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北小河公园绿地生态保健功能效应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月容 段敏杰 刘晶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31-40,共10页
选取北京市典型社区示范北小河公园内4种绿地结构类型及12种不同配置模式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对公园绿地的空气负离子、人体舒适度(温度、湿度、风速)、PM_(2.5)、减噪效果的四种主要生态保健因子的单项及综合保健效应定量研究与评价。结... 选取北京市典型社区示范北小河公园内4种绿地结构类型及12种不同配置模式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对公园绿地的空气负离子、人体舒适度(温度、湿度、风速)、PM_(2.5)、减噪效果的四种主要生态保健因子的单项及综合保健效应定量研究与评价。结果表明:北小河公园春夏两季各样地的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均呈早晚低中午高的单峰趋势,秋冬两季变化趋势没有明显的规律。四季负离子浓度大小排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各样地中夏季最高平均值为1 492.59个·cm^(-3),冬季最低平均值为380.76个·cm^(-3);PM_(2.5)浓度日变化除春季外,其他三季的均呈早晚高、中午低的日变化趋势;各样地消减能力排序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消减率范围为0.75%~13.65%;各类型绿地在春夏两季均有提高气候舒适性的作用,尤其在夏季作用较明显;各种绿地类型均有减噪效果最佳的宽度,其净衰率范围为0.17%~7.56%;以典型夏季数据进行的综合保健效果评价,最好的绿地结构类型为乔-灌-草和乔-草,灌-草和纯草类型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健功能 空气负离子 环境舒适度 PM2.5 减噪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四环路及路旁绿地CO_2变化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张骁博 孙守家 +3 位作者 郑宁 郭佳 舒健骅 李春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943-2953,共11页
城市大气中CO_2的变化特征及来源解析是制定节能减排措施的重要依据,对比非采暖季与采暖季北京市四环路(阜通东大街-京密路)路旁及距离道路100 m绿地中不同高度大气中CO_2浓度,并利用Keeling plot方程结合Iso Source软件进行分析,以期... 城市大气中CO_2的变化特征及来源解析是制定节能减排措施的重要依据,对比非采暖季与采暖季北京市四环路(阜通东大街-京密路)路旁及距离道路100 m绿地中不同高度大气中CO_2浓度,并利用Keeling plot方程结合Iso Source软件进行分析,以期获得不同季节CO_2变化特征及定量估算其来源。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CO_2中具有差异显著的δ^(13)C值,其中:土壤呼吸(-18.92‰)>植物呼吸(-23.40‰)>燃煤废气(-24.10‰)>机动车尾气(-28.14‰)>天然气废气(-33.34‰)。路旁和绿地的大气CO_2浓度在采暖季中分别比非采暖季中高26.2%和41.2%,路旁与绿地的大气CO_2浓度在非采暖季中差异显著而采暖季中无明显差异。在非采暖季中,CO_2浓度在6:00和20:00时较高,路旁大气CO_2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绿地大气CO_2浓度在8 m处最高,日变化明显。在采暖季中,CO_2浓度与车流量有相似的日变化趋势,在8:00和19:00时较高,路旁和绿地处大气CO_2浓度都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路旁和绿地的大气CO_2来源差别明显,非采暖季中路旁大气CO_2主要来自于机动车尾气而绿地中大气CO_2主要来自于土壤和植物呼吸,在采暖季中路旁及绿地中大气CO_2的来源差别较小,主要来自于燃煤废气和机动车尾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系统 CO2 浓度 δ13C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道路绿地对PM_(2.5)浓度分布与消减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6
3
作者 王月容 李延明 +2 位作者 李新宇 赵松婷 郭佳 《湖北林业科技》 2013年第6期4-9,共6页
选择北京市典型道路绿地类型为试验监测点,对0,6,16,26,36 m不同绿带宽度下PM2.5浓度分布、消减能力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道路绿地空气中PM2.5浓度的日变化均呈现双峰单谷型特征,即早晚高、白天低,最低值出现在午后1... 选择北京市典型道路绿地类型为试验监测点,对0,6,16,26,36 m不同绿带宽度下PM2.5浓度分布、消减能力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道路绿地空气中PM2.5浓度的日变化均呈现双峰单谷型特征,即早晚高、白天低,最低值出现在午后14∶00左右,最高值出现在晚高峰20∶00左右;0,6,16,26,36 m绿带宽度下PM2.5浓度平均值分别为46.64,44.35,42.91,40.96μg·m-3和41.97μg·m-3,以26 m绿带宽度最低,0m最高;无污染或轻度污染(PM2.5<115μg·m-3)天气条件下,绿地对PM2.5消减作用十分明显,26 m的绿带处消减作用最强,最高可达28.0%;中度污染及以上(PM2.5>115μg·m-3)天气条件下绿地对PM2.5消减作用不明显;PM2.5浓度与气象因子中的温度、风速成负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成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 5浓度分布 消减作用 道路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不同主干道绿地群落对大气PM2.5浓度消减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62
4
作者 李新宇 赵松婷 +2 位作者 李延明 郭佳 李薇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15-621,共7页
为研究城市道路两侧不同绿化带宽度及不同植物群落配置模式对消减大气中PM2.5浓度的作用,选择北京市四环主干道旁3种典型植物群落配置类型作为试验监测点,对0 m、6 m、16 m、26 m、36 m不同绿带宽度下PM2.5浓度分布与变化进行监测,... 为研究城市道路两侧不同绿化带宽度及不同植物群落配置模式对消减大气中PM2.5浓度的作用,选择北京市四环主干道旁3种典型植物群落配置类型作为试验监测点,对0 m、6 m、16 m、26 m、36 m不同绿带宽度下PM2.5浓度分布与变化进行监测,并对其消减能力进行计算,分析PM2.5浓度变化与道路车流量、绿化带宽度及植物群落配置模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PM2.5浓度的日变化与车流量的日变化特征一致,道路绿地空气中PM2.5浓度的日变化呈现双峰单谷型特征,即早晚高、白天低,PM2.5浓度在8:00-10:00的交通早高峰期间增加,而后开始下降,到12:00-14:00左右达到最低值,之后呈持续上升状态,直至晚高峰19:00浓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2)不同植物群落配置模式对大气中PM2.5浓度的消减作用不同,群落内郁闭度高的多复层结构绿地对PM2.5消减作用优于郁闭度低的单层配置绿地模式;(3)分别对3类空气质量条件下,道路绿地对PM2.5消减作用进行评价。无污染或轻度污染(PM2.5〈100μg·m-3)环境下,绿地对PM2.5消减作用明显,26 m及36 m的绿带处消减作用最强,最高可达12.22%;中度污染(101μg·m-3201μg·m-3)天气条件下3种绿地对PM2.5的消减作用均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 5 消减率 道路绿地 绿带宽度 配置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29种园林植物滞留大气细颗粒物能力研究 被引量:44
5
作者 赵松婷 李新宇 李延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04-1012,共9页
为研究北京市常用园林植物滞留颗粒物的能力,选择北京市常用园林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9种园林植物进行叶片直接采样、电镜分析、图像处理和统计分析,进而对园林植物滞留颗粒物尤其是细颗粒物PM2.5的能力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 为研究北京市常用园林植物滞留颗粒物的能力,选择北京市常用园林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9种园林植物进行叶片直接采样、电镜分析、图像处理和统计分析,进而对园林植物滞留颗粒物尤其是细颗粒物PM2.5的能力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29种园林植物叶片表面大部分为PM10,均在94%以上,PM2.5在85%以上,粗颗粒物(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DP〉10μm)的数量对总体数量的贡献非常小,均在6%以下;以体积进行统计时,得出PM10的体积在总体积中的比例平均为71.3%,对颗粒物总体积贡献最大,滞留的PM2.5体积占总体积4.22%~26.14%,粗颗粒物的体积占总体积平均为28.7%。(2)对乔灌木单位叶面积滞尘量进行比较,植物个体之间滞尘能力有很大的差异。雪松(Cedusdeodara)(3.405 g·m^-2)是绦柳(Salix pendula)(0.079 g·m^-2)的43倍,小叶黄杨(Buxusmicrophylla)(6.102 g·m^-2)的滞尘量是紫荆(Cercischinensis)(0.213 g·m^-2)的28倍。(2)对乔灌木单位叶面积滞尘量进行比较,植物个体之间滞尘能力有很大的差异。雪松是绦柳的43倍以上,小叶黄杨的滞尘量是紫荆的28倍以上。(3)29种园林植物单位叶面积滞留PM2.5能力大小比较:灌木中小叶黄杨(Buxusmicrophylla)滞留PM2.5的能力最强,为1.168 g·m^-2,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次之;乔木中银杏(Ginkgo biloba)滞留PM2.5的能力最强,达到0.225 g·m^-2。(4)29种园林植物整株树滞留PM2.5能力大小比较:乔木中整株树每周滞留PM2.5能力较强的有国槐(Sophora japonica)、银杏(Ginkgo biloba)、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毛白杨(Populustomentosa)、旱柳(Salix matsudana)、圆柏(Sabina chinensis)和杜仲(Eucommiaulmoides),灌木和藤本中整株树每周滞留PM2.5能力较强的有榆叶梅(Amygdalustriloba)、木槿(Hibiscus syriacus)、钻石海棠(Malus sparkler)、紫丁香(Syringaoblata)和小叶黄杨(Buxusmicrophylla)。(5)园林植物叶表面不论是通过细胞之间的排列形成的沟槽还是通过各种条状突起、波状突起和脊状突起形成的沟槽,只要沟槽越密集、深浅差别越大,越有利于滞留大气颗粒物,且叶表面有蜡质、腺毛等结构及叶片能分泌黏性的油脂和汁液也有利于大气颗粒物的滞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植物 电镜分析 颗粒物 PM2.5 PM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 被引量:14
6
作者 刘秀萍 李新宇 +3 位作者 李延明 赵松婷 戴子云 段敏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8321-8331,共11页
快速城市化直接导致生境日益破碎化,景观连通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环境不断恶化。构建完善的生态网络能够有效缓解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是城市生态系统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基于2019年6... 快速城市化直接导致生境日益破碎化,景观连通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环境不断恶化。构建完善的生态网络能够有效缓解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是城市生态系统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基于2019年6—8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解译提取的土地覆盖数据,应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景观连通性评价方法识别提取了生态源地,通过构建生态阻力面和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识别了潜在生态廊道并应用重力模型对廊道系统进行了重要性分级,最后采用网络指数对研究区生态网络进行评价和优化,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生态网络优化对策。结果表明:研究区核心区面积为349.42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3.73%;生态源地16块,总面积85.15km^(2),占总面积的8.2%;潜在生态廊道120条、生态节点49个,其中一级生态廊道39条、二级生态廊道81条。在生态网络优化方面,新增4块生态源地、70条规划生态廊道和17个生态节点,规划建设20处“踏脚石”,识别修复72个主要生态断裂点。实施这些优化措施后,网络闭合(α)指数、点线率(β)指数、网络连接度(γ)指数均有所提高,表明生态网络连接度得到有效优化。研究区虽具备较丰富的绿地资源,但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生态斑块破碎化、分布不均衡、连通性较差等生态问题,生态源地和廊道主要分布在西部、南部永定河流域绿地以及东南部平原造林区,应重点加强研究区中北部的生态建设与修复。生态网络的构建与优化对于该区域生态系统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其他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建设与优化修复、生态空间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景观连通性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大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常用园林植物滞留PM_(2.5)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赵松婷 李新宇 李延明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0-287,共8页
为了研究常用园林植物滞留颗粒物的能力,选择北京市常用的园林植物种类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直接采样、电镜分析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选定园林植物滞留颗粒物尤其是细颗粒物PM2.5的能力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9种园林植物叶表面PM2.5的... 为了研究常用园林植物滞留颗粒物的能力,选择北京市常用的园林植物种类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直接采样、电镜分析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选定园林植物滞留颗粒物尤其是细颗粒物PM2.5的能力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9种园林植物叶表面PM2.5的数量比占90%以上,体积比占20%以下。2)5种乔木单位叶面积滞留PM2.5的体积比较:国槐(Sophora japonica)>钻石海棠(Malus yunnanensis cv.sparkler)>银杏(Ginkgo biloba)>杂交马褂木(Liriodendron chinense×L.tulipifera)>绦柳(Salix matsudana f.pendula);4种灌木比较: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小叶黄杨(Buxus microphylla)>金叶女贞(Ligustrum×vicaryi)>月季(Rosa chinensis)。通过方差分析发现,绦柳单位叶面积滞留PM2.5的体积显著低于其他8种树种,小叶黄杨、大叶黄杨、金叶女贞和国槐单位叶面积滞留PM2.5的体积显著高于其他几种树种。3)比较园林植物在不同高度单位叶面积滞留颗粒物的体积时,除绦柳以外,其余8种园林树种均呈现出下层叶片单位叶面积滞留颗粒物的体积要高于顶层叶片。4)与滞尘5d相比,滞留10d后9种园林植物单位叶面积滞留PM2.5的体积和数量均呈增加状态,增幅最大的是小叶黄杨,大叶黄杨次之,至于叶片持续滞留颗粒物多少天后达到饱和状态仍需进一步研究。5)结合植物滞留细颗粒物能力大小分析得出,植物叶表面不论是通过细胞之间的排列形成的沟槽还是通过各种条状突起、波状突起和脊状突起形成的沟槽,只要沟槽越密集、深浅差别越大,越有利于滞留细颗粒物,且叶表面有蜡质、腺毛等结构也有利于细颗粒物的滞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植物 滞尘能力 细颗粒物(PM2.5) 电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康养环境监测评价 被引量:9
8
作者 刘秀萍 李新宇 +2 位作者 赵松婷 许蕊 李嘉乐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79-87,共9页
【目的】为查明城市森林公园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方法】以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选取公园内3种优势植物群落和公园周边1个空白对照进行实地监测,对人体舒适度、PM_(2.5)质量浓度、空气负离子浓度等康养环境因子进行... 【目的】为查明城市森林公园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方法】以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选取公园内3种优势植物群落和公园周边1个空白对照进行实地监测,对人体舒适度、PM_(2.5)质量浓度、空气负离子浓度等康养环境因子进行定量评价。【结果】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能够明显提高人体舒适度,在夏季最为显著,提高18.2%;森林公园人体舒适度在春季14:00和夏季12:00之后是较为舒适等级,秋季全天是较为舒适和舒适等级,冬季全天为极不舒适;城市森林公园内人体舒适度季节排序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城市森林公园对PM_(2.5)质量浓度有一定的消减作用,消减能力在夏季最大,消减率为9.25%,其次是秋季7.56%,全年平均消减率为7.00%;PM_(2.5)质量浓度季节变化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春季、夏季、秋季平均空气质量等级均为优,冬季为良,日变化呈现早晚高、白天低的特点,在10:00—16:00时间段较低,冬季16:00后容易出现污染天气状况。城市森林公园四季均可以提高空气负离子浓度,在秋季和夏季较高,分别提高25.7%和25.6%,空气负离子浓度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其中夏季和秋季空气负离子浓度为2级;日变化呈现波动性,在8:00—10:00最高,16:00最低。【结论】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内对于提高人体舒适度、提升空气负离子浓度和消减PM_(2.5)均具有积极作用,其中在夏季、秋季和上午时段最为显著,可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康养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公园 康养环境 人体舒适度 PM_(2.5) 空气负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市绿地节肢动物多样性与微环境因子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琦 任斌斌 +4 位作者 王月宾 邵金丽 李薇 王建红 温俊宝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1-170,共10页
为厘清节肢动物多样性与绿地微环境因子间关系,进而促进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利用截获器法采集了北京市三环内6个中小型公园的节肢动物种群,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探究节肢动物及其天敌多样性与绿地微环境因... 为厘清节肢动物多样性与绿地微环境因子间关系,进而促进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利用截获器法采集了北京市三环内6个中小型公园的节肢动物种群,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探究节肢动物及其天敌多样性与绿地微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节肢动物中蚜科为优势科,占总多度的52.12%;食蚜天敌昆虫中菜蚜茧蜂Semidalis rapae、广重粉蛉Diaeretiella aleyrodiformis为优势种,分别占总多度的27.73%和23.92%;天敌多度、丰度、香农-维纳指数在不同样地间差异显著。相关分析表明花期植物面积、丰度和香农-维纳指数与节肢动物多度(P<0.001)、食蚜天敌昆虫丰度(P<0.001)及多度(P<0.001)呈显著正相关,与节肢动物香农-维纳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01),施药频次和施药剂量比与节肢动物多度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施药剂量比、花期植物面积、施药频次、花期植物均匀度、花期植物香农-维纳多样性和花期植物丰度是影响绿地节肢动物科多样性的主要微环境因子。RDA分析结果显示花期植物面积、均匀度、香农-维纳多样性和丰度与节肢动物及食蚜天敌昆虫的多度显著正相关,与节肢动物多样性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节肢动物 天敌昆虫 生物多样性 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园林绿地土壤的农药污染与植物修复技术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倩 吴建芝 李芳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16年第1期36-40,共5页
农药对园林绿地土壤环境的污染已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综述了农药对园林绿地土壤污染的现状及对土壤环境和园林植物的影响。通过几种土壤农药污染修复技术的比较,评价出植物修复技术作为园林绿地农药污染的有效修复方法,为园林... 农药对园林绿地土壤环境的污染已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综述了农药对园林绿地土壤污染的现状及对土壤环境和园林植物的影响。通过几种土壤农药污染修复技术的比较,评价出植物修复技术作为园林绿地农药污染的有效修复方法,为园林绿地养护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绿地 土壤污染 植物修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雨型绿地雨水净化功能效果评估——以北京望和公园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松婷 李新宇 +2 位作者 戴子云 许蕊 王行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82-86,共5页
【目的】为了研究集雨型城市绿地对雨水径流中污染物的净化效果,选择望和公园作为研究对象,监测城市绿地降雨径流污染特征。【方法】采用"前密后疏"的方式对采样点雨水进行采样,并按照国家水质分析标准对水样进行水质指标测... 【目的】为了研究集雨型城市绿地对雨水径流中污染物的净化效果,选择望和公园作为研究对象,监测城市绿地降雨径流污染特征。【方法】采用"前密后疏"的方式对采样点雨水进行采样,并按照国家水质分析标准对水样进行水质指标测定与分析。【结果】结果表明:绿地各项主要污染物浓度最大峰值出现滞后于径流量峰值,而对照点的污染物浓度的峰值出现在降雨初期,各项指标监测浓度的峰值出现提前于径流量峰值;城市绿地降雨径流的主要污染物总氮(TN)、总磷(TP)、氨氮(NH_3-N)和化学需氧量(COD),其场次降雨污染物平均浓度(EMC)平均值分别为4.10、0.33、0.69、28.78mg/L。【结论】通过试验证明,集雨型绿地对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有很好的滞留效果,在三场次降雨中,集雨型绿地对TN、NH_3-N及COD的平均消减率分别为18.88%,63.75%和8.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雨型绿地 雨水径流 污染物 净化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服务半径和空间承载力的城市公园服务力分析——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 被引量:9
12
作者 赵松婷 刘秀萍 李新宇 《安徽农学通报》 2019年第22期158-161,共4页
为了更好地发挥城市公园绿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城市居民公平地享用公园绿地效益,该文基于GIS缓冲区分析法对北京市昌平区公园绿地进行了服务力和空间承载力分析。结果表明:(1)相比于2015年,2017年昌平区公园绿地500m服务半径覆盖... 为了更好地发挥城市公园绿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城市居民公平地享用公园绿地效益,该文基于GIS缓冲区分析法对北京市昌平区公园绿地进行了服务力和空间承载力分析。结果表明:(1)相比于2015年,2017年昌平区公园绿地500m服务半径覆盖率提升了9.15%。公园绿地服务盲区主要分布于回龙观、东小口、沙河镇和南口镇。(2)500m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在4个尺度中服务效果最好,服务面积占比为55.18%。(3)昌平区南部地区的人口密度明显高于北部地区,在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的区域,大多数居民都处在1000m服务范围内,公园绿地可达性较高,但存在人均公园面积过小、公园绿地承载压力过大的区域。因此,在今后的公园建设中,昌平区不仅应关注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合理规划与布局,还应充分考虑街区人口密度,合理调控公园绿地的空间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园绿地 服务半径 空间承载力 可达性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市副中心绿地降温增湿效应评价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行 王月容 段敏杰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103-110,共8页
【目的】通过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研究区及普通对照绿地群落气象因子的监测,对比分析二者总体降温增湿效应差异及规律,揭示与评价前期研究的热岛改善关键技术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绿地区域热岛效应的改善情况。【方法】自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 【目的】通过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研究区及普通对照绿地群落气象因子的监测,对比分析二者总体降温增湿效应差异及规律,揭示与评价前期研究的热岛改善关键技术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绿地区域热岛效应的改善情况。【方法】自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在研究区及普通对照绿地同步对比监测,利用Kestrel4500手持式气象仪和Fluke-63红外测温仪测定不同结构植物群落内气温、地温、相对湿度,对比分析二者及研究区内各植物群落降温增湿效应。【结果】绿地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呈现降温增湿效应,其中夏季最强,秋季次之,春季较弱,冬季则呈现保温干燥效应。春季、夏季和秋季不同结构类型绿地整体降温增湿效应排序为乔-灌-草>乔-草>灌-草>草坪。研究区绿地年均降低气温0.9℃,降低地温9.7℃,增加相对湿度3.6%。研究区绿地在春季、夏季和秋季降温增湿效应,冬季保温干燥效应,年均降温增湿效应三个方面均强于普通对照,尤其在夏季和秋季降低气温、夏季增加相对湿度、年均降低地温三方面显著强于普通对照(P<0.05)。【结论】进一步验证植物种类及配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缓解区域热岛效应,并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好的服务及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化 热岛效应 降温 增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北小河公园绿地PM_(2.5)浓度变化规律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李新宇(文/图) 赵松婷(文/图) 李延明(文/图) 《园林》 2013年第6期20-23,共4页
绿化功不可没:公园内绿地PM2.5浓度比园外裸地处PM2.5浓度低20%。夏季空气佳:夏季北小河公园绿地内可吸入颗粒物PM2.5的平均浓度为四季最低。多栽针叶林PM2.5浓度低:从全年平均看,北小河公园内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内PM2.5浓度排序为:乔灌草... 绿化功不可没:公园内绿地PM2.5浓度比园外裸地处PM2.5浓度低20%。夏季空气佳:夏季北小河公园绿地内可吸入颗粒物PM2.5的平均浓度为四季最低。多栽针叶林PM2.5浓度低:从全年平均看,北小河公园内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内PM2.5浓度排序为:乔灌草型>乔草型>草坪>篱草型>纯针叶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 5 公园绿地 北京市 变化规律 浓度 小河 望京地区 滞尘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指数在北京城市园林绿化覆盖率提取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慧婷 张欣 +3 位作者 谢军飞 李新宇 戴子云 孙正海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1-107,共7页
为快速准确地获取城市园林绿化覆盖率,以北京市西城区的陶然亭街道为对象,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探讨了多种植被指数在城市园林绿化覆盖率提取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随着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的提高,有助于减少可见光植被指数提取结果中... 为快速准确地获取城市园林绿化覆盖率,以北京市西城区的陶然亭街道为对象,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探讨了多种植被指数在城市园林绿化覆盖率提取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随着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的提高,有助于减少可见光植被指数提取结果中的地物误分,但基于0.5 m与0.8 m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可见光植被指数所提取的绿化覆盖率均与实际值相差较大,因此不建议将其应用于园林绿化覆盖率提取研究中。而基于0.8 m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归一化植被指数的绿化覆盖率提取比较适用于内部建筑高度较低的区域,可作为园林绿化资源普查工作的重要参考。在此基础上,还应用归一化植被指数,获取到北京2019年北京城市核心区(东城区和西城区)的绿化覆盖率为23.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绿化覆盖率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可见光植被指数 归一化植被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美景度评价法的北京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美学质量评价 被引量:38
16
作者 段敏杰 王月容 +1 位作者 谢军飞 郭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6期45-52,共8页
在全面踏查北京3个代表性城市公园的基础上,选取公园内36个典型植物群落景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心理物理学派的美景度评价法(SBE法)对其进行美学质量评价,以寻求最佳植物配置模式;并建立美景度与主要景观因子之间的景观评价模型。结果表... 在全面踏查北京3个代表性城市公园的基础上,选取公园内36个典型植物群落景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心理物理学派的美景度评价法(SBE法)对其进行美学质量评价,以寻求最佳植物配置模式;并建立美景度与主要景观因子之间的景观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公园36个植物景观美景度值范围为-1.521~1.839,评价值相对较高的为乔灌草复层结构,而其中以乡土树种为主、郁闭度较大、树种组成及色彩数量相对较丰富的植物群落更受群众欢迎;不同群落结构景观美景度体现出乔灌草结构﹥乔草结构﹥灌草结构﹥草坪结构;植物群落景观的郁闭度、生活型构成、树种组成数量对公园景观美学质量影响较大,建立的多元线性评价模型能够较准确的进行公园美景度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园 美景度评价法 绿地景观 植物配置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居住区绿地规模与结构对环境微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20
17
作者 任斌斌 李薇 +1 位作者 谢军飞 刘兴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89-295,共7页
以北京居住区绿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规模、不同结构绿地的夏季空气温度、相对湿度、舒适度等进行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1)面积<1hm2的北京居住区绿地夏季昼平均降温1.43℃,昼平均增湿3.49%,并伴随绿地规模的增大,降温增湿作用增强;2)... 以北京居住区绿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规模、不同结构绿地的夏季空气温度、相对湿度、舒适度等进行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1)面积<1hm2的北京居住区绿地夏季昼平均降温1.43℃,昼平均增湿3.49%,并伴随绿地规模的增大,降温增湿作用增强;2)夏季不同结构绿地的降温增湿效应和人体舒适程度大体呈现出乔-灌-草型绿地>乔-草型绿地>草地≈裸地的特征;3)在<9m的垂直高度,14:00~16:00为居住区绿地每日高温低湿时段,5:00~6:00为低温高湿时段;伴随着高度的升高,乔-灌-草型和乔-草型绿地的日均和高温低湿时段空气温度大体呈上升趋势,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草坪和裸地变化相对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温增湿效应 居住区绿地 规模 结构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群落结构风景游憩林生态保健效应——以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杨畅 王月容 +3 位作者 汤志颖 王茜 段敏杰 漆良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6499-6513,共15页
风景游憩林是城市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减菌、降噪、滞尘、释氧及调节人体舒适度等生态保健效应,探索具有良好综合生态保健效应的景观模式对游憩林的建设和管理尤显重要。以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乔-灌-草、乔-草和灌-草等9种不同群... 风景游憩林是城市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减菌、降噪、滞尘、释氧及调节人体舒适度等生态保健效应,探索具有良好综合生态保健效应的景观模式对游憩林的建设和管理尤显重要。以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乔-灌-草、乔-草和灌-草等9种不同群落结构风景游憩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监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等方法,研究了空气负离子浓度、PM_(2.5)浓度及消减率、噪音消减率、减菌率及人体舒适度的动态变化,分析了温度、湿度、风速等环境因子对生态保健效应的影响,运用综合指数法对生态保健效应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空气负离子浓度年变化范围为296.67—1090.00个/cm^(3),乔-灌-草结构年均最高,为(755.62±110.11)个/cm^(3),灌-草结构最低为(637.53±121.90)个/cm^(3);(2)PM_(2.5)浓度年变化范围为6.83—63.04μg/m^(3),且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乔-灌-草结构对PM_(2.5)消减率最大(10.95%),灌-草结构最低(1.17%);(3)噪音消减率随着距离的增加均有一个最佳消减场,不同群落结构平均减噪率表现为乔-灌-草>乔-草>灌-草;(4)减菌率变化范围为11.65%—44.60%,且乔-灌-草>乔-草>灌-草;(5)乔-草结构人体舒适度最好,灌-草结构最弱;(6)PM_(2.5)浓度和温度呈负相关,与湿度和风速呈正相关,细菌数量与温度、湿度、风速均呈正相关,噪音与温度、风速呈正相关,与湿度呈负相关,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湿度和风速呈负相关;(7)生态保健效应综合指数范围为1.6565—9.1387,总体排序乔-灌-草>乔-草>灌-草。北京风景游憩林的建设,在群落结构上以乔-灌-草为宜,在树种选择上优先考虑油松、刺槐、侧柏等具有生态保健效应的乡土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健 风景游憩林 群落结构 季节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森林公园冷岛效应评价 被引量:6
19
作者 赵松婷 李新宇 +1 位作者 刘秀萍 许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57-862,共6页
为了研究首都功能核心区新建小型城市森林公园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能力,以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remote sensing,RS)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完成了2014年、2017年和2019年公园内及周边区域... 为了研究首都功能核心区新建小型城市森林公园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能力,以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remote sensing,RS)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完成了2014年、2017年和2019年公园内及周边区域的地表温度反演,同时结合长期定点监测公园内外空气温湿度,分析城市森林公园内及周边冷岛效应。结果发现: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建成后,在园外100 m范围内有一定的降温效果。相比建成前,2017年和2019年其100 m缓冲区内热岛区域占比分别减少了4.83%和1.38%,地表平均温度比核心区分别降低了0.72℃和1.15℃,说明公园建成以来,充分发挥了冷岛作用;公园内各测点在10:00—17:00的平均温度低于对照点1.65℃,公园内部的相对湿度比对照点高2.68%;3—8月公园内各点的平均温度比对照点低0.67℃,在3月、4月、6月和7月公园内各点的平均湿度比对照点高1.82%,说明森林公园在此段时间发挥着降温增湿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公园 降温增湿 热岛效应 冷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园林植物对大气细颗粒物浓度的正负作用评价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新宇 赵松婷 +1 位作者 许蕊 李延明 《农学学报》 2019年第11期44-49,共6页
针对于园林绿地对城市大气环境中发挥的双重作用,本研究综合评价不同植物种类对消减PM2.5污染的能力差异,以期为城市绿地功能优化与提升提供科学依据。以北京市常用园林绿化植物为试验材料,在目前构建的植物叶片滞留细颗粒物质量的计算... 针对于园林绿地对城市大气环境中发挥的双重作用,本研究综合评价不同植物种类对消减PM2.5污染的能力差异,以期为城市绿地功能优化与提升提供科学依据。以北京市常用园林绿化植物为试验材料,在目前构建的植物叶片滞留细颗粒物质量的计算模型的基础上,考虑植物释放VOCs对大气颗粒物浓度的贡献量作为一个影响因子参与计算,对植物个体消减细颗粒物的净化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植物个体之间滞留PM2.5能力有很大的差异,单位叶面积PM2.5滞留量较多的植物有元宝枫、大叶黄杨、胡枝子、锦带花、樱花,较少的为黄栌、旱柳、油松、七叶树;(2)油松、黄栌、圆柏3种植物由于释放α-蒎烯的量较高,对生成SOA的贡献较高;(3)综合评价植物消减细颗粒物的净化效益,黄栌与油松2种植物对PM2.5没有消减作用,反而增加空气PM2.5浓度,其余13种植物对PM2.5具有消减作用,其中锦带花与元宝枫2种植物单位叶面积对PM2.5的消减能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植物 细颗粒物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滞尘功能 二次有机气溶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