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炭资源勘查中的煤层气兼探技术与方法 被引量:8
1
作者 蔺亚兵 秦勇 +1 位作者 段中会 马东民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0-97,共8页
煤层作为煤层气的地质载体,煤层气与煤炭资源兼探是国家矿产资源管理的强制性规定。通过近年来兼探项目的实践,梳理了煤炭资源勘查过程中涉及到的煤层气资源评价规范。在此基础上,从勘查思路、勘查方法、工作任务、报告编制等环节,明确... 煤层作为煤层气的地质载体,煤层气与煤炭资源兼探是国家矿产资源管理的强制性规定。通过近年来兼探项目的实践,梳理了煤炭资源勘查过程中涉及到的煤层气资源评价规范。在此基础上,从勘查思路、勘查方法、工作任务、报告编制等环节,明确了煤炭资源勘查过程中煤层气勘查方法。根据煤层气勘查方法的特殊性,总结了兼探过程中煤层气地震、测井、钻井、录井、排采等技术及工程质量验收方法,提出了煤炭资源勘查全过程煤层气勘查技术体系。分析发现,现有兼探方法和技术存在若干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如勘查规范滞后、煤炭与煤层气综合勘查缺乏技术标准体系、瓦斯采样方法落后、煤炭资源勘查实施方案审查中对煤层气兼探技术方案把关不严等。由此,进一步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及时修订DZ/T 0215—2002《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瓦斯采样采用绳索取心技术、将瓦斯地质工作纳入煤层气地质工作体系、在低含气量矿区先期进行煤层气资源潜力评价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综合勘查 勘查方法 勘查技术 问题与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液体在CO_(2)捕集与利用领域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汪静雯 王德超 +6 位作者 辛洋洋 鞠晓茜 蒙蜀黔 都峙烨 李嘉迪 郑亚萍 杨志远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60,共13页
为助力中国早日实现“双碳”目标,深入落实化工领域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吸附/吸收耦合有望成为气体分离的绿色变革性分离技术,其关键是高性能吸附(收)材料的开发。多孔液体作为一类具有永久孔隙的液体材料,兼具了液体吸收剂... 为助力中国早日实现“双碳”目标,深入落实化工领域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吸附/吸收耦合有望成为气体分离的绿色变革性分离技术,其关键是高性能吸附(收)材料的开发。多孔液体作为一类具有永久孔隙的液体材料,兼具了液体吸收剂的易于管道输送、传质传热效果好等优点和固体吸附剂的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等优点,有望成为新一代CO_(2)捕集的绿色变革性介质。该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多孔液体发展历程;然后,重点对多孔液体在CO_(2)的吸附/吸收、膜分离、催化转化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并对多孔液体性能和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归纳。最后,对多孔液体目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液体 多孔材料 CO_(2)捕集 CO_(2)利用 膜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31
3
作者 王双明 段中会 +1 位作者 马丽 张育平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共6页
西部地区是我国绿色煤炭资源的主要分布区域和国家大型煤炭生产基地聚集区,也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在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安全绿色开采、清洁高效利用西部煤炭资源已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需求。从煤系... 西部地区是我国绿色煤炭资源的主要分布区域和国家大型煤炭生产基地聚集区,也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在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安全绿色开采、清洁高效利用西部煤炭资源已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需求。从煤系矿产资源协同勘查、生态脆弱区采煤保水及生态环境保护、矿井地质灾害精细预测预报、"互联网+煤炭地质"和煤炭清洁利用5方面分析了西部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技术的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西部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技术发展的3大方向:提高绿色煤炭资源的勘查精度,创建采煤保水技术体系,提升煤炭清洁利用地质保障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矿产 煤炭开采 绿色勘查 地质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开采对相邻区域生态潜水流场扰动特征 被引量:20
4
作者 代革联 薛小渊 +4 位作者 牛超 许珂 蒋泽泉 肖乐乐 刘美乐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01-708,共8页
陕北煤炭能源基地高强度开采易影响生态潜水的自然径流条件,针对自然保护区周边煤炭资源开采对地下水流场的扰动问题,以榆神矿区某井田为例,通过构建研究区煤-水空间结构水文地质模型,系统分析研究区生态潜水的赋存特征及其规律;采用物... 陕北煤炭能源基地高强度开采易影响生态潜水的自然径流条件,针对自然保护区周边煤炭资源开采对地下水流场的扰动问题,以榆神矿区某井田为例,通过构建研究区煤-水空间结构水文地质模型,系统分析研究区生态潜水的赋存特征及其规律;采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现场实测等手段,综合分析煤层覆岩岩性组合结构、煤层与关键层间距、煤层厚度、煤层埋深、工作面长度等因素,利用相关分析方法提出了适合于研究区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的裂采比公式;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煤层采动方式,采用地下水数值分析方法,模拟了煤炭开采后萨拉乌苏组生态潜水流场变化,分析了煤层采动后生态潜水受扰动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区内萨拉乌苏组生态潜水含水层全区发育,其赋存受基岩面形态控制,生态潜水水位受地形、含水层厚度、地下水分水岭和地表水等影响;下伏关键隔水层(保德组红土)受沉积影响在研究区东南局部缺失,形成"天窗"导水通道;区内覆岩结构以硬-软-硬、硬-硬-软2种组合类型为主,覆岩结构类型对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及形态有重要作用;统计分析多个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结果,提出榆神矿区导水裂隙带最大裂采比为28.1倍,该数值对榆神矿区保水采煤及水害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计算发现,煤层开采后,在研究区东南部保德组红土缺失区将造成生态潜水漏失与水位下降,最大降深可达10 m。为保护生态潜水资源,建议开采研究区东南部"天窗"部位的煤层时,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水采煤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潜水 地下水流场 导水裂隙带 保水采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碳量子点为荧光信号的生物传感器构建及其在金银花Pb^(2+)检测中的应用
5
作者 李浩佳 贺诗华 +4 位作者 曹艺泽 郭西玉 朱由余 赵玮钦 黄淳 《轻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79,共8页
以葡萄柚皮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碳量子点(G-CQDs),并以此构建一种用于金银花中Pb^(2+)检测的荧光生物传感器。利用圆二色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等对G-CODs的形貌和光学性能进行表征,优化该荧光生物传感... 以葡萄柚皮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碳量子点(G-CQDs),并以此构建一种用于金银花中Pb^(2+)检测的荧光生物传感器。利用圆二色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等对G-CODs的形貌和光学性能进行表征,优化该荧光生物传感器的实验条件,并对其检测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CQDs呈球形且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2.41 nm,最佳激发波长为350 nm;荧光生物传感器的适宜实验条件为Hemin浓度60μmol/L、反应时间30 min、反应温度25℃、K^(+)浓度10 mmol/L和pH值为6.5;与其他金属离子(Ag^(+)、Zn^(2+)、Cd^(2+)、Cu^(2+)和Hg^(2+))相比,荧光生物传感器对Pb^(2+)的选择性更高,且其Δ荧光强度随着Pb^(2+)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在0.1~5.0μg/mL线性范围内,二者线性关系良好,R 2为0.9980,检测限为0.0639μg/mL;与传统方法相比,该荧光生物传感器的准确性良好,且具有绿色环保、经济有效、操作简单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生物传感器 碳量子点 DNAZYME G-四链体 金银花 Pb^(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物化探在内蒙萤石多金属矿普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段吉学 刘江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5-274,共10页
白乃庙铜矿为钼、金、硫等元素的大型铜矿床,属华北板块北缘金属成矿带,海相火山沉积(变质)热液叠加(富集)复成因矿床,深部花岗闪长斑岩体及其外围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本研究范围处于白乃庙铜矿外围,根据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和化探异常显... 白乃庙铜矿为钼、金、硫等元素的大型铜矿床,属华北板块北缘金属成矿带,海相火山沉积(变质)热液叠加(富集)复成因矿床,深部花岗闪长斑岩体及其外围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本研究范围处于白乃庙铜矿外围,根据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和化探异常显示找矿方向为萤石铜多金属矿,通过物化探工作的面积性测量,分析土壤测量、磁法测量和激电中梯测量的实测资料,对各异常的成矿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圈定找矿靶区,为后期的下一步的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物化探 萤石多金属 找矿 异常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介质往复式淋滤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
7
作者 张卫国 石媛 李焕同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53-57,共5页
针对现有淋滤模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研制一套多功能自动往复式淋滤实验装置,介绍了该套装置的总体结构、各部件连接关系及功能实现原理。首次提出多种介质往复式淋滤实验方法,详细叙述实验前准备、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淋滤特征分析,为... 针对现有淋滤模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研制一套多功能自动往复式淋滤实验装置,介绍了该套装置的总体结构、各部件连接关系及功能实现原理。首次提出多种介质往复式淋滤实验方法,详细叙述实验前准备、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淋滤特征分析,为多种介质叠加作用下的复杂地质体淋滤实验研究提供了设备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介质 往复式 淋滤实验 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群重复采动卸压瓦斯储运区演化规律实验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林海飞 李磊明 +3 位作者 李树刚 孔祥国 刘思博 丁洋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85-393,共9页
为进一步研究煤层群重复采动卸压瓦斯储运区动态演化规律,以贵州某矿16#、18#煤层开采工作面为背景,通过物理相似模拟实验,研究了煤层群重复采动后上覆岩层裂隙分布特征,明确了卸压瓦斯储运区演化规律,提出了相应的判别方法,并进行了工... 为进一步研究煤层群重复采动卸压瓦斯储运区动态演化规律,以贵州某矿16#、18#煤层开采工作面为背景,通过物理相似模拟实验,研究了煤层群重复采动后上覆岩层裂隙分布特征,明确了卸压瓦斯储运区演化规律,提出了相应的判别方法,并进行了工程应用。结果表明,实验矿井上层煤开采后,覆岩垮落带高度11 m、裂隙带高度53 m。工作面附近覆岩关键层形成的砌体梁结构与其下方岩层之间的离层裂隙成为卸压瓦斯储集的空间。当下层煤开采后,受重复采动的影响,垮落带和裂隙带高度分别为13和83 m。上下煤层之间存在关键层,在其下部仍会形成瓦斯储集空间,采动裂隙贯通后下煤层卸压瓦斯易沿着裂隙区通道向上运移至煤层间隔层关键层下的储集空间,再顺着上煤层冒落带内裂隙通道继续向上。此时,上煤层采动形成的瓦斯储集空间也将充满瓦斯成为抽采的重点区域。基于此,提出采动卸压瓦斯储集空间判别方法,并在贵州某矿进行了抽采验证,抽采效果良好,保证了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群 采动裂隙 演化过程 瓦斯储运 瓦斯抽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峰级配制备高浓度水焦浆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孟茁越 杨志远 +1 位作者 李智华 尹智强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47-1054,1108,共9页
水焦浆是以半焦粉为原料的新型清洁高效液体燃料,通过破碎磨矿和不同物料粒度配比得到合理的粒度分布,是提高水焦浆浓度的重要措施。采用控制棒磨机磨矿时间的方法,对陕北柠条塔半焦样品平均粒径进行调控,制备出2种不同粒径半焦颗粒并... 水焦浆是以半焦粉为原料的新型清洁高效液体燃料,通过破碎磨矿和不同物料粒度配比得到合理的粒度分布,是提高水焦浆浓度的重要措施。采用控制棒磨机磨矿时间的方法,对陕北柠条塔半焦样品平均粒径进行调控,制备出2种不同粒径半焦颗粒并探究了颗粒不同配比条件对水焦浆成浆特性的影响。使用Alfred粒度模型对物料配比进行计算拟合,发现当SZ(30±5μm小粒度物料)与CZ(120±10μm大粒径物料)的配比为3∶7和2∶8时具有较好的颗粒堆积效率。借助旋转粘度仪和Turbiscan Lab稳定性分析仪的多重光散射技术研究了不同配比对水煤浆浆体成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SZ与CZ的配比为3∶7时,浆体体系具有最优的成浆性,稳定性动力学指数TSI值较小,且无硬沉淀产生。通过对水焦浆不同制备因素的探讨,改善浆体流变性,最终得到最大固体浓度可达66.25wt%的高性能水焦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焦浆 粒度级配 Alfred模型 成浆性 稳定性分析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顺油页岩热解残渣浸出Al_(2)O_(3)、Fe_(2)O_(3)实验研究
10
作者 艾庆腾 杜美利 +2 位作者 张悦 林鹏程 吴承辉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4-358,共5页
为有效利用抚顺油页岩热解残渣中较高的硅含量,对残渣进行除杂,浸出其中Al2O3、Fe2O3等。通过对残渣煅烧活化、酸浸反应来提纯SiO_(2),研究了反应中各因素对浸出率的影响并进行正交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对浸出率影响最大的因素是酸浸时间... 为有效利用抚顺油页岩热解残渣中较高的硅含量,对残渣进行除杂,浸出其中Al2O3、Fe2O3等。通过对残渣煅烧活化、酸浸反应来提纯SiO_(2),研究了反应中各因素对浸出率的影响并进行正交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对浸出率影响最大的因素是酸浸时间,并得到最优工艺条件为:煅烧温度800℃,煅烧时间180 min,酸浸温度95℃,酸浸时间120 min,硫酸浓度40%,液固比8∶1 mL/g。在此最优工艺条件下,Al2O3、Fe2O3浸出率分别达到80.71%和85.10%。滤渣通过灰成分分析测定其SiO_(2)、Al2O3、Fe2O3的含量分别为90.30%,4.05%,1.19%,且经XRD分析发现滤渣中只有石英的衍射峰,其成分以晶态二氧化硅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残渣 酸浸法 因素分析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Fs基多孔液体的合成及其气体吸附分离的应用
11
作者 都峙烨 王德超 +5 位作者 汪静雯 李嘉迪 鞠晓茜 辛洋洋 郑亚萍 杨志远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0-228,共9页
多孔液体(PLs)是一种兼具多孔固体材料与流动液体材料两者优点的新型材料,自2007年PLs的概念首次被提出以来,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基于不同多孔客体(如多孔有机笼、金属有机多面体、共价有机框架、多孔碳、沸石、空心硅、金属有机... 多孔液体(PLs)是一种兼具多孔固体材料与流动液体材料两者优点的新型材料,自2007年PLs的概念首次被提出以来,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基于不同多孔客体(如多孔有机笼、金属有机多面体、共价有机框架、多孔碳、沸石、空心硅、金属有机框架等)的PLs陆续被报道,作为多孔客体,其中金属有机框架(MOFs)由于其比表面积大、可调的孔隙结构、良好的热稳定性及化学稳定性等优点,成为制备PLs优异的先进多孔客体,但目前鲜有基于MOFs的PLs的专门综述。以UiO-66、ZIF基PLs为代表归纳了MOFs基PLs的合成进展,并总结了其在气体吸附分离领域的应用,最后,对MOFs基PLs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液体 金属有机框架 CO_(2)捕集 吸附剂 离子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佛寺煤矿开采区土壤水分变化遥感反演研究
12
作者 王聪 汤伏全 +4 位作者 马婷 贾晓卉 苏宇 薛俊磊 张馨月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6-174,共9页
土壤水分是驱动矿区生态环境变化的关键要素。为研究黄土高原煤矿区开采沉陷对土壤水分变化的扰动影响,以彬长矿区大佛寺煤矿为例,采用主动微波和光学遥感影像反演开采沉陷区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化,用水云模型消除植被对主动微波影像的后... 土壤水分是驱动矿区生态环境变化的关键要素。为研究黄土高原煤矿区开采沉陷对土壤水分变化的扰动影响,以彬长矿区大佛寺煤矿为例,采用主动微波和光学遥感影像反演开采沉陷区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化,用水云模型消除植被对主动微波影像的后向散射系数影响,通过实地采样数据构建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获取矿区地表土壤水分的分布特征,分析黄土沟壑区地形因子和开采沉陷变形对矿区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SVM构建的回归分析模型可以有效反演黄土高原煤矿开采区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地形特征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最大,沟壑区域土壤含水量更高;在未受开采影响的区域,土壤水分变化受地形坡度影响最大,坡向次之,高程影响最小;在40201工作面开采沉陷变形区域,土壤水分分布的变异系数显著增大,尤其在采动裂缝发育区更为明显。研究结果为揭示黄土高原煤矿开采区土壤水分变化的时空特征及机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 土壤水分 遥感影像 地形因子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闭储煤场煤自燃高温点运移规律及反演预测研究
13
作者 张嬿妮 姚迪 +3 位作者 张陆陆 舒盼 段正肖 翟芳妍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84,共7页
为探究封闭储煤场煤自燃高温点运移规律及反演预测方法,通过搭建煤自燃模拟实验台研究封闭储煤场煤高温点运移规律,分析煤自燃表层与内部温度数据之间的相关性,采用遗传算法优化前后的随机森林(RF)、BP神经网络(BPNN),建立封闭储煤场煤... 为探究封闭储煤场煤自燃高温点运移规律及反演预测方法,通过搭建煤自燃模拟实验台研究封闭储煤场煤高温点运移规律,分析煤自燃表层与内部温度数据之间的相关性,采用遗传算法优化前后的随机森林(RF)、BP神经网络(BPNN),建立封闭储煤场煤自燃高温点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松散煤自燃过程中,高温点运移方向呈非线性移动规律,其主要受煤燃烧过程中裂隙作用影响;表层位点与下部各层之间的温度数据呈现较强相关性;预测结果中RF和BPNN均具有较强鲁棒性和容错率,BPNN优秀的非线性映射能力,使得其处理结果优于RF;对RF和BPNN进行优化后,遗传算法的优化对RF和BPNN预测准确率均有提升,对RF影响最大,模型优化后精度达到98%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封闭储煤场煤自然发火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储煤场 煤自燃 温度预测 智能算法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隧道突水灾害形成机理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08
14
作者 李术才 王康 +3 位作者 李利平 周宗青 石少帅 柳尚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30,共9页
岩溶隧道突水灾害具有"强突发、高水压、大流量、多类型"等显著特点,其灾变演化过程复杂、动力失稳规律尚不清楚.本文系统提出了不同类型突水灾害的发生条件、判据及安全厚度分析方法,剖析了近期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首先,给... 岩溶隧道突水灾害具有"强突发、高水压、大流量、多类型"等显著特点,其灾变演化过程复杂、动力失稳规律尚不清楚.本文系统提出了不同类型突水灾害的发生条件、判据及安全厚度分析方法,剖析了近期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首先,给出了隧道突水灾害的概念、类型及构成三要素,从系统论角度分析了隧道突水的灾变过程;其次,总结了隧道突水灾害致灾机理、力学模型、失稳判据和最小安全厚度等方面的近期研究成果;最后,从构成三要素角度分析了隧道突水致灾机理方面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趋势与方向,主要有:(1)灾害源固液气三相置换机制与释能模式,(2)突水通道多相物质迁移与流态演化规律,(3)隔水阻泥结构动力灾变演化机理,(4)突水通道破裂形成过程的模拟分析方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隧道 突水突泥 力学机理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阶煤不同宏观煤岩组分润湿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2
15
作者 陈跃 马东民 +3 位作者 夏玉成 郭晨 杨甫 邵凯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7-104,共8页
随着我国低阶煤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深入,低含气量、低储层压力、高含水性等问题逐渐凸显。为研究低阶煤不同宏观煤岩组分润湿性差异及影响因素,以黄陇煤田大佛寺煤矿4号煤为研究对象,采集全层煤样、镜煤样和暗煤样,通过测定接触角,对比分... 随着我国低阶煤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深入,低含气量、低储层压力、高含水性等问题逐渐凸显。为研究低阶煤不同宏观煤岩组分润湿性差异及影响因素,以黄陇煤田大佛寺煤矿4号煤为研究对象,采集全层煤样、镜煤样和暗煤样,通过测定接触角,对比分析润湿性差异并详细探讨工业组分、化学结构、孔隙特征等因素对润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佛寺煤矿4号煤的接触角为45.8°~60.4°,均小于90°,表现出较强的亲水性,镜煤的接触角大于暗煤,暗煤的润湿性更好,并且润湿性与层理方向有关,润湿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垂直层理方向、斜交层理方向、平行层理方向。表面活性剂6501可以有效增强煤的润湿性,其对镜煤的改性作用大于暗煤,并且对平行层理方向改性作用大于垂直层理方向。煤的物质组成和孔隙结构对其润湿性具有显著影响。无机矿物(灰分)具有亲水性,灰分越高,煤的润湿性越好,而挥发分通常具疏水性,挥发分越高,煤的润湿性越差。相对于暗煤,镜煤的灰分更低,挥发分更高,因而润湿性更差。H元素含量高,润湿性变差,C、O元素对润湿性的影响较为复杂,主要取决于含氧官能团的类型,暗煤含有更多的羟基和羧基等极性含氧官能团,而镜煤则含醚氧基和酯键较多,故暗煤的润湿性更好。相较于暗煤,镜煤的孔隙以半封闭孔为主,连通性差、分选差、孔径小、比表面积大、表面更粗糙,使得润湿性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 煤岩组分 润湿性 孔隙结构 煤层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TEM响应特性分析与最佳观测区域研究 被引量:37
16
作者 陈卫营 薛国强 +1 位作者 崔江伟 钟华森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39-748,共10页
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SOTEM)是目前研究和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人工源时间域电磁法工作装置,对深部资源地球物理精细探测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为了深入理解方法内涵并更好地进行推广应用,本文基于电性源瞬变电磁一维正演理论,研究了SO... 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SOTEM)是目前研究和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人工源时间域电磁法工作装置,对深部资源地球物理精细探测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为了深入理解方法内涵并更好地进行推广应用,本文基于电性源瞬变电磁一维正演理论,研究了SOTEM地下感应电流扩散、多分量电磁响应平面分布、多偏移距衰减等特性,然后根据上述特性研究了SOTEM的最佳观测区域.研究结果表明:电性源在地下可以产生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的感应电流.其中,水平感应电流又分为上部水平感应电流和下部水平感应电流(又称作返回电流),水平感应电流的极大值主要集中于发射源附近并垂直向下扩散;垂直感应电流极大值沿与地面呈45°角的方向向下、向外扩散,并且具有较低的振幅和较快的扩散速度.电性源激发的六个方向的电磁场分量都具有一定的探测能力,但是考虑到地面观测的方便性和各分量的传播、分布特点,大多数情况仅利用垂直磁场分量Hz(B/t)和水平电场分量Ex.其中,Hz仅对低阻目标体敏感,且敏感区域位于赤道向区域,并集中在发射源附近;Ex既对低阻体敏感也对高阻体敏感,对低阻体的敏感区域位于赤道向区域,而对高阻体的敏感区域位于轴向区域,并且敏感区域距发射源的距离与目标体埋深和围岩电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变电磁法 电性源 短偏移距 SOTEM 最佳观测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王陵昭陵组砾岩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文龙 陈刚 +4 位作者 章辉若 高磊 杨甫 师晓林 申锦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97-505,共9页
唐王陵砾岩的时代归属及其沉积物源环境一直是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新元古界—下古生界沉积地层学研究和油气地质勘探备受关注且长期存有争议的问题。采用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方法,定量分析探讨了唐王陵昭陵组砾岩的时代归属和物质来源... 唐王陵砾岩的时代归属及其沉积物源环境一直是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新元古界—下古生界沉积地层学研究和油气地质勘探备受关注且长期存有争议的问题。采用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方法,定量分析探讨了唐王陵昭陵组砾岩的时代归属和物质来源。结果表明:昭陵组砾岩的碎屑锆石U-Pb测年数据主要分布在744~943 Ma(n=6)、1 005~1 412 Ma(n=15)、1 449~2 209 Ma(n=255)和2 274~2 696 Ma(n=49)四个年龄区间,相应的峰值年龄集中在815 Ma、1 182 Ma、1 811 Ma、2 454 Ma,最年轻的单颗粒锆石年龄为744 Ma。它与盆地西缘贺兰山地区震旦纪正目观组的碎屑锆石U-Pb年龄谱非常相似,但明显有别于盆地南缘晚奥陶世平凉组,尤其是缺少平凉组碎屑锆石主要集中在454 Ma的峰值年龄,由此限定昭陵组砾岩的沉积时代主要发生在晚前寒武纪或震旦纪。锆石U-Pb年龄谱的区域对比揭示,昭陵组砾岩的沉积物源主要来自于华北(鄂尔多斯)地块的古元古代变质基底岩系和其南缘北秦岭构造带的晚前寒武纪岩浆岩—变质杂岩,呈现稳定地块与活动带双向混合物源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 唐王陵砾岩 昭陵组 锆石U-PB年代学 地层时代 沉积物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掺杂石墨烯/多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氧还原催化性能 被引量:15
18
作者 贺新福 龙雪颖 +5 位作者 吴红菊 张凯博 周均 李可可 张亚婷 邱介山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308-2315,共8页
采用简单、无模板的方法制备了氮掺杂多孔石墨烯/碳复合材料(NPGC)。采用SEM、XRD、Raman、XPS等分析手段对NPGC的形貌、组成以及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旋转圆盘电极技术测试了其电催化氧还原反应(ORR)活性。结果表明,葡萄糖在水热后生成... 采用简单、无模板的方法制备了氮掺杂多孔石墨烯/碳复合材料(NPGC)。采用SEM、XRD、Raman、XPS等分析手段对NPGC的形貌、组成以及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旋转圆盘电极技术测试了其电催化氧还原反应(ORR)活性。结果表明,葡萄糖在水热后生成的碳与石墨烯成功复合,并在950℃炭化、活化后形成了相互渗透、结构良好的三维片状多孔网络结构;其氮含量高达9.47%。NPGC作为一种高效的非金属ORR电催化剂,在碱性溶液中具有较高的起始电位[0.87 V(vs RHE)]和较大的极限电流密度(4.7 mA?cm?2),以及其ORR平均转移电子数为3.8。与商业Pt/C催化剂相比,NPGC具有较强的耐甲醇性和长期耐久性,且制备成本较低,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还原反应 石墨烯 纳米材料 多孔碳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脆弱性指数法的韩城矿区11号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22
19
作者 代革联 薛小渊 +2 位作者 许珂 牛超 杨韬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2-117,125,共7页
在全面分析韩城矿区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应用相关因素分析方法,提出研究区煤层底板奥灰含水层突水的指标体系,并以多个典型煤矿为例,重点分析了受奥灰含水层威胁最严重的11号煤层底板突水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有效隔水层厚度、褶... 在全面分析韩城矿区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应用相关因素分析方法,提出研究区煤层底板奥灰含水层突水的指标体系,并以多个典型煤矿为例,重点分析了受奥灰含水层威胁最严重的11号煤层底板突水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有效隔水层厚度、褶皱规模、含水层富水性、断层规模4个评价指标;采用脆弱性指数评价方法对11号煤层底板突水的危险性进行了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板水害 奥灰突水 指标体系 危险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热能供热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50
20
作者 王沣浩 蔡皖龙 +4 位作者 王铭 高远 刘俊 王志华 徐晗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22,共9页
地热能因具有稳定、储量大、分布广泛等特点,在建筑供热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从地热能供热技术分类出发,详细阐述了浅层地源热泵技术、水热型供热技术及中深层地埋管供热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沿革及应用现状。通过对现有报道的地热能... 地热能因具有稳定、储量大、分布广泛等特点,在建筑供热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从地热能供热技术分类出发,详细阐述了浅层地源热泵技术、水热型供热技术及中深层地埋管供热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沿革及应用现状。通过对现有报道的地热能供热技术研究方向和相关成果进行总结,从运行机理和应用实践角度出发,对该领域技术发展做出展望。未来地热能供热技术领域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大型浅层地埋管管群热平衡分析、水热型供热高效回灌技术研究及中深层地埋管管群换热性能评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热泵 供热技术 地埋管换热器 热平衡 性能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