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6年9月23日四川理塘M4.9和M5.1地震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22
1
作者 易桂喜 龙锋 +8 位作者 梁明剑 张致伟 赵敏 祁玉萍 宫悦 乔慧珍 汪智 王思维 帅莉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49-963,共15页
2016年9月23日,在四川西部理塘县相继发生M4.9和M5.1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川滇块体西北部金沙江断裂带与理塘断裂带所夹持的区域。文中基于四川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震相报告和波形资料,采用多阶段定位方法,对理塘M4.9和M5.1主震及... 2016年9月23日,在四川西部理塘县相继发生M4.9和M5.1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川滇块体西北部金沙江断裂带与理塘断裂带所夹持的区域。文中基于四川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震相报告和波形资料,采用多阶段定位方法,对理塘M4.9和M5.1主震及余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同时,利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这2个主震的震源机制解、震源矩心深度与矩震级。根据重定位后的余震空间分布形态、M4.9和M5.1主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等震线形态及震中附近主要构造的展布,分析认为,近EW走向、倾向N的哈嘎拉断裂带为理塘M4.9和M5.1地震的发震构造,与该断裂带走向和倾向一致的节面Ⅰ为同震断层面,断面倾角44°。理塘M4.9和M5.1地震可能是在西侧羌塘块体物质持续E向挤入作用下、位于理塘—巴塘地区上地壳内的近EW向哈嘎拉断裂张性运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塘M4.9和M5.1地震 重新定位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芦山Mw 6.6级地震发震构造 被引量:16
2
作者 周荣军 李勇 +9 位作者 苏金蓉 王世元 何玉林 孔军 梁明剑 廖华 李建亮 亢川川 黄成程 汤才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4-370,共7页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w 6.6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构造带南段,未见典型的同震地表破裂。作者在对震后400余个地震破坏宏观调查点重新厘定的基础上,参考四川数字强震台网的近场峰值加速度(PGA)记录,绘制的本次地震等震线图的极震区地震烈...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w 6.6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构造带南段,未见典型的同震地表破裂。作者在对震后400余个地震破坏宏观调查点重新厘定的基础上,参考四川数字强震台网的近场峰值加速度(PGA)记录,绘制的本次地震等震线图的极震区地震烈度为Ⅸ度,略呈长轴为NE向的扁椭圆状,不具明显的方向性。进一步综合3 323个早期余震重新定位结果、石油地震勘探剖面和震源机制解等,判定本次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为控制蒙山东麓的大邑断裂,系龙门山构造带南段NW-SE向缩短所导致的大邑断裂上冲作用的结果;新开店断裂亦在深部产生了同震破裂,造成了断裂上盘震害明显高于下盘的断层上盘效应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龙门山构造带 发震构造 地震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地区深度小于30m钻孔的_s(30)估计方法 被引量:9
3
作者 亢川川 俞言祥 +2 位作者 马超 李建亮 黄成程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6-323,共8页
本文收集了733个四川地区的实测钻孔数据,从中筛选出深度大于30m的268个钻孔剖面资料。分别获得了10m、15m、20m、25m和28m不同深度处的平均剪切波速_s(d)与_s(30)的对数线性相关关系。同时还与Boore(2004)的结果做了对比分析,比较... 本文收集了733个四川地区的实测钻孔数据,从中筛选出深度大于30m的268个钻孔剖面资料。分别获得了10m、15m、20m、25m和28m不同深度处的平均剪切波速_s(d)与_s(30)的对数线性相关关系。同时还与Boore(2004)的结果做了对比分析,比较了采用常数外推法和对数线性外推法得到的不同深度处剪切波速的残差分布。结果表明,不同深度处剪切波速_s(d)与_s(30)的对数相关关系可能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本文得到的对数关系更适合四川地区。对数线性外推法与常数外推法相比,前者的系统偏差更小;随着深度的增加,两种方法的外推误差均逐渐减小,但常数外推法普遍低估了_s(30)值;当深度较浅时,低估的情况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利用大量的不足30m的钻孔资料估计_s(30)值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剪切波速 Vs(30) 外推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家坝水库及邻区地震活动分析
4
作者 李欣蔚 杜泽东 +3 位作者 阮祥 邵玉平 佘忠伟 杨磊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228,共16页
向家坝水电站是金沙江梯级开发规划中最下游的一级巨型电站,目前水库蓄水年限已达12年。观测资料显示,库区多次发生3级以上地震,小微地震密集。地震精定位与地震活动分析表明,库尾段蓄水初期,地震频次显著升高,地震大多分布在库区河道附... 向家坝水电站是金沙江梯级开发规划中最下游的一级巨型电站,目前水库蓄水年限已达12年。观测资料显示,库区多次发生3级以上地震,小微地震密集。地震精定位与地震活动分析表明,库尾段蓄水初期,地震频次显著升高,地震大多分布在库区河道附近,具有条带状展布特征;随着蓄水时间增长,河道附近地震活动频次逐渐降低,玛瑙断裂中段附近的地震活动有所增强;库尾段高角度断层发育,河道附近地震活动的震源深度浅于玛瑙断裂附近。b值计算结果显示,库尾段b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其数值在4~6km深度范围内变化显著;b值空间分布不均匀,玛瑙断裂中段附近b值分布为0.7~0.8,玛瑙断裂北段、猰子坝断裂以及库区河道附近b值为0.9~1.2,这与不同地区应力状态差异及断层构造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家坝水库 水库地震 水库蓄水 双差定位法 b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缘筠连-长宁地震区扎子坳断层探测及活动性初步研究
5
作者 何强 王世元 +2 位作者 周亚东 刘韶 马超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6-211,共6页
通过地震活动性调查、地表地震地质调查、浅层地震勘探、高密度电法勘探及探槽剖面分析等多种手段对扎子坳断层进行综合研究,结果发现,扎子坳断层发育于古生代二叠系砂岩和中生代三叠系灰岩、砂岩地层中,属逆断层,断层总体呈NNE向展布,... 通过地震活动性调查、地表地震地质调查、浅层地震勘探、高密度电法勘探及探槽剖面分析等多种手段对扎子坳断层进行综合研究,结果发现,扎子坳断层发育于古生代二叠系砂岩和中生代三叠系灰岩、砂岩地层中,属逆断层,断层总体呈NNE向展布,长约15 km,破碎带影响宽度一般小于20 m,断层规模较小。结合浅层地球物理勘探和探槽剖面分析结果初步推测,扎子坳断层不具备晚更世晚期活动性,为2017-01-28筠连4.9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子坳断层 筠连4.9级地震 地表地震地质调查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7.0地震及余震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134
6
作者 易桂喜 龙锋 +11 位作者 梁明剑 张会平 赵敏 叶有清 张致伟 祁玉萍 王思维 宫悦 乔惠珍 汪智 邱桂兰 苏金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083-4097,共15页
2017年8月8日在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M7.0级强烈地震,极震区烈度达Ⅸ度,但无明显地表破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发震构造的确定和后续地震危险性判定.本文基于截止至2017年8月14日的地震资料,采用多阶段定位方法,对主震及余震进... 2017年8月8日在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M7.0级强烈地震,极震区烈度达Ⅸ度,但无明显地表破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发震构造的确定和后续地震危险性判定.本文基于截止至2017年8月14日的地震资料,采用多阶段定位方法,对主震及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同时,利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M7.0主震与13次M_L≥4.0级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矩心深度,进而初步分析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九寨沟M7.0地震的矩震级M_w6.4,震源矩心深度5 km,表明主震发生在上地壳浅部,与2003年伊朗巴姆(Bam)M_w6.5地震特征极为相似;12次M_L≥4.0级余震的震源矩心深度6~12 km,显示这些余震发生在主震下部,仅1次例外.重新定位后的余震震中呈NW-SE向窄带展布,位于近NS向的岷江断裂与近EW向的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分支塔藏断裂所夹持的区域,余震带长轴长约38 km,主震位于余震带中部.根据余震震中分布、主震及余震震源机制解等,推测本次九寨沟M7.0地震及其余震的主发震构造为位于岷江断裂与塔藏断裂之间的树正断裂.震源机制解揭示,树正断裂呈左旋走滑,走向约152°,近SE,倾向SW,倾角约70°,该断裂应属于东昆仑断裂东端的分支断裂之一,或与东南侧的虎牙断裂构成统一断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M7.0地震 重新定位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树正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11月22日康定M6.3级地震序列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88
7
作者 易桂喜 龙锋 +2 位作者 闻学泽 梁明剑 王思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05-1219,共15页
2014年11月22日在NW向鲜水河断裂带中南段四川康定县发生M6.3级地震,11月25日在该地震震中东南约10 km处再次发生M5.8级地震. 基于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和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资料,采用多阶段定位方法对本次康定M6.3级地震序列进行了... 2014年11月22日在NW向鲜水河断裂带中南段四川康定县发生M6.3级地震,11月25日在该地震震中东南约10 km处再次发生M5.8级地震. 基于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和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资料,采用多阶段定位方法对本次康定M6.3级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 利用gCAP(generalized Cut And Paste) 矩张量反演方法获得了M6.3和M5.8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矩心深度,分析了本次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并结合历史强震破裂时空分布和2001年以来小震重新定位结果,对鲜水河断裂带中段强震危险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 M6.3级主震震中位于101.69°E、30.27°N,震源初始破裂深度约10 km,矩心深度9 km; M5.8级地震震中位于101.73°E、30.18°N,初始破裂深度约11 km,矩心深度9 km. gCAP矩张量反演结果揭示这两次地震双力偶分量占主导,M6.3级地震的最佳双力偶解节面Ⅰ走向143°/倾角82°/滑动角-9°,节面Ⅱ走向234°/倾角81°/滑动角-172°. M5.8级地震最佳双力偶解节面Ⅰ走向151°/倾角83°/滑动角-6°,节面Ⅱ走向242°/倾角84°/滑动角-173°. 依据余震分布长轴展布与断裂走向,判定节面Ⅰ为发震断层面,M6.3和M5.8级地震均为带有微小正断分量的左旋走滑型地震. (2) 序列中重新定位的459个地震平均震源深度约9 km,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6~11 km深度区间,余震基本发生在M6.3和M5.8级地震震源上部. 依据余震密集区展布范围,推测本次康定地震的震源体尺度长约30 km、宽约4 km、深度范围约6 km. M6.3级主震震源附近的余震稀疏区可能是一个较大的凹凸体(asperity),在主震中能量得以充分释放. (3) 最初3天的余震主要分布在M6.3级地震NW侧;而M5.8级地震之后的余震主要集中在其震中附近. M6.3级地震以及最初3天的绝大部分余震发生在倾角约82°近直立的NW走向色拉哈断裂上;M5.8级地震与其后的多数余震发生在倾角约83°近直立的NW走向折多塘断裂北端走向向北偏转部位, M5.8级地震可能是M6.3级地震触发相邻的折多塘断裂活动所致. (4) 康定M6.3与M5.8级地震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带乾宁与康定之间的色拉哈强震破裂空段,本次地震破裂尺度较小,尚不足以填补该强震空段. 色拉哈段以及相邻的乾宁段7级地震平静时间均已超过其平均复发周期估值,未来几年存在发生7级地震的危险. 康定M6.3级地震序列基本填补了震前存在于塔公与康定之间的深部小震空区,未来强震发生在塔公至松林口段深部小震稀疏区内的可能性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定M6.3级地震序列 重新定位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强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10月1日越西M5.0地震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25
8
作者 易桂喜 龙锋 +3 位作者 赵敏 宫悦 张致伟 乔慧珍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24-1136,共13页
2014年10月1日越西M5.0(或M_L5.2)地震发生在川滇块体东边界历史地震强度较低的大凉山断裂带中段。基于四川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资料,利用CAP(Cut and Paste)波形反演方法,计算了越西M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震源矩心深度,初步分析了... 2014年10月1日越西M5.0(或M_L5.2)地震发生在川滇块体东边界历史地震强度较低的大凉山断裂带中段。基于四川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资料,利用CAP(Cut and Paste)波形反演方法,计算了越西M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震源矩心深度,初步分析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同时,利用波形资料,计算了该地震的视应力值,并与2001年以来附近区域M_L≥4.0地震的视应力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越西M5.0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I走向256°/倾角62°/滑动角167°,节面Ⅱ走向352°/倾角79°/滑动角29°;P轴方位121°,仰角11°,近水平;T轴方位217°,仰角28°;震源矩心深度为11km;矩震级约为MW5.1。根据节面参数与震中附近的主要构造展布,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大凉山断裂带中段分支断裂——NNW向普雄断裂,与该断裂走向相近的节面Ⅱ为同震破裂面。本次地震为兼具小量逆冲分量的左旋走滑型地震,是NNW向大凉山断裂带在近水平的NWW-SEE向主压应力作用下左旋走滑活动所致。此外,利用波形资料计算获得的越西M5.0地震的视应力值(0.99MPa)高于汶川8.0级地震后其附近区域的地震视应力,反映了震源区当前的背景应力水平相对较高,有利于中、强地震的发生,越西地震的视应力高值还可能反映了川滇块体整个东边界区域当前的应力水平在逐渐升高,因而发生强震的危险性也在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西M5.0地震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大凉山断裂带 视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芦山地震序列震源机制与震源区构造变形特征分析 被引量:55
9
作者 易桂喜 龙锋 +3 位作者 Amaury Vallage Yann Klinger 梁明剑 王思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711-3731,共21页
基于四川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资料,利用CAP波形反演方法,同时获取了2013年4月20日芦山M7.0级地震序列中88个M≥3.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震源矩心深度与矩震级,进而利用应变花(strain rosette)和面应变(areal strain)As值,分析了... 基于四川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资料,利用CAP波形反演方法,同时获取了2013年4月20日芦山M7.0级地震序列中88个M≥3.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震源矩心深度与矩震级,进而利用应变花(strain rosette)和面应变(areal strain)As值,分析了芦山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和震源区构造运动与变形特征.获得的主要结果有:(1)芦山M7.0级主震破裂面参数为走向219°/倾角43°/滑动角101°,矩震级为MW6.55,震源矩心深度15km.芦山地震余震区沿龙门山断裂带走向长约37km、垂直断裂带走向宽约16km.主震两侧余震呈不对称分布,主震南西侧余震区长约27km、北东侧长约10km.余震分布在7~22km深度区间,优势分布深度为9~14km,序列平均深度约13km,多数余震分布在主震上部.粗略估计的芦山地震震源体体积为37km×16km×16km.(2)面应变As值统计显示,芦山地震序列以逆冲型地震占绝对优势,所占比例超过93%.序列主要受倾向NW、倾角约45°的近NESW向逆冲断层控制;部分余震发生在与上述主发震断层近乎垂直的倾向SE的反冲断层上;龙门山断裂带前山断裂可能参与了部分余震活动.P轴近水平且优势方位单一,呈NW-SE向,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所处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一致,反映芦山地震震源区主要受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芦山地震是近NE-SW向断层在近水平的NW-SE向主压应力挤压作用下发生逆冲运动的结果.序列中6次非逆冲型地震均发生在主震震中附近,且主震震中附近P轴仰角变化明显,表明主震对其震中附近局部区域存在明显的应力扰动.(3)序列整体及不同震级段的应变花均呈NW向挤压白瓣形态,显示芦山地震震源区深部构造呈逆冲运动、NW向纯挤压变形.各震级段的应变花方位与形状一致,具有震级自相似性特征,揭示震源区深部构造运动和变形模式与震级无关.(4)不同深度的应变花形态以NW-NWW向挤压白瓣为优势,显示震源区构造无论是总体还是分段均以NW-NWW向挤压变形为特征.但应变花方位与形状随深度仍具有较明显的变化,可能反映了震源区构造变形在深度方向上存在分段差异.(5)芦山地震震源体尺度较小,且主震未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主干断裂上,南段长期积累的应变能未能得到充分释放,南段仍存在发生强震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震源机制 应变花 面应变 构造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中盆地周缘断裂活动性及晚第四纪构造特征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明明 周本刚 +1 位作者 杨晓平 李姜一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78-792,共15页
汉中盆地周缘断裂包括汉中盆地北缘断裂、汉中盆地南缘断裂、青川断裂北段、茶坝-林庵寺断裂北段及梁山南缘断裂5支主要的断裂,通过对这几条断裂几何展布、运动性质及活动时代的野外调查,结合前人相关研究结果,揭示出汉中盆地周缘断裂... 汉中盆地周缘断裂包括汉中盆地北缘断裂、汉中盆地南缘断裂、青川断裂北段、茶坝-林庵寺断裂北段及梁山南缘断裂5支主要的断裂,通过对这几条断裂几何展布、运动性质及活动时代的野外调查,结合前人相关研究结果,揭示出汉中盆地周缘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具有明显的东西差异,汉中盆地的控盆断裂,即汉中盆地北缘、南缘断裂的活动性较弱,为中更新世—晚更新世早期活动断裂,而盆地西侧的3条断裂均为晚更新世晚期活动断裂。该盆地晚第四纪以来活动性的西强东弱还表现在其第四纪沉积物厚度及小震分布的东西差异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活动性 晚第四纪构造特征 汉中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的地震动输入面对地震反应分析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建亮 李福海 +4 位作者 彭晋川 赵晶 鲁长江 亢川川 汤才成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22-530,共9页
利用目前工程抗震设防上广泛应用的土层地震反应计算分析软件,对成都某典型卵石场地剖面进行了计算,得到了不同输入地震强度下的地震反应分析结果随不同地震动输入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无论是地表加速度峰值,还是反应谱特征周期,在... 利用目前工程抗震设防上广泛应用的土层地震反应计算分析软件,对成都某典型卵石场地剖面进行了计算,得到了不同输入地震强度下的地震反应分析结果随不同地震动输入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无论是地表加速度峰值,还是反应谱特征周期,在相同的地震动强度输入下,均是随着地震动输入面的变深而增大,其中加速度峰值最大增加20%以上,反应谱特征周期最大增加10%以上。此结论可为工程抗震设计人员获得科学合理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输入面 加速度峰值 特征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岗山库区主动震源探测系统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2
作者 宋澄 冯静 +3 位作者 戴仕贵 景晟 杜瑶 邵玉平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17-425,共9页
利用大岗山水库地震监测台网,在大岗山库区建立了主动震源探测系统。主动震源设备为10t精密控制机械震源,接收台站包括大岗山水库地震台网的8个固定台站、2个加密流动台站和1个震源接收台。本文介绍了大岗山库区主动震源探测系统的基本... 利用大岗山水库地震监测台网,在大岗山库区建立了主动震源探测系统。主动震源设备为10t精密控制机械震源,接收台站包括大岗山水库地震台网的8个固定台站、2个加密流动台站和1个震源接收台。本文介绍了大岗山库区主动震源探测系统的基本情况、震源与地基的耦合特征、系统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等,并通过初步数据处理获取了大岗山库区地壳波速的相对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岗山水库 精密控制机械震源 震源与地基耦合 系统性能 影响因素 波速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西藏定日6.8级地震登么错段地表变形特征及其成因
13
作者 梁明剑 董芸希 +14 位作者 左洪 代友林 肖本夫 廖程 谭凌 王余伟 李响 汤才成 张威 张会平 孟令媛 苏金蓉 吴微微 李传友 严媚 《地震地质》 2025年第1期80-89,共10页
2025年西藏定日6.8级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系南段,其发震断裂为登么错断裂,并形成长约26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形变带。其中,北段的破裂带主要呈正断性质,垂直同震位错量达2~3m;南段(登么错段)的地表变形带主要分布于登么错湖东侧,宽... 2025年西藏定日6.8级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系南段,其发震断裂为登么错断裂,并形成长约26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形变带。其中,北段的破裂带主要呈正断性质,垂直同震位错量达2~3m;南段(登么错段)的地表变形带主要分布于登么错湖东侧,宽达上百米,且变形性质复杂,既有拉张变形,又有挤压变形。在南段的拉张变形带中,与NNE向断层陡坎展布一致的变形带,可能是具有构造意义的地震地表破裂带。而挤压变形带应是地震中因拉张变形作用影响形成的次生地表变形带,与地震震动、场地地形地貌、沉积特征和气候条件有关,与发震断裂的活动无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定日6.8级地震 登么错断裂 地表变形带 活动裂谷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