”的老年流动人口5 264人(81.2%),而实际患有高血压和/或糖尿病的比例为35.0%(2 270/6 478)。4 112人(63.5%)表示在1年之内出现过常见病症的症状,其中,仅有1 624人(39.5%)去医院就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同住家庭成员数、流动范围、流入地区、参加健康教育情况、参加医疗保险情况、自评健康情况及慢性病患病情况是老年流动人口是否患有常见病症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受教育程度、户口性质、流入地区、参加健康教育情况及自评健康情况是老年流动人口常见病症就诊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流动人口对自身健康的评价偏高,而就医主动性整体较差。老年流动人口常见病症的患病率和就诊情况受多维度因素影响。建议重点加强老年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力度,优化异地就医政策,关注老年流动人口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情况,有效改善老年流动人口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流动人口 就诊 患病 常见病症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候鸟式”流动亦或“永久”迁移?--基于社会融入视角的公共服务可及性与人口流迁选择 被引量:39
4
作者 张开志 高正斌 +1 位作者 张莉娜 成前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12-133,共22页
本文基于近年来中国部分流动人口“流而不迁”的典型事实,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和城市特征的匹配数据,构建公共服务可及性综合指数,使用IV-probit和PSM方法,探索迁入地的公共服务可及性对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及内... 本文基于近年来中国部分流动人口“流而不迁”的典型事实,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和城市特征的匹配数据,构建公共服务可及性综合指数,使用IV-probit和PSM方法,探索迁入地的公共服务可及性对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及内在逻辑。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服务可及性显著提升了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降低了“流而不迁”的暂时性迁居概率,且该结论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和自选择问题后仍然稳健;公共服务可及性的“人口迁移效应”因地区差异、城市级别、户口类型、家庭规模而存在显著的群体异质性,因流动性质、个体特征而存在显著的个体异质性。进一步研究显示,主观社会融入感在公共服务可及性的“人口迁移效应”中发挥中介机制作用,公共服务可及性对主观社会融入感具有正向影响,提升了流动个体的永久迁移意愿。基于流动人口福利改进的伦理目标,本文认为:公共部门应兼顾公共服务的地区均等化和类别均等化;注重流动人口多维度、综合性的公共服务可及性水平提升;优化公共信息的传播路径并拓展流动个体对公共服务的表达渠道和参与范围,从而实现公共资源的最优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服务可及性 主观社会融入感 中国人口流动迁移 IV-probit P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人口乡城流动的健康效应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成前 李月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4-111,共8页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库,实证研究了中国农村人口乡城流动的健康效应。研究发现:乡城流动对农村流出人口的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乡城人口流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城乡间的健康布局。流动初期,农村人口的乡城流动存在显著的健康选...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库,实证研究了中国农村人口乡城流动的健康效应。研究发现:乡城流动对农村流出人口的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乡城人口流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城乡间的健康布局。流动初期,农村人口的乡城流动存在显著的健康选择效应,更健康的个体更倾向于流动;流动过程中,农村流出人口既受城市生活就业带来的健康接近效应和健康示范效应影响,改善了健康水平,也受到城市生活工作不适应性的负面影响,损害了身心健康。实证研究表明,农村人口乡城流动的健康净效应为正,即乡城流动提高了农村流出人口的健康水平,且这一影响在女性、50岁及以上和西部地区样本中更为显著;然而,进一步研究发现,迁移时间对农村流出人口健康产生了负向影响,农村人口流动的健康效应随着流动时间延长被逐渐损耗,这将导致其在流动末期较大概率重新返回农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流出 健康效应 CGSS 有序概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健康效应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成前 王晓宇 刘金伟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2-54,共13页
农业转移人口健康状况关系着中国劳动力质量和生产效率及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本文采用CLDS(2014)调查数据探讨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健康效应,考虑市民化与健康水平之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关系,使用IV Ordered Probit模型进... 农业转移人口健康状况关系着中国劳动力质量和生产效率及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本文采用CLDS(2014)调查数据探讨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健康效应,考虑市民化与健康水平之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关系,使用IV Ordered Probit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显著提升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健康水平。市民化水平的提高代表农业转移人口可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及社会福利的增加,对健康有促进作用。从健康方面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了总体健康、精神健康、活力、生理功能、情感功能和躯体活动功能。从产业角度看,对比第二产业从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第三产业从业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健康效应更显著,说明对产业工人的职业健康保护力度不够,应加快产业升级,减少或避免劳动者的危险或重复劳动。个体差异是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健康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个体差异的起点(教育程度)和个体差异的终点(收入水平)看,教育程度高、收入水平高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健康效应更显著。户籍制度(尤其是隐藏其背后的社会福利差异)极大地削弱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健康效应。基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程度和自身的健康状况的正相关关系,要想改善转移人口的健康状况,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应该进一步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切实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持续对农村地区及偏远地区加大教育投资,改善教育质量,提高农村地区人口的教育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 健康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生费投入规模、地区差异与居民健康——基于CLDS调查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月 成前 张栓 《西北人口》 CSSCI 2020年第1期104-115,共12页
利用人均卫生费、卫生费水平两种指标测度卫生费投入,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考察卫生费投入规模、地区差异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并考察了政府、社会和个人三个主体的卫生费投入效应。研究表明,卫生费投入规模、地区差异与居民... 利用人均卫生费、卫生费水平两种指标测度卫生费投入,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考察卫生费投入规模、地区差异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并考察了政府、社会和个人三个主体的卫生费投入效应。研究表明,卫生费投入规模、地区差异与居民健康之间的关系存在较大差异,且存在显著的异质性;政府、社会和个人卫生费投入均提高了居民健康水平,人均卫生费视角的个人卫生费投入效果高于政府卫生费投入,卫生费投入水平视角的个人卫生费投入效果高于社会卫生费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生费投入 卫生费投入地区差异 居民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妇幼保健机构卫生资源可及性与公平性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李红娟 赵艳华 徐乐 《卫生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1-64,共4页
目的:为提高我国妇幼保健机构卫生资源可及性与公平性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3—2022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采用集聚度对妇幼保健机构的卫生资源可及性及地区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我国妇幼保健机构数量较为稳定、专业技术人员... 目的:为提高我国妇幼保健机构卫生资源可及性与公平性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3—2022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采用集聚度对妇幼保健机构的卫生资源可及性及地区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我国妇幼保健机构数量较为稳定、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增加,但地区差异明显;妇幼保健机构卫生资源的可及性呈现出“人口密集地区>人口均值地区>人口稀疏地区”的特点,公平性方面呈现出“人口均值、稀疏地区优于人口密集地区”的特点。结论:应综合考虑人口因素与地理因素,关注区域内外的差异,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妇幼保健机构的卫生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幼保健机构 卫生资源 可及性 公平性 集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融合对流动女性就业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成前 李月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8-37,共10页
基于2017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实证分析了社会融合对流动女性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融合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流动女性就业水平。异质性讨论发现,社会融合对流动女性就业水平的影响在中年、市内流动、流动六至十年子样本中更显... 基于2017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实证分析了社会融合对流动女性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融合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流动女性就业水平。异质性讨论发现,社会融合对流动女性就业水平的影响在中年、市内流动、流动六至十年子样本中更显著。机制分析证实,社会融合可以通过降低流动女性就业歧视、提高健康公共服务质量与稳定未来预期三个方面促进流动女性就业。本文的研究为定量评价社会融合政策实施效果提供了一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社会融合 流动女性就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力式进城”——父辈流动模式对农民工迁移选择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思辰 刘金伟 《西北人口》 CSSCI 2020年第6期40-51,共12页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民工内部已经发生代际分化,需要从代际联系的视角重新审视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基于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数据,借助倾向值匹配方法,研究发现,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存在多代接力进城的市民化模式。一代又一代的农民...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民工内部已经发生代际分化,需要从代际联系的视角重新审视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基于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数据,借助倾向值匹配方法,研究发现,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存在多代接力进城的市民化模式。一代又一代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不断提高着家庭禀赋,变换着生活方式,以期实现真正的市民化。父辈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民工二代市民化意愿的产生形成助力,此为直线型接力进城模式。即使不能市民化,父母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工也倾向返回家乡的小城镇,而不是返回原农村老家,从而形成从小城镇再到大城市的阶梯式接力进城模式。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内在机理,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二代 接力式进城 市民化意愿 返乡意愿 倾向值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2018年我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趋势与人群差异分析 被引量:36
11
作者 任静林 李红娟 《卫生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0-33,共4页
通过对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分析发现,1998—2018年我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呈现出不断升高的特征,同时女性慢性病患病率高于男性、65岁及以上人群远高于其他人群、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增幅高于城市居民;另外,交互分析发现,农村女性... 通过对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分析发现,1998—2018年我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呈现出不断升高的特征,同时女性慢性病患病率高于男性、65岁及以上人群远高于其他人群、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增幅高于城市居民;另外,交互分析发现,农村女性、中部农村、城市65岁及以上人群慢性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群体。因此,要落实慢性病防控重点专项行动,早诊早治早发现;关注重点人群与地区,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健康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 患病率 变化趋势 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财政分权与空气污染——以“省直管县”改革为例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成前 李月 刘畅 《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7-53,共7页
基于财政"省直管县"改革,实证分析了财政分权对空气污染(雾霾)的影响,双重差分模型(DID模型)估计发现,财政分权恶化了空气质量;其次,异质性分析证明,财政分权对空气污染的作用在中西部地区、能源消耗较少省(市、区)和非百强... 基于财政"省直管县"改革,实证分析了财政分权对空气污染(雾霾)的影响,双重差分模型(DID模型)估计发现,财政分权恶化了空气质量;其次,异质性分析证明,财政分权对空气污染的作用在中西部地区、能源消耗较少省(市、区)和非百强县子样本中更显著;此外,机制分析证实,财政分权通过改变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和加剧地方政府竞争两个方面作用于空气污染;最后,将财政分权与行政分权比较分析发现,行政分权显著降低了空气污染水平。本文的研究为从环境视角评价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分权 “省直管县” 空气污染 雾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镇居民食品安全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17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
13
作者 张朝正 郭峻 +2 位作者 闫晓 郭清芳 肖革新 《农业展望》 2021年第4期15-21,共7页
基于2017年全国综合调查(简称CSS)数据,选取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就业状况、收入水平以及本地认同等7个指标,比较分析中国城镇居民食品安全满意程度。通过描述性统计发现,总体上,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均认为食品安全的比例... 基于2017年全国综合调查(简称CSS)数据,选取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就业状况、收入水平以及本地认同等7个指标,比较分析中国城镇居民食品安全满意程度。通过描述性统计发现,总体上,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均认为食品安全的比例低于食品不安全的比例,女性在食品安全评价上更为敏感,认为不安全的比例要高于男性;30~39岁年龄段的城镇居民认为食品不安全的比例最高;居民对于食品安全的评价偏向不安全,收入越高,食品安全评价为不安全的比例越高;认为自己是本地人的居民认为食品安全比例相对更高。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年收入水平及本地认同的城镇居民对于食品安全程度评价不同,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指标没有统计学意义。最后,针对当前中国城镇居民的食品安全认知水平和满意度现状提出了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居民 食品安全 认知评价 LOGISTIC回归 风险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的纵向变动与横向差异
14
作者 李红娟 任静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7-33,共7页
背景儿童的健康权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儿童系统管理率是反映促进儿童体格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的监测管理工作开展与落实情况的核心指标。儿童系统管理领域现有研究多为实证研究,多聚焦模式探索,少有研究者从整体性和历时性角... 背景儿童的健康权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儿童系统管理率是反映促进儿童体格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的监测管理工作开展与落实情况的核心指标。儿童系统管理领域现有研究多为实证研究,多聚焦模式探索,少有研究者从整体性和历时性角度对全国层面儿童系统管理水平及其变化情况进行深入剖析。目的通过分析2010—2019年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把握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水平的纵向变动与横向差异,力求为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水平的巩固与提升、促进儿童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方法于2021年11月,以2011—2020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作为数据来源,提取2010—2019年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法,对2010—2019年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情况进行纵向与横向比较分析。结果2010—2019年,我国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总体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2019年为91.9%,与2010年(81.5%)相比,增幅达12.8%;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广东省、陕西省历年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0.0%;西藏自治区历年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较低(2019年为71.9%),距离实现政策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从历年变化趋势、不同省份差异和区域角度来看:2010—2019年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均高于同期全国水平、均低于同期全国水平、围绕全国水平上下波动的省份分别占41.9%(13/31)、22.6%(7/31)、35.5%(11/31);2010—2012年,同期省际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差异较大,2015年后,同期省际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差距逐渐缩小;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总体呈现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特点;2019年西部地区内部省际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差异仍较大。结论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成效明显。在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水平的提升中,要重点关注西部地区,尤其是西藏自治区。未来,应不断提升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缩小区域间资源配置及公共卫生服务差距。通过推广先进地区的儿童系统管理经验,充分借助“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加强社区儿童健康管理团队建设等途径,进一步提高、巩固儿童系统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岁以下儿童 儿童系统管理 纵向变动 横向差异 儿童保健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