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外大豆种质资源的基因挖掘利用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57
1
作者 邱丽娟 常汝镇 +3 位作者 袁翠平 关荣霞 刘章雄 李英惠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6,共6页
中国已从美国和日本等22个国家引进大豆近等基因系、特殊遗传材料、大豆育成品种等2156份,经过评价已编入中国大豆品种资源目录。本文对国外引进大豆种质资源的特点及在中国研究与利用中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总结,提出利用引进国外种质拓... 中国已从美国和日本等22个国家引进大豆近等基因系、特殊遗传材料、大豆育成品种等2156份,经过评价已编入中国大豆品种资源目录。本文对国外引进大豆种质资源的特点及在中国研究与利用中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总结,提出利用引进国外种质拓宽中国大豆品种遗传基础的表型和分子证据,回顾了国外种质在建立大豆抗胞囊线虫、抗疫霉根腐病、脂氧酶缺失、胰蛋白酶抑制剂缺失和抗草甘膦EPSP酶等特性的鉴定体系、标记和定位重要性状(耐盐性、抗大豆花叶病、无脂氧酶、无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背景选择研究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我国大豆育种的实践证明,国外种质的利用促进了中国大豆新品种产量的增长、品质的改进和抗性的提高。因此,今后重视国外种质资源的有目的性的引进,加强对国外种质资源的深入研究,为国外种质资源在中国大豆遗传育种学、表型组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酶学等领域的有效利用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国外引种 基因资源 分子标记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豆胞囊线虫病抗性候选基因的SNP位点遗传变异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李英慧 袁翠平 +4 位作者 张辰 李伟 南海洋 常汝镇 邱丽娟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259-1264,共6页
以我国363份栽培和野生大豆资源为材料,对大豆胞囊线虫抗性候选基因(rhg1和Rhg4)的SNP位点(8个)进行遗传变异分析,以期阐明野生和栽培大豆间遗传多样性及连锁不平衡水平差异。结果表明,与野生大豆相比,代表我国栽培大豆总体资源多样性... 以我国363份栽培和野生大豆资源为材料,对大豆胞囊线虫抗性候选基因(rhg1和Rhg4)的SNP位点(8个)进行遗传变异分析,以期阐明野生和栽培大豆间遗传多样性及连锁不平衡水平差异。结果表明,与野生大豆相比,代表我国栽培大豆总体资源多样性的微核心种质及其补充材料的连锁不平衡水平较高(R2值为0.216)。在栽培大豆群体内,基因内和基因间分别有100%和16.6%的SNP位点对连锁不平衡显著,形成两个基因特异的连锁不平衡区间(Block)。在所有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到单倍型46个,野生大豆的单倍型数目(27)少于栽培大豆(31),但单倍型多样性(0.916)稍高于栽培大豆(0.816)。单倍型大多数(67.4%)为群体所特有(31个),其中15个为野生大豆特有单倍型。野生大豆的两个主要优势单倍型(Hap_10和Hap_11)在栽培大豆中的发生频率也明显下降,推测野生大豆向栽培大豆进化过程中,一方面形成了新的单倍型,另一方面因为瓶颈效应部分单倍型的频率降低甚至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大豆 野生大豆 SNP标记 遗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菜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3
作者 张晓艳 王坤 王述民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59-365,共7页
普通菜豆于15世纪从美洲直接引入中国,作为重要的食用豆类作物之一,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广泛种植。本文对普通菜豆的起源、驯化、传播以及遗传多样性研究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并根据普通菜豆育种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 普通菜豆于15世纪从美洲直接引入中国,作为重要的食用豆类作物之一,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广泛种植。本文对普通菜豆的起源、驯化、传播以及遗传多样性研究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并根据普通菜豆育种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建议,旨在为普通菜豆的种质收集保存以及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菜豆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CP4-EPSPs基因大豆杂交后代对草甘膦的抗性水平与遗传背景的相关性 被引量:2
4
作者 孙如建 孙宾成 +9 位作者 张琪 胡兴国 郭荣起 郭兵福 马岩松 于平 张晓莉 柴燊 张万海 邱丽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4-331,共8页
第一代抗草甘膦转CP4-EPSPs基因大豆GTS40-3-2是国际上应用时间最长、种植面积最大的转基因作物。本文以6份GTS40-3-2衍生的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新品系为亲本,配制4个杂交组合,利用抗性分级法和相对株高法鉴定杂交亲本及其F_(2:3)子代对... 第一代抗草甘膦转CP4-EPSPs基因大豆GTS40-3-2是国际上应用时间最长、种植面积最大的转基因作物。本文以6份GTS40-3-2衍生的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新品系为亲本,配制4个杂交组合,利用抗性分级法和相对株高法鉴定杂交亲本及其F_(2:3)子代对草甘膦的耐受性差异,分析其抗性水平与遗传背景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以1230 g a.i.hm^(–2)草甘膦喷施处理时,转基因亲本及其F_(2:3)子代的苗期生长受草甘膦抑制不显著,而当喷施浓度提高至3690 g a.i.hm^(–2)和4920 g a.i.hm^(–2)时则抑制作用显著。供试的6个杂交亲本中以ZLHJ06-1568、ZLHJ10-713和ZLHJ06-698对草甘膦的耐受性相对较强,而4个F_(2:3)组合中以ZLHJ10-713×ZLHJ06-698后代在草甘膦喷施后株高受抑制最小,对草甘膦耐受性最强。不同组合后代对草甘膦的耐受性普遍优于其双亲,呈现出杂种优势。各组合后代与亲本之间对草甘膦的耐受性均呈正相关,但由于亲本间互作效应的不同,导致后代抗性水平产生差异。本研究表明草甘膦抗性基因CP4-EPSPs在大豆中的表达水平与其遗传背景相关联,为利用转基因大豆新种质培育转基因大豆新品种过程中目标基因的定向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大豆 抗草甘膦特性 遗传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表达GmAP1.2转基因大豆的遗传转化及植株发育特性
5
作者 周航 陈福禄 +2 位作者 傅永福 宋莉 张晓玫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33-839,共7页
为研究大豆GmAP1.2(Glyma.08G269800)的生物学功能,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法将GmAP1.2基因遗传转化至大豆天隆1号,获得过表达GmAP1.2转基因植株;并对转基因大豆的株高、花器官、叶片等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mAP1.2过表... 为研究大豆GmAP1.2(Glyma.08G269800)的生物学功能,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法将GmAP1.2基因遗传转化至大豆天隆1号,获得过表达GmAP1.2转基因植株;并对转基因大豆的株高、花器官、叶片等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mAP1.2过表达使转基因大豆比野生型(WT)早花31d,株高明显降低,且与野生型相比,GmAP1.2转基因大豆叶片变小,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了1.43、1.52和1.57倍,但未影响花器官结构。表明GmAP1.2不仅能够影响大豆的株型,还能影响叶片的大小和叶绿素的含量。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大豆AP1基因在大豆中的功能与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GmAP1.2 转基因 开花时间 株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基因组和转录组的核基因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 被引量:62
6
作者 张乐 金龙国 +4 位作者 罗玲 王跃平 董志敏 孙守红 邱丽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65-974,共10页
研究大豆核基因密码子的使用模式,探讨影响其密码子组成和编码特点的因素,为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改良大豆提供理论依据。以大豆基因组的46430个高置信编码基因和2071条大豆全长转录本序列为数据来源,应用CodonW软件对大豆全基因组密码... 研究大豆核基因密码子的使用模式,探讨影响其密码子组成和编码特点的因素,为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改良大豆提供理论依据。以大豆基因组的46430个高置信编码基因和2071条大豆全长转录本序列为数据来源,应用CodonW软件对大豆全基因组密码子组成、同义密码子使用频率和全长转录组编码区密码子使用各项参数的计算和统计分析发现,基因的表达水平与编码区G+C和GC3s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且G+C和GC3s含量越高的基因密码子使用偏好性越高,并确定了UCC和GCC为大豆最优密码子。编码区长度分组分析表明,密码子使用偏好性随编码区长度的增加而降低,编码区较长的基因则趋向于随机使用密码子,且在转录组数据范围内,编码区长度介于400~600bp的基因表达水平最高。大豆叶片和种子中特异表达基因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和基因表达水平较为接近,但种子特异表达基因的G+C和GC3s含量均显著高于叶片特异表达基因,而其芳香族氨基酸含量则极显著低于叶片特异表达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基因组 转录组 密码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大豆种质十胜长叶对我国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贡献分析 被引量:30
7
作者 郭娟娟 常汝镇 +3 位作者 章建新 张巨松 关荣霞 邱丽娟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07-812,819,共7页
日本大豆品种十胜长叶是引进种质在我国大豆育种中利用最多的品种之一。对2005年以前利用十胜长叶育成的195个大豆品种进行了系谱分析,旨在明确十胜长叶对各育成品种的遗传贡献率,总结其利用方式,为国外种质的利用提供依据。通过分析发... 日本大豆品种十胜长叶是引进种质在我国大豆育种中利用最多的品种之一。对2005年以前利用十胜长叶育成的195个大豆品种进行了系谱分析,旨在明确十胜长叶对各育成品种的遗传贡献率,总结其利用方式,为国外种质的利用提供依据。通过分析发现,利用十胜长叶衍生育成的品种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北京4个省市,它所衍生的品种数分别为96个、89个、8个和2个;平均遗传贡献率分别为13.04%、14.99%、20.31%和7.81%。其中92.2%的品种是由杂交育成的。十胜长叶对这些品种的遗传贡献率范围为0.78%~50.00%,以遗传贡献率为12.50%、6.25%和25%的衍生品种数较多,占衍生品种总数的77.3%,说明十胜长叶的利用以至少三交效果比较好,通过复交有利于聚合国内外品种的优良特性。十胜长叶在我国大豆育种中的成功利用说明,通过与当地品种杂交选育创造优良中间材料是利用国外引进种质改良我国大豆品种的有效育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系谱 十胜长叶 引进种质 品种 遗传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新宾县原位保护区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Zucc.)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4
8
作者 关荣霞 刘秀敏 +4 位作者 常汝镇 宁慧霞 袁翠平 刘章雄 邱丽娟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7-72,共6页
首次从辽宁新宾县野生大豆原位保护区10个自然居群采集了150株野生大豆叶片样本,利用居群个体DNA等量混合建池,用53对徽卫星(SSR)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目的是建立野生大豆原位保护群体多样性快速评价方法,为野生大豆原位保护... 首次从辽宁新宾县野生大豆原位保护区10个自然居群采集了150株野生大豆叶片样本,利用居群个体DNA等量混合建池,用53对徽卫星(SSR)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目的是建立野生大豆原位保护群体多样性快速评价方法,为野生大豆原位保护点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在参试材料中共检测到123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2.3个。经相似系数矩阵分析,发现用20~25对引物进行分析与用53对引物的分析结果可达极显著相关。因此,选择了25对SSR引物对150个个体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居群期望杂合度(He)为0.317,群体间分化系数(Fst)为0.667,说明居群内分化较小,大部分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居群间基因流强度很小(Nm=0.119),遗传多样性分布不均匀,异位保护取样时,应从不同居群中采集样本。随机抽样分析表明,40个左右样本可保留95%的遗传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原位保护 遗传多样性 辽宁 新宾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湖南和湖北大豆[Glycine max(L.)Merr.]为例分析影响遗传多样性评价的因素 被引量:15
9
作者 关媛 鄂文弟 +5 位作者 王丽侠 关荣霞 刘章雄 常汝镇 曲延英 邱丽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61-468,共8页
以不同来源大豆种质为材料进行基因组SSR分析,探讨大豆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旨在为科学评价大豆种质资源提供参考。当取样比例相同时,湖北大豆的遗传丰富度显著高于湖南大豆,但两省大豆遗传多样性指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当取样量相同时,... 以不同来源大豆种质为材料进行基因组SSR分析,探讨大豆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旨在为科学评价大豆种质资源提供参考。当取样比例相同时,湖北大豆的遗传丰富度显著高于湖南大豆,但两省大豆遗传多样性指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当取样量相同时,利用随机取样法比较,湖南大豆的遗传多样性显著高于湖北,而利用聚类取样比较,两省大豆的遗传多样性没有显著差异。在遗传多样性指数相同情况下,湖北大豆的遗传丰富度显著高于湖南大豆。取样数与三个遗传多样性评价参数(等位变异数、Shannon指数、He)之间均达到显著和极显著相关。以湖南大豆为例,估算出在大豆SSR遗传多样性分析中,至少需要50-60个样本,即占总体9.0%-10.8%的取样比例,才能代表总体的遗传变异。提出在评价大豆遗传多样性时,应用大豆样本数对其遗传多样性指数计算公式进行修正,建议将Shannon指数计算公式改为H=-lnN∑PilnPi(N为样本数)。根据修正公式分析,结果表明,湖北大豆的遗传多样性高于湖南大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遗传多样性 SSR标记 Shannon指数 期望杂合度 等位变异数 取样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周期条件下大豆生育期主基因的效应 被引量:19
10
作者 王英 吴存祥 +2 位作者 张学明 王云鹏 韩天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60-1168,共9页
以大豆生育期近等基因系为材料,比较12h短日照(SD)及16h长日照(LD)条件下E1/e1、E2/e2、E3/e3、E4/e4、E5/e5、E7/e7等6对生育期相关主基因的效应。结果表明,在大多数生育期基因型中,显性位点延迟大豆的开花期和成熟期,隐性位点提早开... 以大豆生育期近等基因系为材料,比较12h短日照(SD)及16h长日照(LD)条件下E1/e1、E2/e2、E3/e3、E4/e4、E5/e5、E7/e7等6对生育期相关主基因的效应。结果表明,在大多数生育期基因型中,显性位点延迟大豆的开花期和成熟期,隐性位点提早开花期和成熟期。同一基因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效应值不同,显性位点可增强其他基因的效应,说明各基因间存在互作。生育期基因的效应受光周期影响很大,长日照可增强大豆生育期相关基因的效应,短日照则相反。此外,光周期对基因效应的影响因发育阶段不同而变化,其中,E1基因在大豆营养生长阶段、E4基因在生殖生长阶段受光周期影响较大,而E3基因在营养生长和生殖发育阶段均受光周期的严格调控。不同光照条件下生育期基因效应的分析结果,可为不同生态区大豆品种生育期性状的定量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近等基因系 生育期基因 光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大豆种质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9
11
作者 秦君 李英慧 +8 位作者 刘章雄 栾维江 闫哲 关荣霞 张孟臣 常汝镇 李广敏 马峙英 邱丽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8-238,共11页
利用22个表型性状和60个微卫星(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位点对黑龙江省140份代表性种质(78份地方品种和62份育成品种)进行分析,根据UPGMA(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和Model-base对SSR数据进行遗传结构... 利用22个表型性状和60个微卫星(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位点对黑龙江省140份代表性种质(78份地方品种和62份育成品种)进行分析,根据UPGMA(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和Model-base对SSR数据进行遗传结构划分。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可分为2大类群,第Ⅱ类群的各项多样性指标均高于第I类群,2个类群遗传距离为0.2427;PCO结果显示这2个类群在不同区域,这与地理来源和育成年代密切相关。依据品种类型分为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两组,后者的各项多样性指标均高于前者,两组间的遗传距离为0.1131。依据表型数据的PCO分析表明,分布区域与品种类型有关,与SSR结构分类的结果吻合度低,两组品种主要在3个主成分的6个表型性状上有所不同。它们不是2个相对独立的遗传群体,根据分子标记和表型分类各有特点;建议在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将分子数据和表型数据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大豆 微卫星标记 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SSR标记对普通菜豆抗炭疽病基因定位 被引量:14
12
作者 王坤 王晓鸣 +3 位作者 朱振东 赵晓彦 张晓艳 王述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32-437,共6页
由菜豆炭疽菌引起的菜豆炭疽病是危害我国菜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鉴定和发掘新的抗病基因对于菜豆抗病育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来自安第斯基因库的我国菜豆抗炭疽病地方品种红花芸豆与感病地方品种京豆杂交的F2群体为试验材料,通过... 由菜豆炭疽菌引起的菜豆炭疽病是危害我国菜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鉴定和发掘新的抗病基因对于菜豆抗病育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来自安第斯基因库的我国菜豆抗炭疽病地方品种红花芸豆与感病地方品种京豆杂交的F2群体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接种菜豆炭疽菌81号小种进行抗病性鉴定,发现该分离群体中抗病植株数与感病植株数符合3:1的分离比例,确定红花芸豆对菜豆炭疽菌81号小种的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将此基因命名为Co-F2533。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和微卫星多态性分析(SSR)技术对红花芸豆中的抗炭疽病基因进行分子标记鉴定,用Mapmaker3.0计算标记与目的基因间的遗传距离,发现B6连锁群上的4个SSR标记BM170、Clon1429、BMD37、Clon410与抗炭疽病基因Co-F2533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6.6、18.4、20.9和30.9cM,这些SSR标记与Co-F2533基因在B6连锁群上的排列顺序为Clon1429-Co-F2533-BM170-BMD37-Clon410。根据基因所在连锁群的位置、抗病基因的基因库来源可知Co-F2533是一个新的来源于安第斯基因库的抗炭疽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菜豆 菜豆炭疽病 抗病基因 SSR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特点分析 被引量:30
13
作者 张逸鸣 李英慧 +2 位作者 郑桂萍 常汝镇 邱丽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456-463,共8页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吉林省近年来新育成的56份大豆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来自其他14个省份的16份大豆育成品种为对照,结果表明,吉林省育成品种15个SSR位点的等位变异数和特异等位变异数(76,12)均低于省外品种(78,18)。吉林省育...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吉林省近年来新育成的56份大豆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来自其他14个省份的16份大豆育成品种为对照,结果表明,吉林省育成品种15个SSR位点的等位变异数和特异等位变异数(76,12)均低于省外品种(78,18)。吉林省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0.63,1.23)均极显著低于省外品种(0.76,1.55)。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都表明,四川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育成品种与其他品种的遗传距离较远。通过对不同年份平均遗传相似系数的比较,明确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的发展趋势,表明吉林省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与省外品种相比,遗传变异较少,遗传基础较狭窄,应不断引入外省遗传变异大且亲缘关系较远的品种以拓宽其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SSR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种质对中国大豆育成品种遗传贡献的分子证据 被引量:19
14
作者 关荣霞 郭娟娟 +1 位作者 常汝镇 邱丽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393-1398,共6页
用SSR标记对32份中国大豆品种与40份国外引进大豆育成品种祖先亲本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以明确引进国外大豆种质对中国大豆育种的遗传贡献。结果表明,在22个SSR位点共检测到170个等位变异,中国大豆和引进国外大豆平均等位变异数分别为... 用SSR标记对32份中国大豆品种与40份国外引进大豆育成品种祖先亲本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以明确引进国外大豆种质对中国大豆育种的遗传贡献。结果表明,在22个SSR位点共检测到170个等位变异,中国大豆和引进国外大豆平均等位变异数分别为6.0和6.9个,遗传多样性指数都为0.71,国外品种中检测到48个特有等位变异,而中国大豆中仅检测到22个,且共有等位变异在中外大豆中的分布频率差异较大。聚类分析也发现中国育成品种与国外引进大豆存在较大差异。遗传组成分析发现,Amsoy和十胜长叶2个国外种质的引入使5个中国大豆育成品种增加了23个国外种质特有等位变异;其在育成品种中的保留比例为29.13%,但不同遗传背景中保留的等位变异不同,说明国外种质在中国大豆育种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仍有很多特有等位变异没有被利用,可以继续作为亲本在中国大豆改良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育成品种 引进种质 遗传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6基因的过表达提高转基因烟草的耐盐性 被引量:19
15
作者 鲁燕 徐兆师 +6 位作者 张瑞越 刘丽 李连城 陈明 叶兴国 陈耀锋 马有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84-990,共7页
W6基因是由普通小麦地方品种小白麦cDNA文库中克隆获得的ERF类转录因子,属于ERF IV家族。将W6基因构建在由组成型CaMV35S强启动子控制的双子叶转化载体pBI121上,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其转入烟草新华1号。利用RT-PCR技术分析W6基因的过量... W6基因是由普通小麦地方品种小白麦cDNA文库中克隆获得的ERF类转录因子,属于ERF IV家族。将W6基因构建在由组成型CaMV35S强启动子控制的双子叶转化载体pBI121上,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其转入烟草新华1号。利用RT-PCR技术分析W6基因的过量表达对下游抗性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并测定高盐胁迫下转基因烟草的SOD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结果显示,所检测的转基因烟草阳性株中W6基因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耐盐性明显提高。W6基因的表达诱导并增强了含有GCC box的PR(pathogenesis-related)基因和含有DRE/CRT元件的COR/RD基因的表达。在高盐胁迫下,转基因烟草的SOD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对照。W6基因既能诱导抗病相关的PR基因表达又能诱导与提高非生物胁迫能力的COR/RD基因表达,可能与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相关,证实转录因子W6参与了耐盐胁迫相关基因的调节,W6基因的过表达提高了转基因烟草的耐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F 转基因 耐盐性 烟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良大豆品种合丰25的遗传组成 被引量:12
16
作者 关荣霞 秦君 +4 位作者 胡静深 陈为秀 常汝镇 刘章雄 邱丽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590-1596,共7页
合丰25由合丰23和克4430-20杂交选育而成,是我国大豆生产上累计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本研究利用463个SSR标记对合丰25及亲本进行检测,并分析其遗传组成及其与亲本的遗传关系。463个SSR位点中有177个位点在合丰25的两个亲本间无多态性,合... 合丰25由合丰23和克4430-20杂交选育而成,是我国大豆生产上累计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本研究利用463个SSR标记对合丰25及亲本进行检测,并分析其遗传组成及其与亲本的遗传关系。463个SSR位点中有177个位点在合丰25的两个亲本间无多态性,合丰23和克4430-20对合丰25的遗传贡献率分别为39.4%和48.3%。在G和E两个连锁群发现克4430-20有大片段传递给合丰25,特别是G连锁群没有发现来自合丰23的片段,而合丰23在L连锁群传递给合丰25的位点是克4430-20的2.3倍。不同连锁群亲本染色体片段的组成不同,可能与产量、抗病性等重要性状相关QTL的分布有关,从而使合丰25通过重组集合了两个亲本的优点。合丰25在57个位点出现新等位变异。为分析位点突变对合丰25纯度的影响,用包括57个位点在内的207个SSR标记对12个不同销售点的合丰25种子进行检测,207对SSR引物中有13对在4个大豆样本中检测到杂合条带,而8个样本的纯度均为100%。说明大部分突变位点已在品种利用过程中纯合,合丰25的优异基因型及其在推广20多年后仍保持的高纯度,是其在生产上利用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合丰25 系谱 SSR 遗传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18(t)的STS标记开发及有效性验证 被引量:13
17
作者 梁云涛 王春连 +4 位作者 赖凤香 刘丕庆 王坚 傅强 赵开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4-250,共7页
利用携有Bph18(t)基因抗褐飞虱材料与感虫材料之间在抗虫位点上的单核苷酸差异,成功开发出1个STS标记KC1。该标记可以准确区分含或不含抗虫基因Bph18(t)的基因型。进一步构建扬稻6号(9311)[不含Bph18(t)基因,感褐飞虱]/C4064[携有Bph18... 利用携有Bph18(t)基因抗褐飞虱材料与感虫材料之间在抗虫位点上的单核苷酸差异,成功开发出1个STS标记KC1。该标记可以准确区分含或不含抗虫基因Bph18(t)的基因型。进一步构建扬稻6号(9311)[不含Bph18(t)基因,感褐飞虱]/C4064[携有Bph18(t)基因]的F2群体进行抗虫鉴定,同时使用KC1标记检测F2群体单株的基因型。根据分子标记检测结果与抗虫表现之间的符合程度推算出标记的选择效果达到了82.6%。研究结果表明,KC1标记有较高的目的基因选择效率,可以应用于扬稻6号遗传背景下Bph18(t)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性基因 分子标记 水稻褐飞虱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种皮色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8
作者 宋健 郭勇 +1 位作者 于丽杰 邱丽娟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87-694,共8页
大豆种皮色在从野生大豆到栽培大豆的演变过程中逐渐从黑色变成黄色,是重要的形态标记,因此,大豆种皮色相关基因研究无论对进化理论还是育种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种皮颜色是通过各种花色苷的沉积而形成的。虽然很多植物色素沉积的分... 大豆种皮色在从野生大豆到栽培大豆的演变过程中逐渐从黑色变成黄色,是重要的形态标记,因此,大豆种皮色相关基因研究无论对进化理论还是育种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种皮颜色是通过各种花色苷的沉积而形成的。虽然很多植物色素沉积的分子调控机制比较明晰,但大豆中控制种皮颜色形成的基因尚未被完全了解。文章综述了控制大豆种皮色基因与位点的相关研究进展,主要有I、T、W1、R、O 5个经典遗传位点,其中I位点被定位在第8号染色体(A2连锁群)一个富含查尔酮合成酶(CHS)的区域,CHS基因在大豆中是多基因家族且同源性较高;定位于第6号染色体(C2连锁群)T位点的基因F3’H已被克隆和转基因验证,由于碱基缺失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缺少了保守域GGEK,从而不能与血红素结合而丧失功能;R位点定位在第9号染色体(K连锁群)A668-1与K387-1两标记之间,可能是R2R3类MYB转录因子,也可能是UDP类黄酮3-O糖基转移酶;O位点定位在第8号染色体(A2连锁群)Satt207与Satt493两标记之间,其分子特性尚不清楚;W1位点可能由F3’5’H基因控制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皮色 基因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处理条件下小麦胚芽鞘长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钱雪娅 景蕊莲 +1 位作者 王辉 昌小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436-2441,共6页
以小麦双单倍体(DH)群体(旱选10号×鲁麦14)的150个株系及其亲本为材料,对不同处理条件下的胚芽鞘长、幼苗株高和幼苗生物学产量进行遗传分析,以探讨胚芽鞘长、幼苗株高及幼苗生物学产量的遗传基础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随着播种... 以小麦双单倍体(DH)群体(旱选10号×鲁麦14)的150个株系及其亲本为材料,对不同处理条件下的胚芽鞘长、幼苗株高和幼苗生物学产量进行遗传分析,以探讨胚芽鞘长、幼苗株高及幼苗生物学产量的遗传基础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胚芽鞘长、幼苗株高显著增加,16.1%PEG-6000处理条件下的幼苗株高显著低于对照,干旱胁迫条件下的幼苗生物学产量显著低于正常供水对照;(2)胚芽鞘长、幼苗株高、幼苗生物学产量的遗传力分别为92.5%、90.3%和78.1%;(3)胚芽鞘长、幼苗株高及幼苗生物学产量均受多基因控制,决定各性状的基因估计数目分别为7、8和14对;(4)根据对性状偏度和峰度系数的估算结果,控制这3个性状的多基因之间均有互补作用;胚芽鞘长与幼苗株高、生物学产量及成熟期株高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DH群体 胚芽鞘 遗传力 基因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绥农14及其系谱亲本的遗传多样性及重组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秦君 姜成喜 +8 位作者 刘章雄 付亚书 关荣霞 陈维元 李英慧 张孟臣 景玉良 常汝镇 邱丽娟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421-1427,共7页
以绥农14及其系谱中的亲本品种为实验材料,对14个农艺性状及分布在20个大豆连锁群上139对SSR引物进行分析,揭示品种间遗传多样性和遗传重组关系,为大豆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聚类分析结果与品种间的亲缘关系相似,每个SSR位点Shannon-... 以绥农14及其系谱中的亲本品种为实验材料,对14个农艺性状及分布在20个大豆连锁群上139对SSR引物进行分析,揭示品种间遗传多样性和遗传重组关系,为大豆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聚类分析结果与品种间的亲缘关系相似,每个SSR位点Shannon-Weaver指数的分布范围为0-1.677;品种间的相似系数平均值为0.6380,变化范围为0.5380~0.7990。筛选出区分这些品种的最少SSR位点数为3个;如Satt543、Sat_130、Satt218。研究发现,连锁群中间区段重组率与两个末端区段重组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连锁群上各区段的遗传重组是随机分布的。在139对引物中有39对引物在绥农14及其8个亲本间没有多态性,表明这些位点可能对品种改良具有重要作用;位于B2连锁群的Satt168是从祖先亲本紫花4号保留给绥农14的唯一的多态性位点,可见,经过5个世代的杂交重组和遗传改良,绥农14的遗传组成与紫花4号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绥农14 SSR 遗传多样性 遗传重组 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