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北部陆架南北卫浅滩的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7
1
作者 栾锡武 孙钿奇 彭学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26-640,共15页
世界范围内的陆架调查已经清楚,陆架浅滩是普遍发育于陆架区的一种海底地貌类型。在中国陆架上发育多个知名浅滩,这些浅滩和现今动力条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为现今潮流沉积体系。然而,南海北部陆架的南北卫浅滩在地貌上被称为陆架浅滩,... 世界范围内的陆架调查已经清楚,陆架浅滩是普遍发育于陆架区的一种海底地貌类型。在中国陆架上发育多个知名浅滩,这些浅滩和现今动力条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为现今潮流沉积体系。然而,南海北部陆架的南北卫浅滩在地貌上被称为陆架浅滩,但其成因却和其他陆架浅滩有着根本不同。根据地震剖面解释结果,本文指出,南海北部珠江口东南陆架上发育的南卫滩、北卫滩和惠州滩都属于构造地形,其下部各对应一个底辟构造。这3个底辟构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深部属于同一个较大的背冲构造。这个背冲构造位于南北卫滩的下方,其上几个突出的底辟,则和本文讨论的南卫滩、北卫滩和惠州滩相对应。南卫滩、北卫滩和惠州滩在成因上具有统一的深部背景,从而在平面上构成一个统一的底辟系统,本文称为南北卫滩底辟系统。该底辟系统以北卫滩为中心,包括南卫滩、惠州滩和陆丰滩,形成一个大致呈圆形,直径约50km的区域。在构造上,该底辟系统位于珠一坳陷和东沙隆起之间。南北卫滩底辟系统的发育起因于东沙隆起后在南海东北部形成的挤压应力环境。底辟系统的发育活化了惠陆-东沙含油气系统的输导层,并重新调整了油气运移的势差和势梯度,在环绕南北卫滩底辟系统一定距离的圆周上形成一个有利于油气聚集的环带。已知的油气田基本分布于这个环带上。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方向应该考虑围绕这个环带重点展开。同时,应该考虑在南北卫滩底辟系统的中心带内开展气藏的勘探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架 南北卫浅滩 底辟系统 油气聚集环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海岸带地质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训华 鲁静 +1 位作者 印萍 刘健 《海洋地质动态》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41,共8页
在系统总结我国海岸带基础地质工作和沿海地区经济开发需要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当前海岸带地质工作面临的形势,指出了基础地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要做好海岸带地质工作需要解决的6大问题,并阐述对"十二五"海岸带基础... 在系统总结我国海岸带基础地质工作和沿海地区经济开发需要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当前海岸带地质工作面临的形势,指出了基础地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要做好海岸带地质工作需要解决的6大问题,并阐述对"十二五"海岸带基础地质工作部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主要任务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带岸 地质工作 规划 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及邻区重力特征与块体构造单元初划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训华 郭兴伟 +2 位作者 杨金玉 温珍河 侯方辉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81-887,共7页
以重力资料为基础,结合其分析结果和区域地质构造现象,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在总结中国海陆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编制项目组和前人对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宏观特征研究成果基础上,将块体构造理论应用于解释中国海陆宏观大地构造格架,并将其划分... 以重力资料为基础,结合其分析结果和区域地质构造现象,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在总结中国海陆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编制项目组和前人对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宏观特征研究成果基础上,将块体构造理论应用于解释中国海陆宏观大地构造格架,并将其划分为3个构造域和20多个块体。对3个构造域及块体构造单元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印支运动使中国岩石圈应力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并为现今宏观大地构造格局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 岩石圈 块体 构造单元 结合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块体与块体构造学说 被引量:28
4
作者 张训华 孟祥君 韩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9-64,共6页
从"块体"一词的使用历史和作为一级构造单元在构造区划中的应用出发,在系统总结刘光鼎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思想和研究成果基础上,将其学术思想归纳、概括、凝炼,提出了"块体构造学说";指出"块体构造学说"... 从"块体"一词的使用历史和作为一级构造单元在构造区划中的应用出发,在系统总结刘光鼎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思想和研究成果基础上,将其学术思想归纳、概括、凝炼,提出了"块体构造学说";指出"块体构造学说"是在以活动论为内涵的全球构造思想指导下对"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并概括了在中国的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体 块体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活动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氮磷浓度与水质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8
5
作者 陈军 权文婷 孙记红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9-83,共5页
在2003年10月27、28日和2004年8月19日的太湖水质试验数据基础上,研究与探讨了氮浓度、磷浓度与叶绿素a浓度、悬浮物浓度和CDOM(Color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在2003年10月份和2004年8月份,太... 在2003年10月27、28日和2004年8月19日的太湖水质试验数据基础上,研究与探讨了氮浓度、磷浓度与叶绿素a浓度、悬浮物浓度和CDOM(Color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在2003年10月份和2004年8月份,太湖梅梁湾地区水体的氮、磷浓度介于1~4mg/L和0.1~0.3mg/L,该浓度恰好处于易发生水华的营养物质浓度供应区间;②与2004年8月19日相比,2003年10月27、28日的太湖藻类处于低增长、高消亡状态;③在太湖梅梁湾地区,氮、磷浓度与CDOM浓度、叶绿素a浓度和悬浮物浓度之间存在较强的线性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大于0.557;④在太湖水体中,磷浓度、CDOM浓度、叶绿素a浓度和悬浮物浓度的四因子关系模型比氮浓度、CDOM浓度、叶绿素a浓度和悬浮物浓度的四因子关系模型的相关系数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元素 磷元素 水质因子 定量关系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弹性介质叠前地震反演方法 被引量:8
6
作者 王小杰 栾锡武 +1 位作者 王延光 刘浩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44-555,共12页
前人只是从理论上分析了黏弹性介质中各种波的传播特征和衰减特征,并未对黏弹性介质精确的Zoeppritz方程进行近似,无法用于实际反演;沈章洪等以完全弹性介质为背景,推导了黏弹性介质反射系数近似方程,由于该近似方程的实部为完全弹性项... 前人只是从理论上分析了黏弹性介质中各种波的传播特征和衰减特征,并未对黏弹性介质精确的Zoeppritz方程进行近似,无法用于实际反演;沈章洪等以完全弹性介质为背景,推导了黏弹性介质反射系数近似方程,由于该近似方程的实部为完全弹性项,虚部为黏弹性项,因此也无法用于实际资料。为此,本文以黏弹性介质为背景,推导了黏弹性介质反射系数近似公式,以此为基础,基于贝叶斯理论的叠前地震反演,将纵横波速度、密度的反演推广到纵横波速度、密度和地层品质因子(Q值)的联合反演,建立了黏弹性介质近似方程,再根据贝叶斯理论建立反演方程,最终利用共轭梯度法对方程进行求解,得到纵横波速度、密度和地层Q值。模型试算与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根据联合反演所得的纵横波速度、密度和Q值进行储层描述,可提高储层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弹性介质 地层Q值 弹性参数 叠前地震反演 ZOEPPRITZ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损失和退化的自然因素 被引量:4
7
作者 姚长新 袁红明 +1 位作者 孟祥君 李绍全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3-50,共8页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损失和功能退化是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主要受自然因素控制。黄河入海水沙是形成滨海湿地的物质基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水沙减少,新生湿地的形成速率变小;波浪、潮汐、风暴潮、地面下沉和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导致...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损失和功能退化是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主要受自然因素控制。黄河入海水沙是形成滨海湿地的物质基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水沙减少,新生湿地的形成速率变小;波浪、潮汐、风暴潮、地面下沉和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导致了滨海湿地的损失,湿地的面积呈减小趋势。由于淡水资源的短缺导致滨海湿地土壤严重的盐碱化和干旱灾害,限制了湿地植被的发育,湿地功能退化。黄河冲淡水的减弱甚至消失,导致滨海湿地海水的盐度升高,温度降低,物理环境平衡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损失 退化 自然因素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弹性介质纵波反射系数近似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小杰 栾锡武 郑静静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59-1072,1030,共14页
本文从黏弹性介质精确Zoeppritz方程出发,以黏弹性介质为背景,根据介质的分解理论,利用弱黏弹性近似和相似介质近似推导了黏弹性介质反射系数近似公式,该式分为实部和虚部,在实部中既存在弹性项,也存在黏弹性项,更精确地反映了实际地层... 本文从黏弹性介质精确Zoeppritz方程出发,以黏弹性介质为背景,根据介质的分解理论,利用弱黏弹性近似和相似介质近似推导了黏弹性介质反射系数近似公式,该式分为实部和虚部,在实部中既存在弹性项,也存在黏弹性项,更精确地反映了实际地层介质中波的传播规律。特别地,当品质因子为无穷大、衰减角为零时,该式与以完全弹性介质为背景得到的反射系数近似公式(Aki-Richards近似公式)完全吻合,证明了公式的合理性。最后利用四类AVO模型,采用不同的黏弹性参数对黏弹性介质反射系数近似公式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Aki-Richards近似公式相比,以黏弹性介质为背景推导出的纵波反射系数近似公式的精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弹性介质 弹性参数 ZOEPPRITZ方程 品质因子 衰减角 反射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东沙古隆起的综合地球物理解释 被引量:16
9
作者 栾锡武 刘鸿 彭学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217-3232,共16页
通过对南海东北陆缘地震和重磁资料的综合地球物理解释,将原来东沙隆起细化为东沙古降起和东沙隆起两部分.指出,东沙古隆起呈条带状分布于南海北部陆架外缘,长约550 km,宽约60 km,为一个和珠一坳陷、珠二坳陷、台湾岛隆起等构造单元级... 通过对南海东北陆缘地震和重磁资料的综合地球物理解释,将原来东沙隆起细化为东沙古降起和东沙隆起两部分.指出,东沙古隆起呈条带状分布于南海北部陆架外缘,长约550 km,宽约60 km,为一个和珠一坳陷、珠二坳陷、台湾岛隆起等构造单元级别相当的一个构造地质体.其地层的层状结构保存清楚,显示没有岩浆侵入、刺穿的现象发生.东沙隆起大致以东沙岛为中心,范围非常局限,其下明显为岩浆侵入结构.两者的形成时代相去甚远,是完全不同的两次构造运动的产物.东沙古隆起和南海东北部岛值正异常条带相吻合,是正值高磁异常带形成的原因.东沙隆起,以及陆坡火山带为低值异常,正负并不确定.且南海东北部的正值高磁异常条带形成的时间很早(约裂谷时期),和东沙隆起没有关系.东沙古隆起在裂谷时期为一列由海沟俯冲形成的岛弧.由于俯冲作用时间较短,在岛弧下方的岩浆底侵只发生存地壳的深部,并没有向上迁移到地壳中部或者上部,更没有形成火山活动.底侵的岩浆冷却后获得正的强磁性,从而形成高值正异常.东沙隆起,以及陆坡和海盆中的火山链都具有相对低的磁性,是在晚期东沙运动时期在碰撞挤压背景下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沙古隆起 正值高磁异常带 底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迁移和海底地形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 被引量:2
10
作者 栾锡武 李晓芸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0,共10页
使用重力取样器、渔网、深潜器等手段,已经在海底及以下浅表层的区域采获天然气水合物样品,但关于浅表层水合物的发育机制、分布规律、与海底地形的关系等问题还缺乏基本认识。根据2006年鄂霍次克海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航次的调查数据,发... 使用重力取样器、渔网、深潜器等手段,已经在海底及以下浅表层的区域采获天然气水合物样品,但关于浅表层水合物的发育机制、分布规律、与海底地形的关系等问题还缺乏基本认识。根据2006年鄂霍次克海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航次的调查数据,发现萨哈林东北陆坡区,特别是中、下陆坡区发育大量海底凸起。这些凸起一般呈不对称的丘形,宽几百米,高几十米。与海底沙波、沙脊不同,海底凸起为孤立海底地形,在南北方向上并不连续。海底剖面仪结果清楚地显示古陆坡凸起的发育。现今海底陆坡凸起的幅度普遍地要小于古陆坡凸起的幅度,个别地方古今陆坡凸起的形态有所变化,但大部分古、今陆坡凸起是一一对应的,基本形态没有根本变化。在萨哈林陆坡地区存在两个方向的挤压应力场,分别是由德鲁根盆地向萨哈林陆坡方向的挤压应力场和萨哈林陆坡沿萨哈林走滑断裂向南的挤压应力场,海底陆坡凸起是这两大应力场复合作用的结果。浊反射区中的游离气是底辟构造中的超高压多相物质向上迁移形成的,浊反射区上方对应的海底凸起应该是宏观构造挤压和局部底辟发育叠合的结果,浊反射区上方的海底凸起,在形态等方面应该和其他仅由挤压构造原因形成的凸起有所区别,比如顶部发育裂口等。在底辟构造中,由于游离气体的向上迁移,在整个水合物稳定域中从下到上,直至海底都可能形成水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表层水合物 海底地形 陆坡凸起 浊反射 鄂霍次克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