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依据头围预估0~6岁儿童真耳-耦合腔差的研究
1
作者 李颖 金欣 +3 位作者 童仁杰 王雪瑶 刘海红 张旭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2-226,共5页
目的探索依据儿童头围预估真耳-耦合腔差(real-ear-to-coupler difference,RECD),以此进一步优化儿童助听器个性化精准验配方案。方法对106例儿童(197耳)采用软尺进行头围测量,采用Otometrics AURICALTM对受试儿童进行个体RECD测试。利... 目的探索依据儿童头围预估真耳-耦合腔差(real-ear-to-coupler difference,RECD),以此进一步优化儿童助听器个性化精准验配方案。方法对106例儿童(197耳)采用软尺进行头围测量,采用Otometrics AURICALTM对受试儿童进行个体RECD测试。利用SPSS软件一元回归分析头围、月龄与儿童各频率RECD值的相关性。结果(1)男孩头围略大于女孩,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一元线性相关分析显示,750~6000 Hz处儿童RECD值与头围呈负相关关系,1000~6000 Hz的RECD值可与头围建立回归方程;(3)依据头围通过回归公式计算出的RECD值,在1000~3000 Hz以及6000 Hz处与儿童实际RECD无显著差异。结论0~6岁儿童的个体RECD值与头围相关,随着头围增大,中高频处RECD值逐渐减小;针对体格发育与生理年龄不符的儿童,可依据头围预估儿童中高频处RECD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真耳测试 真耳-耦合腔差 头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管麦克风测试技术对儿童助听器个性化精准验配的效果评估 被引量:3
2
作者 李颖 金欣 +3 位作者 李靖 周怡 郑之芃 刘海红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86-691,共6页
目的助听器选配是听力障碍人群改善听觉的重要有效途径,由于儿童处于听觉言语发育的重要阶段,因此儿童助听器精准选配至关重要。本文将采用探管麦克风测试技术(Probe Microphone Measurement,PMM),对儿童进行助听器个性化精准验配,分析... 目的助听器选配是听力障碍人群改善听觉的重要有效途径,由于儿童处于听觉言语发育的重要阶段,因此儿童助听器精准选配至关重要。本文将采用探管麦克风测试技术(Probe Microphone Measurement,PMM),对儿童进行助听器个性化精准验配,分析个性化精准验配对儿童助听下听敏度及言语识别能力的影响作用。方法共12名配戴助听器儿童参与本次研究,平均月龄72.83±3.96。分别采用助听器软件推荐的验配公式和PMM技术完成助听器常规验配和个性化验配,在两种验配模式下对受试儿童进行声场下助听听阈测试和言语识别率测试。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两种验配方法结果间差异,取0.05为显著性水平。结果(1)采用PMM技术进行个性化验配,其助听听阈与NAL公式目标值差异均小于常规验配。在两种不同验配模式下,受试儿童助听听阈与NAL目标值差值在0.25 k、0.5 k和2 kHz处具有统计学差异;(2)经统计学分析,在两种验配模式下,儿童安静/噪声下言语别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在采用PMM技术进行个性化精准验配模式下,儿童言语识别率表现出提高迹象。结论(1)PMM技术可优化儿童助听器个性化精准验配流程,有效提高儿童助听后言语识别能力,改善助听效果及使用成效。(2)采用NAL公式助听听阈目标值计算方法来评估助听器聆听效果,并非适用于所有儿童,婴幼儿及低龄儿童助听器效果评估也应结合PMM技术、言语识别率及听觉言语评估量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助听器 真耳测试 真耳-耦合腔差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听神经病儿童的听力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李颖 王雪瑶 +4 位作者 周怡 金欣 郑之芃 史吉峰 刘海红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65-569,共5页
目的 分析儿童单侧听神经病(Unilateral Auditory Neuropathy,UAN)听力学特点,为该类儿童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12例UAN儿童(男8人,女4人),平均年龄3.92岁(1-7岁)。对比38例(76耳)双侧(Auditory Neuropathy,AN)病例,分析游戏... 目的 分析儿童单侧听神经病(Unilateral Auditory Neuropathy,UAN)听力学特点,为该类儿童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12例UAN儿童(男8人,女4人),平均年龄3.92岁(1-7岁)。对比38例(76耳)双侧(Auditory Neuropathy,AN)病例,分析游戏测听(Play audiometry,PA)、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稳态听觉诱发电位(Steady-state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SSR)、耳蜗微音器电位(Cochlear microphonic potential,CM)以及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OAE)的临床听力学特点。结果 (1)UAN组儿童PA阈值比双侧AN组儿童更高,极重度听力损失占33.33%,完全听力损失占66.67%;(2)UAN组儿童PA阈值显著高于双侧AN组,UAN组儿童ASSR阈值与双侧AN组无显著性差异;(3)UAN组儿童ABR阈值引出率为50%,高于双侧AN组的25%。结论(1)UAN更具隐匿性,较之双侧AN,其临床特征并不显著,UAN行为测听表现出的听力损失更加严重,多表现为极重度、完全听力损失;(2)在儿童听力学诊断当中遵循交叉验证原则极其重要,单侧ABR严重异常或纯音测听/PA显示单侧听力损失的儿童都应进行AN的核心评估组合,如CM、OAE与ABR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单侧听神经病 听力学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配助听器儿童日常生活模式下听说能力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金欣 李颖 +2 位作者 龙越 张薇 刘海红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87-691,共5页
目的探讨选配助听器儿童日常生活模式下听说能力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将144例选配助听器的儿童分为:选配时月龄<12个月者50例,13~36个月43例,37~60个月33例,61~108个月18例;其中,轻度听力损失5例、中度20例、中重度72例、重度40... 目的探讨选配助听器儿童日常生活模式下听说能力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将144例选配助听器的儿童分为:选配时月龄<12个月者50例,13~36个月43例,37~60个月33例,61~108个月18例;其中,轻度听力损失5例、中度20例、中重度72例、重度40例、极重度及以上7例。采用父母评估孩子听说能力量化表(parents evaluation of aural/oral performance of children,PEACH),分别在选配助听器0、3、6、9、12、24个月时进行听说能力评估,分析助听器使用时间、选配月龄、听力损失程度、助听器价格及监护人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其日常生活模式下听说能力的影响。结果 (1)随着助听器使用时间延长,儿童听说能力得分呈现显著增长趋势,安静环境下显著高于噪声环境下(P<0.01);(2)选配助听器时月龄显著影响其早期听说能力发展,选配时月龄<12月组PEACH得分增长迅速,且该组佩戴助听器24个月后,其得分与37~60月和61~108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初次选配助听器时(评估时间为0个月),轻度听力损失组PEACH得分与中度、重度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选配助听器3个月和9个月时,中度组与重度、极重度组PEACH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助听器选配时年龄越小,其听觉言语能力进步速度越快;听力损失程度越轻,早期听觉言语发育水平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助听器 听觉言语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70例新生儿听力及耳聋基因联合筛查与听力诊断结果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周怡 王雪瑶 +7 位作者 金欣 李颖 郝津生 郑之芃 陈敏 史吉峰 刘冰 刘海红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04-509,共6页
目的分析北京地区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未通过儿童的基因突变情况、听力筛查结果、诊断结果及干预情况,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至2021年因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未通过的儿童共270例(540耳),依据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及新生... 目的分析北京地区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未通过儿童的基因突变情况、听力筛查结果、诊断结果及干预情况,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至2021年因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未通过的儿童共270例(540耳),依据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及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分为四组,分别为A1组(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无明确致病突变基因型、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238例450耳、A2组(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无明确致病突变基因型、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50例74耳、B1组(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有明确致病突变基因型、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1例2耳及B2组(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有明确致病突变基因型、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7例14耳。采用秩和检验比较各组儿童ABR阈值、ASSR平均反应阈、DPOAE通过率。结果270例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未通过儿童中,GJB2基因突变占58.89%(159/270)、GJB3基因突变占5.56%(15/270)、SLC26A4基因突变占27.78%(75/270)、线粒体DNA 12SrRNA基因突变占6.30%(17/270)及多基因突变占1.48%(4/270);听力筛查双耳通过213例426耳(占78.89%),单耳未通过26例26耳(占9.63%),双耳未通过31例62耳(占11.48%)。四组儿童听力诊断结果正常率分别为A1组100.00%、A2组70.27%、B1组0、B2组0,共23例(38耳)儿童听力异常。统计学分析显示,A1组较其他三组,ABR阈值、ASSR平均反应阈更趋于正常,DPOAE通过率最高;B2组较其它三组ABR阈值、ASSR平均反应阈最高,DPOAE通过率最低;A2和B1组儿童的ABR阈值、ASSR平均反应阈及DPOAE通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结合新生儿听力筛查有效提升遗传性聋的检出率,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存在明确致病突变基因型的儿童即使通过了新生儿听力筛查也要引起高度重视,建议及时行诊断性听力检查及必要的影像学、遗传学检查,以实现早期诊断及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耳聋基因 听力筛查 听力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