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河西部凹陷沙河街组页岩油聚集条件及资源计算 被引量:3
1
作者 葛明娜 张金川 +3 位作者 包书景 任收麦 唐玄 杨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4-73,共10页
为查明辽河坳陷西部凹陷页岩油勘探潜力,明确页岩油富集控制因素,分析了沙三段页岩油成藏条件。以沙三段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FIB-SEM、自动氦孔隙度测定及BET-BJH等测试手段,结合地震、测井资料,以富有机质泥页岩生烃潜力、储集性能... 为查明辽河坳陷西部凹陷页岩油勘探潜力,明确页岩油富集控制因素,分析了沙三段页岩油成藏条件。以沙三段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FIB-SEM、自动氦孔隙度测定及BET-BJH等测试手段,结合地震、测井资料,以富有机质泥页岩生烃潜力、储集性能及含油性评价为重点,对辽河西部凹陷沙河街组页岩油资源计算方法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1)TOC含量1.0%~8.54%,众值为2.15%;Ro为0.32%~1.57%,众值为0.65%,处于生油窗内;(2)泥页岩发育粒间孔、粒内孔和微裂缝等6种微孔缝类型,其中微孔以3.9~20nm的中孔为主;(3)西部凹陷沙三段发现工业油流1处,富含油2层,油斑16层,具有较好的含油性;(4)结合概率统计、类比法、权重赋值等手段,利用单元划分—分步计算—累加求和原理,初步探讨了页岩油资源计算方法——单元计算法。通过方法试用,认为沙三段具有较好的页岩油成藏条件和勘探前景。在辽河坳陷页岩油勘探实践中,宜将有机碳含量高、成熟度适中、孔渗性好及含油率高的区域作为有利选区优先领域,尽量避免热演化程度低、黏土矿物含量高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凹陷 沙河街组 页岩油 含油率 单元计算法 勘探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笔石与页岩气关系探讨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子轶 高志前 +2 位作者 石文睿 王兴志 赵红燕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79-388,共10页
前人对笔石的研究主要用于地层划分和沉积环境分析,对笔石与页岩气之间的关系研究甚少。充分利用取心井岩心分析资料、钻井地质资料、实验分析资料和测录井资料,结合不同沉积环境的笔石类型,将JYDA-E井奥陶系五峰组分成4个笔石带(WF1-W... 前人对笔石的研究主要用于地层划分和沉积环境分析,对笔石与页岩气之间的关系研究甚少。充分利用取心井岩心分析资料、钻井地质资料、实验分析资料和测录井资料,结合不同沉积环境的笔石类型,将JYDA-E井奥陶系五峰组分成4个笔石带(WF1-WF4)、志留系龙马溪组划成6个笔石带(LM1-LM7,LM2缺失),其中WF2-LM4的TOC含量高、有机孔隙发育,属于页岩气有利开发层段。研究发现:笔石的演化和有机质的富集具有相同的沉积环境;笔石的丰度和TOC、有机孔隙度以及气测全烃含量具有正相关关系,笔石的演化对页岩有机质丰度、有机孔的形成具有一定贡献,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含气性,属于页岩气储层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形成和笔石的形成演化存在成因上的关联,这对页岩气储层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石 有机质 页岩气 五峰组-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华北盆地中牟—温县区块上古生界页岩气吸附特性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沛 张金川 +4 位作者 唐玄 霍志鹏 李振 刘君兰 李中明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6-75,共10页
为研究南华北盆地中牟—温县地区上古生界山西组—太原组页岩气吸附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开展了等温吸附实验,并建立了温-压吸附综合预测模型。结果表明:①上古生界太原组页岩兰氏体积高,吸附能力强,但山西组页岩兰氏压力高,更有利于页岩... 为研究南华北盆地中牟—温县地区上古生界山西组—太原组页岩气吸附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开展了等温吸附实验,并建立了温-压吸附综合预测模型。结果表明:①上古生界太原组页岩兰氏体积高,吸附能力强,但山西组页岩兰氏压力高,更有利于页岩气脱附解吸;②页岩吸附气量与埋深呈正相关关系,与含水率呈负相关关系,主要受控于深埋作用下的温压条件及相态传质作用;③温度对页岩吸附能力影响显著,温度升高可导致吸附气质量体积和兰氏体积衰减系数下降,但当埋深大于3 731 m时,温度对吸附量的控制作用明显减弱,而深埋条件下兰氏压力较大,使得降压解吸过程中高压段更利于甲烷解吸。因此,研究区北部深层(埋深> 3 500 m)页岩气仍然具有较大的开采潜力。该研究成果对深层页岩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吸附气 等温吸附实验 上古生界 中牟-温县 南华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吉兰泰地区基岩裂隙含油特征及评价 被引量:10
4
作者 杨雪 雷越 张金川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8,共8页
为了构建河套盆地深层褶皱基底中高产的基岩油藏模式、探明基岩裂隙含油气性,基于已获得工业油流的临河坳陷吉兰泰地区的测录井数据、结合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对河套盆地临河坳陷吉兰泰地区的生储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临河坳陷... 为了构建河套盆地深层褶皱基底中高产的基岩油藏模式、探明基岩裂隙含油气性,基于已获得工业油流的临河坳陷吉兰泰地区的测录井数据、结合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对河套盆地临河坳陷吉兰泰地区的生储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临河坳陷吉兰泰潜山基岩储层岩性主要为片麻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深大断裂形成的构造裂缝,原油来自下白垩统固阳组烃源岩,上覆固阳组泥页岩为基岩裂隙油藏提供了良好的封盖,防止油气逸散,形成了埋藏浅、油层厚度大的潜山顶部基岩富集油藏。吉兰泰潜山油藏模式的成功发现丰富了变质岩领域的油气勘探实践,通过对圈—源关系及油气成藏模式综合分析,分层次开展临河坳陷有利区带优选,为变质岩类潜山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及有利区圈定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裂隙油藏 油藏特征 吉兰泰潜山 固阳组 临河坳陷 河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有机孔成因演化及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22
5
作者 丁江辉 张金川 +2 位作者 杨超 霍志鹏 郎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3-44,共12页
有机孔作为页岩孔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于页岩生烃演化过程中,是页岩气生成、扩散和聚集留下的痕迹,也是页岩储层生气、储气能力的体现。在系统调研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地质资料,首先,探讨了有机孔的成因,认为有机孔是有机质... 有机孔作为页岩孔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于页岩生烃演化过程中,是页岩气生成、扩散和聚集留下的痕迹,也是页岩储层生气、储气能力的体现。在系统调研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地质资料,首先,探讨了有机孔的成因,认为有机孔是有机质在生气膨胀力足够强时突破有机质表面大规模发育形成,属于生气膨胀力成因。其次,讨论了有机孔发育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有机孔发育除受TOC、R_o、有机质类型及显微组分等有机质地化属性影响外,还受有机质塑性特征、有机质赋存形式、次生沥青、压实作用及地层压力系数等的影响,变质阶段有机质的强烈压实变形不利于有机孔的保存,有机质黏附于矿物表面则有助于有机孔的后期保存,而地层压力系数与有机孔的发育具有较好的对应性。最后,以R_o作为主要划分指标,将有机孔的演化过程划分为未—低熟、成熟、高—过成熟及变质4个阶段,有机孔大量形成于高—过成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有机孔 成因 影响因素 演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鄂西地区上震旦统陡山沱组页岩微观孔隙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0
6
作者 孙寅森 郭少斌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114-125,共12页
随着中国页岩气研究的不断深入,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特征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重视。为了深入了解湘鄂西地区上震旦统陡山沱组页岩孔隙特征,综合利用扫描电镜、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氮气吸附/脱附试验以及核磁共振试验等对页岩... 随着中国页岩气研究的不断深入,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特征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重视。为了深入了解湘鄂西地区上震旦统陡山沱组页岩孔隙特征,综合利用扫描电镜、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氮气吸附/脱附试验以及核磁共振试验等对页岩孔隙特征进行定性观察和定量表征,并结合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数据以及岩石矿物全岩定量分析结果,探讨页岩孔隙发育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湘鄂西地区上震旦统陡山沱组页岩发育6种孔隙类型,主要有粒内孔、粒间孔、黏土矿物层间孔、有机质孔隙,还可见部分黄铁矿晶间孔以及微裂缝;页岩孔径大小主要分布在2~5nm之间,以中孔隙为主,还发育少量微孔隙和大孔隙,峰值在2~5nm之间的孔隙是页岩孔隙体积的主要贡献者;页岩孔隙结构类型以板状孔等狭缝形孔为主,还发育部分圆筒形孔、锥形管孔等;总有机碳主要控制页岩微孔隙、中孔隙的发育,黏土矿物含量主要影响页岩中孔隙的发育,而脆性矿物含量控制页岩大孔隙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孔隙特征 控制因素 氮气吸附/脱附 核磁共振 上震旦统 陡山沱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西部凹陷页岩纹层结构及其储集空间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毛俊莉 张金川 +1 位作者 刘通 丁江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3-120,共8页
几乎所有的富有机质页岩均不同程度地包含了纹层结构,对应反映了不同的沉积相产物、页岩有机质丰度、生烃能力、储集空间及含气性等特点。按照陆相断陷盆地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特点并依据有机质分布的连续性差异,将辽河西部凹陷黑色页岩... 几乎所有的富有机质页岩均不同程度地包含了纹层结构,对应反映了不同的沉积相产物、页岩有机质丰度、生烃能力、储集空间及含气性等特点。按照陆相断陷盆地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特点并依据有机质分布的连续性差异,将辽河西部凹陷黑色页岩结构划分为连续型、断续型和分散型3种纹层结构。借助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扫描电镜等手段,结合统计学研究,对辽河西部凹陷黑色页岩纹层结构进行了研究。沙四段黑色页岩主要形成于半咸水的半深湖相,发育了灰云质型弯曲状连续型纹层和黏土型平直状连续型纹层;沙三段黑色页岩主要为深湖—半深湖相长英质断续型纹层和分散状纹层。连续型碳酸盐混合纹层页岩既可以与化学作用有关,也可以与藻类勃发产生的生物化学作用有关,或者是二者的共同作用。富有机质黏土连续型页岩,主要为气候变化所形成的季节性纹层(生物作用)。断续型纹层通常由黏土纹层有韵律组合,粉砂、黏土则是以平流或层间流的方式季节性输入(机械作用)。页岩纹层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页岩的生烃能力和生烃特点,进而可能影响储集能力。连续型纹层结构(白云质泥岩)碳酸盐含量高,易发生溶蚀作用,有机质丰度高、生烃能力强,有机孔发育,有机孔—微缝储集空间系统造成含油气性好,且碳酸盐含量与含油气性正相关。断续纹层除发育各种无机孔外,还发育有机孔、沿层理裂缝和矿物解理裂缝,从而导致页岩储集空间发育,页岩含气性条件优越。分散型(块状泥岩)储集空间相对不发育,含气性条件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层结构 储集空间 黑色页岩 辽河西部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东南彭水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吸附性能控制因素 被引量:11
8
作者 孙寅森 郭少斌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3-74,共12页
以渝东南彭水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富有机质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镜以及场发射扫描电镜,同时对页岩微观孔隙结构进行定性观察;借助核磁共振与氮气吸附实验,联合定量表征页岩的孔隙结构特征;并通过甲烷等温吸附实验,探讨了页岩孔隙... 以渝东南彭水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富有机质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镜以及场发射扫描电镜,同时对页岩微观孔隙结构进行定性观察;借助核磁共振与氮气吸附实验,联合定量表征页岩的孔隙结构特征;并通过甲烷等温吸附实验,探讨了页岩孔隙吸附性能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彭水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孔和黏土矿物层间孔最为发育;氮气吸附实验和核磁共振共同表征页岩孔径分布曲线特征呈双峰或三峰形态,且左峰明显大于右峰,表明页岩介孔最为发育,约占孔隙的73.5%,同时还发育部分微孔和宏孔,分别占13.4%和13.1%,其中2~5nm的介孔是页岩孔体积的主要贡献者;页岩孔隙结构不规整,多为平行壁的狭缝型孔;孔隙发育主要受有机质含量控制,其次,岩石矿物成分也对页岩孔隙发育有一定影响,其中脆性矿物更有利于微裂缝和宏孔的发育,黏土矿物含量与页岩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呈较弱的正相关性;页岩吸附性能受页岩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控制,有机质含量是页岩吸附性能的主要控制因素,随着有机质含量增加,页岩的吸附性能提高,其次,页岩吸附性能与黏土矿物含量呈弱正相关性,而与脆性矿物含量呈弱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渝东南 彭水地区 龙马溪组 页岩 孔隙结构 吸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渝鄂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沉积环境及储集特征 被引量:9
9
作者 邓鑫 康志宏 +5 位作者 陈阳阳 彭媛媛 肖海峰 韩慧宇 余旭东 赵晨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0-87,116,共9页
根据8条野外油气地质基干剖面调查、测井资料、岩心观察,以及薄片分析、X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等,分析川渝鄂地区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沉积环境、分布规律及储集空间特征。结果表明:早志留世龙马溪组为受古隆起围限的浅海深水沉积的古地理格局,... 根据8条野外油气地质基干剖面调查、测井资料、岩心观察,以及薄片分析、X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等,分析川渝鄂地区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沉积环境、分布规律及储集空间特征。结果表明:早志留世龙马溪组为受古隆起围限的浅海深水沉积的古地理格局,主要为深水陆棚相、浅海陆棚相、潮坪潟湖相沉积环境。优质黑色页岩主要发育于陆棚相,厚度为20~120m,呈北东向展布。龙马溪组页岩段黏土矿物质量分数分布在18.80%~30.19%之间,平均为26.50%,以伊/蒙混层为主,对CH4吸附性强。泥页岩孔隙度分布在0.47%~16.50%之间,平均为4.57%,渗透率为(0.004~0.917)×10^(-3)μm^2,页岩储集空间主要包括微孔隙和微裂缝2种类型,有机质孔最为发育,与含气量呈正相关关系。该结果为川渝鄂地区页岩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马溪组 沉积环境 页岩厚度 岩矿特征 储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古近纪极热时期古气候演化分析:以东营凹陷为例 被引量:13
10
作者 雷华蕊 姜在兴 周红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76-184,共9页
早古近纪时期全球范围内出现长期的极热气候。为进一步揭示早古近纪时期陆相湖盆的古气候演化及其对湖盆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本文以东营凹陷孔一下—沙三下亚段为研究对象,以化石孢粉组合分析为主要手段,系统分析了东营凹陷早古近纪时... 早古近纪时期全球范围内出现长期的极热气候。为进一步揭示早古近纪时期陆相湖盆的古气候演化及其对湖盆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本文以东营凹陷孔一下—沙三下亚段为研究对象,以化石孢粉组合分析为主要手段,系统分析了东营凹陷早古近纪时期的古气候演化进程。本次研究选用23种具统计价值的化石孢粉属种,依据气候参数MAT、CMT和PER对孢粉的气候指示意义进行量化处理,将化石孢粉类型划分为喜热组、喜温组、广温耐寒组、耐旱组、喜湿组5个大类。分别参照温度指标TI和湿度指标HI的变化趋势,将东营凹陷早古近纪的温度演化进程划分为持续极热期、温热交替期、持续温暖期三个阶段,将其湿度演化进程划分为干湿交替期、持续干旱期、干湿交替期和持续湿润期4个阶段,指出湿度演化相对于温度演化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且在早古近纪极热时期湿度演化的滞后性尤为明显。本研究确定了东营凹陷早古近纪持续极热期的起止时间范围为53.89~47.48 Ma,持续时间达6.41 Ma。通过标定古近纪全球范围内的三期热气候事件在东营凹陷的对应层位,确定了ETM2、EECO事件对东营凹陷早古近纪持续极热气候的重要贡献。同时将古气候分析与岩相分析相结合,阐明古气候条件对盆地内沉积岩及其组合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近纪 古气候演化 化石孢粉 热气候事件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水沉积区黑色页岩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以贵州中部和东部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为例 被引量:21
11
作者 贾智彬 侯读杰 +6 位作者 孙德强 姜玉涵 赵喆 张自鸣 洪梅 畅哲 董立成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4-51,共8页
为了弄清热水沉积与优质烃源岩发育两者之间的关系,以贵州中部和东部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为例,通过对该区5个剖面(毕节市联兴村、贵阳市温水村、遵义市中南村、黔东南羊跳村、黔东南九门村)22个样品的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进行测试分... 为了弄清热水沉积与优质烃源岩发育两者之间的关系,以贵州中部和东部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为例,通过对该区5个剖面(毕节市联兴村、贵阳市温水村、遵义市中南村、黔东南羊跳村、黔东南九门村)22个样品的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进行测试分析,研究热水沉积作用影响下的稀土元素沉积特征,并利用稀土元素特征来判别热水活动强度及黑色页岩的沉积成因,进而结合有机碳含量探讨了热水沉积作用与优质页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牛蹄塘组底部沉积受陆源输入、海相沉积和热水活动的共同影响,轻、重稀土元素在纵向上分异明显,底部重稀土元素相对富集,向上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仅在热水活动最强的羊跳村剖面表现出稀土元素总量极低的特征;(2)在羊跳村剖面和中南村剖面附近存在2个热水活动中心,研究区由西向东受热水影响逐渐增大,热水沉积区的范围具有向九门村剖面东南方向延伸的趋势;(3)正常海相沉积和低温热水沉积的黑色页岩中δEu/Al(铕异常值/铝)、δY/Al(钇异常值/铝)值较低,随热水沉积影响强度增大而增大;(4)δEu>1的烃源岩的有机碳含量普遍较高,δEu/Al和δY/Al介于5~10时,低温热水沉积作用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对优质烃源岩的形成具有增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中部和东部地区 早寒武世 牛蹄塘组 页岩 热水沉积 优质烃源岩 稀土元素 δEu/Al δY/Al 增益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烃源岩热水沉积成因鉴别与强度评价 被引量:5
12
作者 贾智彬 侯读杰 +3 位作者 孙德强 姜玉涵 张自鸣 洪梅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29-437,共9页
为了准确地判别烃源岩是否受热水沉积作用影响并对其影响强度进行评价,以贵州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烃源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微量元素进行分析后发现,V/Sc-V/Cr图能够用于判别研究区烃源岩是否为热水沉积成因并反映其氧化还原环境... 为了准确地判别烃源岩是否受热水沉积作用影响并对其影响强度进行评价,以贵州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烃源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微量元素进行分析后发现,V/Sc-V/Cr图能够用于判别研究区烃源岩是否为热水沉积成因并反映其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还可利用斜率Sc/Cr比值来评价热水沉积作用的影响强度。当Sc/Cr≥0.144时,以正常沉积作用为主,很少受到热水沉积作用的影响,V/Cr比值和V/Sc比值之间呈线性相关关系,能够反映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当Sc/Cr≤0.120时,以热水沉积作用为主。受热水沉积物中元素含量异常影响,V/Cr比值受到干扰,无法反映真实的氧化还原环境变化,但V/Sc比值仍可用于指示氧化还原环境。当0.120≤Sc/Cr≤0.144时,受两种沉积作用共同影响,此时V/Cr比值对氧化还原变化的指示作用受到影响,但仍能反映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趋势,V/Sc比值则仍能用于反映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V/Sc-V/Cr图能够准确地判别烃源岩受热水沉积作用影响并对其影响强度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热水沉积 烃源岩 牛蹄塘组 寒武系 贵州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南坳陷下石炭统台间黑色岩系有机质富集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1
13
作者 丁江辉 张金川 +3 位作者 李兴起 郎岳 郑玉岩 许龙飞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3-95,共13页
黔南坳陷下石炭统台间黑色岩系中有机质较为发育,为研究其富集特征及控制因素,以黔南安顺市镇宁县本寨乡露头剖面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总有机碳含量(TOC)测试、氩离子抛光-扫面电镜分析、主微量元素分析等工作。结果表明:①黔南坳陷下石炭... 黔南坳陷下石炭统台间黑色岩系中有机质较为发育,为研究其富集特征及控制因素,以黔南安顺市镇宁县本寨乡露头剖面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总有机碳含量(TOC)测试、氩离子抛光-扫面电镜分析、主微量元素分析等工作。结果表明:①黔南坳陷下石炭统大塘组黑色岩系样品的TOC质量分数为0.90%~2.83%,平均为1.45%,且TOC变化与地层旋回具有很好的相关性。②U,V和Mo等微量元素含量相对较低,氧化-还原敏感指标U/Th,V/Cr,Ni/Co及EF_U-EF_(Mo)协变模式,黄铁矿粒径均超过5μm,三大证据均反映黔南坳陷早石炭世黑色岩系沉积时期水体处于氧化—次氧化环境,这种水体的富氧状态不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但台间水体相对较浅,部分生物快速埋藏来不及被氧化或降解,也可形成有机质的富集。③U/Th,V/Cr和Ni/Co与TOC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古生产力指标Mo含量与TOC含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表明台间黑色岩系有机质的富集主要受古生产力控制,且陆源碎屑的输入对有机质含量具有一定的稀释作用。④早石炭世研究区区域性海平面的上升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使得水体中的生物更加繁盛,提高了生产力。该研究成果对于海陆过渡相煤系、中小型含煤盆地中的有机质富集规律和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氧化-还原条件 古生产力 大塘组 台间区域 黔南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殊非牛顿原油水驱开发渗流规律数值模拟方法 被引量:6
14
作者 杨金辉 鞠斌山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9-106,共8页
在水驱油过程中非牛顿原油的视黏度受压力梯度影响,不同压力梯度区间内其变化规律不同。为了理清非牛顿型原油黏度变化及其对渗流特征和水驱规律的影响,以胜利油区孤岛油田水驱稠油为例,结合该油田流变性实验数据,针对流动规律不同于幂... 在水驱油过程中非牛顿原油的视黏度受压力梯度影响,不同压力梯度区间内其变化规律不同。为了理清非牛顿型原油黏度变化及其对渗流特征和水驱规律的影响,以胜利油区孤岛油田水驱稠油为例,结合该油田流变性实验数据,针对流动规律不同于幂律流体及宾汉流体的特殊非牛顿原油,建立了三段式原油视黏度数学表征模型。运用非线性渗流理论和计算机计算技术,在考虑其黏度随压力梯度的特殊变化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二维油水两相渗流数学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方法进行了求解,且研制了相应的油藏数值模拟软件。构建并模拟了水驱不同性质原油的算例,对4种类型原油的模拟结果表明:生产1 000 d时,水驱牛顿原油采油井含水率为93.7%,其他3种非牛顿原油油井含水率分别为91.2%、88.1%和89.8%。水驱牛顿和非牛顿型原油的油井含水率、压力、黏度分布和水驱前缘均有明显的差异。本方法为更准确模拟和预测非牛顿型稠油油藏水驱开发提供了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牛顿流体 非线性渗流 数值模拟 粘度变化 稠油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向异性油藏中五点井网的变形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谢伟伟 王晓冬 牛丽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7-123,共7页
针对各向异性油藏中水驱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各向异性方向垂直或平行于井网单元中任意两口井的连线方向等特殊的情形,而对于其他布井方向的研究相对缺乏的这种情况,采用坐标变换方法将各向异性油藏转化为各向同性油藏,然后利用流线方... 针对各向异性油藏中水驱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各向异性方向垂直或平行于井网单元中任意两口井的连线方向等特殊的情形,而对于其他布井方向的研究相对缺乏的这种情况,采用坐标变换方法将各向异性油藏转化为各向同性油藏,然后利用流线方法计算正五点井网的开发指标,分析了各向异性程度和方向对水驱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向异性油藏中,各向异性程度越大,井网的变形程度也越大;当井网单元中任意两口井的连线与渗透率主轴方向既不平行又不垂直时,井网开发效果对各向异性程度的变化反应十分敏感,井网单元可能会发生的破坏和重组现象,这种破坏和重组现象是各向异性方向和大小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造成了井网开发效果的不确定性。为了有效避免可能发生的井网的破坏和重组现象,布井时最好选择注水井-生产井方向或者注水井-注水井方向平行或者垂直于渗透率主轴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 五点井网 变形 流线 波及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沙四上亚段震积岩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6
作者 赵青峰 张建国 +4 位作者 康文君 王思琦 姜在兴 杜克锋 黄昌武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4-33,共10页
为研究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沙四上亚段震积岩的发育特征及地质意义,开展了岩心观察与描述、薄片鉴定和古震级恢复等。结果表明:①西部凹陷沙四上亚段细粒沉积岩中发育大量液化脉、液化角砾、液化卷曲、环形层、丘槽、脉状构造、阶梯状断层... 为研究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沙四上亚段震积岩的发育特征及地质意义,开展了岩心观察与描述、薄片鉴定和古震级恢复等。结果表明:①西部凹陷沙四上亚段细粒沉积岩中发育大量液化脉、液化角砾、液化卷曲、环形层、丘槽、脉状构造、阶梯状断层等9种脆塑性变形构造。②研究区震积岩在垂向序列自下而上依次发育底部未震层段、液化流动层段、同沉积断层段、球枕构造和脉状构造层段、液化流动层段和顶部未震层段。③该套震积岩形成于5~8级的地震事件,其形成的微裂缝和断层为流体提供了有效渗流通道,且通道附近发育大量溶蚀孔隙,对研究区致密的细粒碳酸盐岩储层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该研究成果为西部凹陷下一步油气勘探指明了新的领域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积岩 古地震级别 震积序列 沙四上亚段 西部凹陷 辽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