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1世纪工程地质学生长点:土体微结构力学 被引量:47
1
作者 胡瑞林 王思敬 +1 位作者 李向全 官国琳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1999年第4期5-8,共4页
本文认为土体结构对其工程性质有重要制约作用,土的结构性模型的建立已成为当代土力学前沿性课题。提出的“微结构力学”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建立,将为土体工程地质研究开辟崭新的研究领域和工作空间。文中,作者对“微结构力学”的概念... 本文认为土体结构对其工程性质有重要制约作用,土的结构性模型的建立已成为当代土力学前沿性课题。提出的“微结构力学”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建立,将为土体工程地质研究开辟崭新的研究领域和工作空间。文中,作者对“微结构力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近期和远期研究课题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开展本项研究工作的技术路线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体微结构力学 内容 技术路线 工程地质 21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地理环境对土体工程特性的影响
2
作者 陈戈 阎世骏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28-432,共5页
松散土体是自然条件下地壳表层系统不断演化的产物 ,土的生成环境及其演化决定着土体的基本特性。按其所处的地质 -地理环境 ,土体的生成大致可分为同生环境、表生环境和里生环境。地质 -地理环境的不断演化使土体的结构和性质向着差异... 松散土体是自然条件下地壳表层系统不断演化的产物 ,土的生成环境及其演化决定着土体的基本特性。按其所处的地质 -地理环境 ,土体的生成大致可分为同生环境、表生环境和里生环境。地质 -地理环境的不断演化使土体的结构和性质向着差异性、层次性、不规则性、突变性等非线性特征增强的方向发展。遵循生成 -演化为主导、结构 -性质一体化的研究思路 ,本文对我国南方常州市和闽南三角区的软土及天津市和海口市的硬土分别进行了研究 ,并重点讨论了演化环境与土体结构特征和物理力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环境 工程特性 固结旋回 非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荷载作用下黄土的强度特征及结构变化机理研究 被引量:30
3
作者 胡瑞林 李焯芬 +2 位作者 王思敬 张礼中 李向全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74-181,共8页
本文通过室内模拟强夯试验研究了黄土在动力荷载的作用下其强度变化规律 ,发现强度随夯击次数的增加将出现阶段性变化。初期以单调的递增变化为特征 ,但达到某一界限值后出现了宏、微观变化差异。前者以增幅减缓为主 ,而后者则出现了强... 本文通过室内模拟强夯试验研究了黄土在动力荷载的作用下其强度变化规律 ,发现强度随夯击次数的增加将出现阶段性变化。初期以单调的递增变化为特征 ,但达到某一界限值后出现了宏、微观变化差异。前者以增幅减缓为主 ,而后者则出现了强度逐渐降低现象。结构分析表明 ,强度的这种变化主要受微结构状态调整制约 ,而土粒尺寸和取向的非均匀化发展以及微观损伤的再扩大是已加固土体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动力固结 强度 微结构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花台 郭占荣 +2 位作者 董华 张兆吉 朱延华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1999年第6期35-39,共5页
本文将西北地区划分为61 个三级地下水系统,以地下水系统为评价单元,在充分分析水资源转化量变化的基础上,给出了行政分区的地下水资源量,并分析了近年来地下水资源发生变化的原因及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 西北地区 地下水资源量 变化趋势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开发对水土资源的影响及其保护技术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发旺 侯新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2期52-53,共2页
在分析煤炭开发对水土环境影响和破坏基础上,探讨了产生这些影响的形成机制,进而对保护水土环境的技术途径、工艺流程和技术关键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煤炭开发 水土资源 保护技术 持续发展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湿陷性的微结构效应 被引量:52
6
作者 胡瑞林 官国琳 +1 位作者 李向全 张礼中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161-167,共7页
土结构是一种物质状态,可以层次式的概念模型加以确定。从图象处理角度,提出了微结构定量研究的技术路线,确定了结构要素的量化方法。通过分形结构分析,探讨了天然结构和压力对黄土湿陷性的影响、水与土样之间的作用规律及其湿陷效... 土结构是一种物质状态,可以层次式的概念模型加以确定。从图象处理角度,提出了微结构定量研究的技术路线,确定了结构要素的量化方法。通过分形结构分析,探讨了天然结构和压力对黄土湿陷性的影响、水与土样之间的作用规律及其湿陷效应,提出了分形结构的湿陷性控制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湿陷性 微结构分析 图象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强夯下黄土的固结变形特征及其微观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胡瑞林 王思敬 +2 位作者 李向全 张礼中 官国琳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1999年第4期12-18,共7页
以自制的简易动力固结装置,对黄土的动力固结特征进行了初步的试验研究,重点探讨了土样在不同夯击次数下的力学参数变化规律。通过与各夯击次数对应的土样的定量化结构效应分析,初步掌握了动力固结过程的结构状态调整规律,并取得了... 以自制的简易动力固结装置,对黄土的动力固结特征进行了初步的试验研究,重点探讨了土样在不同夯击次数下的力学参数变化规律。通过与各夯击次数对应的土样的定量化结构效应分析,初步掌握了动力固结过程的结构状态调整规律,并取得了最佳夯击次数的结构标志和相应的综合评价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动力固结 强夯 微观分析 变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深层粘性土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及其沉降量计算 被引量:8
8
作者 陈戈 阎世骏 李铁锋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804-809,共6页
阐述了天津市深层粘性土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分析了深层粘性土的固结规律。通过研究孔隙结构和孔隙水运移特征 ,探讨了坚硬粘性土的固结变形机理。选取由固结旋回法得到的固结参数对深层粘性土引起的地面沉降量进行了计算 ,获得了较好的... 阐述了天津市深层粘性土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分析了深层粘性土的固结规律。通过研究孔隙结构和孔隙水运移特征 ,探讨了坚硬粘性土的固结变形机理。选取由固结旋回法得到的固结参数对深层粘性土引起的地面沉降量进行了计算 ,获得了较好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粘性土 地面沉降 固结规律 固结系数 固结变形机理 沉降量 天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平原全新世环境演变 被引量:7
9
作者 赵景波 侯甬坚 +1 位作者 杜娟 陈云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7-22,共6页
根据陕西歧山等剖面高分辩率孢粉分析和古土壤类型研究得知 ,全新世大暖期关中地区发育的土壤为淋溶型森林土壤 ,而非过去所认为的半干旱气候下的森林草原型的黑垆土 ;该区全新世可分为三个时期 9个阶段 ,全新世早、晚期分别包括 2个阶... 根据陕西歧山等剖面高分辩率孢粉分析和古土壤类型研究得知 ,全新世大暖期关中地区发育的土壤为淋溶型森林土壤 ,而非过去所认为的半干旱气候下的森林草原型的黑垆土 ;该区全新世可分为三个时期 9个阶段 ,全新世早、晚期分别包括 2个阶段 ,中期包括 5个阶段 ;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间有森林草原出现 ;中全新世气候最佳阶段年均温比今高约 3℃ ,年均降水量比今多 2 0 0m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平原 全新世 植被 淋溶土壤 气候演变 孢粉 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现代表层黄土植物残体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魏明建 董军社 +1 位作者 张静 张俊牌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82-585,共4页
在黄土高原选择了12个现代黄土堆积的典型地点,采集表层及5cm深度处的黄土样品,提取植物残体作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1)不同深度样品的植物残体δ13C值差异明显,可形成高分辨率的时间序列;(2)植物残体的δ13C值... 在黄土高原选择了12个现代黄土堆积的典型地点,采集表层及5cm深度处的黄土样品,提取植物残体作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1)不同深度样品的植物残体δ13C值差异明显,可形成高分辨率的时间序列;(2)植物残体的δ13C值与气温的对应关系具有分区的特征,子午岭以西的黄土地区为负相关,其余地区比较复杂;(3)植物残体的δ13C值与降水的关系不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物残体 同位素 气候指标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隙水偏流── 一种寻找岩溶洞穴靶区的实用理论
11
作者 张发旺 侯新伟 裴玉华 《中国岩溶》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91-295,共5页
本文在分析水在岩溶洞穴形成中的作用以及裂隙水偏流理论的涵义基础上,定量研究了裂隙水偏流对岩溶洞穴分布的控制作用。得出结论:(1)在引起岩溶分异发育的各种因素中,水动力因素是特别重要的。裂隙水偏流是产生裂隙水动力因素差... 本文在分析水在岩溶洞穴形成中的作用以及裂隙水偏流理论的涵义基础上,定量研究了裂隙水偏流对岩溶洞穴分布的控制作用。得出结论:(1)在引起岩溶分异发育的各种因素中,水动力因素是特别重要的。裂隙水偏流是产生裂隙水动力因素差异的根本原因,因此,裂隙水偏流理论是引起岩溶分异的原因,对岩溶洞穴的生产起着控制作用。(2)地下水遵循裂隙水偏流理论,按照偏向、偏流和最小阻力原理在裂隙中流动,为达到偏向、偏流和最小阻力状态,那些宽缝裂隙中造成妨碍偏流、偏向和阻力增大的碳酸盐岩必然成为地下水溶蚀、侵蚀和冲蚀的对象。这些对象被溶蚀、侵蚀和冲蚀的最终结果就是形成岩溶洞穴。(3)岩溶洞穴经常分布在岩溶裂隙交叉的部位,而且,沿着宽缝裂隙方向形成支洞穴,其规模大小依岩性、水流大小、原生裂隙交角、原生裂隙宽度等的不同而不一样。最后还以河南嵩山东麓岩溶洞穴寻找为例,阐述了利用裂隙水偏流寻找岩溶洞穴靶区的方法和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交叉流 裂隙水偏流 岩溶分异 岩溶洞穴 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