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S波速度结构及其动力学含义——远震接收函数提供的证据 被引量:29
1
作者 张洪双 高锐 +5 位作者 田小波 滕吉文 李秋生 叶卓 刘震 司少坤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982-3992,共11页
利用青海和甘肃地震台网2007—2009年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提取多频段P波接收函数,反演得到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及相邻地块下方0~100km深度的地壳和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上、下地壳之间普遍存在一个S波速度低... 利用青海和甘肃地震台网2007—2009年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提取多频段P波接收函数,反演得到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及相邻地块下方0~100km深度的地壳和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上、下地壳之间普遍存在一个S波速度低速层,其深度由南端的约35km向北变浅约为20km,推测该低速层为一壳内滑脱层,表明东北缘地区的上地壳变形与下地壳解耦,从滑脱层的深度分布可以认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壳缩短自南向北进行,现阶段以上地壳增厚为主;(2)昆仑—西秦岭造山带的下地壳厚度较北侧的祁连地块薄,一种推测是西秦岭造山带的下地壳抗变形能力更强,也可能这种差异在块体拼合前已经存在;(3)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鄂尔多斯和阿拉善地块的下地壳S波速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这种正梯度增加的S波速度结构反映较高黏滞性的下地壳,推测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壳结构不利于下地壳流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地壳S波速度 接收函数 壳内低速层 滑脱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壳、幔深部结构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洪双 张智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23-628,共6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处于青藏高原向中国大陆内部扩展的前缘部位,其地质构造复杂,岩石圈变形样式丰富,是探索大陆内部岩石圈构造变形与深部过程的天然实验室。半个多世纪以来,该地区已开展了多期次以揭示壳、幔深部结构为目标的地球物理探测... 青藏高原东北缘处于青藏高原向中国大陆内部扩展的前缘部位,其地质构造复杂,岩石圈变形样式丰富,是探索大陆内部岩石圈构造变形与深部过程的天然实验室。半个多世纪以来,该地区已开展了多期次以揭示壳、幔深部结构为目标的地球物理探测,通过收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壳、幔深部结构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作了简要介绍和初步讨论。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表明:1)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较厚,但普遍缺失高速铁镁质下地壳,其低泊松比属性预示该地区下地壳流不发育;2)高原东北缘大部分区域保留有较厚的岩石圈,且上地幔各向异性快轴方向与地表构造走向基本一致,表明该地区壳、幔耦合变形可能性较大;3)昆仑断层南北两侧壳、幔深部结构存在较大差异,预示其是上地幔变形的转换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壳幔结构 上地幔各向异性 地壳流和地幔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近垂直方法提取莫霍面——以六盘山深地震反射剖面为例 被引量:18
3
作者 李洪强 高锐 +1 位作者 王海燕 李文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811-3818,共8页
根据近垂直地震反射原理和Moho面上下深地震反射资料频率低的特征,运用深地震反射资料的近垂直反射数据,通过静校正、资料净化、共检波域叠加等叠前和叠后处理技术,对六盘山莫霍面结构进行成像.初步结果显示出横过六盘山莫霍面起伏、断... 根据近垂直地震反射原理和Moho面上下深地震反射资料频率低的特征,运用深地震反射资料的近垂直反射数据,通过静校正、资料净化、共检波域叠加等叠前和叠后处理技术,对六盘山莫霍面结构进行成像.初步结果显示出横过六盘山莫霍面起伏、断错的结构特征.六盘山东侧的鄂尔多斯地块莫霍面东高西低、变化平缓、结构完整;靠近六盘山前缘莫霍面错断,可能与壳内走滑作用有关;西侧的青藏高原东北缘莫霍面西高东低,靠近六盘山呈现汇聚挤压、明显缩短的特征;六盘山复杂的莫霍面结构,揭示了六盘山地壳早期双向挤压、晚期山前侧向走滑的构造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盘山 青藏高原东北缘 鄂尔多斯地块 莫霍面 近垂直反射 深地震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波方位各向异性时差差分校正方法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洪强 林文 +1 位作者 卢占武 李晚冬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12-1117,1032,共6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地震剖面成像质量,提出一种基于差分理论消除方位各向异性时差的校正方法;推导了方位各向异性时差校正公式,并分别用模型数据和实际转换波资料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模型数据和实际数据的分辨率和信噪比在道集和叠加剖... 为了进一步提高地震剖面成像质量,提出一种基于差分理论消除方位各向异性时差的校正方法;推导了方位各向异性时差校正公式,并分别用模型数据和实际转换波资料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模型数据和实际数据的分辨率和信噪比在道集和叠加剖面上都有了显著改善,利于小断层断点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 差分理论 方位角 时差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软流圈边界成像
5
作者 张洪双 李秋生 +2 位作者 高锐 叶卓 龚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14,共10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研究高原隆升和演化的理想场所,其岩石圈结构记录了高原向外扩展的岩石圈变形行为和演化过程,本研究利用一条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宽频带观测剖面(红原—景泰剖面)和部分甘肃、青海区域台网的远震体波波形资料,通过...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研究高原隆升和演化的理想场所,其岩石圈结构记录了高原向外扩展的岩石圈变形行为和演化过程,本研究利用一条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宽频带观测剖面(红原—景泰剖面)和部分甘肃、青海区域台网的远震体波波形资料,通过S波接收函数方法获得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岩石圈—软流圈边界(LAB)图像。结果表明:1)松潘—甘孜地体东北部和西秦岭造山带下方的岩石圈较薄,略向北加厚,其LAB深度为110—130km,昆仑断层下方无明显岩石圈错断,推测松潘—甘孜地块与西秦岭造山带的岩石圈可能具有亲缘性;2)祁连地块下方的岩石圈厚度为135—150km,其中祁连造山带东缘的LAB震相不聚焦,反映复杂的造山带型岩石圈属性;3)阿拉善地块下方岩石圈略向南加厚,LAB深度为130~150km,呈向祁连造山带下方汇聚的趋势,但尚未通过海原断裂带;4)鄂尔多斯地块下方的岩石圈较厚,LAB深度为160~170km,反映其稳定的克拉通型岩石圈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S波接收函数 岩石圈—软流圈边界LA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