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悬挂式单轨交通在国内的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62
1
作者 余浩伟 徐银光 +2 位作者 李涛 肖杰 罗圆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0-74,共5页
研究目的:悬挂式单轨是一种新型的轨道交通系统,为合理确定其功能定位及应用场景,本文从空轨列车的特点出发,结合国内轨道交通发展需要,对空轨在国内的适应性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论:(1)从经济性角度出发,空轨适用的单向高峰小时客运量... 研究目的:悬挂式单轨是一种新型的轨道交通系统,为合理确定其功能定位及应用场景,本文从空轨列车的特点出发,结合国内轨道交通发展需要,对空轨在国内的适应性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论:(1)从经济性角度出发,空轨适用的单向高峰小时客运量为1万人左右,属于小运量轨道交通,特别适用于地面道路资源紧张的城市公共交通、旅游景区和特殊环境条件下的轨道交通;(2)若受相关条件限制必须采用空轨,但运量为中大运量时,应对车辆及工程方案重新进行比选研究,根据相关成果确定系统主要技术参数;(3)建设过程中,应着重解决空轨车辆与线路匹配性、车辆稳定性、应急疏散和梁体变形等重点问题;(4)本研究成果可为后续空轨交通项目的规划、建设提供借鉴,为空轨列车的研发提供方向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轨 适应性 小运量 城市公共交通 旅游景区 特殊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磁浮列车二系悬挂参数及轨道不平顺幅值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陈志贤 徐浩 +1 位作者 李忠继 李艳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5-69,76,共6页
为研究车辆悬挂系统参数及轨道不平顺水平对600 km/h高速磁浮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常导高速电磁悬浮车辆动力学模型,采用上海高速磁浮试验线测试拟合得到的轨道不平顺,对车辆动力学性能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空簧... 为研究车辆悬挂系统参数及轨道不平顺水平对600 km/h高速磁浮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常导高速电磁悬浮车辆动力学模型,采用上海高速磁浮试验线测试拟合得到的轨道不平顺,对车辆动力学性能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空簧垂向刚度、辅助弹簧横向刚度、摇枕连接垂向刚度等二系悬挂参数以及轨道不平顺幅值对高速磁悬浮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车辆垂向平稳性、乘坐舒适度、振动加速度等指标均随空簧垂向刚度的增大而增大;车辆横向平稳性随辅助弹簧横向刚度的增大略有增大;车辆横向平稳性随摇枕连接垂向刚度的增大略有减小;车辆平稳性、乘坐舒适度和振动加速度均随轨道不平顺幅值的增大而增大;综合考虑车辆垂向振动加速度、车辆平稳性和乘坐舒适度指标,建议轨道高低不平顺幅值不超过2.8 mm,轨向不平顺幅值不超过4.2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磁浮车辆 二系悬挂参数 轨道不平顺 动力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挂式单轨平面圆曲线乘客舒适度控制标准取值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余浩伟 谢毅 +1 位作者 寇峻瑜 许朝帅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7-61,共5页
乘客舒适度标准是确定线路平纵断面设计参数最为重要的控制指标,也是必须满足的强制性指标。为合理平衡乘客舒适度与工程建设成本之间的跷跷板关系,通过系统总结国内外各种现有制式取值标准,就悬挂式单轨乘客舒适度控制标准取值开展理... 乘客舒适度标准是确定线路平纵断面设计参数最为重要的控制指标,也是必须满足的强制性指标。为合理平衡乘客舒适度与工程建设成本之间的跷跷板关系,通过系统总结国内外各种现有制式取值标准,就悬挂式单轨乘客舒适度控制标准取值开展理论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建议。与平面圆曲线半径相关的乘客舒适度指标为车体偏转角及未被平衡离心加速度,随着偏转角和未被平衡离心加速度数值的增加,其对最小圆曲线半径的影响逐渐减弱,恶化舒适度条件并不完全等同于工程效益的减小。悬挂式单轨最大偏转角理论上可突破传统轮轨铁路7.7°的限制,但增大偏转角对限界造成的影响不可忽略。人体可忍受的振动持续作用时间与未被平衡离心加速度大小成反比,将加速度控制在0.4~0.8 m/s^2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挂式单轨 乘客舒适度 传统轮轨 偏转角 未被平衡离心加速度 平面圆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挂式单轨纵断面设计标准取值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余浩伟 谢毅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4,共4页
纵断面设计参数与工程规模、运输效率、建设成本、运营安全等密切相关,是选线设计的重要控制参数。以车辆性能为前提,从满足乘客舒适度角度对最小竖曲线半径、最大坡度、坡段长度进行理论计算分析。建议最大坡度不大于60‰,对于确因工... 纵断面设计参数与工程规模、运输效率、建设成本、运营安全等密切相关,是选线设计的重要控制参数。以车辆性能为前提,从满足乘客舒适度角度对最小竖曲线半径、最大坡度、坡段长度进行理论计算分析。建议最大坡度不大于60‰,对于确因工程需要使用更大坡度的,应根据车辆厂家提供的具体技术参数进行研究计算确定。在设计过程中,需合理确定坡长与坡度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可结合车辆牵引制动特性曲线进行专题研究。悬挂式单轨的车体悬挂在轨道梁下方,重心较高,乘客对于竖向离心加速度的主观感受更加明显,应严格控制允许的竖向离心加速度,建议一般情况下取0.1 m/s^2、困难情况下取0.2 m/s^2。当设计速度为80 km/h时,一般情况下竖曲线半径不小于5 000 m、困难情况下不小于2 500 m;坡段长度一般情况下不小于340 m,困难情况下不小于19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挂式单轨 纵断面 最大坡度 竖曲线半径 坡段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力学分析的悬挂式单轨线路空间线形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寇峻瑜 谢毅 +2 位作者 余浩伟 罗圆 肖杰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0-84,共5页
采用多体动力学软件Universal Mechanism建立悬挂式单轨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考虑多种平、竖曲线重叠设置情况,对悬挂式单轨车辆在空间线形条件下的动力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平、竖曲线重叠对车体竖向加速度、走行轮垂向力、轮重减载... 采用多体动力学软件Universal Mechanism建立悬挂式单轨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考虑多种平、竖曲线重叠设置情况,对悬挂式单轨车辆在空间线形条件下的动力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平、竖曲线重叠对车体竖向加速度、走行轮垂向力、轮重减载率等垂向振动指标影响较大,对横向振动指标影响较小,平、竖曲线重叠设置应保证人体竖向舒适度要求。平、竖曲线重叠后的振动叠加增强或减弱效应取决于竖曲线变坡点与平曲线上竖向振动方向的一致性,若方向相同则叠加增强,反之则减弱,为降低振动响应,可将竖曲线变坡点与平面曲线起终点间隔一定距离设置。若仅从动力学仿真角度分析,平、竖曲线重叠对悬挂式单轨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较小,平面圆曲线、缓和曲线与竖曲线均可以重叠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挂式单轨 空间线形 振动叠加 动力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挂式单轨线路关键点处的振动特性研究
6
作者 寇峻瑜 余浩伟 +1 位作者 李忠继 谢毅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21-226,282,共7页
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悬挂式单轨车-线系统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就平纵断面线路曲率转折点处的振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车体横向加速度、走行轮垂向力和轮重减载率对夹直线和圆曲线长度的变化不敏感,困难条件下的夹直线和圆曲... 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悬挂式单轨车-线系统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就平纵断面线路曲率转折点处的振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车体横向加速度、走行轮垂向力和轮重减载率对夹直线和圆曲线长度的变化不敏感,困难条件下的夹直线和圆曲线最小长度可不考虑振动叠加的影响;车体竖向加速度对不同纵断面坡度代数差和夹坡段长度较为敏感,振动叠加增强或减弱效应主要取决于前一段竖曲线或夹坡段终点与夹坡段或后一段竖曲线起点处的振动方向的一致性,若方向相同则叠加增强,反之则减弱,并且当竖曲线和夹坡段长度增大到一定值后,振动叠加的影响即可忽略不计;另外,最小夹坡段长度可依据夹坡段起点处竖向加速度最值衰减95%及以上进行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挂式单轨 夹直线长度 夹坡段 振动叠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和曲线线型对悬挂式单轨车辆动力响应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寇峻瑜 余浩伟 +2 位作者 谢毅 罗圆 肖杰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2-107,115,共7页
为获取悬挂式单轨车辆在不同缓和曲线线型条件下的乘坐舒适性,通过动力学软件Universal Mechanism建立悬挂式单轨车-线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三次、五次、七次和九次抛物线、半波和一波正弦这6类缓和曲线下的动力响应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 为获取悬挂式单轨车辆在不同缓和曲线线型条件下的乘坐舒适性,通过动力学软件Universal Mechanism建立悬挂式单轨车-线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三次、五次、七次和九次抛物线、半波和一波正弦这6类缓和曲线下的动力响应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运行速度不高(≤80 km/h)的悬挂式单轨,高次曲线型缓和曲线相比三次抛物线并不存在绝对优势,与理论分析有一定差异;同一缓和曲线长度内,由于高次曲线的有效长度更长,九次抛物线、一波正弦、七次抛物线、半波正弦、五次和三次抛物线在缓圆点和缓直点附近会先后出现低频振动;所有线型中,五次抛物线和半波正弦曲线条件下的振动衰减周期数最少、同一衰减周期内的晃动幅度最小,总体而言其具有更优的动力特性,满足更高的乘客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挂式单轨 缓和曲线 线型 乘客舒适度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