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1篇文章
< 1 2 6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新润滑材料,服务国家需求——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历程 被引量:2
1
作者 刘维民 薛群基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9-191,共3页
关键词 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 润滑材料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石油工业 创新 服务 两弹一星 分析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润滑轴承运转行为的在轨飞行试验
2
作者 王德生 吕宏宇 +2 位作者 胡明 孙嘉奕 翁立军 《轴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85,共6页
高真空、微重力、极端温度、原子氧以及其他辐照的空间环境因素会对润滑材料的综合性能产生影响。空间润滑材料在轨环境效应的研究对发展具有良好空间环境适应性的润滑材料,满足服役可靠性高、运动寿命长的空间机械运动部件均具有十分... 高真空、微重力、极端温度、原子氧以及其他辐照的空间环境因素会对润滑材料的综合性能产生影响。空间润滑材料在轨环境效应的研究对发展具有良好空间环境适应性的润滑材料,满足服役可靠性高、运动寿命长的空间机械运动部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介绍了我国空间站舱外暴露平台下开展的润滑轴承的在轨飞行试验装置的设计与研制,在轨试验过程,试验样品的下行回收以及分析方法,明确了润滑轴承空间摩擦学行为研究的意义,并对空间润滑薄膜材料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轴承 固体润滑轴承 空间站 在轨测试 舱外活动 空间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承滚珠表面二维异质纳米复合涂层制备及固体超润滑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兴 王永富 +2 位作者 张俊彦 张斌 李瑞云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4-22,共9页
目的针对工程规模生产的二维异质纳米粉体因强边缘效应和摩擦导致的复杂接触重构等问题,提出一种利用二维异质纳米粉体实现宏观超润滑的策略,分析摩擦界面二维材料的复杂接触重构现象,推动二维异质纳米粉体宏观超润滑的工程应用。方法... 目的针对工程规模生产的二维异质纳米粉体因强边缘效应和摩擦导致的复杂接触重构等问题,提出一种利用二维异质纳米粉体实现宏观超润滑的策略,分析摩擦界面二维材料的复杂接触重构现象,推动二维异质纳米粉体宏观超润滑的工程应用。方法通过掺入石墨烯边缘氧,削弱二维纳米材料边缘钉扎效应,促进二维异质纳米粉体发生异质结转化,并控制同质结-异质结转化,实现载荷和速度可调的宏观超润滑。结果相较于无氧掺入体系,石墨烯边缘氧可以诱导二维异质纳米片(石墨烯、MoS2)在轴承滚珠表面的分层组装和充分混合,制备出大量纳米尺度同质结和异质结共存的复合涂层。当与无定形碳薄膜组成摩擦副时,二维纳米复合涂层实现了载荷和速度可调的宏观超润滑(摩擦因数低至0.007)。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石墨烯边缘原子的活性较高,容易发生层间化学作用和边缘钉扎效应,而边缘氧钝化后可以有效削弱边缘钉扎效应。结论通过引入石墨烯边缘氧钝化技术,可以有效削弱边缘钉扎效应,促进二维异质纳米粉体到异质结的转化,调控同质结-异质结的转化,实现宏观超润滑,这为结构超滑的规模放大和工程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纳米粉体 结构超滑 石墨烯 二硫化钼 异质结 涂层 轴承滚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油分子结构对多孔聚酰亚胺含油特性及两者复合体系润滑机理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东伟 段春俭 +5 位作者 高传平 王超 张晟卯 张平余 王齐华 王廷梅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0-714,共15页
利用已成熟的造孔工艺,制备得到了具有一定孔径(1.46μm)和孔隙率(22.63%)的多孔聚酰亚胺材料(PPI).选择3种不同极性与黏度的基础油,通过探究基础油极性和PPI含油特性与外界刺激响应行为,揭示了基础油的分子结构和PPI含油特性与刺激响... 利用已成熟的造孔工艺,制备得到了具有一定孔径(1.46μm)和孔隙率(22.63%)的多孔聚酰亚胺材料(PPI).选择3种不同极性与黏度的基础油,通过探究基础油极性和PPI含油特性与外界刺激响应行为,揭示了基础油的分子结构和PPI含油特性与刺激响应行为的内在关联.同时,以含不同基础油的PPI为摩擦材料样品,通过改变载荷和速度的方式,实现多孔含油PPI的刺激响应,进而起到润滑的效果.通过探究不同结构基础油的响应润滑行为,分析磨损之后的形貌和组成结构,阐明了不同极性基础油的润滑机制,预期试验结果对多孔含油自润滑材料的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聚酰亚胺 基础油 分子结构 润滑机理 固液复合润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钨掺杂类石墨涂层/蓖麻油酸固液复合润滑体系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马鹏程 周海斌 +4 位作者 鲁晓龙 隋旭东 杨柳青 玄翠娟 王强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5-723,共9页
钨掺杂类石墨涂层和蓖麻油酸组成的固液复合体系具有优异的摩擦磨损性能,有望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以及机械装备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本文中利用磁控溅射技术制备出钨掺杂类石墨涂层,并研究了其在蓖麻油酸微量润滑条件下的摩擦学性能.结... 钨掺杂类石墨涂层和蓖麻油酸组成的固液复合体系具有优异的摩擦磨损性能,有望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以及机械装备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本文中利用磁控溅射技术制备出钨掺杂类石墨涂层,并研究了其在蓖麻油酸微量润滑条件下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钨掺杂类石墨涂层和蓖麻油酸组成的固液复合润滑体系的摩擦系数低至约0.02,磨损率约为6.25×10^(-19)m^(3)/(N·m),比钨掺杂类石墨涂层和聚α烯烃(PAO)组成的固液复合体系的磨损率低约1个数量级,其磨痕在三维轮廓仪可观测的范围内几乎不可见,实现超低磨损.本文中研究结果为碳基涂层/蓖麻油酸固液复合体系的未来应用和发展提供了研究基础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液复合润滑 绿色润滑剂 超低磨损 蓖麻油酸 碳基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润滑性能:聚氨酯润滑材料的分子结构设计策略
6
作者 王晓月 李宋 +2 位作者 王廷梅 王齐华 张新瑞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01-909,共9页
本研究中从分子结构设计的角度出发,通过引入氢键与刚性单元,成功合成了3种聚氨酯(PU)弹性体,分别命名为PU1、PU2和PU3.通过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电子万能试验机、同步热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摩擦磨损试验机等多种表征技术,... 本研究中从分子结构设计的角度出发,通过引入氢键与刚性单元,成功合成了3种聚氨酯(PU)弹性体,分别命名为PU1、PU2和PU3.通过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电子万能试验机、同步热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摩擦磨损试验机等多种表征技术,对PU弹性体的结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摩擦学性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其中,PU1表现出最佳的力学性能,其拉伸强度达到48.4±1.6MPa,断裂伸长率达到1352.9±192.7%,韧性达到263.9±40.9MJ/m^(3)这主要归因于刚性单元与可形成氢键的位点协同作用促进了硬链段聚集形成硬畴.另外,在水润滑条件下,PU1表现出优异的摩擦学性能,其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分别为0.014和5.45×10^(-6)mm^(3)/(N·m).相比于PU2和PU3,PU1的摩擦系数分别降低了52%和70%,磨损率分别降低了40%和63%.这主要归因于氢键和刚性单元的引入赋予了PU1分子结构最佳的韧性,使其在摩擦过程中能够吸收更多的能量,在剪切应力作用下材料不易发生断裂和破坏,从而减缓磨损提高摩擦学性能.综上所述,本研究中通过PU弹性体的分子结构设计策略-刚性单元与氢键的协同作用,实现了PU弹性体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同步提升,加深了分子结构与材料性能间构效关系的认知,为高性能聚合物材料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润滑材料 结构设计 摩擦磨损 氢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环境下Si/N-DLC涂层的摩擦磨损行为及润滑机理
7
作者 冯海燕 丁佳晴 +8 位作者 刘政宇 魏徐兵 陈赞 卢诗琪 尹萍妹 陈凯 张德坤 张广安 李晓伟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47-664,共18页
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技术在不同SiH4/N2流量比条件下沉积了Si/N-DLC涂层,研究了涂层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在油田环境下的摩擦磨损行为对SiH4/N2流量比的依赖性,重点分析了润滑和失效机理.结果表明:所制备的Si/N-DLC涂... 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技术在不同SiH4/N2流量比条件下沉积了Si/N-DLC涂层,研究了涂层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在油田环境下的摩擦磨损行为对SiH4/N2流量比的依赖性,重点分析了润滑和失效机理.结果表明:所制备的Si/N-DLC涂层表面光滑[粗糙度(Ra)<2.00 nm],无微观缺陷和裂纹.随SiH_(4)/N_(2)流量比的减小,涂层中Si原子分数逐渐减小(6.98%~0.00%),N原子分数逐渐增加(0.00%~6.37%),涂层结构由sp3向sp2转变,导致硬度和弹性模量整体降低,而韧性和结合力均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改善;油田环境下的摩擦学性能先增强后减弱,其中Si60/N40涂层体系展现出最优的摩擦学性能,摩擦系数低至0.024,磨损率低至1.80×10^(-8)mm^(3)/(N·m)(超低磨损),其润滑机理归因于固液复合润滑体系的形成.在混合润滑状态下,涂层表面液体膜和磨斑表面石墨化转移膜协同作用,不仅使摩擦剪切面发生转移,而且可有效阻碍摩擦界面的物质转移(进一步磨损),从而显著降低了涂层摩擦系数并提高了耐磨性.相比之下,较高和较低SiH4/N2流量比下制备的涂层的磨损机制分别由磨粒磨损和腐蚀磨损主导,磨损率较高甚至失效,相关结果为推动DLC涂层在油田环境下摩擦磨损防护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DLC涂层 SiH_(4)/N_(2)流量比 油田环境 超低磨损 润滑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友好型氨基酸基离子液体作为水润滑添加剂的摩擦学机制研究
8
作者 孙学敏 刘骁 +6 位作者 郭平霞 陈强 白艳艳 于强亮 杨淑燕 蔡美荣 周峰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4-524,共11页
本文中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的食品添加剂月桂酰肌氨酸钠和氨基酸为原料,采用简单的质子交换反应合成了2种氨基酸基离子液体Lys-LS和Arg-LS,并将其用作水基润滑添加剂.利用SRV-V微动摩擦磨... 本文中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的食品添加剂月桂酰肌氨酸钠和氨基酸为原料,采用简单的质子交换反应合成了2种氨基酸基离子液体Lys-LS和Arg-LS,并将其用作水基润滑添加剂.利用SRV-V微动摩擦磨损试验机和全自动真彩共聚焦显微镜考察了2种离子液体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并采用扫描电镜(SEM)、石英晶体微天平(QC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深入探究了其润滑机理.研究结果表明:2种氨基酸基离子液体添加剂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且可以显著抑制铸铁在水中的腐蚀.与去离子水相比,当Lys-LS和Arg-LS的添加质量分数为0.5%时,水基润滑液的摩擦系数和磨损体积分别降低了约70%和85%,具有显著的减摩抗磨效果.机理分析结果表明,离子液体在界面处形成的摩擦化学反应膜与物理/化学吸附膜协同作用,有效地阻止了滑动摩擦副之间的直接接触,进而赋予水基润滑液优异的摩擦学性能.2种润滑添加剂制备简单,安全无毒且绿色环保,有望作为水基金属加工液和难燃液压液的关键润滑添加剂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基离子液体 水基润滑添加剂 摩擦学性能 润滑机理 环境友好型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润滑滚滑接触条件下轴承钢微点蚀的试验观察
9
作者 李帅 姜程 +5 位作者 娄文静 韩一鸣 马昭群 郭峰 王晓波 刘海超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1-241,共11页
微点蚀作为1种表面起源型早期失效,严重制约了滚动轴承的精度寿命,目前对微点蚀的产生机理仍未完全揭示.本研究中使用微点蚀试验机研究了合成油润滑条件下滑滚比、卷吸速度和硫磷抗磨添加剂对GCr15轴承钢表面微点蚀的影响.考察了数百万... 微点蚀作为1种表面起源型早期失效,严重制约了滚动轴承的精度寿命,目前对微点蚀的产生机理仍未完全揭示.本研究中使用微点蚀试验机研究了合成油润滑条件下滑滚比、卷吸速度和硫磷抗磨添加剂对GCr15轴承钢表面微点蚀的影响.考察了数百万次循环应力下微点蚀表面形貌、微点蚀面积占比、摩擦系数与振动加速度的演化过程.首先进行了不同滑滚比条件下轴承钢的微点蚀试验,发现在接近纯滚动时,由于其较小的剪切应力会导致轻微的微点蚀损伤;随着滑滚比增大,界面剪切应力增大,微点蚀损伤呈增大趋势;继续增大滑滚比导致滚子表面的磨损和抛光效应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微点蚀.其次进行了不同卷吸速度条件下轴承钢的微点蚀试验,发现在裂纹产生之后,高的卷吸速度和所用的正滑滚比会导致封闭在裂纹中的润滑油难以排出,产生高的油压,从而加速裂纹的扩展和表层金属的剥落.最后进行了硫化异丁烯和磷酸三甲酚酯作添加剂时对轴承钢微点蚀的影响,发现试验条件下2种添加剂对微点蚀的产生均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产生的微点蚀形貌存在较大的差异.含硫的抗磨剂硫化异丁烯产生了孤立分布且剥落面积较大的微点蚀浅坑,分析认为在裂纹产生之后硫元素加速裂纹的扩展与表层金属的剥落.含磷的抗磨剂磷酸三甲酚酯产生了密集的微裂纹和微凹坑,其在轴承钢表面形成的金属磷酸盐薄膜较薄且不均匀,不足以隔开粗糙峰的直接接触,从而促进了微点蚀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点蚀 滑滚接触 轴承润滑 硫-磷添加剂 润滑失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油酸甘油酯改性凹凸棒石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自修复性能研究
10
作者 牛宇琦 乐凯 +6 位作者 许江 柳宇震 张建军 车清论 徐书生 王爱勤 刘维民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9-420,共12页
采用SRV高频往复摩擦试验机考察了单油酸甘油酯改性凹凸棒石作为PAO6润滑油添加剂对GCr15钢摩擦副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共聚焦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对磨痕的表面形貌、元素与... 采用SRV高频往复摩擦试验机考察了单油酸甘油酯改性凹凸棒石作为PAO6润滑油添加剂对GCr15钢摩擦副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共聚焦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对磨痕的表面形貌、元素与物相组成等进行了分析,探究了摩擦行为驱动下凹凸棒石添加剂修复磨痕表面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单油酸甘油酯改性的凹凸棒石作为PAO6润滑油添加剂能够显著改善GCr15钢的摩擦学性能,摩擦系数降低了57.1%,磨损率显著降低了86.3%,这是由于单油酸甘油酯具有良好的减摩作用,凹凸棒石在磨痕表面形成高耐磨的修复膜,使其耐磨性获得显著提高.进一步研究发现,凹凸棒石只有在较高载荷下容易发生摩擦化学反应,从而形成1层由底部铁的氧化物为支撑主体、上部硅酸盐与硬质陶瓷物相及少量碳等构成的复合修复膜,修复膜优先在犁沟处沉积并逐渐向整个摩擦接触界面扩散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凸棒石 单油酸甘油酯改性 润滑油添加剂 摩擦行为 修复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盘点接触下有机摩擦改进剂对矿物油润滑特性的影响
11
作者 安丰阳 郭峰 +2 位作者 刘成龙 鞠超 王晓波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0-78,共9页
目的探究在全膜润滑状态下,矿物油中不同官能团极性的有机摩擦改进剂分子原位吸附对球-盘点接触润滑状态的影响。方法利用球-盘油膜润滑试验机对500SN和分别含有质量分数为4%油醇、4%油酸酰胺和4%油酸的500SN(分别标记为500SNOH、500SNC... 目的探究在全膜润滑状态下,矿物油中不同官能团极性的有机摩擦改进剂分子原位吸附对球-盘点接触润滑状态的影响。方法利用球-盘油膜润滑试验机对500SN和分别含有质量分数为4%油醇、4%油酸酰胺和4%油酸的500SN(分别标记为500SNOH、500SNCONH2和500SNCOOH)进行油膜厚度和摩擦因数的测量,通过接触角测量仪(CA)、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吸附在钢球表面上的有机摩擦改进剂进行表征。结果在相同试验工况下,500SNOH、500SNCONH2和500SNCOOH的中心膜厚和摩擦因数均低于500SN,并且降幅随着有机摩擦改进剂分子官能团极性的增强而增加。其中,在卷吸速度为32 mm/s、滑滚比为0.05的工况下,500SNOH、500SNCONH2和500SNCOOH的中心油膜厚度与500SN相比分别下降了15.32%、22.58%和26.61%;在滑滚比为0.05的工况下,500SNOH、500SNCONH2和500SNCOOH在卷吸速度为1~512 mm/s范围内的平均摩擦因数降幅最高,与500SN相比分别下降了6.07%、15.79%和24.57%。结论验证了不同官能团的有机摩擦改进剂分子均能够在钢球表面通过原位吸附形成疏油边界膜,从而降低了润滑剂对钢球表面的润湿性。同时也验证了有机摩擦改进剂分子官能团极性越强,疏油边界膜的润湿性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膜润滑 有机摩擦改进剂 500SN 油膜厚度 摩擦因数 润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动环受热变形的机械密封润滑性能分析
12
作者 郭俊德 王晓鹏 +4 位作者 周月鹏 王志红 杜姗 曹岩 贾谦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65-675,共11页
高温、高压和高速等高参数化的发展对动压机械密封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涡轮泵螺旋槽动压机械密封动环表面螺旋槽的受热变形问题展开研究,分析了涡轮泵动环的使用工况并对动环的热变形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分析;根据对动环端面的热... 高温、高压和高速等高参数化的发展对动压机械密封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涡轮泵螺旋槽动压机械密封动环表面螺旋槽的受热变形问题展开研究,分析了涡轮泵动环的使用工况并对动环的热变形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分析;根据对动环端面的热变形分析,对动环表面螺旋槽的变形量进行了量化,分为槽深变形量、槽宽变形量和螺旋角变形量,通过建立螺旋槽热变形下的动压机械密封性能计算模型,分析了螺旋槽热变形机械密封对开启力、泄漏量和膜厚等润滑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槽宽变形量与螺旋角变形量对机械密封润滑性能影响较小,槽深变形量对机械密封润滑性能影响较大,转速为40000 r/min,槽深变形量为3μm时,与不考虑变形时相比,开启力、泄漏量和膜厚分别变化48.1%、83.3%和59.0%,可见变形的影响不可忽视.通过对螺旋槽尺寸变化量进行热变形分析,并根据这些变化量对密封性能进行分析,可为机械密封的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槽机械密封 热变形 开启力 泄漏量 膜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合金润滑剂苯并三氮唑类离子液体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13
作者 崔坤 田冰玉 +5 位作者 姚盈盈 刘梦瑶 徐帆 文平 董瑞 凡明锦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23-836,共14页
采用5-甲基-1H-苯并三氮唑作为阴离子,以四丁基磷和四丁基铵盐为阳离子,设计合成2种新型离子液体(5CP和5CN).选取传统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L-P104)作为对照样,研究了3种离子液体(ILs)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在钢/钛摩擦副... 采用5-甲基-1H-苯并三氮唑作为阴离子,以四丁基磷和四丁基铵盐为阳离子,设计合成2种新型离子液体(5CP和5CN).选取传统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L-P104)作为对照样,研究了3种离子液体(ILs)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在钢/钛摩擦副上的润滑性能.耗散型石英晶体微天平测试结果表明所合成的离子液体润滑剂在钛合金上表现出卓越的吸附性能;摩擦学试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离子液体在钢/钛摩擦副上表现出优异的减摩(摩擦系数减小60%)和抗磨性能(钛合金磨损体积降低69%).其润滑性能的提升主要归因于离子液体在钛合金表面的高效吸附和界面润滑保护膜的形成,此外,苯并三氮唑阴离子结构中的刚性环结构能与钛合金表面络合成键,同时四丁基铵/磷阳离子上的柔性烷基链通过范德华力有效地增强了摩擦膜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离子液体 润滑剂 摩擦膜 润滑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LaF_3微粒对聚酰亚胺粘结固体润滑涂层摩擦学性能及抗腐蚀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周惠娣 岳美娥 +1 位作者 陈建敏 冶银平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5-229,共5页
采用MHK-5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含纳米LaF3微粒的聚酰亚胺粘结固体润滑涂层在干摩擦条件下同GCr15钢环配副时的摩擦学性能,评价了涂层的耐腐蚀性能,重点探讨了纳米LaF3填料对涂层耐磨性及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含1%~2%纳米LaF... 采用MHK-5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含纳米LaF3微粒的聚酰亚胺粘结固体润滑涂层在干摩擦条件下同GCr15钢环配副时的摩擦学性能,评价了涂层的耐腐蚀性能,重点探讨了纳米LaF3填料对涂层耐磨性及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含1%~2%纳米LaF3的涂层的耐磨性最佳,而纳米LaF3填料对涂层减摩性能的影响不大;含2%纳米LaF3的涂层的耐腐蚀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纳米三氟化镧 粘结固体润滑涂层 摩擦学性能 抗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硫化钼粘结固体润滑涂层的径向和切向微动损伤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0
15
作者 朱旻昊 周惠娣 +1 位作者 陈建敏 周仲荣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4-18,共5页
通过径向和切向微动试验考察了二硫化钼粘结固体润滑涂层的微动摩擦学特性 ,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分析了两类微动损伤区的微观特征 .结果表明 :二硫化钼粘结固体润滑涂层具有良好的抗径向微动损伤性能 ... 通过径向和切向微动试验考察了二硫化钼粘结固体润滑涂层的微动摩擦学特性 ,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分析了两类微动损伤区的微观特征 .结果表明 :二硫化钼粘结固体润滑涂层具有良好的抗径向微动损伤性能 ;切向微动条件下无混合区存在 ,涂层损伤强烈依赖于位移幅值 ,并伴随MoS2 的氧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化钼 粘结固体润滑膜 微动损伤 径向微动 切向微动 微动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油脂复合润滑Ⅰ:二硫化钼膜在干摩擦及空间用油脂润滑下的摩擦学性能 被引量:18
16
作者 郝俊英 翁立军 +1 位作者 孙嘉奕 刘维民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5-110,共6页
本文采用射频溅射技术制备了MoS2薄膜,用UMT-2MT摩擦试验机考察了MoS2膜/钢球摩擦副分别在干摩擦、氟丙基氯苯基硅油(115#油)和KK-5脂(由115#润滑油经聚四氟乙烯粉稠化制成)润滑条件下的摩擦学性能,并分析了其润滑和失效机制.结果表明:... 本文采用射频溅射技术制备了MoS2薄膜,用UMT-2MT摩擦试验机考察了MoS2膜/钢球摩擦副分别在干摩擦、氟丙基氯苯基硅油(115#油)和KK-5脂(由115#润滑油经聚四氟乙烯粉稠化制成)润滑条件下的摩擦学性能,并分析了其润滑和失效机制.结果表明:脂润滑状态下,MoS2+KK-5复合膜处于不连续的边界润滑,其摩擦学性能得到改善但不明显;115#油润滑条件下,由于连续、有效的边界润滑,使得MoS2+115#固体-油复合体系的摩擦系数低而平稳,其耐磨损寿命与单独MoS2薄膜相比提高了至少8倍;相对于上述2种情况,干摩擦条件下的MoS2膜磨损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2膜 固体-油脂复合润滑 边界润滑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二硫化钼、石墨和三氧化二锑的水性环氧树脂黏结固体润滑涂层的摩擦磨损性能 被引量:19
17
作者 王月梅 周惠娣 +2 位作者 陈建敏 陈磊 冶银平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77-583,共7页
以水作为分散介质,制备了含MoS2、石墨和Sb2O3等组分的水性环氧树脂黏结固体润滑涂层.该涂层具有价格低廉、无毒、不燃等优点,并且不含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是一类具有很好发展前景的环保型固体润滑涂层.采用MFT-R 4000型往复摩擦磨... 以水作为分散介质,制备了含MoS2、石墨和Sb2O3等组分的水性环氧树脂黏结固体润滑涂层.该涂层具有价格低廉、无毒、不燃等优点,并且不含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是一类具有很好发展前景的环保型固体润滑涂层.采用MFT-R 4000型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所制备的水性环氧树脂黏结固体润滑涂层的摩擦磨损性能;利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了涂层磨损表面和转移膜的形貌,以及涂层磨损表面典型元素的化学状态,进而探讨了其润滑失效机理.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水性环氧树脂黏结固体润滑涂层具有良好的减摩抗磨性能;Sb2O3与MoS2之间,以及石墨与MoS2之间具有一定的协同减摩抗磨作用.相应的协同减摩抗磨作用分别源于机械相互作用以及水蒸气吸附导致的石墨层间吸引力减弱;而涂层发生润滑失效的主要原因为疲劳磨损和微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水性黏结固体润滑涂层 协同作用 摩擦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性二硫化钼基粘结固体润滑涂层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李斌 冶银平 +2 位作者 万宏启 陈磊 陈建敏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2-149,共8页
为研制兼具环保性和良好摩擦学性能的水性粘接固体润滑涂层,以去离子水作为分散介质,水性聚酰胺酰亚胺为粘结剂,二硫化钼为润滑剂,加以适量的润湿分散剂采用油漆喷涂工艺研制水性粘结固体润滑涂层,探究了粘结剂的固化温度以及润滑剂的... 为研制兼具环保性和良好摩擦学性能的水性粘接固体润滑涂层,以去离子水作为分散介质,水性聚酰胺酰亚胺为粘结剂,二硫化钼为润滑剂,加以适量的润湿分散剂采用油漆喷涂工艺研制水性粘结固体润滑涂层,探究了粘结剂的固化温度以及润滑剂的含量对涂层力学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固化温度为270℃时粘结剂可以完全固化,且此时涂层具有较高的显微硬度。涂层的摩擦因数随着润滑剂与粘结剂质量比的增大逐渐降低,而显微硬度和耐磨寿命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润滑剂和粘结剂的质量比为1.7时,涂层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良好的抗磨减摩性能,此时耐磨寿命达到187 m/μm,稳定阶段的摩擦因数为0.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结固体润滑涂层 水性聚酰胺酰亚胺 固化温度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油脂复合润滑Ⅱ:类金刚石(DLC)薄膜在几种空间用油脂润滑下的摩擦学性能 被引量:16
19
作者 郝俊英 王鹏 +1 位作者 刘小强 刘维民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7-222,共6页
本文主要探讨了类金刚石(Diamond-like carbon,简称DLC)薄膜在几种空间常用的液体润滑剂如甲基氯苯基硅油(114#润滑油)、氟丙基氯苯基硅油(115#润滑油)、聚α-烯烃[PAO(201)润滑油]、全氟聚醚(Z-25润滑油)以及对应润滑脂KK-4... 本文主要探讨了类金刚石(Diamond-like carbon,简称DLC)薄膜在几种空间常用的液体润滑剂如甲基氯苯基硅油(114#润滑油)、氟丙基氯苯基硅油(115#润滑油)、聚α-烯烃[PAO(201)润滑油]、全氟聚醚(Z-25润滑油)以及对应润滑脂KK-4、KK-5、KK-P(201)和601EF润滑下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DLC薄膜与试验选用的油脂复合后表现出良好的协同效应.与DLC薄膜相比,其减摩性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摩擦系数降低2~6倍;其耐磨寿命提高了10多倍,起到了明显的延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LC薄膜 固体-油脂复合润滑 边界润滑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相机扫描机构固体润滑轴承组件的寿命试验 被引量:13
20
作者 邓容 袁海涛 +6 位作者 胡亭亮 孙小进 杨军 伏彦龙 胡明 孙胜利 翁立军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07-1412,共6页
开展了固体润滑轴承组件的真空加速寿命试验,以验证固体润滑轴承组件的设计是否满足在轨寿命要求。研究了MoS2基薄膜固体润滑轴承组件在小角度摆动情况下的寿命。试验采用4对轴承模拟在轨±6°连续往复摆动,通过检测轴承组件工... 开展了固体润滑轴承组件的真空加速寿命试验,以验证固体润滑轴承组件的设计是否满足在轨寿命要求。研究了MoS2基薄膜固体润滑轴承组件在小角度摆动情况下的寿命。试验采用4对轴承模拟在轨±6°连续往复摆动,通过检测轴承组件工作时的摩擦力矩、电机电流和轴承温升判断轴承运行状态。结果显示,寿命试验运行正常,累计摩擦次数为6.2×10^7次。寿命试验后对轴承进行了尺寸精度和旋转精度复测,然后对轴承组件进行了解剖分析。复测结果显示,轴承尺寸精度和旋转精度与试验前一致,轴承润滑状态良好。试验结果验证了固体润滑轴承组件寿命满足在轨任务要求,为其它空间相机小角度摆动的扫描机构固体润滑轴承组件的长寿命设计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相机 扫描机构 固体润滑轴承 MOS2 摆动 加速寿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