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强内涵建设,提升艺术设计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服装设计系教学团队
1
作者 苏永刚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53-56,共4页
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 (一)专业基本情况四川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是重庆市"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市级重点学科设计艺术学的重要支撑专业,是西南地区唯一的服装艺术设计硕士学历授予单位。该专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设,从... 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 (一)专业基本情况四川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是重庆市"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市级重点学科设计艺术学的重要支撑专业,是西南地区唯一的服装艺术设计硕士学历授予单位。该专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设,从老一辈的艺术大师李有行、钟茂兰、李宝琴到新一辈的余强、黄嘉、苏永刚,历经二十余年,具备了丰厚的教学实践经验和高层次、多元化的学术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装设计专业 四川美术学院 艺术设计教育 教学团队 内涵建设 艺术学院 整体实力 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工规则与实验之道——四川美术学院手工艺的发展历程
2
作者 刘棒 《影剧新作》 2023年第1期165-173,共9页
回望历史,四川美术学院的手工艺术系已走过八十余年的历程。以漆艺方向为例,其成立渊源可追溯至四川美术学院核心创始人李有行、沈福文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所创立的“六合工艺社”,其发展轨迹更贯穿四川美术学院前身与成立等时期,可谓与... 回望历史,四川美术学院的手工艺术系已走过八十余年的历程。以漆艺方向为例,其成立渊源可追溯至四川美术学院核心创始人李有行、沈福文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所创立的“六合工艺社”,其发展轨迹更贯穿四川美术学院前身与成立等时期,可谓与川美历史“同行”。几十年间,川美手工艺几经改制,历经应用艺术科(1941年—1952年)、实用美术系(1953年—1957年)、工艺美术系(1958年—1989年)、手工艺术学院(2016年—2018年)、手工艺术系(2019年至今)的系科命名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美术系 四川美术学院 手工艺 沈福文 艺术系 李有行 发展历程 发展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士林布广告中女性形象变迁设计研究
3
作者 蒋雯欣 吴迪 《湖南包装》 2025年第2期118-121,共4页
民国时期广告业蓬勃发展,目前学界鲜有关注其间广告设计与女性消费者的关联。文章围绕民国棉布广告设计中的女性形象,挖掘广告设计师如何让女性在想象与体验中获得身份认同。通过图像比较、文献法,对20世纪初—50年代的61张士林布广告... 民国时期广告业蓬勃发展,目前学界鲜有关注其间广告设计与女性消费者的关联。文章围绕民国棉布广告设计中的女性形象,挖掘广告设计师如何让女性在想象与体验中获得身份认同。通过图像比较、文献法,对20世纪初—50年代的61张士林布广告进行量化梳理与设计比较。研究发现,广告中女性形象在20世纪30年代发生从“新贤妻良母”到“新女性”骤变,通过分析图像范式、图像信息、图像空间的设计转变,可知广告设计师根据女性家庭社会结构变化,分析消费需求,转变人物形象与场景配置的固定范式,并借助图文互释、名人效应等设计手段,鼓励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研究试图为民国性别化广告设计提供一个新切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士林布广告 图像赋权 女性形象 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夏布材料特性的创新设计应用探究
4
作者 于莹 《服装设计师》 2025年第5期115-119,共5页
夏布作为苎麻为主要原料的平纹织物,是我国古老的纺织品之一,有“活化石”之称。其织造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以其独特的质地和文化内涵在现代设计中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采用文献研究、田野调查、案例分析与实验研究... 夏布作为苎麻为主要原料的平纹织物,是我国古老的纺织品之一,有“活化石”之称。其织造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以其独特的质地和文化内涵在现代设计中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采用文献研究、田野调查、案例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夏布的织造技艺、天然质地、物理特征和文化象征的角度,对其在时尚设计、家居产品和当代艺术中的多元化应用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旨在探讨基于夏布材料特性的创新设计应用,为夏布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布 织造技艺 时尚设计 材料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惜字崇文“送圣迹”仪式的活化研究——以巴蜀两地的设计探索为例
5
作者 严睿祺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5年第1期114-116,共3页
送圣迹仪式作为乡村“耕读传家”民族传统的具体活动,是极其难得的民俗文化传统遗存活化石,因社会新式教育普及和城镇化建设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导致这一具有鲜明文化性的民俗活动在当代逐渐消弭。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华传统惜字崇文“送... 送圣迹仪式作为乡村“耕读传家”民族传统的具体活动,是极其难得的民俗文化传统遗存活化石,因社会新式教育普及和城镇化建设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导致这一具有鲜明文化性的民俗活动在当代逐渐消弭。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华传统惜字崇文“送圣迹”仪式的文化价值,耙梳其仪式的流程,进而强调恢复和创新仪式的重要性。最后,以巴蜀两地作为实地考察对象,从设计学视角出发,提出了保护与活化策略,并为今后的民俗恢复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设计原则与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惜字崇文 字库塔 民俗文化 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魔镜的答案——与DeepSeek一起讨论人工智能如何影响设计批评
6
作者 黄厚石 《创意与设计》 2025年第2期6-11,共6页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设计批评也必然会受到巨大的影响并产生创作模式的改变。基于这一发展趋势,本文试图借助DeepSeek等国内人工智能的分析,来探讨人工智能将在哪些方面、以何种形式影响设计批评的发展。本文认为人工智能具有...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设计批评也必然会受到巨大的影响并产生创作模式的改变。基于这一发展趋势,本文试图借助DeepSeek等国内人工智能的分析,来探讨人工智能将在哪些方面、以何种形式影响设计批评的发展。本文认为人工智能具有提高文本生产效率和数据质量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着感性分析和数据偏见等缺陷和不足。如果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在设计创作和批评中还有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造成人类知识创造能力的持续弱化。因此,本文认为在设计批评的创作中,应该批判性地建立批评者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合作关系,从而坚持批评者在批评过程中的主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设计批评 深度求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照明在适老光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敏敏 黄彦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51,共7页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提升适老居住与生活环境品质成为一项重要社会课题。本文针对二十一世纪以来照明技术和前沿视觉科学的进展,探讨了光环境对老年人生物节律的影响,特别是心理、生理健康方面的变化。同时,本文还探讨了艺术照明与...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提升适老居住与生活环境品质成为一项重要社会课题。本文针对二十一世纪以来照明技术和前沿视觉科学的进展,探讨了光环境对老年人生物节律的影响,特别是心理、生理健康方面的变化。同时,本文还探讨了艺术照明与传统照明设计的差异,强调利用光艺术改善空间的视觉表现和光环境氛围的同时,还可对老年人的感知和情绪调节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本文聚焦艺术照明在实现适老光环境中的作用,探讨其设计方法、媒介形式及指标参数等对老年人心理、生理健康的影响,提出具有实践及社会意义的设计方法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老光环境 艺术照明 心理因素 生理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溯源和寻路:首届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近现代设计思想研讨会综述
8
作者 黄厚石 《创意与设计》 2024年第3期94-98,共5页
2023年12月2日至3日,“溯源和寻路:首届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近现代设计思想研讨会”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多功能厅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四川美术学院主办,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创新研究院承办,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协... 2023年12月2日至3日,“溯源和寻路:首届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近现代设计思想研讨会”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多功能厅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四川美术学院主办,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创新研究院承办,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协办。围绕“中国近现代设计的现代化探索”“现代化转型与中国近现代设计史的嬗变”和“现代化语境下的中国设计史研究”3个相关议题,来自1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见图1,2)。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段胜峰教授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重大课题,对中国近现代设计思想的溯源和寻路,是设计积极回应时代的有力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美术学院 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设计史 设计史研究 现代化转型 美术馆 多功能厅 中国近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学视域下历史博物馆文创的设计问题与活化路径
9
作者 张红雨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24年第5期127-130,共4页
文创设计是活化历史博物馆所承载的文化记忆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活化”的概念进行阐释明晰,并对现有历史博物馆文创设计案例进行分析与探讨,在形式、功能与修辞三个层面总结现有历史博物馆文创存在的设计问题。再从查尔斯·莫里斯... 文创设计是活化历史博物馆所承载的文化记忆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活化”的概念进行阐释明晰,并对现有历史博物馆文创设计案例进行分析与探讨,在形式、功能与修辞三个层面总结现有历史博物馆文创存在的设计问题。再从查尔斯·莫里斯提出的语构、语义、语用的符号学理论出发,分别提出历史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在形式层面、意义层面、接受者主体体验层面的活化路径。以期在当代全球文化冲击背景下,为历史博物馆承载的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和应用开发提供具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博物馆 文创设计 活化 符号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朴素与摩登:抗战时期延安军民服装中的审美观念与设计思想
10
作者 陈燕玲 黄厚石 《创意与设计》 2024年第5期34-44,共11页
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物质生活相当匮乏,这种情况既源于大西北的自然条件,同时又受到战时环境的影响。如此,陕甘宁边区军民在服装方面呈现出朴素的审美观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在设计方面则体现为3种设计策略:一、量体裁衣——以节约为... 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物质生活相当匮乏,这种情况既源于大西北的自然条件,同时又受到战时环境的影响。如此,陕甘宁边区军民在服装方面呈现出朴素的审美观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在设计方面则体现为3种设计策略:一、量体裁衣——以节约为中心的设计观念;二、知识分子影响下的自发性设计改造模式;三、同一性与多面性的灵活设计方法。延安的个性与时尚是有限度的,但也是弥足珍贵的,由此可以看到在那个艰苦的岁月中,延安人民群众的乐观精神和设计创新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服装设计 审美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念的转型:以思辨性设计思想的衍变为例
11
作者 杨依依 黄厚石 《创意与设计》 2024年第4期87-92,共6页
通过设计历史的梳理与阐释,典型案例的分析与对比,对批判到思辨设计实践中以悬置现实、虚构未来为理念的设计思想进行阐述,证明这一变化并不象征设计旧时代的终结抑或新时代的开启。思辨性设计只是处在科技和物质文化矛盾的空间中,继承... 通过设计历史的梳理与阐释,典型案例的分析与对比,对批判到思辨设计实践中以悬置现实、虚构未来为理念的设计思想进行阐述,证明这一变化并不象征设计旧时代的终结抑或新时代的开启。思辨性设计只是处在科技和物质文化矛盾的空间中,继承着批判性设计的内化技能和思维方式,为未来设计的创新制造着机会。试图从抛弃陈旧伦理和社会准则的批判设计创作中、从新兴科技与未来理想的思辨设计实践中,对社会生活原有的既定角色予以主动地思考,将设计思想转向一个更以设计为中心的路径,从而让设计更好的融入影响未来世界的行动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辨性设计 批判性设计 设计思想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景区入口乡村振兴设计实践研究——以明月汖景区入口竹鸡村为例
12
作者 夏如松 皮永生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4期96-99,共4页
探究村落乡村振兴实践与乡村景区入口功能实现的耦合关系,摒弃景区入口建设传统的“大拆大建”,提出乡村景区入口与村落乡村振兴共生共建的“产业-空间”协同规划设计思路,拓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新方式和提供乡村振兴的新样本... 探究村落乡村振兴实践与乡村景区入口功能实现的耦合关系,摒弃景区入口建设传统的“大拆大建”,提出乡村景区入口与村落乡村振兴共生共建的“产业-空间”协同规划设计思路,拓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新方式和提供乡村振兴的新样本。在不断的桌面研究和设计实践交互中,从“产业振兴、组织兴欣、风貌更新”三个主要方面进行了重庆垫江县明月汖景区入口竹鸡村的乡村振兴设计实践,立足农民增收构建了能够体现“文化性、生态性、生活性”共生的设计实践模型,为乡村建设、乡村发展和乡村治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文旅融合 景区入口建设 乡村振兴 “产业-空间”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蜀文化元素在成都大运会视觉形象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13
作者 邹织檬 《丝网印刷》 2024年第14期9-11,共3页
以成都大运会视觉形象设计为个案进行研究,分析巴蜀文化元素的提取方式,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并对巴蜀文化元素融入大运会视觉形象的设计应用进行详细分析,为地域文化融入大型体育赛事的视觉形象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巴蜀文化 地域文化 视觉形象设计 成都大运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计协同算法偏见治理研究--以个性化推荐为例
14
作者 田家婧 《艺术科技》 2024年第19期105-109,共5页
目的:文章研究设计协同的算法偏见治理策略,以更好地帮助计算机技术融入社会,解决算法偏见问题,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方法:算法偏见在个性化推荐中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如招聘广告的性别偏见、消费平台的大数据“杀熟”现象以及“信息茧... 目的:文章研究设计协同的算法偏见治理策略,以更好地帮助计算机技术融入社会,解决算法偏见问题,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方法:算法偏见在个性化推荐中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如招聘广告的性别偏见、消费平台的大数据“杀熟”现象以及“信息茧房”效应。传统的算法治理方法多从技术角度出发,难以全面应对复杂的社会性问题。文章从设计学视角出发,提出基于设计协同的算法偏见治理框架。该方法强调多学科协作,通过设计学手段提高算法的透明度,优化偏见的识别机制,并提高公众对技术的接纳度,力求全面应对算法偏见带来的复杂社会问题。结果:通过构建这一基于设计协同的算法偏见治理框架,文章展示了设计在算法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该框架能够有效提高算法的透明度,纠正算法偏见,使公众理解和接纳技术,为解决个性化推荐中的算法偏见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结论:文章提出的基于设计协同的算法偏见治理框架,不仅能丰富算法治理的跨学科视角,还能为解决算法偏见引发的社会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通过多学科协作和设计学的介入,该框架有望推动算法系统的社会责任感建设,从而更全面地应对算法偏见带来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偏见 个性化推荐 设计协同 算法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务设计在失能老人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研究——以重庆青杠老年护养中心为例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敏敏 蒋丽 曾皙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4-78,共5页
文章旨在探讨服务设计应用在失能老人延续性护理中所带来的服务理念与体验转变。从服务设计思维出发,分析了提升失能老人养老服务质量的重点、难点,结合延续性护理概念,基于对重庆青杠老年护养中心的深度调研,总结出服务设计应用在失能... 文章旨在探讨服务设计应用在失能老人延续性护理中所带来的服务理念与体验转变。从服务设计思维出发,分析了提升失能老人养老服务质量的重点、难点,结合延续性护理概念,基于对重庆青杠老年护养中心的深度调研,总结出服务设计应用在失能老人养老照护服务中所带来的变化,即:服务周期的延伸、服务对象的扩展、服务环节的连续、服务理念的升华。延续性护理养老服务设计通过医疗与养老资源的有机整合,建立起资源互通的新型服务系统,推动了养老模式的升级、优化,为我国失能老人的养老服务发展提供经验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养结合 失能老人 延续性护理 服务设计 养老照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佩戴的雕塑——概念首饰的设计特征 被引量:6
16
作者 施蕙雨 《美术大观》 2010年第8期216-217,共2页
概念首饰作为现代首饰设计中的新生力量,旨在挑战人们对传统首饰概念的再诠释、再思索。它提出疑问,指出不同的可能性,引领着未来首饰设计的发展方向。它是在传统首饰的基础上从创作目的、生产目的以及功能性方面出发而细分出来的。
关键词 首饰设计 概念 雕塑 创作目的 生产目的 传统 可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设计的价值尺度 被引量:4
17
作者 宋真 《高等建筑教育》 2007年第4期109-112,共4页
怎样评判设计活动的价值尺度是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的重要问题。从人的物质属性和社会属性界定了设计价值尺度的两个方面即自然尺度与人文尺度。通过对设计的价值尺度分析,探讨了自然尺度与人文尺度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设计合规律性与... 怎样评判设计活动的价值尺度是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的重要问题。从人的物质属性和社会属性界定了设计价值尺度的两个方面即自然尺度与人文尺度。通过对设计的价值尺度分析,探讨了自然尺度与人文尺度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设计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功能性造物原则要求设计必须遵从自然尺度,而"以人为本"的思想则要求设计还必须关照人文尺度。这样,设计活动在这两种尺度的不断协调中,才能造福人类,构造出和谐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尺度 物质属性 人文尺度 历史文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消费时代的成衣设计课程教学探索 被引量:1
18
作者 苏永刚 《美术大观》 2007年第8期165-,共1页
  服装设计是当今世界上潮流改变最快的设计行业之一,既强调艺术性,又强调实用性和商业性.在新消费时代,服装设计师面对的是更加挑剔的消费者,他们独立自主、注重个人品位,有着多重的审美原则.……
关键词 服装设计教育 设计师 学院派 消费者 消费时代 成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地铁导向信息服务接触点设计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盛菲菲 《美术大观》 2021年第1期127-129,共3页
基于服务设计思维,从服务设计接触点研究入手,关注乘客在整个地铁出行导向信息服务中的行为、痛点、体验,梳理、归类接触点,确定乘客关注需求高的信息触点,对信息触点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找出重庆地铁现有导向信息服务的不足之处并进行优... 基于服务设计思维,从服务设计接触点研究入手,关注乘客在整个地铁出行导向信息服务中的行为、痛点、体验,梳理、归类接触点,确定乘客关注需求高的信息触点,对信息触点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找出重庆地铁现有导向信息服务的不足之处并进行优化设计,以改善乘客地铁出行体验,促进重庆作为直辖市城市公共交通服务形象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向信息 服务设计 接触点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尚古与污名:新古典主义时期修米兹长裙的变迁史
20
作者 蒋雯欣 黄厚石 吴迪 《丝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4-103,共10页
服饰嬗变透露了社会秩序调整,修米兹长裙作为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流行服饰,其款式变迁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女性社会境遇与精神诉求。本文对修米兹长裙的演变历程进行梳理与研究,发现该裙曾从罗马长袍样式转向“薄透长”的病态时尚,又转... 服饰嬗变透露了社会秩序调整,修米兹长裙作为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流行服饰,其款式变迁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女性社会境遇与精神诉求。本文对修米兹长裙的演变历程进行梳理与研究,发现该裙曾从罗马长袍样式转向“薄透长”的病态时尚,又转回尚古的得体时装。其形制变迁反映出社会变革中女性一方面秉持了希腊罗马民主精神、社会正义信念,另一方面宣泄着大革命带来的恐慌创伤,也进一步揭示了新资产阶级女性如何以古典品位重构社会阶级地位。服饰作为身体与社会的桥梁,修米兹长裙的变革既反映了社会秩序的外化,也潜隐地为法国女性提供了一种政治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古典主义 修米兹长裙 女士与时尚日报 女性形象 社会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