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铁站点综合服务能力评价——以武汉市地铁二号线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陆潮 胡守庚 +2 位作者 童陆亿 迟彬 钱春蕾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3-68,共6页
科学合理地评价地铁站点的综合服务能力是分析地铁站点运行状况和配套设施情况的基础,也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指导地铁站点建设与管理、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质量的战略措施。以地铁站点为评价单元,从地铁站点内、外部配套设施两方面选... 科学合理地评价地铁站点的综合服务能力是分析地铁站点运行状况和配套设施情况的基础,也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指导地铁站点建设与管理、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质量的战略措施。以地铁站点为评价单元,从地铁站点内、外部配套设施两方面选取44个指标,构建地铁站点综合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武汉市地铁二号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客观评价地铁站点的综合服务能力,与实际调查结果相符;地铁站点外部的公共服务设施制约着地铁站点的综合服务能力;城市地铁应重视外部服务设施的建设,均衡各区域公共资源,合理引导人口分布,提高地铁的服务效益,为新型城镇化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地铁站点综合服务能力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对采矿权的非征收性限制 被引量:10
2
作者 宦吉娥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1-55,共15页
我国宪法上的财产权伴随社会义务,财产权的内容与限制需要由法律加以规定,并受到宪法保障财产权意旨的约束。采矿权作为民法上财产权的一种特殊类型,具有高经济价值和高社会关联性,落入宪法财产权的保护范围。立法为了公共利益,可以对... 我国宪法上的财产权伴随社会义务,财产权的内容与限制需要由法律加以规定,并受到宪法保障财产权意旨的约束。采矿权作为民法上财产权的一种特殊类型,具有高经济价值和高社会关联性,落入宪法财产权的保护范围。立法为了公共利益,可以对采矿权施加非征收性限制,但这些限制必须符合比例原则,且不能导致采矿权人基于采矿权而享有的核心利益的丧失,立法者在采矿权人财产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权衡,必须采取措施避免财产权人承受过分的负担。现行有效的37部法律通过动态的规范群,对采矿权的多项权能施加了诸多非征收性限制,有必要对其合宪性加以审查。对于法律为解决资源载体与资源竞争性使用下公共财产体制与私有财产体制的冲突,以及采矿权开发导致的基本权利冲突而规定的两类限制措施的合宪性,有不同的审查密度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产权 采矿权 社会关联性 法律 非征收性限制 合宪性审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的法律障碍及其跨越——以入市交易资格为切入点 被引量:6
3
作者 胡中华 谌宇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45,共10页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对于增加城市建设用地供给、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入市交易资格缺失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的法律障碍。通过对《土地管理法》第43条进行限定性解释,政府可以破除农村集体经营性...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对于增加城市建设用地供给、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入市交易资格缺失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的法律障碍。通过对《土地管理法》第43条进行限定性解释,政府可以破除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的法律障碍。同时,健全相关配套措施有利于保障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的正常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 入市交易资格 配套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中国土地科学发展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祎 刘越岩 +2 位作者 胡守庚 张金亭 张鹏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14,F0002,共12页
研究目的:对"中国知网"刊载的土地科学期刊文章进行计量分析,探讨土地科学发展特征。研究方法:科学计量学、网络分析法。研究结果:通过对198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土地科学文献题录数据的处理分析,可以刻画土地... 研究目的:对"中国知网"刊载的土地科学期刊文章进行计量分析,探讨土地科学发展特征。研究方法:科学计量学、网络分析法。研究结果:通过对198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土地科学文献题录数据的处理分析,可以刻画土地科学研究现状,梳理土地科学发展脉络和演进逻辑。研究结论:(1)土地科学影响力逐步攀升,并已形成了稳定的学者群体,新一代学者逐渐开始引领土地科学发展方向。(2)土地科学主要研究机构多为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研究活动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土地科学研究基金资助力度持续增加,文章来源期刊多元化。(3)土地科学发展经历了土地制度探索阶段、耕地保护阶段、城镇化阶段、城乡统筹发展阶段。"人地关系权籍时空系统"理论和时空锥理论构成了土地科学演进的内在逻辑。(4)"人地权三位一体"理论和三维空间研究域模型及其理论构成了土地科学研究域的基础,即土地科学主要研究内容是解决在特定发展阶段,土地生产关系与土地生产力不匹配所衍生的土地利用问题,而土地政策研究、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研究、工程技术研究则是解决相关问题的土地科学理论实践,土地科学是一门典型的"问题导向型"和"实践推动型"的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科学体系 发展特征 科学计量学 网络分析 发展脉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社会经济功能转型与协调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姚尧 李江风 杨媛媛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8-133,共6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程度不断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也随之加剧。从社会经济系统角度出发,借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测度方法和土地利用多功能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内部功能形态转...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程度不断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也随之加剧。从社会经济系统角度出发,借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测度方法和土地利用多功能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内部功能形态转型的程度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在不同研究时段,经济发展的方式和目标有所改变,城市建设用地利用转型的强度和速度也会受到影响;(2) 2000—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6个城市的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社会经济功能、集约效率水平总体上升,总体功能也随之上升,但各城市的差异比较明显;(3)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用地利用社会经济功能转型的协调性要高于环鄱阳湖城市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社会经济功能 城市建设用地 协调性 长江中游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国垃圾循环回收法律体系的经验及我国路径 被引量:11
6
作者 涂亦楠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88-93,共6页
德国垃圾循环回收体系以高回收率、高资源化率、高无害化率、高环保标准和高物流速率而著称。体系良性运转得益于公民环境意识与法律制度的坚实支撑。德国垃圾处理体系首先树立了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和零废物的法律原则;之后又陆续颁... 德国垃圾循环回收体系以高回收率、高资源化率、高无害化率、高环保标准和高物流速率而著称。体系良性运转得益于公民环境意识与法律制度的坚实支撑。德国垃圾处理体系首先树立了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和零废物的法律原则;之后又陆续颁布了垃圾避免、生产者责任、反向物流体系、消费者责任、家庭和社区垃圾分拣等法律规则;以多元化的资金机制和中立公正的司法体制作为内核,辅之以健全的政府规制与公民参与机制。面对日趋严重的垃圾围城问题,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的立法经验,实现我国政策的转型,推动垃圾综合管理、环境资源回收等制度,运行系统化与规模化的垃圾循环体系,培育并增进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分拣 垃圾综合管理 垃圾避免 反向物流 环境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一带一路”沿线资源环境基础支撑能力的动态测度 被引量:1
7
作者 陈万旭 李江风 +1 位作者 姚尧 黄凯丽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8-83,共6页
文章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对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进行改进,采用改进后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对“一带一路”沿线省区资源环境基础对经济和人口的支撑能力进行研究。引用加权几何平均模型测度区域相对资源承载力,既考虑了资源的匹配,又考虑各... 文章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对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进行改进,采用改进后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对“一带一路”沿线省区资源环境基础对经济和人口的支撑能力进行研究。引用加权几何平均模型测度区域相对资源承载力,既考虑了资源的匹配,又考虑各种资源的相对重要性,同时运用了基于优势资源牵引效应原则和劣势资源束缚效应原则下的相对综合承载力模型避免了权重的使用。运用该模型对“一带一路”沿线省区以及不同区域的相对资源经济和人口承载力进行测度,通过测度结果与实际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对比,分析不同区域经济和人口承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基础 支撑能力 一带一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权视角下的秸秆焚烧法律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涂亦楠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11期124-129,共6页
秸秆焚烧是中国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之一。这一现象因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而产生,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也应当依赖系统性、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手段。分析了中国现行禁止秸秆焚烧的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与公众参与型法律规制机制及其实施效... 秸秆焚烧是中国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之一。这一现象因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而产生,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也应当依赖系统性、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手段。分析了中国现行禁止秸秆焚烧的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与公众参与型法律规制机制及其实施效果。结果表明,规制措施执行效果差,源于环境权上,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居民环境意识薄弱,环境需求较低,环境治理能力较差。因此要得到预期的规制效果,必须在治理中平衡农民的成本收益关系。中国可以考虑依据生态补偿理论,结合国家发展生物质能源,推动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社会生态化的政策,加大国家财政、社会治理资金对秸秆处理的补贴扶持力度,施行各类激励措施,以成本收益平衡的经济措施推动秸秆焚烧问题的法律规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焚烧 生物质能源 环境权 法律规制 农村生态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环境公益损害民事救济的请求权基础 被引量:12
9
作者 胡中华 陈妍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21,共8页
环境公益损害民事救济的请求权规范应当包括两个核心部分:环境公益损害(法律事实)与民事救济责任(法律效果)。由《环境保护法》第64条所引致的《侵权责任法》相关规范既非描述"环境公益损害"的法律事实,也非确立"环境公... 环境公益损害民事救济的请求权规范应当包括两个核心部分:环境公益损害(法律事实)与民事救济责任(法律效果)。由《环境保护法》第64条所引致的《侵权责任法》相关规范既非描述"环境公益损害"的法律事实,也非确立"环境公益损害民事救济"责任的法律效果,因而《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范与《环境保护法》第64条本身不能成为环境公益损害民事救济的请求权基础。分析《环境保护法》第5条和第6条第3款的适切涵义,可以发现其蕴涵构成法律规范的结构,即作为法律事实的"环境公益损害"与作为法律效果的"环境公益损害民事救济",因而它们应当成为环境公益损害民事救济的请求权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环境公益损害 民事救济请求权 请求权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理性经济人视角的区片综合地价测算方法及实证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志 龚健 李亚芳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8期4832-4836,共5页
从征地区片综合价格内涵着手,运用因素定级法进行区片划分,并将征地涉及的不同利益主体——政府、农民以及开发商看作"理性经济人"。为追求效益最大化,采用地价折中法即工业基准地价剥离法、社会保障法、收益还原法加权进行... 从征地区片综合价格内涵着手,运用因素定级法进行区片划分,并将征地涉及的不同利益主体——政府、农民以及开发商看作"理性经济人"。为追求效益最大化,采用地价折中法即工业基准地价剥离法、社会保障法、收益还原法加权进行征地综合地价测算。最后以湖北省鄂州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鄂州市征地区片价格为一级区片224.94元/m2,二级区片192.11元/m2,三级区片163.53元/m2,并在此基础上与当地的现行补偿标准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方法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为完善征地区片综合价的制订提供参考,也为土地增值收益合理分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征地冲突 理性经济人 区片综合地价 补偿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保护立法后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琦 李化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7-59,共3页
文章提出了湖泊保护立法后评估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并依据该指标体系对《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进行了试评估。评估结论表明,湖北省的湖泊保护立法更应注重对执法经验的吸纳。
关键词 湖泊保护 立法后评估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补偿式扶贫的证成与进路分析——基于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视角 被引量:1
12
作者 蓝楠 包旭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141-145,共5页
结合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从生态补偿和扶贫开发的差异与共性入手,证成了生态补偿式扶贫的存在价值和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从理念、制度和实践三个维度,探寻了生态补偿式扶贫的合理进路。
关键词 生态补偿 扶贫 可行性 进路 饮用水源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村官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蓝楠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5期137-140,共4页
大学生村官制度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意义深远。从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演进历史入手,结合大学生村官在"三农"建设的实践表现,分析大学生村官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大学生村官在村民自治中... 大学生村官制度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意义深远。从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演进历史入手,结合大学生村官在"三农"建设的实践表现,分析大学生村官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大学生村官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循序渐进的三个阶段,即大学生村官对传统农村社会的冲击、从技术传播者向制度建设者转型和大学生村官谱写村民自治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 村民自治 制度建设 话语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资金机制的路径选择 被引量:2
14
作者 蓝楠 夏雪莲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2期147-150,共4页
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的目的是改善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而资金机制是解决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问题的关键和落脚点。在阐述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资金机制的概念与理论的基础上,对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资金机制的现状... 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的目的是改善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而资金机制是解决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问题的关键和落脚点。在阐述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资金机制的概念与理论的基础上,对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资金机制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剖析当前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资金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资金机制的建议,以期促进生态补偿工作的开展,取得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的理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源地 生态补偿 资金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重估方法研究 被引量:30
15
作者 童陆亿 胡守庚 杨剩富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0-66,F0003,共8页
研究目的:为实现国家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识别土地整治成效,探索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重估方法体系。研究方法:以田块为单元,从耕地自然质量、利用便捷度和稳定性三个方面选取21个指标构建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重估体系,并以湖北省团风县基... 研究目的:为实现国家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识别土地整治成效,探索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重估方法体系。研究方法:以田块为单元,从耕地自然质量、利用便捷度和稳定性三个方面选取21个指标构建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重估体系,并以湖北省团风县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对原有耕地和新增耕地综合质量进行重估,同时提出基于重估结果的耕地质量等别快速更新方法。研究结果:(1)重估结果与研究区实际调查结果相符,能够较好反映整治区耕地综合质量及其变化;(2)经土地整治后研究区19.6%的原有耕地质量等别有所提升,25.66%的原有耕地受整治活动对地表的扰动及工程措施局限性等因素影响,出现等别下降的情况,新增耕地质量等别整体偏低;(3)小规模、过度依赖于劳动力投入的耕地经营模式已成为制约区域耕地综合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研究结论:研究可为类似区域土地质量重估提供参考借鉴,为占补平衡、土地整治管理等工作提供有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土地重估 综合评价 耕地质量 等别更新 占补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量模型的赣州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被引量:26
16
作者 彭珂 彭红霞 +2 位作者 梁峰 黄长生 丘卓明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2-28,共7页
赣州市地质灾害发育广泛、成因复杂,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影响深刻。在对赣州市地质灾害情况进行资料收集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确定斜坡几何形态、斜坡结构类型、工程地质岩组等6类影响因素作为该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的评价指... 赣州市地质灾害发育广泛、成因复杂,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影响深刻。在对赣州市地质灾害情况进行资料收集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确定斜坡几何形态、斜坡结构类型、工程地质岩组等6类影响因素作为该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的评价指标;根据专家经验,结合地形地貌等因素,以250m×250m网格尺寸为单元获取指标数据,利用信息量模型和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开展了赣州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研究;根据分区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质灾害可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3个区及11个亚区,该分区结果与地质灾害实际调查结果基本相符,表明利用信息量模型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对该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及灾害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易发性分区 信息量模型 赣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块尺度的复杂种植区作物遥感精细分类 被引量:35
17
作者 张鹏 胡守庚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125-134,共10页
实现复杂农区作物种植信息的精准、动态监测是中国农业精细化管理面临的迫切需求,而作物种植碎片化和异质性给作物遥感精细分类带来了诸多挑战,该文旨在探索基于高分辨率影像的地块尺度多种作物同步识别方法,以满足实时获取复杂农区作... 实现复杂农区作物种植信息的精准、动态监测是中国农业精细化管理面临的迫切需求,而作物种植碎片化和异质性给作物遥感精细分类带来了诸多挑战,该文旨在探索基于高分辨率影像的地块尺度多种作物同步识别方法,以满足实时获取复杂农区作物详细分布信息需要。研究选取武汉市新洲北部为典型区,以WorldView-2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eliefF-Pearson方法优选作物遥感特征,采用人工神经网络、K最近邻和随机森林算法进行作物分类,并对比分析其精度。研究发现:1)RVI、NDVI、相关性和边界长度等12个特征构成了地块尺度作物分类的相对较优特征,可在充分表征影像信息同时降低数据冗余;2)相比于人工神经网络和K最近邻算法,随机森林算法分类精度最高,其总体精度达79.07%;3)以光谱特征差异为作物区分基础,形状和纹理特征的使用能有效改善地块尺度作物分类精度,总体精度可提高4%左右;4)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体系能有效提升复杂种植区地物分类精度,水稻、棉花、荷等主要作物以及裸旱地、裸水田等地物分类精度均达到了80%以上。研究成果可为复杂种植区作物遥感精细分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借鉴,亦可为作物种植信息精准普查、土地利用精细化管理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动态监测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作物 分类 地块尺度 复杂种植区 随机森林 特征选择 高分辨率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中心对地价空间分布作用的非均质扩散规律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鹏 胡守庚 瞿诗进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9-86,共8页
运用地理系统非均质空间扩散理论,构建城市中心对地价扩散的非线性影响测算模型,分析城市中心对周边地价形成的贡献,探讨由地理环境要素空间异质性引起的城市中心对地价空间衰减的非线性影响规律。结果显示:城市中心对地价空间变化的影... 运用地理系统非均质空间扩散理论,构建城市中心对地价扩散的非线性影响测算模型,分析城市中心对周边地价形成的贡献,探讨由地理环境要素空间异质性引起的城市中心对地价空间衰减的非线性影响规律。结果显示:城市中心对地价空间变化的影响受距中心距离与土地质量共同作用,土地质量空间异质性致使城市中心影响在不同地域的衰减速度差异显著;周边土地质量水平越高,中心影响随距离衰减越缓慢、作用范围越大;就武汉市而言,长江对于城市中心影响扩散的阻隔作用表现突出,而汉江的阻隔作用不明显。研究初步证明,从地价空间扩散角度可解释并测算城市中心对地价空间变化的影响,这为分析其他微观因素对地价的影响机理提供了新视角;城市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决定了微观因素对地价影响的非线性效应,这为揭示城市地价影响因素作用客观规律提供了新认识,为城市土地定级和地价评估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经济 地价空间结构 非均质空间扩散 地价影响因素 城市中心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和图论法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以武汉市为例 被引量:24
19
作者 王子琳 李志刚 方世明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685-1694,共10页
以武汉市为例,通过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敏感性、景观连通性及生态需求识别武汉市陆地和水域生态源地,利用遗传算法获取最优生态源地。在此基础上,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分别提取陆地和水域生态廊道,将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叠... 以武汉市为例,通过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敏感性、景观连通性及生态需求识别武汉市陆地和水域生态源地,利用遗传算法获取最优生态源地。在此基础上,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分别提取陆地和水域生态廊道,将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叠加构建2017年武汉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表明:2017年武汉市生态源地总面积约为1917.342 km^(2),其中陆地和水域生态源地面积分别为780.217 km^(2)和1137.125 km^(2);利用遗传算法识别的最优陆地和水域生态源地分别为65和32个,所提取的生态廊道总长度为2305.37 km,其中陆地和水域生态廊道长度分别为1497.86 km和807.51 km;武汉市生态安全格局呈现“三横、三纵、三团簇”特征。此外,分别新增了8个陆地和水域生态垫脚石及5个生态源地,运用图论法对比优化前后相关指标,发现优化后可构建更完善的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方案可行。该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方法可为高速发展的大都市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提供更科学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遗传算法 图论法 武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主治理:一种中国农地细碎化治理模式 被引量:26
20
作者 王海娟 胡守庚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0-47,共8页
研究目的:运用自主治理理论对中国农地细碎化治理实践进行实证分析,为破解农地细碎化困境提供一种新模式,揭示中国克服农地细碎化问题的制度优势。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法和归纳法。研究结果:(1)自主治理是一种有效克服农地细碎化问题的模... 研究目的:运用自主治理理论对中国农地细碎化治理实践进行实证分析,为破解农地细碎化困境提供一种新模式,揭示中国克服农地细碎化问题的制度优势。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法和归纳法。研究结果:(1)自主治理是一种有效克服农地细碎化问题的模式,侧重于解决小农户面临的土地细碎化问题,有效推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2)农地细碎化治理也是公共事务治理,其理论基础是自主治理理论。(3)农地细碎化自主治理模式采取“农民主体、村社主导、政府引导”的组织化路径,形成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风险机制和违约机制,建立在集体土地制度和村民自治制度基础上。研究结论:自主治理模式能有效阐释农地细碎化治理实践,也可以揭示中国克服农地细碎化问题的独特效果,还为土地资源利用和农村公共事务治理提供了借鉴价值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农地细碎化 自主治理 农地制度 农民组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