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地质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耿全如 彭智敏 张璋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16-1127,共12页
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在东构造结地区形成弧形展布的蛇绿混杂带,此前对该带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已有研究,但年代学研究十分薄弱。本文报道对该带蛇绿岩的地质年代学研究成果。从变玄武岩和变辉长岩中分选出两类锆石。一类锆石为自形... 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在东构造结地区形成弧形展布的蛇绿混杂带,此前对该带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已有研究,但年代学研究十分薄弱。本文报道对该带蛇绿岩的地质年代学研究成果。从变玄武岩和变辉长岩中分选出两类锆石。一类锆石为自形的柱状双锥,具有清晰的同心韵律环带,较高的Th/U比值(主要为0.63~2.79),SHRIMP II测出的年龄为185.8±1.7 Ma(MSWD=0.64,n=11)。另有3颗此类锆石经SHRIMP II和LA-ICP-MS分别测出207±29 Ma(MSWD=6.5)、209±20 Ma(MSWD=3.0)年龄值。另一类锆石为它形、半自形长柱-短柱状双锥,内部呈扇状分带、弱分带或无分带,具有较低Th/U比值(主要为0.005~0.033),经SHRIMP II测出32.74±0.65 Ma(MSWD=0.92,n=11)年龄值。还有一些变质锆石测出82.8~70.8 Ma等年龄。测年结果表明蛇绿岩形成时代为早侏罗世,局部可能为晚三叠世。笔者认为新特提斯洋在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发生向北的俯冲消减,在晚白垩世闭合,蛇绿岩构造侵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 锆石U-PB定年 新特提斯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泸定县磨西台地地质灾害遥感监测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景华 李宗亮 +2 位作者 张建龙 刘小霞 欧阳渊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4-108,264,共6页
利用多时相,多平台卫星遥感数据,对四川省泸定县磨西台地的地质灾害开展了遥感监测。研究了地质灾害的发展演化趋势,判定了地质灾害的稳定性,为磨西台地的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遥感监测显示,自2006年1月2日至2009年12月21日的近... 利用多时相,多平台卫星遥感数据,对四川省泸定县磨西台地的地质灾害开展了遥感监测。研究了地质灾害的发展演化趋势,判定了地质灾害的稳定性,为磨西台地的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遥感监测显示,自2006年1月2日至2009年12月21日的近4a,磨西台地内无新发生泥石流和崩塌灾害,原已发生的泥石流和崩塌也未见明显复发,泥石流处于停歇期,崩塌处于稳定状态。大部分滑坡处于稳定状态,只有1处新发生的滑坡还在发展之中,处于不稳定状态,存在进一步发展的可能,需进一步加强监测。磨西台地岸坡的冲蚀滑塌和浅层流滑则一直在持续发展,对磨西台地岸坡的稳定构成威胁,并造成磨西台地面积的缩小,需要及时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西台地 地质灾害 遥感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作为冈瓦纳大陆北界的地质地球物理证据 被引量:226
3
作者 潘桂棠 朱弟成 +3 位作者 王立全 廖忠礼 耿全如 江新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71-382,共12页
迄今对冈瓦纳大陆北界的位置还存在激烈争论。随着青藏高原空白区基础地质调查以及各项地质地球物理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已经积累了大量新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 ,为重新认识冈瓦纳大陆北界和评价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在青藏高原地质研究... 迄今对冈瓦纳大陆北界的位置还存在激烈争论。随着青藏高原空白区基础地质调查以及各项地质地球物理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已经积累了大量新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 ,为重新认识冈瓦纳大陆北界和评价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在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回顾早期有关冈瓦纳大陆北界不同观点的基础上 ,从近年来在青藏高原地质调查研究中所取得的大量新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出发 ,重点介绍了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北两侧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差异 ,认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冈瓦纳大陆的北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资料 地质特征差异 地球物理特征差异 南北两侧 班公湖一怒江缝合带 冈瓦纳大陆北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新元古代澄江组层型剖面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7
4
作者 崔晓庄 江新胜 +6 位作者 王剑 卓皆文 熊国庆 陆俊泽 邓奇 伍皓 刘建辉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47-556,共10页
澄江组是华南新元古代地层中的重要地层单元之一,其确切沉积时限对于建立和完善华南新元古代区域地层格架具有关键意义。对滇中澄江组层型剖面顶部的凝灰岩夹层进行高精度SHRIMP锆石U-Pb定年研究,获得3组有效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值... 澄江组是华南新元古代地层中的重要地层单元之一,其确切沉积时限对于建立和完善华南新元古代区域地层格架具有关键意义。对滇中澄江组层型剖面顶部的凝灰岩夹层进行高精度SHRIMP锆石U-Pb定年研究,获得3组有效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值,其分别为(819±14)Ma(MSWD=0.15)、(781±11)Ma(MSWD=0.24)和(725±11)Ma(MSWD=0.65)。其中,最年轻的一组年龄值(725±11)Ma被解释为澄江组顶部凝灰岩夹层的形成时间,可以代表滇中澄江组的顶界年龄,从而进一步确认澄江组的沉积时限为800~725 Ma。结合相关研究资料,证实澄江组与开建桥组、莲沱组的沉积时限基本相当,三者与下冰期长安组不存在对比关系,而应与冰期前板溪群的上部进行对比。此外,推测两组年龄值较老的锆石可能是与新元古代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裂解有关的幕式岩浆活动的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澄江组 SHRIMP 锆石U-PB年代学 顶界年龄 华南 滇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九龙县黑牛洞铜锌矿的矿床地质特征、成因及其成矿时代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建忠 刘宇平 +3 位作者 沈战武 马国桃 祝向平 唐高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972-1993,共22页
通过野外填图、坑探和钻探以及室内测试、研究认为:黑牛洞铜锌矿床原来可能是一个形成于中元古代大陆被动边缘裂谷的大型甚至特大型海相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含矿围岩是糜棱岩、千糜岩、糜棱片岩、变晶糜棱岩、变粒岩、浅粒岩和构造蚀变... 通过野外填图、坑探和钻探以及室内测试、研究认为:黑牛洞铜锌矿床原来可能是一个形成于中元古代大陆被动边缘裂谷的大型甚至特大型海相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含矿围岩是糜棱岩、千糜岩、糜棱片岩、变晶糜棱岩、变粒岩、浅粒岩和构造蚀变岩,剪切型矿化和蚀变带包裹了矿体,原岩是石英砂岩、泥质石英粉砂岩、泥质岩和硅质岩夹基性火山岩、少量中—酸性、酸性火山岩,经过变质达到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以块状、角砾状和准块状矿石为主的矿床是富铜矿,矿石的铜平均品位为1.68%,锌品位平均为1.53%;矿化与褪色带、硅化关系密切。矿化类型以广泛发育韧性剪切带型浸染状矿化岩或矿石(分别简称剪切型矿化岩或矿石)为特色,具有与糜棱岩、千糜岩相同的变形特征,可见两期以上的金属矿物透镜体、变形条带和不协调微褶皱。矿床具有原地韧性变形改造、变质再生矿床的特点;矿石、矿体的围岩和氢、氧、硫、铅、硅同位素特征显示,块状、准块状和角砾状矿石的矿质基本来源于剪切型矿化岩或矿石,是变质生成矿床,也是原矿石的再生矿床,而剪切型矿化岩或矿石可能是中元古代海底火山-裂谷作用形成的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经过多期韧性变形、变质改造形成的,是溶解为主的化学再活化的残余。构造改造、再生矿床的成矿时代为134.26±0.5Ma.,形成于燕山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型矿石 剪切型铜锌矿床 构造改造 变质生成矿床 再生矿床 黑牛洞铜锌矿床 里伍矿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特提斯域岩相古地理与油气聚集地质特征 被引量:29
6
作者 丘东洲 谢渊 +1 位作者 李晓清 黄福喜 《海相油气地质》 2009年第2期41-51,共11页
亚洲特提斯域油气在地理上主要分布于西亚段南带,其次为西亚段北带、东南亚段中带,再次为中亚段。对古、中、新特提斯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作了分析研究,并编制了相关的岩相古地理图。认为油气分布在盆地类型上主要与前陆盆地、克拉通边... 亚洲特提斯域油气在地理上主要分布于西亚段南带,其次为西亚段北带、东南亚段中带,再次为中亚段。对古、中、新特提斯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作了分析研究,并编制了相关的岩相古地理图。认为油气分布在盆地类型上主要与前陆盆地、克拉通边缘盆地相关,盆地形态主要与台地、环形坳陷、线形坳陷等沉积—构造环境相关,其成烃物质的沉积-构造环境多位于古赤道与45°古纬度之间。提出盆地保存是盆地油气评价的先决条件。指出了亚洲特提斯域南带、中带和北带的油气勘探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特提斯域 岩相古地理 油气聚集 油气分布 油气远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沉积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被引量:11
7
作者 徐强 刘宝 +1 位作者 朱同兴 许效松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1-4,共4页
我国沉积学研究已经不再固守传统的沉积岩石学 ,而是不断地开拓新的学科生长点 ,倡导沉积岩石学与其他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重点深化层序地层学、储层沉积学、造山带沉积学和沉积盆地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进一步开拓环境沉积学、大... 我国沉积学研究已经不再固守传统的沉积岩石学 ,而是不断地开拓新的学科生长点 ,倡导沉积岩石学与其他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重点深化层序地层学、储层沉积学、造山带沉积学和沉积盆地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进一步开拓环境沉积学、大陆动力沉积学和全球变化沉积学等分支学科。沉积学的每一个研究领域都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 ,可以预期 ,2 1世纪的沉积地质学将会再次进入繁盛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学 研究现状 发展方向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石棉县地质灾害发生的雨量条件与气象预警(报) 被引量:16
8
作者 倪化勇 巴仁基 刘宇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2-118,共7页
石棉县发育地质灾害共280处,其发育、发生与降雨过程密切相关。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生于最大降雨量出现后的2~5d内,而泥石流灾害往往发生在最大降雨量出现的当天;根据地质灾害发育的地形地貌和地层岩性等地质背景,对石棉县进行了... 石棉县发育地质灾害共280处,其发育、发生与降雨过程密切相关。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生于最大降雨量出现后的2~5d内,而泥石流灾害往往发生在最大降雨量出现的当天;根据地质灾害发育的地形地貌和地层岩性等地质背景,对石棉县进行了气象预警分区,分析了不同区域内地质灾害发生和相应降雨过程,确定了不同区域内地质灾害发生的当日降雨量和前期降雨量条件,建立了不同地质灾害敏感性分区内的基本雨量警戒线与不同降雨组合条件下的气象预警等级,并绘制出18幅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列图,研究成果可为石棉县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降雨 气象预警 石棉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蛇绿岩变基性岩类岩石地球化学再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耿全如 彭智敏 张璋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781-1794,共14页
在1:25万区域地质填图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再次对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带中变基性岩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进一步阐明了SSZ型蛇绿岩的成因。变基性岩类可分为具有玻安岩类... 在1:25万区域地质填图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再次对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带中变基性岩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进一步阐明了SSZ型蛇绿岩的成因。变基性岩类可分为具有玻安岩类、IAT和OIB特征的3类。玻安岩类为LREE呈略亏损—平坦型,稀土元素总量低,∑REE为7.56×10-6~20.89×10-6,富相容元素Cr、Ni和常量成分MgO、Al2O3,形成于弧前环境。IAT类为本带的主要类型,在蜘蛛图上有一定的Nb、Ta亏损,REE为大致平坦型,稀土元素总量低,∑REE为37.84×10-6~55.75×10-6。OIB类为LREE较富集型,稀土元素总量高,∑REE为102.09×10-6~240.95×10-6,与IAT和MORB相比,具较高的La、Nb、P、Ti含量,而相容元素Cr、Ni等含量较低。Sr、Nd、Pb同位素组成反映PREMA(或BSE)和EMI提供了源区,暗示未分异的原始地幔和下地壳参与形成了原始岩浆。推测新特提斯洋盆演化经历了较早的地幔柱、洋岛阶段,形成了MORB-OIB组合;较晚期为洋内弧阶段,形成了SSZ型蛇绿岩和IAT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 雅鲁藏布江带 SSZ型蛇绿岩 OIB和IAT 洋岛和洋内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腾冲县小龙河锡稀土多金属矿田同岩浆构造地质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建忠 赵作新 +5 位作者 陆生林 吴文贤 朱华平 李俊 程家龙 张岐能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406-407,共2页
通过野外地质填图,小龙河矿田可区分出同岩浆构造,以及相应的矿化蚀变。小龙河矿田同岩浆断裂有以下特征:(1)空间展布特征:小龙河锡多金属矿床属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歹字型构造在燕山和喜马拉雅期最为活跃,导致青藏高原整体隆起,... 通过野外地质填图,小龙河矿田可区分出同岩浆构造,以及相应的矿化蚀变。小龙河矿田同岩浆断裂有以下特征:(1)空间展布特征:小龙河锡多金属矿床属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歹字型构造在燕山和喜马拉雅期最为活跃,导致青藏高原整体隆起,岩浆活动,和与之相关的内生金属矿产的形成。(2)岩性特征:小龙河的含锡花岗岩可能为黑云二长花岗岩和含斑二云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歹字型构造 空间展布特征 构造地质 金属矿产 喜马拉雅期 多金属矿床 岩性特征 蚀变岩型 矿化蚀变 矿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会理拉拉铜矿床流体特征及成矿条件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金明霞 沈苏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46-49,共4页
通过研究四川会理拉拉铜矿床流体世代、形成温度、盐度、体系密度、压力等特征认为,从岩浆阶段—成岩阶段—成矿阶段—成矿期后阶段,流体共分为5个世代,其中第一世代至第四世代都与成矿有关。成矿流体属NaCl-H2O体系,最佳... 通过研究四川会理拉拉铜矿床流体世代、形成温度、盐度、体系密度、压力等特征认为,从岩浆阶段—成岩阶段—成矿阶段—成矿期后阶段,流体共分为5个世代,其中第一世代至第四世代都与成矿有关。成矿流体属NaCl-H2O体系,最佳成矿温度是420~240°C,盐度w(NaCl)为13%~17%,密度是0.82~0.97g/cm3,而成矿压力为20.0~42.5MPa,属深源—浅成—多期动热改造的岩浆—热液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流体 剪切带 深源 浅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同位素古高程计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晓燕 袁四化 徐海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9-147,共9页
通过解读大气降水的氧同位素组成和现代温度与海拔之间的关系,可以揭示山脉水系及湖相碳酸盐沉积中的稳定氧同位素与海拔高度存在一定的经验关系。氧同位素古高程计对理解山脉演化提供了关键的高度信息。这种方法可用于定量估算山脉古海... 通过解读大气降水的氧同位素组成和现代温度与海拔之间的关系,可以揭示山脉水系及湖相碳酸盐沉积中的稳定氧同位素与海拔高度存在一定的经验关系。氧同位素古高程计对理解山脉演化提供了关键的高度信息。这种方法可用于定量估算山脉古海拔,为反演山脉隆升历史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总结了前人对青藏高原隆升高度的估计,并对比其他方法与此方法的差异,发现此方法在具体应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受采样点选取、曲线拟合模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应用过程中应给予充分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同位素 古海拔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三江”地区嘎衣穷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找矿模型 被引量:8
13
作者 朱华平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6-41,共6页
嘎衣穷矿床是四川"三江"地区的一个典型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产于"三江"义敦岛弧系德格—乡城主弧带中。矿床形成受主弧带中晚三叠世赠科裂谷盆地控制,盆地中发育典型的裂谷型"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序列... 嘎衣穷矿床是四川"三江"地区的一个典型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产于"三江"义敦岛弧系德格—乡城主弧带中。矿床形成受主弧带中晚三叠世赠科裂谷盆地控制,盆地中发育典型的裂谷型"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序列,嘎衣穷多金属矿(化)体主要产于"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序列的酸性端元组分中,具有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矿区内勉戈组火山岩属铝过饱和类型,具有岛弧火山岩的特征,呈现多旋回、多期次喷发的特征,在喷发间隙期均伴有多金属矿化,形成嘎衣穷多金属矿(化)体。文章在总结矿床的地质特征其础上,建立了嘎衣穷矿床的找矿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敦岛弧 嘎衣穷 块状硫化物矿床 双峰式 找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冈底斯造山带的时空结构及演化 被引量:664
14
作者 潘桂棠 莫宣学 +6 位作者 侯增谦 朱弟成 王立全 李光明 赵志丹 耿全如 廖忠礼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21-533,共13页
冈底斯带的构造属性及其构造单元划分一直是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研究中最热门的科学问题之一。根据新的地质调查资料、研究成果并结合我们的分析数据,对冈底斯带的地质构造格局进行了厘定和划分,讨论了冈底斯带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演化... 冈底斯带的构造属性及其构造单元划分一直是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研究中最热门的科学问题之一。根据新的地质调查资料、研究成果并结合我们的分析数据,对冈底斯带的地质构造格局进行了厘定和划分,讨论了冈底斯带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冈底斯带可划分为6类不同的构造单元和18个次级单元,这些不同级别的构造划分较为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冈底斯带的地质面貌。通过对不同构造单元时空结构的剖析和对相关火山岩浆作用记录的分析,认为冈底斯带不是简单的地块、陆块或地体,而很可能是以隆格尔-念青唐古拉为主轴,经历石炭-二叠纪、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始新世六次造弧增生作用和相关的弧-陆、陆-陆碰撞作用并最终定型于新生代晚期的复合造山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冈底斯带的构造演化很可能受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向南、雅鲁藏布洋向北的双向俯冲的制约。强调以增生弧为背景的火山岩浆弧(如昂龙岗日火山岩浆弧、东恰错弧、桑日火山弧)可能是冈底斯地区寻找斑岩铜矿的最佳有利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历史 构造单元 双向俯冲 造弧作用 冈底斯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部中生代OIB型玄武岩的识别: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环境 被引量:114
15
作者 朱弟成 潘桂棠 +5 位作者 莫宣学 王立全 赵志丹 廖忠礼 耿全如 董国臣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312-1328,共17页
目前对青藏高中部的蛇绿岩类型、形成环境及其深部地幔源区特征还缺乏很好的约束。在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本文展示了青藏高原中部龙木错—双湖缝合带嘎错玄武岩、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多玛、塔仁本玄武岩及那曲盆地西侧中生代玄武岩的单... 目前对青藏高中部的蛇绿岩类型、形成环境及其深部地幔源区特征还缺乏很好的约束。在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本文展示了青藏高原中部龙木错—双湖缝合带嘎错玄武岩、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多玛、塔仁本玄武岩及那曲盆地西侧中生代玄武岩的单斜辉石Ar-Ar测年、锆石SHRIMP定年和地球化学及Sr,Nd,Pb同位素数据,以约束形成这些玄武岩的时代、构造环境和地幔源区特征。目前的数据表明:1羌塘双湖嘎错枕状玄武岩单斜辉石的中温坪年龄为232.5±2.4Ma,可能指示嘎错玄武岩浆活动发生于中三叠世晚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多玛枕状玄武岩、塔仁本玄武岩浆活动时代大约在早白垩世中晚期(110Ma左右);2在这些蛇绿混杂岩带中的玄武岩显示OIB而不是MORB型地球化学特征,双湖嘎错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介于峨眉山高Ti玄武岩与夏威夷碱性玄武岩之间;中晚三叠世那曲嘎加组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非常类似于夏威夷碱性玄武岩;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的早白垩世多玛玄武岩和塔仁本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可比于夏威夷碱性玄武岩;3双湖嘎错OIB型玄武岩可能形成于以增生楔为基底的裂谷环境而不是以洋壳为基底的大洋板内环境,那曲嘎加组OIB型玄武岩很可能形成于以弧内—弧前沉积物为基底的陆棚—陆坡环境下的裂谷背景,塔仁本和多玛OIB型玄武岩形成于以洋壳为基底的洋岛环境,这表明班公湖—怒江洋壳在大约110Ma时尚未彻底消亡,可能暗示班公湖—怒江洋盆的关闭时间明显晚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闭合的早期认识;4地球化学指标显示青藏高原中部中生代玄武岩未受到地壳物质或很少受到陆下岩石圈物质改造,一些相对新鲜样品的Nd,Pb组成似乎可以用来代表其地幔源区的成分特点,其高206Pb/204Pb比值(>18.5)指示羌塘双湖中晚三叠世嘎错玄武岩、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早白垩世洋岛玄武岩所代表的中生代特提斯地幔很可能不具“Dupal”异常。然而,由于研究程度的限制和缺乏更多的可靠数据,这种观察还需要进一步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学 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中生代OIB型玄武岩 DUPAL异常 青藏高原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时限 被引量:135
16
作者 莫宣学 赵志丹 +2 位作者 周肃 董国臣 廖忠礼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40-1244,共5页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起始时间是国际地学界争论的热点,至今尚无一致的认识,从主张晚白垩世(约70Ma)到主张始新世/渐新世之交(约34Ma)等各种观点都有。根据主碰撞带中具同碰撞性质的林子宗火山岩(40.84~64.47Ma)、南冈底斯花岗岩(47~52...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起始时间是国际地学界争论的热点,至今尚无一致的认识,从主张晚白垩世(约70Ma)到主张始新世/渐新世之交(约34Ma)等各种观点都有。根据主碰撞带中具同碰撞性质的林子宗火山岩(40.84~64.47Ma)、南冈底斯花岗岩(47~52.5Ma,峰值50Ma左右)、白云母型强过铝花岗岩(56~50Ma),以及沉积学和地层学的综合证据,特别是横贯整个冈底斯带延伸达1500km的巨大区域性角度不整合的时间(约65Ma),认为印度-亚洲大陆开始碰撞的时间在西藏为65Ma左右,完成碰撞的时间在40/45M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 青藏高原 巨大的不整合 林子宗火山岩 同碰撞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盆地雁石坪地区中-晚侏罗世碳、氧同位素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47
17
作者 谭富文 王剑 +1 位作者 王小龙 杜佰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9-126,共8页
通过对雁石坪地区中 上侏罗统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分析 ,认为其原始组分保存良好。在垂向上 ,碳、氧同位素的变化与沉积相演化和海平面曲线相吻合 ,说明它们与沉积环境的演化密切相关。结合碳、氧同位素的环境效应分析 ,认... 通过对雁石坪地区中 上侏罗统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分析 ,认为其原始组分保存良好。在垂向上 ,碳、氧同位素的变化与沉积相演化和海平面曲线相吻合 ,说明它们与沉积环境的演化密切相关。结合碳、氧同位素的环境效应分析 ,认为中侏罗世雀莫错期沉积水体主要以陆源淡水作用为主 ,沉积环境属陆缘近海湖 ;布曲期为广海碳酸盐台地环境 ;夏里期为三角洲 淡化泻湖 潮坪环境。晚侏罗世索瓦早期为高盐度、高水温 ,相对局限浅海碳酸盐台地环境。中侏罗世至晚侏罗世早期经历了一次完整的海侵 海退旋回和一次海侵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氧同位素 羌塘盆地 雁石坪 侏罗系 环境效应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带石炭纪陆缘裂陷作用:火山岩和地层学证据 被引量:41
18
作者 耿全如 王立全 +5 位作者 潘桂棠 金振民 朱弟成 廖忠礼 李光明 李奋其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259-1276,共18页
冈底斯作为重要的中、新生代岛弧岩浆岩带,历来是青藏高原最热门的地质研究领域,但是对晚古生代火山岩的性质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仍缺乏研究。本文在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冈底斯带石炭纪火山-沉积岩系进行了系统的地层学和岩石地... 冈底斯作为重要的中、新生代岛弧岩浆岩带,历来是青藏高原最热门的地质研究领域,但是对晚古生代火山岩的性质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仍缺乏研究。本文在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冈底斯带石炭纪火山-沉积岩系进行了系统的地层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测量了重点剖面,对火山岩进行了常量、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测试。研究表明,石炭系与下伏泥盆系或前寒武系之间普遍存在不整合或岩性、沉积相的突变面,代表重要的构造转换面。石炭纪的沉积环境大致有两次滨海-深海或深水斜坡-滨海沉积演化旋回,深海-深水斜坡沉积或冰海相含砾板岩与两次火山活动伴生。石炭纪火山岩主要为安山玄武岩和英安岩、流纹岩类,略具双峰式火山岩特点。安山玄武岩类的成分与典型MORB和岛弧玄武岩相比,具有MgO含量低,TiO2、Al2O3、P2O5含量高等特点,稀土和微量元素为LREE和LILE富集型分配模式,与大陆拉斑玄武岩相似。石炭纪酸性火山岩的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陆内流纹岩相似。岩石地球化学示踪和地层学研究表明,冈底斯带石炭纪为伸展背景下的冈瓦纳陆缘裂陷环境。火山岩的源区地幔具有典型的Dupal异常,发生过复杂的混合作用,涉及到原始地幔、富集地幔EMII和地壳成分等,说明发生过冈瓦纳古陆壳俯冲、再循环进入古老地幔等过程。玄武岩类成分的某些特殊性,可能与源区混合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冈底斯带 石炭纪 火山岩地球化学 地层学 陆缘裂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中上扬子早志留世古地理与生储盖层分布 被引量:25
19
作者 周恳恳 牟传龙 +2 位作者 许效松 葛祥英 梁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23-632,共10页
依据"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油气基本地质条件"思路,重建华南中上扬子地区早志留世鲁丹期、埃隆期和特列奇期岩相古地理格局,并从盆地沉积演化的角度总结生储盖层发育条件与时空分布规律。赫南特期末期冰川消融后全球的快... 依据"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油气基本地质条件"思路,重建华南中上扬子地区早志留世鲁丹期、埃隆期和特列奇期岩相古地理格局,并从盆地沉积演化的角度总结生储盖层发育条件与时空分布规律。赫南特期末期冰川消融后全球的快速海进和构造挤压造成的地壳挠曲,导致中上扬子地区在鲁丹期形成以深水陆棚为主的古地理格局,发育的多个坳陷区成为有利烃源岩的沉积中心。埃隆期处于构造挤压的间歇期,由于相对海平面下降等因素,形成特殊的混积型碳酸盐缓坡,以礁滩相为主的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分布在沿岸的潮下高能带。特列奇期构造运动加剧,盆地整体抬升。东部作为构造挤压的前锋带,形成滨岸/潮坪/三角洲组成的复合性海岸环境,有利于储集砂体的发育,其中以小河坝组的临滨砂坝和三角洲前缘席状砂最具储集潜力,而广泛分布的韩家店组潮坪—陆棚相泥页岩可作为下伏含油气层系的良好封盖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上扬子 早志留世 古地理 烃源岩 储集层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陆块震旦纪—寒武纪之交的地壳伸展作用:来自沉积序列与沉积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25
20
作者 汪正江 王剑 +3 位作者 卓皆文 杨平 刘家洪 谢尚克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31-742,共12页
震旦纪(埃迪卡拉纪)—寒武纪之交(SCB)是华南裂谷盆地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演化的重要转折期,也是华南古生代最重要的烃源岩发育时期。铜仁坝黄SCB附近的沉积序列和沉积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时期沉积具有热液活动和缺氧沉积的双重特征,并... 震旦纪(埃迪卡拉纪)—寒武纪之交(SCB)是华南裂谷盆地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演化的重要转折期,也是华南古生代最重要的烃源岩发育时期。铜仁坝黄SCB附近的沉积序列和沉积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时期沉积具有热液活动和缺氧沉积的双重特征,并伴有火山活动,结合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作者提出了地壳伸展—差异升降—热液上升(伴随火山活动)—快速海侵(伴随上升洋流)—缺氧事件复合沉积动力学模式。即在伸展构造背景下,热液上升伴随着火山作用,在扬子东南缘发育了广泛的硅质岩沉积;持续的拉张,出现了强烈的差异沉降,促使台地相区进一步隆升剥蚀、而在斜坡和陆棚相区硅质岩持续发育;扩张晚期,海平面快速上升,在火山活动、热液流体和生物爆发共同作用下,进一步加剧了海底缺氧,使得有机质大量埋藏和保存。因此,早古生代第一套区域性优质烃源岩是区域伸展构造背景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形成早期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仁坝黄 震旦纪(埃迪卡拉纪)—寒武纪界线(SCB) 沉积序列 沉积地球化学 沉积动力学模式 扬子陆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