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中药中重金属毒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1
作者 杨咪咪 王旗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59-1368,共10页
随着中药国际贸易的不断增长,中药中有毒重金属超标的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与关注。不少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严格的重金属限量标准,尚没有统一标准。不同价态、不同化学形态的重金属,毒性差别很大,仅用中药中重金属总含量来评价中药的... 随着中药国际贸易的不断增长,中药中有毒重金属超标的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与关注。不少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严格的重金属限量标准,尚没有统一标准。不同价态、不同化学形态的重金属,毒性差别很大,仅用中药中重金属总含量来评价中药的安全性是不合理的。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广的含重金属中药主要为含朱砂和雄黄的中成药,由于其中所含重金属汞和砷的潜在毒性及其相关不良反应的不时报道,朱砂、雄黄及其复方制剂的安全性也倍受社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中药 朱砂 雄黄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补骨脂酚代谢减毒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艾芳 沈国林 +2 位作者 焦士勇 李桦 王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31-436,共6页
目的:分析补骨脂酚代谢的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表型,并在体外研究人肝微粒体(hu-man liver microsomes,HLM)对补骨脂酚代谢减毒的机制。方法:用HLM与化学抑制剂合用法以及人源重组CYP酶法分析代谢补骨脂酚的CYP酶亚型。用H... 目的:分析补骨脂酚代谢的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表型,并在体外研究人肝微粒体(hu-man liver microsomes,HLM)对补骨脂酚代谢减毒的机制。方法:用HLM与化学抑制剂合用法以及人源重组CYP酶法分析代谢补骨脂酚的CYP酶亚型。用HPLC-MS法分析CYP亚型酶特异底物的代谢产物生成量,研究CYP酶广谱抑制剂1-氨基苯并三唑(1-aminobenzotriazole,ABT)对HLM中CYP亚型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用HPLC法分析补骨脂酚在HLM孵育液中的浓度,研究ABT对其代谢的影响。应用MTT法检测人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uman kid-ney-2,HK-2)的存活率来评价补骨脂酚对HK-2的毒性作用以及HLM中CYP酶和ABT对其毒性的影响。结果:HLM中的CYP1A2、CYP2C9、CYP2C19和CYP3A4参与了补骨脂酚的代谢,其中以CYP2C19的代谢转化率最高;2.5 mmol/L ABT能明显抑制0.5 g/L HLM中上述4种CYP同工酶活性,抑制率达到90%以上;2.5 mmol/L ABT对补骨脂酚在HLM的代谢抑制率为83.24%±2.13%。在HK-2细胞存活率实验中,ABT能显著降低HLM对30~90μmol/L补骨脂酚的代谢减毒作用(P<0.05)。结论:HLM减低补骨脂酚HK-2细胞毒性的作用与HLM中CYP酶将补骨脂酚代谢转化为无毒或毒性较小的代谢产物有关,应用CYP酶广谱抑制剂能逆转HLM对补骨脂酚的代谢解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酚 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微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用于预测中药化学成分心脏毒性的定量构效关系模型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雅秋 王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51-556,共6页
目的:当前用于预测心脏毒性的定量构效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模型仅限于h ERG通道抑制作用这一机制,应用范围较狭窄。本研究旨在构建包含各类心脏不良反应的QSAR模型,以应用于中药化学成分潜在心脏... 目的:当前用于预测心脏毒性的定量构效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模型仅限于h ERG通道抑制作用这一机制,应用范围较狭窄。本研究旨在构建包含各类心脏不良反应的QSAR模型,以应用于中药化学成分潜在心脏毒性的预测。方法:从Toxicity Reference Database(ToxRef DB)和Side Effect Resource(SIDER)数据库中共收集1 109个具有心脏毒性的化合物和789个不具有心脏毒性的化合物作为构建QSAR模型的训练集,应用ADMET Predictor软件计算、筛选分子描述符,通过两种算法(支持向量机和人工神经网络)依次纳入不同数量分子描述符分别构建QSAR模型,通过10折交叉验证方法进行内部验证选择最优模型,然后通过查阅文献及数据库共收集19种具有心脏毒性和10种不具有心脏毒性的中药化学成分作为外部验证集,评价所建QSAR模型对于中药化学成分心脏毒性预测的适用性。结果:经筛选后共有220种分子描述符参与建模,用支持向量机算法所建的最优模型为包含87种分子描述符的模型,其内部验证结果显示模型灵敏度为71%,特异度为70%,约登指数(Youden’s index)和马修斯相关系数(Matthew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均为0.41。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所建的最优模型为包含13个神经元及87种分子描述符的模型,其内部验证结果显示模型灵敏度为78%,特异度为77%,约登指数和马修斯相关系数均为0.54。通过29种中药化学成分验证显示,支持向量机模型外部验证结果灵敏度为95%,特异度为40%,整体预测的准确率达到76%;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外部验证结果灵敏度为95%,特异度为60%,整体预测的准确率达到83%。结论: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构建的模型预测能力要优于支持向量机算法构建的模型,通过已知毒性的中药化学成分验证表明,此QSAR模型有良好的灵敏度和预测准确率,可以用于中药化学成分心脏毒性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 中国传统 心脏毒素类 量化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秀丽线虫模型探究七叶皂苷和右美沙芬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保护作用
4
作者 张一平 李璐迪 +2 位作者 朱安 肖武生 王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4-771,共8页
目的:探究七叶皂苷(escin,ESC)和右美沙芬(dextromethorphan,DEX)是否具有延缓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作用。方法:使用秀丽隐杆线虫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rotein,Aβ)转基因构建的AD模型,采用固体暴露方式,给予不同... 目的:探究七叶皂苷(escin,ESC)和右美沙芬(dextromethorphan,DEX)是否具有延缓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作用。方法:使用秀丽隐杆线虫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rotein,Aβ)转基因构建的AD模型,采用固体暴露方式,给予不同浓度的ESC和DEX处理,以美金刚(memantine,MEM)50μmol/L作为阳性对照组,检测线虫的寿命变化、运动能力和认知功能变化、Aβ蛋白表达量,以及活性氧含量。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氧化应激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高剂量处理(1000μmol/L ESC或DEX)对野生型N2线虫活动无明显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20μmol/L ESC组和60μmo/L DEX组显著延长AD模型线虫的生存时间。在AD发病中期,ESC和DEX可减少AD模型线虫的身体弯曲频率的降低,且DEX能明显改善AD模型线虫的头部摆动频率降低。早期的认知功能测试的趋化指数ESC组和DEX组及阳性对照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这与其体内Aβ蛋白的含量降低相关。ESC组和DEX组的活性氧含量相较于空白对照组有所减少;且基因表达结果显示,ESC可通过上调抗氧化应激基因skn1的表达来减轻AD模型线虫体内的氧化损伤。结论:ESC和DEX能改善AD模型线虫运动能力和认知功能的降低,延缓AD相关症状的加重。ESC可能通过激活SKN-1/Nrf2通路,降低AD模型线虫的氧化应激进而延缓AD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七叶皂苷 右美沙芬 秀丽隐杆线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鲜碱对HepG2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7
5
作者 郭晓培 李艾芳 +1 位作者 张宝旭 王旗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5-100,共6页
目的研究白鲜碱的肝细胞毒性作用及其毒性机制。方法白鲜碱2.5~800μmol·L-1与HepG2细胞作用24 h,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并计算IC50值,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检测细胞膜损伤。白鲜碱25~100μmol·L-1与HepG2细胞作用4,24... 目的研究白鲜碱的肝细胞毒性作用及其毒性机制。方法白鲜碱2.5~800μmol·L-1与HepG2细胞作用24 h,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并计算IC50值,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检测细胞膜损伤。白鲜碱25~100μmol·L-1与HepG2细胞作用4,24或48 h,用试剂盒方法分别检测细胞培养液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谷氨酰转肽酶(GGT)活性。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果白鲜碱25~800μmol· L-1与HepG2细胞作用24 h对HepG2细胞存活的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降低(r=0.965,P<0.05),IC50值为(283±27)μmol·L-1。与溶剂对照组相比,白鲜碱12.5~50μmol·L-1作用24 h,HepG2细胞LDH释放率显著升高(P<0.01)。白鲜碱100和200μmol·L-1可引起HepG2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细胞皱缩脱落,细胞数目减少,并使HepG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P<0.05,P<0.01)。白鲜碱100和200μmol·L-1与HepG2细胞作用24 h可使细胞培养液中ALT和AST活性显著升高,并呈浓度依赖性(r=0.995,P<0.05和r=0.996,P<0.05),线粒体膜电位亦明显下降(r=0.978,P<0.05)。与溶剂对照组相比,白鲜碱100和200μmol·L-1与HepG2细胞作用4 h,细胞培养液中GST活性明显升高(P<0.05);作用24 h,GST活性升高呈浓度依赖性(r=0.987,P<0.05)。白鲜碱200μmol· L-1作用48 h导致HepG2细胞培养液中GGT活性升高(P<0.05)。结论较高浓度的白鲜碱(≥100μmol· L-1)具有潜在的肝毒性,细胞膜损伤和线粒体损伤可能是其肝毒性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鲜碱 HEPG2细胞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二羟基二苯甲酮对可卡因致小鼠肝毒性及神经毒性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吴学银 薛茹 +3 位作者 刘昕 贾凤兰 阮明 张宝旭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1-425,共5页
目的:探索2,4-二羟基二苯甲酮(2,4-dihydroxybenzophenone,BP-1)对可卡因所致肝毒性及神经毒性的保护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BP-1抗可卡因肝毒性实验采用雄性ICR小鼠,BP-1(100,200,400mg/kg体重)灌胃预给药4 d,末次给药... 目的:探索2,4-二羟基二苯甲酮(2,4-dihydroxybenzophenone,BP-1)对可卡因所致肝毒性及神经毒性的保护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BP-1抗可卡因肝毒性实验采用雄性ICR小鼠,BP-1(100,200,400mg/kg体重)灌胃预给药4 d,末次给药30 min后,皮下注射给予可卡因75 mg/kg,24 h后处死。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性;制备肝匀浆,改良Hission法测定肝中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氧化型谷胱甘肽(oxidized glutathione,GSSG)含量,硫代巴比妥酸(thibabituric acid,TBA)法测定肝中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HE染色处理肝组织切片,光学显微镜观察病理学改变。BP-1抗可卡因神经毒性实验采用雄性ICR小鼠,BP-1(100,200,400 mg/kg体重)灌胃预给药3 d,末次给药30 min后,皮下注射给予可卡因20 mg/kg,记录小鼠0~180 min的自主活动次数。结果:BP-1抗可卡因致肝毒性实验结果发现,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可卡因模型组小鼠血清中ALT[(1 571±1 161)IU/L vs.(30±16)IU/L,P<0.05]、AST[(408±226)IU/L vs.(101±12)IU/L,P<0.05]和LDH[(3 963±1 431)IU/L vs.(1 935±287)IU/L,P<0.05]活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组织中GSH/GSSG比值[(5.11±0.63)vs.(6.88±1.13),P<0.05]下降,MDA含量[(1.97±1.36)μmol/g vs.(0.07±0.06)μmol/g,P<0.01]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小叶中心出现大量坏死细胞。与可卡因模型组比较,BP-1各剂量组血清ALT[(112±96)IU/L,(54±20)IU/L,(35±15)IU/L,P<0.05]、AST[(130±33)IU/L,(107±5)IU/L,(99±9)IU/L,P<0.05]和LDH[(1 667±564)IU/L,(1 507±365)IU/L,(1 249±349)IU/L,P<0.01]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肝组织中GSH/GSSG比值[(7.33±1.84),(9.28±0.67),(10.5±1.20),P<0.05]升高,MDA[(1.82±1.19)μmol/g,(0.49±0.31)μmol/g,(0.35±0.30)μmol/g,P<0.05]含量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肝小叶中心变性、坏死细胞减少,坏死区域缩小。BP-1抗可卡因神经毒性实验结果发现,BP-1预给药组小鼠自主活动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自主活动量恢复正常的时间前移。结论:BP-1对可卡因致小鼠急性肝毒性及神经毒性具有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苯甲酮类 可卡因 药物毒性 神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脑屏障渗透性改变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朱安 王旗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89-899,共11页
血脑屏障(BBB)稳态是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病、脊髓侧索硬化病、癫痫、卒中和神经胶质瘤等多种神经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均能观察到BBB结构和功能的改变。BBB中的紧密连... 血脑屏障(BBB)稳态是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病、脊髓侧索硬化病、癫痫、卒中和神经胶质瘤等多种神经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均能观察到BBB结构和功能的改变。BBB中的紧密连接和黏附连接限制了内外源性化合物的转运,使药物投递至中枢神经系统极其困难。本文综述了脑血管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周细胞和基膜的形态和功能改变,连接蛋白和转运体的结构和表达异常,以及RNA干扰、模拟肽、纳米材料和高频聚焦超声等新技术对BBB渗透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脑屏障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紧密连接 转运体 渗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茱萸碱对HepG2细胞毒性及其机制 被引量:8
8
作者 高亚东 朱安 +5 位作者 李璐迪 张涛 王硕 单丹萍 李盈姿 王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07-1114,共8页
目的:研究吴茱萸碱(evodiamine,EVO)的肝细胞毒性及其机制。方法:将0.04~25μmol/L EVO分别作用于HepG2细胞24、48和72 h,用细胞增殖及毒性检测(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0.2、1和5μmol/L EVO处理HepG2细胞48 h,... 目的:研究吴茱萸碱(evodiamine,EVO)的肝细胞毒性及其机制。方法:将0.04~25μmol/L EVO分别作用于HepG2细胞24、48和72 h,用细胞增殖及毒性检测(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0.2、1和5μmol/L EVO处理HepG2细胞48 h,多功能酶标仪分别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以及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含量。用多功能酶标仪检测HepG2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用分子对接探究EVO与凋亡、自噬和铁死亡相关蛋白结合情况。用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superior alternative to JC-1,JC-10)和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膜联蛋白/碘化丙啶(annexin V-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propidium iodide,Annexin V-FITC/PI)对HepG2细胞进行染色,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和细胞凋亡。用Western blot检测HepG2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9,caspase-3以及胆汁酸转运体胆盐输出泵(bile salt export pump,BSEP)和多耐药相关蛋白2(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 2,MRP2)的表达水平。结果:0.04~25μmol/L EVO可降低HepG2细胞存活率,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EVO处理HepG2细胞24、48和72 h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85.3、6.6和4.7μmol/L。0.2、1和5μmol/L EVO作用HepG2细胞48 h,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LT、AST、LDH、ALP活性升高,TBIL含量增加。EVO可降低细胞中SOD活性,增加MDA含量。分子对接结果显示EVO与凋亡相关蛋白结合情况较好,JC-10和Annexin V-FITC/PI染色发现EVO可降低MMP,增加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结果表明EVO可上调caspase-9剪切蛋白和caspase-3剪切蛋白表达,并下调caspase-3前体蛋白、BSEP和MRP2蛋白表达。结论:0.2、1和5μmol/L的EVO具有肝细胞毒性,其毒性机制可能涉及脂质过氧化损伤、细胞凋亡和胆汁淤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碱 脂质过氧化损伤 凋亡 胆汁淤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汞纳米颗粒对秀丽隐杆线虫不同神经递质类型神经元的影响
9
作者 李璐迪 李盈姿 王旗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4-352,共9页
目的 探究硫化汞纳米颗粒(HgS-NP)暴露对秀丽隐杆线虫(简称线虫)不同神经递质类型神经元的影响。方法 采用野生型N2线虫以及绿色荧光蛋白特异性标记转运蛋白或生物合成酶的γ-氨基丁酸(GABA)能、谷氨酸(Glu)能、多巴胺(DA)能、乙酰胆碱(... 目的 探究硫化汞纳米颗粒(HgS-NP)暴露对秀丽隐杆线虫(简称线虫)不同神经递质类型神经元的影响。方法 采用野生型N2线虫以及绿色荧光蛋白特异性标记转运蛋白或生物合成酶的γ-氨基丁酸(GABA)能、谷氨酸(Glu)能、多巴胺(DA)能、乙酰胆碱(ACh)能和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的转基因线虫(EG1285,DA1240,BZ555,LX929和GR1366),通过固体暴露的方式,将同步化后的L4期线虫经不同浓度HgS-NP处理。(1) 5种转基因线虫暴露于HgS-NP 0(溶剂对照组),250,500和1000 mg·L^(-1)72 h,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转基因线虫不同神经递质类型神经元绿色荧光的表达。(2)野生型N2线虫暴露于HgS-NP 0(溶剂对照组)和1000 mg·L^(-1)72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33种GABA能和Glu能神经递质系统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 (1)与同基因型溶剂对照组线虫相比,暴露于不同浓度HgS-NP后,EG1285线虫出现GABA能神经元胞体缩小、树突断裂和神经元缺失,神经元相对荧光强度显著降低(P<0.05);暴露于HgS-NP 1000 mg·L^(-1)后,DA1240线虫头部Glu能神经元缺失,相对荧光强度显著降低(P<0.01);然而,暴露于不同浓度HgS-NP后,BZ555、LX929和GR1366线虫的DA能、ACh能和5-HT能神经元形态及相对荧光强度均无明显改变。(2)与溶剂对照组相比,野生型N2线虫暴露于HgS-NP 1000 mg·L^(-1)后,仅编码非N-甲基-D-天冬氨酸类Glu受体的glr-7和glr-8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其余31种GABA能和Glu能神经递质系统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均无明显改变。结论 较高剂量的HgS-NP暴露72 h可损伤线虫的GABA能和Glu能神经元,而对DA能、ACh能和5-HT能神经元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汞纳米颗粒 神经元 神经递质 秀丽隐杆线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月兰籽水煎剂对白鲜皮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0
10
作者 战奕巍 徐子茜 +4 位作者 郭新慧 李荣佳 沈金平 许旭东 张宝旭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1-106,共6页
目的研究新天然药物二月兰籽对传统中药白鲜皮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连续4 d,小鼠ig给予二月兰籽水煎剂36,54和72 g·kg-1。第4天给药后3 h,ig给予白鲜皮水煎剂70 g·kg-1,24 h后麻醉小鼠,内眦静脉取血,取肝组织... 目的研究新天然药物二月兰籽对传统中药白鲜皮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连续4 d,小鼠ig给予二月兰籽水煎剂36,54和72 g·kg-1。第4天给药后3 h,ig给予白鲜皮水煎剂70 g·kg-1,24 h后麻醉小鼠,内眦静脉取血,取肝组织。测定血清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测定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的含量,计算GSH/GSSG比值。肝组织病理切片,经HE染色后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变化,并对病理图片进行坏死和变性组织面积半定量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白鲜皮模型组血清GPT,GOT和LDH活性分别升高500,140和40倍(P<0.01);二月兰籽水煎剂能明显降低白鲜皮水煎剂引起的血清GPT,GOT和LDH活性的升高(P<0.05,P<0.01),其中二月兰籽水煎剂36,54和72 g·kg-1组血清GPT水平分别下降62%,75%和99%,GOT水平分别下降70%,82%和98%,LDH水平分别下降55%,75%和96%。白鲜皮模型组肝组织MDA含量为(1.39±0.58)μmol·g-1组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近10倍(P<0.01);GSH/GSSG比值为3.53±1.27,较正常对照组下降约40%(P<0.01);二月兰籽72 g·kg-1组肝组织MDA含量为(1.09±0.29)μmol·g-1组织,较白鲜皮模型组下降22%(P<0.05);二月兰籽水煎剂组GSH/GSSG比值较白鲜皮模型组分别升高47%,42%和54%(P<0.05)。对各组肝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正常对照组和二月兰籽水煎剂72 g·kg-1组未见明显肝损伤,白鲜皮模型组肝损伤面积达总面积的(64.1±8.5)%,二月兰籽水煎剂36和54 g·kg-1组肝组织损伤面积均较白鲜皮模型组减少,分别为(37.5±7.1)%和(20.0±0.8)%(P<0.01)。结论二月兰籽水煎剂对白鲜皮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月兰籽 白鲜皮 急性肝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口蘑和干巴菌水提物对四氯化碳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梦萍 贾凤兰 张宝旭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6-74,共9页
通过皮下注射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分别灌胃蒙古口蘑(Tricholoma mongolicum)水提物(剂量分别为7、14、28 g·kg^-1)和干巴菌(Thelephora ganbajun)水提物(剂量分别为8、16、24 g·kg^-1),通过测定肝脏系... 通过皮下注射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分别灌胃蒙古口蘑(Tricholoma mongolicum)水提物(剂量分别为7、14、28 g·kg^-1)和干巴菌(Thelephora ganbajun)水提物(剂量分别为8、16、24 g·kg^-1),通过测定肝脏系数、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制备HE染色切片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研究蒙古口蘑和干巴菌水提物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蒙古口蘑水提物低剂量组ALT含量显著降低,中、高剂量组极显著降低;高剂量组LDH含量极显著降低。干巴菌水提物中、高剂量组ALT含量显著降低;中、高剂量组LDH含量极显著降低。蒙古口蘑和干巴菌水提物各剂量组ALT和LDH含量均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具有剂量效应关系。蒙古口蘑和干巴菌水提物各剂量组的肝损伤程度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减轻。研究结果表明,蒙古口蘑和干巴菌水提物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口蘑 干巴菌 急性肝损伤 谷丙转氨酶 乳酸脱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胡皂苷及其代谢产物潜在靶点蛋白预测和部分验证 被引量:9
12
作者 钟倩雯 朱安 王旗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5-111,共7页
目的以柴胡的主要药效/毒性成分柴胡皂苷(SS)及代谢产物(共30种化合物)为研究对象,预测并验证部分靶点蛋白。方法 (1)通过Pharm Mapper反向分子对接法和Sybyl X正向分子对接预测SS及其代谢产物的潜在靶点蛋白,并预测了柴胡皂苷a(SSa)与... 目的以柴胡的主要药效/毒性成分柴胡皂苷(SS)及代谢产物(共30种化合物)为研究对象,预测并验证部分靶点蛋白。方法 (1)通过Pharm Mapper反向分子对接法和Sybyl X正向分子对接预测SS及其代谢产物的潜在靶点蛋白,并预测了柴胡皂苷a(SSa)与潜在靶点蛋白谷胱甘肽S转移酶A2(GST A2)间的结合模式。(2)体外实验:用SSa 0,0.03,0.06,0.13,0.25和0.50 mmol·L^(-1)处理Hepa RG细胞24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Hepa RG细胞用SSa 0,0.03,0.13和0.50 mmol·L^(-1)处理24 h,GST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GST酶活性。结果 (1)Pharm Mapper和Sybyl X预测SS及代谢产物的潜在靶点蛋白包括:GST A2、磷脂酰胆碱转移蛋白、腺苷激酶、胸苷酸合成酶、雌激素受体、雌二醇17-β-脱氢酶1、原癌基因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im1、胆汁酸受体和维A酸结合蛋白2。预测结果显示,SSa与GST A2之间对接得分最高,二者匹配良好,很可能存在相互作用。(2)体外实验:SSa能抑制Hepa RG细胞存活,呈一定的量效关系(R2=0.8848,P<0.05);随着SSa浓度升高,细胞内GST活性升高(P<0.01)。结论 SS及其代谢产物的潜在靶点蛋白为GST和磷脂酰胆碱转移蛋白等,GST可能是SSa的靶点蛋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皂苷 靶点蛋白 谷胱甘肽S转移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骨脂酚在大鼠和人肝微粒体中细胞色素P450酶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代谢稳定性及性别差异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涛 杨津兰 +2 位作者 朱安 赵经纬 王旗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54-360,共7页
目的探究补骨脂酚在大鼠和人肝微粒体中细胞色素P450酶(CYP酶)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酶)的代谢稳定性及性别差异。方法补骨脂酚分别与雄、雌性SD大鼠和男、女性人肝微粒体在37℃与不同辅酶因子孵育,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 目的探究补骨脂酚在大鼠和人肝微粒体中细胞色素P450酶(CYP酶)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酶)的代谢稳定性及性别差异。方法补骨脂酚分别与雄、雌性SD大鼠和男、女性人肝微粒体在37℃与不同辅酶因子孵育,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补骨脂酚的剩余浓度,采用底物消除法观察补骨脂酚的代谢稳定性。结果补骨脂酚在雄、雌性SD大鼠肝微粒体中,CYP酶介导的Ⅰ相代谢固有清除率(Clint)分别是326.6±15.4和(77.2±4.8)mL·min-1·kg-1,雄性代谢显著快于雌性(P<0.01);UGT酶介导的Ⅱ相代谢Clint分别是164.5±8.4和(419.1±24.1)mL·min-1·kg-1,雌性代谢显著快于雄性(P<0.01);CYP酶和UGT酶共同代谢的Clint分别是1063.1±27.2和(781.2±16.5)mL·min-1·kg-1,雄性代谢显著快于雌性(P<0.01)。在男、女性人肝微粒体中,CYP酶介导的Ⅰ相代谢Clint分别是24.8±2.1和(17.6±1.0)mL·min-1·kg-1,男性代谢显著快于女性(P<0.01);UGT酶介导的Ⅱ相代谢Clint分别是176.4±26.5和(165.9±8.6)mL·min-1·kg-1,代谢无显著性别差异;CYP酶和UGT酶共同代谢的Clint分别是262.5±20.9和(236.2±10.5)mL·min-1·kg-1,代谢无显著性别差异。结论补骨脂酚在SD大鼠和人肝微粒体中,均发生CYP酶介导的Ⅰ相代谢和UGT酶介导的Ⅱ相代谢反应,且代谢稳定性具有一定的种属和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酚 细胞色素P450酶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肝微粒体 代谢稳定性 性别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