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融合车型特征的高速公路短时交通量预测研究
1
作者 刘宇可 李慧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5年第9期123-128,共6页
为提升高速公路短时交通量的预测精度,构建了一种融合时空特性的GCN-Transformer预测模型。针对高速公路交通流中车辆类型多样、行驶速度快、不同车型间速度差异显著等特点,为进一步揭示车辆类型特征对交通量的影响,将车型占比作为关键... 为提升高速公路短时交通量的预测精度,构建了一种融合时空特性的GCN-Transformer预测模型。针对高速公路交通流中车辆类型多样、行驶速度快、不同车型间速度差异显著等特点,为进一步揭示车辆类型特征对交通量的影响,将车型占比作为关键特征引入预测模型中。实证结果表明,车辆类型的异质性对短时交通量预测具有显著影响,所提出的GCN-Transformer模型能够有效提升预测精度。在引入车型特征后,模型性能进一步提升,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降低了0.12和0.47,预测拟合度提高了1.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交通量预测 车型特征 高速公路 深度学习 GCN—Transforme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辅助的道路交通事故重建方法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金思雨 张果 +3 位作者 高立 廖文俊 周鑫 李平飞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3年第4期36-41,共6页
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到交警到达事故现场,交通事故大量现场数据的采集工作要求交警在有限的勘查时间内做到准确、高效、完整,这给采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提出基于无人机辅助的道路交通事故重建方法。通过人工测量现场基础数据和... 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到交警到达事故现场,交通事故大量现场数据的采集工作要求交警在有限的勘查时间内做到准确、高效、完整,这给采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提出基于无人机辅助的道路交通事故重建方法。通过人工测量现场基础数据和无人机系统采集低空图像资料相结合,应用ContextCapture和Agisoft Metashape软件重建事故现场三维模型,提取出事故现场环境及相对位置等信息,结合PC-Crash软件仿真,为事故重建提供一种科学途径,提升事故鉴定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事故 三维重建 无人机 仿真 事故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自动驾驶的典型汽车与行人事故冲突场景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谭正平 车瑶栎 +3 位作者 肖凌云 李平飞 张巧玉 徐进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73-1582,共10页
为了从交通事故数据中提取典型汽车与行人冲突场景,应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研发测试,首先将行人事故冲突场景的组成变量按主车、行人、道路、环境4个类别进行划分,利用群决策理论分析了各类别下属变量的重要性,提取重要变量并根据其取值定... 为了从交通事故数据中提取典型汽车与行人冲突场景,应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研发测试,首先将行人事故冲突场景的组成变量按主车、行人、道路、环境4个类别进行划分,利用群决策理论分析了各类别下属变量的重要性,提取重要变量并根据其取值定义了汽车与行人冲突的基础场景。结合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IS)中行人事故数据,统计得到46类基础场景,分析了中国行人冲突基础场景的特征,并提取了7种典型的基础场景,就其中2类最典型场景进行聚类分析,对后5类典型场景进行统计分析,获得了16类典型汽车与行人冲突场景的详细描述。研究结果可为系统全面地研究我国自动驾驶汽车行人自动紧急制动(AEB)测试场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系统学 车辆事故 行人 测试场景 自动驾驶 自动紧急制动(AEB)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F-IDF加权机制的交通事故致因关联规则挖掘研究
4
作者 熊杰 李慧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5年第10期113-119,共7页
基于我国西部M市2023—2024年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围绕“人-车-路-环境-管理”五大致因维度构建系统性变量体系,引入事故参与方数量作为致因复杂度代理指标,利用TF-IDF加权机制优化Apriori算法,通过对伤亡事故复合致因模式的挖掘,提升低... 基于我国西部M市2023—2024年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围绕“人-车-路-环境-管理”五大致因维度构建系统性变量体系,引入事故参与方数量作为致因复杂度代理指标,利用TF-IDF加权机制优化Apriori算法,通过对伤亡事故复合致因模式的挖掘,提升低频高价值致因的识别能力。研究结果显示:车辆违法(不按规定让行、违反信号灯)与行人违法穿行是导致伤亡事故的核心因素;低能见度、交通设施效能不足加剧了事故风险;“刮撞行人”的事故形态在人员受伤中高频出现;死亡事故呈现人、车、路、环境、管理多因素交织的复合致因,可为交通事故预防与差异化治理提供理论与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事故 致因分析 关联规则挖掘 TF-IDF加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二轮车侧倾角对骑车人头部损伤影响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周华 刘峰 +3 位作者 李平飞 张爱红 谭正平 胡文浩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9-84,共6页
为研究电动二轮车侧面与运动型多功能车(SUV)前部碰撞中骑车人头部损伤,从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IS)中筛选一起案例,利用MADYMO软件建立并验证SUV与电动二轮车的多刚体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机仿真试验,研究不同电动二轮车车... 为研究电动二轮车侧面与运动型多功能车(SUV)前部碰撞中骑车人头部损伤,从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IS)中筛选一起案例,利用MADYMO软件建立并验证SUV与电动二轮车的多刚体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机仿真试验,研究不同电动二轮车车身侧倾角、SUV车速、电动二轮车车速对骑车人头部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骑车人头部损伤随电动二轮车车身侧倾角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头部初始碰撞时刻随电动二轮车车身侧倾角的增大而增大,随SUV与电动二轮车车速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二轮车 运动型多功能车(SUV) 侧倾角 骑车人 头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人运动状态对人车碰撞事故中行人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李丹 李平飞 +2 位作者 廖文俊 李敏 张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383-388,共6页
为研究车辆与行人正面碰撞时行人运动状态对行人头部、胸部加速度的影响规律,根据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tional automobile accident in-depth investigation system,NAIS)中的真实案例,利用Pre Sys软件建立假人与车辆正面碰撞的... 为研究车辆与行人正面碰撞时行人运动状态对行人头部、胸部加速度的影响规律,根据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tional automobile accident in-depth investigation system,NAIS)中的真实案例,利用Pre Sys软件建立假人与车辆正面碰撞的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行人不同运动状态和车辆不同碰撞速度下行人的动力学响应及头部、胸部加速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碰撞速度30 km/h时,行人行走状态下头部加速度最大;慢跑状态下行人头部加速度最小;碰撞速度50 km/h时,行人不同运动状态下头部加速度差别不明显;行走、慢跑状态下,行人胸部的加速度随着碰撞速度增大而增大;奔跑状态下,行人胸部加速度峰值随碰撞速度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人损伤 行人运动状态 人车碰撞 PreSy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停车视距约束的高速公路弯道声屏障设置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诗波 王丽 +2 位作者 杨雪峰 刘桥缘 骆勇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299-4307,共9页
为探究高速公路弯道声屏障设置的可行性,基于横净距探究视距最差情况下弯道声屏障对停车视距的影响。通过HintCAD构建高速公路不同曲线类型、设计速度、车道数、圆曲线半径组合而成的曲线平面图模型,生成每种组合下平面图的视距包络图,... 为探究高速公路弯道声屏障设置的可行性,基于横净距探究视距最差情况下弯道声屏障对停车视距的影响。通过HintCAD构建高速公路不同曲线类型、设计速度、车道数、圆曲线半径组合而成的曲线平面图模型,生成每种组合下平面图的视距包络图,共获得180组不同组合情况下的平曲线最大横净距。引入回归分析方法得到高速公路弯道路段满足不同停车视距约束的最大横净距与圆曲线半径之间的关系模型。根据关系模型和高速公路曲线路段实际横净距,计算出曲线路段加入声屏障后满足停车视距约束的最小圆曲线半径阈值,可用于判断曲线路段设置声屏障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声屏障 圆曲线半径 停车视距 最大横净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自动驾驶仿真测试的车——车事故场景复杂度评价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平飞 金思雨 +4 位作者 胡文浩 高立 车瑶栎 谭正平 董小飞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97-704,共8页
为解决自动驾驶仿真测试场景选取依据缺乏问题,进行了车车事故场景复杂度评价。从中国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IS)数据库中,筛选出670例车车事故;根据场景不同维度,提取13项变量;基于信息熵理论,建立了车车事故场景复杂度评价模型... 为解决自动驾驶仿真测试场景选取依据缺乏问题,进行了车车事故场景复杂度评价。从中国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IS)数据库中,筛选出670例车车事故;根据场景不同维度,提取13项变量;基于信息熵理论,建立了车车事故场景复杂度评价模型。用逻辑回归得到变量水平优势比,来计算水平复杂度;使用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算法,获取场景各维度及变量权重。用该模型计算各个事故案例的场景复杂度,通过K-means聚类将场景复杂度分为4个等级,得到各场景具有优势占比的特征及死亡情况。结果表明:4级复杂度场景占比1.6%,但死亡率高达90.9%,此类场景值得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 车—车事故 事故场景 复杂度 信息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行人横穿场景的AEB触发宽度优化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何霞 张道文 +3 位作者 车瑶栎 刘奇 董小飞 董红磊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1-146,共6页
为研究自动紧急制动(AEB)系统控制策略中触发宽度对行人横穿场景结果的影响,利用自动驾驶仿真软件PreScan建立道路及车辆模型,在Matlab模型控制平台Simulink中设计AEB纵向控制算法,模拟行人横穿危险场景,不断调整触发宽度,观察碰撞结果... 为研究自动紧急制动(AEB)系统控制策略中触发宽度对行人横穿场景结果的影响,利用自动驾驶仿真软件PreScan建立道路及车辆模型,在Matlab模型控制平台Simulink中设计AEB纵向控制算法,模拟行人横穿危险场景,不断调整触发宽度,观察碰撞结果。结果表明:当汽车速度处于30~50 km/h时,系统触发宽度为1.75 m,能够起到很好的避撞效果;当汽车速度处于50~80 km/h时,触发宽度需随行人速度增加而增加;触发宽度越宽,汽车接收信息越多,AEB误作用概率增大,故将最大触发宽度设置为3.5 m;当汽车速度处于60~80 km/h时,需同时优化触发宽度值和全力制动提前时间的长短,才能避免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人横穿 自动紧急制动(AEB) 触发宽度 优化 纵向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约束系统对不同体型女性驾驶人的保护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周华 彭一峻 +2 位作者 刘卓异 张道文 尹均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6-82,共7页
为提高轿车正面碰撞中约束系统对不同体型女性驾驶人的保护效果,依据美国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一例实车碰撞试验数据,基于Madymo软件建立有效的驾驶侧仿真模型。利用人体放缩法建立符合中国成年女性身体尺寸的第5、50和9... 为提高轿车正面碰撞中约束系统对不同体型女性驾驶人的保护效果,依据美国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一例实车碰撞试验数据,基于Madymo软件建立有效的驾驶侧仿真模型。利用人体放缩法建立符合中国成年女性身体尺寸的第5、50和95百分位的女性驾驶人模型,以正交试验法进行仿真试验,研究转向管柱倾角、座椅高度、安全带上挂点高度、座椅靠背倾角以及气囊点爆时间等参数的匹配对女性驾驶人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女性驾驶人体型越高大,其整体损伤(WIC)值越低;约束系统模型优化后,能明显降低小身材和中等身材女性驾驶人WIC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束系统 女性驾驶人 整体损伤(WIC) 体型 MADYMO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置碰撞中轿车左后排乘员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彭聪 张道文 +1 位作者 杨苓 刘卓异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1-26,共6页
为识别轿车正面偏置碰撞中后排左侧乘员的损伤特点,开展模拟研究。利用HyperMesh有限元软件,建立包含有限元轿车、可变形壁障及假人的基础模型1,并在基础模型1上为假人添加三点式安全带,建立模型2,在模型2基础上为假人创建侧气囊,建立模... 为识别轿车正面偏置碰撞中后排左侧乘员的损伤特点,开展模拟研究。利用HyperMesh有限元软件,建立包含有限元轿车、可变形壁障及假人的基础模型1,并在基础模型1上为假人添加三点式安全带,建立模型2,在模型2基础上为假人创建侧气囊,建立模型3;采用Ls-Dyna软件求解计算,并应用HyperGraph软件分析不同重叠率偏置碰撞下假人的损伤情况;对比基础模型1、模型2、模型3仿真试验的假人损伤情况,分析不同约束系统对左后排假人的保护效能。结果表明:随着碰撞重叠率增大,左后排乘员头部和胸部的加速度峰值均相应减小;碰撞重叠率在试验范围内变化时,颈部所受合力的峰值波动较小;使用安全带能显著降低乘员的损伤;侧气囊对乘员胸部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后排乘员损伤 重叠率 安全带 安全气囊 HyperMesh有限元软件 偏置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车碰撞中行人的应急姿态对行人的损伤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道文 刘奇 +3 位作者 邱健斌 廖文俊 母尧尧 金思雨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56-466,共11页
为研究行人应急姿态在车辆与行人正面碰撞时对其头部、胸部、下肢损伤的影响,利用PCCrash软件建立行人与车辆正面碰撞的多刚体模型,根据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IS)中的真实事故案例,进行事故再现和模型验证。在此基础上进行仿真实... 为研究行人应急姿态在车辆与行人正面碰撞时对其头部、胸部、下肢损伤的影响,利用PCCrash软件建立行人与车辆正面碰撞的多刚体模型,根据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IS)中的真实事故案例,进行事故再现和模型验证。在此基础上进行仿真实验,研究车辆在不同碰撞车速、转向角度碰撞时,行人采取不同应急姿态、动作幅度对行人碰撞损伤的影响,利用加权值评价各姿态下行人的综合损伤。结果表明:车速高于50 km/h的碰撞对行人造成较大损伤;下蹲角度达到30°时头部损伤有所降低,超过50°时行人有碾压风险;侧倾与跳跃姿态,造成头部及胸部损伤较为严重,是比较危险的姿态;跳跃0.5 m时头部损伤最严重;车辆有应急转向时,行人下蹲、跳跃对应胸部损伤较大,头部损伤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安全 人车碰撞 行人损伤 应急姿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骑车人躯干姿态对头部损伤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华 唐梅 +3 位作者 刘峰 张爱红 李平飞 谭正平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4-179,共6页
为研究电动二轮车与SUV正面碰撞事故形态中,骑车人头部损伤指标(HIC)与躯干横摆角、前倾角及参与方碰撞速度的关系,基于MADYMO软件验证后的运动型多用途车(SUV)与电动二轮车多刚体模型设计仿真试验。结果表明:骑车人HIC值随躯干横摆角... 为研究电动二轮车与SUV正面碰撞事故形态中,骑车人头部损伤指标(HIC)与躯干横摆角、前倾角及参与方碰撞速度的关系,基于MADYMO软件验证后的运动型多用途车(SUV)与电动二轮车多刚体模型设计仿真试验。结果表明:骑车人HIC值随躯干横摆角的增大逐渐减小;电动二轮车车速不超过15 km/h或SUV车速超过50 km/h时,骑车人HIC值随躯干前倾角的增大逐渐减小;电动二轮车车速超过15 km/h或SUV车速不超过50 km/h时,骑车人HIC值随躯干前倾角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提前同时增大骑车人躯干横摆角和前倾角可降低骑车人头部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二轮车 运动型多用途车(SUV) 骑车人 躯干 横摆角 前倾角 头部损伤指标(H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重对汽车正碰中男性驾驶人的损伤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道文 彭一峻 +2 位作者 张鹏 刘卓异 杨苓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40-1246,共7页
为研究汽车正面碰撞时男性驾驶人体重差异对其安全性的影响,并进一步推进乘员智能约束系统的研发,根据美国NCAP碰撞试验,在MADYMO仿真分析环境中建立了某车型驾驶侧100%正面碰撞模型,通过对比NCAP碰撞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验证了所建模... 为研究汽车正面碰撞时男性驾驶人体重差异对其安全性的影响,并进一步推进乘员智能约束系统的研发,根据美国NCAP碰撞试验,在MADYMO仿真分析环境中建立了某车型驾驶侧100%正面碰撞模型,通过对比NCAP碰撞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以HybridⅢ50百分位男性假人为参考模型,利用放缩法建立身高为178cm,体重分别为57 kg、77 kg、97 kg及117 kg的男性驾驶人模型。将这4个男性驾驶人调入驾驶侧模型中,并对其驾驶姿势进行调整,然后进行碰撞车速为56 km/h的正面碰撞仿真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分析正面碰撞过程中男性驾驶人的体重对其身体主要部位的损伤风险影响,以加权伤害准则WIC为评价标准,对不同体重男性驾驶人的整体损伤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相同身高下,57 kg的男性驾驶人,身体各部位损伤均较小;随男性驾驶人体重的增大,其身体各部位的损伤风险逐渐增高,尤其是头部、颈部及腿部的损伤风险更大;体重越大加权伤害准则WIC越大;男性驾驶人的体重越大,在碰撞中产生的动能越大,男性驾驶人与车体发生碰撞致身体各部位的损伤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系统学 损伤风险 体重 男性驾驶人 正面碰撞 MADYMO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网联汽车行驶的安全风险评价模型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诗波 查治涌 +1 位作者 胡文浩 董红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7-63,共7页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普及率的提高,智能网联汽车行驶的安全风险日益凸显。将SHELL模型应用于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按照人-车-环境-软件的架构系统梳理智能网联汽车行驶的风险因素22项,引入风险矩阵法与Borda序值法相结合对智能网联汽车行驶安...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普及率的提高,智能网联汽车行驶的安全风险日益凸显。将SHELL模型应用于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按照人-车-环境-软件的架构系统梳理智能网联汽车行驶的风险因素22项,引入风险矩阵法与Borda序值法相结合对智能网联汽车行驶安全进行综合分析评估,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得出了9个风险严重等级并给出针对性对策,可为车辆开发、运行和安全设计提供相关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智能网联汽车 风险矩阵法 SHELL Borda序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