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西芦子园远程矽卡岩Pb-Zn-Fe(Cu)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初探及矿床成因探讨 被引量:20
1
作者 邓明国 陈伟 +5 位作者 王学武 刘凤祥 管申进 卢映祥 余海军 赵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39-1257,共19页
滇西镇康芦子园是"三江"成矿带保山地块内迄今发现的唯一超大型Pb-Zn-Fe(Cu)多金属矿床,是区内系列同类层控热液铅锌矿床的典型代表。矿体呈似层状、脉状及透镜状产于寒武系碳酸盐岩建造的矽卡岩和大理岩层间破碎带,矿石构造... 滇西镇康芦子园是"三江"成矿带保山地块内迄今发现的唯一超大型Pb-Zn-Fe(Cu)多金属矿床,是区内系列同类层控热液铅锌矿床的典型代表。矿体呈似层状、脉状及透镜状产于寒武系碳酸盐岩建造的矽卡岩和大理岩层间破碎带,矿石构造以条带状、浸染状和脉状-网脉状为主要特征;围岩蚀变复杂、分带明显,由下至上依次为石榴子石-透辉石-透闪石-阳起石化带→绿泥石-绿帘石-阳起石-蔷薇辉石化带→碳酸盐-大理岩化带。矿床成矿流体从早期到晚期经历了多个矿化阶段。本文选取了该矿床早矽卡岩阶段、晚矽卡岩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的多种脉石矿物及闪锌矿进行了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显示,早矽卡岩阶段发育微溶CO_2富液相和纯液相水溶液包裹体,并含大量K^+、Na^+、Ca^(2+)、F^-和Cl^-和少量SO_4^(2-),气相成分主要为H_2O、CO_2及少量CH_4和N_2,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33.6~315.6℃,盐度为10.6%~17.6%NaCleqv;晚矽卡岩阶段发育含CO_2和子矿物三相包裹体,均一温度214.9~388.0℃,盐度5.9%~16.4%NaCleqv;石英硫化物阶段发育含CO_2的水溶液包裹体,气相成分为CH_4、H_2O和少量CO_2,均一温度150.0~285.0℃,盐度为2.5%~13.8%NaCleqv;石英碳酸盐阶段为单一成分的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05.0~187.5℃,盐度为0.5%~12.3%NaCleqv。结合H-O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最初来源于具中高温、中高盐度、高K、Na,富CO_2、Cl、F等特征的深部岩浆热液,在石英硫化物阶段开始有大气降水混入,演化为中阶段中低温、低盐度、贫CO_2的热液流体,至成矿晚阶段转化为以大气降水占主导。该矿床成矿环境的改变、流体混合以及流体的沸腾作用可能是导致成矿物质富集沉淀的重要机制。综合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流体包裹体和HO同位素研究认为,该矿床为与陆陆碰撞造山和深部隐伏岩体有关的远程矽卡岩成矿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成矿流体 H-O同位素 滇西芦子园 Pb-Zn-Fe(Cu)多金属矿床 远程矽卡岩 大陆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选氧化铜矿的超声波助浸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陈广 单勇 +1 位作者 曾茂青 张淼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12,共4页
选取某难选氧化铜矿为对象,进行超声波助浸试验,当超声波发生器振幅为70%、助浸时间为15min时,铜浸出率为59.35%。超声波助浸较传统搅拌酸浸,浸出时间缩短了7倍,铜浸出率提高了4.95个百分点。采用超声波助浸—浸渣浮选新工艺处理该氧化... 选取某难选氧化铜矿为对象,进行超声波助浸试验,当超声波发生器振幅为70%、助浸时间为15min时,铜浸出率为59.35%。超声波助浸较传统搅拌酸浸,浸出时间缩短了7倍,铜浸出率提高了4.95个百分点。采用超声波助浸—浸渣浮选新工艺处理该氧化铜矿,获得了闭路铜总回率90.91%的较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助浸 新工艺 难选氧化铜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板块西南缘基性侵入岩锆石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Columbia超级大陆裂解的响应 被引量:33
3
作者 刘军平 李静 +5 位作者 王根厚 孙柏东 胡绍斌 俞赛赢 王小虎 宋冬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50-364,共15页
云南易门狮子山铜矿区广泛出露辉绿、辉长岩体。前人对区内基性岩浆岩研究程度较低,缺乏辉绿岩的形成时代资料。本文采用锆石激光剥蚀法(LA-ICP-MS)对云南易门狮子山铜矿一带的辉绿岩进行了年代测定及地球化学分析,首次获得锆石U-Pb年... 云南易门狮子山铜矿区广泛出露辉绿、辉长岩体。前人对区内基性岩浆岩研究程度较低,缺乏辉绿岩的形成时代资料。本文采用锆石激光剥蚀法(LA-ICP-MS)对云南易门狮子山铜矿一带的辉绿岩进行了年代测定及地球化学分析,首次获得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858±18 Ma(MSWD=0.90,n=13),代表了该辉绿岩的形成和侵位时代。辉绿岩全岩地球化学具有类似于OIB的特征,SiO2含量(49.1%~49.8%),高Ti2O(2.68%~3.22%);低MgO(4.85%~5.51%),碱含量(4.86%~5.29%),其原始岩浆来源于富集型地幔,构造背景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表明约1858 Ma扬子板块处于碰撞后板内伸展构造环境,应为Columbia超大陆裂解的产物。易门狮子山地区被辉绿岩侵入接触的原"东川群"地层的沉积时代应大于辉绿岩的侵位时代,结合岩性组合及区域资料,应划入中太古界元江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板块 锆石U-Pb同位素 LA-ICP-MS 中太古界元江群 易门狮子山铜矿 Columbia超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古宙TTG能否与埃达克岩对比?——全球数据给出的结果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昌振 张旗 +7 位作者 金维浚 刘学龙 刘欣雨 坚润堂 罗应 杨富成 王帅帅 余海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54-1266,共13页
文中收集了全球太古宙TTG和后太古宙埃达克岩的数据,研究对比表明,太古宙TTG不同于埃达克岩,早先学术界认为太古宙TTG相当于现代的埃达克岩,是一个错误的见解,是一个伪命题。TTG术语最早出现时并没有类似于埃达克岩的见解,后来发... 文中收集了全球太古宙TTG和后太古宙埃达克岩的数据,研究对比表明,太古宙TTG不同于埃达克岩,早先学术界认为太古宙TTG相当于现代的埃达克岩,是一个错误的见解,是一个伪命题。TTG术语最早出现时并没有类似于埃达克岩的见解,后来发现了埃达克岩才引出二者类似的认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见解?推测有两种可能:1)早先的研究均来自抽样的研究,即从典型到一般的推理方法。但是,抽样研究可能没有代表性。2)TTG平均值的误导,TTG的Sr的平均值的确〉400×10-,相当于埃达克岩,但是,通过分析TTG全球数据表明,TTG中的Sr含量变化很大,与埃达克岩没有关系。TTG主要出现在太古宙,后太古宙很少;TTG是太古宙岩石地壳的主体;而埃达克岩主要出现在后太古宙,是火山岩中很少的类型。这表明,TTG和埃达克岩分别处于不同的构造体制。太古宙异常的热,可能还没有板块构造。太古宙的岩浆岩(包括TTG)即使与后太古宙某些岩浆岩具有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可能也不能照搬现代板块构造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TG 埃达克岩 对比 大数据 太古宙 后太古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苦橄岩与太古宙科马提岩对比:全数据模式的启示 被引量:3
5
作者 罗应 袁方林 +5 位作者 金维浚 刘学龙 张昌振 刘欣雨 张旗 余海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67-1284,共18页
苦橄岩和科马提岩都是富镁的超镁铁质火山岩,早先,学术界大多关注它们之间的相似性,而对于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很少强调。于是认为二者的地球化学性质近似,成因类似,形成条件类似。本文采用全数据模式的研究方法,从数据库收集了全球... 苦橄岩和科马提岩都是富镁的超镁铁质火山岩,早先,学术界大多关注它们之间的相似性,而对于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很少强调。于是认为二者的地球化学性质近似,成因类似,形成条件类似。本文采用全数据模式的研究方法,从数据库收集了全球太古宙全部科马提岩和后太古宙全部苦橄岩数据,对比的结果表明,太古宙科马提岩与后太古宙苦橄岩完全不同,它们之间几乎没有可比性。科马提岩与苦橄岩,不仅地球化学特征不同,而且成因不同,形成条件不同,产出时代不同,源区组成也不同。这种不同,反映了太古宙和后太古宙不可能属于同样的构造体制。太古宙是火球时代,地球异常的热,主导的可能是静止盖幔构造(stagnant lid tectonics);后太古宙是热球时代,地球相对冷了许多,主导的是板块构造(plate tectonics)。科马提岩在太古宙广泛出露,无需地幔柱模式;而苦橄岩在后太古宙很少出露,才真正需要地幔柱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橄岩 科马提岩 全数据模式 太古宙 后太古宙 静止盖幔构造 板块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禄丰地区中元古代早期球颗玄武岩的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17
6
作者 刘军平 孙柏东 +5 位作者 王晓峰 刘伟 马进华 关学卿 宋冬虎 吕勃烨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5-51,共17页
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在禄丰地区东川群黑山组新发现了球颗玄武岩及凝灰岩夹层。采用LA-ICP-MS技术测得球颗玄武岩和凝灰质板岩中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678±10 Ma和1572±19 Ma,表明黑山组沉积时代为中元古代早... 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在禄丰地区东川群黑山组新发现了球颗玄武岩及凝灰岩夹层。采用LA-ICP-MS技术测得球颗玄武岩和凝灰质板岩中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678±10 Ma和1572±19 Ma,表明黑山组沉积时代为中元古代早期;其中球颗玄武岩SiO2含量介于40.83%~52.56%,δEu正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和高场强元素Nb、Ta、Th等强不相容元素相对富集,全岩地球化学显示为大陆板内低钛拉斑海相玄武岩,形成于伸展的构造环境,可能为Columbia超大陆裂解的产物。本次的发现,为准确地标定东川群时代、层序及大地构造属性提供新的参考依据,也为重塑整个滇中前寒武纪地层格架提供时代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颗玄武岩 凝灰岩 锆石U-PB测年 滇中 中元古代 Columbia超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易门地区富硒土壤物质来源及其天然富硒野生菌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刘军平 李静 +9 位作者 段向东 曹晓民 胡绍斌 李开毕 王路 关学卿 曾文涛 刘发刚 张虎 俞赛赢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86-793,M0002,共9页
不同地区、不同层位土壤中硒含量分布不均匀,依据局部富硒土壤线索开发不同的天然富硒食品是发展当地特色农业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云南省1∶25万昆明-玉溪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及云南1∶5万二街幅等四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资料显示,尽管云... 不同地区、不同层位土壤中硒含量分布不均匀,依据局部富硒土壤线索开发不同的天然富硒食品是发展当地特色农业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云南省1∶25万昆明-玉溪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及云南1∶5万二街幅等四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资料显示,尽管云南省表层土壤总体相对贫硒,但在滇中易门普家村-铜厂乡-西山村-狮子山-禄丰土官镇一带局部低山丘陵地区存在约400 km^2的富硒土壤,土壤硒平均含量达0.54μg/g,而普家村菜子山一带土壤硒含量最高达136μg/g;各地球化学剖面均显示出硒元素呈现出表聚性规律,硒元素在表层土壤中均大于深层土壤,而深层土壤硒含量则大于母岩硒含量,不同的基岩岩性硒含量表现出炭质板岩大于泥质板岩大于粉砂质板岩大于白云岩,与炭质、黏土质、泥质、有机质呈正相关性。并据此线索在当地新发现了大批天然富硒微生物(野生菌)及蔬菜。初步研究表明当地富硒土壤的形成与特定地质背景有关,而生产天然富硒野生菌及蔬菜的土壤环境相对优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土壤 天然富硒野生菌 区域地质调查 滇中易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建水普雄铌稀土矿床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余华 张子军 +4 位作者 龙庆兵 刘凤祥 李明晓 王敏 周家喜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74-483,共10页
云南建水普雄铌稀土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一处大型铌稀土多金属矿床,产于霞石正长岩和碱性正长岩组成的长岭岗碱性岩体的风化壳中,累计探明铌资源量超过5.7×107 kg,总稀土资源量超过47×107kg。目前,对该矿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矿... 云南建水普雄铌稀土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一处大型铌稀土多金属矿床,产于霞石正长岩和碱性正长岩组成的长岭岗碱性岩体的风化壳中,累计探明铌资源量超过5.7×107 kg,总稀土资源量超过47×107kg。目前,对该矿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矿物学特征和找矿勘查技术上,在矿床地球化学研究方面,仅限于部分成矿元素(如铌和稀土等)的基本分析上。本次工作在深入的野外观测基础上,对具有代表性的12号勘探线64号钻孔进行了系统取样(24件)和高精度微量、稀土元素含量分析。结果显示,微量元素与上地壳元素平均含量相比,全部样品Li、Ga、Nb、Sb、Cs、Pb、Th和U等有不同程度富集;稀土元素相对球粒陨石也均有不同程度富集,但稀土总量变化范围较大,总体上表现为全风化层样品(∑REE介于1046×10-6~9154×10-6)高于粘土层(630×10-6)和半风化层样品(163×10-6~1369×10-6),表明成岩作用和风化过程导致了这些元素的不同程度富集。此外,全部样品的轻稀土总量和重稀土总量比值较大,轻稀土元素和重稀土元素间分异明显,∑LREE/∑HREE=20~58,(La/Yb)N=25~143,轻稀土元素内部分异((La/Sm)N=11~26)较重稀土元素内部分异明显((Gd/Yb)N=1~6),表明稀土元素发生了不同程度分异和富集。全部样品Eu负异常明显(δEu=0.5~0.7),Ce异常显著,正、负异常均有(δCe=0.1~3.8),表明成岩作用和风化过程没有导致Eu异常改变,但对Ce异常产生了显著影响。综上,普雄铌稀土矿床富集多种三稀(稀有、稀土和稀散)元素,成岩作用和风化过程共同导致了三稀元素不同程度分异和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铌和稀土元素 长岭岗碱性岩体 风化壳 普雄铌稀土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建水普雄铌稀土矿床的发现与研究意义 被引量:7
9
作者 李余华 刘凤祥 +4 位作者 周家喜 李明晓 李音 王长兵 张子军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4-484,共1页
位于云南省建水县普雄乡的铌稀土矿床,是云南省核工业二○九地质大队通过多年勘查发现的一处大型铌稀土矿床,累计探明铌资源量5.7万吨,总稀土资源量47万吨[1],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普雄铌稀土矿床产于长岭岗碱性岩体的风化壳中,该岩体... 位于云南省建水县普雄乡的铌稀土矿床,是云南省核工业二○九地质大队通过多年勘查发现的一处大型铌稀土矿床,累计探明铌资源量5.7万吨,总稀土资源量47万吨[1],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普雄铌稀土矿床产于长岭岗碱性岩体的风化壳中,该岩体主要由霞石正长岩和碱性正长岩组成[2],与我国华南地区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主要产于花岗岩和酸性火山岩中不同[3],是一种新型风化壳离子吸附型铌稀土矿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矿床 云南建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绿混杂岩区1∶5万填图工作方法研究!--以云南省多条蛇绿混杂岩带的研究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静 刘桂春 +9 位作者 孙载波 胡绍斌 刘兵 刘军平 黄亮 朱勋早 包佳凤 曾文涛 周坤 段文婷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6,共16页
近几年来,笔者依托大面积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新一轮《云南省区域地质志》(第二版,修编)工作,梳理了云南省内存在10条蛇绿混杂岩带,通过对比研究,获得了一系列全新的认识。蛇绿混杂岩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已经消失了的古大洋残迹。古... 近几年来,笔者依托大面积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新一轮《云南省区域地质志》(第二版,修编)工作,梳理了云南省内存在10条蛇绿混杂岩带,通过对比研究,获得了一系列全新的认识。蛇绿混杂岩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已经消失了的古大洋残迹。古大洋受俯冲作用被压缩在板块之间,形成具有代表不同构造古地理单元、不同成因的岩石构造的异地堆垛体——蛇绿混杂岩,其具有地质记录不完备性的特点。按其形成的构造古地理环境,可将蛇绿混杂岩的组成物质划分为地幔岩、洋中脊侵入岩浆杂岩、洋盆及洋内弧火山-沉积建造、外来岩片等4大类岩石组合。本文依托云南省多条典型的蛇绿混杂岩带岩石组合特征,将蛇绿混杂岩的4大类岩石组合按照具体的物质组成、岩石成因细分为13类岩石成因组合。通过对洋盆由扩张成盆向俯冲消亡转化的演化历史研究,提出了洋盆扩张鼎盛时期的3条判别标志:①远洋沉积物的广泛分布,也是沉积速率最低的地史时期;②前弧玄武岩的首次出现;③亚速尔型洋岛玄武岩向夏威夷型洋岛玄武岩的转化。此外,本文认为洋盆扩张的鼎盛时期确定为蛇绿混杂岩形成的主要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混杂岩 洋盆演化历史 物质组成 填图工作方法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甸中地区中二叠世晚期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特征及其与峨眉地幔柱关系——来自锆石U-Pb年龄及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军平 王晓峰 +6 位作者 王小虎 杨爱平 宋冬虎 田素梅 夏彩香 张坤 杨仕潘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84-1298,共15页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峨山县甸中地区新发现了镁铁—超镁铁质碱性岩体,其岩性为含石榴磷灰辉石岩及正长辉长岩。岩石地球化学表明,该岩体SiO2含量为(42.74%~45.11%),普遍具有高MgO(8.78%~11.13%)、富铁(全铁含量)、低TiO2(0.88%~2....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峨山县甸中地区新发现了镁铁—超镁铁质碱性岩体,其岩性为含石榴磷灰辉石岩及正长辉长岩。岩石地球化学表明,该岩体SiO2含量为(42.74%~45.11%),普遍具有高MgO(8.78%~11.13%)、富铁(全铁含量)、低TiO2(0.88%~2.45%),低Na2O(0.17%~0.62%)、富碱的特征;富集Rb、Ba、Sr、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相对亏损Nb、Zr、Ti、Hf等高场强元素(HFSE)及重稀土元素Yb、Y;岩浆形成过程中具中等的部分熔融程度(约10%~15%),且后期经历了明显的结晶分异作用。对辉石岩及辉长岩进行锆石U-Pb LA-ICP-MS定年,年龄分别为260.2±1.6 Ma(MSWD=0.4,n=10)和264.0±1.3 Ma(MSWD=2.4,n=23),属中二叠世晚期,与峨眉山玄武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及侵位年龄。结合区域资料及上述特征,本文认为,峨山县甸中地区镁铁—超镁铁质碱性岩体应属于峨眉山地幔柱活动产物,是峨眉山玄武岩的侵入相,代表了峨眉山玄武岩的一个分枝柱头;本次的发现,对丰富峨眉山大火成岩省资料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山玄武岩 镁铁—超镁铁 地幔柱 分枝柱头 滇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巧家东坪铅锌矿床原生晕特征与找矿潜力 被引量:5
12
作者 明添学 唐忠 +4 位作者 李永平 罗建宏 李蓉 薛戈 陈雷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94-1404,共11页
云南省巧家县东坪铅锌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地台西南缘,是滇东北地区一个典型的铅锌矿床。矿体赋存于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中,呈脉状、似层状,并受断裂构造和Si/Ca面控制,矿石矿物以方铅矿、闪锌矿为主,近矿围岩蚀变有硅化、白云石化... 云南省巧家县东坪铅锌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地台西南缘,是滇东北地区一个典型的铅锌矿床。矿体赋存于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中,呈脉状、似层状,并受断裂构造和Si/Ca面控制,矿石矿物以方铅矿、闪锌矿为主,近矿围岩蚀变有硅化、白云石化、黄铁矿化。硫、铅同位素分析显示,成矿流体的硫源主要是赋矿地层中的海水硫酸盐经热化学还原作用而成,铅来自壳源。岩石原生晕特征显示:成矿过程具有多阶段叠加,早期成矿作用以铅为主,并有微弱的锌矿化,而后受铅矿化强烈的叠加改造作用;钻孔S5ZK001→ZK001→S4ZK001近矿晕元素Pb、Zn组分从南西到北东向呈由浅部到深部的分布规律;钻孔ZK001→ZK701-1→ZK1701→ZK3901亦为由浅部到深部的分布规律;以ZK001为中心,向南东、北东矿体埋深加大,在北东部(S4ZK001)及南东部(ZK3901)深部还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坪铅锌矿床 地质特征 原生晕 找矿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漕涧地区崇山造山带伟晶岩的发现与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亮 吴嘉林 +4 位作者 王晓林 熊波 浦涛 朱勋早 方雄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84-594,共11页
在滇西大理漕涧地区地质调查期间对崇山造山带的岩浆岩进行调查研究,新发现了一套白色伟晶岩。该伟晶岩与母岩相伴呈条带状和局部网纹状,并组合成一岩浆混合岩带,根据岩浆源差异,可细分为二长花岗质和碱长花岗质2类,其中以二长花岗质为... 在滇西大理漕涧地区地质调查期间对崇山造山带的岩浆岩进行调查研究,新发现了一套白色伟晶岩。该伟晶岩与母岩相伴呈条带状和局部网纹状,并组合成一岩浆混合岩带,根据岩浆源差异,可细分为二长花岗质和碱长花岗质2类,其中以二长花岗质为主体。锆石U-Pb年代学测试表明,LA-ICP-MS年龄为18.66~34.47 Ma,形成于始新世(末期)—中新世(早期),显示伟晶岩为长时间持续性的熔融作用所成。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伟晶岩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和钾玄质系列的过铝质花岗岩类,LREE中等富集,HREE平缓和较弱亏损,富集Rb、Th和亏损K、Ba、Hf、Zr等元素;R2-R1图解、A-B图解和Sr-Yb图解的投图结果显示,伟晶岩主体与喜马拉雅造山晚期阶段有关,形成于低压-极低压力条件和深部地壳物质的减压熔融过程。综合研究认为,伟晶岩为崇山造山带喜马拉雅造山晚期阶段的快速隆升过程的岩浆响应,其熔融作用的结束时间可能指示了崇山造山带快速隆升阶段的结束,且约为18.66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山造山带 伟晶岩 喜马拉雅期 始新世 中新世 造山晚期 熔融作用 隆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双江县勐库地区临沧花岗岩中暗色包体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曾文涛 孙载波 +3 位作者 周坤 吴嘉林 黄亮 赵江泰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8年第1期23-36,共14页
位于三江南段双江勐库地区的临沧花岗岩,主体岩性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其次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碱长花岗岩。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勐库热水塘附近黑云二长花岗岩中发现了与其紧密共生的暗色镁铁质微粒包体(MME)—闪长岩。本文对暗色闪长... 位于三江南段双江勐库地区的临沧花岗岩,主体岩性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其次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碱长花岗岩。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勐库热水塘附近黑云二长花岗岩中发现了与其紧密共生的暗色镁铁质微粒包体(MME)—闪长岩。本文对暗色闪长岩包体进行了岩相学观察、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全岩主量元素分析。暗色闪长岩包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30.9±1.2Ma,与中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229.2±0.8Ma)基本一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黑云二长花岗岩富K2O和Na2O,Na2O>K2O,富Al2O3,铝饱和指数A/CNK平均为1.17;闪长岩K2O和Na2O含量中等,Na2O>K2O,富Al2O3和Mg O,铝饱和指数A/CNK平均为0.77。二者稀土配分曲线为右倾的轻稀土富集型,二者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等,均具有相对较高的Mg#(黑云二长花岗岩30.50~61.41;闪长岩58.58~67.34)。中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Cr、Ni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6.96×10-6和11.21×10-6)小于闪长岩Cr、Ni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97.62×10-6和75.68×10-6)。综合研究表明,该地区花岗质岩浆的形成很可能与地幔流体作用引发的地壳部分熔融与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密切相关,形成于陆陆碰撞-后碰撞的构造背景,暗示保山地块与思茅地块在230Ma已经进入了陆陆碰撞-后碰撞的地质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代学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暗色包体 临沧花岗岩 滇西双江县勐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