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菇渣有机肥施用量对不同质地土壤养分提升及葡萄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马啸驰 白亚涛 +2 位作者 韩烽 吴景贵 马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8-439,共12页
为研究菇渣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对不同质地土壤养分含量与主要微生物数量变化、葡萄幼苗养分分配规律、光合作用及根系生长的影响,以阳光玫瑰葡萄幼苗为应试品种,开展盆栽试验。在壤土和黏壤土中均设置5种菇渣有机肥施用量(g·kg^(-1)... 为研究菇渣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对不同质地土壤养分含量与主要微生物数量变化、葡萄幼苗养分分配规律、光合作用及根系生长的影响,以阳光玫瑰葡萄幼苗为应试品种,开展盆栽试验。在壤土和黏壤土中均设置5种菇渣有机肥施用量(g·kg^(-1),肥料干质量/干土质量):0(T0)、10(T1)、20(T2)、40(T3)、60(T4)。结果表明:随着菇渣有机肥用量增加,两种质地土壤pH值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当菇渣有机肥在两种质地土壤中的用量均为T1时,葡萄幼苗总生物量及根冠比最高,较其他各用量分别提升1.04%~112.31%和34.78%~246.15%,与T0、T3和T4用量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当用量为T1~T2时,葡萄叶片中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相对较高。与不施有机肥相比,菇渣有机肥在壤土中的施用并未有效增加葡萄细根总根长和根尖数,同时在T4用量下细根总根长和根尖数分别显著降低了44.81%和39.53%;菇渣有机肥在黏壤土中的施用量为T1和T2时,细根总根长分别显著增加了87.02%和77.20%,根尖数分别显著增加了40.29%和42.36%。葡萄叶片光合作用呈现波动性变化,当两种质地土壤中菇渣有机肥用量为T4时,葡萄叶片净光合速率、胞间CO_(2)浓度及气孔导度最低。适当的菇渣有机肥施用量(10~20g·kg^(-1))显著提升土壤养分及主要微生物数量、植株生物量、叶片氮磷钾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总根长及根尖数,但过高的菇渣有机肥用量(40~60g·kg^(-1))则显著抑制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葡萄幼苗生长。研究表明,菇渣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而对土壤主要微生物数量及葡萄幼苗生长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本试验条件下,菇渣有机肥在壤土中施用量为10g·kg^(-1)、在黏壤土中施用量为10~20g·kg^(-1)时对土壤肥力提升及葡萄幼苗生长促进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菇渣 果园土壤 养分 微生物 光合作用 根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地区大蒜与洋葱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楠 岳慧 +3 位作者 王光飞 陆超 马艳 仇美华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3-149,共7页
为探索不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在大蒜和洋葱生产中的应用效果,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当地常规施肥为对照(CK),研究有机肥+秸秆腐解菌剂(OFT)、缓控肥(SRF)、生物有机肥(BOF)处理在化肥减施24%基础上对大蒜与洋葱产量、品质和土壤性状的影响... 为探索不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在大蒜和洋葱生产中的应用效果,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当地常规施肥为对照(CK),研究有机肥+秸秆腐解菌剂(OFT)、缓控肥(SRF)、生物有机肥(BOF)处理在化肥减施24%基础上对大蒜与洋葱产量、品质和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OFT和BOF处理可以提高大蒜和洋葱鳞茎产量,分别提高了10.33%和22.38%。OFT和BOF处理有效提高大蒜和洋葱的可溶性糖含量,而OFT、SRF处理降低了硝酸盐含量。OFT处理土壤中外源促腐木霉菌定殖高,真菌数量高于其余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效果显著;BOF处理土壤细菌和芽孢杆菌数量高于其余处理;SRF处理则略降低了土壤真菌和细菌数量。3种处理均削减了土壤过剩速效钾养分,同时提高了土壤中不足的有机质和硝态氮含量。从经济效益角度而言,BOF处理大蒜和洋葱分别增收5076元·hm^(-2)和8884元·hm^(-2),其次为SRF处理,OFT处理增收最低。综上,3种处理均能在减施24%化肥的条件下实现增产增效,其中施用生物有机肥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洋葱 生物有机肥 秸秆腐解菌剂 缓控肥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生物炭基生态沟渠净化农田退水及增强N_(2)O汇的机制
3
作者 杨伊婧 蒋碧妮 +6 位作者 张迎颖 王岩 张志勇 刘海琴 李典 何席伟 杨玉立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43-2056,共14页
为探究海绵铁-狐尾藻衍生生物炭基生态沟渠在暴雨条件下形成的农田退水的脱氮效果及N_(2)O排放情况,本研究构建6条中试规模的铁-粉绿狐尾藻衍生生物炭基生态沟渠模拟系统,探究海绵铁分别耦合粉末状和颗粒状生物炭基生态沟渠对不同碳氮... 为探究海绵铁-狐尾藻衍生生物炭基生态沟渠在暴雨条件下形成的农田退水的脱氮效果及N_(2)O排放情况,本研究构建6条中试规模的铁-粉绿狐尾藻衍生生物炭基生态沟渠模拟系统,探究海绵铁分别耦合粉末状和颗粒状生物炭基生态沟渠对不同碳氮比的农田退水的脱氮效果及N_(2)O汇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添加铁-生物炭生态沟渠(CK)相比,海绵铁-生物炭的加入能够提高总氮(TN)去除率,其中粉末炭能够显著增强系统的N_(2)O-N汇,将沟渠由大气的N_(2)O排放源转变为净吸收汇。当化学需氧量(COD)/TN=30/5时,海绵铁-粉末生物炭基生态沟渠TN去除率高达40.06%,N_(2)O-N吸收速率为2.59μg·m^(-2)·h^(-1),显著高于无添加和添加海绵铁-颗粒生物炭的生态沟渠。生态沟渠中NO_(3)^(-)-N去除率是TN去除率的主要贡献者,N_(2)O排放通量与溶解性有机碳浓度、COD和总有机碳的去除率呈显著负相关。狐尾藻和鸢尾两种水生植物吸收的TN进一步解释了铁-粉末生物炭基生态沟渠同步增强反硝化和N_(2)O汇的生物驱动机制。研究表明,铁-狐尾藻衍生粉末态生物炭基生态沟渠处理暴雨条件形成的农田退水效果较好,且其与植物共同作用能够形成N_(2)O净吸收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铁 生物炭 生态沟渠 反硝化 净N_(2)O汇 狐尾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聚体粒径分布对土壤导热率的影响
4
作者 章建伟 颜栋 +6 位作者 汪凯华 吴华山 徐聪 许仙菊 王学军 张永春 汪吉东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1-918,共8页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利用热脉冲技术测定大(0.25~2 mm)、中(0.053~0.25 mm)、小(<0.053 mm)团聚体6种配比(100-0-0、0-100-0、0-0-100、50-25-25、25-50-25、25-25-50)的土壤导热率,研究不同团聚体粒径分布下土壤导热率的变化特征。结...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利用热脉冲技术测定大(0.25~2 mm)、中(0.053~0.25 mm)、小(<0.053 mm)团聚体6种配比(100-0-0、0-100-0、0-0-100、50-25-25、25-50-25、25-25-50)的土壤导热率,研究不同团聚体粒径分布下土壤导热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含大、中团聚体比例高的土壤干土导热率显著高于含小团聚体比例高的土壤,50-25-25或25-50-25团聚体配比的非饱和土壤导热率和导热率变化值最低;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含中团聚体比例增加而增加。回归分析显示,干土导热率与小团聚体比例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土壤导热率变化值与大、中团聚体比例存在一元二次关系、与有机质含量呈线性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土 团聚体 导热率 含水率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下潮土团聚体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5
作者 朱翰绅 徐聪 +7 位作者 杨紫琦 李韦婕 纪程 艾玉春 孙丽 李冠霖 汪吉东 张永春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0-1009,共10页
为研究团聚体尺度下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以黄淮海平原潮土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粒径团聚体开展培养试验,探究团聚体的N_(2)O、CH_(4)和CO_(2)排放规律及其与土壤理化、生物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团聚体(≥2 mm)和小团... 为研究团聚体尺度下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以黄淮海平原潮土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粒径团聚体开展培养试验,探究团聚体的N_(2)O、CH_(4)和CO_(2)排放规律及其与土壤理化、生物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团聚体(≥2 mm)和小团聚体(0.25~<2 mm)的CO_(2)和N_(2)O排放通量显著高于其他粒径团聚体,其中N_(2)O对全土总排放的贡献率达71.78%。大团聚体和小团聚体的总氮、NO_(3)^(-)-N和NH_(4)^(+)-N含量分别是微团聚体(0.053~<0.25 mm)和粉-黏颗粒(<0.053 mm)的1.16~1.50倍,且其总有机碳及可利用碳(易氧化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高于微团聚体和粉-黏颗粒。小团聚体中驱动反硝化过程的nirK基因丰度显著高于微团聚体和粉-黏颗粒。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团聚体平均颗粒直径、CO_(2)排放、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和nirK基因丰度是影响团聚体N_(2)O排放的关键因素。粉-黏颗粒CH_(4)累积排放量为正值(27.39μg·kg^(-1)),其余粒径团聚体CH_(4)累积排放量为负值(-34.63~-12.45μg·kg^(-1)),表明粉-黏颗粒为CH_(4)的排放源,而其他粒径团聚体为CH_(4)的汇。综上,在改良土壤团粒结构的同时,提升大团聚体和小团聚体中反硝化作用的完成度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聚体 潮土 氧化亚氮 二氧化碳 甲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配施优化根系构型阻控氮流失
6
作者 徐烨红 巴雯雯 +2 位作者 陆超 罗佳 马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64-1976,共13页
有机无机配施是优化养分管理、阻控氮素流失的有效途径,目前大多数研究聚焦菜地氮素流失与蔬菜地上部生长的关系,而关于地下部根系形态对有机无机配施的响应及其影响菜地氮流失的机制尚不清楚。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选择不同用量氮肥与具... 有机无机配施是优化养分管理、阻控氮素流失的有效途径,目前大多数研究聚焦菜地氮素流失与蔬菜地上部生长的关系,而关于地下部根系形态对有机无机配施的响应及其影响菜地氮流失的机制尚不清楚。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选择不同用量氮肥与具有不同矿化能力的菇渣有机肥(SM)和羊粪有机肥(MC),以及旨在促进高纤维素有机肥矿化的纤维素酶(E)配合施用,在自然降雨条件下研究其对露地蔬菜产量、根系形态和径流氮流失的影响。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常规用量氮肥(N450)、常规用量氮肥配施有机肥(N450+SM、N450+MC)、氮肥减量30%(N315)、氮肥减量30%配施有机肥(N315+SM、N315+SM+E)。结果表明,与N450处理相比,N315处理并未显著影响甘蓝产量,而有机无机配施处理显著提高甘蓝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增幅分别为14.2%~39.1%和26.8%~64.5%。与N450处理相比,N315、N315+SM和N315+SM+E处理显著降低径流可溶性总氮和硝态氮流失量,降幅分别为26.9%~44.3%和32.4%~47.5%;N315+SM和N315+SM+E处理的径流铵态氮流失量显著降低11.7%~13.6%。N315处理较N450处理甘蓝根尖数降低11.0%;而N315+SM和N315+SM+E处理甘蓝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根尖数和细根总量均显著高于N315处理,增幅分别为24.5%~33.2%、16.0%~24.5%、26.0%~33.7%和26.5%~34.1%,且其总根长、根尖数、细根总量和细根占比均优于N450+SM和N450+MC处理。甘蓝氮素吸收量与其总根体积、总根表面积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径流可溶性总氮和硝态氮流失量与甘蓝的总根长、细根总量和细根占比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根系构型的优化对于径流氮素的削减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氮肥减量30%与菇渣有机肥、纤维素酶联合施用,优化蔬菜根系形态并增加蔬菜氮素吸收量,是实现露地蔬菜增产与径流氮减排协同的推荐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菜地 氮肥用量 有机肥种类 根系构型 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Mn(Ⅱ)对吸附于δ-MnO_(2)表面的Cd迁移转化行为的影响
7
作者 杜晓菲 樊广萍 +6 位作者 黄琴 张雨婷 童非 张明超 邱一格 陈金林 高岩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3-693,共11页
为探究外源Mn(Ⅱ)对吸附于水钠锰矿(δ-MnO_(2))表面的Cd(Ⅱ)迁移转化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土壤矿物培养试验,研究了厌氧-好氧条件下,添加不同浓度(2.5 mmol·L^(-1)和10 mmol·L^(-1))Mn(Ⅱ)以及不同的添加频率(一次性添加、... 为探究外源Mn(Ⅱ)对吸附于水钠锰矿(δ-MnO_(2))表面的Cd(Ⅱ)迁移转化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土壤矿物培养试验,研究了厌氧-好氧条件下,添加不同浓度(2.5 mmol·L^(-1)和10 mmol·L^(-1))Mn(Ⅱ)以及不同的添加频率(一次性添加、分次添加)对δ-MnO_(2)吸附固定Cd(Ⅱ)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Mn(Ⅱ)导致δ-MnO_(2)表面的Cd(Ⅱ)发生显著解吸,解吸率为20.5%~40.8%,高浓度Mn(Ⅱ)处理中Cd(Ⅱ)解吸率比低浓度处理高5.3~10.6个百分点,分次添加Mn(Ⅱ)处理中Cd(Ⅱ)解吸率比一次性添加处理高0.3~4.1个百分点。在厌氧阶段,Mn(Ⅱ)通过与Cd(Ⅱ)竞争吸附位点,使吸附于δ-MnO_(2)表面的Cd(Ⅱ)的稳定性降低并释放到溶液中。XRD、FTIR和XPS结果表明,Mn(Ⅱ)与δ-MnO_(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并在活性氧(ROS)的催化作用下生成β-MnOOH,同时降低了体系pH值。进入有氧阶段后,固相中Mn(Ⅲ)比例增加,β-MnOOH特征峰增强,氧气催化氧化Mn(Ⅱ)生成了更多的β-MnOOH,β-MnOOH对Cd(Ⅱ)的吸附能力较弱,有氧阶段Cd(Ⅱ)解吸率较厌氧阶段略有升高。电子顺磁的结果表明,分次添加Mn(Ⅱ)处理通过促进厌氧阶段超氧自由基(O_(2)·^(-))的产生和延缓好氧阶段O_(2)·^(-)的衰减增加了Mn(Ⅲ)的产生,降低了Cd(Ⅱ)在固相上的稳定性,进一步导致Cd(Ⅱ)的解吸。本研究发现外源Mn(Ⅱ)导致δ-MnO_(2)表面Cd(Ⅱ)的解吸,阐明了Mn(Ⅱ)与δ-MnO_(2)共存时Cd(Ⅱ)的固定与迁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矿物 δ-MnO_(2) Mn(Ⅱ) 吸附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物料在果园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及其环境效应: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5
8
作者 马啸驰 韩烽 +3 位作者 白亚涛 吴双 吴景贵 马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40-1255,共16页
外源有机物料添加已成为改善果园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和果实品质的重要途径。有机物料来源广泛且成分复杂,类型、用量及施用方式的改变显著影响其在果园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效果及伴随的环境效应特征。本文系统总结了有机物料的来源与... 外源有机物料添加已成为改善果园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和果实品质的重要途径。有机物料来源广泛且成分复杂,类型、用量及施用方式的改变显著影响其在果园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效果及伴随的环境效应特征。本文系统总结了有机物料的来源与性质及其对果树生长发育、土壤物理结构、土壤养分循环及生物学性状的影响,重点关注了有机物料添加下果园温室气体排放、重金属及新型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抗生素及微塑料)积累与转化特征。有机物料施用对果园生态系统产生的主要影响为:1)有机物料的合理施用能有效改善土壤物理结构、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增强土壤保肥供肥能力,为果树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提高产量和果实品质;2)有机物料类型、用量及施用方式显著影响果园土壤碳氮底物浓度、相关酶及微生物活性,进而改变土壤养分元素循环及N_(2)O排放特征;3)有机物料自身成分与结构组成、土壤性质及功能微生物共同影响果园土壤重金属与新型污染物的积累、迁移与转化。有机物料施用产生的环境效应存在不确定性,其关联的果园土壤复合污染物的形成及影响机制复杂,值得深入关注,同时果园有机物料添加与环境效应变化过程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最后展望了未来果园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料添加与环境效应关系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 果园生态系统 环境效应 土壤养分循环 微生物 温室气体 重金属 新型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连作障碍发生的土壤养分因素探讨 被引量:4
9
作者 许仙菊 姜晓蕊 +4 位作者 陈丹艳 张永春 汪吉东 冯冰 钟月华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2-107,共6页
连作障碍是甘薯种植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阐明甘薯连作障碍发生的原因,分别采集了5、10和15年连作甘薯及其对照土壤,分析了土壤pH、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全量和有效态氮、磷、钾含量、有效态中微量元素含量,并计算了土壤氮、磷、钾... 连作障碍是甘薯种植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阐明甘薯连作障碍发生的原因,分别采集了5、10和15年连作甘薯及其对照土壤,分析了土壤pH、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全量和有效态氮、磷、钾含量、有效态中微量元素含量,并计算了土壤氮、磷、钾之间的比值。结果表明:相比于各自对照,5年甘薯连作显著提高了土壤pH,但是10和15年连作显著降低了土壤pH;5年连作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较小,但是10和15年连作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其中15年连作达显著水平;5年连作对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影响较小,但是10和15年连作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5、10和15年连作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不同连作年限对土壤全钾、速效钾和中微量元素(钙、镁、硫、铁、锰、铜、锌、硅)含量的影响没有明显规律;甘薯多年连作后,土壤氮/磷降低,氮/钾和磷/钾升高,导致土壤氮、磷、钾失衡,氮磷过多可能引起钾的相对缺乏,也会破坏土壤微生态体系,引起病虫害发生。甘薯是一种耐贫瘠且喜钾植物,基于上述结果,甘薯连作一般不会造成土壤肥力的降低,土壤酸化和氮磷钾养分失衡可能是造成甘薯连作障碍发生的两个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年限 甘薯 土壤养分 障碍因素 土壤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量施氮、秸秆还田和蚯蚓接种对黄河故道区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朱翰绅 徐聪 +5 位作者 吴迪 刘昊贶 李冠霖 纪程 汪吉东 张永春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78-284,共7页
优化氮肥施用方式、提升土壤有机碳(SOC)水平是黄河故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持续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方法,探究减量施氮、秸秆还田和蚯蚓接种对江苏省黄河故道区沙质潮土团聚体构成及其SOC含量及活度等指标的影响。试验共设农民... 优化氮肥施用方式、提升土壤有机碳(SOC)水平是黄河故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持续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方法,探究减量施氮、秸秆还田和蚯蚓接种对江苏省黄河故道区沙质潮土团聚体构成及其SOC含量及活度等指标的影响。试验共设农民习惯施氮[FN:690 kg/(hm^(2)·年)]、减量施氮[RN:540 kg/(hm^(2)·年)]、减量施氮+秸秆还田(RS)、减量施氮+秸秆还田+接种蚯蚓(SE)4个处理。结果表明,与FN处理相比,RN处理下SOC含量有增加趋势,且其增加部分主要来源于小团聚体(>0.250~2.000 mm)比例及其所结合的SOC含量的提升。RS处理相对RN处理,全土SOC含量提高8.58%,且大团聚体SOC含量显著增加27.7%,但两者团聚体构成无显著差异。在RS处理基础上接种蚯蚓(SE)后,>0.250~2.000 mm小团聚体比例及其SOC贡献量分别显著下降33.3%和44.1%,导致全土SOC含量降低16.1%,这可能与秸秆还田下,0.250~2.000 mm小团聚体中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贡献量高于其他粒径团聚体,在蚯蚓活动影响下可能更易于被利用分解有关,各处理下的作物产量并无显著差异。综上,在该地区通过接种蚯蚓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SOC水平的可行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土壤小团聚体是影响黄河故道区沙质潮土SOC固持的关键因素;相比常规施氮,减量施氮配合秸秆还田是提升土壤肥力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量施氮 秸秆还田 蚯蚓接种 土壤有机碳 土壤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氮肥有机替代下设施菜地可溶性碳氮淋溶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烨红 巴雯雯 +3 位作者 陆超 郭德杰 罗佳 马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81-2295,共15页
【目的】土壤可溶性碳氮淋溶是设施菜地碳氮损失的主要形态。研究不同有机物料替代部分化肥降低土壤可溶性碳氮淋溶的效应及其关键影响因子,为设施菜地氮肥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淋溶试验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六合基地的典... 【目的】土壤可溶性碳氮淋溶是设施菜地碳氮损失的主要形态。研究不同有机物料替代部分化肥降低土壤可溶性碳氮淋溶的效应及其关键影响因子,为设施菜地氮肥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淋溶试验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六合基地的典型设施菜地开展,共设置5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秸秆有机肥替代30%氮肥(STR)、鸡粪有机肥替代30%氮肥(CHI)和菇渣有机肥替代30%氮肥(MUS)。分析了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硝态氮(NO3-)、铵态氮(NH4+)的淋失动态;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可溶性有机质(DOM)的光谱结构特征与荧光参数,解析了其与可溶性碳氮淋溶损失的偶联关系。【结果】蔬菜全生育期不同处理可溶性总氮(TDN)淋溶总量为12.63~69.15 kg/hm^(2),其中NO3-和DON的占比分别为90.0%~92.7%和7.21%~9.72%。与CF处理相比,3个有机替代处理的NO3-淋溶总量显著降低了30.2%~53.4%,以MUS处理的降幅最大,DON淋溶总量也显著降低,以MUS处理的降幅最大,为49.1%。DOC和DON的变化趋势相反,与CF处理相比,有机替代处理的DOC淋溶总量呈现增加趋势,并在CHI处理中达到显著水平(C 6.97 kg/hm^(2))。DOC和DON淋溶量均与微生物来源的芳香性高、腐殖化程度高的C1组分,以及通常存在于高养分环境中的胡敏酸类C3组分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分子量较小的类富里酸类物质C4组分呈显著负相关;与植物残体导致的类腐殖质C2组分无显著相关性。DOC、DON、TDN和NO3-淋溶量均与DOM的荧光指数(FI)、自生源指数(BIX)、新鲜度指数(β/α)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有机肥替代30%化学氮肥条件下,鸡粪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了淋溶液中DOM难分解C1组分的占比,从而促进了DOC的淋溶;菇渣和鸡粪有机肥处理显著减少了淋溶液中C3组分的占比,因而较秸秆有机肥更有利于削减DON的淋溶。上述3种有机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处理均降低了化肥氮输入,同时减少了淋溶液DOM中难分解的胡敏酸类C3组分,从而实现对可溶性无机氮和有机氮淋溶的协同阻控。综合考虑不增加可溶性有机碳淋失和减少可溶性氮淋溶两方面因素,推荐采用菇渣有机肥替代30%化学氮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替代 可溶性碳淋溶 可溶性氮淋溶 平行因子分析 三维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对甘薯源库关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石琨 袁洁 +7 位作者 叶佳敏 于倩倩 黄卉 汪吉东 朱国鹏 徐聪 张辉 张永春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3-152,共10页
丛枝菌根真菌(AMF)能与作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甘薯(Ipomoea batatas L.)是一种适应性强、高产、多用途的粮食作物,对AMF的依赖性较强。为探究接种AMF对甘薯全生育期源库关系、养分吸收和收获期产量的影响,以徐薯28和与之能建立良好共生... 丛枝菌根真菌(AMF)能与作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甘薯(Ipomoea batatas L.)是一种适应性强、高产、多用途的粮食作物,对AMF的依赖性较强。为探究接种AMF对甘薯全生育期源库关系、养分吸收和收获期产量的影响,以徐薯28和与之能建立良好共生关系的幼套近明球囊霉为试验材料,设接菌和不接菌两个处理,将大田与盆栽试验相结合,利用盆栽试验分析接种AMF对甘薯全生育期的茎叶生长状况、块根膨大、植株生物量和根际效应的影响,利用大田试验验证AMF对甘薯收获期块根产量和商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F降低了分枝结薯期、旺长期和薯块膨大期的茎叶鲜重;显著提高了分枝结薯期、旺长期和薯块膨大期的根冠比;显著提高了分枝结薯期和薯块膨大期缓效钾的根际效应,显著提高了分枝结薯期和旺长期块根氮、磷、钾的积累量;显著增加了全生育期块根鲜重。相比不接菌根,收获期的单株产量在盆栽试验中增加了32.58%,大田试验中增加了23.05%。因此,接种AMF能促进根际土壤中的钾活化,促进养分吸收的同时,抑制养分和干物质向地上部分配,协调了源库发展,促进了块根形成与膨大,并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丛枝菌根真菌 源库关系 根际效应 养分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理增施有机肥减施化肥对新沂水蜜桃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岳慧 高伯行 +2 位作者 王光飞 马艳 颜士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4期133-138,共6页
为筛选出适宜新沂地区水蜜桃的最佳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研究商品有机肥45 t/hm^(2)施用量下分别减施10%、20%、30%和40%化肥的应用效果,并对水蜜桃的产量和品质进行测定,分析有机肥替代的经济效益和肥料农学效率。结果表明,增施有机肥... 为筛选出适宜新沂地区水蜜桃的最佳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研究商品有机肥45 t/hm^(2)施用量下分别减施10%、20%、30%和40%化肥的应用效果,并对水蜜桃的产量和品质进行测定,分析有机肥替代的经济效益和肥料农学效率。结果表明,增施有机肥并减施10%和20%化肥虽然成本较增施有机肥并减施30%和40%高,但产量增加较多,经济效益有所增加,总体经济效益和肥料农学效率提高。有机肥替代化肥均可改善果实品质,可潜在提高经济效益。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均增加了肥料农学效率,增施有机肥并减施10%和20%化肥对肥料利用效率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水蜜桃 有机肥 替代化肥 经济效益 肥料农学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肥力下苏北水蜜桃最佳有机肥用量研究
14
作者 高伯行 李楠 +3 位作者 王光飞 马艳 颜士敏 仇美华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5-82,共8页
本研究以国家地理标志性农产品苏北新沂水蜜桃为供试材料,选取当地低肥力和中等肥力土壤果园的代表性地块,以常规施肥为对照,研究在化肥减量25%的基础上增施不同用量有机肥(30、45、60、75 t/hm^(2))对新沂水蜜桃产量、品质、经济效益... 本研究以国家地理标志性农产品苏北新沂水蜜桃为供试材料,选取当地低肥力和中等肥力土壤果园的代表性地块,以常规施肥为对照,研究在化肥减量25%的基础上增施不同用量有机肥(30、45、60、75 t/hm^(2))对新沂水蜜桃产量、品质、经济效益、土壤理化性质及肥料利用效率等的影响,以期为新沂水蜜桃果园的有机肥施用提供技术指导。结果表明,在两种基础肥力不同的土壤上,增施有机肥较常规施肥水蜜桃均表现出增产提质的趋势。综合成本核算后,与常规施肥相比,在中等肥力土壤上,增施60 t/hm^(2)有机肥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增加8100元/hm^(2));而在低肥力土壤上,增施有机肥较常规施肥经济效益降低,这种相对亏损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递减。推测增施超过60 t/hm^(2)的有机肥或连续多年施有机肥有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无论是何种基础肥力土壤,当年增施有机肥在提高水蜜桃产量与品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方面均表现出潜力,推测这种改善效益可能通过连续多年施用有机肥来显著体现。这两个推测均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有机肥 苏北水蜜桃 产量和品质 土壤性状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氮部分替代无机氮对高砂土西瓜产量·品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15
作者 黑若楠 姚怡 +3 位作者 徐烨红 缪辰 罗佳 马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3期151-154,242,共5页
以西瓜品种“美都”为试材,研究等氮施肥条件下单施化肥(SNF)、有机氮替代20%无机氮(SNF+OF1)和有机氮替代30%无机氮(SNF+OF2)对土壤肥力和西瓜产量、品质以及养分吸收的影响,探索最佳有机肥氮替代比例,以期为泰州市姜堰区高砂土设施西... 以西瓜品种“美都”为试材,研究等氮施肥条件下单施化肥(SNF)、有机氮替代20%无机氮(SNF+OF1)和有机氮替代30%无机氮(SNF+OF2)对土壤肥力和西瓜产量、品质以及养分吸收的影响,探索最佳有机肥氮替代比例,以期为泰州市姜堰区高砂土设施西瓜栽培提供合理施肥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SNF处理相比,SNF+OF1和SNF+OF2处理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其中速效钾增幅均超过50%;普遍提升了西瓜单果重和商品果率,增产2.33%~11.82%,增幅随替代比例增加而增大;改善了果实营养品质,显著提升西瓜可溶性糖含量11%左右,降低硝酸盐含量高达20%。主成分分析显示SNF+OF2处理综合得分最高。综上,SNF+OF2处理较适合高砂土西瓜种植,与SNF处理相比,SNF+OF2处理增产11.82%,西瓜氮磷钾含量和可溶性糖分别增加4.46%、6.01%、8.55%和10.86%,硝酸盐降低21.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氮替代 菇渣有机肥 西瓜 高砂土 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秸秆综合利用途径现状及发展策略 被引量:10
16
作者 郭德杰 罗佳 马艳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8-252,共5页
为保障江苏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再上新台阶,促进江苏省秸秆综合利用新发展,通过现场调研、走访座谈、文献查阅等调研方式,调研苏南苏州市太仓市、苏中扬州市高邮市、苏北连云港市赣榆区、南京市高淳区秋亚家庭农场等秸秆综合利用主体,南... 为保障江苏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再上新台阶,促进江苏省秸秆综合利用新发展,通过现场调研、走访座谈、文献查阅等调研方式,调研苏南苏州市太仓市、苏中扬州市高邮市、苏北连云港市赣榆区、南京市高淳区秋亚家庭农场等秸秆综合利用主体,南京骏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江苏省东海县农业农村局农机科、江苏常州汉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秸秆收储运服务组织、秸秆农机具管理部门和生产企业等。结果表明,江苏省秸秆综合利用率已不低,但总体收益和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秸秆还田离田机械保有量各地区间不平衡,秸秆还田深度不一;秸秆还田后对土壤、作物和环境等多元效应的基础研究薄弱;蔬菜秸秆综合利用也是秸秆综合利用的一部分,须引起重视;秸秆综合利用相关政策及管理体制机制滞后于现行发展,须改善。建议制定新政策,鼓励和刺激秸秆终端高值化产品创新与研发,提高秸秆离田利用率和产业化水平;政府扶持,推进秸秆收储运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单位面积内秸秆还田离田机械配备量;加强基础研发,统筹提高秸秆还田多元效应,减少秸秆还田可能带来的农田面源污染等问题;完善政策,制定蔬菜秸秆综合利用管理机制,促进秸秆综合利用全面发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综合利用 发展策略 秸秆还田 收储运农机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设施蔬菜土壤理化及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7
作者 曾子凡 马艳 +1 位作者 罗佳 郭德杰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15,共7页
随着设施农业的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种植逐渐成为我国蔬菜种植业的主力,设施蔬菜土壤成为典型农业土壤之一,其环境质量至关重要,受到广泛关注。由于设施环境的特殊性以及设施栽培中不合理的施肥手段,长期连作下极易使土壤质量严重下降。... 随着设施农业的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种植逐渐成为我国蔬菜种植业的主力,设施蔬菜土壤成为典型农业土壤之一,其环境质量至关重要,受到广泛关注。由于设施环境的特殊性以及设施栽培中不合理的施肥手段,长期连作下极易使土壤质量严重下降。本文阐述了长期施用化肥对设施蔬菜土壤理化及生物学性状的影响,并与短期研究结果对比表明,长期单施化肥造成设施蔬菜土壤理化性状劣化、土壤微生物群落改变及酶活降低,为设施蔬菜土壤带来的负面效应均不利于作物生长,从而进一步综述了有机肥替代施用对土壤理化及生物学性状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有机肥替代施用优化了设施土壤理化性质并显著提高了微生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有益微生物占比和土壤酶活性,增强了土壤微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目前相关结果在研究时限和内容上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长期有机肥替代施用对于设施蔬菜土壤的综合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探究,以期为设施蔬菜合理施肥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蔬菜 土壤 有机肥替代 长期施肥 土壤理化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来源有机物料对菜用蚕豆生长和品质及根际土壤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任改弟 张苗 +2 位作者 张文越 郭德杰 马艳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40-749,共10页
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来源有机物料(鸡粪、牛粪、菇渣)对菜用蚕豆生长和品质、根际土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①3种有机物料对蚕豆分枝数、荚干重、籽粒干重、大粒重、大粒蚕豆占比、籽粒淀粉含量均有积极作用,其中牛粪和... 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来源有机物料(鸡粪、牛粪、菇渣)对菜用蚕豆生长和品质、根际土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①3种有机物料对蚕豆分枝数、荚干重、籽粒干重、大粒重、大粒蚕豆占比、籽粒淀粉含量均有积极作用,其中牛粪和菇渣能显著(P<0.05)提高大粒蚕豆占比,鸡粪能显著(P<0.05)提高二粒荚和三粒荚的占比,并且对籽粒淀粉含量的提升效果最为明显(比对照增加69.1%);②3种有机物料增加了根际土中细菌、真菌数量,显著(P<0.05)提高了根际土中性转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活性(除牛粪使中性转化酶活性提高不显著外),其中鸡粪对细菌数量、中性转化酶活性、脲酶活性的提高程度均最大;③鸡粪能显著(P<0.05)增加根际土有机碳、全氮、NH_(4)^(+)-N含量,牛粪、鸡粪能显著(P<0.05)提高土壤pH。大粒蚕豆占比与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蚕豆淀粉含量与细菌数量、中性转化酶活性、有机碳、全氮、NH_(4)^(+)-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有机物料的施用可能为细菌生长提供了更多的碳源和能源,导致细菌数量增加。细菌是酶的重要产生者,细菌数量的增加可能提高了碳氮循环相关酶(中性转化酶、脲酶)的产生量和活性,从而使更多的有机氮转变为无机氮(NH_(4)^(+)-N),提高了土壤养分(NH_(4)^(+)-N、全氮)水平,进而提高了蚕豆营养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 蚕豆 作物生长和品质 土壤生物学性状 土壤化学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有机肥配施改善花生–甘薯轮作土壤钾平衡和供钾能力的机理 被引量:3
19
作者 袁洁 叶佳敏 +6 位作者 汪吉东 李娟 张立成 章明清 徐聪 王磊 张永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071-2082,共12页
【目的】通过分析土壤钾素表观平衡、钾含量和库容、钾素吸附位点及钾素释放过程,全面探讨长期施用化肥和化肥配施有机肥对赤红壤旱地花生–甘薯轮作体系土壤供钾能力的影响。【方法】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的花生–甘薯轮作长期施肥定位试... 【目的】通过分析土壤钾素表观平衡、钾含量和库容、钾素吸附位点及钾素释放过程,全面探讨长期施用化肥和化肥配施有机肥对赤红壤旱地花生–甘薯轮作体系土壤供钾能力的影响。【方法】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的花生–甘薯轮作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始于2007年,设置5个处理:不施肥(CK)、化肥对照(NPK)、化肥配施商品有机肥(NPK+CM)、化肥配施猪粪(NPK+PM)、化肥配施秸秆(NPK+RS)。2022年(定位试验第15年)甘薯收获后,调查甘薯生物量和产量,采集植株样品分析植株钾含量;采集0—20 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全钾含量及各形态钾含量,采用连续浸提法分析土壤黏土矿物吸附点位钾含量,采用有机酸和四苯硼钠模拟试验分析钾素释放过程。【结果】花生–甘薯轮作体系长期施肥试验中,4个施肥处理土壤钾素表观平衡均为盈余。NPK+PM和NPK+RS处理的土壤非交换性钾、交换性钾、水溶性钾含量提升效果最佳,非交换性钾含量较CK分别提高260和188 mg/kg,交换性钾含量分别提高72.3和75.0 mg/kg,水溶性钾含量分别提高45.0和71.7 mg/kg。与CK相比,NPK和NPK+CM对黏土矿物层间(i位点)、楔形边缘(e位点)和矿物表面(p位点)这3个位点的钾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而NPK+PM和NPK+RS处理p位点钾含量分别提高了25和36 mg/kg,e位点钾含量分别提高58和66 mg/kg;NPK+PM处理的i位点钾含量提高了132 mg/kg;NPK和NPK+CM处理对p位点、i位点和e位点钾的占比没有显著影响,NPK+PM处理显著提高e位点钾的占比,NPK+RS处理显著提高p位点和e位点钾的占比,显著降低i位点钾的占比。无论是以有机酸还是以四苯硼钠为浸提剂,NPK以及NPK+CM处理钾的释放速率和释放量与CK均无显著差异。以有机酸为浸提剂,NPK+PM处理快速释放期释放量、总钾释放量及释放速率均最高,且显著高于N P K+RS处理。以四苯硼钠为浸提剂,NPK+PM与NPK+RS处理快速释放期释放量、总钾释放量及释放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化肥配施猪粪或秸秆能提高土壤非交换性钾、交换性钾和水溶性钾含量。单施化肥不会改变黏土矿物吸附位点钾所占的比例,化肥配施猪粪处理主要增加了吸附于黏土矿物层间(i位点)的钾,化肥配施秸秆处理增加的钾主要分布在楔形边缘(e位点)和矿物表面(p位点)。长期单施化肥不能提高土壤钾的生物有效性,缺钾条件下化肥配施猪粪土壤钾的生物有效性最高,钾充足条件下化肥配施猪粪与配施秸秆的土壤钾的生物有效性没有明显差异,但均高于化肥单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红壤 长期施肥试验 有机肥 钾吸附位点 钾释放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中药渣组合好氧堆肥产物对土壤碳矿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宋修超 黑若楠 +3 位作者 姚怡 郭德杰 罗佳 马艳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5-52,共8页
为研究不同配方中药渣废弃物好氧堆肥产品品质差异及其对土壤碳素矿化的影响,设置了好氧堆肥和有机肥还田两个试验。通过工厂化条垛式好氧堆肥试验,研究了中药渣废弃物3种组合,在相同碳氮比、不同木质纤维素含量下对好氧堆肥产品品质的... 为研究不同配方中药渣废弃物好氧堆肥产品品质差异及其对土壤碳素矿化的影响,设置了好氧堆肥和有机肥还田两个试验。通过工厂化条垛式好氧堆肥试验,研究了中药渣废弃物3种组合,在相同碳氮比、不同木质纤维素含量下对好氧堆肥产品品质的影响;采用土壤呼吸瓶进行室内恒温恒湿培养模拟土壤施肥效应,研究了3种有机肥施用对不同肥力土壤有机碳分解动态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中药渣物料的初始木质纤维素含量显著影响堆肥产品的碳氮养分转化和腐殖质组分。与初始低木质纤维素含量处理(T1)相比,高木质纤维素含量处理(T3)堆肥有机碳降解难,堆肥产品中全碳含量提高5.7%,全氮含量降低18.4%,但有利于腐殖质形成,尤其是显著增加胡敏酸组分20.9%。3种中药渣堆肥产品等碳量输入对不同肥力土壤的碳素矿化效果差异显著,高肥力土壤CO_(2)-C的释放速率和累积释放量均高于低肥力土壤,但有机碳的累积矿化率却低于低肥力土壤,并且高肥力土壤中添加T1堆肥产品累积矿化率显著高于添加T3堆肥产品。两个肥力土壤中有机肥中胡敏酸组分与土壤碳素矿化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为提高有机肥的土壤固碳效应,可适当提高有机肥中胡敏酸组分,但不同肥力土壤应采用不同的养分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渣组合 好氧堆肥 碳矿化 不同肥力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