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小儿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诊治探讨
被引量:3
- 1
-
-
作者
胡嘉健
黄一晋
韩建宇
常晓峰
王焕民
-
机构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肿瘤外科
-
出处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336-341,共6页
-
基金
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编号:2019-XY-34)。
-
文摘
目的探讨小儿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肿瘤外科2006—2018年收治的18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腹部IMT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诊断、外科治疗方法及随访情况等。18例患儿术前均行超声检查、CT或MRI检查。1例行穿刺及术前化疗,1例仅行开腹活检及术后化疗,其余均接受肉眼下肿瘤全切术,其中2例弥漫性腹部病变行多次手术并接受全身规律化疗。结果术后病理提示肿瘤细胞均呈梭形伴有炎症浸润,部分镜下可见玻璃样变或局灶出血。1例随访中失访,1例肿瘤位于腹膜后间隙者于术后3个月死亡,其余16例随访4~29个月,未见术后严重并发症或死亡发生,1例弥漫腹部IMT病灶患儿带瘤存活。结论IMT可来源于腹部各区域并引发不同症状。影像学检查利于定位和诊断,但缺乏特异性。大部分单发病变可以单纯经手术治愈,对患有弥漫性腹部病变的难治性病例的治疗亟待经验积累及进一步研究。
-
关键词
肿瘤
肌组织/诊断
肿瘤
肌组织/外科学
治疗结果
儿童
-
Keywords
Neoplasms,Muscle Tissue/DI
Neoplasms,Muscle Tissue/SU
Treatment Outcome
Child
-
分类号
R726.1
[医药卫生—儿科]
R730.269
[医药卫生—肿瘤]
-
-
题名小儿局灶性结节性肝脏增生临床诊治经验探讨
被引量:2
- 2
-
-
作者
胡嘉健
王焕民
韩炜
-
机构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肿瘤外科
-
出处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12-117,共6页
-
基金
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项目(编号:2018—XY—41)
-
文摘
目的探讨小儿局灶性结节性肝脏增生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经验,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8年1月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经手术切除及病理检查证实为局灶性结节性肝脏增生的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童9例,女童13例,发病年龄7个月至11岁1个月,中位年龄4岁6个月,所有病灶为单发,均经不规则性肝切除术治疗。结果临床表现:22例局灶性结节性肝脏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患儿中腹痛7例,腹部膨隆或包块4例,体检发现11例;实验室检验:肝功异常8例,AFP升高3例,均于术后恢复正常;影像学检查:所有22例均行超声检查,10例拟诊断为FNH,拟诊断正确率为45.5%;误诊为肝脏血管瘤5例,其中肝母细胞瘤1例,间叶错构瘤1例。20例行CT(含增强)检查,11例拟诊断为FNH,拟诊断正确率为55%。3例术前行MRI检查,1例拟诊断为FNH,2例未予明确诊断。术后肿瘤最长径线5~15 cm,中位长度8 cm,其中≥10 cm者5例,最大肿物体积为15 cm×10 cm×8 cm。所有病例为单发病灶,均行手术切除,病理提示肿物中央灰白色放射样瘢痕特征11例(50%)。术后随访0.5~10.8年,未见复发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儿局灶性结节性肝脏增生在临床及影像学上有一定特征,联合应用CT等影像学检查和AFP水平及肝功能实验室检查指标能提高其诊断水平,最终确诊需术后病理检查,手术切除治疗能够有效解除病灶,远期预后良好。
-
关键词
儿童
手术
肝脏病变
影像学
-
Keywords
Children
Surgery
Liver Disease
Radiology
-
分类号
R729
[医药卫生—儿科]
R735.7
[医药卫生—肿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