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DAC4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
作者 陈红莉 黄辉 +2 位作者 杜鹏辉 陈壁文 王忠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97-702,共6页
目的探讨组蛋白脱乙酰基酶4(HDAC4)基因rs1108519、rs3791398位点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12例,按照性别相同、年龄±2岁的原则1∶1匹配同期体检健康者212例作为对照组,Sanger测序法测定基因型;SPSS2... 目的探讨组蛋白脱乙酰基酶4(HDAC4)基因rs1108519、rs3791398位点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12例,按照性别相同、年龄±2岁的原则1∶1匹配同期体检健康者212例作为对照组,Sanger测序法测定基因型;SPSS22.0软件对组间临床资料、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组年龄、BMI、脉压差、平均动脉压、尿酸、三酰甘油、RV5、RV5+SV1更高,心率更快、高密度脂蛋白更低(均P<0.05);其余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两组中2个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组rs1108519位点基因型AA、等位基因A频率更低,基因型AG、GG和等位基因G频率更高(均P<0.05);rs3791398位点两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调整了可能混杂后,rs1108519位点中携带AG、GG基因型的人群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分别是携带AA基因型的5.980倍(OR=5.980,95%CI:1.334~26.811,P=0.019)、2.832倍(OR=2.832,95%CI:1.466~5.472,P=0.002);显性模型下,携带AG或GG基因型的人群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携带AA基因型的3.207倍(OR=3.207,95%CI:1.739~5.917,P<0.001);隐性模型下,携带AG或AA基因型的人群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携带GG基因型的19.3%(OR=0.193,95%CI:0.045~0.825,P=0.026);携带等位基因G的人群发生高血压风险是携带等位基因A的1.816倍(OR=1.816,95%CI:1.281~2.575,P=0.001)。rs3791398位点携带不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人群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HDAC4基因rs1108519基因型多态性与高血压易感性相关,G等位基因可能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DAC4 单核苷酸多态性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的列线图预测临床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晓梅 李巧莉 +3 位作者 葛肖艳 石丽楠 康燕飞 李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3,41,共7页
目的基于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CEUS)指标,构建预测临床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风险概率列线图。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2年3月于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甲状腺手术及预... 目的基于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CEUS)指标,构建预测临床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风险概率列线图。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2年3月于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甲状腺手术及预防性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单发CN0 PTC 359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CLNM阳性组116例与阴性组243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结节常规超声及CEUS指标,筛选出CN0 PTC发生CLNM的风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比较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选取最佳预测模型构建风险概率列线图,分析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及临床适用性。结果性别、年龄、结节最大径、被膜侵犯及CEUS强化方式为CN0 PTC发生CLNM的风险因素(P均<0.05),5个指标联合建立预测模型1的AUC为0.753,剔除CEUS指标建立预测模型2的AUC为0.704,两者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73,P=0.013)。选择预测模型1构建CN0 PTC发生CLNM的风险概率列线图,模型的C-指数为0.753,校准曲线结果表明一致性良好,临床决策曲线分析表明阈值概率为10.7%~81.5%时,列线图模型可获得较好的净收益。结论性别、年龄、结节最大径、被膜侵犯及CEUS强化方式是CN0 PTC发生CLNM的风险因素,以上指标联合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有效预测CLNM的发生概率,且CEUS指标可显著提高模型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乳头状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列线图 超声造影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肿块弹性特征及免疫组化指标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被引量:15
3
作者 桑田 康燕飞 +3 位作者 曹玉文 董建 杜婷婷 李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76-782,共7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肿块超声弹性特征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及其与免疫组化表达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纳入2020年5月—2021年4月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手术的134个乳腺癌肿块的声像图,术前均行声触诊组织量化成像检查,记录... 目的探讨乳腺癌肿块超声弹性特征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及其与免疫组化表达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纳入2020年5月—2021年4月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手术的134个乳腺癌肿块的声像图,术前均行声触诊组织量化成像检查,记录肿块的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和弹性硬度值,包括剪切波速度最大值(SWVmax)、最小值(SWVmin)、中间值(SWVcentre)、肿块周边剪切波速度平均值(SWVmean)、SWVmax与SWVmin的比值(SWVratio1)及SWVmax与其同等深度腺体SWV的比值(SWVratio2)等,术后完善病理结果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获得免疫组化指标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HER-2、Ki-67,评估各弹性参数及免疫组化指标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最终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块最大径、SWVmax、SWVmean、SWVratio1及HER-2、Ki-67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χ^(2)=-2.436、-6.369、-6.442、-4.224、5.547、4.865,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WVmean、SWVratio1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两者建立的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88。结论乳腺癌肿块的SWVmean、SWVratio1是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超声检查 弹性成像技术 淋巴转移 免疫组化 病理学 外科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粘液癌超声特征及免疫组化指标 被引量:9
4
作者 桑田 康燕飞 +6 位作者 曹玉文 葛肖艳 吴芳 童瑾 王甲嘉 董建 李军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5期749-753,共5页
目的分析乳腺粘液癌的超声图像特征及免疫组化指标,提高诊断粘液癌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乳腺癌肿块的超声特征(肿块最大径、纵横比、高回声晕、转移情况、弹性评分等)、剪切波速度(SWVmax、SWVratio、SWVmean)及免疫组化检测结... 目的分析乳腺粘液癌的超声图像特征及免疫组化指标,提高诊断粘液癌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乳腺癌肿块的超声特征(肿块最大径、纵横比、高回声晕、转移情况、弹性评分等)、剪切波速度(SWVmax、SWVratio、SWVmean)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Ki-67),将粘液癌患者作为实验组(n=24),将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作为对照组(n=32),对比两组超声特征及免疫组化指标表达的差异性,并对超声特征及免疫组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浸润性导管癌相比,粘液癌肿块多表现为边界清晰、有高回声晕、后方回声增强、弹性评分<4分且BI-RADS分类<4b类(χ^(2)=4.419、5.171、6.162、4.743、14.000,P<0.05),SWVmax及雌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阳性率在两组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69,χ^(2)=4.371、4.051,P<0.05)。结论乳腺粘液癌超声特征及免疫组化指标的表达与浸润性导管癌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可为超声诊断乳腺癌类型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粘液癌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超声检查 弹性成像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超声特征与免疫组化指标的相关性 被引量:8
5
作者 桑田 刘文 +6 位作者 黄磊 曹玉文 张海俊 李巧莉 石丽楠 张晓梅 李军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4期583-588,共6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超声特征与免疫组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710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肿块资料,记录肿块的超声特征:肿块最大径、位置、纵横比、内部回声、后方回声、边界、边缘、形状、钙化、Alder血流分级、淋巴结转移分析免疫组... 目的探讨乳腺癌超声特征与免疫组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710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肿块资料,记录肿块的超声特征:肿块最大径、位置、纵横比、内部回声、后方回声、边界、边缘、形状、钙化、Alder血流分级、淋巴结转移分析免疫组化指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分析超声特征与免疫组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710例乳腺癌肿块中ER、PR、HER-2、Ki-67的阳性率分别为72.5%、64.1%、61.0%、80.3%,且ER与PR表达呈正相关(r=0.697,P<0.001),ER、PR与Ki-67表达均呈负相关(r=-0.218,P<0.001;r=-0.216,P<0.001)。ER、PR在肿块最大径≤2 cm中的阳性率更高,Ki-67在肿块最大径>2 cm中的阳性率更高。ER阳性时,肿块纵横比>1占比较高,PR阳性时,乳腺癌肿块的超声特征多表现为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后方回声衰减或消失。HER-2、Ki-67阳性时肿块纵横比≤1多见且更容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结论乳腺癌的超声特征与ER、PR、HER-2、Ki-67表达存在相关性,超声表现可以反映肿块的生物学行为,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及术后预后评估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乳腺肿块 超声检查 免疫组化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罗布麻叶抗败血症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欧阳远朔 王艳明 +5 位作者 秦叙青 蒋涵 刘鲁倩 何文君 李新芝 马克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84-490,共7页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罗布麻叶防治败血症(sepsis)的作用机制,探讨新疆民族医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多维研究方法,并对临床用药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数据库)及文献挖掘筛选罗布麻叶主要活性成分,通...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罗布麻叶防治败血症(sepsis)的作用机制,探讨新疆民族医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多维研究方法,并对临床用药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数据库)及文献挖掘筛选罗布麻叶主要活性成分,通过Swiss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进行靶点预测分析。通过Genecards疾病基因数据库筛选败血症相关靶点,Omicshare计算出交集靶点韦恩图,STRING蛋白相互作用数据库中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Ensembl基因名称转换对存在交集的蛋白靶点进行名称转化,再输入omicshare服务器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EGG)通路的动态富集分析,最后采用Cytoscape 3.6.0软件构建“罗布麻叶-活性成分-靶点-GO-KEGG”网络,探索罗布麻抗败血症的作用机制。结果罗布麻叶中的山柰酚、木犀草素、原花青素B1和谷甾醇可能通过AKT1、VEGFA、MAPK3、EGFR、SRC、PTGS2这些预测性生物靶标控制信号转导、调节激素水平、抗感染,进而治疗败血症;可以通过VEGF、EGFR、ErbB、HIF-1、Ras等富集通路发挥重要作用。结论罗布麻叶的多个活性成分可以通过多靶点、多通路抗败血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罗布麻叶 败血症 靶点预测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