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四面山次生植被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理化性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张祖荣 古德洪 《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1-25,共5页
对四面山不同演替阶段的次生植被类型进行了典型样地的土壤调查,结果表明,在天然次生林演替序列中,随着进展演替的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明显改善;而对于人工林演替序列而言,从幼林到中龄林、再到成熟林都表现为土壤理化性质的逐渐退化... 对四面山不同演替阶段的次生植被类型进行了典型样地的土壤调查,结果表明,在天然次生林演替序列中,随着进展演替的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明显改善;而对于人工林演替序列而言,从幼林到中龄林、再到成熟林都表现为土壤理化性质的逐渐退化,从成熟林到过熟林土壤理化性质又有明显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面山植被 次生演替 土壤特性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四面山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饱和导水率 被引量:14
2
作者 阮芯竹 程金花 +5 位作者 张洪江 杜士才 李世友 张福明 王贤 陈晓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1期79-84,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理化性质对饱对导水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定水头法测定四面山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饱和导水率,并运用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其与土壤物理因子和有机质的关系,以及影响饱和导水率的主导因子... [目的]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理化性质对饱对导水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定水头法测定四面山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饱和导水率,并运用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其与土壤物理因子和有机质的关系,以及影响饱和导水率的主导因子。[结果]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平均饱和导水率均高于荒地,其顺序为:林地>农地>草地,林地中天然林饱和导水率大于人工林;饱和导水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负指数递减规律;饱和导水率与容重呈幂函数关系,与孔隙度呈正相关,与黏粒含量呈负相关;有机质含量的提高对饱和导水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结论]影响饱和导水率的主导因子是容重、有机质、非毛管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其次,土壤机械组成对其也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饱和导水率 物理因子 有机质 四面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四面山不同林地土壤大孔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3
作者 阮芯竹 程金花 +4 位作者 张洪江 杜士才 李世友 张福明 陈晓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8-74,80,共8页
以重庆四面山不同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亮蓝野外染色示踪实验观测大孔隙流,结合Adobe Photoshop、ERDAS和ArcGIS的图像处理技术分析了阔叶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3种林地的土壤大孔隙分布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林地的大... 以重庆四面山不同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亮蓝野外染色示踪实验观测大孔隙流,结合Adobe Photoshop、ERDAS和ArcGIS的图像处理技术分析了阔叶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3种林地的土壤大孔隙分布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林地的大孔隙流形态特征有所不同,大孔隙流的存在使水分在土壤中的运移深度大幅度提高,运移深度规律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不同林地的染色面积比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较大的孔隙(1级和2级)主要存在于0—20cm土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小孔隙(4级和5级)所占百分比变大;土壤容重、有机质含量、根重密度和根孔数对大孔隙分布均有较大影响,其中,土壤容重与大孔隙数量呈负相关关系,有机质含量、根重密度和根孔数与大孔隙数量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林地 大孔隙 容重 有机质含量 根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林分空间结构分析方法的土壤大孔隙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陈晓冰 程金花 +3 位作者 陈引珍 张洪江 张福明 姚晶晶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74-186,194,共14页
土壤大孔隙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但尚未有研究者利用生态学方法研究其空间结构。以三峡库区紫色砂岩区的3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大孔隙为研究对象,将图像处理技术与林分空间结构分析方法相结合,从形态学和生态学角度... 土壤大孔隙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但尚未有研究者利用生态学方法研究其空间结构。以三峡库区紫色砂岩区的3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大孔隙为研究对象,将图像处理技术与林分空间结构分析方法相结合,从形态学和生态学角度量化分析土壤大孔隙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大孔隙形状、空间结构复杂程度高,空间分布格局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均呈聚集分布趋势,且深层土壤的大孔隙组成较表层单一,其中草地最明显,大孔隙发育程度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优先流发育程度由大到小为:草地、果园、农地,同一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孔径范围的大孔隙所形成的优先路径的连通性、导水性和发育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草地孔径范围[5.0 mm,∞)、[2.5 mm,5.0 mm)、[1.0 mm,2.5 mm)、(0,1.0 mm),农地和果园孔径范围[1.0 mm,2.5 mm)、[2.5 mm,5.0 mm)、(0,1.0 mm)、[5.0 mm,∞);将林分空间结构分析方法与土壤大孔隙位置密度分布、大孔隙变异度和复杂度指标进行对比,并与以往研究土壤大孔隙空间结构的方法进行比较,所得结果相同,证明该方法可以用于土壤大孔隙空间结构的分析和研究。林分空间结构分析方法简单易行,从生态学的角度完善了大孔隙空间结构的分析,弥补了目前基于物理化学方法在大孔隙结构理论分析的不足,进一步揭示了土壤大孔隙空间结构形成和分布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大孔隙 林分空间结构分析 优先路径发育程度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染色图像变异性分析的优先流程度定量评价 被引量:21
5
作者 陈晓冰 张洪江 +3 位作者 程金花 张福明 张欣 阮芯竹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3-100,共8页
应用统计学样本变异性分析方法,结合形态学图像处理技术,对田间尺度下土壤染色剖面优先流染色区的图像进行变异性分析,评价不同处理条件下农地土壤优先流的发育程度。结果表明:土壤湿润锋渗透速率和土壤染色图像指数(染色面积比、基质... 应用统计学样本变异性分析方法,结合形态学图像处理技术,对田间尺度下土壤染色剖面优先流染色区的图像进行变异性分析,评价不同处理条件下农地土壤优先流的发育程度。结果表明:土壤湿润锋渗透速率和土壤染色图像指数(染色面积比、基质流深度、优先流比、长度指数)的变化均表征湿润农地的优先流程度高于干燥农地;将提出的优先流评价方法与土壤染色图像指数进行对比分析,所得结果相一致,表明所提方法可以准确评价土壤优先流发育程度。优先流区图像变异性分析方法简单易行,提高了直观评价染色图像的准确性,能够从统计学和形态学角度来量化分析土壤优先流的发育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优先流程度 染色图像变异性 定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砂岩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优先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1
6
作者 陈晓冰 张洪江 +4 位作者 李世友 张福明 程金花 魏虎伟 田香姣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4年第6期42-49,共8页
以三峡库区内的重庆市四面山针阔混交林、竹林和草地3种不同植被类型土地为研究对象,应用亮蓝染色示踪法和图像分析法,同时结合SPSS软件对比研究紫色砂岩区针阔混交林、竹林和草地3种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优先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以三峡库区内的重庆市四面山针阔混交林、竹林和草地3种不同植被类型土地为研究对象,应用亮蓝染色示踪法和图像分析法,同时结合SPSS软件对比研究紫色砂岩区针阔混交林、竹林和草地3种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优先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3种植被类型下土壤优先流的主要发生区域不同,竹林和草地的土壤优先流主要发生在0~20 cm土壤表层,而针阔混交林的土壤优先流主要发生在10~40 cm土层;2)针阔混交林的土壤优先路径数量较竹林和草地多,优先路径发育程度表现为针阔混交林〉竹林〉草地;3)根系直径d影响土壤中优先流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竹林 草地 优先路径 根系径级 土壤质地 土壤水力特性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山区农地土壤前期含水量对优先流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欣 张洪江 +6 位作者 张福明 程金花 阮林 李世友 田香姣 魏虎伟 徐贵来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14,共8页
在重庆四面山的4块农地上,通过前期洒水使样地具有不同的土壤前期含水量,应用优先流染色法和室内图像提取技术分析样地垂直剖面和水平剖面的土壤染色情况,并在染色过程中用TDR记录样地每层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分析不同前期含水量下优先流... 在重庆四面山的4块农地上,通过前期洒水使样地具有不同的土壤前期含水量,应用优先流染色法和室内图像提取技术分析样地垂直剖面和水平剖面的土壤染色情况,并在染色过程中用TDR记录样地每层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分析不同前期含水量下优先流的入渗深度及入渗速率,研究土壤前期含水量对优先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前期含水量低的样地,湿润锋的渗透速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湿润锋平均入渗速率为1 520mm/h;土壤前期含水量高的样地,湿润锋的渗透速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湿润锋平均入渗速率为515mm/h;(2)土壤前期含水量较低的样地垂直剖面的染色示踪物平均最大入渗深度为56.00cm,大于前期含水量较高的样地的33.76cm,说明土壤前期含水量低的样地优先流渗透深度更大;(3)土壤前期含水量较高的样地,优先流主要发生在土壤A层和B层的20-30cm土层深度处,而前期含水量低的样地优先流在A层、B层和C层均有发生。而且土壤前期含水量较低的样地,垂直剖面每层的平均染色面积均大于前期含水量高的样地,说明土壤前期含水量较低的样地优先流现象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 土壤前期含水量 优先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upModel的三峡库区典型农林地水量平衡模拟 被引量:5
8
作者 王贤 张洪江 +3 位作者 吕相海 程金花 王伟 李世友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0-149,160,共11页
应用CoupModel(土壤-植物-大气系统热量、物质运移综合模型),在野外观测试验的基础上对三峡库区典型阔叶林(木荷和石栎)、针叶林(杉木和马尾松)和农地(玉米)SPAC系统水量平衡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模拟结果与实测... 应用CoupModel(土壤-植物-大气系统热量、物质运移综合模型),在野外观测试验的基础上对三峡库区典型阔叶林(木荷和石栎)、针叶林(杉木和马尾松)和农地(玉米)SPAC系统水量平衡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R^2为0.80~0.91);蒸散是水量平衡中主要的支出项,比例高达61%,蒸散量由大到小为阔叶林(720mm/a)、针叶林(700mm/a)、农地(601mm/a);农地年均深层渗透量(452mm/a)分别比阔叶林、针叶林高60mm和47mm,且在降雨较多的年份表现更明显;试验期间阔叶林系统水分支出高于输入,这是引起阔叶林地土壤储水呈现负补偿现象的主要原因;水分盈余是农地水量平衡的主要特征,而林地却发生了春旱和秋旱,农林地水分条件具有较大差异。植被覆盖类型对水量平衡具有重要影响。在实施植被建设、退耕还林时,选择与当地水分条件相适应的树种、采取合理的抚育措施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林地 农地 土壤含水率 水量平衡 Coup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量生态学的农地优先路径水平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晓冰 张洪江 +3 位作者 程金花 张福明 张欣 阮芯竹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30-138,共9页
应用数量生态学中的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g(r)函数),经Monte-Carlo随机模拟检验,对三峡库区紫色砂岩区农地(垂直土层深度10-50 cm)不同影响半径土壤优先路径水平分布特征、以及与生物活动的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影... 应用数量生态学中的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g(r)函数),经Monte-Carlo随机模拟检验,对三峡库区紫色砂岩区农地(垂直土层深度10-50 cm)不同影响半径土壤优先路径水平分布特征、以及与生物活动的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影响半径的优先路径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数量逐渐减少,同一土层随影响半径的增加优先路径的数量逐渐减少;同一土层,较小影响半径优先路径仅在小尺度(0-20 mm)上呈聚集分布,但随影响半径和尺度的增加,聚集分布状态逐渐明显;不同影响半径的优先路径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也逐渐表现为聚集分布格局,较大影响半径优先路径聚集分布状态显著大于较小影响半径的优先路径;优先路径的分布与形成,不仅受到土壤自身膨胀、干缩等因素影响,而且与生物活动的空间关联性呈正相关关系,对大影响半径(R≥1.0 mm)的优先路径影响较大。空间点格局分析法相比CT扫描、土壤水分穿透曲线等测定土壤优先路径的方法更简单易行,所得结果相一致。这种方法能从形态学角度来量化分析土壤优先路径的分布特征,更好地揭示其潜在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 优先路径 数量生态学 空间点格局分析 分布特征 空间关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笋溪河流域水质评价及其空间差异 被引量:12
10
作者 郑永林 王海燕 +3 位作者 秦倩倩 杨丹丹 王一格 张正贵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9,共9页
为了解三峡水库库尾地区面源污染现状,以重庆市江津区笋溪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综合水质识别指数、内梅罗指数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笋溪河水质进行评价,主要评价指标有水温、pH、电导率、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结果表明:(1)... 为了解三峡水库库尾地区面源污染现状,以重庆市江津区笋溪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综合水质识别指数、内梅罗指数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笋溪河水质进行评价,主要评价指标有水温、pH、电导率、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结果表明:(1)笋溪河流域溶解氧为5.98~8.70 mg/L、化学需氧量为2~14 mg/L,总磷为0.008~0.105 mg/L,均处于Ⅰ类或Ⅱ类水质,总氮为0.64~2.03 mg/L,处于Ⅲ~Ⅴ类水质,污染严重。(2)3种水质评价方法均显示下游水质劣于上游水质,内梅罗指数在考虑平均超标水平的同时兼顾最大超标污染物,研究认为该指数的评价结果最能表现该地区的水质现状。(3)笋溪河上下游之间,溶解氧为上游显著高于下游,水温、pH、电导率、化学需氧量和总氮均为下游显著高于上游(P<0.05),总磷浓度未发现有明显的差异(P>0.05)。在后续管理中应提升城镇污水和农村污水的处理率,提高水肥利用率,以消减污染负荷、控制水污染趋势,从而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笋溪河 三峡库区 面源污染 氮污染 水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热带典型林分汞的输入/输出平衡 被引量:3
11
作者 马明 赖大坤 +2 位作者 孙涛 杨光 王定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744-4750,共7页
针对四面山常绿阔叶林中汞的输入/输出量进行了为期1年的监测,结果显示:四面山大气降雨中总汞(THg)和总甲基汞(TMeHg)的浓度分别为(11.23±2.6)ng/L和(0.35±0.24)ng/L,该地区大气降水受到了人为汞污染的影响;大气降水在经过森... 针对四面山常绿阔叶林中汞的输入/输出量进行了为期1年的监测,结果显示:四面山大气降雨中总汞(THg)和总甲基汞(TMeHg)的浓度分别为(11.23±2.6)ng/L和(0.35±0.24)ng/L,该地区大气降水受到了人为汞污染的影响;大气降水在经过森林林冠层的过程中,淋溶了沉降在林冠层的大气干沉降,进而导致林内降雨中的THg浓度升高,但是林内降雨中的TMeHg浓度基本保持不变;森林地表径流水中THg的浓度(4.5±2.0)ng/L相较大气降水明显降低,说明该森林生态系统对大气降水中的汞具有很强的拦截固定作用.枯枝落叶是该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的汞输入途径,其主要通过叶片对大气环境中汞的吸收,而随着枯枝落叶在地表的积累并分解,这部分汞被富含高浓度溶解性有机物的表层土壤固定在土壤层中.林地地表/大气界面释汞是该森林生态系统汞流失的主要途径,地表释汞通量暖季比较大而冷季较小,其主要受光照、温度、地表汞浓度、土壤含水量等影响.该森林生态系统,总的汞输入量大于总输出量,在汞的地球化学循环中起到汇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汞 森林生态系统 四面山 输入/输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