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老年人体重异常与体质水平的关系研究:基于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数据
1
作者 范超群 王梅 +5 位作者 冯强 王晶晶 武东明 孙宗豪 朱家荣 吴依妮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7-626,共10页
目的基于中国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数据,探讨老年人体重异常与体质水平的关系。方法以中国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中60~79岁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将体重划分为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4组,并将低... 目的基于中国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数据,探讨老年人体重异常与体质水平的关系。方法以中国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中60~79岁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将体重划分为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4组,并将低体重、超重和肥胖视为体重异常。收集老年人心肺耐力(2 min原地高抬腿次数)、下肢肌肉力量(30 s坐站次数)、柔韧素质(坐位体前屈)、平衡能力(闭眼单脚站立时间)和反应能力(选择反应时间)等体质指标结果,通过四分位数切点将各体质指标划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4个等级水平。控制人口学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居住地城乡属性、受教育程度、退休前职业、婚姻状况、锻炼、抽烟、睡眠情况以及体质自我评价等)影响因素后,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体质指标与体重异常之间的关系。结果共39927名60~79岁老年人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9777人(49.5%),女性20150人(50.5%),平均年龄(69.2±5.6)岁。老年人低体重、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3%、41.8%和16.7%,且低体重检出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P<0.001)。肥胖、低体重老年人体质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肺耐力与老年人体重异常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与优秀组相比,其他水平组的老年男性低体重风险增加51.6%~68.9%(女性:31.8%~41.3%),超重风险增加4.7%~23.6%(女性:5.0%~25.8%),肥胖风险增加5.6%~57.5%(女性:15.2%~66.6%)。下肢肌肉力量与老年女性体重异常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与优秀组相比,其他水平组的老年女性超重风险增加22.1%~44.5%,肥胖风险增加38.1%~61.1%,而在男性老年人中则未发现明确相关性。同时,柔韧素质、平衡能力和反应能力与体重异常的关系尚不明确。结论中国60~79岁老年人存在低体重与超重/肥胖双重负担,低水平的心肺耐力、肌肉力量(女性)与老年人的体重异常显著相关,保持良好的心肺耐力和肌肉力量水平可能有利于老年人体重异常状况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体重异常 低体重 超重 肥胖 心肺耐力 肌肉力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与肌肉力量的相关性研究:基于2024年全国常态化国民体质监测数据
2
作者 肖辰辉 王成龙 +2 位作者 冯强 范超群 王晶晶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7-633,共7页
目的探索老年人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index,ASMI)与肌肉力量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以2024年全国常态化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中60~79岁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ASMI评价其肌肉质量,采用握力、30 s坐站次数反映其... 目的探索老年人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index,ASMI)与肌肉力量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以2024年全国常态化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中60~79岁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ASMI评价其肌肉质量,采用握力、30 s坐站次数反映其肌肉力量。控制年龄与体质量指数,对ASMI与握力、30 s坐站次数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并应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进行剂量效应分析。结果共纳入60~79岁老年人68038名,其中女性占比56.3%,平均年龄(68.0±5.4)岁。男性握力[(33.6±7.8)kg比(23.4±5.6)kg,P<0.001]、ASMI[(13.6±1.3)kg/m^(2)比(11.4±1.2)kg/m^(2),P<0.001]显著高于女性。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SMI与握力(β=0.940,95%CI:0.930~0.950,P<0.001)及30 s坐站次数(β=0.008,95%CI:0.005~0.011,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性,且此相关性在不同性别中均存在。RCS结果显示,老年男性ASMI对握力影响的临界值为13.55 kg/m^(2)(P<0.001),而对30 s坐站次数未呈现出剂量效应关系(P=0.090);老年女性ASMI对握力、30 s坐站次数影响的临界值均为11.25 kg/m^(2)(P均<0.001)。当老年人ASMI低于临界值时,其肌肉力量随ASMI减少而快速下降。结论老年人肌肉质量与肌肉力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当老年男性ASMI低于13.55 kg/m^(2),老年女性ASMI低于11.25 kg/m^(2)时,应为其提供个性化的肌肉健康干预方案,以降低其肌肉力量下降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 握力 30 s坐站次数 肌肉质量 肌肉力量 临界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活动和睡眠对中老年人腰背痛的独立和联合影响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明哲 田一川 +1 位作者 王成龙 王晶晶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2869-2874,共6页
背景中老年人腰背痛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身体活动和睡眠是占据24 h生命周期的两个核心生活方式组成部分,坚持充足的身体活动和良好的睡眠对健康至关重要,且两者均与腰背痛有关。目的调查我国中老年人腰背痛发病率,分析... 背景中老年人腰背痛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身体活动和睡眠是占据24 h生命周期的两个核心生活方式组成部分,坚持充足的身体活动和良好的睡眠对健康至关重要,且两者均与腰背痛有关。目的调查我国中老年人腰背痛发病率,分析身体活动和睡眠两大行为要素对其发病的独立影响和联合影响,为行为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排除没有提供人口学、身体活动、睡眠和腰痛数据的参与者,筛选出符合标准的45~69岁中老年13496例,收集其一般人口学信息和行为相关信息。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检验身体活动、睡眠时间和腰背痛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构建睡眠时间在身体活动与腰背痛之间的中介模型进行中介作用分析。结果13496例中老年人腰背痛患病率为39.0%(5269/13496);我国中老年人睡眠不足(<7 h)占比57.1%(7704/13496);轻度和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占比分别为11.6%(1561/13496)和88.4%(11935/13496)。对混杂变量(如性别、年龄、饮酒和吸烟)多重共线诊断结果显示,方差膨胀因子均<5,排除共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身体活动与腰背痛患病呈正相关(β=0.120,P<0.05),睡眠时间与腰背痛患病呈负相关(β=-0.220,P<0.01),身体活动与睡眠时间呈负相关(β=-0.081,P<0.05)。根据类别变量中介效应分析得出Z=2.223>1.96,且身体活动影响腰背痛的路径不显著(β=0.105,P>0.05),故睡眠时间在身体活动与腰背痛的关联中发挥完全中介效应。结论有超过1/3的中国中老年人患有腰背痛,身体活动水平越高或睡眠时间越短,腰背痛患病风险越高,睡眠时间在身体活动与腰背痛发挥完全中介效应,即高强度身体活动所带来的腰背痛风险经由睡眠时间锐减所完全传递,充足的睡眠时间在降低高强度身体活动所带来的腰背痛发病风险中发挥重要作用。提示老年人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运动量,并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降低腰背痛患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背痛 身体活动 睡眠时间 中老年人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近视与身体姿态异常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富百慧 冯强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0-88,共9页
我国青少年近视发展趋势亟待扭转,本文考察了近视与身体姿态异常的关系,并验证了身体活动、校内体育活动和教师监督在二者关系中的调节机制。研究发现,身体姿态异常显著增加近视的发生率,增加身体活动、校内体育活动和老师监督提醒都分... 我国青少年近视发展趋势亟待扭转,本文考察了近视与身体姿态异常的关系,并验证了身体活动、校内体育活动和教师监督在二者关系中的调节机制。研究发现,身体姿态异常显著增加近视的发生率,增加身体活动、校内体育活动和老师监督提醒都分别有助于降低因姿态异常引发的近视。校内体育活动和老师监督提醒的调节作用呈现"互补"特点,其作用机制具有较为明显的预防作用,应尽可能在青少年早期学段采用上述干预方式,有效降低因身体姿态引发的近视风险。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需切实有效贯彻落实《综合防控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发挥教师的监督作用,开齐、开足体育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身体姿态 青少年 身体活动 体育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60~79岁老年人跌倒风险现状与相关因素分析:基于2024年全国横断面监测数据
5
作者 朱家荣 王晶晶 +2 位作者 范超群 张旭 冯强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6-616,共11页
目的探究中国老年人跌倒风险现况及其相关因素,揭示城乡、地域、个体体质健康水平与社会心理因素在中国老年人跌倒中的作用,从而为制定差异化跌倒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24年全国常态化国民体质监测数据,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 目的探究中国老年人跌倒风险现况及其相关因素,揭示城乡、地域、个体体质健康水平与社会心理因素在中国老年人跌倒中的作用,从而为制定差异化跌倒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24年全国常态化国民体质监测数据,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纳入中国社区60~79岁老年人。通过跌倒风险自评量表(self-rated fall risk questionnaire)中文版识别跌倒高风险人群,并通过问卷调查与客观测量获取人口学特征、体质水平及心理学指标。采用以省份为随机效应的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eneral liner mixed model,GLMM)分析跌倒风险的相关因素。结果共入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60~79岁老年人7000名,其中男性3095人(44.2%),女性3905人(55.8%);年龄为60~64岁组2124人(30.3%),65~69岁组2014人(28.8%),70~74岁组1660人(23.7%),75~79岁组1202人(17.2%);来自乡村地区4090人(58.4%),城镇地区2910人(41.6%)。检出跌倒高风险人群733人(10.5%,733/7000),其中女性(10.9%)、城镇(11.5%)及高龄组(75~79岁:12.4%)跌倒高风险人群检出率较高。GLMM随机截距逻辑回归显示,年龄增高(OR=1.14,95%CI:1.02~1.26)、居住地为城镇(OR=1.14,95%CI:1.03~1.27)、无伴侣共同生活(OR=1.97,95%CI:1.43~2.73)、2 min原地高抬腿次数增加(OR=1.17,95%CI:1.06~1.30)与跌倒风险增加相关,睡眠质量改善(OR=0.75,95%CI:0.67~0.82)、握力增加(OR=0.85,95%CI:0.73~0.98)、生活满意度改善(OR=0.69,95%CI:0.62~0.76)、锻炼频率增加(OR=0.92,95%CI:0.88~0.96)、规律参加闲暇高强度身体活动(OR=0.62,95%CI:0.45~0.84)与跌倒风险降低相关。结论中国社区60~79岁老年人整体跌倒高风险检出率为10.5%,且跌倒风险与肌肉力量、运动模式、睡眠质量及社会支持等多种因素相关;增强握力、规律锻炼、参与高强度闲暇活动、改善睡眠质量、伴侣提供支持及提升生活满意度或可显著降低其跌倒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跌倒 现状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态平衡能力对不同任务介入下老年人步行双任务成本的影响
6
作者 王成龙 聂明剑 +2 位作者 肖辰辉 吴依妮 王晶晶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8-605,共8页
目的比较老年人单任务、双任务步态参数特征及不同任务介入下不同平衡能力老年人步行双任务成本的差异。方法2024年11—12月,基于河北省常态化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在石家庄市和雄安新区多个社区招募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应用惯性传感器步态... 目的比较老年人单任务、双任务步态参数特征及不同任务介入下不同平衡能力老年人步行双任务成本的差异。方法2024年11—12月,基于河北省常态化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在石家庄市和雄安新区多个社区招募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应用惯性传感器步态分析设备采集老年人单任务、动作双任务和认知双任务行走时的步态参数,并计算和比较不同平衡能力组(以闭眼单脚站立持续时间中位数为界值划分为高/低平衡能力组)在各任务条件下的步行双任务成本。结果共招募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老年人133名。其中男性30人,女性103人;平均年龄(66.9±54.75)岁;低平衡能力组(闭眼单脚站立持续时间<18.40 s)66人,高平衡能力组(闭眼单脚站立持续时间≥18.40 s)67人。与单任务时相比,老年人执行动作双任务时步幅时间、双支撑时间均增加(P均<0.05),步幅、步速和步频均降低(P均<0.05);而执行认知双任务时步幅时间、单支撑时间、双支撑时间和摆动时间均增加(P均<0.05),步幅、步速和步频均降低(P均<0.05)。动作双任务介入条件下,与低平衡能力组比较,高平衡能力组单支撑时间成本(0.35%比-1.51%,P=0.019)、摆动时间成本(0.33%比-1.20%,P=0.044)显著增加,步频成本显著降低(-0.85%比0.14%,P=0.042)。结论与单任务相比,双任务介入会对老年人步态参数产生一定干扰,但高平衡能力的老年人可在动作双任务条件下具有更稳定的步态特征,表现出更强的抗干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能力 步态 双任务成本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