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植被关键技术进展与建议 被引量:30
1
作者 邓艳 曹建华 +2 位作者 蒋忠诚 周晓东 岳祥飞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76-485,共10页
石漠化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关键步骤。本文根据第一期石漠化治理工程的进展,分析了岩溶水资源特征与开发利用技术、土壤资源维持与质量提升技术、植被恢复与功能提升技术和水-土-植被耦合模式的研发进展和不足,... 石漠化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关键步骤。本文根据第一期石漠化治理工程的进展,分析了岩溶水资源特征与开发利用技术、土壤资源维持与质量提升技术、植被恢复与功能提升技术和水-土-植被耦合模式的研发进展和不足,对第二期石漠化综合治理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第二期石漠化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应以"结构-过程-服务"为指导框架,加强岩土组构等地质环境背景、水土过程和石漠化过程以及关键服务功能维持和提升机理的基础研究,加强功能型植被、关键共性和个性技术研发以及关键技术的配套和优化,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的适用性评价和推广应用,完善流域内生态系统服务主体功能区评估和生态补偿,有效准确的治理石漠化,以促进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石漠化 关键技术 水土流失/漏失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结构-过程-服务”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西南岩溶石漠化演变特点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94
2
作者 蒋忠诚 罗为群 +4 位作者 童立强 程洋 杨奇勇 吴泽燕 梁建宏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61-468,共8页
文章通过分析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遥感调查结果和相关统计资料,揭示了21世纪以来石漠化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2015年,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总面积降至9.2万km^2,石漠化演变的总趋势由21世纪以前的加剧变化为21世纪的逐渐减缓,而... 文章通过分析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遥感调查结果和相关统计资料,揭示了21世纪以来石漠化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2015年,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总面积降至9.2万km^2,石漠化演变的总趋势由21世纪以前的加剧变化为21世纪的逐渐减缓,而且,西南岩溶区石漠化程度显著变轻,由21世纪初的以重、中度石漠化为主演变为以轻、中度石漠化为主,危害最大的重度石漠化面积比例由38.08%降至15.31%,说明石漠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但石漠化演变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主要与国家实施植被修复工程力度、影响植被恢复的岩溶地貌类型、地下水开发程度、雨水资源以及区域经济条件密切相关。植被建设规划面积与石漠化减少面积成正比,生态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峰林平原和溶丘洼地石漠化治理效果最好,地下水开发和比较丰沛的雨量可有力促进植被恢复和经济发展,居民贫困化可使石漠化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岩溶 石漠化 环境演变 影响因素 21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峰丛洼地不同环境水土流失差异及防治研究——以广西果化岩溶生态研究基地为例 被引量:15
3
作者 罗为群 张辉旭 +3 位作者 蒋忠诚 金克谟 李衍青 王志广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73-480,共8页
与碎屑岩地区相比,特殊的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导致岩溶区存在不同的水土流失过程和特点,尤以峰丛洼地区最具代表性。通过广西平果县果化岩溶峰丛洼地土壤地表侵蚀和地下漏失的调查研究显示:洼地不同地貌部位水土流失差异较大,从山峰、垭... 与碎屑岩地区相比,特殊的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导致岩溶区存在不同的水土流失过程和特点,尤以峰丛洼地区最具代表性。通过广西平果县果化岩溶峰丛洼地土壤地表侵蚀和地下漏失的调查研究显示:洼地不同地貌部位水土流失差异较大,从山峰、垭口、山坡、山麓到洼地底部,土壤地下漏失模数分别为49.09 t/(km2·a)、212.06 t/(km2·a)、727.71 t/(km2·a)、1104.03 t/(km2·a)、909.11 t/(km2·a),分别占该点年均总土壤侵蚀模数的92.43%、96.24%、78.57%、70.88%和38.68%;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侵蚀存在差异,其土壤侵蚀模数大小依次为坡耕地>苦丁茶地>苏木林地>灌草坡>牧草地。通过对该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及石漠化综合治理,山峰主要涵养水源林、山坡主要发展生态产业防治水土漏失、洼地修建排水系统工程得到良好的效果,治理区土壤侵蚀模数从2003年到2010年下降了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土壤漏失 岩溶峰丛洼地 土地利用 岩溶生态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恢复对岩溶石漠化区土壤有机碳及轻组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李衍青 蒋忠诚 +3 位作者 罗为群 邓艳 蓝芙宁 覃星铭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4期158-163,共6页
[目的]通过分析石漠化治理区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对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组分影响,为该地区石漠化的治理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方法]以重度石漠化土地作为对照,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果化岩溶石漠化区植被恢复5... [目的]通过分析石漠化治理区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对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组分影响,为该地区石漠化的治理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方法]以重度石漠化土地作为对照,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果化岩溶石漠化区植被恢复5,10,15,20a后土壤(0—30cm)SOC和土壤轻组有机碳(LFOC)的变化。[结果]石漠化土地在进行植被恢复后,SOC和LFOC含量明显增加;植被恢复使表层0—10cm的SOC和LFOC储量明显增加,且随着恢复时间的增长逐渐变大,同时植被恢复对表层(0—10cm)SOC和LFOC储量的影响要远高于下层(20—30cm);植被恢复后LFOC储量的增幅远高于SOC储量。[结论]在石漠化区进行植被自然恢复可以有效防止土地石漠化,增加碳的流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 岩溶石漠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地区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曾召田 徐云山 +3 位作者 吕海波 范理云 莫红艳 覃汉莲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60-267,共8页
地源热泵运行中地埋管换热器与岩土层的热交换必然引起地埋管周围温度场的变化。借助岩溶地区地源热泵系统实验平台,开展夏季制冷工况下两种不同运行模式的实验,探讨地埋管周围温度场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地源热泵性能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 地源热泵运行中地埋管换热器与岩土层的热交换必然引起地埋管周围温度场的变化。借助岩溶地区地源热泵系统实验平台,开展夏季制冷工况下两种不同运行模式的实验,探讨地埋管周围温度场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地源热泵性能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横、竖地埋管管壁温度的变化规律基本上一致,但其管壁温升幅度有所差异,竖埋管管壁的温升幅度(间歇工况3.7℃,连续工况3.2℃)均较横埋管(间歇工况0.9℃,连续工况0.7℃)要大;2横、竖地埋管周围土壤温升幅度跟距离地埋管的远近有关,随着距离的增加,其温升的幅度递减;31.0 m以上地层土壤温度变化受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埋深较浅的横埋管。而埋深较大的竖埋管受岩溶地下水渗流的影响;4系统回水温度对热泵机组性能系数COP有显著影响,间歇运行模式下的热泵机组性能系数COP对系统回水温度的变化更加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岩溶地区 地埋管 温度场 性能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红河州石漠化演变过程及其综合治理成效 被引量:13
6
作者 赵磊磊 雷艳娇 +5 位作者 陈俊松 朱仕荣 周建洪 唐芳林 蓝芙宁 曹建华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04-712,共9页
为了阐明云南红河州石漠化演变特点和综合治理成效,本文以2005年、2011年和2016年TM影像为基本数据源,以县市为单元,通过调查收集、实地验证、定位监测等手段,获得了云南省红河州3个时期石漠化演变及治理成效数据。结果发现:(1)12年间,... 为了阐明云南红河州石漠化演变特点和综合治理成效,本文以2005年、2011年和2016年TM影像为基本数据源,以县市为单元,通过调查收集、实地验证、定位监测等手段,获得了云南省红河州3个时期石漠化演变及治理成效数据。结果发现:(1)12年间,红河州石漠化土地面积从2005年的3267.49 km^2减少到2016年的2 345.08 km^2,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石漠化程度总体减轻;(2)红河州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于中西北部的县市,各县市12年间不同监测时段石漠化演变存在差异性,极强度和强度石漠化土地面积急剧减少,中度和轻度石漠化有所增加;(3)2005—2011年石漠化减轻速率明显大于2011—2016年,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比较明显;(4)研究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明显,且12年间各县市石漠化演变方向和速率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治理效果短期之内并不一定明显,而是需要相对漫长的时间方能显现出来,若措施不当,极易重新发生并加剧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州 岩溶 石漠化 演变过程 综合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不同石漠化程度下典型植物水分来源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邓艳 蒋忠诚 +1 位作者 李衍青 胡阳 《热带地理》 2015年第3期416-421,共6页
以广西岩溶地区不同石漠化程度下的典型优势灌木为研究对象,利用氢氧和碳稳定同位素技术,结合叶片水势和土壤水势等,分析广西石漠化地区典型植物的水分利用来源。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石漠化的加剧,植物叶片水势和?13C值呈降低的趋势,但并... 以广西岩溶地区不同石漠化程度下的典型优势灌木为研究对象,利用氢氧和碳稳定同位素技术,结合叶片水势和土壤水势等,分析广西石漠化地区典型植物的水分利用来源。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石漠化的加剧,植物叶片水势和?13C值呈降低的趋势,但并没有呈直线下降,且不同石漠化程度下植物的水势和碳同位素差异性均不显著。在轻度和中度石漠化环境下,灌木主要以吸收土壤水(>70%)为主;重度石漠化环境下,黄荆以夏季早期降雨储存在裂隙孔隙中的水(71.1%)为主要水源,而红背山麻杆则主要吸收土壤水(57.6%)和夏季早期降雨储存在裂隙孔隙中的水(42.4%)。土壤水是石漠化地区植物水分利用的重要来源,在重度石漠化环境下,植物对岩溶裂隙水的利用比例增大。为适应石漠化地区水分不足的现象,植物具有相似的水分利用策略:保持比较低的水势,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植物对不同水源的利用存在转移以适应石漠化环境的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水分利用策略 水分来源 稳定同位素 岩溶 优势灌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个火龙果品种在岩溶石山区的栽培表现及生态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陆树华 谭艳芳 +4 位作者 黄甫昭 李先琨 李冬兴 陈婷 蒋忠诚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4期51-56,173,共7页
为挖掘适合岩溶石山区种植的优良火龙果品种,筛选了台湾大红、桂红龙、紫蜜龙、呈祥一号4个火龙果品种引种到广西岩溶石山区,观察其在岩溶环境下的生长表现,为开展规模化推广种植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4个火龙果品种总体上能够较好适... 为挖掘适合岩溶石山区种植的优良火龙果品种,筛选了台湾大红、桂红龙、紫蜜龙、呈祥一号4个火龙果品种引种到广西岩溶石山区,观察其在岩溶环境下的生长表现,为开展规模化推广种植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4个火龙果品种总体上能够较好适应岩溶石山区的环境条件。从果实外观来看,呈祥一号采后品相保持最好,其次是台湾大红和桂红龙,紫蜜龙较差。平均单果重以呈祥一号最大,台湾大红次之,桂红龙居后,紫蜜龙最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台湾大红表现最佳,平均可达19.6%;桂红龙、紫蜜龙、呈祥一号大体相近,在18%左右。与普通红肉品种相比,4个品种在贮藏性上都有较好表现,台湾大红、桂红龙、紫蜜龙、呈祥一号在熟后10 d内没有裂果;台湾大红、呈祥一号更是在果实转红后继续挂果20 d才出现裂果,表现良好的贮藏性,对于错开火龙果上市高峰期十分有利。台湾大红、呈祥一号在岩溶石山区表现优秀,是替代普通红肉种和越南白肉种的理想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环境 火龙果 品种改良 生态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热工况下岩溶区地源热泵实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曾召田 徐云山 +2 位作者 吕海波 孙德安 覃汉莲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44-649,共6页
借助自行研制的地源热泵系统热湿迁移实验平台,开展了冬季制热工况下地源热泵系统的运行实验,探讨并分析了地埋管热交换性能及周围土壤温度场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竖直地埋管的换热性能明显优于水平埋管,更有利于地热能的开发利用... 借助自行研制的地源热泵系统热湿迁移实验平台,开展了冬季制热工况下地源热泵系统的运行实验,探讨并分析了地埋管热交换性能及周围土壤温度场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竖直地埋管的换热性能明显优于水平埋管,更有利于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地表3.0m以内仍处在大气影响范围之内,该处土壤温度变化受地埋管换热器与土壤间的热交换、周围气候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影响;水平地埋管附近土壤温度降低的幅度与距离地埋管的远近及方向有关,其温度降低幅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且热量在土壤中的热传导作用因方向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岩溶区 地埋管 热交换性能 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湖积物硅藻与地球化学记录的古环境变迁反演——以桂林会仙岩溶湿地为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汪良奇 张强 +3 位作者 萧良坚 扈治安 李红春 谢运球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29-135,共7页
通过对狮子潭柱状沉积物的放射性定年、地球化学与硅藻分析,反演桂林会仙岩溶湿地全新世的古湖沼演替,与其响应的气候变迁与人类活动记录。放射性^(210)Pb、^(14)C定年结果显示该湖在6 400 cal BP开始有湖积物保存,在2 700 cal BP—公元... 通过对狮子潭柱状沉积物的放射性定年、地球化学与硅藻分析,反演桂林会仙岩溶湿地全新世的古湖沼演替,与其响应的气候变迁与人类活动记录。放射性^(210)Pb、^(14)C定年结果显示该湖在6 400 cal BP开始有湖积物保存,在2 700 cal BP—公元1943年间有沉积间断事件,且于公元1943年再度沉积。在6400—5 200 cal BP,高比例的浮游型硅藻反映高水位状态,可对应到气候暖湿的中国全新世大暖期鼎盛期。在5 200—2 700 cal BP,沉积物内稀酸可溶相Ca、Mg、Sr浓度降低,Mg/Ca、Sr/Ca值明显增加,且浮游型硅藻几乎消失,显示当时湖泊水位显著降低,气候逐渐变干。在公元1943年沉积物再度沉积,可能与战争造成人口迁徙与废耕有关。自公元1973年以来,硅藻壳片大量堆积,反映人类过度活动造成藻华的现象。湖泊沉积物内硅藻组成及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能够很好地反演古气候、环境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多指标分析 硅藻 全新世 岩溶湿地 稀酸可溶相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红河州石漠化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磊磊 陈俊松 +4 位作者 程燕芳 朱仕荣 周建洪 唐芳林 蓝芙宁 《中国水土保持》 2019年第7期40-44,共5页
红河州是云南省石漠化较严重的州市之一,全州岩溶面积分布广泛,石漠化和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调查统计和遥感数据显示,红河州8个试点县市2005、2011、2016年土地石漠化面积分别为3267.49、2438.69、2345.06km^2,石漠化总体呈逆向演变趋势... 红河州是云南省石漠化较严重的州市之一,全州岩溶面积分布广泛,石漠化和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调查统计和遥感数据显示,红河州8个试点县市2005、2011、2016年土地石漠化面积分别为3267.49、2438.69、2345.06km^2,石漠化总体呈逆向演变趋势,岩溶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其中:2005—2011年石漠化面积显著减小,石漠化逆向演变特别明显;2011—2016年石漠化面积减少不明显,其中强度和极强度石漠化土地显著减少,轻度和中度石漠化土地却有所增加。特殊的生态环境地质背景和人类活动是影响石漠化发生和演变的主要因素,石漠化主要分布于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碳酸盐岩类地层出露区,岩性以灰岩、白云岩和灰岩与白云岩组合为主。自2008年开始,红河州主要石漠化分布的县市先后实施了国家第一期和第二期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工程治理是全区石漠化得以遏制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云南红河州继续推进国家第二期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演变特征 影响因素 红河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流域碳酸盐岩与硅酸盐岩风化对大气CO_2汇的效应 被引量:32
12
作者 覃小群 蒋忠诚 +2 位作者 张连凯 黄奇波 刘朋雨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749-1757,共9页
对珠江流域11个测站的河水1个水文年4次取样进行水化学和同位素测试分析,揭示无论是碳酸盐岩区还是硅酸盐岩区,岩石风化均使河流的离子成分以HCO3-、Ca2+、Mg2+为主,碳酸盐岩风化溶蚀速率和由碳酸盐岩风化溶蚀引起的大气CO2消耗量分别为... 对珠江流域11个测站的河水1个水文年4次取样进行水化学和同位素测试分析,揭示无论是碳酸盐岩区还是硅酸盐岩区,岩石风化均使河流的离子成分以HCO3-、Ca2+、Mg2+为主,碳酸盐岩风化溶蚀速率和由碳酸盐岩风化溶蚀引起的大气CO2消耗量分别为27.60 mm/ka和540.21x103mol/(km2·a-1),是硅酸盐岩风化速率和由硅酸盐岩风化引起的大气CO2消耗量的10.8倍和6.7倍,说明碳酸盐岩风化是流域碳汇过程及效应的主体。由于有利的水热条件和高的碳酸盐岩面积比例,珠江流域平均岩石风化速率和由岩石风化作用引起的大气CO2消耗量分别为30.15mm/ka和620.36×103mol/(km2·a-1),为全球60条河流平均值的2.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风化 硅酸盐岩风化 大气CO2汇 珠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洞地下河岩溶管道展布及结构特征的示踪试验解析 被引量:24
13
作者 赵一 李衍青 +3 位作者 覃星铭 洪涛 程瑞瑞 蓝芙宁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6-233,共8页
运用高精度的示踪试验研究了南洞地下河流域部分岩溶管道的展布状况,并对暗河管道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一号暗河有一独立的含水系统,补给区为瓦白白一带,二号暗河主管道总体通往永宁和石洞方向,三号暗河通往城红寨方向,... 运用高精度的示踪试验研究了南洞地下河流域部分岩溶管道的展布状况,并对暗河管道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一号暗河有一独立的含水系统,补给区为瓦白白一带,二号暗河主管道总体通往永宁和石洞方向,三号暗河通往城红寨方向,二号暗河和三号暗河在南洞口附近有连通,枯季时二号暗河补给三号暗河。此外,一号暗河和二号暗河分别呈老年期和壮年期地下河形态,较为畅通;三号暗河则发育较晚,出口处有较多的裂隙。最后,结合现有的资料及流域内的水文地质条件,对流域内岩溶管道的大体分布位置进行了推断,绘制了岩溶管道的展布图,以期为南洞地下河流域的岩溶水文地质调查、物探、钻探及地下水开发利用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踪试验 南洞地下河 岩溶管道 展布 结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岩溶作用对全球碳循环的意义与碳汇效应——兼对《对〈中国岩溶作用产生的大气CO_2碳汇分区估算〉一文的商榷》的答复 被引量:22
14
作者 蒋忠诚 覃小群 +3 位作者 曹建华 何师意 章程 张强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3年第1期1-6,共6页
岩溶作用促进大气二氧化碳汇过程不仅局限于碳酸盐岩地区,而是涉及全球陆地地质岩石地区,因此以前仅考虑岩溶面积计算的岩溶碳汇量偏低,需要以河流流域为单元全面计算全球岩溶碳汇效应。除了产生河流溶解无机碳被带入海洋外,岩溶作用还... 岩溶作用促进大气二氧化碳汇过程不仅局限于碳酸盐岩地区,而是涉及全球陆地地质岩石地区,因此以前仅考虑岩溶面积计算的岩溶碳汇量偏低,需要以河流流域为单元全面计算全球岩溶碳汇效应。除了产生河流溶解无机碳被带入海洋外,岩溶作用还可通过水体生物吸收形成颗粒有机碳以及在岩溶土壤中固定有机碳等方式形成碳汇,因此,岩溶地质过程固碳形式多样。其中,仅全球水生生物固定岩溶水重碳酸根产生的有机碳近0.5Gt,生态恢复可促进岩溶土壤有机碳固定及岩溶流域碳汇,我国西南石漠化治理工程至少可增加岩溶碳汇2~3亿t,如果重视岩溶增汇技术的应用,全球岩溶碳汇效应将非常显著。所以,岩溶碳汇研究意义重大,岩溶碳汇效应更不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碳循环 岩溶作用 大气CO2汇 地质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热导率的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曾召田 范理云 +2 位作者 莫红艳 徐云山 刘方毅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7-384,共8页
采用热针法测定室内不同条件下红粘土、粉土和细砂的热导率,着重分析含水率、干密度和土壤质地对土壤热导率的影响规律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相同干密度情况下,粉土和细砂两者的热导率均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单调线性递增,红粘土的... 采用热针法测定室内不同条件下红粘土、粉土和细砂的热导率,着重分析含水率、干密度和土壤质地对土壤热导率的影响规律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相同干密度情况下,粉土和细砂两者的热导率均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单调线性递增,红粘土的热导率则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呈现出分段递增的趋势;2)含水率对热导率的影响主要归结为土样中液相(水)热导率、结合水膜(“液桥”效应)2个主要因素,而“液桥”效应对红粘土的热导率影响显著;3)相同含水率情况下,3种土样的热导率均随干密度的增加而递增,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4)土壤质地(细颗粒和石英含量)对土样热导率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热导率 影响因素 热针法 结合水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岩溶山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16
作者 胡阳 邓艳 +3 位作者 蒋忠诚 马祖陆 罗为群 朱鑫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1期61-67,共7页
[目的]了解岩溶山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果化镇典型岩溶峰丛洼地荒地、草地、灌丛、林灌4种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团聚体的分布及稳定性特... [目的]了解岩溶山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果化镇典型岩溶峰丛洼地荒地、草地、灌丛、林灌4种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团聚体的分布及稳定性特征。[结果](1)土壤中〉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土壤的容重显著负相关,与全土有机碳含量极显著正相关;(2)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以2~1,1~0.5和〈0.25mm粒级的含量居多。〉0.25mm粒级的团聚体,在草地、灌丛和林灌中明显高于荒地,在表层土中明显高于下层土;(3)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团聚体的破坏率增大;土壤团聚体的破坏率:草地〈灌丛〈林灌〈荒地,草地和灌丛的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明显高于荒地和林灌。[结论]植被的恢复提高了团聚体的稳定性,且草地和灌丛土壤的团聚体稳定性更高,更有利于水土保持,可以作为该区域水土保持的主要植被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聚体分布 团聚体稳定性 岩溶山区 植被恢复 机械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岩溶区的水土流失特点及其防治 被引量:16
17
作者 蒋忠诚 罗为群 +3 位作者 邓艳 杨奇勇 覃星铭 喻琦雯 《广西科学》 CAS 2018年第5期449-455,共7页
广西岩溶地区水土流失遥感数据和典型地区监测资料显示,广西岩溶地区水土流失有3个显著的特点:土壤侵蚀模数低,以水土漏失为主要过程,坡耕地是重要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的突出危害是导致严重的岩溶内涝灾害和大面积耕地丧失。21世纪以来... 广西岩溶地区水土流失遥感数据和典型地区监测资料显示,广西岩溶地区水土流失有3个显著的特点:土壤侵蚀模数低,以水土漏失为主要过程,坡耕地是重要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的突出危害是导致严重的岩溶内涝灾害和大面积耕地丧失。21世纪以来,国家和广西区政府对于广西岩溶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高度重视,组织实施了一大批水土保持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 000km^2,遏制了石漠化,降低了土壤侵蚀模数,形成了高效生态产业,创建了弄拉、龙何等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土保持模式。但广西岩溶地区水土漏失和内涝灾害防治力度不够,建议进一步加大力度实施广西岩溶地区水土漏失、内涝防治以及耕地资源丧失的水土保持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水土流失 水土漏失 水土流失防治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下红黏土热导率的变化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徐云山 曾召田 +2 位作者 吕海波 范理云 覃汉莲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65-1473,共9页
目前国际上对高温下土壤热导率的试验和模型预测研究比较缺乏,通过KD2 Pro测试两种红黏土在较广温度范围(5~90℃)和含水率范围内的热导率,并选择IPCHT模型预测高温下体积含水率-热导率的变化规律。测试结果表明,两种红黏土的热导率对体... 目前国际上对高温下土壤热导率的试验和模型预测研究比较缺乏,通过KD2 Pro测试两种红黏土在较广温度范围(5~90℃)和含水率范围内的热导率,并选择IPCHT模型预测高温下体积含水率-热导率的变化规律。测试结果表明,两种红黏土的热导率对体积含水率的敏感程度与温度有关,且热导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90℃时热导率最高可达5℃的3~4倍。60~90℃范围内热导率随体积含水率的变化存在明显的临界含水率(对应土壤的塑性指数),但相同温度、体积含水率下,柳州红黏土中水汽潜热传输效应较桂林红黏土要明显。模型预测研究表明,除粉砂质黏壤土外,高温下IPCHT模型预测效果均不理想,经传质增强因子ξ修正后,柳州红黏土以及细砂的热导率预测值和实测值均相符得较好(RMSE<30%),但桂林红黏土的整体预测效果仍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黏土 热导率 预测模型 温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工业区高脆弱岩溶含水层中多环芳烃污染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孔祥胜 苗迎 +2 位作者 栾日坚 杨奇勇 秦愫妮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1-340,共10页
以西南岩溶地区某市重工业区为研究对象,采集水文地质单元内地下水和土壤样品,利用气相色谱一质谱法(GC—MS)测试美国环保署16种多环芳烃(PAHs)优控物。初步研究表明,研究区地下水16种PAHs均被检出,浓度为1135.79~1361.26ng... 以西南岩溶地区某市重工业区为研究对象,采集水文地质单元内地下水和土壤样品,利用气相色谱一质谱法(GC—MS)测试美国环保署16种多环芳烃(PAHs)优控物。初步研究表明,研究区地下水16种PAHs均被检出,浓度为1135.79~1361.26ng/L,以菲、葸、萘、屈、芘为主;地下水处于中等污染程度,其中苯并【a】蒽、屈、苯并【b】荧葸、苯并【k】荧葸4种浓度超过美国EPA2009《国家推荐的优先有毒污染物水质标准》标准;PAHs特征比值显示含水层中的PAHs来源于燃煤和炼焦污染源,与钢铁厂和化肥厂排放的特征有机污染物一致。研究区污染源下游大面积区域地下水已经受到PAHs污染,且出现排泄区PAHs浓度高于径流区的现象,岩溶含水层PAHs的污染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是洼地、裂隙发育,断层破碎带和强风化白云岩等为PAHs在含水层中的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污染源区内地下水大量开采加速了污染物向地下水的入渗;二是水电站建坝蓄水发电,江水水位抬高,河岸地下水排泄速度减慢,可能致使岩溶含水层中PAHs的自净能力减弱。生态风险评价显示地下水中菲、蒽、芘、苯并[a]蒽、苯并【b】荧葸处于重污染风险,应采取措施降低污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钢铁厂和化肥厂 岩溶含水层 脆弱性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平果龙何屯岩溶洼地剖面土壤^(137)Cs和^(210)Pb比活度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殷建军 王华 +1 位作者 罗为群 唐伟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10,共6页
^(137)Cs和^(210)Pb技术广泛应用于土壤侵蚀研究,但由于岩溶区的特殊性,如地表地下双层结构的存在,土壤形成慢,土层薄且不连续,易被侵蚀等特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137)Cs和^(210)Pb技术在岩溶区的应用。文章选取广西平果果化石漠化综合... ^(137)Cs和^(210)Pb技术广泛应用于土壤侵蚀研究,但由于岩溶区的特殊性,如地表地下双层结构的存在,土壤形成慢,土层薄且不连续,易被侵蚀等特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137)Cs和^(210)Pb技术在岩溶区的应用。文章选取广西平果果化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龙何屯洼地剖面,沿剖面采集土壤样品,进行^(137)Cs和^(210)Pb放射性比活度研究,得到以下认识:(1)土壤表层及整个土壤剖面^(137)Cs和^(210)Pb放射性比活度正相关,主要是人类活动及土壤迁移引起的土壤再分配导致的;(2)石穴地的137Cs和^(210)Pb放射性比活度均为最大,除受到邻近裸岩影响还与石穴地良好的集水集土条件有关;(3)洼地底部及沟底^(137)Cs和^(210)Pb放射性比活度相对偏小,主要是坡面长期受到地表径流侵蚀影响,土壤和泥沙在此沉积导致的;(4)退耕还林之后土壤得到很好的保护,并能拦截一定量上游带来的土壤,但由于岩溶环境的特殊性,地下漏失无法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水土流失 ^137Cs放射性比活度 ^210Pb放射性比活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