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弧氧化制备医用Mg-6Zn合金Cu^(2+)涂层的抗肿瘤和成血管性能研究
1
作者 柴应红 罗霞 +4 位作者 林科建 张红 赵辉 蔡华伟 郝丽静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1-210,共10页
目的镁合金作为骨植入材料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然而骨植入术后的恢复问题长期以来未得到解决。方法以Mg-6Zn合金为基体,基于简便的微弧氧化工艺,通过添加纳米铜粉,制备了含Cu^(2+)的镁合金涂层,研究了不同纳米铜添加量下涂层的... 目的镁合金作为骨植入材料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然而骨植入术后的恢复问题长期以来未得到解决。方法以Mg-6Zn合金为基体,基于简便的微弧氧化工艺,通过添加纳米铜粉,制备了含Cu^(2+)的镁合金涂层,研究了不同纳米铜添加量下涂层的耐腐蚀、抗肿瘤和成血管性能。结果Cu^(2+)的加入,使涂层表面形貌得到改善,涂层更加平整致密,0.35 g/L添加量下,其拥有(385.46±38.99)HV的显微硬度、(3.90±0.28)%的孔隙率和最小(1.40±0.86)μm的孔径。在耐腐蚀性能测试中,表现出了最低的腐蚀速率(3.14×10^(-5) mm/a),较不含Cu^(2+)涂层降低了1个数量级。体外实验表明:Cu^(2+)涂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值率大于80%,溶血率低于4%,细胞黏附效果良好。此外,Cu^(2+)涂层还具备较好的抗肿瘤和成血管能力,培养大鼠骨肉瘤细胞时,其增值率低至(24.53±2.75)%。在合适的浓度下,Cu^(2+)能够实现抗肿瘤和成骨的协同作用;同时,Cu^(2+)又会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分泌,刺激细胞增殖分化,进而促进血管生成;而在肿瘤条件下,Cu^(2+)又会延迟血管内皮细胞成血管。结论Cu^(2+)具有良好的氧化活性,会使肿瘤细胞铜过载而产生氧化应激反应,进而死亡,并且Cu^(2+)还能上调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因子,促进细胞增殖进而血管化。因此,这种具备较好耐腐蚀性、抗肿瘤和成血管能力的含Cu^(2+)医用镁合金涂层,有望在骨植入及其术后问题上得到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镁合金 微弧氧化 含Cu^(2+)涂层 耐腐蚀性能 抗肿瘤 成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射线衍射的香兰素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石志锋 刘佳 +1 位作者 肖娟 郑志雯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63-1568,共6页
婴幼儿非母乳喂养时奶粉是摄取营养的主要制品,“三聚氰胺”、“香兰素”等添加剂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如何快速检测并高效识别奶粉中的不良物质,是国内外乳制品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对保障婴幼儿成长健康具有十分... 婴幼儿非母乳喂养时奶粉是摄取营养的主要制品,“三聚氰胺”、“香兰素”等添加剂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如何快速检测并高效识别奶粉中的不良物质,是国内外乳制品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对保障婴幼儿成长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淀粉和香兰素的红外和拉曼光谱均存在大量的吸收峰,基质与添加物的光谱信号重合区域广信噪比低,谱峰重叠干扰严重,仪器越灵敏检测筛选的难度越大。研究基于X射线衍射(XRD)建立了适用于食品添加剂香兰素的无损快速、高灵敏度检测方法,食品乳制品中的淀粉、蛋白质等基质材料在XRD下均不具有复杂的衍射花样,基于XRD的香兰素快速检测方法消除了食品乳制品中各类基质的背景干扰,结合XRD图谱的指纹特性对香兰素的掺杂进行快速鉴别和定性识别检测。结果表明,掺杂香兰素后衍射图谱13.03°出现明显尖锐的衍射峰,峰形好,响应值高,该衍射峰是快速检测香兰素是否存在的特征指纹峰。XRD法快速检测香兰素采用直接进样、精细扫描,在去除基质影响的同时,相对于气相色谱法、电泳法,该方法更加方便、快速,定性确认更准确,结果可靠,适用性强。香兰素晶体衍射峰明显,结构稳定,同时制样简单,极大地缩短了检测时间。本研究中香兰素最低掺杂量为202μg·g^(-1),可用于市售加香食品中香兰素的含量的快速检测,灵敏度可满足建议限量和超量掺加的检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衍射 香兰素 食品安全 快速检测 补充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组织修复材料的骨再生机理研究
3
作者 邹学农 陈大福 +5 位作者 田伟 张西正 吴刚 董华 周永胜 周光前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2年第9期40-50,共11页
传统硬组织修复材料由于在组成及结构上与人体骨组织存在较大差异,植入体内后的骨组织修复过程基本上是一种被动的"充填"过程,且材料的降解速度与新骨形成速度不匹配,难以达到真正的"生物性融合",严重制约了该类材... 传统硬组织修复材料由于在组成及结构上与人体骨组织存在较大差异,植入体内后的骨组织修复过程基本上是一种被动的"充填"过程,且材料的降解速度与新骨形成速度不匹配,难以达到真正的"生物性融合",严重制约了该类材料在骨科临床的推广应用。因此,设计与制备具有"主动修复功能"和"可调控生物响应特性"的第3代新型硬组织修复材料已成为当前骨科临床的新需求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介绍了硬组织修复材料的骨再生机理研究方法,综述了硬组织修复材料与宿主防御和骨再生及宿主微环境对材料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指出硬组织修复材料植入体内后所发生的序列事件可能通过表观遗传修饰使得基因表达受材料本身和宿主微环境等因素的调控,提出新型硬组织修复材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组织修复材料 骨再生 宿主防御 宿主微环境 表观遗传学 基因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用生物陶瓷的功能性生物适配机制及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郑嘉乾 卢霄 +3 位作者 鲁亚杰 王迎军 王臻 卢建熙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共16页
为了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优质医用生物陶瓷应该具备怎样的性能一直困扰着广大研究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者团队致力于研发医用生物陶瓷,从基础科学研究到成果转化,再到临床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研究和应用经验,相继提出了“生物适配”... 为了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优质医用生物陶瓷应该具备怎样的性能一直困扰着广大研究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者团队致力于研发医用生物陶瓷,从基础科学研究到成果转化,再到临床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研究和应用经验,相继提出了“生物适配”和“精准生物适配”理论。本文围绕“医用生物陶瓷(磷酸钙类材料)的功能性生物适配”这一主题分享本团队的学术研究成果和临床应用经验,从结构适配、降解适配、力学适配、应用适配等四个角度,结合骨科临床应用背景,探讨如何实现其生物适配和设计制造的有效衔接,旨在为医用生物陶瓷的设计、制造、监管和应用提供依据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陶瓷 生物适配 材料微结构 生物降解 骨再生 血管化 专题评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成型制备凝胶支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及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潘婷 曹晓东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6-245,235,共11页
对于组织工程而言,如何将种子细胞、细胞外基质和生物刺激信号这3大要素完美结合,对于植入体的植入成败至关重要。对于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器官打印或组织打印作为一种新兴的制备组织工程支架的技术,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这种技术可以将... 对于组织工程而言,如何将种子细胞、细胞外基质和生物刺激信号这3大要素完美结合,对于植入体的植入成败至关重要。对于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器官打印或组织打印作为一种新兴的制备组织工程支架的技术,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这种技术可以将包载生物活性因子(细胞及其他生物活性刺激信号)的凝胶层层组装,得到精确的三维结构,并可控制生物活性因子的打印位置。而凝胶材料因其高含水率、优异的细胞相容性及可控的降解速率等性能,成为最有应用前景的生物打印材料。另一方面,通过快速成型技术这一强大的工具,可以制备得到具有精确内外结构,并包载多种活细胞或其它生物因子(生长因子、基因等)的组织工程支架。然而,并非所有的快速成型方法均适用于凝胶成型。简单总结了可用于制备包载细胞凝胶支架的快速成型方法,进一步讨论了每种方法可用的凝胶材料类型。凝胶材料较低的力学性能是限制其在生物打印方面应用的一个重要缺陷,关于这一问题及改进的方法也做了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 快速成型 生物打印 组织工程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硬组织修复材料仿生设计制备和临床转化
6
作者 赵菡 卫彦 +15 位作者 张学慧 杨小平 蔡晴 宁成云 徐明明 刘雯雯 黄颖 何颖 郭亚茹 江圣杰 白云洋 吴宇佳 郭雨思 郑晓娜 李文静 邓旭亮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共5页
口腔疾病几乎涉及到每个个体,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资源积累的重要问题。牙齿和颌骨是行使口腔功能和支撑外貌轮廓的重要结构基础。小范围牙齿缺损可能引发牙本质过敏症,大范围缺损则会导致牙齿... 口腔疾病几乎涉及到每个个体,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资源积累的重要问题。牙齿和颌骨是行使口腔功能和支撑外貌轮廓的重要结构基础。小范围牙齿缺损可能引发牙本质过敏症,大范围缺损则会导致牙齿形态和功能破坏,而牙齿缺失常造成牙槽骨吸收低平,不利于后续修复。临床上牙本质过敏症治疗手段非常有限,以牙本质小管封闭为主,其效果不佳且易复发;材料充填是牙体缺损治疗的主要手段,但现有材料与牙齿力学性能匹配差,界面结合不足,修复体寿命短;而牙槽骨低平的垂直骨增量则是世界性难题。究其原因,是缺乏对牙齿微观结构及其构效关系的深入解析,缺少对牙槽骨再生微环境的深入认识,导致材料设计忽视了从微观结构功能仿生到宏观效果实现的协同考量。因此,发展牙齿/颌骨结构与功能高度仿生的修复材料新技术与临床新策略是目前口腔医学研究的重要战略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齿修复材料 骨组织引导再生膜 电学微环境 骨充填材料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生人工骨修复材料研究 被引量:30
7
作者 王迎军 杜昶 +2 位作者 赵娜如 叶建东 陈晓峰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51-58,共8页
骨缺损修复材料是临床需求量最大的生物医用材料之一.自体骨和异体骨移植的局限性使得研发优异的人工骨修复材料意义重大.通过模仿天然骨本身的成分、结构特性及生物矿化过程,对材料的组成、结构进行设计与调控,可以获得新型仿生人工骨... 骨缺损修复材料是临床需求量最大的生物医用材料之一.自体骨和异体骨移植的局限性使得研发优异的人工骨修复材料意义重大.通过模仿天然骨本身的成分、结构特性及生物矿化过程,对材料的组成、结构进行设计与调控,可以获得新型仿生人工骨修复材料,这已成为生物材料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文中概述了仿生人工骨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本课题组的相关研究,即类骨微纳米磷酸钙矿物的仿生合成、生物医用高分子仿生纳米纤维支架的制备和具有多级孔结构的自固化磷酸钙基骨修复材料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医用材料 骨修复材料 生物矿化 仿生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软硬段比例可降解聚氨酯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何显运 何军拥 +2 位作者 王迎军 吴刚 原波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57,共4页
以聚己内酯二醇为软段,赖氨酸二异氰酸乙酯为硬段,异山梨醇为扩链剂,采用本体聚合法合成了医用可降解的脂肪性聚氨酯.FTIR、1 H-NMR结果表明合成的聚合物的结构是典型PU的结构;GPC测试结果显示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超过5万,分布指数为1.6... 以聚己内酯二醇为软段,赖氨酸二异氰酸乙酯为硬段,异山梨醇为扩链剂,采用本体聚合法合成了医用可降解的脂肪性聚氨酯.FTIR、1 H-NMR结果表明合成的聚合物的结构是典型PU的结构;GPC测试结果显示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超过5万,分布指数为1.6~2.0,分子量分布较窄.聚合物中所含软硬段的比例对聚合物的性能有一定的影响,聚合物中硬段比例增加使聚合物的结晶度减小,从而使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模量减小,材料亲水性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赖氨酸二异氰酸乙酯 可降解 聚氨酯 软硬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长期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全球创新与产业高地战略规划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王迎军 曾志敏 +1 位作者 张龙鹏 胡燕娟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8-119,共12页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为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的发展能级与全球影响力,支撑我国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湾区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为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的发展能级与全球影响力,支撑我国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湾区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评估和国家定位研判,在“一国两制”的独特制度框架下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中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与重点任务。面向2050年,粤港澳大湾区可分“四步走”全面加速建成开放、融合、可持续的全球创新与产业高地,以科技创新发展一体化来有序推动建设“无边界”的大湾区。研究提出了重点任务建议: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培育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海内外优秀人才的聚集地、推进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建立多元化的科创投入协同机制、探索创新与产业要素流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科技创新 新兴产业 全球创新与产业高地 湾区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LDI硬段医用可降解聚氨酯的合成与性能 被引量:4
10
作者 何显运 王迎军 吴刚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25,30,共5页
以聚己内酯二醇为软段、赖氨酸二异氰酸乙酯为硬段和异山梨醇为扩链剂,用二步逐步聚合法合成了医用可降解的聚氨酯。利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1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X射线衍射(XRD)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合成的聚合物进... 以聚己内酯二醇为软段、赖氨酸二异氰酸乙酯为硬段和异山梨醇为扩链剂,用二步逐步聚合法合成了医用可降解的聚氨酯。利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1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X射线衍射(XRD)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合成的聚合物进行了表征。FT-IR和1H-NMR结果表明,生成的聚合物的结构是典型聚氨酯的结构;GPC结果显示,材料的数均分子量为5.5×104,分布指数为1.64;XRD和DSC结果表明,合成的PU具有部分结晶,在42°附近有结晶熔融峰;材料的拉伸断裂伸长率达到800%多,表现出优良的弹性。聚氨酯的酶解结果证明材料可以降解,但降解速度较慢,且降解液呈弱碱性。而PU材料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材料没有毒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赖氨酸二异氰酸乙酯 生物降解 聚氨酯 合成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与胶原复合多孔支架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韩雪 陈晓峰 +4 位作者 孟永春 周嘉安 林才 姜晓锐 张鑫鑫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69-873,共5页
实验前期用冷冻干燥法合成一种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BG/COL)与粗胶原纤维复合的组织工程支架.本实验将支架与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s)共同培养,评价支架材料的细胞相容性.并将复合了成骨细胞的支架材料植入裸鼠皮下,探讨其异位成骨... 实验前期用冷冻干燥法合成一种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BG/COL)与粗胶原纤维复合的组织工程支架.本实验将支架与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s)共同培养,评价支架材料的细胞相容性.并将复合了成骨细胞的支架材料植入裸鼠皮下,探讨其异位成骨的性能.研究结果显示rMSCs可以在BG/COL多孔支架材料表面成功粘附、铺展、并向多孔支架内部迁移,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双链DNA(ds DNA)数量增多,细胞增殖情况与对照组差异明显.将种在复合材料上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培养14d后切片染色,其碱性磷酸酶(ALP)和钙素表达均呈强阳性.体内植入实验的裸鼠健康状况良好,伤口完全愈合,6w后BG/COL周边及内部有骨组织和血管生成.由此证明,这种新型的复合多孔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复合了成骨细胞的组织工程骨具有良好的诱导成骨的性能,因此这种材料是理想的应用于骨组织修复和再生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玻璃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胶原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生物玻璃的体外成骨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玉莉 陈晓峰 +3 位作者 韩雪 苗国厚 胡庆 雷波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2年第6期7-11,55,共6页
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因其具有特殊的形态结构和理化性能目前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但是目前对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的结构及形态对细胞性能的影响研究的较少。本文通过溶胶-凝胶法结合模板仿生技术合成了具有特殊结构和形态的微纳米生物活... 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因其具有特殊的形态结构和理化性能目前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但是目前对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的结构及形态对细胞性能的影响研究的较少。本文通过溶胶-凝胶法结合模板仿生技术合成了具有特殊结构和形态的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研究了这种微纳米结构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性能(ALP,Runx2,Col1a1和OPN)的影响,结果证明具有规则形态的生物活性玻璃(SBG)相比不规则形态的生物活性玻璃(IBG)更能促进细胞的体外成骨性能,为将来设计具有特定结构的生物活性玻璃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生物玻璃 溶胶-凝胶技术 碱性磷酸酶 成骨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镧介孔纳米球降低烟气中低分子醛酮类物质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舒丽君 魏坤 郭武生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03-1207,共5页
改进传统的合成六方介孔材料的工艺,合成具有双纳米效应的掺镧介孔纳米球,以此作为卷烟添加剂,研究了其对红塔山经典1956卷烟主流烟气中含有的低分子醛酮化合物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在过滤嘴中加入了添加剂的烟样中8种低分子醛酮的含量... 改进传统的合成六方介孔材料的工艺,合成具有双纳米效应的掺镧介孔纳米球,以此作为卷烟添加剂,研究了其对红塔山经典1956卷烟主流烟气中含有的低分子醛酮化合物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在过滤嘴中加入了添加剂的烟样中8种低分子醛酮的含量明显低于没有加入添加剂的烟样,且测定结果的相对偏差小于0.3%。其中,甲醛的含量由186.0721μg/支减少到103.698μg/支,说明该掺镧介孔纳米球添加剂对甲醛的吸附具有较好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镧介孔纳米球 添加剂 卷烟烟气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惰性陶瓷的改性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叶建东 张婧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5,15,共6页
生物惰性陶瓷由于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优秀的耐磨损能力以及化学稳定性,是一类重要的替代型人体硬组织修复材料。本文对氧化铝陶瓷和氧化锆陶瓷这两种最常见的生物惰性陶瓷材料及它们的改性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性介绍。
关键词 生物惰性陶瓷 氧化铝 氧化锆 增韧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的结构特征及其对糖尿病创面修复作用的研究
15
作者 林才 毛葱 +3 位作者 李玉莉 张娟娟 苗国厚 陈晓峰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3-108,共6页
采用熔融法和溶胶-凝胶法分别制备了生物活性玻璃45S5和SGBG,通过SEM、BET及XRD等方法对它们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建立了SD大鼠糖尿病皮肤创面模型,通过对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以及HE染色分析,探讨了生物活性玻璃对促进糖尿病难... 采用熔融法和溶胶-凝胶法分别制备了生物活性玻璃45S5和SGBG,通过SEM、BET及XRD等方法对它们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建立了SD大鼠糖尿病皮肤创面模型,通过对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以及HE染色分析,探讨了生物活性玻璃对促进糖尿病难愈创面愈合的效果。结果表明,与凡士林组相比,生物活性玻璃组能加速创面愈合,且SGBG具有纳米结构,其比表面积更大,与45S5相比能缩短糖尿病创面的愈合时间,提高愈合速度。组织学分析表明生物活性玻璃能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由此表明生物活性玻璃能促进大鼠糖尿病创面的修复,且具有纳米结构的SGBG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玻璃 溶胶-凝胶 创面修复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纳米羟基磷灰石/茶氨酸药物释药性能研究
16
作者 郑志雯 刘小健 +3 位作者 赵娜如 王迎军 魏坤 张淑花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2-265,共4页
本文以层状纳米羟基磷灰石为载体制备了羟基磷灰石/茶氨酸药物,并对其体外释药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羟基磷灰石/茶氨酸药物在起始阶段具有很快的药物释放速率,50 min时的累积释放量接近80%,最终的释药量可达90%以上。而且在释药初期,载... 本文以层状纳米羟基磷灰石为载体制备了羟基磷灰石/茶氨酸药物,并对其体外释药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羟基磷灰石/茶氨酸药物在起始阶段具有很快的药物释放速率,50 min时的累积释放量接近80%,最终的释药量可达90%以上。而且在释药初期,载药量高的样品比载药量低的样品具有更高的累积释药百分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层状结构 茶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精神疾病自动分类与预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7
作者 陈小怡 周静 +3 位作者 柯鹏飞 孔令茵 吴逢春 吴凯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52-763,共12页
神经精神疾病的神经病理机制仍有许多未知,客观临床诊断标准也十分欠缺,其诊断与预后面临巨大挑战。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神经影像数据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精神疾病神经病理机制的探索和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发掘。相比于实现群体水平... 神经精神疾病的神经病理机制仍有许多未知,客观临床诊断标准也十分欠缺,其诊断与预后面临巨大挑战。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神经影像数据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精神疾病神经病理机制的探索和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发掘。相比于实现群体水平分析的传统单变量分析方法,机器学习模型基于神经影像数据,实现神经精神疾病的个体化、智能化预测。综述近年来基于机器学习的神经精神疾病自动分类与预测研究进展,从机器学习基本原理和精神分裂症、抑郁症、阿尔兹海默症与帕金森病等4种典型神经精神疾病的最新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目前,疾病自动分类与预测研究还存在着样本量小、可重复性低等局限性,未来可以通过多站点数据协同分析来提高研究的样本量。此外,深度学习和跨疾病诊断与预测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神经精神疾病 神经影像 分类与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替代纳米羟基磷灰石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郑艳霞 董刚 +1 位作者 邱萱 邓春林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9-133,共5页
硅元素掺杂羟基磷灰石可有效提高移植骨组织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在骨修复材料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概述了硅元素在骨修复材料中的作用,硅替代纳米羟基磷灰石粉体的制备、表征方法、替代机理及硅替代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在体内、体外实... 硅元素掺杂羟基磷灰石可有效提高移植骨组织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在骨修复材料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概述了硅元素在骨修复材料中的作用,硅替代纳米羟基磷灰石粉体的制备、表征方法、替代机理及硅替代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在体内、体外实验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综述了硅替代羟基磷灰石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其在骨修复材料方面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羟基磷灰石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的细胞基因激活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胡庆 陈晓峰 +1 位作者 董艳梅 宫玮玉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3年第10期577-582,630,共7页
微纳米生物材料目前已成为生物医用材料领域一个研究热点和难点。大量研究表明具有微纳米结构特征的生物材料表现出了积极的生物学响应。生物活性玻璃(BG)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是一类重要的骨修复材料。而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 微纳米生物材料目前已成为生物医用材料领域一个研究热点和难点。大量研究表明具有微纳米结构特征的生物材料表现出了积极的生物学响应。生物活性玻璃(BG)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是一类重要的骨修复材料。而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MNBG)因其具有特殊的形态结构和理化性能,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但是目前对MNBG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制备、表征以及其表面类骨羟基磷灰石矿物在SBF溶液中的形成活性等方面,关于MNBG的细胞相容性以及基因激活性能方面的研究还鲜有报道。通过溶胶-凝胶法结合模板仿生技术合成了具有特殊微纳米结构和形态的MNBG,并将其浸提液与MG-63细胞共培养,研究生物玻璃溶出物对细胞增殖,成骨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证明相比于传统的熔融法制备的生物玻璃(45S5)浸提液,MNBG浸提液能够明显促进细胞增殖,激活细胞成骨相关基因,上调相关蛋白的表达,为设计和制备具有基因介导作用的新型生物活性玻璃骨修复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 溶胶-凝胶技术 模板仿生 基因激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活性玻璃纤维的基因转染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惠 陈晓峰 +2 位作者 李贤 李玉莉 林泽枫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23-1028,共6页
生物活性玻璃由于含有钙、磷成分,因此在基因转染方面具有应用潜能。本研究通过溶胶-凝胶结合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具有连续介孔或分级纳米孔的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纤维(BGF),并将其用于基因转染。实验结果显示,BGF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可大量... 生物活性玻璃由于含有钙、磷成分,因此在基因转染方面具有应用潜能。本研究通过溶胶-凝胶结合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具有连续介孔或分级纳米孔的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纤维(BGF),并将其用于基因转染。实验结果显示,BGF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可大量释放Ca2+和PO43-,这些释放的离子在沉积的同时可装载质粒DNA,起到基因转染载体的作用,转染效率与BGF之间具有剂量依赖性。当质粒浓度为1μg/mL、BGF浓度为1000μg/mL时,细胞的转染效率可达对照组(脂质体转染试剂)的50%以上。其转染机理与传统的磷酸钙基因转染类似,而其较好的离子溶出保障了其使用的稳定性,有望替代纳米磷酸钙转染体系用于基因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玻璃 纤维 基因转染 磷酸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