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念珠藻对岩溶水中Ca^(2+)、HCO^(-)_(3)利用效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
7
1
作者
王培
胡清菁
+1 位作者
曹建华
李亮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99-805,共7页
岩溶碳汇过程中石灰石溶解将大气/土壤中CO_(2)转移到水体形成HCO^(-)_(3)促进水生藻类的生长。该文为了研究水生藻类光合作用将岩溶水中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的效率,采用从岩溶水生生态系统中筛选出的念珠藻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封闭体系...
岩溶碳汇过程中石灰石溶解将大气/土壤中CO_(2)转移到水体形成HCO^(-)_(3)促进水生藻类的生长。该文为了研究水生藻类光合作用将岩溶水中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的效率,采用从岩溶水生生态系统中筛选出的念珠藻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封闭体系中藻细胞光合作用时对典型岩溶水中Ca^(2+)、HCO^(-)_(3)利用、藻细胞生物量的变化与Ca^(2+)、HCO^(-)_(3)的利用关系以及体系pH、DO的变化。结果表明:念珠藻通过光合作用能吸收利用岩溶水中27.38%的Ca^(2+),同时将29.54%的Ca^(2+)通过物理化学作用以"藻体-CaCO_(3)"复合体形式沉淀而返回到无机环境。pH漂移实验表明念珠藻光合作用过程中先利用水体中游离CO_(2),然后以岩溶水中HCO^(-)_(3)为碳源。由于水体中岩溶作用产生的HCO^(-)_(3)不断被光合作用利用而引起体系pH和DO的升高。念珠藻光合作用将岩溶水中65%的HCO^(-)_(3)转化为稳定化合物,其中18.46%以胞外CaCO_(3)形式被沉淀,81.54%被藻类转化为有机物,表现为净碳汇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藻
光合作用
CA^(2+)
CaCO_(3)沉积
HCO^(-)_(3)
净碳汇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岩溶泉流量衰减曲线分析
被引量:
13
2
作者
常勇
吴吉春
+1 位作者
刘玲
罗跃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21,共7页
由于岩溶含水介质的强烈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如何有效认识岩溶含水层内部的水文地质特征为研究难点之一,岩溶泉衰减曲线分析为认识岩溶含水层的一种有效手段。总结了目前广泛用于泉流量衰减曲线分析的几种常见方法,主要包括指数型衰减...
由于岩溶含水介质的强烈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如何有效认识岩溶含水层内部的水文地质特征为研究难点之一,岩溶泉衰减曲线分析为认识岩溶含水层的一种有效手段。总结了目前广泛用于泉流量衰减曲线分析的几种常见方法,主要包括指数型衰减、非指数型衰减分析方法以及综合型的衰减曲线分析方法,讨论了管道可能对泉流量衰减曲线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今后对岩溶泉流量衰减曲线分析拟解决的一些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泉
衰减曲线
指数衰减
非指数衰减
管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桂西南岩溶山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
17
3
作者
徐广平
顾大形
+4 位作者
潘复静
孙英杰
罗艾滢
何成新
黄玉清
《广西植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60-466,共7页
以桂西南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裸地、农田、荒草地、灌丛和次生林)为对象,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显著,除蔗糖酶外,脲酶、蛋白酶、淀粉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
以桂西南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裸地、农田、荒草地、灌丛和次生林)为对象,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显著,除蔗糖酶外,脲酶、蛋白酶、淀粉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纤维素酶总体变化规律相似,次生林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其它土地利用方式,其次是灌丛和农田,荒草地较低,裸地酶活性最低;总体上相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湿季酶活性高于干季。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脲酶、蛋白酶、淀粉酶、碱性磷酸酶、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等相互之间关系密切,并与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呈显著相关性,是土壤质量评价的一个参考指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环境、植被构成等因素导致了土壤酶活性的差异性。为实现桂西南岩溶山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在目前人为干扰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该区域应尽量选择以林地恢复为主的土地利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山地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岩溶区不同土地覆被方式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
9
4
作者
王浩
姚昕
+3 位作者
杨慧
何振
李敦杰
丁玲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06-1513,共8页
分析不同土地覆被方式土壤有机碳的差异和特点有助于深入研究岩溶区碳循环的特点和规律。以西南岩溶地区森林、灌丛和果园3种土地覆被方式为研究对象,对0~100 cm各层土壤总有机碳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差异和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种土...
分析不同土地覆被方式土壤有机碳的差异和特点有助于深入研究岩溶区碳循环的特点和规律。以西南岩溶地区森林、灌丛和果园3种土地覆被方式为研究对象,对0~100 cm各层土壤总有机碳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差异和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种土地覆被方式以森林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最高(12.53~39.33 g·kg^(-1)),灌丛次之(8.48~27.99 g·kg^(-1)),果园最低(8.40~18.61 g·kg^(-1)),不同土地覆被方式土壤总有机碳不仅在0~20 cm差异显著,而且在40~70 cm土层也有明显差异(P<0.05);各土地覆被方式0~100 cm各层土壤均以>0.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为主,果园土壤>2 mm团聚体质量分数在0~90cm土层显著低于森林和灌丛(P<0.05)。(2)土地覆被方式对土壤>2 mm大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最为显著,森林土壤>2 mm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为12.32~39.88 g·kg^(-1),在0~100 cm各层均显著高于灌丛和果园,并且灌丛土壤>2 mm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在0~30 cm和40~90 cm土层也显著高于果园(P<0.05)。另外,果园土壤<0.25 mm微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含量明显高于>0.25 mm大团聚体,然而森林0~100 cm土层和灌丛0~30 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3)3种土地覆被方式,>0.25 mm大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均高于<0.25 mm微团聚体;森林、灌丛和果园0.25~2 mm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分别为40.31%~67.76%,41.99%~59.38%和48.72%~68.18%,是贡献率最高的团聚体;不同土地覆被方式之间>2 mm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差异最为显著,森林土壤明显高于灌丛和果园;3种土地覆被方式中果园土壤<0.25mm微团聚体对有机碳贡献率相对较高,其0.053~0.25 mm微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为13.08%~26.98%,仅次于0.25~2 mm大团聚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土地覆被
土壤有机碳
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降水-滴水的δ^(18)O/δD年季变化及与大气环流的关系--以重庆芙蓉洞地区为例
被引量:
4
5
作者
袁娜
李廷勇
+6 位作者
王海波
李俊云
南素兰
韩立银
黄春霞
赵鑫
张涛涛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3-139,共7页
通过对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期间重庆市芙蓉洞外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降水量、温度和洞穴滴水、池水中δD,δ18 O的连续监测,分析了芙蓉洞地区降水中δD,δ18 O的变化特征及其与ENSO事件和季风指数的关系.当地大气降水线方程的截...
通过对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期间重庆市芙蓉洞外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降水量、温度和洞穴滴水、池水中δD,δ18 O的连续监测,分析了芙蓉洞地区降水中δD,δ18 O的变化特征及其与ENSO事件和季风指数的关系.当地大气降水线方程的截距和斜率均大于全球大气降水线,大气降水中δD和δ18 O值与大气温度成负相关关系,δ18 O与温度的相关系数为r=-0.693(n=20);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为r=-0.121(n=20);过量氘(d)也体现出夏季低冬季高的特点.不同季节的水汽源地差异是导致该地区大气降水中δD和δ18 O值出现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芙蓉洞所在的中国南方季风区大气降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与ENSO有密切联系.当厄尔尼诺发生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强盛,西北太平洋季风指数高,导致中国南方地区大气降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值偏重;拉尼娜发生时,东南信风强,印度洋季风指数高,降水稳定同位素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区
大气降水
δD
Δ18O
ENSO
季风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念珠藻对岩溶水中Ca^(2+)、HCO^(-)_(3)利用效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
7
1
作者
王培
胡清菁
曹建华
李亮
机构
国土资源部
/广西
岩溶
动力学
重点
实验室
(
中国地质科学院
岩溶
地质
研究所
)
中国
地质
大学地球
科学
与
资源
学院
广西
大学环境
学院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
学院
出处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99-805,共7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项目(1212011087120,12120113005300)
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基金(14-B-04)
文摘
岩溶碳汇过程中石灰石溶解将大气/土壤中CO_(2)转移到水体形成HCO^(-)_(3)促进水生藻类的生长。该文为了研究水生藻类光合作用将岩溶水中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的效率,采用从岩溶水生生态系统中筛选出的念珠藻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封闭体系中藻细胞光合作用时对典型岩溶水中Ca^(2+)、HCO^(-)_(3)利用、藻细胞生物量的变化与Ca^(2+)、HCO^(-)_(3)的利用关系以及体系pH、DO的变化。结果表明:念珠藻通过光合作用能吸收利用岩溶水中27.38%的Ca^(2+),同时将29.54%的Ca^(2+)通过物理化学作用以"藻体-CaCO_(3)"复合体形式沉淀而返回到无机环境。pH漂移实验表明念珠藻光合作用过程中先利用水体中游离CO_(2),然后以岩溶水中HCO^(-)_(3)为碳源。由于水体中岩溶作用产生的HCO^(-)_(3)不断被光合作用利用而引起体系pH和DO的升高。念珠藻光合作用将岩溶水中65%的HCO^(-)_(3)转化为稳定化合物,其中18.46%以胞外CaCO_(3)形式被沉淀,81.54%被藻类转化为有机物,表现为净碳汇效应。
关键词
念珠藻
光合作用
CA^(2+)
CaCO_(3)沉积
HCO^(-)_(3)
净碳汇效应
Keywords
Nostoc
photosynthesis
Ca^(2+)
CaCO_(3)precipitation
HCO^(-)_(3)
net carbon sink effect
分类号
P593 [天文地球—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岩溶泉流量衰减曲线分析
被引量:
13
2
作者
常勇
吴吉春
刘玲
罗跃
机构
国土资源部
/广西
岩溶
动力学
重点
实验室
(
中国地质科学院
岩溶
地质
研究所
)
南京大学地球
科学
与工程
学院
水
科学
系
江苏省
地质
调查
研究
院
出处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21,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30746
41172207
+1 种基金
41102147)
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KDL2012-09)
文摘
由于岩溶含水介质的强烈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如何有效认识岩溶含水层内部的水文地质特征为研究难点之一,岩溶泉衰减曲线分析为认识岩溶含水层的一种有效手段。总结了目前广泛用于泉流量衰减曲线分析的几种常见方法,主要包括指数型衰减、非指数型衰减分析方法以及综合型的衰减曲线分析方法,讨论了管道可能对泉流量衰减曲线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今后对岩溶泉流量衰减曲线分析拟解决的一些关键问题。
关键词
岩溶泉
衰减曲线
指数衰减
非指数衰减
管道
Keywords
karst spring
recession curve
exponential recession
non-exponential recession
conduit
分类号
P641.134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桂西南岩溶山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
17
3
作者
徐广平
顾大形
潘复静
孙英杰
罗艾滢
何成新
黄玉清
机构
广西
壮族自治区
广西
植物
研究所
中国
科学院
广西
植物
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
/广西
岩溶
动力学
重点
实验室
(
中国地质科学院
岩溶
地质
研究所
)
出处
《广西植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60-466,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61057)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2012GXNSFBA053074)
+3 种基金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科发人教字[2011]180号)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C09B02)
广西植物研究所基本业务费(桂植业11004)
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基金(KDL2011-09)
文摘
以桂西南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裸地、农田、荒草地、灌丛和次生林)为对象,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显著,除蔗糖酶外,脲酶、蛋白酶、淀粉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纤维素酶总体变化规律相似,次生林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其它土地利用方式,其次是灌丛和农田,荒草地较低,裸地酶活性最低;总体上相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湿季酶活性高于干季。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脲酶、蛋白酶、淀粉酶、碱性磷酸酶、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等相互之间关系密切,并与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呈显著相关性,是土壤质量评价的一个参考指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环境、植被构成等因素导致了土壤酶活性的差异性。为实现桂西南岩溶山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在目前人为干扰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该区域应尽量选择以林地恢复为主的土地利用方式。
关键词
岩溶山地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酶活性
Keywords
karst mountain areas
land-use types
soil enzyme activity
分类号
Q948.113 [生物学—植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岩溶区不同土地覆被方式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
9
4
作者
王浩
姚昕
杨慧
何振
李敦杰
丁玲玉
机构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
学院
国土资源部
/广西
岩溶
动力学
重点
实验室
(
中国地质科学院
岩溶
地质
研究所
)
出处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06-1513,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41402326)
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KDL201506)
聊城大学博士科研基金项目
文摘
分析不同土地覆被方式土壤有机碳的差异和特点有助于深入研究岩溶区碳循环的特点和规律。以西南岩溶地区森林、灌丛和果园3种土地覆被方式为研究对象,对0~100 cm各层土壤总有机碳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差异和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种土地覆被方式以森林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最高(12.53~39.33 g·kg^(-1)),灌丛次之(8.48~27.99 g·kg^(-1)),果园最低(8.40~18.61 g·kg^(-1)),不同土地覆被方式土壤总有机碳不仅在0~20 cm差异显著,而且在40~70 cm土层也有明显差异(P<0.05);各土地覆被方式0~100 cm各层土壤均以>0.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为主,果园土壤>2 mm团聚体质量分数在0~90cm土层显著低于森林和灌丛(P<0.05)。(2)土地覆被方式对土壤>2 mm大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最为显著,森林土壤>2 mm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为12.32~39.88 g·kg^(-1),在0~100 cm各层均显著高于灌丛和果园,并且灌丛土壤>2 mm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在0~30 cm和40~90 cm土层也显著高于果园(P<0.05)。另外,果园土壤<0.25 mm微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含量明显高于>0.25 mm大团聚体,然而森林0~100 cm土层和灌丛0~30 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3)3种土地覆被方式,>0.25 mm大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均高于<0.25 mm微团聚体;森林、灌丛和果园0.25~2 mm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分别为40.31%~67.76%,41.99%~59.38%和48.72%~68.18%,是贡献率最高的团聚体;不同土地覆被方式之间>2 mm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差异最为显著,森林土壤明显高于灌丛和果园;3种土地覆被方式中果园土壤<0.25mm微团聚体对有机碳贡献率相对较高,其0.053~0.25 mm微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为13.08%~26.98%,仅次于0.25~2 mm大团聚体。
关键词
岩溶区
土地覆被
土壤有机碳
团聚体
Keywords
Karst area
land cover
soil organic carbon
aggregate
分类号
S152 [农业科学—土壤学]
X14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降水-滴水的δ^(18)O/δD年季变化及与大气环流的关系--以重庆芙蓉洞地区为例
被引量:
4
5
作者
袁娜
李廷勇
王海波
李俊云
南素兰
韩立银
黄春霞
赵鑫
张涛涛
机构
国土资源部
/广西
岩溶
动力学
重点
实验室
(
中国地质科学院
岩溶
地质
研究所
)
西南大学地理
科学
学院
国土资源部
岩溶
生态环境一重庆南川野外基地
中国
气象
科学
研究
院
出处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3-139,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172165,41030103,4130213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XDJK2013A012,XDJK2009B016,XDJK2014C010)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SKLLQG1310)
文摘
通过对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期间重庆市芙蓉洞外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降水量、温度和洞穴滴水、池水中δD,δ18 O的连续监测,分析了芙蓉洞地区降水中δD,δ18 O的变化特征及其与ENSO事件和季风指数的关系.当地大气降水线方程的截距和斜率均大于全球大气降水线,大气降水中δD和δ18 O值与大气温度成负相关关系,δ18 O与温度的相关系数为r=-0.693(n=20);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为r=-0.121(n=20);过量氘(d)也体现出夏季低冬季高的特点.不同季节的水汽源地差异是导致该地区大气降水中δD和δ18 O值出现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芙蓉洞所在的中国南方季风区大气降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与ENSO有密切联系.当厄尔尼诺发生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强盛,西北太平洋季风指数高,导致中国南方地区大气降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值偏重;拉尼娜发生时,东南信风强,印度洋季风指数高,降水稳定同位素偏轻.
关键词
季风区
大气降水
δD
Δ18O
ENSO
季风指数
Keywords
monsoon zone
meteoric precipitation
δD
δ18O
ENSO
monsoon index
分类号
P426.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念珠藻对岩溶水中Ca^(2+)、HCO^(-)_(3)利用效率实验研究
王培
胡清菁
曹建华
李亮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岩溶泉流量衰减曲线分析
常勇
吴吉春
刘玲
罗跃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6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桂西南岩溶山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徐广平
顾大形
潘复静
孙英杰
罗艾滢
何成新
黄玉清
《广西植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4
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岩溶区不同土地覆被方式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王浩
姚昕
杨慧
何振
李敦杰
丁玲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降水-滴水的δ^(18)O/δD年季变化及与大气环流的关系--以重庆芙蓉洞地区为例
袁娜
李廷勇
王海波
李俊云
南素兰
韩立银
黄春霞
赵鑫
张涛涛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