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绵马贯众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魏凯欣 宋雄辉 +5 位作者 刘向前 徐依 索宗武 唐思琪 黄浩 李小军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3,共9页
研究绵马贯众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AB-8大孔树脂、聚酰胺等柱色谱,及制备型HPLC和重结晶的方法对绵马贯众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从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 研究绵马贯众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AB-8大孔树脂、聚酰胺等柱色谱,及制备型HPLC和重结晶的方法对绵马贯众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从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绵马酸ABA(1)、正十五烷酸(2)、正二十七烷醇(3)、绵马贯众素ABBA(4)、香茶菜酸A(5)、β-谷甾醇(6)、绵马贯众苷A(7)、1-O-phenyl-α-L-rhamnopyranoside(8)、3,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9)、(Z)-11 R,12 S,13 S-trihydroxy-9-octadecenoate(10)、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11)、山柰素-3-O-α-L-(3-O-乙酰基)鼠李糖基-7-O-α-L-鼠李糖苷(12)、山柰素-3-O-α-L-鼠李糖基-7-O-α-L-鼠李糖苷(13)、胡萝卜苷(14)、5-羟甲基糠醛(15)、5,7-dihydroxychromone-7-O-neohesperidoside(16)、isomaltol-α-D-glucopyranoside(17)、2,5-呋喃二甲醇(18)、邻苯二酚(19)、1,3,5-三甲氧基苯(20)。其中化合物5、8~10、15~18、20为首次从鳞毛蕨科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和3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测定部分单体化合物抑制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释放炎症因子前列腺素E_(2)(prostaglandin E_(2),PGE_(2))水平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1、4、8、10、12、13、15~18均可抑制PGE_(2)释放,其中化合物1、4、13表现出较好的潜在抗炎活性,其他被测试化合物均表现出适度的潜在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马贯众 分离鉴定 化学成分 抗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天蓼虫瘿果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2
作者 徐依 陈寿明 +5 位作者 李春英 魏凯欣 徐榕樱 万文文 唐思琪 李小军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62-1069,共8页
研究木天蓼虫瘿果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采用重结晶、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硅胶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木天蓼虫瘿果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核磁及质谱数据确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从木天蓼虫瘿... 研究木天蓼虫瘿果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采用重结晶、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硅胶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木天蓼虫瘿果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核磁及质谱数据确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从木天蓼虫瘿果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α,3α,24-三羟基-12-熊果烯-23-醛-28-酸(1)、科罗索酸(2)、2α,3α,24-三羟基乌苏-12,20(30)-二烯-28-酸(3)、2α,3α,24-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4)、2α,3α,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5)、豆甾醇(6)、β-谷甾醇(7)、阿魏酸(8)、咖啡酸(9)、原儿茶酸(10)、(+)-(7S,8R)-苯并二氢呋喃新木脂素-4-O-β-D-葡萄糖苷(11)、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12)、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3)。除化合物7外,其余化合物均是首次从木天蓼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为首次从猕猴桃属植物中得到。采用Griess法测定化合物1~5和11~13对脂多糖刺激的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和小鼠小胶质细胞BV2产生NO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化合物3无细胞毒性,在浓度为20、40、80μmol/L时均能显著并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以上两种细胞NO的产生(P<0.05或P<0.01),抑制率分别为35.71%、53.57%、74.28%(RAW 264.7)和31.44%、44.11%、60.0%(BV2),具有潜在的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天蓼 三萜 抗炎活性 巨噬细胞RAW 264.7 小胶质细胞BV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元统计方法和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瓜馥木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胡海波 李耀利 +4 位作者 程庚金生 邓婧怡 李加林 程齐来 黄浩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724-1730,共7页
目的分析瓜馥木中的挥发性成分,比较根、茎、叶和虫瘿中所含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HS-GC-MS)联用技术分析瓜馥木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并利用XCMS-ONLINE的组学方法和多元统计方法分析处理数据,包括偏最小二乘... 目的分析瓜馥木中的挥发性成分,比较根、茎、叶和虫瘿中所含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HS-GC-MS)联用技术分析瓜馥木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并利用XCMS-ONLINE的组学方法和多元统计方法分析处理数据,包括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正交校正的偏最小二乘分析(OPLS-DA),辅以保留指数(RI)完成各挥发性成分的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结果共定性出4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根含24种成分,茎含38种成分,叶含35种成分,虫瘿含25种成分,各部位的共有成分19种。结论瓜馥木挥发性成分主要是烯烃类和脂肪烃衍生物类,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将为该药材的质量标准科学制定和民间使用提供依据和借鉴,并为进一步的药效评价、资源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馥木 香藤 保留指数 气相色谱-质谱 XCMS ONLINE PLS-DA OPLS-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糙叶五加果实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小军 金官佑 +3 位作者 张晓丹 吴贤哲 金伦喆 刘向前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7-434,共8页
基于脂多糖(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BV2为生物活性导向模型首次研究糙叶五加Acanthopanax henryi(Oliv.) Harms果实的化学成分。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制备薄层、制备液相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分析结合理化... 基于脂多糖(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BV2为生物活性导向模型首次研究糙叶五加Acanthopanax henryi(Oliv.) Harms果实的化学成分。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制备薄层、制备液相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分析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糙叶五加果实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羟甲基-2-糠醛(1)、5-羟基麦芽酚(2)、原儿茶酸(3)、6-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5)、山奈酚-3-芸香苷(6)、(-)-松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7)、(+)-simplexoside(8)、(-)-芝麻素(9)、松香(10)、苯甲基-β-D-吡喃葡萄糖苷-6′-O-乙酸酯(11)、3,4-二羟基-p-薄荷-1-烯(12)、(4R)-p-薄荷-1-烯-4,7-二醇(13)、(2E,6R)-2,6-二甲基-2,7-辛二烯-1,6-二醇(14)、(+)-(3S,4S,6R)-3,6-二羟基-1-薄荷烯(15)、齐墩果酸-3-O-β-D-葡萄糖醛酸苷(16)、styraxlignolide E(17)、styraxlignolide D(18)。化合物2、8、10~15、17、18为首次从五加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7为首次从五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除化合物4~6、9、16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抗炎活性筛选结果表明,被测试化合物均表现出了一定的NO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1、4、7、9、12、13、18表现出了适度的抑制NO生成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糙叶五加 黄酮 单萜 木脂素 化学成分 抗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糙叶五加正丁醇萃取部位抗炎活性成分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唐思琪 罗姣 +4 位作者 黄浩 吴贤哲 金伦喆 刘向前 李小军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1年第4期598-606,共9页
本文对糙叶五加果实正丁醇萃取物的抗炎活性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C_(18)柱色谱、LH-20型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液相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分析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糙叶... 本文对糙叶五加果实正丁醇萃取物的抗炎活性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C_(18)柱色谱、LH-20型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液相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分析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糙叶五加果实正丁醇萃取部位中分离鉴定出17个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2)、芦丁(3)、1,3-双咖啡酰奎宁酸(4)、1,4-双咖啡酰奎宁酸(5)、1,5-双咖啡酰奎宁酸(6)、3,4-双咖啡酰奎宁酸(7)、3,5-双咖啡酰奎宁酸(8)、4,5-双咖啡酰奎宁酸(9)、绿原酸甲酯(10)、(2E,6S)-1-羟基-2,6-二甲基-2,7-辛二烯-6-β-D-吡喃葡萄糖苷(11)、(2Z,6R)-6-羟基-2,6-二甲基-2,7-辛二烯-1-β-D-吡喃葡萄糖苷(12)、(2Z,6R)-1-羟基-2,6-二甲基-2,7-辛二烯-6-β-D-吡喃葡萄糖苷(13)、(2E,6R)-6-羟基-2,6-二甲基-2,7-辛二烯-1-β-D-吡喃葡萄糖苷(14)、(2E,6R)-1-羟基-2,6-二甲基-2,7-辛二烯-6-β-D-吡喃葡萄糖苷(15)、(-)-(3S,4S,6R)-3,6-二羟基-1-薄荷烯6-O-β-D-吡喃葡萄糖苷(16)、(-)-(3S,4S,6R)-3,6-二羟基-1-薄荷烯3-O-β-D-吡喃葡萄糖苷(17)。化合物11、16、17为首次从五加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15为首次从五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除化合物1~9之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在0~80μM的浓度范围内,被测试化合物均无明显的细胞毒性,化合物10和16具有较好的NO抑制活性且呈剂量相关;化合物6和17表现出了适度的NO抑制活性;其它被测试化合物具有微弱的或者无NO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糙叶五加 黄酮苷 咖啡酰奎宁酸 单萜苷 化学成分 抗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emerin蛋白与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邱杭 朱晓娟(综述) +1 位作者 佟天天 黄浩(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38-643,共6页
Chemerin是一种能够趋化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向炎症部位发生聚集的炎症因子,通过与其受体CMKLR1、GPR1、CCRL2结合,从而产生促炎或抗炎的作用。目前发现chemerin与多种疾病之间都存在联系,其中对炎症及癌症的研究最为深入。Che... Chemerin是一种能够趋化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向炎症部位发生聚集的炎症因子,通过与其受体CMKLR1、GPR1、CCRL2结合,从而产生促炎或抗炎的作用。目前发现chemerin与多种疾病之间都存在联系,其中对炎症及癌症的研究最为深入。Chemerin发挥着促炎、抗炎以及促癌和抗癌两种不同的作用,这是不同亚型作用的结果,但对其中发挥作用的亚型仍未有研究对其阐明,深入了解chemerin的各种亚型与这些疾病之间的机制可为chemerin在其中起到的治疗作用提供重要信息。文章就chemerin在炎症、癌症、心血管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2型糖尿病、帕金森病以及胆石症中发挥的作用及其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对将来chemerin在这些疾病中具体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MERIN 亚型 炎症 癌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