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资源管理视角下江苏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新思考 被引量:17
1
作者 黄敬军 赵增玉 +3 位作者 姜素 杨磊 高立 许书刚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09-1618,共10页
城市地质调查是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基础工作。江苏在全国率先覆盖地级市的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形成具江苏特色的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工作模式和工作成果,但尚不能满足自然资源管理的需要。本文在全面分析江苏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成效... 城市地质调查是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基础工作。江苏在全国率先覆盖地级市的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形成具江苏特色的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工作模式和工作成果,但尚不能满足自然资源管理的需要。本文在全面分析江苏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成效和不足的基础上,基于自然资源管理需求,构建了由多尺度三维地质调查、多要素自然资源调查、多系统生态地质调查、多维度地下空间评价、资源环境监测网建设和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及服务平台建设组成的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新体系,并提出精准服务国土空间规划、建立地质大数据开放共享平台、推广"地质+"成果转化创新和探索后工业化时代工作方向等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城市地质 地下空间评价 后工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江大杨林岩溶塌陷及地裂缝灾害机理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缪世贤 黄敬军 +1 位作者 武健强 李相民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79-685,共7页
镇江大杨林地区发生的民房墙体开裂、地面裂缝等地质灾害现象,从破坏特征看,应属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地质调查资料,辅以物探(CSAMT法)、钻探、槽形钻等工程勘查手段,基本查明了该地区内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背景、... 镇江大杨林地区发生的民房墙体开裂、地面裂缝等地质灾害现象,从破坏特征看,应属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地质调查资料,辅以物探(CSAMT法)、钻探、槽形钻等工程勘查手段,基本查明了该地区内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背景、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了岩溶塌陷及地裂缝的形成机制。认为地下水开采是诱发岩溶塌陷的主要因素,并由此引发了居民区墙体及地面开裂,地表水入渗侵蚀与持续干旱天气促进了农田地裂缝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岩溶塌陷 地裂缝 机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地裂缝地质体三维模型建模方法 被引量:3
3
作者 刘一冬 朱琳 +1 位作者 于军 王彦兵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1-54,66,共5页
为了展现地裂缝在地表和地下的形态特征,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广义三棱柱模型的地裂缝三维建模方法。首先提出假设对地裂缝进行概化,利用有限的地裂缝数据建立地裂缝模型,展现地裂缝地表及地下形态特征;然后利用地层数据建立地质体模型,... 为了展现地裂缝在地表和地下的形态特征,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广义三棱柱模型的地裂缝三维建模方法。首先提出假设对地裂缝进行概化,利用有限的地裂缝数据建立地裂缝模型,展现地裂缝地表及地下形态特征;然后利用地层数据建立地质体模型,并通过其与地裂缝模型间的空间布尔运算得到地质体-地裂缝集成模型。地质体-地裂缝集成模型空间拓扑关系明确,能够为后续空间查询、分析研究工作提供支持。最后研究利用该方法通过计算机编程实现了对无锡市洛社镇石塘湾因果岸村地裂缝的自动建模,并利用OpenGL绘制模型实现地裂缝地质体的三维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三维可视化 三维地质建模 虚拟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规划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徐州市为例 被引量:65
4
作者 黄敬军 姜素 +2 位作者 张丽 魏永耀 缪世贤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204-208,共5页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地质资源保障与地质环境安全角度出发,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对主体功能区划及国土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是在充分分析研究徐州城市规划区各类自然资源赋存及环境状况的基础上,构建了土地资源、水资源...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地质资源保障与地质环境安全角度出发,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对主体功能区划及国土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是在充分分析研究徐州城市规划区各类自然资源赋存及环境状况的基础上,构建了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的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包含前述资源与环境的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徐州城市规划区制定资源环境保护规划和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资源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 评价指标体系 徐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芜盆地火山-侵入岩的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7
5
作者 王丽娟 王汝成 +3 位作者 于津海 杨颍鹤 黄建平 张少琴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47-1272,共26页
本文系统选取了宁芜盆地四个火山旋回的典型火山岩以及与铁铜矿成矿有关的岩体进行了精确的锆石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以及全岩主微量元素测试,研究结果显示龙王山组、大王山组、姑山组火山岩形成时代为134~127Ma,娘娘山组火山岩形成时代稍... 本文系统选取了宁芜盆地四个火山旋回的典型火山岩以及与铁铜矿成矿有关的岩体进行了精确的锆石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以及全岩主微量元素测试,研究结果显示龙王山组、大王山组、姑山组火山岩形成时代为134~127Ma,娘娘山组火山岩形成时代稍晚,为118.8±1.6Ma,一个中基性闪长玢岩样品形成时代为130.6±1.3Ma。三个中酸性斑岩样品的形成时代为124~128Ma。龙王山、大王山、姑山旋回火山岩及同期潜火山岩-侵入岩的Hf同位素特征相似,εHf(t)值范围大多在-2^-5之间,暗示其源区性质相似,娘娘山旋回εHf(t)值稍高,反映源区可能有更多幔源物质。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岩浆的源区为一个富集地幔,而造成中生代火山岩源区地幔交代的流体/熔体可能与更早期的俯冲事件有关,而陆源物质是深海沉积物被俯冲的大洋板片带入地幔深部的。侵入岩与同期火山岩具有相似的形成时代、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表明它们是同源异相体。宁芜盆地广泛的岩浆活动为中国东部岩石圈强烈的减薄作用下的一个均一富集地幔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芜盆地 锆石U-PB定年 HF同位素 地球化学 富集地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州岩溶地质调查及其发育特征分析 被引量:26
6
作者 缪世贤 黄敬军 +2 位作者 武鑫 姜国庆 王艺霖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2-177,共6页
基于徐州城市地质调查与徐州地区岩溶塌陷调查的平台,紧扣徐州岩溶地质特征和徐州城市建设对岩溶地质调查的需求,以查明城市规划区岩溶发育特征为目标,在充分利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分别针对裸露型岩溶区和覆盖型岩溶区展开地质调查,并... 基于徐州城市地质调查与徐州地区岩溶塌陷调查的平台,紧扣徐州岩溶地质特征和徐州城市建设对岩溶地质调查的需求,以查明城市规划区岩溶发育特征为目标,在充分利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分别针对裸露型岩溶区和覆盖型岩溶区展开地质调查,并辅以物探及钻探等进行勘察验证,有力地提高了区内岩溶地质调查成果的精度。同时,对徐州城市规划区岩溶层组、岩溶出露条件以及发育程度等进行了分析,区内岩溶发育主要为新生代以来的浅表性岩溶,岩溶发育程度总体受构造控制呈北东向"强-弱"相间展布,废黄河断裂带沿线,奥陶系马家沟组和寒武系张夏组碳酸盐岩分布区岩溶极为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露型岩溶 覆盖型岩溶 岩溶层组 岩溶发育程度 徐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绵城市建设的地质影响及适宜性评价——以徐州为例 被引量:25
7
作者 黄敬军 武鑫 +4 位作者 姜素 崔龙玉 魏永耀 张丽 陆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72-1480,共9页
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雨洪管理的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目前已成为众多行业和科技领域的讨论热点之一。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城市水安全,但要充分考虑"海绵体"承载体(岩土)的物性,即地质环境条件... 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雨洪管理的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目前已成为众多行业和科技领域的讨论热点之一。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城市水安全,但要充分考虑"海绵体"承载体(岩土)的物性,即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因此,建设海绵城市应重视地质环境条件研究。本文在分析地质环境条件对海绵城市建设影响的基础上,研究了徐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与地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徐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地质适宜性评判指标体系,基于地质环境条件划定了海绵城市适宜建设区、控制建设区和不宜建设区,为徐州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地质条件 地质适宜性评价 徐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采水型”地裂缝特征和成因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艺伟 叶淑君 +1 位作者 于军 龚绪龙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41-752,共12页
过量开采地下水诱发的地裂缝("采水型"地裂缝)灾害对社会造成严重损失,受到人们普遍关注。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成因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系统分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归纳出"采水型"地裂缝... 过量开采地下水诱发的地裂缝("采水型"地裂缝)灾害对社会造成严重损失,受到人们普遍关注。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成因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系统分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归纳出"采水型"地裂缝的差异沉降成因、拉张性水平应变成因和四种成因模式;然后针对中国三个典型的"采水型"地裂缝发育区,即汾渭盆地、华北平原、苏锡常地区,阐述了各地地裂缝分布、发育特征和成因机理,并选择典型地段地裂缝进行成因分析,认为汾渭盆地和华北平原地区部分地裂缝属于"先期断层模式",而苏锡常地区地裂缝总体属于"基岩起伏模式",并阐述了该模式下导致地裂缝发育的差异性变形、水平应变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地下水开采 成因机制 汾渭盆地 华北平原 苏锡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溧水盆地火山岩的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少琴 王丽娟 杨颍鹤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30,共16页
溧水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东部,与庐枞、宁芜等火山岩盆地相似,发育中生代火山岩。为了探讨溧水盆地不同旋回火山岩形成时代、岩浆源区及岩浆活动的大地构造背景及其与铁铜成矿关系等问题,本次研究选取溧水盆地广泛出露且与成矿关... 溧水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东部,与庐枞、宁芜等火山岩盆地相似,发育中生代火山岩。为了探讨溧水盆地不同旋回火山岩形成时代、岩浆源区及岩浆活动的大地构造背景及其与铁铜成矿关系等问题,本次研究选取溧水盆地广泛出露且与成矿关系密切的中生代龙王山旋回和大王山旋回火山岩进行了锆石精确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以及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研究表明溧水盆地岩浆活动起始时间为~135 Ma,峰期时间为135~124 Ma。龙王山、大王山旋回火山岩Hf同位素特征相似,εHf(t)值范围大多在-6^-11之间,暗示其源区可能相似。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龙王山—大王山旋回岩浆由中基性向中酸性过渡,并向高钾富碱方向演化,空间上从北西-南东方向演变,与盆地内铁铜金锶矿的形成有关。龙王山旋回火山岩明显Sr正异常,推测龙王山旋回可能是Sr矿的矿源层。结合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认为岩浆源区为可能为富集地幔,在喷发早期受到了少量陆壳物质的混染。溧水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其它火山岩盆地形成时代相似,可能受同一构造背景控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认为在~135 Ma为太平洋板块俯冲的转折点,即俯冲作用减弱,俯冲板块发生后撤,形成区域性拉张环境,从而形成的一系列火山岩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溧水盆地 锆石U-PB定年 HF同位素 地球化学 板块后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沿海地区地面沉降约束下的地下水可采资源量评价 被引量:7
10
作者 毛磊 张岩 +3 位作者 刘明遥 龚绪龙 于军 叶淑君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29-439,共11页
地面沉降是制约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最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基于水文地质条件和土体力学特征综合分析,深入研究区域地面沉降特征和机理,建立区域尺度的地下水-地面沉降耦合模型.基于耦合模型,设置符合区域地面沉降发展规划的约束条件,推算... 地面沉降是制约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最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基于水文地质条件和土体力学特征综合分析,深入研究区域地面沉降特征和机理,建立区域尺度的地下水-地面沉降耦合模型.基于耦合模型,设置符合区域地面沉降发展规划的约束条件,推算沿海各县市地面沉降约束下的地下水可采资源量.结果表明,在2020年沉降中心的沉降速率控制在15 mm·a-1,其他地区控制在10 mm·a-1以内的约束条件下,沿海地区深层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达1.33×108 m3·a-1.研究成果为地方制定科学合理的地下水配置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含水系统 地下水资源 地面沉降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水型地裂缝发育演化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龚绪龙 顾春生 +1 位作者 卢毅 吕菲菲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51-958,共8页
为了研究苏南地区采水型地裂缝成因演化机制,设计建成了抽水与潜山条件大型物理模型系统,运用光纤传感监测技术手段,模拟地裂缝演化进程,并对其分布规律、成因机制做出总结归纳。试验结果表明:(1)模型试验中光纤传感技术能够较为准确地... 为了研究苏南地区采水型地裂缝成因演化机制,设计建成了抽水与潜山条件大型物理模型系统,运用光纤传感监测技术手段,模拟地裂缝演化进程,并对其分布规律、成因机制做出总结归纳。试验结果表明:(1)模型试验中光纤传感技术能够较为准确地对水位、应力-应变分布等参数进行监测;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模型试验系统为地裂缝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手段;(2)岩土体张应力集中区与地裂缝发育位置基本对应,岩土体的张应力集中是判断地裂缝发育阶段的重要标志;(3)通过地裂缝走向玫瑰花图显示,模型平坦区地裂缝发育方向沿排水孔呈放射状分布;而潜山区域地裂缝发育具明显的方向一致性,且与潜山等高线平行;(4)地裂缝分布同时受抽水差异性沉降及潜山形态位置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模型试验 光纤传感技术 基岩潜山 成因演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地质环境综合区划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黄敬军 缪世贤 张丽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982-1992,共11页
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不可避免地对地质环境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影响到地质环境作为人居环境的功能。因此,合理划定地质环境保护区域,对有效保护地质环境、履行地质环境保护管理职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苏地质环境调查成果为基础,... 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不可避免地对地质环境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影响到地质环境作为人居环境的功能。因此,合理划定地质环境保护区域,对有效保护地质环境、履行地质环境保护管理职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苏地质环境调查成果为基础,基于地质环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建立了包含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山体资源保护、地质遗迹保护、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防治等6个专题区划的地质环境综合区划。具体划分的地质环境专题区划包括,地质灾害划分为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矿山地质环境划分为重点治理(防治)和一般治理(防治)区、地下水(土壤)划分为修复治理区、重点防护区、一般防护区、自然防护区、山体资源划分为特殊保护区和适宜开发区、地质遗迹划分为重点保护(开发)区和一般保护(开发)区、地质环境综合区划划分为保护区、控制开发区、修复治理区和适宜开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区划 评价指标体系 山体资源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蒸发与补给蒸发过程中水体咸化及同位素分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静 王聪 +2 位作者 梁杏 马斌 葛勤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56-563,共8页
蒸发浓缩作用是引起水体咸化的重要原因。利用华北浅层地下水样,设计持续蒸发和补给蒸发两种实验方案,探讨不同蒸发过程中水化学和同位素的演化差异。结果表明,持续蒸发过程中水体盐分浓缩速率明显大于补给蒸发;Ca^(2+)和HCO_3^-在两种... 蒸发浓缩作用是引起水体咸化的重要原因。利用华北浅层地下水样,设计持续蒸发和补给蒸发两种实验方案,探讨不同蒸发过程中水化学和同位素的演化差异。结果表明,持续蒸发过程中水体盐分浓缩速率明显大于补给蒸发;Ca^(2+)和HCO_3^-在两种蒸发实验下出现分离,主要受方解石沉淀影响,Mg^(2+)、Na^+、K^+、Cl~–和SO_4^(2-)含量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增加,在两种蒸发实验中无差异。蒸发过程中,氢氧同位素逐渐富集,与剩余水比例呈指数关系,与阴阳离子呈两段式线性关系。持续蒸发过程中氢氧同位素随着盐分(电导率)的升高逐渐富集,δ^(18)O最大值达20.81‰,蒸发线方程为δD=4.11δ^(18)O–25.23;而补给蒸发过程中,随着盐分(电导率)的增加氢氧同位素富集缓慢,后期相对稳定,δ^(18)O最大值为2.9‰,蒸发线方程为δD=3.41δ^(18)O–28.2。两种实验方案结果说明氢氧同位素在水相的富集不成比例,氢同位素在蒸发过程中富集速率大于氧同位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实验 补给 咸化 氢氧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州市矿产资源规划实施评价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4
14
作者 黄敬军 王玉军 +2 位作者 蒋波 林勇 王珏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2-65,共4页
矿产资源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依法审批和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对常州市首轮矿产资源规划的实施评价和二轮矿产资源规划的编制特点的分析,提出完善矿产资源规划体系、充分... 矿产资源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依法审批和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对常州市首轮矿产资源规划的实施评价和二轮矿产资源规划的编制特点的分析,提出完善矿产资源规划体系、充分发挥矿产资源规划的宏观引导作用、实行矿产资源规划年度实施方案制度、做好矿产资源规划的中期评估工作等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 规划 对策建议 常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山体资源分布特征及保护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黄敬军 缪世贤 武鑫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04-108,共5页
山体资源是不可再生自然资源,是支撑地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基地。本文基于山体的自然属性及承载的社会属性给出了山体资源的定义及界定原则,分析了江苏省山体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开发利用中的问题,从江苏省省情的客观要... 山体资源是不可再生自然资源,是支撑地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基地。本文基于山体的自然属性及承载的社会属性给出了山体资源的定义及界定原则,分析了江苏省山体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开发利用中的问题,从江苏省省情的客观要求、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角度论证了江苏山体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山体资源保护的关键环节和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体资源 生态文明建设 策略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电场响应的地裂缝模拟试验 被引量:1
16
作者 梅芹芹 邓舒 +1 位作者 张卫强 唐鑫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52-657,共6页
在应用网络并行电法技术的基础上,建立有基底潜山的物理模型,对注水条件下模型土体开裂过程中的地电场响应进行测量。试验结果表明,土体中电位、电流和电阻率的变化与土体含水量密切相关,随着土体中含水量的改变,自然电位、一次场电位... 在应用网络并行电法技术的基础上,建立有基底潜山的物理模型,对注水条件下模型土体开裂过程中的地电场响应进行测量。试验结果表明,土体中电位、电流和电阻率的变化与土体含水量密切相关,随着土体中含水量的改变,自然电位、一次场电位、激励电流和视电阻率发生急剧变化;网络分布式并行电法反演信息表明在视电阻率曲率值较大位置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和裂缝,不均匀沉降的程度越大,地裂缝的长度、宽度、深度也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网络并行电法 地电场响应 模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因素叠加计算权重法的苏锡常地裂缝危险性预测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莎 张云 +2 位作者 于军 龚绪龙 卢毅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78-988,共11页
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苏州、无锡和常州(苏锡常)的局部地区地裂缝发育,在深层地下水禁采十多年后的今天有些地裂缝还在发展。地裂缝的发育及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具体力学机制尚不明确。为了查明影响地裂缝发育的因素、确定各... 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苏州、无锡和常州(苏锡常)的局部地区地裂缝发育,在深层地下水禁采十多年后的今天有些地裂缝还在发展。地裂缝的发育及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具体力学机制尚不明确。为了查明影响地裂缝发育的因素、确定各因素对地裂缝的影响程度,本文在苏锡常地裂缝发育现状的基础上,利用基于确定性系数计算权重法对苏锡常地裂缝发育危险性进行预测分区。模型考虑了基岩埋深、基岩坡度、累计地面沉降量、沉降坡度、第二含水层厚度、第二含水层厚度变化梯度、第二含水层水位降深、第四纪沉积相等8个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苏锡常地区北部地裂缝易发,东南部发生地裂缝的危险性较小。计算结果与苏锡常地裂缝的分布及发育情况基本一致,验证了该方法在地裂缝预测方面的有效性。本研究对苏锡常地区地下水开采及城市建设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锡常 地裂缝 影响因素 危险性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度理论的苏锡常地裂缝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4
18
作者 方冬 张云 +2 位作者 于军 龚绪龙 卢毅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7-142,共6页
苏锡常地区是我国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灾区之一,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利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对苏锡常地区地裂缝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形成条件,选取基岩埋深、基岩面起伏度、第Ⅱ承压含水层厚度、黏性... 苏锡常地区是我国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灾区之一,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利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对苏锡常地区地裂缝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形成条件,选取基岩埋深、基岩面起伏度、第Ⅱ承压含水层厚度、黏性土层厚度、主采层水位埋深、地面沉降梯度作为影响因子指标,计算了各个影响因子的关联程度和影响权重,对整个苏锡常地区地裂缝进行危险性分区。根据区划结果,划分出地裂缝的安全区、过渡区、较危险区以及危险区。通过灰色关联度理论对苏锡常地裂缝分析,达到了对该区地裂缝发育影响因素量化的目的,为地裂缝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锡常地区 地裂缝 灰色关联度 危险性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地裂缝物理模型试验 被引量:4
19
作者 顾春生 龚绪龙 +2 位作者 孙强 卢毅 吕菲菲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8-123,共6页
苏南地区地裂缝成因机制较为复杂,且灾害活跃。以光纤光栅传感器为监测手段,建立基岩潜山条件下物理地质模型,模拟抽水差异性沉降过程,揭示地裂缝发育演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1)地下水过量抽采导致的不均匀沉降是地裂缝发育的最直接因... 苏南地区地裂缝成因机制较为复杂,且灾害活跃。以光纤光栅传感器为监测手段,建立基岩潜山条件下物理地质模型,模拟抽水差异性沉降过程,揭示地裂缝发育演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1)地下水过量抽采导致的不均匀沉降是地裂缝发育的最直接因素,地下水水位降深越大、抽采速率越快,地面沉降越明显。(2)基岩潜山形态位置对地表沉降起控制作用;同时地面沉降最严重区域与地裂缝分布区域基本一致;基岩潜山的发育位置形态、地表的沉降曲线以及地裂缝分布情况基本一致。(3)模型试验结果与研究区地裂缝灾害发育规律基本一致。此次基于光纤技术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为地裂缝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地下水抽采 基岩潜山 光纤传感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典型地区水稻与小麦字实中元素生物富集系数(BCF)初步研究 被引量:43
20
作者 廖启林 刘聪 +4 位作者 蔡玉曼 朱伯万 王成 华明 金洋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31-340,共10页
在分析研究了约500套水稻籽实-耕层土及约300套小麦籽实-耕层土样品相关元素含量等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基础上,报道了江苏典型地区水稻与小麦籽实中Cd、Hg、Cu、Pb、Zn、Cr、As、Se、Mo、Mn、Fe、K、Ca、Mg等14个元素的生物富集系数(BCF)... 在分析研究了约500套水稻籽实-耕层土及约300套小麦籽实-耕层土样品相关元素含量等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基础上,报道了江苏典型地区水稻与小麦籽实中Cd、Hg、Cu、Pb、Zn、Cr、As、Se、Mo、Mn、Fe、K、Ca、Mg等14个元素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分布状况,统计结果显示,各元素的BCF值差异较大,通常Pb、Cr、Fe等元素BCF多小于1%,Hg、As、Mn、Ca等元素BCF多为1%~10%,Mo的平均BCF最大、Fe的平均BCF最小。研究发现,水稻与小麦籽实中Pb与Cd超标率分别超过15%、6%,BCF值差异与稻谷、小麦的元素含量无直接关系,部分元素的BCF与土壤pH、TOC、CEC、B含量等具有统计上的相关性,其中土壤pH与Cd、Ca、Mg元素的BCF呈显著负相关,而土壤的有机碳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及B含量等也对部分元素的BCF值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 生物富集系数 水稻籽实 小麦籽实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