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9-2008年中国土地资源经济安全评价 被引量:14
1
作者 丰雷 郭惠宁 +1 位作者 王静 黄晓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7,共7页
采用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土地资源经济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表明:1999-2008年中国土地资源经济安全呈现上升趋势,2007年和2008年达到"基本安全"水平。从各准则层来看,质量安全和效率安全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08... 采用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土地资源经济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表明:1999-2008年中国土地资源经济安全呈现上升趋势,2007年和2008年达到"基本安全"水平。从各准则层来看,质量安全和效率安全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08年均达到"安全"水平;数量安全、结构安全和价格安全是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长期处于"不安全"甚至"高度不安全"状态。从各指标来看,单位播种面积产值、环保投资占GDP的比例等质量安全指标,以及单位面积土地固定资产投资、单位面积土地GDP、复种指数等效率安全指标的评价值显著提高;不利因素是:人均耕地面积分值逐年下降,2008年接近"绝对不安全";土地开发复垦面积、人均未利用土地面积得分也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森林覆盖率偏低;住宅用地、商业用地价格近年来波动过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经济分析 层次分析法 土地资源 经济安全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静 张凤荣 +1 位作者 郭旭东 濮励杰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3-56,共4页
该文按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五个目标,构建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并研究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过程及方法,提出了江苏锡山市基于过程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 该文按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五个目标,构建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并研究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过程及方法,提出了江苏锡山市基于过程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和河北曲周县基于状态的评价方法。通过分析比较,县级尺度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应侧重于基于过程的评价方法,采用综合指数法与单指标多角度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 可持续利用 县级尺度 资源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食物消费需求角度谈中国土地利用战略 被引量:5
3
作者 许月卿 吴艳芳 +1 位作者 张衍毓 邵晓梅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4-29,F0003,共7页
研究目的:从食物消费需求角度,研究中国土地利用战略,为保障中国食物安全和加强土地资源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对粮食的消费需求呈减少趋势,而对动物性食物消费... 研究目的:从食物消费需求角度,研究中国土地利用战略,为保障中国食物安全和加强土地资源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对粮食的消费需求呈减少趋势,而对动物性食物消费尤其是家禽和水产品消费将会显著增加。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及水平地域差异明显。中国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持续增长,占粮食总消费量的比重不断提高。粮食非主产区应转变"主销区"的观念,承担相应的粮食生产任务。中国粮食生产的重心已由南方向北方、东部向中部推移,应该加强对北方及中部新增长中心的潜力挖掘。研究结论:树立"大食物"观念,着眼于各类土地资源;因地制宜调整农用地结构,加强耕地质量保护;转变传统粮食供给观念,提高非主产区食物供给能力;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进一步提升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战略 食物消费需求 饲料用粮 工业用粮 食物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战略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2
4
作者 邵晓梅 王静 黄晓宇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0-34,共5页
研究目的:提出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战略的几点思考,为保障区域土地资源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实证调研法。研究结果:(1)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着世界范围的产业转型与转移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发展用地紧... 研究目的:提出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战略的几点思考,为保障区域土地资源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实证调研法。研究结果:(1)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着世界范围的产业转型与转移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发展用地紧缺的挑战,应从产业选择着手,尽可能降低土地资源的高成本投入。同时,强化优化发展,寻求新的发展模式;(2)经济发达地区优质耕地剧减,加强对现有优质耕地的保护成为土地利用战略抉择的重要方向;(3)为保障土地生态安全,建议利用生态指标进行土地资源宏观调控,以此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和控制区域建设用地总量;(4)改革土地管理的体制、机制以及财税制度,构建地方政府保护耕地、高效利用建设用地的长效机制。研究结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大优质耕地保护力度、促进土地生态建设、加快土地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是未来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的战略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战略 经济发达地区 长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土地资源利用的角度看待生物能源发展 被引量:2
5
作者 陈瑜琦 王静 李秀彬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0-25,共6页
研究目的:分析生物能源发展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提出为应对未来生物能源发展需求,土地方面应坚持的供给原则及亟待开展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文献法,归纳法,演绎法。研究结果:生物能源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全球范围内能源作物种植面积的... 研究目的:分析生物能源发展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提出为应对未来生物能源发展需求,土地方面应坚持的供给原则及亟待开展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文献法,归纳法,演绎法。研究结果:生物能源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全球范围内能源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张,而能源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必然伴随着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研究结论:土地部门应综合评价发展生物能源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能源作物对土地质量和土地生态的影响,开展适宜能源作物种植的边际土地调查,合理确定能源作物种植的适度规模和空间布局,为中国合理制定生物能源发展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物能源 耕地 边际土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储量视角的城镇土地利用模式与生态效益分异特征 被引量:19
6
作者 郭旭东 常青 +4 位作者 刘筱 包慧敏 孙艺 吕春艳 张衍毓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1-70,共10页
研究目的:探析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碳储量的空间差异特征,为优化城镇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效益提供参考。研究方法:InVEST碳储量修正模型、归一化不透水地表指数(NDISI)和层次聚类分析。研究结果:(1)2014年北京市三山五园地区碳储量为23.31&#... 研究目的:探析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碳储量的空间差异特征,为优化城镇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效益提供参考。研究方法:InVEST碳储量修正模型、归一化不透水地表指数(NDISI)和层次聚类分析。研究结果:(1)2014年北京市三山五园地区碳储量为23.31×10~4 t,单位土地面积平均碳储量32.28 t/hm^2;各街道碳储量差异明显。(2)以NDISI变化率表征土地利用开发强度,1992-2014年间上地街道开发强度最高,青龙桥街道(颐和园)开发强度最低。(3)该区各街道碳储量与其区位、用地结构及开发建设模式密切相关,开发建设活动并非一定会降低城镇土地碳汇能力。研究结论:土地利用模式影响城镇土地碳储能力,加强城镇土地利用模式与生态效益研究,有助于合理制定城镇土地利用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储量 生态效益 土地开发模式 三山五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时空差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38
7
作者 许艳 濮励杰 +1 位作者 张丽芳 朱明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10-820,共11页
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1998-2007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江苏省有关社会经济数据为依据,建立土地集约利用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熵值法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对江苏省1998—2007年间土地经济集约利用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进行... 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1998-2007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江苏省有关社会经济数据为依据,建立土地集约利用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熵值法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对江苏省1998—2007年间土地经济集约利用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运用统计方法和重心模型分析了江苏省土地经济集约利用、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特征以及二者的协调度.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特征来看,江苏省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均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但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总体上,经济发展水平省内差距先增加后减少而除了2002年,土地集约利用省内差距不断增大;从空间特征看,对于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单指标,呈现苏南至苏北逐步递减状态,而江苏省土地经济集约利用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总体协调度较差,地域上主要呈现苏中>苏南>苏北地区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集约利用 经济发展水平 协调度 时空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及因果关系检验——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 被引量:28
8
作者 翁翎燕 濮励杰 +1 位作者 文继群 朱明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2-75,共4页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增长间存在密切关系。借助Eviews5.0软件,分析了无锡市1991-2007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增长间的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发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增长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短期存在失衡关系,短期失衡向长期...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增长间存在密切关系。借助Eviews5.0软件,分析了无锡市1991-2007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增长间的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发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增长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短期存在失衡关系,短期失衡向长期均衡回归的速度达0.9709;长期内,经济增长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弹性为0.2848,短期则为0.2681;无锡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增长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经济增长 协整分析 因果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和GIS的土地利用分类方法及其在土地退化程度分析中的应用——以陕西横山雷龙湾地区为例 被引量:9
9
作者 许宁 郭旭东 +3 位作者 田淑芳 洪友堂 张聪 吴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410-5417,共8页
基于陕西省横山县雷龙湾地区的遥感ETM+影像,分别采用最大似然法和光谱角制图分类(SAM)方法进行了该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其中,光谱角制图分类利用最小噪声分离(MNF)及像元纯净指数(PPI)方法提取研究区的地类终端端元,在此基础上绘制... 基于陕西省横山县雷龙湾地区的遥感ETM+影像,分别采用最大似然法和光谱角制图分类(SAM)方法进行了该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其中,光谱角制图分类利用最小噪声分离(MNF)及像元纯净指数(PPI)方法提取研究区的地类终端端元,在此基础上绘制土地利用类型图。最大似然法对水体及耕地的分类精度较高,而其它地类精度稍差,沙地有较大漏分;而基于像元纯净指数的光谱角制图法分类对沙地、水体分类效果较好,对建筑用地和非建筑用地区分度较高,但林地和草地有一定混分。根据研究区反照率影像、NDVI以及湿度图像构造了一个土地退化程度指数模型,并选择一定的系数对研究区的土地退化程度进行了分类,利用GIS软件成图输出。利用光谱角制图分类的纯净像元样本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土地退化程度指数与土地利用的相关性较强,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地反映当地的土地退化程度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退化 遥感 GIS 退化程度指数 方法比较 横山雷龙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类型转换驱动因子分析 被引量:17
10
作者 甘红 刘彦随 +1 位作者 王静 吴佩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13-116,共4页
依据TM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以地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陕西省榆林市为例,分析了1990~200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主要驱动因子。自然因子为海拔与坡度,人类驱动因子为治沙种草与造林、农业结构调整、土地退... 依据TM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以地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陕西省榆林市为例,分析了1990~200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主要驱动因子。自然因子为海拔与坡度,人类驱动因子为治沙种草与造林、农业结构调整、土地退化、开垦耕地、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草);同时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土地利用类型转换随海拔和坡度的规律性变化,以及生态建设驱动因子在榆林市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北方地区 农牧交错区 土地利用 转换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村建设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11
作者 单美 王静 +1 位作者 王训 马平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6-79,共4页
新农村建设促进了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开展。该文分析了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内涵,论述了国内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现状,指出目前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存在缺乏理论研究、规划内容不统一、规划基础资料不足及缺少规划实施后评价等问题。... 新农村建设促进了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开展。该文分析了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内涵,论述了国内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现状,指出目前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存在缺乏理论研究、规划内容不统一、规划基础资料不足及缺少规划实施后评价等问题。小尺度研究将成为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总体趋势,未来应加大试点村的规划编制,深化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空间布局优化,推进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的完善和成熟,促成国家制定统一的规划规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村 村级 土地利用规划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34
12
作者 吕春艳 王静 +1 位作者 何挺 宇振荣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26,共6页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证。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对于科学有效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介绍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包括线性规划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多目标规划模型及GIS综合优化模型等,...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证。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对于科学有效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介绍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包括线性规划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多目标规划模型及GIS综合优化模型等,并从研究和应用的角度分析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存在的不足,探讨了今后的发展趋势:系统化、机理化、精确化、实用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 优化配置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大气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3
作者 张润森 濮励杰 刘振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3-128,共6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大气环境效应已成为国内外全球变化的前沿和热点课题。通过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大气环境系统的作用机制分析,认为目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大气环境效应已成为国内外全球变化的前沿和热点课题。通过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大气环境系统的作用机制分析,认为目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大气质量、大气污染以及气候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随着快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带来了显著的城市空气污染和热岛效应,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在全球尺度上的气候效应则存在较多的争论。今后应加强土地变化科学和大气科学的融合,从多尺度探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大气环境效应,并注重大气环境改善视角下的土地利用策略和空间规划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 大气环境 气候 效应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中国现行土地利用战略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反思 被引量:21
14
作者 王静 郑振源 +1 位作者 黄晓宇 邵晓梅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12,共4页
研究目的:系统回顾建国以来中国土地利用战略,预测分析当前土地资源现状及未来的利用趋势,指出现行土地利用战略存在的问题,提出转变土地资源利用战略的建议。研究方法:调研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研究结果: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乃是当前土... 研究目的:系统回顾建国以来中国土地利用战略,预测分析当前土地资源现状及未来的利用趋势,指出现行土地利用战略存在的问题,提出转变土地资源利用战略的建议。研究方法:调研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研究结果: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乃是当前土地利用的主要矛盾,有限的土地资源不能满足各部门的土地需求乃是当前主要的土地问题。现行的土地资源利用战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研究结论:解决新阶段土地问题的关键是全面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应实现"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基础上,保发展,保资源,保环境"(三保一基础)的土地资源利用战略转变;要多管齐下,提高农用地质量,实现"农用地数量保护与农用地生产能力提高并重"的土地资源利用战略转变;建议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战略 土地供需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发达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服务价值损益研究——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 被引量:24
15
作者 刘庆 王静 +1 位作者 史衍玺 张衍毓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24,共7页
研究目的:以浙江省慈溪市1999—2005年的土地利用详查及更新调查数据,研究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研究方法: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法、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计算法。研究结果:研... 研究目的:以浙江省慈溪市1999—2005年的土地利用详查及更新调查数据,研究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研究方法: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法、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计算法。研究结果:研究区1999—2005年园地、林地、建设用地呈增加趋势,耕地基本不变,水利设施用地和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土地利用程度指数逐年上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却随当地经济的发展逐渐下降。研究结论:今后的土地利用规划一定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扩张,提高用地效率,保证经济稳步增长和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动态变化 生态服务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技术研究现状和趋势 被引量:20
16
作者 宋海荣 蔡玉梅 +1 位作者 何挺 吕春燕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74,共4页
研究目的:构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技术体系。研究方法:归纳综合法。研究结果: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技术应关注土地调查与监测、土地评价、土地预测与模拟、土地利用规划等技术以及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标准的研究。研究结论:一是加强新农村建设中... 研究目的:构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技术体系。研究方法:归纳综合法。研究结果: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技术应关注土地调查与监测、土地评价、土地预测与模拟、土地利用规划等技术以及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标准的研究。研究结论:一是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二是开展多学科、多领域合作研究,推进形成集成创新成果;三是加强成果示范和推广,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四是以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技术研究促进土地利用规划学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规划 村尺度 规划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门峡水库回水变动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景观格局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景玉 杨胜天 +1 位作者 徐宗学 李发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1-68,共8页
该文针对三门峡水库回水变动区水位变动情况,借助RS、GIS技术对潼关以下库区1987~2002年间典型年的汛期和非汛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景观格局随水位变动的变化情况进行... 该文针对三门峡水库回水变动区水位变动情况,借助RS、GIS技术对潼关以下库区1987~2002年间典型年的汛期和非汛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景观格局随水位变动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河流与耕地面积在汛期和非汛期均呈减小趋势,而裸地的面积却逐渐增大,林地面积不论是在汛期还是在非汛期,其波动都不大.季节性淹水区内各生态系统除砾石滩地面积略有增加外,其他类型的面积均有所减少,受水位变动的影响较大;台地和阶地区内耕地面积有所减少,但草地和裸地面积有大幅度的增加,表明在水位变动的影响下草地分布的高程有所升高;其他生态系统类型受水位变动的影响不大.景观格局分析表明:研究区景观多样性、景观均匀度均呈下降趋势,生态系统正朝单一性、不均匀化的方向发展;景观破碎度略有增加;相对优势度也有一定的增加,研究区受阶地上各生态系统类型的支配程度正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景观格局 水位变动 三门峡水库 回水变动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规划模型研究综述 被引量:19
18
作者 马世发 蔡玉梅 +1 位作者 念沛豪 庄立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4-38,51,共6页
研究目的:以服务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为目标,针对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模型研究进行系统回顾。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是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的调整。作者从模拟与优化两个角度系统地分析了已有区域土地利... 研究目的:以服务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为目标,针对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模型研究进行系统回顾。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是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的调整。作者从模拟与优化两个角度系统地分析了已有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模型,论述了土地利用规划由传统单一数量结构研究向数量、空间协同研究的发展趋势,并探讨了这些模型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应用上的优势与不足。研究结论:基于GIS技术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双重耦合空间协同决策模式,是未来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建模的发展方向,而关于国土空间多尺度转换机理解释是中国构建"多规合一"空间规划体系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规划 优化 模拟 国土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R与光学遥感影像融合在土地资源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曹银璇 燕琴 +1 位作者 赵争 刘玉红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23-25,共3页
以高分辨率机载SAR和光学多光谱影像为基础数据,采用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分析评价三种融合影像及其在土地资源监测中的应用优势,并利用融合影像解译出土地资源监测中比较关注的几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
关键词 SAR 融合 主成分 IHS 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生态学发展历程及中国土地生态学发展建议 被引量:14
20
作者 郭旭东 谢俊奇 +1 位作者 李双成 邱扬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4-10,共7页
研究目的:梳理总结国内外土地生态学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文献总结法。研究结果:国际土地生态学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世纪后期的土地生态学的萌芽时期,二是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以土地类型研究为... 研究目的:梳理总结国内外土地生态学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文献总结法。研究结果:国际土地生态学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世纪后期的土地生态学的萌芽时期,二是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以土地类型研究为标志的早期发展时期,三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以土地生态评价研究为标志的土地生态学近期发展。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蕴含着丰富的"土地生态"思想,中国现代土地生态学的早期研究集中在土地类型调查与制图方面,以后逐渐向土地生态评价方向发展。系统开始土地生态学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伴随着国际生态风险与生态安全评价、土地生态承载能力评价、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等研究逐渐发展起来。研究结论:从国土资源管理的角度,提出推进中国土地生态学发展要树立土地"能力提升"和"功能发挥"的观点,发展土地生态评价技术方法体系,推进全国土地生态监测网络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 发展历程 发展建议 中国 国土资源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