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9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兼析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自然资源监管的关系 被引量:325
1
作者 林坚 吴宇翔 +1 位作者 吴佳雨 刘诗毅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17,共9页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建立空间规划体系、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成为备受瞩目的问题。研究三者的关系发现:(1)建立空间规划体系的初衷是立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实施国土空间...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建立空间规划体系、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成为备受瞩目的问题。研究三者的关系发现:(1)建立空间规划体系的初衷是立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是其中的连接点;(2)自然资源监管可以区分为载体使用许可、载体产权许可和产品生产许可3个环节;国土空间首先是自然资源的载体,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对应资源载体使用许可,是载体产权许可和产品生产许可的前置条件;(3)空间规划服务并作用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现实类型多,但内容、管理逻辑基本相同,产生的冲突是因土地发展权管理权力之争带来的;(4)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表明,以资源保护为出发点的一级土地发展权管理,对属于地方事权的二级土地发展权管理产生了更强的约束力,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内容也将包括"建还是种"、"种什么"、"建什么"、"建多少"等;(5)未来两级土地发展权的统一归口管理,要求空间规划管理既要管好全域国土空间的重要控制边界,也得管住微观的用地、用海行为,这对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构建空间规划体系,应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大计、长远大计,承担起基础性、指导性、约束性的功能;结合"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的"管""用"前提,设想构建"一总四专、五级三类"的新时代空间规划体系,推进"三基一水两条线,两界一区五张网"的保护开发边界"落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规划体系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自然资源监管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土地发展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20年展望——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分报告 被引量:4
2
作者 楚建群 胡天汇 +1 位作者 叶子君 林坚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4-92,共9页
研究目的:总结2019年国内外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2020年国内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研究结果:2019年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资源的自然与生态属性、低碳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转型、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 研究目的:总结2019年国内外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2020年国内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研究结果:2019年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资源的自然与生态属性、低碳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转型、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智慧型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等方面;国外研究侧重于土地资源配置、土地质量、土地利用变化、土地规划的公众参与技术与生态影响等方面.研究结论:2019年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在自然资源资产、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国土空间规划、土地资源资产核算、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和土地利用转型潜力评价等基础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2020年及未来将重点关注自然资源优化配置、土地利用转型、自然资源资产、资源集约利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自然生态空间管制、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村庄规划等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科学 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 空间规划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21年展望——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分报告 被引量:11
3
作者 孙诗桐 林坚 +1 位作者 宋怡 楚建群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3-112,共10页
研究目的:总结2020年国内外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2021年国内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研究结果:2020年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生态安全、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土地利用转型、土地利用效率、... 研究目的:总结2020年国内外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2021年国内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研究结果:2020年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生态安全、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土地利用转型、土地利用效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理论方法等方面;国外研究侧重于土地资源决策机制、土地质量、土地可持续利用、多情景土地利用模拟和参与式空间规划等方面。研究结论:2020年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在自然资源生态价值评估、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土地利用转型模式、土地利用效率特征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等基础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2021年及未来将重点关注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转型、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评价、国土空间规划转型、智慧型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等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 空间规划 土地科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东南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聚集条件与资源潜力 被引量:37
4
作者 韩双彪 张金川 +4 位作者 邢雅文 何伟 谢忱 姜生玲 张鹏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1期168-173,共6页
在渝东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露头观察、岩芯取样及实验测试的基础上,从富有机质页岩分布、有机质类型及含量、成熟度、孔渗性及含气量等方面研究了页岩气聚集条件与资源潜力。结果表明:研究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厚度大,有机碳... 在渝东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露头观察、岩芯取样及实验测试的基础上,从富有机质页岩分布、有机质类型及含量、成熟度、孔渗性及含气量等方面研究了页岩气聚集条件与资源潜力。结果表明:研究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成熟度高,含气量高,其中龙马溪组下部富有机质页岩有利于页岩气的形成与富集,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有利层段。通过综合信息叠合研究认为,彭水-连湖-黔江、花垣-龙山东和酉阳西地区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有利区域。利用概率体积法计算的页岩气资源量为0.27×1012~2.03×1012m3,期望值为0.93×1012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渝东南 龙马溪组 页岩气 聚集条件 资源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与技术:概率体积法 被引量:140
5
作者 张金川 林腊梅 +5 位作者 李玉喜 姜生玲 刘锦霞 姜文利 唐玄 韩双彪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4-191,共8页
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不同于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基于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结合《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工作要求,针对页岩气聚集机理和特点,提出了适用于我国现阶段的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即概率体积法。在统计... 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不同于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基于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结合《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工作要求,针对页岩气聚集机理和特点,提出了适用于我国现阶段的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即概率体积法。在统计分析我国泥页岩和页岩气相关参数基础上,建立了页岩气远景区、有利区和目标区优选参数体系,提出了不同类型页岩气选区标准和页岩气资源评价主体工作流程。结合国内外数据统计,确定了页岩气资源评价时的起算条件。根据离散型和连续型参数分布特点,研究了参数获取和概率赋值方法。研究成果为我国系统地页岩气资源评价提供了基础和依据。采用该方法对全国页岩气资源进行了评价,获得了地质资源量、可采资源量及有利选区结果,取得了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资源评价方法 概率体积法 资源量 有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额尔齐斯金矿带的成矿类型、地球动力学背景及资源潜力 被引量:19
6
作者 闫升好 王义天 +2 位作者 张招崇 陈柏林 陈文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93-704,共12页
通过广泛的地质调查、同位素测年和综合对比研究,探讨了阿尔泰地区金矿的成矿类型、地球动力学背景及资源潜力。综合研究表明,岩金矿床主要产于海西构造层的强变形、浅变质构造带,属浅成造山型金矿;成矿时代集中在310-270Ma;成矿... 通过广泛的地质调查、同位素测年和综合对比研究,探讨了阿尔泰地区金矿的成矿类型、地球动力学背景及资源潜力。综合研究表明,岩金矿床主要产于海西构造层的强变形、浅变质构造带,属浅成造山型金矿;成矿时代集中在310-270Ma;成矿作用与后碰撞阶段岩石圈拆沉引发的构造一岩浆活动有关。对比研究表明,目前发现的金矿床(点)仅相当于区域变质流体成矿系统的浅部,主体部分由于中生代以来的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而未能抬升剥露出来。受两次构造抬升影响,加里东构造建造带的造山型金矿基本剥蚀殆尽,而海西构造建造带是寻找岩金矿床的主要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型金矿 古生代造山带 后碰撞 资源潜力 额尔齐斯 新疆阿尔泰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坳陷中区和北区沙河街组陆相页岩气形成条件及资源潜力 被引量:11
7
作者 何建华 丁文龙 +2 位作者 李瑞娜 王濡岳 赵威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2-30,共9页
以黄骅坳陷中区和北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湖相富有机质泥页岩为重点研究对象,在大量样品实验测试数据深入分析与镜下观察的基础上,从页岩的发育特征、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热演化程度及储集性能等方面出发,明确了研究区沙河街组陆相页... 以黄骅坳陷中区和北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湖相富有机质泥页岩为重点研究对象,在大量样品实验测试数据深入分析与镜下观察的基础上,从页岩的发育特征、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热演化程度及储集性能等方面出发,明确了研究区沙河街组陆相页岩气形成条件及资源潜力。研究区沙河街组有效生烃泥页岩的累积厚度大(大于1 000 m),有机质丰度高(大于1.0%),有机质类型适中(以Ⅱ_1及Ⅱ_2型为主),热演化程度以成熟—高熟为主,储集性能较好,具备良好的页岩气成藏条件。通过与美国主要产气页岩、中国陆相和海相页岩层段的主要特征参数指标相比较,建立了以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厚度、有机碳含量、镜质组反射率、埋深及地层压力等参数作为页岩气有利区的评价标准,初步优选歧口凹陷西南部及张巨河一带为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区,且以沙三段为页岩气富集的最有利层段。初步估算黄骅坳陷中区和北区沙河街组陆相泥页岩形成的页岩气总远景资源量约为0.46×10^(12)m^3,其中沙三段占73%,充分表明了黄骅坳陷中区和北区沙河街组陆相页岩气资源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气 湖相页岩 成藏条件 沙河街组 黄骅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巴资源卫星(CBERS-02)遥感图像在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玉霞 杨武年 郑泽忠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98-200,共3页
在实践的基础上,探讨利用CBERS-02星遥感图像.结合GIS技术实施快速、准确、经济的大范围生态环境调查,尤其是土地利用/覆盖状况调查。通过对遥感图像处理和信息提取,查明了研究区2000~2004年期间土地利用/覆盖状况及其动态变化... 在实践的基础上,探讨利用CBERS-02星遥感图像.结合GIS技术实施快速、准确、经济的大范围生态环境调查,尤其是土地利用/覆盖状况调查。通过对遥感图像处理和信息提取,查明了研究区2000~2004年期间土地利用/覆盖状况及其动态变化,建立了研究区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在综合分析研究区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动态变化基础上,探讨了林地、耕地、草地等土地利用/覆盖发生变化的原因。论文认为,应用3S技术,尤其是应用多时相遥感技术进行生态环境本底调查,可达到快速、高精度动态监测的目的,为四川省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也证实CBERS-02图像在生态遥感动态监测与评价中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ERS-02图像 生态环境 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动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重点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对比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邵怀勇 仙巍 杨武年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92-797,共6页
在分析了目前广泛使用的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转出速度、转入速度、综合动态度、状态指数模型,并指出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模型才能全面的描述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情况。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以上世纪50... 在分析了目前广泛使用的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转出速度、转入速度、综合动态度、状态指数模型,并指出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模型才能全面的描述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情况。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以上世纪50年代中期1∶5万地形图、1972年MSS图像、1986年和2000年TM图像为信息源,分1955—1972年、1972—1986年和1986—2000年三个时段,运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定量研究了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长江上游两个重点流域(岷江上游和嘉陵江中下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近50年间的三个时段内岷江上游(前者)和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后者)土地利用结构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岷江上游林地面积持续减少,减幅分别为2.18%、2.43%和0.60%,目前该区毁林现象得到明显遏制。嘉陵江中下游林地面积变化呈现减-减-增的态势,变化幅度分别为-6.90%、-0.15%和3.30%,"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该流域已初见成效。前者草地面积持续增加,增幅分别为2.16%、2.13%和0.54%;后者草地面积呈现出增-减-减的态势,变化幅度分别为16.89%、-8.27%、-3.70%。前者耕地面积呈现减-增-增的状态,变幅分别为-1.41%、1.67%和0.77%;后者则呈现增-增-减的态势,变幅分别为0.67%、0.88%和-1.21%;两流域建设用地面积均持续增加,前者三个时段增幅分别为1.85%、1.02%和10.34%,后者则为7.27%、5.16%和32.89%,后者三个时段建设用地增幅均远高于岷江上游。最后作者对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对比研究 岷江上游 嘉陵江中下游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资源勘查中的遥感技术应用综述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汉湖 杨武年 《遥感信息》 CSCD 2007年第2期86-89,共4页
简述了我国油气资源现状,针对油气勘查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普查和详查),分别详细地阐述了遥感技术在普查阶段对构造信息(线性构造,环形构造、褶皱构造)的识别和详查阶段对各种烃类微渗露信息的提取,最后对遥感在油气勘查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遥感 油气 构造 烃类微渗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治理、国土空间规划与“央地”协同——兼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演变中的央地关系发展及趋向 被引量:97
11
作者 林坚 赵晔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0-23,共4页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构应立足于国家治理视角,以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建立贯穿中央意志、落实基层治理、面向人民群众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其中,理顺央地事权关系、推进央地协同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中...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构应立足于国家治理视角,以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建立贯穿中央意志、落实基层治理、面向人民群众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其中,理顺央地事权关系、推进央地协同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演变过程中的央地关系发展可以分为计划经济时期、分权改革后、分税制改革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调控期、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时期五个阶段.每一阶段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发展与变革,都与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与央地关系的转变密切相关.面向新时代,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央地关系将呈现出全新的协同趋向:(1)权责对等,央地分权与市场化改革同步进行,建立清晰的制度化分权模式;(2)各司其职,中央政府强调战略指引、底线管控、局部聚焦,地方政府关注要素配置、增质提效、权益协调;(3)协同共治,以区域-要素统筹为指向、以自然资源治理为支撑的规划将成为完善央地关系的重要试验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 国土空间治理 央地关系 演变 趋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海洋资源监管、用途管制与规划管理 被引量:9
12
作者 林坚 李修颉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7-32,共6页
海洋资源监管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文章从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目标出发,分析我国海洋资源监管的基本逻辑和内容,指出以往的海洋管理存在空间规划体系不完备、空间分类不衔接、立体分层设权考... 海洋资源监管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文章从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目标出发,分析我国海洋资源监管的基本逻辑和内容,指出以往的海洋管理存在空间规划体系不完备、空间分类不衔接、立体分层设权考虑不足和陆海管理部门权责交叠等问题,故未来完善新时代海洋资源监管机制应着力于建立管用的全域分层分类规划、多用的海洋国土空间分类、好用的陆海统筹管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资源监管 用途管制 国土空间规划 海洋国土空间分类 陆海统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郊野单元规划:高度城市化地区国土整治和用途管制的重要抓手 被引量:11
13
作者 林坚 陈雪梅 《上海城市规划》 2020年第2期99-103,共5页
郊野单元规划起初为土地整治的平台,逐步发展成为高度城市化地区国土整治和用途管制的空间组织方式创新。通过梳理土地整治、国土整治与郊野单元规划的发展脉络,结合上海的经验,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展望未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郊野单元... 郊野单元规划起初为土地整治的平台,逐步发展成为高度城市化地区国土整治和用途管制的空间组织方式创新。通过梳理土地整治、国土整治与郊野单元规划的发展脉络,结合上海的经验,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展望未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郊野单元规划的新定位及其推进国土整治的关键。介绍了郊野单元规划经历的以统筹镇域专项土地整治工程为主、向兼顾国土整治和全域用途管制的转型过程;分析了郊野单元规划还将随着国土空间管理的精细化发展下沉,向着与镇级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国土整治专项规划实施方案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从而成为全域国土整治和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重要抓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郊野单元规划 土地整治 国土整治 用途管制 高度城市化地区 上海关键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的陆海统筹方法探析 被引量:39
14
作者 李修颉 林坚 +1 位作者 楚建群 赵晔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0-68,共9页
研究目的:剖析陆海空间规划之间的冲突表现及原因,探索国土空间规划中可实践的陆海统筹规划方法。研究方法:ArcGIS分析法、专家调查法和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1)中国陆海空间规划冲突是不同逻辑起点和规划管理体系下央地政府博弈能力... 研究目的:剖析陆海空间规划之间的冲突表现及原因,探索国土空间规划中可实践的陆海统筹规划方法。研究方法:ArcGIS分析法、专家调查法和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1)中国陆海空间规划冲突是不同逻辑起点和规划管理体系下央地政府博弈能力不同的结果;(2)陆海空间规划冲突具体表现在陆海的规划管理边界、国土空间分类、开发保护战略、空间规划安排4个方面;(3)研究制定了统筹边界划定、统筹空间分类、统筹用途调整和统筹管控规则“四步走”的陆海统筹方法。研究结论:“四步走”的陆海统筹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陆海冲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陆海统筹 冲突协调 方法 潍坊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生态安全格局的岷江地区生态修复重点区域识别 被引量:3
15
作者 方国政 薛东剑 +1 位作者 陈晓杰 方坤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1-159,共9页
岷江流域从地理单元上横跨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区、成都平原区、盆中丘陵区和川西南山地区,涵盖了森林、草地、湿地等多种类型,生态结构复杂,生态系统完整。以岷江地区为例,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和GIS技术,综合运用生境质量模型,结合流域... 岷江流域从地理单元上横跨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区、成都平原区、盆中丘陵区和川西南山地区,涵盖了森林、草地、湿地等多种类型,生态结构复杂,生态系统完整。以岷江地区为例,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和GIS技术,综合运用生境质量模型,结合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根据粒度反推法提取生态源地;依据景观类型、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风险性和地形因子构建最小阻力面模型;采用电流电路理论和生物物质流动模型构建研究区生态修复重点区域识别模型。最终识别得到生态源地面积7111.32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2.23%;生态廊道总长3713.62 km,沿岷江水系分布明显;结合国内生产总值对区域内断裂点分级得到待修复的生态断裂点共36处,其中四级断裂点5个,综合识别得到沿岷江干流分布区宏观生态安全格局,为岷江流域自然资源合理分配提供科学指导,为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生态安全格局 阻力面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断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兰尕与和田河断裂带变形特征及成藏演化模式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海陇 蒋林 +6 位作者 丁文龙 韩鹏远 王震 张长建 文欢 丁立明 李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59-1274,共16页
塔里木盆地中部发育北北东向—近南北向“半走滑-半逆冲”的“Y”字形逆冲滑脱断裂,其构造样式与邻区断裂差异较大,两侧断裂体系也不同,目前对其形成机制和构造演化特征的认识尚不清楚。通过对和田河与兰尕断裂带的构造解析,研究其形成... 塔里木盆地中部发育北北东向—近南北向“半走滑-半逆冲”的“Y”字形逆冲滑脱断裂,其构造样式与邻区断裂差异较大,两侧断裂体系也不同,目前对其形成机制和构造演化特征的认识尚不清楚。通过对和田河与兰尕断裂带的构造解析,研究其形成机制与演化特征;通过与塔河油田兰尕断裂带油气成藏特征对比,分析和田河断裂带油气运移聚集特征。研究表明:兰尕及和田河半走滑-半逆冲的“Y”字型逆冲滑脱断裂带形成于加里东晚期,向下收敛为走滑断裂,向上逆冲至志留纪地层内,形成断背斜。区域地应力是这2条断裂带形成的主要原因。早奥陶世末,受西南、东南和北部3面应力作用,塔北隆起形成大规模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走滑断裂,巴楚隆起形成北北东向走滑断裂。加里东运动晚期,受东昆仑和南天山洋挤压作用,形成向下收敛为走滑断裂、向上逆冲至志留纪地层内的逆冲滑脱断裂,并切割走滑断裂,使逆冲断裂上盘走滑断裂再活动,形成的缝网规模及破碎程度远比下盘及其他区域大。在后期构造运动作用下,逆冲断裂带内走滑断裂继承发育,并错断逆冲断裂。兰尕断裂带内发育两种有利成藏模式:①主干北北东向走滑断裂横向交切上倾断溶体油气成藏模式;②油气沿次级北北东向走滑断裂分段富集的断溶体油气成藏模式。海西运动晚期,和田河构造带沿主干断裂充注的油气向次级北北东向走滑断裂控制的缝洞型储层侧向调整,发育断溶体油气藏,油气沿断裂带分段富集。因此,南部背斜区北北东向断溶体为有利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溶体 构造演化 成藏模式 和田河构造带 兰尕构造带 巴楚隆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储层可压裂性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 被引量:171
17
作者 唐颖 邢云 +2 位作者 李乐忠 张滨海 蒋时馨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56-363,共8页
可压裂性是页岩在水力压裂中具有能够被有效压裂的能力的性质,是页岩开发中最关键的评价参数,影响因素包括页岩脆性、天然裂缝、石英含量、成岩作用及其他因素,目前常利用页岩矿物组成或岩石力学参数来表征,难以全面反映页岩在水力压裂... 可压裂性是页岩在水力压裂中具有能够被有效压裂的能力的性质,是页岩开发中最关键的评价参数,影响因素包括页岩脆性、天然裂缝、石英含量、成岩作用及其他因素,目前常利用页岩矿物组成或岩石力学参数来表征,难以全面反映页岩在水力压裂过程中的综合性质。采用极差变换和经验赋值方法将参数标准化,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不同因数对可压裂性影响的权重,使用标准化值与权重系数加权得到可压裂系数的数学模型可对页岩可压裂性进行定量评价。可压裂系数越大,页岩可压裂性越强。采用该模型计算渝东南地区渝页1井龙马溪组页岩可压裂系数为0.485 5,Barnett页岩可压裂系数为0.484 4,总体处于同一水平;同时,使用该模型将页岩可压裂性分为3个级别,可压裂系数在0.132 0~0.282 0的页岩可压裂性低,水力压裂效果不佳;可压裂系数在0.282 0~0.456 7的页岩可压裂性中等,水力压裂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可压裂系数在0.456 7~0.784 0的页岩可压裂性高,是优质的可压裂层。水力压裂应选择可压裂系数大于0.360 7的页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可压裂性 影响因素 评价方法 数学模型 渝页1井 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区调新技术新方法——遥感图像地质解译三维可视化及影像动态分析 被引量:55
18
作者 杨武年 廖崇高 +3 位作者 濮国梁 徐强 于庆文 徐凌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0-64,共5页
提出遥感图像地质解译三维可视化及影像动态分析新方法,综合利用3S技术、遥感图像数字处理技术、虚拟现实和全数字摄影测量等高科技,通过遥感图像的正射影像处理、多类型遥感图像数据融合、高精度DEM生成和影像复合等工序,按照一定比例... 提出遥感图像地质解译三维可视化及影像动态分析新方法,综合利用3S技术、遥感图像数字处理技术、虚拟现实和全数字摄影测量等高科技,通过遥感图像的正射影像处理、多类型遥感图像数据融合、高精度DEM生成和影像复合等工序,按照一定比例尺和飞行路线生成测区的虚拟三维影像动画系列图,以解决高原区数字区调工作者面临的实际问题,弥补其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图像 地质解译 三维可视化 三维影像动态分析 GIS RS G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断山区2004-2014年植被NPP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子 被引量:116
19
作者 王强 张廷斌 +3 位作者 易桂花 陈田田 别小娟 何奕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084-3095,共12页
横断山区是我国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对周边区域乃至我国中西部地区气候和生态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NPP作为碳收支和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判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基于MODIS C6的NPP数据、1∶100万... 横断山区是我国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对周边区域乃至我国中西部地区气候和生态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NPP作为碳收支和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判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基于MODIS C6的NPP数据、1∶100万植被类型图、气象数据和地形数据,采用趋势线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对横断地区2004—2014年植被NPP时空格局、变化规律以及驱动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04—2014年横断山区植被年NPP总量的介于183.768—223.239 Tg C之间,多年平均为208.498 Tg C,单位面积下的植被年NPP均值为463 g C m^(-2)a^(-1)。整体上,植被NPP呈增加趋势,但局部差异明显。(2)植被NPP平均值的年际变化率在-53—97 g C m^(-2)a^(-1)之间,NPP呈增加趋势的区域分布在北部与中部的东侧以及南部的东、西两侧地区,而减少趋势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北部、中部的汶川—映秀一带以及南部攀枝花地区。(3)横断山区植被NPP变化受气候因子驱动影响的区域占比8.42%,主要集中在中部的大雪山-沙鲁里山地区,而非气候因子占比91.58%,分布在北部的阿坝地区以及南部的低海拔广大地区。该研究将对横断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P 气候变化 驱动因子 MODIS C6 横断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黔北地区下寒武统海相黑色泥页岩特征及页岩气远景区评价 被引量:71
20
作者 王丽波 久凯 +2 位作者 曾维特 付景龙 赵松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263-3278,共16页
依据大量野外页岩实测地质剖面和2口页岩气钻井、样品岩石矿物组分分析、有机地球化学实验等大量分析测试资料,系统研究了上扬子黔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泥页岩的发育特征与分布,并结合北美海相页岩气形成地质条件及我国页岩气选... 依据大量野外页岩实测地质剖面和2口页岩气钻井、样品岩石矿物组分分析、有机地球化学实验等大量分析测试资料,系统研究了上扬子黔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泥页岩的发育特征与分布,并结合北美海相页岩气形成地质条件及我国页岩气选区评价标准,预测了黔北地区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区。结果表明:黔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海相黑色泥页岩厚度大、分布广泛,早期海侵体系域水体相对较深,沉积和沉降中心位于研究区的东南部,主要的物源来自西北部,沉积相类型主要为砂质陆棚、浅水陆棚和深水陆棚相沉积,深水陆棚相分布在东南部地区,呈北西-南东向带状展布。晚期高位体系域,水体深度逐渐降低,随着相对海平面的下降,研究区陆棚砂体范围进一步扩大,浅水陆棚和深水陆棚向东南迁移,范围缩小。黑色页岩的有机质类型为Ⅲ型干酪根,有机碳含量很高,平均值为4.880%,普遍大于2%;有机质成熟度平均值为2.7%,总体演化程度较高;黑色页岩的矿物成分主要为碎屑矿物和粘土矿物,碎屑矿物含量平均值为61.3%,成分主要为石英和少量的长石;粘土矿物含量平均值为31.1%,主要为伊利石和伊蒙混层矿物。与美国产气页岩的各项指标相比较,黔北地区下寒武统海相黑色页岩具有厚度较大、有机质丰度平均值高、热演化成熟度高、脆性矿物含量低、粘土矿物含量中等,页岩孔隙度低的特征。具备了页岩气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是我国海相页岩气勘探的主要地区之一。综合评价预测了黔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的有利、较有利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北地区 下寒武统 海相页岩 页岩气 形成条件 远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