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脊柱侧弯的诊治要点
1
作者 曹隽 李海艟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1-306,共6页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患者可以出现牛奶咖啡斑,丛状神经纤维瘤,骨骼系统畸形等,其中脊柱侧弯是最常见的骨骼合并畸形。儿童NF1脊柱侧弯常伴随脊柱骨骼营养不良性改变,此类脊柱侧弯发病早...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患者可以出现牛奶咖啡斑,丛状神经纤维瘤,骨骼系统畸形等,其中脊柱侧弯是最常见的骨骼合并畸形。儿童NF1脊柱侧弯常伴随脊柱骨骼营养不良性改变,此类脊柱侧弯发病早,进展快,在造成患者外观畸形的同时,还影响脊柱的正常生长发育,应早期进行干预。可根据脊柱侧弯的部位,类型,程度,结合患者年龄和生长潜力,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在治疗脊柱侧弯的同时,需要注意合并畸形的处理及预防并发症。NF1脊柱侧弯在整体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多学科联合,力争给患者提供规范化,个体化,精细化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脊柱侧弯 诊断 外科手术 保守治疗 药物疗法 多学科诊治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脊柱畸形的遗传学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研究
2
作者 李海艟 姚子明 +7 位作者 郭若兰 张文妍 高荣轩 刘昊楠 郭东 曹隽 郝婵娟 张学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2-319,共8页
目的探究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脊柱畸形的遗传学特点,并分析生长棒技术和后路脊柱融合手术对于该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临床诊断为营养不良性... 目的探究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脊柱畸形的遗传学特点,并分析生长棒技术和后路脊柱融合手术对于该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临床诊断为营养不良性NF1脊柱畸形患儿临床资料,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analysis,MLPA)以及全基因组测序技术(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对NF1脊柱畸形患儿进行基因检测,查找基因突变位点,并对患儿的基因突变类型进行分类。测量并对比患儿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的主弯Cobb角、顶椎偏距、冠状面偏移及矢状面偏移等影像学参数变化,分析手术疗效。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临床诊断为NF1脊柱畸形患儿47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24例。共明确NF1基因突变43例,未明确4例。WES的基因诊断率为76.6%(36/47),WES联合MLPA及WGS的诊断率为91.5%(43/47)。NF1脊柱畸形患儿的突变类型包括:NF1基因无义突变16例,移码突变13例,剪接位点突变9例,缺失/重复突变3例,错义突变2例。首次手术方式包括:生长棒技术30例,后路脊柱融合手术17例;初次手术年龄7.8(4.6,9.9)岁。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患儿主弯Cobb角分别为56.0(43.0,65.0)°、17.0(8.0,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577,P<0.001);主弯矫正率为(68.6±17.5)%。随访时间为3.6(2.0,6.3)年,随访期间9例(9/47,19.1%)出现并发症。结论NF1脊柱畸形患儿的基因突变类型复杂多样,缺乏明确的基因突变热点。NF1脊柱畸形存在明显的表型异质性,即使相同NF1基因突变位点的患儿,其脊柱畸形的临床表型也可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生长棒技术和后路脊柱融合手术安全有效,对于控制儿童期NF1脊柱侧凸畸形的病情进展具有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脊柱畸形 基因检测 遗传学研究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辅助下治疗儿童习惯性髌骨脱位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文玉伟 齐克飞 +2 位作者 于嘉智 王春华 刘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157,共6页
目的分析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儿童习惯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1年7月济南市儿童医院骨科创伤外科收治的20例(22膝)习惯性髌骨脱位患儿临床资料,男8例、女12例,年龄5.8~15岁(平均8.5岁)。按照手术方式分为... 目的分析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儿童习惯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1年7月济南市儿童医院骨科创伤外科收治的20例(22膝)习惯性髌骨脱位患儿临床资料,男8例、女12例,年龄5.8~15岁(平均8.5岁)。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关节镜组(9例,10膝)和切开组(11例,12膝)。关节镜组采用关节镜辅助手术治疗,切开组采用传统切开手术。两组术式均为膝关节外侧松解、内侧紧缩及髌韧带半腱转移。比较两组患儿基本临床资料、髌股适合角、外侧髌股角和膝关节Lysholm评分之间差异。结果20例患儿(22膝)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随访24个月(18~36个月),患儿均恢复膝关节正常活动范围,无一例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切开组再脱位1例,关节镜组无一例相关并发症。关节镜组与切开组基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组与切开组手术时间[95.5(94.3,97.8)min比99.0(95.0,111.3)min]、出血量[(23.00±5.89)mL比(50.83±8.21)mL]、切口长度[(6.60±0.70)cm比(13.50±2.39)cm]、住院时间[7.0(7.0,9.0)d比9.0(7.0,10.0)d]、膝关节恢复正常活动时间[(65.50±6.43)d比(75.83.00±11.25)d]、完全负重时间[(8.70±0.95)周比(10.58±2.02)周]、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95.00(92.75,95.25)分比90.00(86.25,94.25)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髌股适合角[(-8.2±1.75)°比(-8.5±2.32)°]、外侧髌股角[(6.80±1.87)°比(7.17±1.6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治疗儿童习惯性髌骨脱位临床效果优于传统切开方式,具有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短、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且不会出现术后再脱位,是习惯性髌骨脱位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脱位 关节镜检查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双极电极松解治疗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优势及应用价值
4
作者 李海艟 李浩 +5 位作者 郭东 曹隽 姚子明 祁新禹 刘虎 张学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48-652,共5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极电极松解治疗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CMT)的优势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CMT患儿资料。根据美国儿童肌性斜颈临床实...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极电极松解治疗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CMT)的优势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CMT患儿资料。根据美国儿童肌性斜颈临床实践指南,术前对入组患儿进行严重程度分级。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儿分为关节镜下双极电极松解组及开放手术组。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以及1年进行门诊复查,并利用Cheng评分进行临床疗效判定。结果本研究共纳入CMT患儿83例,严重程度分级:8级82例、7级1例。关节镜下双极电极松解组共46例,开放手术组共37例,两组患儿性别比例、手术年龄、病史时间、术前严重程度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下双极电极松解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手术组[(62.5±17.9)min比(47.6±14.4)min,P<0.001];关节镜下双极电极松解组的切口长度[(0.5±0.0)cm比(3.5±0.7)cm]及术后住院时间[(2.3±1.1)d比(3.6±1.6)d]均短于开放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随访(1.8±1.0)年,Cheng评分等级:优秀80例,良好3例。两组术后各有2例出现皮下积液,并发症发生率及Cheng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双极电极松解治疗儿童CMT虽较传统切开手术延长了手术时间,但术中视野清晰,伤口隐蔽,手术损伤小,患儿恢复快,手术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双极电极 外科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不稳定性股骨干骨折治疗现状
5
作者 文玉伟 王强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96-800,共5页
儿童股骨干骨折是一种常见损伤,随着近年来体育活动、户外运动的增多以及城市交通的发展,其发生率也在增高。儿童股骨干骨折可以分为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稳定性骨折包括横行、短斜形和短螺旋形骨折,不稳定性骨折包括长斜形、长... 儿童股骨干骨折是一种常见损伤,随着近年来体育活动、户外运动的增多以及城市交通的发展,其发生率也在增高。儿童股骨干骨折可以分为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稳定性骨折包括横行、短斜形和短螺旋形骨折,不稳定性骨折包括长斜形、长螺旋和粉碎性骨折。对于儿童稳定性股骨干骨折,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是治疗的金标准。对于骨骼接近成熟或体重较重、肥胖的患儿,可采用锁定髓内钉、接骨板或外固定架治疗。对于不稳定性儿童股骨干骨折,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方案,可采用方法包括弹性髓内钉、锁定髓内钉、肌下接骨板和外固定架等。本文针对儿童不稳定性股骨干骨折的治疗现状、内固定方式及优缺点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外科手术 骨折固定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儿童腰骶段半椎体畸形及近端代偿侧凸自发矫正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
6
作者 曹隽 张学军 +3 位作者 白云松 高荣轩 郭东 冯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08-415,共8页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腰骶部半椎体畸形的效果,探讨术后近端代偿侧凸(PCC)自发矫正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诊治的25例腰骶部半椎体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1例...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腰骶部半椎体畸形的效果,探讨术后近端代偿侧凸(PCC)自发矫正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诊治的25例腰骶部半椎体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3.3~13.0岁(6.74±2.81岁),L4~S1半椎体10例,L5~S1半椎体13例,L6~S1半椎体2例。均行腰骶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融合术,随访至少24个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均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并对比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畸形部位侧凸Cobb角、PCC、骶骨冠状面倾斜(SSA)、近端固定椎倾斜度(PVO)、畸形部位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躯干冠状面偏移(TS)、矢状面平衡(STS)及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矢状位骨盆倾斜角(SS)。分析末次随访PCC及PCC矫正率与年龄、畸形部位侧凸、畸形侧凸矫正率、术前PCC、末次随访PVO、末次随访SSA等因素的相关性。依据末次随访PVO将患者分为近端固定椎倾斜组(≥5°)与近端固定椎水平组(<5°),比较两组间各脊柱参数的差异。结果:融合固定2~4个椎体(2.58±0.77个椎体),手术时间120~300min(167.60±42.45min),术中出血量100~1000ml(362.00±215.50ml)。术后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下肢疼痛,术后两周恢复正常。术后随访24~70个月(37.72±14.90个月)。畸形部位侧凸Cobb角由术前的28.8°±5.8°降至术后的5.8°±3.5°(P<0.01),末次随访为7.8°±3.2°(矫正率72.9%,P<0.01)。PCC由术前的25.8°±10.9°自发性矫正为末次随访时的13.1°±8.0°(P<0.01),矫正率为49.2%。TS从术前的13.5±11.7mm降至末次随访5.5±4.5mm(P<0.01),STS从术前的16.1±9.6mm降至末次随访的7.0±5.0mm(P<0.01)。所有病例术前、末次随访骨盆矢状面均保持平衡,末次随访PI、PT、SS、胸椎后凸及腰椎前凸较术前均无明显改变。末次随访PCC与术前PCC和末次随访PVO存在相关性(P<0.01,P<0.05),末次随访PCC矫正率与末次随访PVO存在相关性(P<0.01)。近端固定椎水平组14例,倾斜组11例,两组间年龄、术前畸形侧凸、融合节段、术前PCC及术前SSA均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PCC有显著性差异(9.8°vs 17.4°,P<0.05)。结论: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儿童腰骶部半椎体畸形可以获得良好的侧凸矫正并改善躯干偏移。为更好地达到近端代偿侧凸自发矫正,应在术前评估已有的近端代偿侧凸角度,术中应尽可能实现近端固定椎水平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腰骶椎半椎体 代偿弯 半椎体切除术 自发矫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儿童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白云松 张学军 +5 位作者 曹隽 冯磊 祁新禹 郭东 姚子明 李承鑫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0期1048-1052,共5页
目的分析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儿童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搜集2009年2月至2017年2月于北京儿童医院行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68例腰椎结核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范围为3~12岁,平均年龄为(7.6&... 目的分析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儿童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搜集2009年2月至2017年2月于北京儿童医院行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68例腰椎结核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范围为3~12岁,平均年龄为(7.6±2.3)岁;病程范围为3~10个月,平均病程为(5.6±1.5)个月。所有患儿随访时间达36~48个月,平均(41.2±3.4)个月。分析患儿术前及术后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Cobb角、局部后凸角、脊髓神经功能变化情况,以及植骨融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ESR值为(20.2±5.8)mm/1 h,较术前[(50.2±13.3)mm/1 h]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68,P<0.01);CRP值为8(2,10)mg/L,较术前[20(4,30)mg/L]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742,P<0.01);Cobb角为(11.6±3.7)°,较术前[(25.2±6.7)°]明显改善(t=10.334,P<0.01);腰椎后凸角为(35.6±5.4)°,较术前[(15.2±47)°]明显改善(r=23.500,P<0.01)。术前共有54例患儿(79.4%)出现脊髓神经功能改变,术后末次随访时降至8例(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24,P<0.01)。患儿术后植骨融合均达到BridwellⅠ级标准,融合率达100%,融合时间为3~11个月,平均为(6.6±2.1)个月。至末次随访时,共有4例(5.9%)发生术后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结论在使用抗结核药品有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能有效改善腰椎结核患儿腰椎后凸畸形及神经功能,植骨融合率高且术后并发症较少,临床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腰椎 儿童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评价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SDSG 5/6型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患者手术治疗后骨盆平衡情况变化 被引量:3
8
作者 郭东 姚子明 +4 位作者 张学军 李承鑫 祁新禹 白云松 孙保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94-698,共5页
目的:探讨在儿童重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伴不平衡型骨盆[即脊柱畸形研究学组(Spinal Deformity Study Group,SDSG)分型5和6型]患者中手术复位及重建腰骶前凸对骨盆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9年2月手术治疗的23例儿童重... 目的:探讨在儿童重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伴不平衡型骨盆[即脊柱畸形研究学组(Spinal Deformity Study Group,SDSG)分型5和6型]患者中手术复位及重建腰骶前凸对骨盆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9年2月手术治疗的23例儿童重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患者,男2例,女21例,年龄9.6±2.4岁。均为L5滑脱,术前均伴有骨盆后倾。SDSG分型5型21例,6型2例。均行减压复位腰骶后凸矫正内固定融合术。测量术前及术后1年随访时脊柱骨盆矢状面相关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L5倾斜角(L5 slope,L5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滑脱程度(slip percentage,SP)、SDSG发育不良腰骶角(SDSG dysplastic lumbosacral angle,SDSG-dys LSA)、Boxall′s滑脱角(Boxall′s slip angle,BSA)、Dubousset′s腰骶角(Dub-LSA)、腰骶后凸角(kyphotic Cobb angle,k-Cobb)。根据术后1年时骨盆旋转情况分为术后平衡型骨盆组和不平衡型骨盆组,对比两组患者后凸改善、滑脱复位率及近端固定椎的差异。结果:随访26±11个月(13~48个月),术后1年时PI无显著性改变(P>0.05),SS及Dub-LSA较术前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PT、L5S、LL、SP、SDSG dys-LSA及BSA较术前均有显著性减少(P<0.05);k-Cobb由术前11.6°±12.8°改善至-11.5°±16.3°(P<0.05);滑脱复位率为(85.5±16.4)%。术后1年时23例患者中有5例(22%)骨盆改善为平衡型,骨盆平衡组患者滑脱复位率显著性高于不平衡组(90.9%vs.76.2%,P<0.05),两组腰骶后凸改善及近端固定椎位置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术治疗儿童SDSG5/6型发育不良性腰骶滑脱可有效改善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部分患者可从不平衡型骨盆改善为平衡型骨盆,且骨盆平衡的改善与滑脱复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发育不良 骨盆参数 不平衡骨盆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腰骶部半椎体一期后路切除短节段固定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郭东 高荣轩 +6 位作者 姚子明 张学军 曹隽 祁新禹 白云松 孙保胜 李承鑫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7期596-602,共7页
目的评价儿童先天性腰骶部畸形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治疗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治的21例腰骶部半椎体患儿的临床资料,均行腰骶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术以及短节段固... 目的评价儿童先天性腰骶部畸形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治疗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治的21例腰骶部半椎体患儿的临床资料,均行腰骶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术以及短节段固定融合术,随访至少24个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患儿均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对比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结构性侧凸、近端代偿弯、胸椎后凸、腰椎前凸的Cobb角、躯干偏移、矢状面平衡以及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结果21例中男12例,女9例;手术年龄2.17~13.00岁,平均(6.50±3.22)岁;术后随访24~84个月,平均(48.10±17.72)个月;融合固定2~4个椎体,平均(2.67±0.91)个椎体;手术时间120~300 min,平均(168.57±46.18)min;术中出血量100~1000 mL,平均(368.04±234.58)mL;侧凸Cobb角由术前的(28.9±6.3)°降至术后的(8.5±3.0)°,末次随访时为(7.0±3.4)°,矫正率为75.8%。冠状面近端代偿弯Cobb角由术前(25.8±11.7)°自发性矫正为末次随访时(13.7±8.3)°,矫正率为46.9%。术后躯干偏移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末次随访冠状面及矢状面的矫正率分别为53.1%和56.3%,且随访过程中躯干趋于平衡和稳定。所有病例术前、术后脊柱-骨盆序列均保持平衡,术后无脊髓神经功能损伤、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儿童腰骶部半椎体畸形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可获得较好的侧凸矫正并改善躯干偏移,同时可保留一定的活动节段,有效控制畸形的加重和近端代偿弯的进展,避免腰椎长节段的固定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外科学 腰骶部 治疗结果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脊柱侧凸矫正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方案的选择及技术难点 被引量:8
10
作者 冯磊 张学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93-97,共5页
儿童脊柱侧凸类型多样,症状轻重不一。手术矫正的目的是纠正脊柱冠状面及矢状面畸形,阻止畸形进展,改善外观和功能。医源性脊髓损伤一直是脊柱相关手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应用,明显降低了脊柱手术后神经系统并... 儿童脊柱侧凸类型多样,症状轻重不一。手术矫正的目的是纠正脊柱冠状面及矢状面畸形,阻止畸形进展,改善外观和功能。医源性脊髓损伤一直是脊柱相关手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应用,明显降低了脊柱手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目前国内外公认在脊柱侧凸矫正过程中,只要涉及脊髓水平,不论成人或儿童,都需要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NM)是利用各种神经电生理技术,监测手术中处于危险状态的神经系统的功能完整情况。目前脊柱手术中主要应用以下几种方法: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SEPs)、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s)、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EMG包括自由肌电图(free electromyogram,fEMG)和刺激肌电图(triggered EMG,tEMG)。本文介绍儿童脊柱侧凸的常见类型及矫正方法,同时对术中神经监测在小儿脊柱手术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外科手术 神经电生理监测 临床方案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块自体骨原位椎间植骨融合技术在儿童半椎体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东 罗焱中 +4 位作者 侯昊 姚子明 刘昊楠 芮岩 张学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948-955,共8页
目的探讨大块自体骨原位椎间植骨融合技术在儿童半椎体切除术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骨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70例因先天性半椎体畸形接受单节段半椎体切除术的患儿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 目的探讨大块自体骨原位椎间植骨融合技术在儿童半椎体切除术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骨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70例因先天性半椎体畸形接受单节段半椎体切除术的患儿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5例,采取传统后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观察组35例,采取后路半椎体切除、前方结构重建(大块自体骨原位椎间植骨)联合后方植骨融合固定术。收集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手术及手术后随访情况。根据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相关矢状位和冠状位影像学参数,评估畸形矫正情况及治疗效果;通过随访过程中拍摄的脊柱CT片评估椎间及后方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性别、身高、年龄、体重、半椎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冠状面参数(主弯Cobb角、近段代偿弯、远端代偿弯、冠状面平衡、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及矢状面参数(节段性后凸角、胸椎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矢状面平衡、腰椎前凸角)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矢状面和冠状面参数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对比发现,末次随访时观察组主弯Cobb角和节段性后凸角的丢失较对照组明显要少,分别为(0.6±1.7)°比(2.7±2.9)°、(0.6±2.2)°比(3.2±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复查CT显示,观察组1级椎间融合率较对照组更高(68.6%比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一例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大块自体骨原位椎间植骨融合技术可通过前方骨块的支撑与重建,获得满意的椎间融合,矫正效果良好,尤其对于腰椎前凸角度的重建有优势。由于前方椎间的支撑与融合,从长期来看,更利于术后侧后凸角度的维持,可避免矫形角度的过多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半椎体切除术 大块自体骨 原位植骨融合 前方重建 椎间融合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虎 李承鑫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7期673-676,共4页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儿童颈椎后凸畸形的疗效,探讨儿童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以2014年2月至2019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例颈椎后凸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2.4~11.4岁,平均(5.0...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儿童颈椎后凸畸形的疗效,探讨儿童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以2014年2月至2019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例颈椎后凸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2.4~11.4岁,平均(5.0±3.1)岁。先天性颈椎后凸畸形4例,结核性颈椎后凸畸形1例,椎管内肿瘤手术后颈椎后凸畸形2例。测量及记录所有患者手术前、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颈椎畸形节段的后凸角。结果治疗前颈椎后凸角为(62.8±30.8)°,术后为(14.3±9.2)°,颈椎后凸矫正率为(77.1±12.2)%。末次随访时颈椎后凸角为(16.6±9.8)°。结论对于存在颈椎后凸畸形的患者,行前路或前后路联合矫形内固定融合手术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畸形 脊柱后凸/外科学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钉板固定融合治疗儿童寰枢椎不稳定及脱位的疗效分析
13
作者 刘虎 郭东 +1 位作者 张学军 姚子明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1029-1033,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后路寰枢椎螺钉钢板固定、自体植骨融合治疗儿童寰枢椎不稳定及脱位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以2019年3月至2022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骨科接受后路寰枢椎钉板固定治疗的22例寰枢椎不稳定及脱位患儿... 目的初步探讨后路寰枢椎螺钉钢板固定、自体植骨融合治疗儿童寰枢椎不稳定及脱位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以2019年3月至2022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骨科接受后路寰枢椎钉板固定治疗的22例寰枢椎不稳定及脱位患儿为研究对象。男12例,女10例;年龄(8.2±2.8)岁。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系统分级评估手术前后脊髓损伤程度及改善情况。测量寰齿前间隙(atlanto-dens interval,ADI)、斜坡枢椎角(clivus-axial angle,CAA),评估寰枢椎复位情况;记录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spinal cord,SAC),评估脊髓压迫情况;记录植骨融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5.8±14.5)个月。20例行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板固定术,2例经口松解后再行后路复位融合术;22例患儿术中无一例脊髓或椎动脉损伤。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ADI分别为(2.6±1.3)mm、(2.7±1.0)mm,CAA分别为(143.1±6.4)°、(142.7±8.5)°,SAC分别为(18.7±3.4)mm、(18.9±3.0)mm;与术前ADI[(9.0±3.2)mm]、CAA[(120.5±13.1)°]、SAC[(13.6±5.2)mm]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末次随访时,术前有神经症状的13例患儿ASIA分级均达到E级,所有患儿颈椎CT重建可见骨性融合良好,寰枢椎均达到解剖复位,无一例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结论采用后路寰枢椎钉板固定、自体髂骨松质骨植骨融合治疗儿童寰枢椎不稳定及脱位,可使寰枢椎获得解剖复位及良好固定,并可获得较理想的植骨融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脱位 先天畸形 外科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速康复外科在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围手术期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昊楠 李多依 +6 位作者 张瀚文 赵梦奇 郭东 祁新禹 白云松 李宇璇 张学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5-122,共8页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围手术期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10月~2021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后路截骨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90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纳入研究,根据...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围手术期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10月~2021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后路截骨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90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纳入研究,根据围手术期管理模式将患儿分为ERAS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ERAS组采用加速康复模式进行管理,包括入院宣教、加强营养、减少围手术期禁食水时间、优化麻醉、避免过量补液、减少引流管留置、多模式镇痛等15项措施;对照组采用传统围术期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患儿各项临床及化验指标,临床指标包括围手术期禁食水时间、术后住院日、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3d内疼痛评分、体温、进食水量;化验指标包括术后第1、3天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白蛋白(albumin,ALB)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3d内ERAS组患儿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患儿饮食恢复更快,每日进食水量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01)。术后3d内ERAS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7例次和44例次每日最高体温>38.5℃,ERAS组明显偏低(χ^(2)=7.211,P=0.007)。ERAS组和对照组围手术期禁食水时间分别为11.0±5.6h和30.1±8.1h(t=-13.028,P<0.001),术后住院日分别为6d(6,7d)和7d(6,7d)(Z=-0.206,P=0.040),ERAS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ERAS组和对照组分别有8例(17.8%)和6例(13.3%)患儿发生并发症(χ^(2)=0.338,P=0.561),两组均以轻度腹痛或腹胀最为常见。术后第1、3天两组患儿Hb和ALB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天ERAS组和对照组IL-6分别为147.7±116.1mmol/L和184.5±144mmol/L(t=-1.334,P=0.186),术后第3天IL-6分别为19.4±12.2mmol/L和33.5±26.3mmol/L(t=-3.252,P=0.002),ERAS组明显低于同时间点对照组。结论:与传统模式相比ERAS可有效提高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围手术期管理水平,促进患儿术后早期恢复,降低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 脊柱畸形 手术 应激反应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平衡型半椎体畸形的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昊楠 张学军 +5 位作者 李多依 郭东 李嘉鑫 祁新禹 白云松 曹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88-495,共8页
目的:分析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平衡型半椎体畸形的影像学特点,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20年6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52例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平衡型半椎体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5(2.9,7.3)岁,男性2... 目的:分析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平衡型半椎体畸形的影像学特点,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20年6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52例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平衡型半椎体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5(2.9,7.3)岁,男性28例,女性24例。在术前全脊柱X线片上测量患者冠状面和矢状面参数,冠状面参数包括头/尾端节段性侧凸角及代偿弯、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冠状面骶骨倾斜角(coronal sacral slope,CSS);矢状面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等。通过CT及MRI判断前方半椎体和后方附件的畸形情况,分为协调型和错配型。按照半椎体分布的数量、位置及合并脊柱/肋骨畸形情况,对畸形进行分型并总结其影像学特点。畸形分为4种类型:1型,包含2个半椎体;2型,包含3个半椎体;3型,包含≥4个半椎体;4型,平衡型半椎体同时合并多发脊柱和肋骨畸形(1~3型患者可合并轻度的椎体和肋骨畸形)。将1型畸形定义为非复杂型,2~4型畸形定义为复杂型。采用t检验和秩和检验比较各型畸形的冠状面和矢状面主要参数,采用卡方检验对合并脊柱/肋骨畸形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共计130个半椎体,平均间隔3.4个正常椎体,其中颈椎6个(4.6%),上胸椎29个(22.3%),下胸椎44个(33.8%),腰骶椎51个(39.2%)。协调型半椎体为110个(84.6%),错配型20个(15.4%)。畸形分型:1型31例,2型11例,3型4例,4型6例。患者头端和尾端节段性侧凸角分别为32.7°±8.1°和34.4°±9.0°(t=-0.905,P=0.367),头端和尾端代偿弯分别为12.8°±6.6°和9.7°±6.9°(t=2.308,P=0.023)。复杂型和非复杂型患者头/尾端节段性侧凸角及代偿弯、PT、CSS、TK、SS、LL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杂型和非复杂型TLK分别为16.2°±16.4°和6.4°±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93,P=0.047)。2~4型患者合并肋骨畸形及椎管内结构异常的比例高于1型(52.4%vs 12.9%,χ^(2)=9.506,P=0.002)。3型和4型患者椎板错配率(25.7%)高于1型和2型(11.6%)(χ^(2)=3.926,P=0.048)。结论: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平衡型半椎体畸形类型复杂,半椎体主要分布于腰骶椎和下胸椎,畸形对患者冠状面影响较小,矢状面主要影响胸腰段力线,半椎体数量越多合并畸形越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畸形 儿童 半椎体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短管状骨及扁平骨骨髓炎的治疗 被引量:1
16
作者 文玉伟 贾海亭 +2 位作者 王春华 刘涛 于嘉智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58-162,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短管状骨及扁平骨骨髓炎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济南市儿童医院)骨科创伤外科于2017年9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5例短管状骨及扁平骨骨髓炎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病变位于短管状骨12例、扁平... 目的探讨儿童短管状骨及扁平骨骨髓炎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济南市儿童医院)骨科创伤外科于2017年9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5例短管状骨及扁平骨骨髓炎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病变位于短管状骨12例、扁平骨3例;男9例,女6例;年龄1个月至9岁,平均年龄42.3个月。15例均采用负压辅助愈合系统(vacuum-assisted closure,VAC)治疗,收集患儿临床症状、体征、体温、炎症指标、影像学检查以及患肢功能等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疗效及预后。结果本组15例中10例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功能受限,6例有发热,7例血白细胞计数、血沉、CRP升高。15例经切开清创、VAC负压引流后,炎症指标均降至正常。11例短管状骨和2例扁平骨骨髓炎恢复良好;1例髌骨骨髓炎患儿术后复发,经再次手术治愈,膝关节功能正常;1例趾骨骨髓炎患儿术后存在足趾短缩。结论儿童短管状骨及扁平骨骨髓炎临床表现以局部症状为主,全身症状较少,炎症指标可无明显升高,诊断主要依靠MRI检查,VAC负压引流治疗有效,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炎 短管状骨 扁平骨 治疗结果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先天性颈椎畸形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17
作者 罗焱中 张学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1001-1007,共7页
儿童颈椎畸形发病率较低,通常为先天性发育畸形。复杂多样的病因以及散在发病的特点使得儿童先天性颈椎畸形的系统性分类、分型更加困难;在对这些患儿进行诊治时,很难完全掌握准确的畸形情况,对患儿的畸形发展预测和精准随访干预也很难... 儿童颈椎畸形发病率较低,通常为先天性发育畸形。复杂多样的病因以及散在发病的特点使得儿童先天性颈椎畸形的系统性分类、分型更加困难;在对这些患儿进行诊治时,很难完全掌握准确的畸形情况,对患儿的畸形发展预测和精准随访干预也很难进行。根据颈椎畸形的手术治疗方式,目前常以上颈椎畸形和颈椎后凸畸形进行分类。上颈椎畸形若存在显著的寰枕或寰枢关节不稳合并高位颈脊髓压迫症状,应积极行内固定融合手术,以免造成不可逆的神经损伤。颈椎后凸畸形一旦发现应密切随诊,部分后凸畸形随着颈后肌肉生长发育有自发矫正的趋势,当后凸进行性加重或产生神经压迫症状时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根据颈椎畸形的病因学分类,目前研究较深入的是各类综合征疾病,多种综合征疾病均可合并上颈椎发育异常或后凸畸形,但其致病机理和临床特点各异。因此,本文拟对儿童颈椎畸形的流行病学、常见病因分类及诊治研究进展进行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先天畸形 外科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生长棒技术治疗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分析
18
作者 梁明倩 李海艟 +5 位作者 张学军 郭东 曹隽 姚子明 白云松 祁新禹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0-325,共6页
目的探讨使用双侧传统生长棒(traditional growing rods, TGRs)技术治疗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NF1)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及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1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 目的探讨使用双侧传统生长棒(traditional growing rods, TGRs)技术治疗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NF1)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及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1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NF1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患儿临床资料。患儿均接受TGRs治疗并定期行再撑开手术, 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主弯Cobb角、第1~12胸椎高度(T1~T12 height, TTH)、第1胸椎至第1腰椎高度(T1~S1 height, TSH)、冠状面躯干偏移(trunk shift, TS)、局部后凸角(local kyphosis, LK)以及矢状面躯干偏移(sagittal vertebral axis, SVA)情况。结果共31例患儿纳入研究, 男17例、女14例, 首次手术年龄平均6.8岁。与术前比较, TGRs术后即刻主弯Cobb角[(35.1±16.6)°比(68.0±24.1)°, t=10.022, P<0.05]、TTH[(19.7±2.2)cm比(16.1±2.6)cm, t=-9.342, P<0.05)]、TSH[(32.3±3.0)cm比(27.5±3.4)cm, t=-10.465, P<0.05)]、LK[(31.4±8.4)°比(46.3±18.1)°, t=4.910, P<0.05)]、TS[(10.4±6.8)mm比(20.8±15.0)mm, t=4.057, P<0.05)]及SVA[(17.3±10.9)mm比(35.9±26.8)mm, t=3.971, P<0.05)]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2~7年, 至末次随访时, 患儿主弯Cobb角为(26.8±13.3)°、TTH为(22.1±2.8)cm、TSH为(36.1±4.0)cm, 均较术后即刻进一步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发生螺钉脱出4例, 生长棒断裂3例, 远端附加现象1例, 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6%(8/31)。结论 TGRs技术治疗小年龄NF1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 可以在保留患儿脊柱及胸廓生长能力的同时, 有效控制脊柱畸形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 传统生长棒技术 手术中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月龄以下和18月龄以上累及骨骺的急性干骺端骨髓炎患儿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贾海亭 孙李华 +3 位作者 刘涛 孙琳 于嘉智 王世富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63-767,共5页
目的骨骺和干骺端血管通道通常在15~18月龄消失。本研究以15、18月龄为界,对比分析15月龄以下和18月龄以上累及骨骺的急性干骺端骨髓炎患儿临床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7月至2022年10月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治的45... 目的骨骺和干骺端血管通道通常在15~18月龄消失。本研究以15、18月龄为界,对比分析15月龄以下和18月龄以上累及骨骺的急性干骺端骨髓炎患儿临床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7月至2022年10月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治的45例累及骨骺的急性干骺端骨髓炎患儿临床资料,12例15月龄以下患儿设为观察组,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19 d至1岁2个月;33例18月龄以上患儿设为对照组,其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1岁7个月至12岁。对比分析两组性别、发病时长、脓液培养阳性率、起病时最高体温、入院24 h内炎症指标情况、住院时间以及有无关节炎。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时最高体温分别为(38.78±0.69)℃和(39.29±0.85)℃,血白细胞中位数分别为13.59×10^(9)/L和12.98×10^(9)/L,中性粒细胞中位数分别为4.54×10^(9)/L和8.57×10^(9)/L,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中位数分别为36.45 mg/L和69.10 mg/L,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分别为(59.75±20.63)mm/h和(70.97±24.34)mm/h,发病时长分别为(7.50±3.66)d和(6.94±3.18)d,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0.0 d和32.0 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脓液培养阳性率分别为66.7%(8/12)和69.7%(2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5例合并关节炎,对照组22例合并关节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有2例出现髋关节脱位;对照组1例出现髋关节僵硬,1例出现膝关节挛缩。结论15月龄以下和18月龄以上累及骨骺的急性干骺端骨髓炎患儿临床特征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炎 骨骺 体征和症状 病理学 临床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程化沟通模式结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先天性脊柱畸形手术患儿中应用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宇璇 张瀚文 +1 位作者 魏楠 张凤云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7-272,共6页
目的探究流程化沟通模式结合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先天性脊柱畸形(congenital scoliosis,CS)患儿围术期应用效果,总结临床经验。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于我院接受手术... 目的探究流程化沟通模式结合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先天性脊柱畸形(congenital scoliosis,CS)患儿围术期应用效果,总结临床经验。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CS患儿共6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管理模式分为研究组(n=34)和对照组(n=34)。对照组采取单纯ERAS围术期管理模式,研究组采取流程化沟通模式结合ERAS理念进行围术期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日、中文版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reen for Child Anxiety Related Emotional Disorders,SCARED)得分、中文版儿童抑郁障碍量表(Depression Self-rating Scale for Children,DSRSC)得分、治疗依从性评分、ERAS措施完成项目数、并发症率以及疼痛评分的差异。结果68例中,男27例、女41例,平均年龄(8.31±3.79)岁,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分别为(32.76±5.57)h和(8.41±1.65)d,均明显早于对照组的(62.94±7.81)h和(9.56±2.6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平均住院日为(11.12±2.14)d,较对照组的(15.18±2.48)d明显更短(t=7.221,P<0.001);两组患者入院时SCARED评分[研究组(20.65±2.01)分比对照组(20.18±2.17)分,t=0.928,P=0.357]和DSRSC评分[研究组(12.59±2.12)分比对照组(12.68±2.07)分,t=0.174,P=0.8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出院时SCARED和DSRSC评分为(12.35±2.10)分和(9.88±1.7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59±1.79)分和(11.09±1.8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依从性评分[研究组(13.76±1.44)分比对照组(9.32±1.84)分,t=11.102,P<0.001]、ERAS措施完成项目数[研究组(15.91±1.49)项比对照组(13.35±1.54)项,t=6.987,P<0.001]、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5.88%比对照组23.53,χ^(2)=4.221,P=0.040)和疼痛评分[研究组(2.91±0.87)分比对照组(3.76±1.39)分,t=3.031,P=0.003]均优于对照组。结论CS患儿围术期应用流程化沟通模式结合ERAS理念进行围术期管理效果更好,可有效提高患儿的术后康复水平和治疗依从性、减轻其心理应激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 先天性脊柱畸形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