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亚高山森林林窗对不同关键时期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志萍 李维民 +4 位作者 吴福忠 杨万勤 徐振锋 谭波 吴庆贵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70-274,共5页
2012年6月-2013年5月期间,根据温度动态过程,对比研究了生长季节(土壤完全融化期、生长季节前期和生长季节后期)与非生长季节(冻结初期、深冻期和融化期)川西亚高山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人工林林窗中心、林缘和林下土壤有机层和矿... 2012年6月-2013年5月期间,根据温度动态过程,对比研究了生长季节(土壤完全融化期、生长季节前期和生长季节后期)与非生长季节(冻结初期、深冻期和融化期)川西亚高山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人工林林窗中心、林缘和林下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在生长季节的3个关键时期土壤硝态氮含量表现为林窗中心高于林缘和林下;而在非生长季节表现为林缘大于林窗中心和林下,且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表现出相似的规律。除深冻期外,林下土壤铵态氮含量均高于林窗中心和林缘,但林下土壤总矿质氮含量较小。此外,整个研究期间不同关键时期林下土壤总矿质氮均以铵态氮为主,而林窗中心在生长季节以硝态氮为主,在冻融季节以铵态氮为主。可见,高寒森林林窗更新对土壤氮过程的作用受到季节性冻融循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森林 林窗 土壤铵态氮 土壤硝态氮 关键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性雪被对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冬季土壤氮矿化和淋溶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殷睿 蒋先敏 +7 位作者 徐振锋 吴福忠 杨万勤 熊莉 李志萍 王滨 唐仕姗 丁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8-143,共6页
采用封顶埋管-原位培养和淋溶水原位收集法对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不同厚度雪被梯度(浅雪被、中度厚度雪被和厚雪被)下冬季土壤净氮素矿化量和氮淋溶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土壤温度随雪被厚度的降低而降低;冬季土壤净硝化量明显大于净氨化... 采用封顶埋管-原位培养和淋溶水原位收集法对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不同厚度雪被梯度(浅雪被、中度厚度雪被和厚雪被)下冬季土壤净氮素矿化量和氮淋溶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土壤温度随雪被厚度的降低而降低;冬季土壤净硝化量明显大于净氨化量,且决定着净氮矿化量;土壤净氨化量、净硝化量和净氮矿化量均随雪被厚度的降低而升高;川西亚高山冷杉林冬季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及可溶性有机氮的淋溶量分别为0.07,0.58,0.42g/m2,分别占冬季土壤氮素淋溶量的6.88%,53.62%和39.50%;中度厚度雪被土壤氮淋溶量最大,但总体上不同厚度雪被间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未来气候变化所引发季节性雪被减少可能会降低该林区冬季土壤温度,增加土壤冻融循环,进而提高冬季土壤净氮矿化量和早春土壤氮淋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被斑块 川西亚高山 岷江冷杉林 氮素矿化 氮素淋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循环对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3
作者 陈子豪 张晓蓉 +5 位作者 谭波 卫芯宇 谌亚 杨玉莲 吴庆贵 张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44-151,共8页
土壤酶活性的研究有助于认识植物-微生物-土壤有机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土壤酶的生产遵循"经济法则",冻融循环将会改变生产土壤酶的资源分配,最终影响土壤的有机质分解过程。亚高山森林土壤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冻融循环,为深入研究... 土壤酶活性的研究有助于认识植物-微生物-土壤有机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土壤酶的生产遵循"经济法则",冻融循环将会改变生产土壤酶的资源分配,最终影响土壤的有机质分解过程。亚高山森林土壤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冻融循环,为深入研究亚高山森林冬季土壤生态过程,以川西亚高山针阔混交林、针叶林以及阔叶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研究冻融循环对6种与碳(C)、氮(N)、磷(P)相关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和P相关的土壤β-N-乙酰葡萄糖苷酶、磷酸酶活性受冻融循环影响显著,其中,β-N-乙酰葡萄糖苷酶活性在整个冻融处理过程中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并趋于平稳的趋势,磷酸酶活性在后期明显增加。与C相关的土壤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在冻融循环过程中没有显著变化。林型对土壤酶活性产生了显著影响。其中,阔叶林的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显著低于针叶林;阔叶林的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低于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针叶林的土壤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冻融循环和林型的交互作用对土壤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酶活性对冻融循环响应存在差异,气候变化引起的冻融循环将进一步影响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生态系统的有机质分解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亚高山森林 土壤酶活性 林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萘对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微生物量、丰度和磷脂脂肪酸的影响
4
作者 蓝丽英 寥蓉 +5 位作者 杨万勤 吴福忠 杨帆 郭彩虹 袁吉 谭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7956-7964,共9页
萘作为土壤动物化学抑制剂已在土壤动物生态功能的研究中广泛使用,但其非目标效应使其应用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解在亚高山森林土壤应用萘抑制土壤动物群落的非目标效应,以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微缩实验研究了土壤... 萘作为土壤动物化学抑制剂已在土壤动物生态功能的研究中广泛使用,但其非目标效应使其应用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解在亚高山森林土壤应用萘抑制土壤动物群落的非目标效应,以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微缩实验研究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丰度和磷脂脂肪酸对萘胁迫的短期响应。结果表明,萘处理和对照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真菌丰度以及细菌、真菌、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PLFAs含量在整个培养期间表现为降低的变化趋势,二者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G^+PLFAs含量以培养52d最低,细菌、真菌和G^-PLFAs含量以培养的45d最低。萘处理和对照的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动态,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MBC/MBN)则表现为相反趋势。对照的真菌/细菌PLFAs比值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动态,以培养的17d最高,但萘处理的真菌/细菌PLFAs比值无明显变化规律;萘处理的G^+/G^-PLFAs比值表现为降低的变化趋势,对照的G^+/G^-PLFAs比值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萘处理仅显著影响了G^+/G^-PLFAs比值,但萘处理和采样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MBC/MBN、细菌丰度、真菌/细菌丰度比以及细菌、真菌的PLFAs含量、真菌/细菌PLFAs比值、G^+/G^-PLFAs比值。萘作为土壤动物抑制剂对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非目标效应具有时间变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森林 土壤微生物量 微生物丰度 磷脂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有机层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丰度特征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奥 吴福忠 +4 位作者 何振华 徐振锋 刘洋 谭波 杨万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4371-4378,共8页
为了解季节性冻融对川西亚高山/高山地区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qPCR技术,以氨单加氧酶基因的α亚基(amoA)为标记,在生长阶段、冻结阶段、融化阶段中的9个关键时期调查了该地区不同森林群落: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原始林(... 为了解季节性冻融对川西亚高山/高山地区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qPCR技术,以氨单加氧酶基因的α亚基(amoA)为标记,在生长阶段、冻结阶段、融化阶段中的9个关键时期调查了该地区不同森林群落: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原始林(PF)、岷江冷杉(A.faxoniana)和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混交林(MF)、岷江冷杉次生林(SF)土壤有机层的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和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丰度的特征。结果表明,3个森林群落土壤有机层中都具有相当数量的氨氧化细菌和古菌,均表现出从生长阶段至冻结阶段显著降低,在冻结阶段最低,但冻结阶段后显著增加,在融化阶段为全年最高的趋势。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类群结构(AOA/AOB)受负积温影响明显。冻结后期3个森林群落土壤负积温最大时,AOA数量明显高于AOB,但其他关键时期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类群结构与群落类型密切相关。高海拔的岷江冷杉林群落土壤有机层表现为AOA>AOB(冻结初期除外),低海拔的岷江冷杉次生林群落中表现为AOB>AOA(冻结后期除外),而岷江冷杉和红桦混交林群落则仅在融冻期和生长季节末期表现为AOB>AOA。这些结果为认识亚高山/高山森林及其相似区域的生态过程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高山森林 土壤有机层 氨氧化细菌 氨氧化古菌 积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胁迫对欧美杂交杨(Populus deltoides×Populus nigra)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其Pb富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康丽娜 吴福忠 +4 位作者 何振华 徐振锋 刘洋 杨万勤 杨玉莲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84-490,共7页
采用速生树种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但已有结果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为了解杨树在不同Pb胁迫条件下生长响应和Pb富集效果,以长江上游两种典型土壤(酸性紫色土和钙质紫色土)为栽培介质,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 采用速生树种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但已有结果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为了解杨树在不同Pb胁迫条件下生长响应和Pb富集效果,以长江上游两种典型土壤(酸性紫色土和钙质紫色土)为栽培介质,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Pb浓度处理下(CK:0mg·kg-1;T1:200mg·kg-1;T2:450mg·kg-1;T3:2000mg·kg-1)欧美杂交杨(Populus deltoides×Populusnigra)生物量生产与分配格局以及Pb吸收、富集特性。两种土壤条件下杨树各器官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均表现出随Pb胁迫程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Pb胁迫条件下杨树生物量分配格局在钙质紫色土中表现为茎>粗根>叶>细根。相同浓度Pb处理条件下,单株杨树总生物量均表现为钙质紫色土大于酸性紫色土。随着Pb处理浓度的增大,杨树各器官Pb含量及积累量显著增加。Pb胁迫使杨树对Pb的富集系数逐渐增大而耐性系数逐渐减小。T3处理条件下杨树对Pb的富集系数在酸性紫色土中较大,且各处理条件下杨树对Pb的耐性系数均为酸性紫色土中较大。这些结果表明,高浓度Pb胁迫条件下酸性紫色土中的欧美杂交杨表现出较好的吸收和富集Pb的特性,这为Pb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美杂交杨 PB胁迫 酸性紫色土 钙质紫色土 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遮阴对3种珍贵乡土阔叶树种幼苗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8
7
作者 梁俊林 毛绘友 +4 位作者 郭丽 付杨 吴福忠 张健 刘洋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7-63,共7页
探讨3种珍贵乡土阔叶树种幼苗在遮荫条件下的生长及光合作用,为城市绿化乔木树种的引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分别在遮阴处理(50%和80%的遮阴率)与无遮阴(CK)对照条件下,探究桢楠(Phoebe zhennan)、红椿(Toona ciliata)、香樟(Cinnamomum ca... 探讨3种珍贵乡土阔叶树种幼苗在遮荫条件下的生长及光合作用,为城市绿化乔木树种的引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分别在遮阴处理(50%和80%的遮阴率)与无遮阴(CK)对照条件下,探究桢楠(Phoebe zhennan)、红椿(Toona ciliat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3个珍贵乡土树种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形态和生理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遮荫处理下的地径和苗高大部分均小于对照组,其中香樟最为显著。在各处理间,3种乡土树种的平均叶面积均差异显著(P <0.05),含水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红椿比叶面积的变化较大,而香樟和桢楠没有明显的变化。香樟幼苗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其含量都增加;桢楠的叶绿素a、总叶绿素含量和红椿的叶绿素b随着遮荫强度的增加而降低,桢楠的叶绿素b含量增加,而红椿的叶绿素a及总叶绿素含量先降低后升高。香樟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气孔导度和胞间CO 2浓度均降低,气孔导度在不同遮阴处理下差异均显著(P <0.05);红椿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呈现不同程度降低,胞间CO 2浓度升高;桢楠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 2浓度呈现不同程度降低,蒸腾速率升高。香樟和桢楠对遮阴的适应性较强,而红椿则适宜在强光照条件下栽植,这为城市园林绿化乔木树种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树种 遮阴 叶绿素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变色期的生理特征 被引量:11
8
作者 梁俊林 顾国军 +4 位作者 唐实玉 吴福忠 徐振锋 谭波 刘洋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5-70,共6页
【目的】研究自然条件下银杏叶片颜色变化过程中的生理指标,为秋季银杏变色机理研究和园林绿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7年9月—11月每月中旬进行采样,分析了不同银杏叶片颜色(微黄、中黄、全黄)的叶色素含量、花色素苷含量、酶... 【目的】研究自然条件下银杏叶片颜色变化过程中的生理指标,为秋季银杏变色机理研究和园林绿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7年9月—11月每月中旬进行采样,分析了不同银杏叶片颜色(微黄、中黄、全黄)的叶色素含量、花色素苷含量、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结果]随着银杏叶的变黄,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类胡萝卜素(Caro),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呈现降低的趋势,其中,Chla、Chlb、Caro含量和PAL活性都为极显著的降低(P<0.001);叶绿素(a+b)降低得最快,总共降低了96%.花色素苷(Anthocyanin)、可溶性糖(SS)含量逐渐增加,叶全黄时,花色素苷增加量不显著(P>0.05),SS含量增加显著(P<0.01);叶全黄和中黄时的花色素苷含量显著高于微黄(P<0.05).在叶色变化过程中,Caro和花色素苷在色素中的相对含量逐渐升高.叶绿素酶(Chlase)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叶中黄极显著高于微黄和全黄(P<0.001).【结论】可溶性糖的积累促进了花色素苷的合成,叶绿素酶促进了叶绿素的分解,促使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相对含量增加,叶绿素相对含量减少.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相对含量的增加是引起银杏叶变黄的最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 叶绿素 花色素苷 叶绿素酶 可溶性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