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TIRPAT模型的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特征分析 被引量:21
1
作者 杨思存 霍琳 +1 位作者 王成宝 温美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93-1502,共10页
从种植业和畜牧业两方面入手,采用排放因子法对甘肃省2000-2020年农业碳排放进行了估算,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基于STIRPAT(Stochastic impacts by regression on PAT)模型探析了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结果表明... 从种植业和畜牧业两方面入手,采用排放因子法对甘肃省2000-2020年农业碳排放进行了估算,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基于STIRPAT(Stochastic impacts by regression on PAT)模型探析了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结果表明:(1)甘肃省2000-2020年CO_(2)-e排放量呈“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2015年达到峰值,估算为2320.41×10^(4) t;从2018年开始又逐年增加,直至2020年增至2290.69×104 t。(2)甘肃省农业CO_(2)-e排放结构中,种植业占35%,畜牧业占65%。主要碳排放源中,畜禽胃肠道发酵对农业碳排放总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化肥和畜禽粪便管理。主要畜禽中,肉牛养殖对碳排放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绵羊、山羊、奶牛和猪,家禽养殖的贡献最小。(3)农村人口、农村居民人均GDP、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额、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数量、农业科技投入是影响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影响力指数分别为-0.017、0.026、0.020、0.038、-0.025、0.031、-0.017、0.016。为有效控制农业碳排放,建议在5个方面采取相应策略:努力提高种植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壤碳汇能力;强化畜牧业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处理;努力降低农业机械对石油的依赖;有效推动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加大农业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STIRPAT模型 种植业 畜牧业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适量氮肥提升灰钙土氮储量及供氮能力
2
作者 温美娟 杨思存 +1 位作者 王成宝 霍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73-1085,共13页
【目的】探究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施氮量对土壤全氮、活性氮组分含量以及玉米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氮肥减施增效和秸秆高效还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1—2023年在甘肃引黄灌区灰钙土上开展田间试验,分别在秸秆不还田和秸秆还田条件下... 【目的】探究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施氮量对土壤全氮、活性氮组分含量以及玉米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氮肥减施增效和秸秆高效还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1—2023年在甘肃引黄灌区灰钙土上开展田间试验,分别在秸秆不还田和秸秆还田条件下,设置0、375、450 kg/hm^(2)3个施氮水平,共6个处理,分别记作N0、N375、N450和SN0、SN375、SN450。于2023年收获后测定玉米产量、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同时取0—40 cm土层土样,测定全氮(TN)、NO_(3)^(-)-N、NH_(4)^(+)-N、可溶性有机氮(DON)、颗粒有机氮(PON)和微生物量氮(MBN)含量。【结果】SN375处理玉米产量、氮素积累量较N375分别显著增加8.58%、9.21%,氮肥利用率较N375、N450和SN450分别显著提高17.98%、57.12%和38.92%;在0—20 cm土层,SN375处理较N375显著增加了土壤TN、DON、PON和MBN含量,较N450显著增加了土壤DON、PON和MBN含量,SN450较N375和N450均显著增加了土壤DON、MBN含量,而且SN375和SN450较N375和N450处理均显著降低了NO_(3)^(-)-N含量。在20—40 cm土层,SN375处理较N375显著增加了土壤TN、NH_(4)^(+)-N、DON、PON和MBN含量,较N450显著增加了土壤TN、DON、PON和MBN含量,SN450处理较N375和N450均显著增加了土壤TN、DON和MBN含量。此外,与N375相比,SN375显著增加了20—40 cm土层PON/TN、MBN/TN,显著降低了20—40 cm土层NH_(4)^(+)-N/TN和NO_(3)^(-)-N/TN;与N450相比,SN450显著增加了0—20 cm土层MBN/TN、DON/TN,显著降低了20—40 cm土层NO_(3)^(-)-N/TN;在0—40 cm土层,PON、MBN、DON、NO_(3)^(-)-N和NH_(4)^(+)-N与全氮、氮素累积量、氮肥利用率均呈显著相关关系;在0—20 cm土层,PON、NH_(4)^(+)-N和NO_(3)^(-)-N与产量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在20—40 cm土层,DON、MBN、NO_(3)^(-)-N与产量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结论】甘肃引黄灌区灰钙土上,施用氮肥对提高土壤氮素储量、增加氮素供应和保肥能力的作用不可替代,长期单一减施氮肥有降低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风险。秸秆还田与适量氮肥(375 kg/hm^(2))配施可提升作物对氮的吸收利用效率,减少耕层土壤硝态氮的积累,增加0—40 cm土层中可溶性、颗粒态有机态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增强氮肥提高土壤保肥和稳定供肥能力的效果。施氮量过高反而会削弱秸秆还田在提高氮肥效率及降低环境风险方面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施氮量 玉米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土壤全氮含量 活性有机氮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引黄灌区多样化种植发展现状与对策
3
作者 霍琳 王成宝 温美娟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1007-1010,共4页
为促进甘肃引黄灌区多样化种植高质量发展,对甘肃引黄灌区多样化种植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当地多样化种植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针对种植面积大幅度缩减、不同灌区间差异很大、机械化程度低造成带宽幅比杂乱、品种搭配和... 为促进甘肃引黄灌区多样化种植高质量发展,对甘肃引黄灌区多样化种植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当地多样化种植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针对种植面积大幅度缩减、不同灌区间差异很大、机械化程度低造成带宽幅比杂乱、品种搭配和水肥管理不合理、对多样化种植的有效引导不够等现状,提出了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激发农民多样化种植的积极性;科学评价现有模式,构建轻简高效的多样化种植体系;改造提升传统模式,加快适应机械化种管收;创新多样化种植体系,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等促进甘肃引黄灌区多样化种植发展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样化种植 现状 发展 甘肃引黄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渍条件下施锌量对玉米幼苗生长和锌形态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霍琳 马前瑞 +2 位作者 杨思存 温美娟 王成宝 《寒旱农业科学》 2022年第11期154-160,共7页
为揭示外源锌在绿洲盐化潮土中的转化特征,通过盆栽模拟试验,探究了盐渍条件下不同施锌量对玉米幼苗生长和锌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非盐渍条件还是盐渍条件下,随着施锌量的增加玉米的株高和干重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施锌量为... 为揭示外源锌在绿洲盐化潮土中的转化特征,通过盆栽模拟试验,探究了盐渍条件下不同施锌量对玉米幼苗生长和锌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非盐渍条件还是盐渍条件下,随着施锌量的增加玉米的株高和干重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施锌量为5~10 mg/kg时达到最大。玉米含锌量随施锌量的增加而增大,吸锌量随施锌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施锌量为10 mg/kg时达到最大。施锌0.5、1.0、2.0、5.0、10.0、20.0 mg/kg处理的株高与不施锌比较,在非盐渍条件下分别增加13.60%、13.89%、15.58%、20.84%、21.57%、19.58%,在盐渍条件下分别增加3.31%、8.00%、9.74%、11.51%、8.41%、6.87%。由此认为,绿洲盐化潮土的适宜施锌量为5~10 mg/kg,有害或过量施锌量为≥20 mg/kg。随施锌量的升高,盐渍条件下的土壤有效锌(DTPA-Zn)、碳酸盐结合态锌(CAB-Zn)、松结有机结合态锌(WBO-Zn)、氧化锰结合态锌(OxMn-Zn)、无定形氧化铁结合态锌(AOFe-Zn)、晶形氧化铁结合态锌(COFe-Zn)和残留矿物态锌(RES-Zn)均呈上升趋势,分别增加了15.63%~767.19%、7.69%~296.92%、5.68%~270.45%、0.72%~19.42%、1.82%~65.25%、1.01%~37.61%、0.18%~6.92%。与非盐渍条件下相比,盐渍条件下的玉米株高、干重、含锌量、吸锌量、土壤有效锌(DTPA-Zn)、植物可利用态锌(碳酸盐结合态锌、松结有机结合态锌、氧化锰结合态锌)均降低,其他态锌(无定形氧化铁结合态锌、晶形氧化铁结合态锌和残留矿物态锌)均升高。综合分析认为,施用适量锌肥能显著提高玉米的耐盐性,缓解长期盐分胁迫带来的毒害,在短期内能有效改善土壤-作物系统的锌营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条件 施锌量 玉米幼苗生长 锌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