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莱州湾海岸带工程地质分区及其特征 被引量:8
1
作者 宋晓帅 王松涛 +3 位作者 吴振 于开宁 张勇 孔祥淮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7年第1期43-52,共10页
依据莱州湾海岸带海陆统筹综合地质调查取得的实测数据,并结合前人对该区的工程地质研究成果,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将研究区陆域部分划分为3大工程地质区,即鲁西北平原工程地质区(Ⅰ)、鲁中南中低山... 依据莱州湾海岸带海陆统筹综合地质调查取得的实测数据,并结合前人对该区的工程地质研究成果,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将研究区陆域部分划分为3大工程地质区,即鲁西北平原工程地质区(Ⅰ)、鲁中南中低山丘陵工程地质区(Ⅱ)和鲁东低山丘陵工程地质区(Ⅲ)。在综合归纳莱州湾海域工程地质条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按其相似性和差异性,将研究区海域部分划分为3大工程地质区,即鲁东滨海平原工程地质区(Ⅳ)、西部黄泛平原及滨海平原工程地质区(Ⅴ)和莱州湾中部堆积平原工程地质区(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岩土体类型 工程地质 莱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南部表层沉积物有孔虫埋藏群组合特征与海洋环境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日辉 孙荣涛 陈晓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7-27,共11页
对渤海南部的8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底栖有孔虫埋藏群落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这一海域底栖有孔虫冷水种和广温、广盐种占据明显优势。利用Q型因子分析获取了4个主因子及其所属有孔虫组合:Protelphidium turberculatum-Buccella ... 对渤海南部的8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底栖有孔虫埋藏群落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这一海域底栖有孔虫冷水种和广温、广盐种占据明显优势。利用Q型因子分析获取了4个主因子及其所属有孔虫组合:Protelphidium turberculatum-Buccella frigida组合主要体现了渤海底层冷水团的控制;Cribrononion subincertumBuccella frigida组合受黄海暖流余脉与底质粒度的双重影响;Ammonia becarii var.-Ammonia aomoriensis组合主要受控于具低盐特性的渤海沿岸水团;Elphidium advenum-Textularia foliacea组合主要受底质类型的影响。总之,研究区内盐度、温度以及底质类型对底栖有孔虫分布的影响十分明显,而水深分带性在这一海域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有孔虫 海洋环境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东部与黄海北部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32
3
作者 张剑 李日辉 +3 位作者 王中波 张训华 黄龙 孙荣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2,共12页
渤海东部和黄海北部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分析揭示,沉积物主要由砂、粉砂、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组成,部分海域出现含砾沉积物。总体分布表现为南细北粗、东西分带的特点,形成以平行岸线的条带状分布格局为主体的南北不同的镶嵌形态,由岸及... 渤海东部和黄海北部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分析揭示,沉积物主要由砂、粉砂、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组成,部分海域出现含砾沉积物。总体分布表现为南细北粗、东西分带的特点,形成以平行岸线的条带状分布格局为主体的南北不同的镶嵌形态,由岸及海、由北向南呈现由粗到细的分布特征。沉积物分布主要受物质来源、地形以及海洋环流控制,根据沉积物成因划分出老铁山水道-辽东-渤中浅滩砂质沉积区、山东半岛沿岸流泥质沉积区、北黄海中部泥质沉积、南黄海中部泥质沉积区、西朝鲜湾潮流沙脊沉积区、渤海中部泥质沉积区,并讨论了不同沉积区的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粒度 沉积环境 渤海 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冷泉的地震海洋学初探 被引量:18
4
作者 陈江欣 宋海斌 +3 位作者 关永贤 杨胜雄 拜阳 耿明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04-616,共13页
海底冷泉活动在全球大陆边缘海域广泛分布.与传统利用高频声学方法探测海底冷泉羽状流不同,本文利用常规多道反射地震(地震海洋学)方法对海底边界附近水体进行成像,结合盆地流体逸散结构特征,圈定活动冷泉流体活动发育位置,分析其地震... 海底冷泉活动在全球大陆边缘海域广泛分布.与传统利用高频声学方法探测海底冷泉羽状流不同,本文利用常规多道反射地震(地震海洋学)方法对海底边界附近水体进行成像,结合盆地流体逸散结构特征,圈定活动冷泉流体活动发育位置,分析其地震反射特征和流体活动特征.研究表明,活动冷泉流体渗漏、逸散活动在多道反射地震剖面上一般呈羽状、扫帚状和不规则状几何形态,内部反射杂乱,反射振幅偏弱,但也有振幅增强的情况出现,这可能是由于含有较多泥质和细粒颗粒物悬浮.所造成的.冷泉活动一般与盆地内部泥底辟、流体管道、断层和裂隙、气烟囱、海底麻坑和泥火山等流体逸散结构相关,反映了地层内部流体自深部向浅部运移,在海底渗漏、逸散形成了活动冷泉.但分析结果仍需要进一步实地观测和理论模拟等相关研究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海洋学 冷泉 天然气渗漏 麻坑 泥火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边界层异常(地震海洋学)反射地震特征的地球物理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江欣 拜阳 +3 位作者 关永贤 杨胜雄 宋海斌 刘伯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148-2161,共14页
通过对南海北部与西部大量反射地震剖面海水层部分进行再处理,与以往地震海洋学主要关注海水层内部的反射结构不同,本文重点对海底附近水体的各种复杂反射地震特征进行分类、分析与总结.与传统对海底边界层的定义不同,我们将海底边界附... 通过对南海北部与西部大量反射地震剖面海水层部分进行再处理,与以往地震海洋学主要关注海水层内部的反射结构不同,本文重点对海底附近水体的各种复杂反射地震特征进行分类、分析与总结.与传统对海底边界层的定义不同,我们将海底边界附近的水体称之为海底边界层.本文利用传统地震相分析方法,分析海底边界层各种复杂反射地震结构的几何形态、内部反射结构、连续性、振幅以及视频率特征,结合过去相关的地震海洋学研究成果、海底边界层理论与其它各种海底附近作用/过程,不仅对中尺度涡旋、内孤立波和背风波在地震剖面上的反射地震特征进行了归类与分析,并推断最新发现的一些反射地震特征可能揭示的各种海洋作用/过程,例如不同的地震相特征可能反映了海底湍流边界层,海底沉积物再悬浮,天然气渗漏羽状流和麻坑内部异常上升流相关海底界面作用过程.结果分析表明,地震海洋学方法不仅能够对海洋内波、涡旋等物理海洋现象进行研究,同时也能够对海底附近各种复杂海洋作用/过程进行成像,从而拓展了地震海洋学的研究领域,一定程度上也能为过去不能有效对海底边界面发生的各种冷泉热液活动、生物和沉积等作用过程进行现场观测提供新的探测方法和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海洋学 沉积动力学 地震相 麻坑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近岸泥质区敏感粒级组分及对沉积记录的指示 被引量:1
6
作者 宋红瑛 刘金庆 +2 位作者 马晓红 张勇 赵广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1-61,共11页
通过对青岛南部近岸泥质区3个岩心(Z14、Z16、QDZ03)进行粒度分析和AMS14 C年龄测试,研究了沉积物粒度组成并提取了敏感粒级,探讨了敏感粒级的搬运机制及其环境指示意义。研究表明:研究区岩心沉积物以粉砂和黏土质粉砂为主,包含3个... 通过对青岛南部近岸泥质区3个岩心(Z14、Z16、QDZ03)进行粒度分析和AMS14 C年龄测试,研究了沉积物粒度组成并提取了敏感粒级,探讨了敏感粒级的搬运机制及其环境指示意义。研究表明:研究区岩心沉积物以粉砂和黏土质粉砂为主,包含3个敏感粒级(敏感粒级1、敏感粒级2、敏感粒级3),分别对应粒度细端组分、中端组分和粗端组分,以悬浮和跳跃搬运为主,少量以滚动、推移方式搬运;沉积物主要受沿岸流输运的影响,粒度组分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变细,反映了水动力条件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弱的趋势;其中,敏感粒级2对东亚冬季风增强事件具有较好的反映:利用QDZ03孔上部3.94m岩心沉积物敏感粒级获得了近3ka以来5个明显的东亚冬季风增强事件(230~370、1 050~1 180、1 400~1 550、1 850~1 950和2 250~2 350aBP),对古气候记录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感粒级 粒径趋势分析 东亚冬季风 青岛近岸泥质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相页岩气储层特征研究进展与发展动态 被引量:8
7
作者 张鹏辉 梁杰 +8 位作者 陈建文 Lee Yong Il 袁勇 龚建明 董刚 王文娟 张玉玺 姜鹍鹏 黄晓伟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9-76,共8页
富有机质泥页岩复杂的沉积成岩过程、细粒特征,以及远小于常规储层的以微米—纳米级为主的孔隙空间,给海相页岩气储层特征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近年来借助多项先进技术方法的推广运用,在海相页岩气储层的多个方面形成了重要认识,页岩... 富有机质泥页岩复杂的沉积成岩过程、细粒特征,以及远小于常规储层的以微米—纳米级为主的孔隙空间,给海相页岩气储层特征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近年来借助多项先进技术方法的推广运用,在海相页岩气储层的多个方面形成了重要认识,页岩有机质与其成熟度关系密切,岩石矿物组分判定方法向定量化发展,岩相预测与建模技术得以应用,但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尚有待进一步探知,物性变化趋势的认识尚存在不同见解,孔隙结构实现了从定性到定量表征的跨越,页岩力学性质的解析能够有效指导压裂改造。通过进一步分析海相页岩气储层研究的发展动态,就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系统表征、区域尺度上成岩与岩相变化的时空配置关系、成岩演化—岩相—孔隙系统—有机质丰度潜在的多元关系等研究方向作出了展望,以期推进储层特征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向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 页岩气 储层特征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分数维地震随机噪声衰减方法 被引量:18
8
作者 颜中辉 栾锡武 +3 位作者 王赟 潘军 方刚 施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845-2857,共13页
经验模态分解算法(EMD)是一种基于有效波和噪声尺度差异进行波场分离的随机噪声压制方法,但由于实际地震数据波场复杂,导致模态混叠较严重,仅凭该方法进行去噪很难达到理想效果.本文基于EMD算法对信号多尺度的分解特性,结合Hausdorff维... 经验模态分解算法(EMD)是一种基于有效波和噪声尺度差异进行波场分离的随机噪声压制方法,但由于实际地震数据波场复杂,导致模态混叠较严重,仅凭该方法进行去噪很难达到理想效果.本文基于EMD算法对信号多尺度的分解特性,结合Hausdorff维数约束条件,提出一种用于地震随机噪声衰减的新方法.首先对地震数据进行EMD自适应分解,得到一系列具有不同尺度的、分形自相似性的固有模态分量(IMF);在此基础上,基于有效信号和随机噪声的Hausdorff维数差异,识别混有随机噪声的IMF分量,对该分量进行相关的阈值滤波处理,从而实现有效信号和随机噪声的有效分离.文中从仿真信号试验出发,到模型地震数据和实际地震数据的测试处理,同时与传统的EMD处理结果相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对地震随机噪声的衰减有更佳的压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D HAUSDORFF维数 随机噪声 自适应分解 IMF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及邻近海区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及沉积分区 被引量:23
9
作者 王中波 李日辉 +4 位作者 张志珣 张训华 张剑 陈珊珊 梅西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1-109,共9页
通过渤海及邻域海区表层沉积物粒度实测数据,采用Folk三角图解分类方法,对比已有Shepard分类沉积物类型图对近岸的沉积物类型进行相应补充,编制沉积物类型图,并进行沉积分区。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砂质粉砂、粉砂质砂、砂质泥、泥质砂、粉... 通过渤海及邻域海区表层沉积物粒度实测数据,采用Folk三角图解分类方法,对比已有Shepard分类沉积物类型图对近岸的沉积物类型进行相应补充,编制沉积物类型图,并进行沉积分区。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砂质粉砂、粉砂质砂、砂质泥、泥质砂、粉砂和砂。根据沉积物类型分布特征、海洋环流、地形地貌及物质来源(入海河流物质影响程度),划分为4个沉积区,分别是辽东湾混合沉积区、渤海湾-莱州湾及周边泥质沉积区、老铁山水道-辽东-渤中浅滩砂质沉积区和北黄海西部泥质沉积区。渤海表层沉积物的分布受控于近源河流物质和海洋环流变化。渤海的潮流场控制泥沙输运,弱潮流区对应细颗粒沉积物沉降,强潮流控制区发育粗粒级潮流沙脊和沙席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类型 Folk分类法 沉积物分区 沉积环境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三明治”结构的页岩气保存条件探讨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建强 龚建明 +5 位作者 张莉 成海燕 廖晶 陈建文 孙晶 杨传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4-142,共9页
为了促进南黄海盆地中-古生界页岩气勘探的早日突破,开展了美国福特沃斯盆地巴奈特页岩气藏、四川盆地页岩气藏以及贵州潜在页岩气藏保存条件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三明治"结构的保存条件在页岩气成藏中至关重要,其中,"... 为了促进南黄海盆地中-古生界页岩气勘探的早日突破,开展了美国福特沃斯盆地巴奈特页岩气藏、四川盆地页岩气藏以及贵州潜在页岩气藏保存条件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三明治"结构的保存条件在页岩气成藏中至关重要,其中,"三明治"结构是指泥岩/页岩层与其顶、底板的灰岩/白云岩层构成的一种很好的储-盖组合。结合下扬子中-古生界发育特征以及南黄海崂山隆起所具有的古生代构造变形弱且隆起两侧边缘存在逆冲断层封堵等条件认为,南黄海盆地下寒武统和二叠系很可能存在"三明治"结构的页岩气保存条件,是南黄海页岩气获得突破的关键层段;而崂山隆起两侧边缘很可能是页岩气钻探的首选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明治”结构 保存条件 页岩气 崂山隆起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陆域海相古-中生界烃源岩控制因素及其对南黄海盆地的启示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文娟 窦振亚 +2 位作者 陈建文 张银国 梁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8-146,共9页
通过精细测量及观测南京、巢湖、浙江地区25个露头点露头资料和典型剖面测量以及资料收集整理,综合分析认为下扬子陆域主要发育下寒武统荷塘组、下奥陶统宁国组(大湾-牯牛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下二叠统栖霞组、上二... 通过精细测量及观测南京、巢湖、浙江地区25个露头点露头资料和典型剖面测量以及资料收集整理,综合分析认为下扬子陆域主要发育下寒武统荷塘组、下奥陶统宁国组(大湾-牯牛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下二叠统栖霞组、上二叠统龙潭组、上二叠统大隆组6套区域性主力烃源岩。烃源岩的发育受多种因素控制,在下扬子地区主要受构造演化、最大海平面变化、古地貌单元、沉积环境等因素控制。在构造演化控制的特定古地理格局下,大规模海侵期控制了烃源岩发育层位,古地貌单元控制了烃源岩分布范围,沉积环境控制了烃源岩的类型。以下扬子陆域烃源岩研究为对比基础,探讨了寻找南黄海盆地烃源岩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中生界烃源岩 控制因素 下扬子 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内陆架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运移趋势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斌 印萍 +1 位作者 徐刚 刘健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5-100,共6页
基于2013年夏季浙江内陆架区海底表层沉积物的粒度测试资料,运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方法,探讨了浙江内陆架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和净输运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沉积物以黏土质粉砂为主,呈条带状沿平行岸线方向分布,总体特征表现... 基于2013年夏季浙江内陆架区海底表层沉积物的粒度测试资料,运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方法,探讨了浙江内陆架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和净输运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沉积物以黏土质粉砂为主,呈条带状沿平行岸线方向分布,总体特征表现为粒径越细,分选越好,偏态正偏;而粒径越粗,分选越差,偏态负偏。粒径趋势分析结果显示沉积物总的运移趋势为由东北向西南输运,在东南边缘处有向海偏移的趋势,三门湾口和椒江河口的沉积物有向海运移的趋势。研究表明浙江内陆架区的沉积物运移趋势与陆源入海泥沙、潮流、环流、地形等密切相关,也表明"粒度趋势分析法"在内陆架区域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特征 粒度趋势分析 沉积物运移 浙江内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潍坊人工沙滩海滩剖面演变特征及应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岳保静 颜中辉 +4 位作者 高茂生 邵家旺 侯国华 白伟明 叶永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19-227,共9页
对潍坊人工沙滩二期工程竣工后海滩实测地形剖面进行研究,应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提取海滩2013年5月至2015年11月6次剖面监测数据中的前3个模态的空间特征函数和时间特征函数,分析竣工养护后海滩剖面的时空演变特征及海滩的平面变化特征... 对潍坊人工沙滩二期工程竣工后海滩实测地形剖面进行研究,应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提取海滩2013年5月至2015年11月6次剖面监测数据中的前3个模态的空间特征函数和时间特征函数,分析竣工养护后海滩剖面的时空演变特征及海滩的平面变化特征。第一特征函数表示竣工后海滩的总体冲淤变化,受到东西两侧丁坝加长和中间T型坝修建的影响,剖面的侵蚀程度较一期工程明显减小;第二特征函数表示受地形和水动力作用影响,前滨带出现滩肩剖面和沙坝剖面的相互转化;第三特征函数反映风暴潮、人为因素等偶然因素的影响;从平面特征来看,人工沙滩中部、东部较西部侵蚀严重。可见,二期工程建设起到了优化的目的,大大改善了人工沙滩的侵蚀,但仍需要持续有规律的对海滩进行监测,进一步深化对人工养护沙滩建设和维护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沙滩 经验正交函数 淤泥质潮滩 时空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表层沉积物中铜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4
作者 段晓勇 李艳霞 印萍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5-141,共7页
根据近几十年来发表的关于渤海沉积物中Cu元素含量与分布的相关研究结果,编制了渤海表层沉积物中Cu含量分布图,系统分析了渤海表层沉积物中Cu含量在1980S年代和2000年以后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其分布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近几十年... 根据近几十年来发表的关于渤海沉积物中Cu元素含量与分布的相关研究结果,编制了渤海表层沉积物中Cu含量分布图,系统分析了渤海表层沉积物中Cu含量在1980S年代和2000年以后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其分布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近几十年来渤海表层沉积物中Cu含量有增加趋势,其分布受河流的输入影响明显,其次还受控于表层沉积物组成特征和区域背景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河流 背景值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滦河三角洲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特征 被引量:5
15
作者 曹珂 李梅娜 刘金庆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11,共5页
应用X射线衍射(XRD)方法对滦河口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黏土矿物中伊利石相对百分含量最高(46%~61%,平均56%),蒙脱石和绿泥石次之(蒙脱石15%~36%,平均25%;绿泥石8%~14%,平均11%),高岭石含量最低(5%~11%... 应用X射线衍射(XRD)方法对滦河口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黏土矿物中伊利石相对百分含量最高(46%~61%,平均56%),蒙脱石和绿泥石次之(蒙脱石15%~36%,平均25%;绿泥石8%~14%,平均11%),高岭石含量最低(5%~11%,平均8%),黏土矿物组合类型为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高岭石型;滦河口表层沉积物中的黏土矿物主要为来自滦河的陆源物质,渤海湾环流有可能为研究区带来黄河物质,同时,研究区为辽东湾及渤海北部提供物源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滦河三角洲 黏土矿物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西部中生界圈闭特征 被引量:6
16
作者 杨艳秋 杨长清 +1 位作者 杨传胜 李刚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7年第4期49-52,共4页
应用构造解释与综合地质研究成果,从东海陆架盆地西部中生界断裂展布、圈闭类型、圈闭分布等方面分析了东海陆架盆地中生界圈闭特征,指出东海陆架盆地西部中生界圈闭类型主要有构造圈闭和地层圈闭,其平面分布主要受断裂发育与构造变形... 应用构造解释与综合地质研究成果,从东海陆架盆地西部中生界断裂展布、圈闭类型、圈闭分布等方面分析了东海陆架盆地中生界圈闭特征,指出东海陆架盆地西部中生界圈闭类型主要有构造圈闭和地层圈闭,其平面分布主要受断裂发育与构造变形程度等因素控制,具有分带性,在纵向上具有相互叠置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构造单元内的圈闭发育类型与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对东海陆架盆地西部中生界下一步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界 圈闭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半岛丁字湾南部泥质区浅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特征及其物源判别 被引量:2
17
作者 毕世普 孔祥淮 +2 位作者 张勇 张晓波 马晓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3-162,共10页
对采集于山东半岛丁字湾南部的6个柱状样进行了粒度、地球化学等实验测试,分析其浅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判断其物质来源。结果表明:球粒陨石标准化模式上,研究区浅部沉积物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表现为配分曲线右倾且Eu负异常... 对采集于山东半岛丁字湾南部的6个柱状样进行了粒度、地球化学等实验测试,分析其浅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判断其物质来源。结果表明:球粒陨石标准化模式上,研究区浅部沉积物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表现为配分曲线右倾且Eu负异常,具有陆源物质属性;上陆壳标准化模式上,研究区浅部沉积物比黄河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与研究区附近陆域多重矿物有很大关系。利用物源判别函数和元素对的比值等方法进行对比研究,认为研究区浅层沉积物是其附近入海河流物质与山东半岛南部沿岸流携带的黄河入海物质综合影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稀土元素特征 物源判别 丁字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里曼丹岛库泰盆地Naga Utara-1井下中新统油、气样品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鲁银涛 栾锡武 +3 位作者 史卜庆 徐宁 吕福亮 范国章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28-941,共14页
通过库泰盆地Naga Utara-1井(NU-1井)下中新统油、气样品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认为NU-1井天然气样品的烃源岩母质为腐泥型,沉积于弱还原的海相环境,生源母质以水生生物输入为主,镜质体反射率约1.2%,处于成熟的演化阶段;原油样品的烃源岩... 通过库泰盆地Naga Utara-1井(NU-1井)下中新统油、气样品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认为NU-1井天然气样品的烃源岩母质为腐泥型,沉积于弱还原的海相环境,生源母质以水生生物输入为主,镜质体反射率约1.2%,处于成熟的演化阶段;原油样品的烃源岩母质为腐殖型,沉积于弱氧化的陆相环境,生源母质以陆生高等植物为主,镜质体反射率约0.7%,处于未熟-低熟的演化阶段。不同的烃源岩特征表明二者为两套烃源岩:一套为成熟度相对较高的海相烃源岩,一套为成熟度相对较低的陆相烃源岩。库泰盆地两套已知烃源岩地层和本文原油样品所指示的烃源岩母质有相似之处,但和气体样品所指示的烃源岩母质截然不同。气体来源于更深的下部地层:下中新统的海相地层,或者更深部渐新统-始新统的湖相地层。深部海相或湖相地层烃源岩产生的气体沿断层向上迁移,在背斜部位的砂岩中形成高压圈闭,并被上覆的灰岩层和泥岩层封盖形成油气藏。库泰盆地下中新统的海相地层,或者更深部渐新统-始新统的湖相地层烃源岩具有很好的勘探潜力,下一步需要转变勘探思路,将勘探目的层转移至中中新统下部-下中新统海相成藏系统,甚至更深部的渐新统-始新统含油气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泰盆地 下中新统 烃源岩 地球化学分析 成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东北部古海湾沉积特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安振振 李广雪 +5 位作者 丁咚 徐继尚 马妍妍 闵建雄 王丽艳 张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8-51,共14页
通过对台湾东北部古海湾及周边356个海底表层沉积样品的粒度分析及碎屑矿物分析,揭示了古海湾及周边陆架自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特征,并分析了古海湾的成因。结果表明,该古海湾及周边海域沉积环境的演变可划分为3个阶段:(1)末... 通过对台湾东北部古海湾及周边356个海底表层沉积样品的粒度分析及碎屑矿物分析,揭示了古海湾及周边陆架自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特征,并分析了古海湾的成因。结果表明,该古海湾及周边海域沉积环境的演变可划分为3个阶段:(1)末次盛冰期,浊流、滑坡事件在海湾边缘及陆架边缘频繁发生,可携带大量的陆源碎屑物质输运至古海湾内(B-3),下蚀其海床及下伏地层,并塑造了作为浊流通道的两个砾石条带,在B-3内部保留分选差、改造弱的沉积物。在此期间,潮流、波浪和跨陆架流在东亚冬季风的影响下严重侵蚀B-3的湾口及湾缘,并沉积大量的砂、石英及低含量的生物碎屑物质,石英/长石比值也较高;(2)末次冰消期,随着海平面的阶段性上升,古海岸线向陆大幅迁移,导致浊流强度减弱,潮流逐渐成为陆架区主要的作用营力,相关的潮流底应力可改造陆架沉积物,此时期,西部陆架含砾砂-砾质砂区(B-1)和北部陆架含砾砂-含砾泥质砂区(B-2)的地势差异及其所影响的水平海侵速度和潮波强度的差异是造就两者沉积组分、类型、石英、长石、岩屑和生物碎屑的含量及石英/长石比值差异的主因;(3)高水位时期,黑潮强度在本区增强,除侵蚀B-1底床,黑潮底层流也对B区的浅水地带进行冲刷,加之台湾暖流及沿岸流、长江冲淡水对该区的影响较小,使得B区细粒沉积物质含量较低,A区(北部陆架含砾泥质砂沉积区)细粒沉积广布,除与弱潮流作用相关外,弱的底层流的影响也是原因之一,同时来自台湾暖流可能携带部分细粒沉积物在此卸载。对于古海湾的成因而言,末次盛冰期频繁的浊流是将前更新世时期受湾内断裂作用而形成的半地堑地貌的海湾雏形进一步塑造成深凹地貌的主因,它进一步加剧了其深凹的地貌,在后期的冰消期和高水位时期,潮波系统及黑潮逐渐强盛,阻止了细粒沉积物的输入,保留了古海湾的深凹地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海湾 末次盛冰期 沉积物分布 碎屑矿物 沉积环境 东海陆架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