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时域反射技术测量海洋沉积物含水量的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胡高伟 业渝光 +2 位作者 刁少波 张剑 刘昌岭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22-626,共5页
时域反射技术(TDR)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地学等领域的水体分布特征研究。经实验发现,当沉积物孔隙水的盐度高于约0.5%时,利用传统的TDR探针无法测量沉积物的含水量。通过对TDR探针进行改进,发现加套管的TDR探针可以测量高盐分沉积物的... 时域反射技术(TDR)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地学等领域的水体分布特征研究。经实验发现,当沉积物孔隙水的盐度高于约0.5%时,利用传统的TDR探针无法测量沉积物的含水量。通过对TDR探针进行改进,发现加套管的TDR探针可以测量高盐分沉积物的含水量。观测了向干砂中加入盐度为0、0.5%、2%和3.5%溶液过程中介电常数的变化情况,初步建立了此种情况下沉积物的介电常数与含水量间的经验关系式。这一研究将为TDR在海洋沉积物含水量和水合物饱和度测量等方面的应用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域反射技术 含水量 高盐度 海洋沉积物 套管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及邻区深部结构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被引量:66
2
作者 郝天珧 黄松 +4 位作者 徐亚 李志伟 胥颐 雷受旻 杨金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85-1796,共12页
南海东北部及邻区,特别是洋陆转换带地区的复杂地壳结构特征一直是南海岩石层结构研究的热点.本文在Pn波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和深部地震探测剖面的约束下,利用重力数据建立该区两条剖面的密度模型.两条重力剖面二度半密度正反演的拟合结果... 南海东北部及邻区,特别是洋陆转换带地区的复杂地壳结构特征一直是南海岩石层结构研究的热点.本文在Pn波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和深部地震探测剖面的约束下,利用重力数据建立该区两条剖面的密度模型.两条重力剖面二度半密度正反演的拟合结果支持琼粤隆起至吕宋岛弧区一带的地壳结构中存在下地壳高速层的观点,同时认为台西南盆地的拟合结果表明南部凹陷区仍属于过渡型地壳.本文认为剖面AA′和剖面BB′的构造属性虽然均总体倾向于火山岩型,但二者的地质结构并不完全一致,表明了北部陆缘深部结构的横向差异与构造属性的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北部 密度剖面 反演 拟合 大陆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南黄海海相油气勘探的地震采集技术研究 被引量:31
3
作者 吴志强 吴时国 +2 位作者 童思友 刘怀山 张一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61-1070,共10页
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区前第三系油气储层主要为中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厚度大、分布广,具有良好的油气前景.由于厚度小于1000 m的新近系低速地层直接覆盖在高速碳酸盐岩地层之上,对地震波的向下传播起到了强烈的屏蔽作用,使之深部目... 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区前第三系油气储层主要为中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厚度大、分布广,具有良好的油气前景.由于厚度小于1000 m的新近系低速地层直接覆盖在高速碳酸盐岩地层之上,对地震波的向下传播起到了强烈的屏蔽作用,使之深部目的层地震资料品质差,影响了油气勘探的进程.根据区域地质、地球物理特征,进行了基于AVO(Amplitude Versus Offset,振幅随偏移距变化)与地震波吸收衰减的地震反射振幅理论模拟分析,获得了主要反射界面的地震反射振幅与偏移距关系.在对不同气枪、电缆沉放组合的震源子波特征模拟分析的基础上,重点选取波形好、穿透能力强的气枪、电缆沉放组合系列,通过试验选择了适宜的采集参数进行地震资料采集,获得了有效深部弱反射地震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海相油气 地震采集技术 理论模拟 弱反射地震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海区及邻域区域构造图的编制方法及地质构造单元划分 被引量:18
4
作者 尹延鸿 张训华 +1 位作者 温珍河 郭振轩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9-105,共7页
我国东部海区及邻域1∶1 000 000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将于2008年底出版,区域构造图是其中的主要专业图件之一。讨论了该专业图件的编图方法、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方法和主要地质构造单元。首次对黄海东海区进行了全面剥皮编图,剥去了Q+N2... 我国东部海区及邻域1∶1 000 000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将于2008年底出版,区域构造图是其中的主要专业图件之一。讨论了该专业图件的编图方法、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方法和主要地质构造单元。首次对黄海东海区进行了全面剥皮编图,剥去了Q+N2地层。对于沉积盆地用等厚度线表示出了新生界的厚度。地质构造单元划分方法是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并以现今的构造特征为主要划分依据。板块内构造单元的划分是在总结国内外多种构造单元划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完善,完成了对我国东部海区及邻域的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区内一级构造单元为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二级构造单元为构造域(东亚大陆构造域、东亚大陆边缘构造域和西太平洋构造域)。西太平洋构造域主要包括太平洋板块的西部及菲律宾海板块。欧亚板块在该区的部分可分为东亚大陆边缘构造域和东亚大陆构造域。东亚大陆边缘构造域由日本琉球岛弧、冲绳海槽弧后盆地、日本海弧后盆地等次级构造单元构成。东亚大陆构造域在该区内由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南地块等次级构造单元构成。各地块又可划分出盆地、隆褶带、隆起区等多个次一级地质构造单元。最低一级的地质构造单元为凸起和凹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构造图 中国东部海区 地质构造单元 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陆1:500万莫霍面深度图及其所反映的地质内涵 被引量:45
5
作者 郝天珧 胡卫剑 +5 位作者 邢健 胡立天 徐亚 秦静欣 刘少华 雷受旻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869-3883,共15页
莫霍面深度图的编绘与研究一直都是岩石圈构造研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在搜集了我国50年以来有关莫霍面深度研究的各种地球物理调查结果与资料基础上,大量引入近年来各种专项的最新成果,将海陆结合一体.以重力数据为基础,在统一数字... 莫霍面深度图的编绘与研究一直都是岩石圈构造研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在搜集了我国50年以来有关莫霍面深度研究的各种地球物理调查结果与资料基础上,大量引入近年来各种专项的最新成果,将海陆结合一体.以重力数据为基础,在统一数字化投影基础上,经过完全布格校正、格莱尼改正等步骤,并将图幅内依据构造特征划分成不同的分区.研究中以120条地震测深等剖面数据为控制点来计算各分区的莫霍面平均深度反演参数和开展偏差分析.在对重力数据异常场分离方法及界面反演方法优化的基础上,编绘了中国海陆1∶500万莫霍面深度图.依据地壳性质与莫霍面深度分布特征,划分了梯度带与分区,并对每个分区的莫霍面深度分布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就图幅内莫霍面深度图所反映出的地质内涵及东亚地区的宏观构造格架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陆 莫霍面深度 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介质中气体水合物的成核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陈强 刘昌岭 +2 位作者 业渝光 刁少波 张剑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5-349,共5页
研究气体水合物成核过程是水合物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气体水合物生成过程,掌握其动力学规律,进而有效地进行气体水合物的开发利用。本研究通过在实验室内模拟实验合成CO2水合物,利用电学探测技术研究其成核过... 研究气体水合物成核过程是水合物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气体水合物生成过程,掌握其动力学规律,进而有效地进行气体水合物的开发利用。本研究通过在实验室内模拟实验合成CO2水合物,利用电学探测技术研究其成核过程,建立了水合物成核速率与阻抗关系的模型,并结合具体实验条件对模型进行拟合求解,得到水合物成核速率变化趋势。同时发现水合物生成诱导时间受水分子记忆效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物成核 多孔介质 诱导时间 电学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内陆架沉积物敏感粒级构成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7
作者 田元 范德江 +3 位作者 张喜林 陈彬 王亮 逄悦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9-326,共8页
沉积物粒级包含了大量的沉积环境信息,在古环境恢复和重建中被广泛应用。基于采自东海内陆架的三根沉积物岩芯,作者利用激光粒度分析方法研究了沉积物的粒度组成,确定了敏感性粒级,探讨了搬运机制及其环境意义。研究表明:东海内陆架现... 沉积物粒级包含了大量的沉积环境信息,在古环境恢复和重建中被广泛应用。基于采自东海内陆架的三根沉积物岩芯,作者利用激光粒度分析方法研究了沉积物的粒度组成,确定了敏感性粒级,探讨了搬运机制及其环境意义。研究表明:东海内陆架现代沉积物含有大致相同的三个敏感性粒级,分别是粒级1(<12μm)、粒级2(12—225μm)和粒级3(>225μm)。从北到南敏感粒级具有逐渐细化的趋势,该趋势与长江入海沉积物向南搬运过程中发生的沉积分异作用有关。粒级1和粒级2分别由均匀悬浮次总体和递变悬浮次总体构成,而粒级3则由生物过程产生。结合该区的海洋动力特征,作者认为,粒级2可较好地用来指示冬季海洋动力强度,并具有揭示东亚冬季风强度的潜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内陆架 沉积物 敏感性粒级 搬运机制 替代性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北地块和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前寒武纪基底对比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徐扬 李日辉 +3 位作者 温珍河 郭兴伟 侯方辉 杨坤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9-110,共12页
胶东地区苏鲁超高压变质岩系和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的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直接相连,由此它成为对比华北-扬子板块前寒武纪基底差异、研究华北-扬子板块界线的关键区域之一。对胶东地区前寒武纪岩石组合、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的综合研究表明:... 胶东地区苏鲁超高压变质岩系和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的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直接相连,由此它成为对比华北-扬子板块前寒武纪基底差异、研究华北-扬子板块界线的关键区域之一。对胶东地区前寒武纪岩石组合、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的综合研究表明:胶北地块前寒武纪基底以太古宙-古元古代的结晶基底为主,~2.7Ga的造壳活动最为显著,经历了~2.5Ga的构造事件后接受了1.9~2.1Ga的孔兹岩系沉积,在~1.8Ga变质事件后地壳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至震旦纪发育了亲华北的蓬莱群沉积;与胶北地块不同,北苏鲁以新元古代双峰式岩浆岩系为主,残留少量太古宙-古元古代的残留地壳,并经历了1.8~2.2Ga的构造事件,但主要记录Rodinia超大陆裂解期(0.7~0.8Ga)年龄。并对胶北地块和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归属以及二者界线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基底 岩石组合 年代学 胶北地块 苏鲁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洋多金属结核化学分析方法标准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夏宁 宋苏顷 +4 位作者 刘昌岭 张红 李学刚 林学辉 姚德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935-940,共6页
依据大洋多金属结核分析测试方法标准研究的总体设计 ,完成了 36个分析项目的 2 1份验证报告 ,进行了实验室间精密度协作性检验工作。在 H2 O-,TFe,Al2 O3 ,P2 O5等分析方法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并建立了 ICP- AES法测定大洋多金属结核中... 依据大洋多金属结核分析测试方法标准研究的总体设计 ,完成了 36个分析项目的 2 1份验证报告 ,进行了实验室间精密度协作性检验工作。在 H2 O-,TFe,Al2 O3 ,P2 O5等分析方法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并建立了 ICP- AES法测定大洋多金属结核中常量、微量、稀土元素分析方法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样品 大洋多金属结核 化学分析方法标准 稀土元素 ICP-AES法 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的重金属污染研究 被引量:37
10
作者 徐晓达 林振宏 李绍全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8-53,共6页
根据胶州湾海水和表层沉积物样品中重金属含量的分析 ,探讨了胶州湾的污染现状和发展趋势。将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与该区周边岩石的重金属含量及国家环境标准对比研究表明 ,胶州湾海水中Cu和Cd含量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标准 ,Pb... 根据胶州湾海水和表层沉积物样品中重金属含量的分析 ,探讨了胶州湾的污染现状和发展趋势。将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与该区周边岩石的重金属含量及国家环境标准对比研究表明 ,胶州湾海水中Cu和Cd含量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标准 ,Pb的污染最为严重。胶州湾东部表层沉积物中的Cd、Hg、Pb的含量均超过一类沉积物的国家标准 ,其主要污染区位于大港至李村河口一带 ,污染源主要来自陆源污染物 ,并由河流排出入海所致。胶州湾中部的重金属含量低于国家标准 ,说明环境状况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重金属污染 表层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烷水合物分解过程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强 业渝光 +1 位作者 孟庆国 刘昌岭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75-479,共5页
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水合物被看作是一种新型的油气资源,研究水合物分解特征有助于水合物的开采利用。采用实验模拟的方法进行了甲烷水合物分解率研究,实验中采用了等容升温分解和不同粒径多孔介质体系常压分解等方法研究水合物... 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水合物被看作是一种新型的油气资源,研究水合物分解特征有助于水合物的开采利用。采用实验模拟的方法进行了甲烷水合物分解率研究,实验中采用了等容升温分解和不同粒径多孔介质体系常压分解等方法研究水合物的分解特征。从P=4.5MPa下进行的等容分解实验结果发现,当釜内温度为5.18-8℃时水合物快速分解并一直持续到13℃分解结束,且等容分解过程中反应釜内压力与釜内温度呈良好的函数对应关系。常压分解研究使用了5种不同粒径沉积物作为反应介质,在T=1℃的条件下进行水合物分解实验,结果发现粒径在0.063-0.35mm范围的沉积物对水合物的分解速率为1.11×10^-5-2.41×10^-5mol/s,但分解速率并没有随粒径大小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水合物 分解率 常压分解 等容分解 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区域地质特征与新构造运动 被引量:10
12
作者 耿威 张训华 +2 位作者 黄龙 魏合龙 黄奇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82,共10页
台湾位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交界带,中中新世开始的吕宋岛弧与欧亚大陆边缘碰撞造山运动形成了现今台湾及其附近海域的基本构造格局和特有的区域地质特征。通过对台湾岛地质考察和研究区各种调查资料的分析,总结台湾及其附近海域... 台湾位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交界带,中中新世开始的吕宋岛弧与欧亚大陆边缘碰撞造山运动形成了现今台湾及其附近海域的基本构造格局和特有的区域地质特征。通过对台湾岛地质考察和研究区各种调查资料的分析,总结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区域地质特征,具有出露地层新、构造活动年轻且强烈、受马尼拉和琉球两个俯冲带共同影响等特点;研究区的新构造运动主要受到弧陆碰撞的影响,表现出各种断裂作用极其发育、逆冲-褶皱带多见、火山和地震活动频发、地热温度比较高等特征,研究区中西部麓山带和台东纵谷-海岸山脉以及台湾南部和东北部海域是新构造运动的活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陆碰撞 区域地质特征 新构造运动 台湾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坡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地质条件和BSR反射及成藏类型特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许红 蔡瑛 +7 位作者 孙和清 闫桂京 魏凯 赵新伟 朱玉瑞 施剑 董刚 李清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2-29,共8页
在分析研究区高热流、高地温梯度、强烈火山及黑潮活动地质背景及对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影响和前人相关工作进展基础上,针对国内外冷泉、二氧化碳水合物调查发现进行分析,指出研究区具有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油气地质条件;通过ODP195航次K... 在分析研究区高热流、高地温梯度、强烈火山及黑潮活动地质背景及对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影响和前人相关工作进展基础上,针对国内外冷泉、二氧化碳水合物调查发现进行分析,指出研究区具有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油气地质条件;通过ODP195航次KS-1井及研究区实测热流数据301个(组)与水深资料开展拟合分析,建立了水深—水温变化曲线,与物理化学平衡状态模拟结果确定500m水深是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合适水深的结论相符;特别是通过前人有关研究区地震调查解释天然气水合物模拟海底反射(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BSR)影像及其特征分析,提供了最新常规和高分辨率二维地震BSR的解释、常规与特殊地震资料系列处理的部分成果,包括地震信号增强与速度精细等方法的处理认识,发现并提出了大陆斜坡、斜坡根、海中低隆、深海平原和隆中凹等5种BSR反射类型,指出它们构成冲绳海槽天然气水合物的不同成藏类型,是下一步研究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坡 冷泉与二氧化碳水合物 天然气水合物 黑潮影响 BSR反射类型 信号增强 速度倒转剖面 成藏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崖城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14
作者 尚鲁宁 吕大炜 +2 位作者 李增学 张训华 张功成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9,111,共6页
通过岩心成分、粒度及沉积构造特征综合分析,对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西北部渐新统崖城组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崖城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岩性以粗碎屑岩为主,夹多层薄煤层并含有海相自生矿物海绿石;粒度累积概率曲线... 通过岩心成分、粒度及沉积构造特征综合分析,对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西北部渐新统崖城组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崖城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岩性以粗碎屑岩为主,夹多层薄煤层并含有海相自生矿物海绿石;粒度累积概率曲线类型多样,兼有牵引流和沉积物重力流成因特点;层理类型包括平行层理、沙纹交错层理、均质层理和潮汐层理等,此外还发育冲刷面及变形构造,反映了复杂多变的水动力环境。对测井曲线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建立了研究区崖城组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模式,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亚相,为断陷早期平衡充填背景下发育于箕状断陷主断裂隐没端附近的海陆交互相沉积,物源主要来自海南隆起和崖城凸起。研究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中的煤层可作为良好的气源岩,与以粗碎屑岩为主的储层组成了有利的生储配置,对崖城13-1气田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特征 油气地质 崖城组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地震岩石物理建模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48
15
作者 印兴耀 刘欣欣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9-325,共17页
岩石物理建模是地震岩石物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双相介质和等效介质理论,将地震岩石物理建模的理论框架分为岩石基质、岩石骨架、孔隙填充物和饱和岩石四部分,在该理论框架下对现有地震岩石物理建模基本理论及各理论模型的假设条... 岩石物理建模是地震岩石物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双相介质和等效介质理论,将地震岩石物理建模的理论框架分为岩石基质、岩石骨架、孔隙填充物和饱和岩石四部分,在该理论框架下对现有地震岩石物理建模基本理论及各理论模型的假设条件和适用范围进行了阐述;针对碎屑岩、碳酸盐岩、致密砂岩、页岩等不同类型储层岩石的矿物组分、微观孔隙结构及孔隙填充物性质等,在探讨岩石物理建模现状及难点的基础上,对目前较为适用的建模方法进行了论述。研究表明,在充分考虑储层微观特征、有效利用多种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的地震岩石物理模型,可有效描述储层微观物性特征和宏观弹性性质之间的定量关系,为储层定量解释、流体识别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物理模型 等效介质理论 孔隙结构 非均质储层 弹性参数 XU-WHITE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TEX异常对海域油气藏指示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勇 曹雪晴 +2 位作者 孟祥军 刘展 梁源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0-85,共6页
常规的油气化探方法一般是应用烷烃类作为油气勘探的基本指标,但是烷烃类易受人类活动和生物活动的干扰,使常规的化探技术在油气勘探中一直受到限制。人们开始考虑采用直接的生物标记化合物来预测油气藏,如芳烃系列中的苯系化合物苯(ben... 常规的油气化探方法一般是应用烷烃类作为油气勘探的基本指标,但是烷烃类易受人类活动和生物活动的干扰,使常规的化探技术在油气勘探中一直受到限制。人们开始考虑采用直接的生物标记化合物来预测油气藏,如芳烃系列中的苯系化合物苯(benzene)、甲苯(toluene)、乙苯(ethylbenzene)、二甲苯(xylem),简称BTEX。国内外研究表明,BTEX基本不受人类活动和生物活动的干扰,对油气藏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依据南海某区的实测资料,采用自主研发的油气化探可视化评价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剥离背景异常,圈出有效的BTEX异常,并与靶区地层剖面进行了对比,结果证实了BTEX对海域油气藏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EX 海域油气化探 化探异常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常量元素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7
作者 密蓓蓓 蓝先洪 +1 位作者 张志珣 刘升发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2-89,共8页
通过对长江口外海域18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常量元素氧化物(SiO2,Al2O3,Fe2O3,MgO,CaO,Na2O,K2O,P2O5,TiO2,MnO,TOC和CaCO3)测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常量元素氧化物主要由SiO2,Al2O3,Fe2O3,MgO... 通过对长江口外海域18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常量元素氧化物(SiO2,Al2O3,Fe2O3,MgO,CaO,Na2O,K2O,P2O5,TiO2,MnO,TOC和CaCO3)测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常量元素氧化物主要由SiO2,Al2O3,Fe2O3,MgO,CaO,Na2O,K2O和TiO2等组成,这8种组分约占沉积物总量的91.59%;其中SiO2和Al2O3含量最高,平均值分别为62.43%和11.16%。R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常量元素氧化物可以分为3类:第1类包括SiO2,Al2O3,Fe2O3,MgO,P2O5,TiO2和MnO;第2类包括CaO,K2O,CaCO3和TOC;第3类包括Na2O,这3类可能分别代表了陆源碎屑沉积、海洋生物和陆源混合沉积以及海洋化学沉积。Al2O3/Na2O和CIA的空间分布较为相似,指示了长江入海物质主要堆积在长江口及其以南的123.5°E以西海域,闽浙冬季沿岸流是其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沉积物 常量元素 R型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中部泥质沉积成因和物源研究综述 被引量:9
18
作者 徐刚 刘健 +2 位作者 孔祥淮 周良勇 胡刚 《海洋地质动态》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12,共5页
当前南黄海沉积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泥质沉积的形成过程和动力机制及其物质来源。许多学者对南黄海中部泥区的成因和物源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比较局限,缺少系统性。现有研究认为南黄海泥质沉积的形成受黄海冷水团和上升流的影响,但黄海冷... 当前南黄海沉积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泥质沉积的形成过程和动力机制及其物质来源。许多学者对南黄海中部泥区的成因和物源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比较局限,缺少系统性。现有研究认为南黄海泥质沉积的形成受黄海冷水团和上升流的影响,但黄海冷水团并不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对泥区物源的研究,主要考虑现代黄河物质、老黄河物质以及长江物质对其的影响,并且仅是定性的研究。对于朝鲜半岛物质对南黄海中部泥区的影响,国内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海水对海底基岩的侵蚀沉积以及黄海暖流对海底沉积物的改造和再悬浮作用对南黄海中部泥区沉积的贡献仅是个别学者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沉积 沉积动力学 物源 南黄海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架科学钻探南黄海陆架区首钻300m选位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珊珊 吴志强 +2 位作者 郭兴伟 张训华 温珍河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38,共8页
大陆架科学钻探300m首钻选址于南黄海陆架区,以钻穿第四纪地层为目标。针对钻孔施工要求及后续研究的需要,提出钻孔部署的原则。在分析南黄海陆架区地形地貌、水深、第四纪沉积物厚度、沉积历史及沉积演化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调查区多道... 大陆架科学钻探300m首钻选址于南黄海陆架区,以钻穿第四纪地层为目标。针对钻孔施工要求及后续研究的需要,提出钻孔部署的原则。在分析南黄海陆架区地形地貌、水深、第四纪沉积物厚度、沉积历史及沉积演化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调查区多道地震、单道地震、浅地层剖面及钻孔等资料,敲定了井场调查合理区。同时,在调查区对限制钻探工作的地貌类型和地震相进行了分析,最终选定钻探位置。另外,还根据调查区单道地震的特征对首钻300m钻孔的纵向地层及岩性特征进行了预测,为实施第四纪地层全取心钻探提供依据。近日,海上300.1m钻探取心的成功实施,表明孔位选取和沉积地层预测的技术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架科学钻探 钻孔孔位选取 第四纪标准地层层序 岩性预测 南黄海陆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陆架长江与黄河埋藏古河道判别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宋召军 高泺 +4 位作者 顾畛逵 杜家鹏 余继峰 周金 王中波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6-130,共5页
海底埋藏古河道研究,不仅对探讨陆架古环境演变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解决陆架开发中的灾害地质和环境地质问题也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长江、黄河作为我国两条最大的河流,其地质背景、水文条件、地貌以及沉... 海底埋藏古河道研究,不仅对探讨陆架古环境演变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解决陆架开发中的灾害地质和环境地质问题也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长江、黄河作为我国两条最大的河流,其地质背景、水文条件、地貌以及沉积特征等方面都具有很大差异。长江、黄河在末次冰期又都曾集中在苏北注入黄海盆地,对黄海古环境演变产生重要而复杂的影响。长江以多水、少沙、物质细、较稳定为主要特征,流域内岩石类型极为多样;黄河以少水、多沙、物质细、易摆动为主,流域内岩石类型较为单一,差异很大。这些差别为区分识别两条河流的沉积物提供了依据。本文通过对长江、黄河埋藏古河道的断面特征、河型以及河道区沉积物等方面分析,进而对南黄海陆架长江、黄河埋藏古河道进行有效判识,对我国陆架古河道的深入研究和黄海环境的演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河道 南黄海 黄河 长江 陆架 埋藏 古环境演变 判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