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6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基因库野生大豆微核心样本遗传变异性的SSR标记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刘亚男 李向华 王克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1-217,共7页
用70对SSR引物对96份野生大豆微核心种质样本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检测出1278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有18.3个。地理区域群体水平显示,遗传信息指数(PIC)和特异等位基因变异数(NUA)以东北地区最高,长江流域次之,华南地区最低。... 用70对SSR引物对96份野生大豆微核心种质样本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检测出1278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有18.3个。地理区域群体水平显示,遗传信息指数(PIC)和特异等位基因变异数(NUA)以东北地区最高,长江流域次之,华南地区最低。在地理区域个体水平,遗传多样性的特征值以华南地区最高,依次由南向北降低,东北最低。我国华南野生大豆和东北野生大豆有显著的遗传分化。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国家基因库野生大豆保存样本中的典型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地理上,种质的地理遗传分组表现弱的地域性。本研究中半野生大豆杂合性明显高于典型野生型的结果,支持关于这个类型起源于栽培和野生大豆天然杂交的假说,栽培大豆的基因可能已经流入到野生种内,某些百粒重小于3g的种质可能也是来源于野生和栽培大豆的天然杂交后代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多样性 SSR变异 地理分化 核心样本 野生大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资源抗疫霉根腐病基因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夏长剑 张吉清 +3 位作者 王晓鸣 武小菲 刘章雄 朱振东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96-401,共6页
采取下胚轴创伤接种法鉴定156份大豆资源对13个不同毒力基因型大豆疫霉菌株的抗性。结果表明,125份资源分别抗1~13个菌株,占鉴定资源总数的80.13%。125份抗性大豆资源与13个大豆疫霉菌株共产生90种反应型。通过与13个鉴别寄主的反应型... 采取下胚轴创伤接种法鉴定156份大豆资源对13个不同毒力基因型大豆疫霉菌株的抗性。结果表明,125份资源分别抗1~13个菌株,占鉴定资源总数的80.13%。125份抗性大豆资源与13个大豆疫霉菌株共产生90种反应型。通过与13个鉴别寄主的反应型比较发现,有9份大豆资源产生的5种反应型与含有已知抗病基因的大豆资源的反应型相同;12份大豆资源产生的5种反应型与已知2个抗病基因组合的反应型一致,另外,还有至少抗1个菌株的104份大豆资源产生的80种反应型,既不同于已知单个抗病基因的反应型,也不同于2个已知抗病基因组合的反应型,推测可能含有新的抗病基因或基因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资源 大豆疫霉 抗性鉴定 基因推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水稻抗病虫基因聚合上的应用 被引量:26
3
作者 裴庆利 王春连 +2 位作者 刘丕庆 王坚 赵开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危害水稻生产的主要病虫害。实践证明,培育抗病虫品种是控制水稻病虫害最经济和有效的途径。总结了目前已报道和定位的抗病虫基因的研究和利用情况,指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不同类型抗病虫基... 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危害水稻生产的主要病虫害。实践证明,培育抗病虫品种是控制水稻病虫害最经济和有效的途径。总结了目前已报道和定位的抗病虫基因的研究和利用情况,指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不同类型抗病虫基因到同一品种,可以提高品种抗性、拓宽抗谱,是水稻抗病虫品种培育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抗病性 抗虫性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基因聚合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抗大豆疫霉根腐病新基因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27
4
作者 朱振东 霍云龙 +2 位作者 王晓鸣 黄俊斌 武小菲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4-157,共4页
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在大豆品种诱变30中鉴定和定位了一个抗大豆疫霉根腐病基因RpsYB30。该基因位于大豆分子遗传图谱L连锁群微卫星标记Satt497和Satt313之间,与这两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4.4 cM和3.3 cM。RpsYB30是大豆分子遗传图谱L... 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在大豆品种诱变30中鉴定和定位了一个抗大豆疫霉根腐病基因RpsYB30。该基因位于大豆分子遗传图谱L连锁群微卫星标记Satt497和Satt313之间,与这两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4.4 cM和3.3 cM。RpsYB30是大豆分子遗传图谱L连锁群鉴定的第1个抗疫霉根腐病基因,为新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疫霉菌 抗病基因 微卫星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癌农杆菌介导获得稗草Ecppc转基因小麦的研究 被引量:26
5
作者 张彬 丁在松 +5 位作者 张桂芳 石云鹭 王金明 方立锋 郭志江 赵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56-362,共7页
采用携带pUbi-Ecppc质粒的3个根癌农杆菌菌株(LBA4404、EHA105和C58c1),对经过预培养10-12 d的春小麦品种扬麦158、Bobwhite和扬麦12的幼胚愈伤组织进行了遗传转化,对筛选中的抗生素浓度、菌液浓度、共培养温度和时间、受体基因型、菌株... 采用携带pUbi-Ecppc质粒的3个根癌农杆菌菌株(LBA4404、EHA105和C58c1),对经过预培养10-12 d的春小麦品种扬麦158、Bobwhite和扬麦12的幼胚愈伤组织进行了遗传转化,对筛选中的抗生素浓度、菌液浓度、共培养温度和时间、受体基因型、菌株-质粒组合等影响转化的重要因素进行了研究。首次将单子叶野生C4植物稗草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Ecppc)导入不同基因型小麦受体,并得到具有潮霉素(Hyg)抗性的转化植株。从816块共培养愈伤组织中转化得到34株抗性植株,其中14株PCR检测为阳性。扬麦158的转化效率达3.03%。Southern和RT-PCR分析表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小麦基因组并得到正确的转录。生理学检测显示,转基因小麦植株的光合速率和PEPC活性都有所提高。说明Ubiqintin基因启动子控制的稗草PEPC cDNA基因在小麦中可以正确表达和起到一定的生理作用。这些工作为进一步探讨PEPC对小麦光合作用及其他生理过程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 农杆菌介导法 转基因植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转录因子TaDREB6基因的克隆及鉴定 被引量:20
6
作者 倪志勇 徐兆师 +4 位作者 刘丽 李连城 柴岩 陈明 马有志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7-363,共7页
为了克隆小麦干旱应答基因,构建了干旱诱导的小麦cDNA文库,并从文库中分离了一个DREB类转录因子基因TaDREB6。序列分析表明,TaDREB6具有一个837 bp的开放阅读框和242 bp的3'非编码区,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中含有一个高度保守的AP2/EREB... 为了克隆小麦干旱应答基因,构建了干旱诱导的小麦cDNA文库,并从文库中分离了一个DREB类转录因子基因TaDREB6。序列分析表明,TaDREB6具有一个837 bp的开放阅读框和242 bp的3'非编码区,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中含有一个高度保守的AP2/EREBP结构域。采用该基因特异引物PCR技术对一套中国春缺体-四体材料进行扩增,将TaDREB6定位于3A染色体上,这是首次将一个小麦DREB基因定位在特定的染色体上。RT-PCR分析表明,TaDREB6基因受干旱胁迫诱导表达;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TaDREB6-hGFP融合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上述结果说明,小麦TaDREB6基因编码的蛋白可能在细胞核内对干旱胁迫应答反应起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干旱 DREB 基因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冠层温度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被引量:21
7
作者 刘建军 肖永贵 +4 位作者 祝芳彬 程敦公 李豪圣 刘爱峰 宋健民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3-288,共6页
为分析小麦冠层温度与产量性状的关系,选用55个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品种(系),在灌溉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冬小麦基因型产量性状、冠层温度差异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基因型间冬小麦的冠层温度在开花期、花后7 d、花后21 d和花后28 d均存在... 为分析小麦冠层温度与产量性状的关系,选用55个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品种(系),在灌溉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冬小麦基因型产量性状、冠层温度差异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基因型间冬小麦的冠层温度在开花期、花后7 d、花后21 d和花后28 d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除花后21 d外,不同测量时期在重复间也均有极显著差异。开花期和花后21 d的冠层温度分别与穗数和穗粒数呈显著相关,灌浆期间冠层温度与千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冠层温度与产量的相关性依次为花后7 d>花后21 d>开花期>花后28 d>花后14 d>抽穗期,其中花后7 d和21 d的冠层温度与产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冠层温度在灌浆中后期持续偏低与冬小麦绿叶功能和衰老机制的延缓有密切关系,可用于鉴定冬小麦产量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基因型 冠层温度 产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和CIMMYT小麦品种Bx7亚基超量表达基因(Bx7^OE)的分子检测 被引量:15
8
作者 任妍 梁丹 +4 位作者 张平平 何中虎 陈静 傅体华 夏先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03-411,共9页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Bx7的超量表达对提高小麦面筋强度有重要作用。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和STS标记检测了163份中国和CIMMYT小麦品种(系)的高分子谷蛋白亚基Bx7超量表达基因(Bx7OE)。结果表明,TaBAC1215C06-F517/R964标记和TaBA...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Bx7的超量表达对提高小麦面筋强度有重要作用。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和STS标记检测了163份中国和CIMMYT小麦品种(系)的高分子谷蛋白亚基Bx7超量表达基因(Bx7OE)。结果表明,TaBAC1215C06-F517/R964标记和TaBAC1215C06-F24671/R25515标记可分别在含有Bx7OE基因的材料中扩增出447bp和844bp的特异带,在不含Bx7OE基因的材料中无相应目标带,两个STS标记的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在163份小麦品种(系)中,11份品种(系)含有Bx7OE基因,占总数的6.7%。RP-HPLC与STS标记检测结果一致。利用这两个STS标记可以方便、快速、准确地检测Bx7OE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RP-HPLC STS标记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Bx7O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TaPK7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抗旱性的关系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洪映 毛新国 +2 位作者 景蕊莲 谢惠民 昌小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537-1543,共7页
以抗旱性不同的45份六倍体小麦和5份小麦的二倍体近缘种为材料,通过测序检测TaPK7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了TaPK7基因多态性与抗旱性的关系,旨在为发掘利用小麦抗旱基因资源奠定基础。50份材料TaPK7序列总长220448bp,其中有64个SNP和... 以抗旱性不同的45份六倍体小麦和5份小麦的二倍体近缘种为材料,通过测序检测TaPK7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了TaPK7基因多态性与抗旱性的关系,旨在为发掘利用小麦抗旱基因资源奠定基础。50份材料TaPK7序列总长220448bp,其中有64个SNP和9个InDel,二者的频率分别为1SNP/3445bp和1InDel/24494bp。编码区的核苷酸多样性π值小于非编码区,可能是由于编码区承受的选择压力较大。同义突变(Ka)与非同义突变(Ks)比值是0.415,表明该基因受负向选择影响,属于相对保守基因。在编码区检测到16个单核苷酸突变,多存在于抗旱材料中。共检测到21种单倍型,其中5种为强抗旱材料单倍型,2种为干旱极敏感材料单倍型,11种中等抗旱材料单倍型,另外3种单倍型中同时包括抗旱材料和干旱敏感材料,初步揭示了TaPK7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抗旱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TaPK7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抗旱性 单倍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不同基因型耐低氮能力差异评价 被引量:39
10
作者 曹桂兰 张媛媛 +1 位作者 朴钟泽 韩龙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16-320,共5页
以水稻单株谷重及其氮素反应指数作为耐低氮能力指标,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种质资源的耐低氮能力以及单株谷重及其氮素反应指数与其他农艺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种质资源的耐低氮能力在不同施氮水平间均有较大差异,多数农艺... 以水稻单株谷重及其氮素反应指数作为耐低氮能力指标,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种质资源的耐低氮能力以及单株谷重及其氮素反应指数与其他农艺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种质资源的耐低氮能力在不同施氮水平间均有较大差异,多数农艺性状的表型差异顺序为未施氮>施低氮>普通施氮;不同施氮水平间单株谷重、单株草重和穗数的差异大于其他农艺性状。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单株谷重与单株草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谷重的氮素反应指数与单株谷重、单株草重和谷草比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在未施氮水平下,单株谷重与株高、穗数、穗粒数和单株草重的相关性以及单株谷重的氮素反应指数与穗数、单株谷重、单株草重和谷草比的相关性比施低氮或普通施氮水平更为密切。花峰稻、中作9059、旱稻9号、旱稻502和IRAT359等种质资源表现较迟钝的氮素反应,具有较强的耐低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农艺性状 单株谷重 氮素反应指数 耐低氮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C3HC4型RING锌指蛋白基因GmRZFP1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吴学闯 曹新有 +5 位作者 陈明 张晓科 刘阳娜 徐兆师 李连城 马有志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3-348,359,共7页
锌指蛋白在调节植物防卫基因表达和抗性反应上起关键作用。目前,对大豆中C3HC4型RING锌指蛋白基因的研究不多。本研究利用核蛋白筛选系统(NTT)筛选大豆(铁丰8号)干旱处理5h的cDNA文库,获得一个RING锌指蛋白基因。该基因全长927bp,编码30... 锌指蛋白在调节植物防卫基因表达和抗性反应上起关键作用。目前,对大豆中C3HC4型RING锌指蛋白基因的研究不多。本研究利用核蛋白筛选系统(NTT)筛选大豆(铁丰8号)干旱处理5h的cDNA文库,获得一个RING锌指蛋白基因。该基因全长927bp,编码308个氨基酸,含有C3HC4-type RING锌指结构域,命名为GmRZFP1。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Gm-RZFP1属于C3HC4-type锌指亚家族。Real-time PCR结果表明,GmRZFP1基因受干旱、高盐、高温、低温、乙烯和ABA等胁迫诱导表达,表明该蛋白涉及多种胁迫相关的信号传导途径。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163hGFP-GmRZFP1融合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本研究结果有助于研究该类基因在大豆逆境应答反应中的作用,阐明大豆抗逆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锌指蛋白 REAL-TIME PCR 基因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法向小麦茎尖导入DREB1A基因的研究初报 被引量:17
12
作者 梁欣欣 刘录祥 +4 位作者 赵林姝 张举仁 郭会君 赵世荣 郑企成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19,共4页
为了研究以小麦茎尖为受体进行农杆菌转化的可行性,选用小麦品种H6756,以茎尖为受体进行了农杆菌转化。构建了含有拟南芥逆境诱导转录因子DREB1A及除草剂bar基因的表达载体pC3300IS-DREB1A,酶切鉴定此载体,结果证明其连接完全正确,具有... 为了研究以小麦茎尖为受体进行农杆菌转化的可行性,选用小麦品种H6756,以茎尖为受体进行了农杆菌转化。构建了含有拟南芥逆境诱导转录因子DREB1A及除草剂bar基因的表达载体pC3300IS-DREB1A,酶切鉴定此载体,结果证明其连接完全正确,具有转录和表达的功能。农杆菌介导法向小麦茎尖导入DREB1A基因,共获得247株转化苗。转化苗经除草剂筛选,获得66株抗性苗,对抗性苗进一步进行PCR检测,有30株抗性苗扩增出特异性片段,转化率达到12.1%,初步说明本试验中以小麦茎尖为受体的转化系统用于基因转化是可行、高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茎尖 DREB1A 农杆菌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抗丝黑穗病的基因效应 被引量:11
13
作者 高树仁 李新海 +2 位作者 王振华 李明顺 张世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453-1457,共5页
利用2个抗玉米丝黑穗病自交系(齐319和Mo17)与2个感病系(E28和黄早四),组配4个抗感杂交组合。2004年,对4个组合的亲本、F1、F2、BCR(F1与抗病亲本回交1代)和BCS(F1与感病亲本回交1代)6个世代群体分别在北京和黑龙江进行丝黑穗病的人工... 利用2个抗玉米丝黑穗病自交系(齐319和Mo17)与2个感病系(E28和黄早四),组配4个抗感杂交组合。2004年,对4个组合的亲本、F1、F2、BCR(F1与抗病亲本回交1代)和BCS(F1与感病亲本回交1代)6个世代群体分别在北京和黑龙江进行丝黑穗病的人工接种鉴定,采用世代平均值分析玉米抗丝黑穗病的遗传特点。研究表明,各杂交组合的抗病性均含有显著的加性效应,其中3个组合有显著的显性效应。不同杂交组合的抗病遗传模式表现不同,用感病亲本E28组配的2个组合(齐319×E28)和(Mo17×E28)的抗病性基本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而用另一个感病亲本黄早四组配的组合(齐319×黄早四)和(Mo17×黄早四)的抗病性存在明显的上位性效应。这说明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呈现较复杂的遗传模式。因此,在抗玉米丝黑穗病育种中既要重视对自交系抗病水平的鉴定,也要加强杂种F1的合理组配及抗病性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丝黑穗病 遗传分析 模型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Co-γ射线诱导的小麦基因组DNA的甲基化变异 被引量:18
14
作者 杨震 郭会君 +3 位作者 赵林姝 古佳玉 谢永盾 刘录祥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共9页
诱发突变技术在小麦品种改良中具有重要作用,辐射诱变能通过改变DNA甲基化的方式而影响基因组稳定性。本研究分别采用100和150Gy60Co-γ射线处理小麦品种京411(J411)干种子,利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检测处理后幼根和幼叶基因组甲... 诱发突变技术在小麦品种改良中具有重要作用,辐射诱变能通过改变DNA甲基化的方式而影响基因组稳定性。本研究分别采用100和150Gy60Co-γ射线处理小麦品种京411(J411)干种子,利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检测处理后幼根和幼叶基因组甲基化相对水平的变化及甲基化模式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γ射线处理对幼苗的苗高和根长都有显著抑制作用。与未处理对照比较,处理后小麦幼苗叶片和根部DNA胞嘧啶甲基化相对水平均发生变化,叶片的甲基化相对水平下降,而根中升高。2种处理剂量下,叶片和根的甲基化模式变异均表现为CG位点变化率高于CNG位点变化率。不同位点的甲基化模式变异在诱变后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叶片中不同剂量下CG位点和CNG位点的去甲基化率都高于相应位点的甲基化率;根部CNG位点在所有剂量下的去甲基化率都低于相应位点的甲基化率,而CG位点在100Gy剂量下去甲基化率高于相应位点的甲基化率,而在150Gy剂量下的去甲基化率则低于相应位点的甲基化率,反映出同一组织同一位点在不同诱变剂量处理下甲基化模式变异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60Co-γ射线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复制酶基因Nib8和ERF转录因子W17基因枪法共转化小麦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永伟 徐兆师 +4 位作者 杜丽璞 徐惠君 李连城 马有志 陈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548-1552,共5页
将对小麦黄花叶病毒表现高抗的复制酶基因Nib8和具有广谱抗病性的ERF基因W17分别构建到单子叶高效组成型表达载体上,采用基因枪共转化法转化到小麦品种扬麦12和扬麦16中,PCR检测共获得Nib8基因的阳性转基因植株42株,W17基因的阳性转基... 将对小麦黄花叶病毒表现高抗的复制酶基因Nib8和具有广谱抗病性的ERF基因W17分别构建到单子叶高效组成型表达载体上,采用基因枪共转化法转化到小麦品种扬麦12和扬麦16中,PCR检测共获得Nib8基因的阳性转基因植株42株,W17基因的阳性转基因植株48株,及两个功能基因均为阳性的转基因植株6株。以扬麦12为受体的转化率分别为1.53%(Nib8)、4.87%(W17)和0.42%(Nib8+W17);以扬麦16为受体的转化率分别为2.05%(Nib8)、0.86%(W17)和0.20%(Nib8+W17)。对2个功能基因都呈阳性的6个植株进行Southern blotting分析,进一步证实功能基因已经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本研究为获得具有综合抗病性的小麦新材料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基因枪 ERF转录因子 复制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胁迫下粳稻幼苗前期耐碱性的数量性状基因座检测 被引量:13
16
作者 祁栋灵 郭桂珍 +7 位作者 李明哲 杨春刚 张俊国 曹桂兰 张三元 徐锡哲 周庆阳 韩龙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1-308,共8页
以粳粳交"高产106/长白9号"F2:3代200个家系为作图群体,在0.15%Na2CO3溶液的碱性胁迫下,进行了水稻耐碱性鉴定,并以SSR标记构建的分子连锁图谱为基础,对水稻幼苗前期的根数、根长和苗高及其相对碱害率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座(QT... 以粳粳交"高产106/长白9号"F2:3代200个家系为作图群体,在0.15%Na2CO3溶液的碱性胁迫下,进行了水稻耐碱性鉴定,并以SSR标记构建的分子连锁图谱为基础,对水稻幼苗前期的根数、根长和苗高及其相对碱害率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座(QTLs)的检测。结果表明,上述性状在F3家系群中均表现为具有1~2个峰的连续分布,认为由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共同控制的数量性状。共检测到与碱胁迫下幼苗前期根数、根长和苗高及其相对碱害率相关的QTL26个,分布于第1、5、6、7、8、9和11染色体上。其中,碱胁迫下与根数相关的QTL4个,qRN6-1和qRN11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较大,分别为29.91%和13.42%;与根数相对碱害率相关的QTL5个,qRRN11-2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较大,为23.86%;与根长相关的QTL6个,qRRL11-2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较大,为21.06%;与根长相对碱害率相关的QTL2个,但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均较低;与苗高相关的QTL5个,qSH1和qSH11-2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较大,分别为15.81%和16.53%;与苗高相对碱害率相关的QTL4个,qRSH5和qRSH6-2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29.89%和34.63%。而这些解释率较大的QTL所处的标记区间距离,除qRN6-1相对较小(19.0cM)外,其余QTL的标记区间距离均大于26.3cM,需作进一步的精细定位。在所检测到的QTL中,13个QTL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耐碱亲本长白9号,而其余QTL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敏碱亲本高产106;基因的主要作用方式为超显性或部分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幼苗前期 耐碱性 微卫星标记 数量性状基因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TAIL-PCR方法克隆棉花抗逆相关转录因子编码基因 被引量:9
17
作者 梁成真 张锐 +4 位作者 孙国清 孟志刚 周焘 丁忠涛 郭三堆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5-201,共7页
ABF/AREB/ABI5/DPBF类转录因子属于碱性亮氨酸类蛋白,在依赖ABA的逆境信号传导途径中起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合该类转录因子的结构特点,利用3′RACE技术和优化的TAIL-PCR技术成功获得棉花中三个该家族成员编码基因。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 ABF/AREB/ABI5/DPBF类转录因子属于碱性亮氨酸类蛋白,在依赖ABA的逆境信号传导途径中起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合该类转录因子的结构特点,利用3′RACE技术和优化的TAIL-PCR技术成功获得棉花中三个该家族成员编码基因。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两步PCR成功获得基因完整的ORF、3′UTR以及部分5′UTR序列。本研究所获基因为棉花抗逆基因工程提供了候选基因源,优化后的TAIL-PCR技术为克隆棉花中目的基因提供了一种简便高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ABF/AREB/ABI5/DPBF 转录因子 TAIL-PCR 抗逆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亚硝酸还原酶基因及调控序列克隆、定位和表达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佘茂云 陈朵朵 +2 位作者 冯晨 杜丽璞 叶兴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8-39,共12页
利用in silico及反向PCR技术,从小麦中克隆了亚硝酸还原酶编码基因及其调控序列,进一步利用原核诱导表达、半定量RT-PCR、AS-PCR及生物信息学手段对克隆的新基因进行鉴定及染色体定位分析。开放阅读框预测结合测序结果表明,该基因gDNA长... 利用in silico及反向PCR技术,从小麦中克隆了亚硝酸还原酶编码基因及其调控序列,进一步利用原核诱导表达、半定量RT-PCR、AS-PCR及生物信息学手段对克隆的新基因进行鉴定及染色体定位分析。开放阅读框预测结合测序结果表明,该基因gDNA长2 881 bp,包含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cDNA长1 830 bp,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FJ555239和FJ527909,预测编码产物大小约为65.7 kD,与NCBI已公布的亚硝酸还原酶基因编码产物同源性达60%以上,其中与其他单子叶谷类作物同源性达80%以上。IPCR技术延伸该基因5′端侧翼序列至-2 924 bp(以ATG起始计算),经1 mmol L-1 IPTG诱导后可表达大小约为70 kD的蛋白(含约3.8 kD的组氨酸标签)。RT-PCR结果显示,30 mmol L-1 KNO3处理小麦幼苗1 h,亚硝酸还原酶基因表达量最高。酶活性测定表明,随着KNO3处理时间延长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强。AS-PCR检测发现,该基因在普通小麦6A及6B染色体上至少各存在1个拷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亚硝酸还原酶 表达分析 启动子 染色体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部分小麦地方品种Waxy基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杜小燕 郝晨阳 +4 位作者 张学勇 马正强 游光霞 王兰芬 董玉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03-506,共4页
利用2对STS引物、1对SSR引物和1对基因特异引物分析了1 739份中国小麦地方品种Waxy基因的变异情况。检测出Wx-A1基因缺失突变材料3份,Wx-B1基因缺失突变材料25份,Wx-D1基因缺失突变材料3份。利用SDS-PAGE方法对以上Waxy基因突变材料在... 利用2对STS引物、1对SSR引物和1对基因特异引物分析了1 739份中国小麦地方品种Waxy基因的变异情况。检测出Wx-A1基因缺失突变材料3份,Wx-B1基因缺失突变材料25份,Wx-D1基因缺失突变材料3份。利用SDS-PAGE方法对以上Waxy基因突变材料在蛋白质水平上进行鉴定,验证了Waxy分子标记在种质资源研究中的有效性。向育种家推荐一批具有不同Waxy基因缺失的地方种质,并提供了全部品种的缺失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XY基因 小麦地方品种 分子标记 SDS-PA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MMYT新型人工合成小麦Pina和Pinb基因等位变异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根英 夏先春 +1 位作者 何中虎 孙其信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2-249,共8页
八倍体人工合成小麦由硬粒小麦(Triticum turgidum subsp.durum)与粗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 Coss.)杂交产生,是研究小麦进化过程中基因变异的重要材料。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提供的57份由野生二粒小麦(T.turgid... 八倍体人工合成小麦由硬粒小麦(Triticum turgidum subsp.durum)与粗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 Coss.)杂交产生,是研究小麦进化过程中基因变异的重要材料。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提供的57份由野生二粒小麦(T.turgidum subsp.dicoccoides)与粗山羊草杂交产生的新型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为材料,用单籽粒特性测定仪和Pina、Pinb特异性PCR引物对其籽粒硬度变异以及控制籽粒硬度的主效基因Pina和Pinb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材料的SKCS硬度值变异较大,从10.5到42.6,其中15-30的占78%。共有Pina-Dla、Pina-Dlc、Pinb-Dlh和Pinb-Dlj4种等位变异型,基因型为Pina-Dla/Pinb-Dlj的8个,占14%;基因型为Pina-Dlc/Pinb-Dlh的49个,占86%。方差分析表明,基因型Pina-Dla/Pinb-Dlj与Pina-Dlc/Pinb-Dlh对籽粒硬度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父本粗山羊草和母本野牛二粒小麦以及二者间的互作对籽粒硬度有显著影响,说明除Pina和Pinb外,还有其他微效基因影响籽粒硬度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二粒小麦 粗山羊草 人工合成小麦 Pina和Pinb 籽粒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