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基于X波段海洋雷达的南海西北部内波参数特征研究
被引量:1
- 1
-
-
作者
温静涵
何宜军
陈忠彪
-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空间海洋遥感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55-63,共9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416201040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设备研制项目(42027805)
+2 种基金
江苏省海洋科技创新专项项目(HY2018-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41506199)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BK20150905)。
-
文摘
中国南海是内波频发海域,卫星遥感在内波参数特征的统计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卫星轨道的重复访问时间长,不能连续观测内波参数的变化特征。X波段海洋雷达具有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可以长期连续观测内波的变化,本文提出了利用X波段海洋雷达图像提取内波参数的方法,并利用连续观测的数据研究了各参数的分布特征。首先,对雷达图像进行预处理,包括平均处理及斜坡校正两步;利用二维快速傅里叶变换确定内波的传播方向,进而根据该方向上的径向廓线确定内波的相速度大小、波长及周期。最后,利用在南海石油平台上观测的X波段雷达图像对内波各参数进行提取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波的传播方向多为西北向及西向传播,相速度多为0.6~0.8 m/s,波长一般为400~600 m,周期大部分不超过1000 s。
-
关键词
海洋内波
南海西北部
X波段海洋雷达
参数统计
-
Keywords
internal wave
the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X-band marine radar
parametric statistics
-
分类号
P733
[天文地球—物理海洋学]
-
-
题名黄河三角洲地物遥感分类研究进展与趋势
被引量:4
- 2
-
-
作者
谢春华
张帅影
崔丽珍
安文韬
唐家奎
-
机构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空间海洋遥感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空间海洋遥感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
出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3期14571-14583,共13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197115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42041005)
+1 种基金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科技专项海洋应用示范项目(41-Y30F07-9001-20/22)
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20050103)。
-
文摘
黄河三角洲地物种类众多,利用各种技术对黄河三角洲的地物进行分类与识别,有助于对该地区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同时对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目前主要用于黄河三角洲地物遥感分类的卫星数据以及分类方法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了前人研究的不足,最后对黄河三角洲复杂地物分类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中国黄河三角洲地物的遥感分类以及动态监测提供参考和借鉴。
-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地物分类
态势分析
滨海湿地
发展建议
-
Keywords
Yellow River Delta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situation analysis
costal wetland
development proposal
-
分类号
TP237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
-
题名北部湾叶绿素a浓度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 3
-
-
作者
刘思萌
李君益
叶小敏
谢玲玲
曾飞鸿
-
机构
广东海洋大学近海海洋变化与灾害预警实验室
广东海洋大学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空间海洋遥感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
出处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39,共9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276019)
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2024A1515012572)
+1 种基金
广东普通高校创新团队项目(2023KCXTD015)
广东省粤西热带海洋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项目(2024B1212040008)。
-
文摘
【目的】研究北部湾表层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子,为北部湾初级生产力评估及深远海养殖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03-2020年逐月卫星遥感叶绿素a质量浓度、海表面温度(SST)、降雨数据以及再分析风场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分解(EOF)、小波相干等方法分析SST、降雨、风等环境因子对北部湾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北部湾叶绿素a质量浓度呈近岸高、中央低的空间分布规律。年际变化特征明显,2016年为浓度峰值年,平均质量浓度为1.6 mg·m^(-3),2010年质量浓度最低,仅为1.1 mg·m^(-3)。在季节变化方面,北部湾区域平均叶绿素a质量浓度冬季最高,春季浓度最低,涠洲岛南侧海域平均叶绿素a质量浓度冬季最高,夏季节最低。红河河口区域夏、秋叶绿素a质量浓度高于春、冬叶绿素a质量浓度。长山山脉东侧区域平均叶绿素a质量浓度在秋季最高,在春季最低。月变化方面,北部湾叶绿素a质量浓度在5月最低,12月最高。海表面温度、降雨和风是影响北部湾叶绿素a质量浓度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在北部湾的中、东海域,海表面温度与叶绿素a质量浓度显著负相关(P <0.05,r <-0.8)。降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湾西部,降雨增加的径流量提供更多营养物质,使红河河口区域夏、秋季叶绿素a质量浓度较高,长山山脉东岸区域叶绿素a质量浓度在秋季达到峰值。风速与北部湾叶绿素a质量浓度显著正相关(P <0.01,r=0.4)。
-
关键词
北部湾
叶绿素a质量浓度
经验正交分解分析
降雨
-
Keywords
Beibu Gulf
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analysis
rainfall
-
分类号
P73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
-
题名南海北部冬季陆架波特征
被引量:2
- 4
-
-
作者
周晨
李君益
郑全安
谢玲玲
-
机构
广东海洋大学近海海洋变化与灾害预警实验室
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空间海洋遥感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
出处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9-97,共9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276019)
广东普通高校创新团队项目(2019KCXTF021)
+1 种基金
广东省冲一流专项资金(231419012,231919030)
自然资源部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2019)。
-
文摘
【目的】统计南海北部冬季沿岸传播的陆架波信号,分析其振幅、传播相速度、发生数量的年际变化以及波动对沿岸风的响应。【方法】基于1976—1997年坎门、厦门、汕尾、中国香港、闸坡5个验潮站的水位数据,利用小波分析等方法判断剔潮水位数据中的陆架波信号,并计算其传播相速度。【结果与结论】陆架波冬半年月平均信号数量约为1.34个,波动周期约为60~380 h,坎门、厦门、汕尾、中国香港、闸坡5站陆架波信号的平均振幅依次为0.424、0.425、0.313、0.297、0.314 m。陆架波信号发生数量的变化与厄尔尼诺事件能较好对应。陆架波向南传播过程中在5个站位的频率基本不变,坎门-厦门站之间的传播相速度为11.0~17.3 m/s,厦门-闸坡站的传播相速度为5.7~22.5 m/s,信号的传播性质与陆架波频散关系吻合。由陆架波信号与沿岸风的超前滞后关系得知,南海北部陆架波主要以自由波形式沿岸传播。
-
关键词
南海北部
陆架波
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
寒潮
频散关系
-
Keywords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continental shelf wave
ENSO
winter storm
dispersion relation
-
分类号
P722.7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