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砒砂岩与沙复配土对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影响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娟 韩霁昌 +3 位作者 成生权 张扬 王欢元 程科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0-148,共9页
研究砒砂岩与沙以不同比例混合复配土对冬小麦田0~30cm土层土壤稳定性与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影响。在陕西富平设置砒砂岩与沙比例分别为1:1(C1)、1:2(C2)、1:5(C3)和全沙(C4)4种复配土处理。测定分析0~30cm土壤团聚体分布、... 研究砒砂岩与沙以不同比例混合复配土对冬小麦田0~30cm土层土壤稳定性与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影响。在陕西富平设置砒砂岩与沙比例分别为1:1(C1)、1:2(C2)、1:5(C3)和全沙(C4)4种复配土处理。测定分析0~30cm土壤团聚体分布、团聚体稳定率(WSAR)、平均质量直径(MM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以及有机碳(SOC)质量分数。结果表明,C1、C2和C3处理的土壤稳定性参数均优于C4处理,即砒砂岩与沙混合可有效提高土壤稳定性。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各处理0~30cm土层土壤〉0.25mm团聚体数量增加,团聚体MMD和GMD值增大,D呈减小趋势,且SOC质量分数增加。经3a种植,C2处理的WSAR较其他处理差异显著。通过对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进行数学拟合,C1、C2、C3和c4处理3a土壤平均分形维数值为2.89~2.96,且C1、C2和C3的混合比例与土壤分形维数存在良好的对数关系,复相关系数R2=0.9701。C1和C2处理有利于提高0~30cm土层大团聚体质量分数,即增加土层稳定性,改善土壤结构;c2处理对提高O~30cm土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较其他处理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砒砂岩 土壤团聚体 平均质量直径 几何平均直径 分形维数 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砒砂岩与沙复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相关光谱特性 被引量:8
2
作者 李娟 韩霁昌 +1 位作者 张卫华 王欢元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94-401,共8页
为研究砒砂岩与沙以不同比例混合复配成土0~30cm土层土壤质地、贮水量及相关光谱特性的差异,于2010-2013年在陕西富平设置了砒砂岩与沙混合比例分别为1∶1(C1)、1∶2(C2)、1∶5(C3)和黄土与沙混合比例为1∶2(CK)的4种复配土模式... 为研究砒砂岩与沙以不同比例混合复配成土0~30cm土层土壤质地、贮水量及相关光谱特性的差异,于2010-2013年在陕西富平设置了砒砂岩与沙混合比例分别为1∶1(C1)、1∶2(C2)、1∶5(C3)和黄土与沙混合比例为1∶2(CK)的4种复配土模式,测定和分析了复配"土壤"的质地、贮水量、土壤光谱和在其上栽培的冬小麦光谱差异。结果表明,(1)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C1、C2和C3复配土壤0~30cm土层均呈现砂粒含量减少、粉粒含量增加趋势;CK处理则粘粒减少、砂粒增加。三个种植季后,C2复配土0~30cm土层中的砂粒、粉粒和粘粒平均含量分别为76.69%、18.72%和4.70%。(2)各处理在三个种植季间,0~60cm土层贮水量差异明显,随着混合沙比例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C2复配土0~60cm土层中,3年平均贮水量较CK、C1和C3复配土分别高21.34%、11.59%和3.91%。(3)2013年,各处理冬小麦在拔节期和灌浆期的全波段(350~2 500)反射光谱曲线特征相似,且拔节期冠层反射率明显高于灌浆期;在绿光波段550nm左右形成反射峰;在冬小麦拔节期,C2处理下小麦叶片冠层反射率最高。(4)2013年小麦收获后各复配土光谱曲线特征一致,在350~1 750nm波段土壤相对反射率呈增加趋势,且随混合沙的比例增加而增加;CK、C1、C2和C3的光谱反射率(y)与波长(x)呈现良好的对数关系,其方程分别为:y=0.187ln(x)-0.979,y=0.159ln(x)-0.801,y=0.177ln(x)-0.911,y=0.185ln(x)-0.945。综合考虑各复配土的物理性状及其相关光谱指标,C2处理是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的最佳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砒砂岩 土壤质地 土壤水分 光谱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土厚度对裸岩石砾地土壤理化性状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娟 韩霁昌 +1 位作者 张扬 李晓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2期5312-5314,5341,共4页
[目的]为了揭示在裸岩石砾地通过不同覆土厚度作物耕作层土壤理化性状及冬小麦产量的变化。[方法]2011~2012年在陕西富平基地设置了在裸岩石砾地,通过30 cm(C30)、40 cm(C40)、50 cm(C50)、60 cm(C60)、80 cm(C80)和100 cm(C1000)等6... [目的]为了揭示在裸岩石砾地通过不同覆土厚度作物耕作层土壤理化性状及冬小麦产量的变化。[方法]2011~2012年在陕西富平基地设置了在裸岩石砾地,通过30 cm(C30)、40 cm(C40)、50 cm(C50)、60 cm(C60)、80 cm(C80)和100 cm(C1000)等6种不同覆土厚度,分析不同覆土厚度下土壤容重、土壤养分和冬小麦产量的差异。[结果]不同覆土厚度对耕作层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且以C50处理效果最佳;与C30、C40、C60、C80和C100处理相比,C50处理0~40 cm土层平均土壤容重降幅达到1.01%~2.64%;平均土壤孔隙度最大,为33.19%。不同覆土厚度对土壤0~50 cm土层的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具有明显的影响;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都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0~50 cm土层中,C50处理土壤平均碱解氮含量分别比C60、C80和C100处理高12.18%、11.93%和17.49%;在10~30 cm土层C40处理土壤的速效磷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C50处理能有效提高0~10 cm土层的土壤速效钾含量,C40处理能有效提高10~30 cm土层土壤速效钾含量,即C50处理较其他处理具有保肥作用。不同处理对冬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显著,以C50处理平均籽粒产量最高,为6 474.02 kg/hm2,与其他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C50处理具有保肥作用且增产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土厚度 冬小麦 理化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土厚度对裸岩石砾地土壤化学性状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李娟 张扬 +1 位作者 韩霁昌 李晓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5期2037-2039,2060,共4页
[目的]为了研究在裸岩石砾地不同覆土厚度作物耕作层土壤理化性状和春玉米产量的变化。[方法]在2011~2012年陕西富平基地设置裸岩石砾地,通过30、40、50、60、80和100 cm 6种不同覆土厚度,分析各不同覆土厚度下土壤化学性状、农艺性状... [目的]为了研究在裸岩石砾地不同覆土厚度作物耕作层土壤理化性状和春玉米产量的变化。[方法]在2011~2012年陕西富平基地设置裸岩石砾地,通过30、40、50、60、80和100 cm 6种不同覆土厚度,分析各不同覆土厚度下土壤化学性状、农艺性状和春玉米产量的差异。[结果]不同覆土厚度对土壤0~5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具有明显的影响;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都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10~30 cm土层,C50处理土壤的碱解氮含量分别比C30、C40、C60、C80和C100处理高3.92%、12.51%、17.51%、3.39%和11.26%。在0~30 cm土层,C50处理土壤的平均速效磷含量分别比C30、C40、C60、C80和C100处理高14.57%、9.57%、2.31%、4.14%和4.91%;在0~50 cm土层,C50处理土壤的平均速效钾含量最大,为112.51 g/kg,即C50处理较其他处理具有保肥作用。不同覆土厚度对春玉米株高、生物量影响显著。覆土厚度不同,直接影响春玉米干物质积累。C50处理春玉米从拔节期到灌浆期的平均株高最高,为150.03 cm;春玉米从拔节期到灌浆期的平均生物量分别为68.65、69.09、72.48、68.91、69.10和68.12 g。不同处理对春玉米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显著。C50处理平均籽粒产量最高,为6 832.89 kg/hm2;各处理春玉米的平均籽粒产量从大到小依次为C50处理>C40处理>C60处理>C80处理>C30处理>C100处理。[结论]C50处理具有保肥作用且增产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土厚度 春玉米 化学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边县盐碱地现状及开发模式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娟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22期157-158,161,共3页
本文以定边县堆子梁镇盐碱地开发模式为例,介绍了盐碱地现状,阐述了盐碱地开发的战略意义、预期效益,分析了增加排水和蓄水设施、建设灌溉设施、平整土地、覆沙改良、建设农田林网、改善小气候等盐碱地开发模式,以期为重度盐碱地治理开... 本文以定边县堆子梁镇盐碱地开发模式为例,介绍了盐碱地现状,阐述了盐碱地开发的战略意义、预期效益,分析了增加排水和蓄水设施、建设灌溉设施、平整土地、覆沙改良、建设农田林网、改善小气候等盐碱地开发模式,以期为重度盐碱地治理开辟新途径,提高耕地数量及质量,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治理 开发模式 陕西定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