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益生菌调控动物肠道健康的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郝壮 丁雪东 汪晶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6-516,共11页
益生菌是一类有益于宿主健康的微生物,具有提高动物生长性能、改善肠道健康等作用。在畜牧业全面禁止使用促生长类抗生素的形势下,益生菌类饲料添加剂能够作为抗生素的替代品,保障动物的健康养殖。本文从动物肠道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微... 益生菌是一类有益于宿主健康的微生物,具有提高动物生长性能、改善肠道健康等作用。在畜牧业全面禁止使用促生长类抗生素的形势下,益生菌类饲料添加剂能够作为抗生素的替代品,保障动物的健康养殖。本文从动物肠道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微生物屏障、化学屏障、物理屏障和免疫屏障等方面出发,阐明了益生菌调控动物肠道健康的可能机制,以期为益生菌的科学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生长性能 肠道健康 肠道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噬菌体与细菌和宿主互作及其对动物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周贝 林焱 朱伟云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20,共7页
近年来肠道病毒组功能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其中肠道噬菌体作为肠道病毒组的主要组成,更是成为了研究热点。大量研究表明,肠道噬菌体种类和数量不仅直接影响肠道微生物菌群区系,还与动物机体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对动物机体健康发挥着重要... 近年来肠道病毒组功能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其中肠道噬菌体作为肠道病毒组的主要组成,更是成为了研究热点。大量研究表明,肠道噬菌体种类和数量不仅直接影响肠道微生物菌群区系,还与动物机体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对动物机体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肠道噬菌体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从肠道噬菌体、噬菌体与细菌互作、噬菌体与动物宿主互作以及肠道噬菌体与肠道炎症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疾病的联系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深入研究肠道噬菌体对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提供理论参考和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噬菌体 噬菌体移位 免疫调节 肠道炎症性疾病 代谢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感染多种致病性大肠杆菌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林焱 罗润波 +1 位作者 刘燕坤 朱伟云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82-289,共8页
旨在测定此前从断奶前仔猪粪样中分离得到的1株大肠杆菌噬菌体C6在致病性大肠杆菌上的生物学特性,并比较该噬菌体在不同致病菌上的感染特性。利用电镜形态观察和基因组测序确定其分类,用点滴法和双层平板法测定其在致病性大肠杆菌上的... 旨在测定此前从断奶前仔猪粪样中分离得到的1株大肠杆菌噬菌体C6在致病性大肠杆菌上的生物学特性,并比较该噬菌体在不同致病菌上的感染特性。利用电镜形态观察和基因组测序确定其分类,用点滴法和双层平板法测定其在致病性大肠杆菌上的宿主谱,通过噬菌斑形态、最佳感染复数(MOI)、成斑率(EOP)、吸附率、一步生长曲线以及抑菌曲线等来评价噬菌体在多株致病菌上的感染特性。结果显示:噬菌体C6可感染1株非致病性大肠杆菌和4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包括大肠杆菌O157(E.coli W1)、2株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TEC W3、STEC W5)和1株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 143)。通过比较噬菌体C6在4株致病菌上的各项感染特性指标发现:噬菌斑大小和成斑率E.coli W1>EPEC 143>STEC W3>STEC W5;吸附率E.coli W1>EPEC 143、STEC W3、STEC W5;最佳MOI EPEC 143、STEC W3、STEC W5>E.coli W1;液体LB中生长能力和抑菌能力E.coli W1>STEC W3>EPEC 143、STEC W5。噬菌体C6为T4样噬菌体,可感染多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在不同致病菌上的感染特性存在差异,但均能显著抑制致病菌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噬菌体 大肠杆菌O157 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 感染特性 抑菌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噬菌体的跨黏膜转位以及噬菌体对机体免疫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刘燕坤 林焱 朱伟云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88-595,共8页
人与动物的微生物群落在黏膜器官分布最多。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噬菌体可黏附于黏膜表面从而抵抗病原菌的侵袭;同时,噬菌体还可跨黏膜转位进入机体,并随血液迁移至其他部位的组织器官,进一步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包括促炎和抗炎反应,从而... 人与动物的微生物群落在黏膜器官分布最多。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噬菌体可黏附于黏膜表面从而抵抗病原菌的侵袭;同时,噬菌体还可跨黏膜转位进入机体,并随血液迁移至其他部位的组织器官,进一步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包括促炎和抗炎反应,从而对机体整体免疫产生影响。机体免疫系统可通过吞噬作用或产生特异性抗体来清除这些进入体内的噬菌体。目前,关于噬菌体转位及进入机体后与免疫系统互作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综述了近些年噬菌体黏附于黏膜并跨黏膜转位进入循环系统以及噬菌体进入机体后对整体免疫影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更广泛深入地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 噬菌体转位 炎症反应 吞噬作用 中和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对泌乳奶牛血浆生化指标及代谢组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亓王盼 牟英玉 +2 位作者 张涛 张继友 毛胜勇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1-150,共10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ubacute rumen acidosis,SARA)对泌乳奶牛血液生化指标和血浆代谢组的影响。试验选用8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泌乳中期奶牛,随机分成对照组(CON)(n=4)和处理组(SARA)(n=4),CON组与SARA组分别饲喂精粗比... 本试验旨在探究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ubacute rumen acidosis,SARA)对泌乳奶牛血液生化指标和血浆代谢组的影响。试验选用8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泌乳中期奶牛,随机分成对照组(CON)(n=4)和处理组(SARA)(n=4),CON组与SARA组分别饲喂精粗比为4∶6和6∶4的全混合日粮,试验周期为3周。于试验期每周最后一天晨饲后0、2、4、6、8和12 h进行瘤胃pH的测定,同时在pH测定当天晨饲后6 h采集颈静脉血样,用于血液生化指标和代谢组的分析。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SARA组的瘤胃pH显著降低(P=0.002),两组干物质采食量没有显著差异(P=0.524)。血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与CON组比较,SARA组奶牛的β-羟丁酸浓度显著降低(P=0.007),甘油三酯浓度显著升高(P=0.014)。采用液相-质谱(LC-MS)联用技术对血浆进行代谢组学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分析(PLS-DA)结果显示,SARA组奶牛血浆代谢物组成较CON组发生明显变化,两组间共检测到26种差异代谢物(VIP>1&FDR<0.05),与CON组相比,SARA组奶牛血浆中的7-酮脱氧胆酸、脱氧胆酸、胆酸、12-酮脱氧胆酸、12(13)Ep-9-KODE、12,13-DHOME和L-天冬酰胺代谢物含量显著升高(FDR<0.05),而十一烷二酸、十六烷二酸、9-HODE、血氧烷B3、PGE2、L-精氨酸、L-色氨酸、L-苏氨酸、异丁酰甘氨酸、异戊酰甘氨酸、马尿酸、4-羟基马尿酸和6-磷酸-2-脱氢-D-葡萄糖酸酯等代谢物含量显著降低(FDR<0.05)。综上,与CON组比较,SARA组奶牛的脂代谢、氨基酸代谢和糖代谢发生显著变化,这些物质可作为SARA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 奶牛 血浆 LC/MS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学研究日粮添加尿素对育肥湖羊肝组织氨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孙美杰 曹力文 +2 位作者 郑文金 申军士 朱伟云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48-1159,共12页
旨在通过转录组学方法探究日粮添加不同水平尿素对育肥湖羊肝组织氨代谢及相关代谢通路的影响。试验选择42只3月龄体重(24.3±1.7)kg的育肥公湖羊,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即在饲喂基础日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U0组)、10(U10组)和30 g... 旨在通过转录组学方法探究日粮添加不同水平尿素对育肥湖羊肝组织氨代谢及相关代谢通路的影响。试验选择42只3月龄体重(24.3±1.7)kg的育肥公湖羊,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即在饲喂基础日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U0组)、10(U10组)和30 g·kg^(-1)(U30组)的尿素。试验预饲期1周,正试期10周。试验结束时每组随机选取6只羊进行屠宰取样,采集肝组织样品测定氨态氮和尿素氮浓度,提取肝组织RNA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基于|fold change|>2且P<0.05的筛选标准得到差异表达基因,并针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发现,日粮添加尿素提高了肝组织氨态氮浓度,其中U10组氨态氮浓度较U0组显著升高(P<0.05)。与U0和U10组相比,U30组肝组织尿素氮浓度显著升高(P<0.05)。转录组学测序技术结果显示,各组间两两比较获得546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与U0组相比,U10组和U30组分别各有85个上调基因以及95和108个下调基因;与U10组相比,U30组中有58个上调基因和115个下调基因。GO功能注释结果初步揭示,差异表达基因多数被注释到与胺代谢和分解、免疫系统等相关的GO条目上。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与U0组相比,U10组主要富集在脂质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辅酶因子和维生素代谢、外源物质的生物降解和利用等与能量代谢相关的通路,其中多数基因显著上调。随着尿素剂量的进一步升高,U30组更多的富集到RIG-I型受体信号通路、胞质DNA感应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等与免疫系统相关的信号通路。与U0组相比,尿素添加组使肝组织尿素生成和谷氨酰胺合成途径中精氨酸酶(arginase,ARG)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LUL)等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以上结果表明,日粮添加尿素通过上调精氨酸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表达,促进肝组织尿素氮生成,从而影响肝组织氨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 育肥湖羊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补饲粉状精料和颗粒料对羔羊生长性能及胃肠道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孙大明 殷雨洋 +3 位作者 吴建良 刘理想 毛胜勇 刘军花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84-192,共9页
旨在研究断奶前补饲粉状精料和颗粒料对羔羊生长性能及整个胃肠道发育的影响,为颗粒料在幼龄反刍动物上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试验选取18只体重相近、体况良好的新生湖羊(公羔),在其12日龄时与母羊分离,饲喂按一定比例配置好的羊奶粉(羊... 旨在研究断奶前补饲粉状精料和颗粒料对羔羊生长性能及整个胃肠道发育的影响,为颗粒料在幼龄反刍动物上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试验选取18只体重相近、体况良好的新生湖羊(公羔),在其12日龄时与母羊分离,饲喂按一定比例配置好的羊奶粉(羊奶粉∶水=1∶10)。经过3 d适应期后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n=9)和试验组(treatment group,n=9):对照组羔羊自由采食粉状精料,试验组羔羊自由采食颗粒料。两组羔羊每只每天均给予相同的奶粉量(600 mL·d^-1),所有羔羊自由饮水。试验过程每天记录羔羊采食量,每周于晨饲前称量羔羊体重。羔羊42日龄时颈静脉采血后屠宰采样,称量胃肠道各部位重量,采集胃肠道各部位组织样品进行上皮形态测定。结果显示,与补饲粉状精料相比,补饲颗粒料显著增加羔羊第6周龄(P=0.047)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增加羔羊第4(P=0.030)和第5周龄(P=0.019)的平均日增重。早期补饲颗粒料显著增加第4(P=0.048)、5(P<0.001)和6周龄(P<0.001)的羔羊体重。与补饲粉状精料相比,补饲颗粒料对羔羊胃肠道重量和肠道长度无显著(P>0.05)影响;显著增加羔羊瘤胃乳头的长(P<0.001)、宽(P<0.001)和上皮吸收面积(P=0.038),但对瘤胃上皮乳头个数(P=0.230)无显著影响。通过HE染色观察胃肠道上皮结构,结果显示,与补饲粉状精料相比,补饲颗粒料显著增加了羔羊瘤胃上皮颗粒层厚度(P=0.027),但对瘤胃上皮角质层(P=0.577)、棘基层(P=0.153)和上皮总厚度无显著影响(P=0.486)。补饲颗粒料显著增加了羔羊十二指肠绒毛高度(P<0.001)和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P<0.001)、显著降低了十二指肠隐窝深度(P=0.010)。补饲颗粒料显著降低了空肠隐窝深度(P=0.010)、对空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有增加的趋势(P=0.087),但对空肠绒毛高度无显著影响(P=0.258)。补饲颗粒料显著增加了回肠绒毛高度(P<0.001)和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P=0.002),但对回肠隐窝深度(P=0.761)无显著影响。两组羔羊盲肠上皮(P=0.266)和结肠上皮(P=0.526)厚度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与补饲粉状精料相比,补饲颗粒料显著促进了羔羊瘤胃上皮和小肠上皮的发育,但对后肠上皮的发育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料 生产性能 胃肠道发育 羔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蛋白源日粮添加乳酸链球菌素对育肥湖羊瘤胃发酵及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姜君 孙美杰 +2 位作者 申军士 刁其玉 朱伟云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534-2544,共11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蛋白源日粮条件下添加乳酸链球菌素(nisin)对育肥湖羊瘤胃发酵及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采用2×2因子设计,两因子分别为蛋白源[豆粕(SBM)、干玉米酒精糟及其可溶物(DDGS)]和nisin(添加水平为0或30.5 mg·...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蛋白源日粮条件下添加乳酸链球菌素(nisin)对育肥湖羊瘤胃发酵及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采用2×2因子设计,两因子分别为蛋白源[豆粕(SBM)、干玉米酒精糟及其可溶物(DDGS)]和nisin(添加水平为0或30.5 mg·kg^(-1) DM),两两组合,配制4种等氮等能日粮。选取32只体重(23±2)kg的断奶湖羊公羔,按照随机区组设计,根据体重分为2个区组(低体重组,16只;高体重组,16只),每个区组的湖羊随机分配到4个组并分别饲喂对应日粮,单栏饲喂。试验预饲期1周,正式期9周,试验期结束时每组从高、低体重区组中各随机选取3只湖羊(共24只)进行屠宰,采集瘤胃内容物,提取微生物基因组DNA,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和Real-time qPCR方法分析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除Ruminococcaceae NK4A214 group和Unclassified 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外,日粮蛋白源与nisin对其他所有测定指标(瘤胃发酵参数、瘤胃菌群数量、瘤胃细菌多样性及相对丰度等)均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日粮添加nisin对所有测定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与饲喂豆粕湖羊相比,饲喂DDGS湖羊瘤胃乙酸、氨态氮浓度及总支链脂肪酸(BCVFA)浓度显著降低(P<0.05)。qPCR结果显示,饲喂不同蛋白源日粮湖羊瘤胃总菌、真菌及甲烷菌数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3),但相对于饲喂豆粕湖羊而言,饲喂DDGS湖羊瘤胃内原虫和嗜氨梭菌(C.aminophilum)数量显著降低(P<0.05)。Illumina-MiSeq测序结果表明,饲喂DDGS湖羊瘤胃内细菌Chao1指数和ACE指数显著升高(P<0.05)。不同日粮处理组在门水平上的优势菌门均为Bacteroidetes及Firmicutes;在属水平各处理组的主要优势菌属为Prevotella 1、Christensenellaceae R-7 group和Ruminococcaceae NK4A214 group。饲喂不同蛋白源湖羊瘤胃细菌在门水平上并未产生显著影响(P≥0.14);在属水平上,饲喂DDGS湖羊瘤胃Pseudobutyrivibrio和Roseburia丰度均显著高于饲喂豆粕湖羊(P<0.05),而Butyrivibrio 2以及Ruminococcaceae UCG-005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饲喂豆粕湖羊(P<0.05)。综上所述,使用DDGS作为日粮蛋白源改变了湖羊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菌群结构,原虫和C.aminophilum数量的降低可能是导致瘤胃氨态氮浓度显著降低的主要原因;日粮添加30.5 mg·kg^(-1) DM的nisin对育肥期湖羊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菌群结构均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玉米酒精糟及其可溶物 豆粕 乳酸链球菌素 瘤胃发酵 菌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跨属感染猪霍乱沙门菌和大肠杆菌烈性噬菌体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9
9
作者 张玉宇 张敏 +1 位作者 黄赞 林焱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032-2038,共7页
从健康猪肠道内容物分离鉴定猪霍乱沙门菌(Salmonella choleraesuis,S.choleraesuis)的烈性噬菌体,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以S.choleraesuis 13122为宿主菌,用双层平板法从猪肠道黏膜和食糜样品中分离噬菌体,用电镜形态观察和基因... 从健康猪肠道内容物分离鉴定猪霍乱沙门菌(Salmonella choleraesuis,S.choleraesuis)的烈性噬菌体,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以S.choleraesuis 13122为宿主菌,用双层平板法从猪肠道黏膜和食糜样品中分离噬菌体,用电镜形态观察和基因组测序确定其分类,用点滴法和双层平板法测定其在大肠杆菌上的宿主谱,用浊度法测定其裂菌效力。分离到1株猪霍乱沙门菌噬菌体,命名为沙门菌噬菌体L6jm(Salmonella phage L6jm)。L6jm头部呈正多面体直径约75 nm,具有非收缩性的尾部,长约190 nm,其基因组无整合酶基因和细菌基因组,故判定为烈性噬菌体;L6jm可感染S.choleraesuis 13122并跨属感染1株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244,同时,可裂解9株大肠杆菌,包括1株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L6jm在S.choleraesuis 13122和E.coli 244上的最佳感染复数分别为0.01和0.001;潜伏期均为15 min,暴发期分别为145和125 min;L6jm在≤50℃,pH为3~11时稳定;L6jm在液体培养基中对S.choleraesuis 13122有显著(P<0.05)的抑菌效果,对ETEC104在MOI 100时也可产生显著(P<0.05)的抑菌效果。L6jm可跨属感染S.choleraesuis和E.coli,且能裂解1株ETEC,具有防治沙门菌和大肠杆菌感染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霍乱沙门菌 噬菌体 跨属感染 生物学特性 裂菌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噬菌体鸡尾酒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液参数和粪样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燕坤 罗润波 +1 位作者 林焱 朱伟云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55-1567,共13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由4株致病菌噬菌体组成的鸡尾酒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血常规、炎症因子、免疫球蛋白、抗氧化能力和粪样菌群的影响,以评价体内施用噬菌体制剂的安全性。将12头健康且体重相近的21日龄断奶仔猪随机分为对照... 本研究旨在探究由4株致病菌噬菌体组成的鸡尾酒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血常规、炎症因子、免疫球蛋白、抗氧化能力和粪样菌群的影响,以评价体内施用噬菌体制剂的安全性。将12头健康且体重相近的21日龄断奶仔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和噬菌体组(Phage),每组6头,每头仔猪单栏饲喂,其中噬菌体组每天灌胃10 mL噬菌体鸡尾酒(每株噬菌体总量均为5×108 PFU),对照组每天灌胃等体积的SM缓冲液,连续灌胃20 d,于第11和21天时采集血液和粪样。结果表明:1)仔猪的生长性能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2)两组间血常规指标在第11天和第21天时均无显著差异(P>0.05);噬菌体组仔猪血清生化指标中的白蛋白含量在第11天显著升高(P<0.05),但在第21天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两组间其余各项血清生化指标在第11天和第21天时均无显著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噬菌体组仔猪血清中的CAT酶活力具有升高的趋势(P=0.066),其余抗氧化指标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4)与对照组相比,第11天时噬菌体组仔猪的血清IFN-γ、TNF-α和IL-1β水平极显著或显著升高(P<0.05),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5);第21天时噬菌体组仔猪血清的IFN-γ、TNF-α、IL-17和TGF-β水平极显著升高(P<0.05),IL-4和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5);5)与对照组相比,噬菌体组仔猪21 d血清的IgA、IgG和IgM水平均极显著升高(P<0.01)。6)第11天时,两组间粪样微生物的α多样性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21天时,与对照组相比,噬菌体组的Shannon指数显著升高(P<0.05);β多样性分析显示第11天和21天时两组间微生物群落组成无显著性差异;组间差异菌群分析结果显示,第11天时两组间并未出现相对丰度具有显著性差异的菌科和菌属,而第21天时,与对照组相比,噬菌体组颤螺菌科(Oscillospiraceae)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这一差异在属水平上具体表现为Ruminococcus_gauvreauii_group相对丰度的显著升高(P<0.05)。综上,连续灌胃噬菌体鸡尾酒20 d对仔猪机体生长性能和常规血液参数无显著影响;对于机体抗氧化功能有积极作用并显著提高了菌群α多样性;但同时可引起血清促炎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水平的显著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鸡尾酒 炎症因子 免疫球蛋白 粪样菌群 血清生化 血常规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C3样奇异变形杆菌烈性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淑雅 黄赞 +1 位作者 朱伟云 林焱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69-1078,共10页
从仔猪粪样中分离鉴定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的烈性噬菌体,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和基因组分析。以Proteus mirabilis为宿主菌,用双层平板法从仔猪粪样中分离噬菌体。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噬菌体大小和形态。提取噬菌体DNA,... 从仔猪粪样中分离鉴定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的烈性噬菌体,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和基因组分析。以Proteus mirabilis为宿主菌,用双层平板法从仔猪粪样中分离噬菌体。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噬菌体大小和形态。提取噬菌体DNA,并使用Illumina Hiseq进行高通量测序,对基因组进行注释和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到的奇异变形杆菌噬菌体命名为vB_PmiP_P59(Proteus mirabilis phage vB_PmiP_P59)。P59属于短尾噬菌体科,形态为C3形:头部为扁平的椭圆形,长152 nm,宽54 nm;尾部长约40 nm,宽12 nm。P59的最佳感染复数为0.001;潜伏期为30 min,爆发期为105 min,裂解量为2 754 PFU·cell^(-1);P59在不高于50℃,pH 5~10时稳定。P59噬菌体基因组全长90 187 bp,(G+C)%含量为34.65%,共编码136个ORF和4个tRNA,不携带抗生素抗性基因和毒力基因。蛋白质组分析表明,P59与C3样噬菌体phiEco32有30.47%的一致性。奇异变形杆菌噬菌体vB_PmiP_P59属于C3样烈性噬菌体,并对奇异变形杆菌有显著的抑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变形杆菌 噬菌体 C3 生物学特性 基因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肠道大肠杆菌噬菌体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贝 林焱 朱伟云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748-1755,共8页
此前本实验室从健康猪肠道及粪样中分离纯化得到57株大肠杆菌噬菌体,发现其中有12株噬菌体可裂解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本研究旨在探究这些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宿主谱及抑菌效力,以期了解肠道内大肠杆菌噬菌体对机体的保护作用。以89株... 此前本实验室从健康猪肠道及粪样中分离纯化得到57株大肠杆菌噬菌体,发现其中有12株噬菌体可裂解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本研究旨在探究这些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宿主谱及抑菌效力,以期了解肠道内大肠杆菌噬菌体对机体的保护作用。以89株大肠杆菌为宿主菌(其中包括5株ETEC),采用点滴法、双层平板法和液体扩增法测定噬菌体的宿主谱,利用浊度法测定噬菌体对ETEC的抑菌效力,并对噬菌体分类进行鉴定。12株噬菌体均能裂解一种或多种ETEC,但是均无法通过感染ETEC而增殖。S143_1、S143_2、S144_2、S35、S86_1、L86及S172等7株噬菌体虽然无法通过ETEC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在感染复数(MOI)为10或100时仍对ETEC具有显著的抑菌效力。12株噬菌体中有8株为T4样噬菌体,其他4株噬菌体均属于有尾噬菌体目肌尾噬菌体科。本研究从猪肠道内分离到12株大肠杆菌噬菌体,虽然无法感染ETEC,但仍可裂解ETEC,其中,7株在MOI为10或100时可有效地抑制ETEC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噬菌体 宿主谱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 抑菌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