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N+X”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在储能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20
1
作者 李巾锭 樊林浩 +7 位作者 张寿行 李斯奇 王惟宇 杜青 凌国维 潘刚 焦魁 王成山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99-2106,共8页
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我国高度重视先进储能技术创新。在国家政策和产业需求的推动下,储能技术高速发展,导致储能领域规模化发展所需基础人才缺口严峻、高端专业人才严重短缺;教育部在2020年新建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满足储能领... 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我国高度重视先进储能技术创新。在国家政策和产业需求的推动下,储能技术高速发展,导致储能领域规模化发展所需基础人才缺口严峻、高端专业人才严重短缺;教育部在2020年新建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满足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培养需求。而储能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由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多学科渗透、融合形成的新学科,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学科覆盖面广、知识结构复杂,因此其高端人才培养也面临严峻的挑战。面对以上难题,天津大学基于丰富的新工科教育改革经验,突破现有学科和专业束缚,依托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实施储能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改革、共建校企联合实习实践基地、企业导师队伍建设等系列举措构建“1+N+X”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在天津大学储能专业研究生培养、本科生企业实习、项目制实践教学、高端培训等人才培养环节进行实践与探索,并取得良好效果,对储能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 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储能专业实验教学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2
作者 李巾锭 宋关羽 +8 位作者 樊林浩 张寿行 李斯奇 王惟宇 尹燕 凌国维 潘刚 焦魁 王成山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18-1726,共9页
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背景下,储能专业人才的培养关乎未来国家能源产业发展和新型储能技术革新。储能作为新兴技术,产业链上中下游人才需求强劲,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新型交叉学科,肩负培养未来引领储能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发... 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背景下,储能专业人才的培养关乎未来国家能源产业发展和新型储能技术革新。储能作为新兴技术,产业链上中下游人才需求强劲,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新型交叉学科,肩负培养未来引领储能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紧缺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自2020年以来,我国已有84所高校开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但各高校对于储能领域人才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储能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及实践育人模式更是需要从0到1的原始创新。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涉及电气工程、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动力等多学科的知识,如何在实践教学中融会贯通,是储能专业实验教学面临的新挑战。因此,急需构建一套符合当前产业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储能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加快培养储能领域拔尖创新人才。本文立足天津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发挥天津大学“新工科”建设优势,依托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优势资源,构建了三层次储能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该体系突出学科交叉、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将多学科知识通过基础类实验、专业类实验、项目式实验、模块式实验、综合性实验进行融会贯通,并在天津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中进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具有一定的示范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 实验教学 新工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装备运行状态参量拉曼光谱检测技术
3
作者 万福 孙宏程 +3 位作者 李淑藩 孔维平 朱磊 陈伟根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59-3179,共21页
电力装备运行状态参量准确检测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拉曼光谱检测技术因其可实现多组分物质同时分析、不消耗样品、快速检测等优点,在电力装备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领域快速发展。该文综述了气体拉曼光谱(多次反射腔增强、... 电力装备运行状态参量准确检测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拉曼光谱检测技术因其可实现多组分物质同时分析、不消耗样品、快速检测等优点,在电力装备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领域快速发展。该文综述了气体拉曼光谱(多次反射腔增强、谐振腔增强、空芯光纤增强)、油中糠醛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温度分布式光纤拉曼光谱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研究现状,指出拉曼光谱检测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仍需解决的问题。最后,对电力装备运行状态参量拉曼光谱检测技术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装备 拉曼光谱 多组分气体分析 油中糠醛分析 温度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气体协同降噪空芯光纤增强拉曼光谱检测技术 被引量:2
4
作者 万福 孙宏程 +3 位作者 冉童沁 孔维平 龙英凯 陈伟根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440-3447,共8页
准确检测热失控气体是保障锂离子电池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针对热失控气体常用检测方法易老化、交叉干扰和拉曼光谱灵敏度偏低等问题,该文提出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气体协同降噪空芯光纤增强拉曼光谱检测方法。基于低噪声阵列式相机(charge ... 准确检测热失控气体是保障锂离子电池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针对热失控气体常用检测方法易老化、交叉干扰和拉曼光谱灵敏度偏低等问题,该文提出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气体协同降噪空芯光纤增强拉曼光谱检测方法。基于低噪声阵列式相机(charge coupled device,CCD)和小孔协同降噪,使信噪比提升2.2倍,H_(2)、CO_(2)、C_(2)H_(2)、CO、CH_(4)、C_(2)H_(6)、C_(2)H_(4)体积分数检测下限分别达到3.71×10^(-5)、1.98×10^(-5)、6.2×10^(-6)、9.2×10^(-6)、2.6×10^(-6)、9.1×10^(-6)、4.1×10^(-6)。实现了18650电池H_(2)、CO_(2)、C_(2)H_(2)、CO、CH_(4)、C_(2)H_(6)、C_(2)H_(4)共7种热失控气体原位拉曼光谱动态分析,并在最终热失控气体产物中检测到H_(2)、CO_(2)、C_(2)H_(2)、CO、CH_(4)、C_(2)H_(6)、C_(2)H_(4)、C3H_(6)、HF共9种热失控气体组分。结果表明,空芯光纤拉曼光谱检测技术可为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气体分析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芯光纤 锂离子电池 拉曼光谱 热失控气体分析 原位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F_(6)放电分解产物荧光抑制光纤增强拉曼光谱动态高灵敏检测研究
5
作者 冉童沁 万福 +4 位作者 周湶 孔维平 刘强 龙英凯 陈伟根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189-2199,共11页
分析SF_(6)放电分解产物组分和含量的动态变化是SF_(6)封闭式组合电器(Gas-Insulated Switchgear,GIS)状态诊断的关键。本文提出荧光抑制光纤增强拉曼光谱(Fiber-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FERS)动态高灵敏检测方法。首先搭建了SF_(6... 分析SF_(6)放电分解产物组分和含量的动态变化是SF_(6)封闭式组合电器(Gas-Insulated Switchgear,GIS)状态诊断的关键。本文提出荧光抑制光纤增强拉曼光谱(Fiber-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FERS)动态高灵敏检测方法。首先搭建了SF_(6)放电分解产物荧光抑制FERS检测系统,通过结合CCD数字滤波和小孔空间滤波的协同荧光滤波方法,系统信噪比提升228.4%;基于Allan方差分析确定了系统最佳积分时间为220 s。然后在2 bar压强、220 s积分时间下,基于标准混合气体样品分析确定了用于同时定性与定量分析SF_(6)放电分解产物SOF_(2),SO_(2)F_(2),COS,CF_(4),SO_(2),CO_(2),CO的特征拉曼谱峰,并计算得检测下限分别为1.95 ppm,1.78 ppm,0.83 ppm,2.41 ppm,0.93 ppm,2.51 ppm,6.69 ppm。最后通过连续168 h的GIS等比缩小模型局部放电实验证明了上述系统可实现SF_(6)放电分解产物的动态高灵敏检测,且与气相色谱法结果偏差小于±5%。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检测方法可为GIS的安全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F_(6)封闭式组合电器 SF_(6)放电分解产物 光纤增强拉曼光谱 协同荧光滤波 气体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科交叉背景下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硕博贯通培养实践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猛 苟倩誌 +6 位作者 郑玉杰 石万元 付乾 李俊 李鸿乂 孙宽 廖强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41-2148,共8页
储能技术在国家“双碳”战略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能源结构转型的背景下愈发重要,高校教育培养储能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变得尤为关键。储能科学与工程是涉及材料学、能源动力、物理学、化学和电气工程等学科的交叉学科专业,这对高校的传统... 储能技术在国家“双碳”战略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能源结构转型的背景下愈发重要,高校教育培养储能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变得尤为关键。储能科学与工程是涉及材料学、能源动力、物理学、化学和电气工程等学科的交叉学科专业,这对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回顾了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与发展现状。同时以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为例,介绍了该专业在本硕博阶段学生培养过程中开展学科交叉素养引导的重要性,分析了专业教学中知识结构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和培养模式落后等问题的主要原因。此外,根据交叉学科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专业需求,阐述了在本硕博阶段学生培养过程中进行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和前沿交叉课题牵引训练的新思路。最后,通过具体研究案例展示,着重分析进行前沿交叉课题的具体实施步骤及所取得的相关效果,阐明通过学科交叉的训练推动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科学与工程 多学科交叉 课题牵引 本科生 研究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SiC器件电流互感器型取能装置耦合电容特性和抑制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潘建宇 唐海博 +2 位作者 姜怡 付孝杰 闫升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0-811,共12页
高压碳化硅(SiC)器件驱动电路的隔离电源面临更高的dv/dt冲击,极易引起强共模干扰而导致器件失效。高频电流互感器(HCT)型取能是一种新型高压SiC器件隔离取能方法,但是其耦合电容与结构参量关联特性不清,难以有效提升抗dv/dt性能和实现... 高压碳化硅(SiC)器件驱动电路的隔离电源面临更高的dv/dt冲击,极易引起强共模干扰而导致器件失效。高频电流互感器(HCT)型取能是一种新型高压SiC器件隔离取能方法,但是其耦合电容与结构参量关联特性不清,难以有效提升抗dv/dt性能和实现小型化。该文首先,构建了HCT型隔离取能结构的三维仿真模型,系统地探究了其关键结构参量(隔离距离、偏心位置、绕组绕制方式、匝数等)对耦合电容的影响特性;然后,提出了HCT型取能结构多参量影响下的耦合电容优化方法,同等体积下达到耦合电容最小;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所述方法和所研装置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仅通过调整HCT型隔离取能结构穿心位置可降低约20%的耦合电容,所研取能装置隔离容值仅为0.74pF,比传统设计和同类商业产品分别降低了55%和70%,最大无局部放电电压达到15.5 k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SiC器件 隔离取能装置 低耦合电容 电流互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CN-TPA-BiLSTM模型和多任务学习的综合能源系统多元负荷预测
8
作者 朱丽 侯靖轩 李子睿 《全球能源互联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62-674,共13页
负荷预测是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高效运行的前提,面对综合能源系统多元负荷强耦合相关性、强随机性的特点,单一模型在运行负荷特征提取方面存在不足。为充分利用负荷间的相关性、降低负荷数据的非平稳性、弥补单... 负荷预测是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高效运行的前提,面对综合能源系统多元负荷强耦合相关性、强随机性的特点,单一模型在运行负荷特征提取方面存在不足。为充分利用负荷间的相关性、降低负荷数据的非平稳性、弥补单一模型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TCN-TPABiLSTM组合模型和多任务学习框架的IES多元负荷超短期协同预测方法。首先对负荷间耦合相关性、负荷时间相关性和负荷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构建模型输入,再通过变分模态分解将负荷数据分解为一定数量的模态以降低非平稳性,最后以TCN-TPA-BiLSTM组合模型作为多任务学习框架的共享层进行预测。通过实际数据进行验证和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充分发挥模型各部分优势,相较于其他模型也获得了更优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能源系统 多元负荷预测 组合预测模型 多任务学习 变分模态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储能薄膜电容器用介质材料研发的挑战与思考
9
作者 党智敏 杨旻昊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10-2218,共9页
薄膜电容器在输变电系统及电动汽车、脉冲电源系统等高科技领域有重要用途,当前受限以双轴拉伸聚丙烯薄膜为介质材料的性能影响,致使电容器存在储能密度低、耐温程度差、充放电循环次数少和寿命低等缺陷,严重影响了金属化干式薄膜电容... 薄膜电容器在输变电系统及电动汽车、脉冲电源系统等高科技领域有重要用途,当前受限以双轴拉伸聚丙烯薄膜为介质材料的性能影响,致使电容器存在储能密度低、耐温程度差、充放电循环次数少和寿命低等缺陷,严重影响了金属化干式薄膜电容器性能的进一步提升,无法满足诸多领域对高储能金属化干式薄膜电容器的需求。目前存在的核心问题包括:储能电容器用介质材料综合性能改善较为有限,且实验室研究的高储能聚合物介质材料难以工业化生产,导致无法验证金属化干式薄膜电容器的综合性能。因此,该文提出了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包括材料制备方面的材料复合技术、化学改造材料和涂层改性问题思考以及介质薄膜储能性能强化和高储能电容器设计制造问题思考,以期引起该领域研究人员广泛重视,促进我国高储能薄膜电容器用新型介质材料的研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材料 高储能 薄膜电容器 关键问题 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海上风能波动的水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能量转化特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梦杰 刘占斌 +1 位作者 何雅玲 朱曙荣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共12页
为准确揭示海上风能波动性对水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先进绝热水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考虑风能波动性的海上风电-储能系统热力学模型;接着,提出关键设计参数的设计流程;最后,分析了额定工况与变工况条... 为准确揭示海上风能波动性对水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先进绝热水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考虑风能波动性的海上风电-储能系统热力学模型;接着,提出关键设计参数的设计流程;最后,分析了额定工况与变工况条件下储能系统的能量转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导热油与空气质量流量之比κ_(o,a)的增加,水下输气管道散热损失与冷油罐散热损失的变化趋势相反,同时存在κ_(o,a)最优值为1.41,使得系统热损失最小,对应的最大系统能量往返效率η_(rt)为60.3%;设计工况下,储热与换热单元的(火用)损失最大,约占总损失的36.6%;稳定风速下,当风速偏离设计基础风速时,压缩机与膨胀机的效率降低,导致η_(rt)降低;扰动风速下,随着扰动风分量最大值v_(d,max)增加,受风机额定风速与切出风速的限制,v_(d,max)对储能系统平均发电功率的影响区域可分为快速增长区、增长减缓区以及降低区,3个区域内的η_(rt)均低于额定稳定工况下的设计值。研究可为水下压缩空气储能与海上风电的集成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压缩空气储能 海上风电 风能波动 能量转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O/WO_(3)异质结光催化环烯烃[2+2]环加成制备高能量密度燃料
11
作者 佟丽丽 陈英 +4 位作者 艾敏华 舒玉美 张香文 邹吉军 潘伦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882-4892,共11页
高能量密度燃料作为航空推进系统的关键能源,可通过分子结构设计与组成优化提高飞行器的航程、航速和载荷能力。光化学为张力结构燃料和多环结构燃料合成提供了一种绿色工艺,但面临光生电荷分离效率低、反应性能差等问题。本工作研究了Z... 高能量密度燃料作为航空推进系统的关键能源,可通过分子结构设计与组成优化提高飞行器的航程、航速和载荷能力。光化学为张力结构燃料和多环结构燃料合成提供了一种绿色工艺,但面临光生电荷分离效率低、反应性能差等问题。本工作研究了ZnO/WO_(3)异质结光催化降冰片二烯和环己烯酮混合体系的[2+2]环加成过程。通过反应路径调控实现了混合燃料组成调制,有效解决了单组分燃料中密度和冰点性能的制约限制。研究发现,在光催化剂催化和环己烯酮敏化作用下,降冰片二烯分子内环加成制备四环庚烷的反应过程被促进。相比于Zn O,Zn O/WO_(3)异质结光催化剂会抑制激发三重态环己烯酮的形成,进而抑制环己烯酮参与的分子间[2+2]环加成反应过程。最终通过加氢脱氧精制获得混合燃料产品,其中QC/1-adduct质量比约为1.20时,其密度为0.984 g/cm^(3),热值为43.17 MJ/kg,冰点<-60℃。本工作为开发高效和可持续的航空能源体系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化学 [2+2]环加成 高能量密度航空燃料 异质结光催化剂 环烯烃 燃料 可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电解槽运行特性的风电制氢电解槽阵列优化控制
12
作者 许子怡 孙立政 +2 位作者 肖举栋 王丰 卓放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75-2185,I0006-I0009,共15页
随着能源低碳、清洁转型的推进,大规模风电制氢系统需要多台电解槽构成电解槽阵列,通过对电解槽阵列进行功率分配及状态切换以适应风电出力的波动性。为进一步提高电解槽阵列制氢效率、产氢量及整体运行寿命,提出了考虑电解槽运行特性... 随着能源低碳、清洁转型的推进,大规模风电制氢系统需要多台电解槽构成电解槽阵列,通过对电解槽阵列进行功率分配及状态切换以适应风电出力的波动性。为进一步提高电解槽阵列制氢效率、产氢量及整体运行寿命,提出了考虑电解槽运行特性的风电制氢系统电解槽阵列优化控制方法。基于电解槽运行特性建立其制氢效率、产氢量、启停模型以及寿命衰减模型,量化了系统优化目标及相关评估指标;提出了一种基于电解槽历史运行数据的电解槽阵列优化控制方法,考虑电解槽在各运行状态下的运行时长,根据风电功率分别确定在过载、变载、低载、备用、热启动、停机、冷启动状态下运行的电解槽编号,并对电解槽阵列进行功率分配及状态切换;通过多场景设置对不同方案的优化结果进行量化分析与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优化策略综合提高了电解槽阵列的制氢效率、产氢量、运行寿命及制氢收益,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及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制氢系统 电解槽 运行特性 历史运行数据 优化控制 功率分配 状态切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式直流断路器本体脱扣装置的动作特性及性能优化
13
作者 范晶涵 李斌 +2 位作者 温伟杰 孙清瑶 宋金川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416-4427,I0120,共13页
轨道交通直流供电系统中,空气式直流断路器需要本体脱扣装置在过电流下触发分闸动作,以实现整流器出口、二次控保装置失电等极端故障电流快速开断。本体脱扣装置的动作性能主要有3个评价指标:整定范围、整定分辨率、响应时间。该文首先... 轨道交通直流供电系统中,空气式直流断路器需要本体脱扣装置在过电流下触发分闸动作,以实现整流器出口、二次控保装置失电等极端故障电流快速开断。本体脱扣装置的动作性能主要有3个评价指标:整定范围、整定分辨率、响应时间。该文首先结合现有本体脱扣装置的典型动作特性,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并讨论了现存问题。进一步,结合理论分析和有限元仿真,针对整定范围和分辨率之间的矛盾,提出基于内部磁场调控的新型磁耦合脱扣方案,可以显著提升本体脱扣装置的整定范围和整定分辨率;针对响应时间,提出基于磁路结构优化的快速脱扣方案,降低本体脱扣装置的响应时间。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式直流断路器 本体脱扣 动作特性 性能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SiC装备高频电流互感器型隔离取能电源电场分布和绝缘特性
14
作者 唐海博 潘建宇 +2 位作者 姜怡 闫升 田鸿昌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170-3180,3273,共12页
高频电流互感器(HCT)型隔离取能电源具有优异的低寄生电容和强隔离能力,在高压碳化硅(SiC)器件及装备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该装置的复杂结构带来了绝缘特性不明和高效耐压提升方法不清等问题。因此,该文首先构建HCT型隔离电... 高频电流互感器(HCT)型隔离取能电源具有优异的低寄生电容和强隔离能力,在高压碳化硅(SiC)器件及装备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该装置的复杂结构带来了绝缘特性不明和高效耐压提升方法不清等问题。因此,该文首先构建HCT型隔离电源的三维等效仿真模型,系统探究了磁心尺寸、绕组匝数、隔离距离等7个关键结构参数对取能电源高压电场分布的影响特性,提出多因素耦合下的优化设计方法。然后搭建HCT型隔离取能电源高压实验平台,通过实验探究了关键结构因素对局部放电量形成和发展的关联规律,明晰了不同结构尺寸下的HCT型电源耐压强度,最终为HCT型隔离取能电源的绝缘优化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SiC器件 隔离取能电源 高频电流互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review of the use of electrospinning in the preparation of flexible lithium-ion batteries
15
作者 XING Jia-yi ZHANG Yu-zhuo +1 位作者 FENG Shu-xin JI Ke-meng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0-292,共23页
Electrospinning technology has emerged as a promising method for fabricating flexible lithium-ion batter-ies(FLIBs)due to its ability to create materials with desir-able properties for energy storage applications.FLIB... Electrospinning technology has emerged as a promising method for fabricating flexible lithium-ion batter-ies(FLIBs)due to its ability to create materials with desir-able properties for energy storage applications.FLIBs,which are foldable and have high energy densities,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as power sources for wear-able devices,flexible electronics,and mobile energy applica-tions.Carbon materials,especially carbon nanofibers,are pivotal in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FLIBs by increas-ing electrical conductivity,chemical stability,and surface area,as well as reducing costs.These materials also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establishing conducting networks and im-proving structural integrity,which are essential for extend-ing the cycle life and enhancing the safety of the batteries.This review considers the role of electrospinning in the fabrication of critical FLIB components,with a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integration of carbon materials.It explores strategies to optimize FLIB performance by fine-tuning the electrospinning para-meters,such as electric field strength,spinning rate,solution concentration,and carbonization process.Precise control over fiber properties is crucial for enhancing battery reliability and stability during folding and bending.It also highlights the latest research findings in carbon-based electrode materials,high-performance electrolytes,and separator structures,discussing the practical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ese materials present.It underscores the significant impact of carbon materials on the evolution of FLIBs and their potential to shape future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spinning technology Flexible lithium-ion batteries(FLIBs) Carbon material application Nanofiber electrodes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率方向元件在电化学储能电站接入配电网中的适应性分析
16
作者 李超 李博睿 +2 位作者 李斌 李新东 吴通华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26-135,共10页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电化学储能电站快速发展,但受到变流器控制策略的影响,电化学储能电站的故障特性与传统同步电源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储能电站具有充电及放电两种运行模式,这使得其故障特征与风光等新能源不同。因此,电...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电化学储能电站快速发展,但受到变流器控制策略的影响,电化学储能电站的故障特性与传统同步电源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储能电站具有充电及放电两种运行模式,这使得其故障特征与风光等新能源不同。因此,电化学储能电站的接入将对配电网功率方向元件产生严重影响。首先,研究了电化学储能电站的故障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电化学储能电站在充放电运行模式下的故障特性对电网保护方向元件的影响机理;然后,提出了基于电流选跳原理的故障识别方法,可有效消除电化学储能电站接入对功率方向元件造成的误判影响;最后,基于PSCAD/EMTDC仿真平台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储能电站充电时短路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差变化导致储能电站侧功率方向元件错误动作,而文中所提保护方案不受储能电站充电模式的影响,可以快速、正确地识别故障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电化学储能 储能电站 功率方向元件 故障方向 故障特性 继电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摄影测量的建筑表皮光伏设计与效益评估 被引量:4
17
作者 朱丽 景一帆 +2 位作者 尹宝泉 刘冰 刘瑞杰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2,共9页
在建筑表皮部署光伏(PV)是有前途的策略,可以使建筑生产可再生能源并实现社会的碳中和目标。当前缺乏用于光伏建筑集成设计和效益评估的建筑精细化实景建模方法,难以对光伏的产能和视觉效果进行详细分析,形成合理方案。以无人机倾斜摄... 在建筑表皮部署光伏(PV)是有前途的策略,可以使建筑生产可再生能源并实现社会的碳中和目标。当前缺乏用于光伏建筑集成设计和效益评估的建筑精细化实景建模方法,难以对光伏的产能和视觉效果进行详细分析,形成合理方案。以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为基础,结合参数化分析和美学设计方法,探索出用于建筑表皮光伏设计和效益评估的整体性方法。对天津市一教育性建筑进行了案例研究,得到了优化的光伏组件部署方案和产能潜力评估结果。为今后更多建筑的屋顶、立面光伏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PV 摄影测量 美学 建筑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车跨临界CO_(2)热系统充注定量需求规律及非适充系统失稳特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从飞 贾凡 +1 位作者 殷翔 曹锋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67,共9页
跨临界CO_(2)热系统是解决电动车“低温续航衰减”和“热系统工质温室效应强”主要问题的最佳技术之一,而电动车多变场景耦合跨临界循环复杂性,系统性能及运行稳定性强依赖于充注量。通过仿真研究了跨临界CO_(2)热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CO_... 跨临界CO_(2)热系统是解决电动车“低温续航衰减”和“热系统工质温室效应强”主要问题的最佳技术之一,而电动车多变场景耦合跨临界循环复杂性,系统性能及运行稳定性强依赖于充注量。通过仿真研究了跨临界CO_(2)热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CO_(2)充注量定量需求变化规律。重点研究了环境温度、室内风量和室外风速这3个关键因素对不同模式下的系统制冷剂需求量的影响机理和定量表征;并探讨了在非适充场景下的系统动态特性。结果表明:热泵模式下,制冷剂需求下限随环境温度的升高、室内风量的降低和室外风速的增加而增大,其定量影响幅度为18.6%、6.16%和18.9%。制冷模式下,制冷剂需求下限则随环境温度的降低、室内风量的降低和室外风速的增加而增大,其定量影响幅度为7.03%、7.85%和2.27%。在非适充工况下,因非适充下的系统控制量与目标量作用关系发生潜在变化,导致系统出现失控,需要通过制冷剂分布调控缓解特殊工况的系统不稳定性。研究结果对于优化电动汽车空调系统储液器设计、提高其能效和舒适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CO_(2)热管理系统 充注量需求 系统失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主元分析的锂离子电池内短路故障诊断方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培育 王洋 +3 位作者 贺春 程茹芸 李谦 李冠争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7-158,共12页
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是建设我国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因挤压针刺等强外力作用,生产时混入金属碎屑和析锂导致锂枝晶等容易造成锂离子电池出现内短路故障,但内短路的故障特征不明显,隐蔽性强,诊断难度大。为了灵敏有效地... 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是建设我国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因挤压针刺等强外力作用,生产时混入金属碎屑和析锂导致锂枝晶等容易造成锂离子电池出现内短路故障,但内短路的故障特征不明显,隐蔽性强,诊断难度大。为了灵敏有效地诊断出内短路故障,构建锂离子电池的等效电路模型,并基于递归最小二乘来辨识模型参数,提出扩展卡尔曼滤波方法以准确估计内短路故障电池的荷电状态;基于主元分析方法对电池的电压、电流和荷电状态进行关键信息提取,并在常规主元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综合指标来提高故障诊断的灵敏性。实验平台的测试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系统可以灵敏且可靠地诊断出锂离子电池的内短路故障,保障了电池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内短路故障 主元分析方法 等效电路模型 荷电状态估计 故障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殊冶金理论与方法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廷安 王龙 +2 位作者 李鸿乂 豆志河 刘燕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8-224,共17页
特殊冶金是物理外场或新型介质应用冶金过程衍生出的重要的冶金学科分支,是冶金学科最活跃的前沿领域之一,对突破传统冶金“双碳”技术瓶颈、强化冶金过程和提升冶金技术与装备水平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系统阐述了特殊冶金的定义、... 特殊冶金是物理外场或新型介质应用冶金过程衍生出的重要的冶金学科分支,是冶金学科最活跃的前沿领域之一,对突破传统冶金“双碳”技术瓶颈、强化冶金过程和提升冶金技术与装备水平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系统阐述了特殊冶金的定义、原理、方法与分类,追溯了特殊冶金发展历史与演变过程,特别介绍我国在微波冶金、自蔓延冶金、超声波冶金、超重力冶金、真空与相对真空冶金、氯化冶金、富氧冶金(熔炼)、加压湿法冶金和电渣冶金等特殊冶金领域取得的进展与突破,凝练了特殊冶金未来发展所面临的科学问题,展望了特殊冶金的未来应用场景和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冶金 外场冶金 新型介质体系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