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人口深度老龄化与老年照护服务需求发展趋势 被引量:145
1
作者 李建伟 吉文桥 钱诚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1,共21页
基于我国人口结构发展趋势预测,2022年我国老龄化率将达到14%,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到2030年前后老龄化率将达到20%,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高龄化不断上升,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规模及其比例将由2020年的4564万人和... 基于我国人口结构发展趋势预测,2022年我国老龄化率将达到14%,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到2030年前后老龄化率将达到20%,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高龄化不断上升,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规模及其比例将由2020年的4564万人和17.11%上升到2030年的6953万人和17.44%,至2050年进一步上升到12606万人和22%。失能半失能老人规模的快速扩大,将引发老年照护服务需求激增,按照90%失能半失能老人由家庭照护、10%由机构照护估算,照护机构护工需求将由2020年的33.8万人增加到2030年的52.2万人和2050年的101万人。考虑到家庭小型化趋势和“421”家庭普遍化趋势,未来由社区、家政、养老机构和医疗护理机构提供照护服务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将会不断提高,老年照护所需护工的规模还会成倍增加,当前的护理人才教育培训机制远不能满足未来老年照护服务的需求。满足未来规模不断扩大、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多层次照护服务需求,亟须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多元化老年照护服务体系,切实做好护理人才中长期培育发展规划,不断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深度老龄化 老年照护服务需求 老年照护服务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智慧社区建设的历程、方向与路径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伟进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2-66,共5页
智慧社区是依托数字化工具整合社区资源、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功能的社区新形态。近年来,我国在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形成了政府主动、企业布局、社会激活等发展路径。但我国智慧社区建设还存在功能设计与居民需求脱... 智慧社区是依托数字化工具整合社区资源、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功能的社区新形态。近年来,我国在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形成了政府主动、企业布局、社会激活等发展路径。但我国智慧社区建设还存在功能设计与居民需求脱节、数据采集质量不高和共享不充分、社会资本投入不足和欠规范、建设和运维人才短缺、统筹协调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对此,需要强化社区智能化服务功能,提高社区数据采集和共享能力,扩大和规范社会资本参与,培育和挖掘管理服务人才,健全社区统筹协调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释放其在支持社区服务、社区治理和社区经济发展方面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社区 基层治理 社区服务 社区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社会建设:理论阐释、历史方位与重要举措
3
作者 王伟进 张亮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32,共9页
加强社会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加强社会建设,需加深对一般性现代化历程的理论认识,厘清社会建设在促进社会服务供给、社会秩序维系和社会风险管控中的重要价值。要正确把握我国社会建设的历... 加强社会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加强社会建设,需加深对一般性现代化历程的理论认识,厘清社会建设在促进社会服务供给、社会秩序维系和社会风险管控中的重要价值。要正确把握我国社会建设的历史方位,把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针对橄榄型社会结构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打造、社会韧性提升中的短板,向着公平正义、安全有序、活力韧性的美好社会目标,更加重视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未来一段时间社会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党对社会建设的领导,完善政府责任体系,畅通社会协同机制,创新居民自治机制,拓展公众参与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建设 公共服务 社会治理 社会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PPP模式的财政效应分析及政策建议 被引量:8
4
作者 王星 包雅钧 《现代管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7-29,共3页
当前在我国的经济新常态下,PPP模式对于缓解新型城镇化战略中的财政压力、放大经济转型升级中的财政政策乘数效应、提高财政可持续性及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大量PPP项目推进的进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监管机构、规范性的... 当前在我国的经济新常态下,PPP模式对于缓解新型城镇化战略中的财政压力、放大经济转型升级中的财政政策乘数效应、提高财政可持续性及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大量PPP项目推进的进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监管机构、规范性的政策操作指南及系统的风控体系,政策变迁、投资过剩、地方债务等因素都可能对PPP项目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加大财政风险。为充分发挥PPP模式的杠杆作用,降低PPP模式在运行中的财政风险,应当运用PPP的理念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与方法,同时完善PPP项目的监管体系,统一管理机构,加强制度建设,控制投资规模,合理设计PPP模式的风险收益分担与共享机制,运用大数据思维提升项目管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P模式 财政效应 财政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